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20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20

《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5.2.2 平行线的判定》是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是学习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几何证明的基础,而且这节课学生要体会“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常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这节课很关键。

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1、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参与学习形成过程中来,多观察,多发现,多想,多说,教师不应该捆绑学生的思维。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感悟。

3、习题设计多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4、多注意规范学生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能够更好的说理,进一步规范几何推理语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就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看图、提问。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引出课题。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我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

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2、课堂上数数的活动过少,影响目标的达成。《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培养数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强感性经验,逐步培养数感。但是,在课堂上数数的活动安排的太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数,可不排除个别学生还不会数的可能。本来我设想在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朋友,你还知道什么?”这里随机安排数数,可是课堂上没有学生说到会数一数,我便把这个环节遗漏了。如果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不了了之了。 4、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共8篇)

篇一:幼儿大班教学反思 大班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能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该活动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活动,幼儿在分东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数的分合关系;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了记录方法并内化数的分合知识:在帮玩具找家人时运用已有经验解决了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数学是抽象的,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和操作去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提供玩具让幼儿操作,同时通过猜拳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猜拳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活动过程充满挑战,幼儿跃跃欲试;猜拳过程需要两人的磨合,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幼儿只有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才能逐渐体验到数学的意义。幼儿只有在不断接受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信心,体验活动的乐趣。如“帮玩具找家人”的游戏任务是让幼儿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当教师问及怎样才能知道气球中的秘密时.幼儿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完成了任务,满足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玩具的活动远没有结束,教师可以在节日里提供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玩具让幼儿分类、数数,尝试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玩具,统计不同特征和种类的玩具,并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总之,教师应努力让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将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相 关经验,并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袁陈东 篇二: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有趣的图案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 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练习题

-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一]、平行线的判定 一、填空 1.如图1,若∠A=∠3,则 ∥ ; 若∠2=∠E ,则 ∥ ; 若∠ +∠ = 180°,则 ∥ . 2.若a⊥c,b⊥c,则a b . 3.如图2,写出一个能判定直线l 1∥l 2的条件: . 4.在四边形ABCD 中,∠A +∠B = 180°,则 ∥ ( ). 5.如图3,若∠1 +∠2 = 180°,则 ∥ 。 6.如图4,∠1、∠2、∠3、∠4、∠5中, 同位角有 ; 内错角有 ;同旁内角有 . 7.如图5,填空并在括号中填理由: (1)由∠ABD =∠CDB 得 ∥ ( ); (2)由∠CAD =∠ACB 得 ∥ ( ); (3)由∠CBA +∠BAD = 180°得 ∥ ( ) 8.如图6,尽可能多地写出直线l 1∥l 2的条件: . 9.如图7,尽可能地写出能判定AB∥CD 的条件来: . 10.如图8,推理填空: (1)∵∠A =∠ (已知), ∴AC∥ED( ); (2)∵∠2 =∠ (已知), ∴AC∥ED( ); (3)∵∠A +∠ = 180°(已知), ∴AB∥FD( ); (4)∵∠2 +∠ = 180°(已知), ∴AC∥ED( ); 二、解答下列各题 11.如图9,∠D =∠A,∠B =∠FCB,求证:ED∥CF. A C B 4 1 2 3 5 图4 a b c d 1 2 3 图3 A B C E D 1 2 3 图1 图2 4 3 2 1 5 a b 1 2 3 A F C D B E 图8 E B A F D C A D C B O 图5 图6 5 1 2 4 3 l 1 l 2 图7 5 4 3 2 1 A D C B

20篇教学反思

《燕子》课后随记 金土完小靳深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反思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师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下面是由我整理的3篇,希望对您有用。篇一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 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 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

