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题材的多样性

李商隐诗歌题材的多样性
李商隐诗歌题材的多样性

李商隐诗歌题材的多样性

引言: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为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我们对李商隐的发掘程度逐渐提高,甚至把李商隐提到与大李杜相同的地位,其诗歌和生平经历都被学者研究开掘,可以这样说,对于李商隐诗歌的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前一亮,“对唐诗的大家、名家的艺术研究,除了李商隐研究收获最大,白居易、刘禹锡研究也有新成果之外,对于李白、杜甫、王维、韩愈、韦应物、刘长卿、孟郊、柳宗元、李贺、杜牧、温庭筠、韦庄等人的研究论着不多,也很少能在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掘。[1]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他的遭遇令人不禁唏嘘感叹,经历的丰富性造就了其诗歌题材内容的多样性;他的诗歌令人爱不释手,尤其是朦胧诗或者爱情诗感情绵邈,含蓄婉曲,构思缜密,语言多姿,落笔非凡。这样一位敏感孤寂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为我们构造了一幅幅瑰丽的超脱现实的人间仙境,而且李商隐诗歌在题材方面有很大的造诣。

李商隐的诗歌题材与他一生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咏怀诗等等,都与他凄凉苦闷的一生联系颇深,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他从儿时经历的苦难才造就了他敏感脆弱的心灵,而这样的心灵为李商隐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一、拥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诗

李商隐的政治诗在其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括对宦官擅权乱政的猛烈批判;抨击割据势力的乱象,拥护国家统一。如《有感二首》其一的首联即颂扬唐王朝的统治力,歌颂君主的雄才大略,“元化”暗指帝王的德化,天下都归顺于帝王的德化,三灵即日、月、星都在帝王的聪明才智之下协调运行,而后又大量地引经据典来渲染宦官的阴险残忍和干预朝政。下二句“如何本初辈,自取屈氂诛”则详细地叙述了宦官的残暴与嚣张,将宦官的丑恶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由于袁绍和何进合谋要诛杀宦官,“宦官张让、段珪等既杀何进,绍遂闭北宫门”[2]足可见,诗人对宦官干预朝政的愤激,他严厉谴责了宦官的无耻行径,接下来的典故简洁凝练,表意明确,承接着三四句的意蕴进行引申,直到最后一句,诗人以“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结束,讽刺意味显而易见,以后谁还敢发表意见,只能埋怨天地而已,带有浓厚的悲观性。玉溪诗歌的政治题材在其诗歌中多有涉及,诗人本身就是封建官僚阶层的一员,其思想中不免包含了畏缩保守的一面。

二、借古喻今的咏史诗

李商隐的咏史诗其实就是他本人对当时唐朝政治环境的讽喻之作,即政治讽喻诗,讽刺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荒淫无道,如《隋宫》、《南朝》、《齐宫词》、《吴宫》等。

咏史诗《隋宫》正是借鉴历史来为当今统治者服务的,它所讲述的内容无非就是对隋朝覆灭的感慨,诗人从长安宫殿说起,隋朝宫苑深深,暗锁烟霞,憧憬着以“芜城”即扬州为栖身之所,而聚拢天下人心的李渊却打破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巡游天下的迷梦,到了现在却成

了野草漫布、垂杨点缀、暮鸦嚎叫之地,隋炀帝追逐萤火之事也已烟消云散,其间对历史的感慨独辟精到,饱含着哀叹的语气,语气婉转,声调悠长,仿佛一则寓言故事在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在篇末升华之前起警醒作用,对于伤心欲绝的亡国之君来说,不应该旧事重提,这样只会使他们的心情更加沉痛,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意思,实际上却蕴含了诗人对隋炀帝的辛辣讽刺,隋炀帝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醉生梦死,最终导致隋朝倾覆。当然,我们不能把最后两句诗仅仅理解为是隋炀帝个人的行为,而且更应该将之与诗人所处的环境相类比世人所处的唐朝末年。

《北齐》二首则是一组讽刺昏君淫妃的组诗。《北齐》其一即点明主题,前两句是便鲜明地突出了“笑”和“亡”的迥异和前后反差,已收取先声夺人之效。“一笑相倾”四个字采用了李延年赞颂汉武帝皇后李氏美貌的故事,表面上是正面烘托,但是“国便亡”三字却显示了本诗的主题:国家兴亡。第二句的“荆棘”引自《吴越春秋》“城郭丘墟,殿生荆棘”的故事[2],引典暗示亡国,诗人委婉地批判了昏君到了国破的地步才枉自叹息,已然太迟。这一切都是亡国的预兆。第三句准确传神,神貌俱佳,仿佛妩媚的冯淑妃近在眼前,描绘了冯淑妃“横自陈兮,君之傍”的娇媚淫荡之态[2],与“一笑相倾”四字相互映衬,互为表里,是一幅艳丽的春宫图;三、四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冯淑妃鲜美的胴体与周朝的气势如虹,威风凛凛的军队反差极大,持续震撼着观者的视觉效果。北周武皇帝宇文邕率兵进攻北齐,欲统一北方,攻破齐都邺城的屏障晋阳城,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齐都邺城已岌岌可危,而与此同时,冯小怜和高纬二人却还在享乐,直至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仓皇出逃被俘,北齐自此灭亡。此句又与“荆棘”相互照应。二人的无耻行径使北齐整个国家乃至百姓都遭受了困苦,令人哀恨痛惜之余又带着对昏君奸妃的痛恨。自此,玉溪已经勾勒出高纬和冯小怜二人的亡国态势。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和形象的水乳交融,那么第二首就是纯粹地塑造冯淑妃荒淫误国的形象了,《北齐》其二则依托上一首的凌厉攻讦继续开拓,“巧笑”二字将前后两首诗巧妙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这里的“巧笑”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的,本是“通过对人物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有可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理想倾注于其中,在联想中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4]。“巧笑”与“万机”相比,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诗人却将“巧笑”与“万机”相提并论,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意欲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与无知。“巧笑”与“万机”并列之后“戎衣”二字最为显眼,“戎衣”并不是妃子通常的衣着服饰,但是冯淑妃却身着“戎衣”来讨好高纬,可见二人把与敌人进行斗争、扞卫国家存亡的战争当做一场游戏,所以说“倾城最在着戎衣”。高纬迷恋的不是飒爽英姿、意气风发而是惺惺作态、妩媚勾人,而对强悍的外敌置若罔闻,诗人以委婉的语气告诉我们“晋阳已陷休回顾”,说明晋阳已然失陷,应该力保国都邺城,但最后一句则将北齐复兴的希望完全毁灭,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冯淑妃还要再“猎一围”将二人死不觉悟的昏聩神色刻画得鞭辟入里,力透纸

背。尽管结尾无议论之词,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精雕细琢及反语的使用,成功地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达到了更加深刻的讽刺意味。

这两首诗几乎全部都是在引用典故,意在告诫当今的国君不要学习高纬的亡国行径,通过描述北齐后主高纬太过宠溺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当时之世的讽刺,即借古鉴今。三、表明心迹的咏怀诗

李商隐的咏怀诗和其政治诗有很大的关系,是对于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自身情绪的一种激励或安慰,但是它更侧重于抒发自己的感慨,吟咏怀抱,感叹身世,表达自己宏伟的志向,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溢于言表,