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 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 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二 昨天我班孩子学习了5的组成,我谈谈在教学5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我是刚接本班,听说本班孩子对数概念掌握不是很好,我就进行了复习及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发现个别孩子就连数字3、4、5等数字还不认识,更谈不上那个数数。我就与家长及时联系,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那个配合我们的工作。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平行线的判定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如图③∵∠1=∠2,∴___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___()2.如图④∵∠1=∠2,∴_______∥________()∵∠3=∠4,∴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如图⑦,∠D=∠EFC,那么() A.AD∥BC B.AB∥CD C.EF∥BC D.AD∥EF 2.如图⑧,判定AB∥CE的理由是() A.∠B=∠ACE B.∠A=∠ECD C.∠B=∠ACB D.∠A=∠ACE 3.如图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1=∠3,∴a∥b B.∵∠1=∠2,∴a∥b C.∵∠1=∠2,∴c∥d D.∵∠1=∠3,∴c∥d 4.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6, ③∠4+∠7=180°,④∠5+∠8=180°其中能判断a∥b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三、完成推理,填写推理依据: 1.如图⑩∵∠B=∠_______,∴AB∥CD() ∵∠BGC=∠_______,∴CD∥EF() ∵AB∥CD ,CD∥EF,∴AB∥____() 2.如图⑾填空: (1)∵∠2=∠B(已知) ∴AB__________() (2)∵∠1=∠A(已知) ∴__________() (3)∵∠1=∠D(已知) ∴__________()(4)∵_______=∠F(已知) 第1页

第2页 1 3 2 A E C B F 图10 ∴ AC ∥DF ( ) 3.已知,如图∠1+∠2=180°,填空。 ∵∠1+∠2=180°( )又∠2=∠3( ) ∴∠1+∠3=180°∴_________( ) 四、证明题 1.如图:∠1=?53,∠2=?127,∠3=?53, 试说明直线AB 与CD ,BC 与DE 的位置关系。 2.如图:已知∠A=∠D ,∠B=∠FCB ,能否确定ED 与CF 的位置关系, 请说明理由。 3.已知:如图, , ,且 . 求证:EC ∥DF. 4.如图10,∠1∶∠2∶∠3 = 2∶3∶4, ∠AFE = 60°,∠BDE =120°, 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5.如图11,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 =∠2,∠CNF =∠BME。求证:AB∥CD,MP∥NQ. 6.已知:如图:∠AHF +∠FMD =180°,GH 平分∠AHM ,MN 平分∠DMH 。 求证:GH ∥MN 。 F 2 A B C D Q E 1 P M N 图11

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 篇) 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0-07-29 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1)教学设计》

32 1 G H F E D C A B 一、知识回顾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幻灯片: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2)怎么画平行线? 2、多媒体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提出问题:两块三角板起着什么作用? 4、引出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1、引导学生刚才画平行线的两块三角板起着角度相等的作用,由此归纳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板书图形和几何语言) ∵∠1=∠2 (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理解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 3、探究一:由判定方法1推导判定方法2 多媒体演示推导过程,得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板书图形和几何语言) ∵∠1=∠2(已知)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 4、探究二:由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和判定方法2推导判定方法3 老师点评学生的过程,得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板书图形和几何语言) ∵ ∠1+∠2=180 °(已知)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回答问题 回忆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以及画平行线的几个步骤. 2、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读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以及书写它的几何语言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1、 学生先独立思考,把推导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 由一位学生上 台讲解 3、 学生读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 1、学生独立思考, 把推导过程写在练 习本上 2、 组成四人小组 交流讨论 3、 由一个小组代 表板演推导过 程 通过复习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电脑投影生活中平行线与相交线图片,以及演示画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欣赏感知点动成线。既能形成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的概念,又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强化学生对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的认识. 由浅入深的设计了几个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根据情况适时点拨。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述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观察、思考、互相讨论、交流,施展学生的才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述能力.

大班下学期教学反思总结

大班下学期教学反思总结 大班下学期教学反思总结一担任学前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感觉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很快。在学习中,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脑中积累的词汇不断丰富,表达的欲望也随之加强。特别是拼音教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连,更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前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好动是他们的共性,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作为识字工具的汉语拼音,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学前班孩子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结合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抽象的表音符合,没有词句等丰富的内容,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这些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教学中,我将字母的形和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为了便于孩子记忆我特意把拼音字母编成儿歌。课堂上,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音,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学生在开心快乐中识记形,读准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儿童的好胜心强,抓住这一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如:在学

完声母、韵母后, 我采用“小猴摘桃子”等比赛形式复习巩固。操作如下:在黑板上画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红红诱人的大桃子,每个桃子上分别写着不同的声母、韵母。把参加比赛的学生分成两个组,要求第一组把树上写着声母的桃摘下来,第二组把树上写着韵母的摘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先按要求摘完桃,哪一组就获胜。另外,还采用夺红旗比赛、拼音接龙比赛等形式进行拼音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在拼读中,孩子们会遇到多种特殊的情况,如j q x与ü相拼时应去掉两点,这时就可教幼儿背:"大鱼大鱼真有礼貌,见到jqx脱帽敬个礼",当学生们背着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时,拼写就不容易错误。在教学中,根据幼儿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节奏简单明快的拼音儿歌,或者鼓励孩子们自己创编歌谣,以此来加强记忆,巩固拼音学习。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应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持久的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大班下学期教学反思总结二我校每班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加之一位数学老师带两个班的数学,每个人都被繁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仪征市实验小学潘媛媛《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四、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学反思

白岩湾山村幼儿园大班下学期 教学工作总结 郭静时间飞逝,转眼间又过了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中,我们班的人员有所变动,但不变的仍是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良好风气。两位老师,能马上融入这个集体,并经常在一起商讨工作、寻求办法,共同做好班内的各项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工作 1、认真备课,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确保教育活动能顺利完成的前提。我们每次备课前都会先讨论,确保目标的一致性。每次教案都会认真写,做到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2、细致、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孩子的观察记录 这学期的观察记录要求是每周一篇,于是不论在何时都会认真地观察孩子,把孩子发生的点滴都牢牢记在心中。 二、环境创设 环境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班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些有特点的装饰布置,为节省纸张,还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在布置中,我们让孩子们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动手去制作。同时我和王老师还根据课堂要求

制作大量的教具。 三、卫生保健和常规教育 平时除了忙于教学工作,还注意保教配合,孩子们的常规培养。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做了相应的分工,确保孩子们时时在老师的视线内,并提醒调皮的孩子要遵守老师的规定,所以我们的常规虽然说不是很好,但是也不差。 四、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来不得半点轻视,于是利用每周的搞卫生时间对本班来次全面的不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可以我们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让维修人员来解决,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孩子们创设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利用课堂,我和王老师还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孩子并教给孩子们正确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 转眼本学期的工作在繁忙中结束了,我相信我们这个班集体将会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迎接明天,因为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用同样的敬业精神以及其全部的细心、耐心和越来越高的职业素质培育着可爱的孩子们。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本文由:361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c8857770.html, 搜集整理;小学数学教案https://www.360docs.net/doc/4c8857770.html,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例1.已知直线 l 1和l 2均过点P,且l 1∥l 3,l 2∥l 3,则l 1与l 2的关系是什么?说明理由. 分析:这一例题是平行公理的直接应用,但题干部分的几何语句与平行线的传递性的几何语句又相一致,所以学生容易犯不认真读懂题,丢掉“过点P ”的前提要求,只看后面部分就做出平行的错误判断,解决办法就是提醒学生逐字读懂题,并画图,先形成直观感知(即与先前的平行判断形成对立矛盾的感知)再联系所学的知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加以解释,所以正确结论是l 1与l 2重合. 技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例2.如图,直线AB 和CD 与直线MN 分别相交于点E 、F ,∠1=∠2,能否判定直线AB 与CD 平行?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增加适当的条件使得AB ∥CD. 分析:本题是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应是对三线八角概念教学的考察.学生极易将∠1和∠2理解为同位角,从而直接应用判定定理说“AB ∥CD ”,而实际上,∠1和∠2是四条线形成的角,不属于三线八角,不可以作为判定平行的依据.应引导学生观察“直线AB 和CD 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同位角?”此时,自然产生可以补充条件“∠FEG=∠NFH ”,由于∠1=∠2,所以∠FEG+∠1=∠NFH+∠2,即∠FEB=∠NFD,从而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出AB ∥CD. 规律:认清图形中的角是否为三线八角中的角. A B C D E F G H 1 2 M N 例图

教学反思20篇

教学反思 一、《勇敢的鄂伦春》教学反思 《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歌词简练,情绪豪放,具有浓郁的鄂伦春民族的风格,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那活泼跳动的节奏犹如一匹匹骏马奔驰在高高的大兴安岭上,表现出了鄂伦春族少年在守护山林时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鄂伦春这个民族,并明白他们保山护林的重要性。 一、成功之处: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整堂课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每一环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新课导入中的律动,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一个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然后在森林的大背景下引出了动物发生练习,衔接自然,并为学生学唱歌曲打下了基础。 2、在学唱新歌的过程中,通过欣赏视频、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手号识谱、读歌词、律动表演等各种途径,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对歌曲有了较深层次的学习,并且体会了歌曲的独特风格。在视唱歌谱时,应用了白板的特有的遮盖功能,用图片将歌曲遮盖住,学生可以直接唱歌谱,不受歌词的干扰。在找力度记号的环节中,让学生直观地画出力度记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在律动环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表现。在学生的积极发言下,采用学生创编的律动为歌曲伴舞,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并表现音乐。 3、拓展部分加入了三种乐器的演奏,丰富了这节的音乐元素。学生同时演奏三种乐器并加入律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增进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最后环节四位学生的展示更为课堂添色不少。 二、有待提高之处 1、学生的音准不够好,在练声时出现了几处音高不准的地方,需要在平时上课时多注意、多练习,并引导学生学会听钢琴,用钢琴对比音准的正确性。 2、课堂调控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坐在两边的学生;在律动时没能顾及后排个别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乐器击奏时忽略了小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用乐器当玩具玩。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仅注重全局,而且不忽视小细节。 总之,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孩子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二、《打花巴掌》教学反思

《5.2.2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2.2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2.2平行线的判定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三、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白纸、答题纸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下生活大探索: 问题1: 课下你检验了哪些生活物品是否平行?请说出你所用的方法。 学生答案预测: 可以测量:课本的对边;桌子对面;黑板的对边;双杠;方砖的对边;门的对边;走廊的对边等。 所用方法:1、平推法(用直尺和三角板)2、平行线的定义(延长看是否相交) [学生活动]:课下小组实际操作,课上多位学生代表展示探索成果。 [教师活动]:点评鼓励,并重点关注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平推法的使用,加深他们对平推法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 2、提出新问题: 问题2: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示意图,用什么办法可以检验它相对的两边是否平行呢? [教师活动]:提出新问题,激发思维。就学生提出的方法提出异议,从而引入课题。 [学生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遇到困难,从而引入课题 [过程预测]: C D A B

大班上学期教学反思

大班上学期教学反思 大班上学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上学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上学期教学反思1 不知不觉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时间,在每天的集体活动中,我都会让大班的小朋友自己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老师叠被子、一起洗脸洗手、一起吃点心。如果有的小朋友不能跟着做,我会鼓励他们,加油!小朋友都穿好了,全班几十个孩子都聚集在我的身前,等我一个一个的检查完衣服、鞋子是否穿好,再排队去洗手间洗手,然后坐在位子上安静地吃水果,这时我才会暂时松口气。我觉得,老师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孩子只有这样,才是常规好。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让他们自由的说话、自由的玩儿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渐渐的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太多地组织集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近几日起床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让孩子集体

行动。我叫已经睡醒的小朋友起床,告诉还想睡的小朋友,可以再躺一会儿。那些先叠好被子的小朋友,有的在穿鞋子;有的在穿衣服;有的已经坐在桌前聊天。我并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硬要打断他们,让他们都站在我的面前,等待我检查衣服穿好了没有,穿好衣服以后小女生们等待着排队来梳头,因为人少,没有了等待。刚才在一边谈话、穿鞋子的小朋友,发现老师在检查衣服,就自然地走了过来。有的小朋友还提醒那些没注意到的小朋友去梳头。我笑了,原来孩子们并非一定要在老师的指挥下才知道干什么。经过一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他们已经熟悉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管理自己了。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紧紧抓住每个环节不放,搞得大人、孩子都紧张地按照统一的常规,步调一致地做事呢?这样的被动服从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生活得轻松,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些。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是有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培优经典题(1)

(第1题) O A B C D E (第2题) C D (第3题) D E D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培优经典题(1) 知识要点: ① 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性质; ② “三线八角”的相关概念,垂线、平行线的相关概念;相关几何语言的运用; ③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 ④ 构造平行线,构造截线与平行线相交. 基础训练: 1. 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且∠AOD +∠BOC =220°, OE 平分∠BOD . 求∠COE . 2. 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 求∠BOD . 3. 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 则∠1+∠2+∠3 =______ . 4. 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 (1)若∠1+∠2 =70°,则∠4 =______ ;

(第5题) E D (第7题)O A B C D F E (第6题) O A B C D E F B D A (2)若∠3 -∠2 =70°,则∠1 =______ ; (3)若∠4 :∠2 =7:3,则∠1 =______ . 5. 如图,直线AB 、CD 、EF 交于点O ,∠1比∠2的3倍 大10°,∠AOD =110°. 求∠AOE . 6. 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OE ⊥AB , OF ⊥CD .若∠EOD =3∠BOD . 求∠EOF . 7. 如图,已知直线AB 、CD 交于点O , OE ⊥AB , 垂足为O ,OF 平分∠AOC ,∠AOF :∠AOD =2:5. 求∠EOC .

C B 8. 如图,已知AD ⊥BD ,BC ⊥CD ,AB =3cm ,BC =1cm . 则BD 的取值范围是 . 经典题型: 1. (1) O 为平面上一点,过O 在这个平面上引2005条不同的直线l 1,l 2,l 3,…,l 2005,则可形成______对以 O 为顶点的对顶角. (山东省聊城市竞赛题) (2) 若平面上4条直线两两相交,且无三线共点,则一共有______对同旁内角. (第17届江苏省竞赛题) 2. 如图,已知AD ∥EG ∥BC ,AC ∥EF ,则图中 与∠1相等的角有( )对. A .4 B. 5 C. 6 D. 7 (西 宁市中 考题) 3. 如图,在△ABC 中,CE ⊥AB 于E ,DF ⊥AB 于F ,AC ∥ED , CE 是∠ACB 的平分线. 求证:∠EDF =∠BDF . (天津市竞赛题)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有答案)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有答案) 平行线的判定专项练习60题(有答案) 1.已知:如图,BE平分∠ABC,∠1=∠2.求证:BC∥DE. 2.如图,已知∠A=∠F,∠C=∠D,试说明BD∥CE. 3.如图所示,AB⊥BC,BC⊥CD,BF和CE是射线,并且∠1=∠2,试说明BF∥CE. 4.如图,AB⊥BC,∠1+∠2=90°,∠2=∠3,求证:BE∥DF. 5.如图,OP平分∠MON,A、B分别在OP、OM上,∠BOA=∠BAO,那么AB平行于ON吗?若平行,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平行,请说明理由. 6.已知:如图,∠1=∠2,∠A=∠C.求证:AE∥BC. 平行线的判定--- 第 1 页共 1 页 7.已知,如图B、D、A在一直线上,且∠D=∠E,∠ABE=∠D+∠E,BC是∠ABE的平分线,

求证:DE∥BC. 8.如图,已知∠AEC=∠A+∠C,试说明:AB∥CD. 9.如图,已知AC∥ED,EB平分∠AED,∠1=∠2,求证:AE∥BD. 10.如图,直线AB、CD与直线EF相交于E、F,已知:∠1=105°,∠2=75°,求证:AB∥CD. 11.如图,∠D=∠A,∠B=∠FCB,求证:ED∥CF. 12.如图,已知AB⊥BC,CD⊥BC,∠1=∠2,求证:EB∥FC.平行线的判定--- 第 2 页共 2 页 13.如图所示所示,已知BE是∠B的平分线,交AC于E,其中∠1=∠2,那么DE∥BC吗?为什么?

14.如图,已知∠C=∠D,DB∥EC.AC与DF平行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15.如图,AC⊥AE,BD⊥BF,∠1=35°,∠2=35°,求证:AE∥BF. 16.如图,已知AB∥CD,∠1=∠2,求证:BE∥CF. 17.已知∠BAD=∠DCB,∠1=∠3,求证:AD∥BC. 18.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DE∥CA,并且交AB与点E,∠1=∠2,DF与AB是否平行?为什么? 平行线的判定--- 第 3 页共 3 页 19.如图,已知:∠C=∠DAE,∠B=∠D,那么AB平行于DF吗?请说明理由. 20.如图,已知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 5.2.2平行线的判定(1) 授课教师: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郝宏文

5.2.2平行线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新授

321 G H F E D C A B A B C D E 12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 画已知直线AB 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 、CD 被EF 截得的同位角)。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 ∵∠1=∠2 (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1.已知∠1=54°, 当 时, AB ∥CD ?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的推导 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 已知: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2, 求证:AB ∥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已知:∠1=∠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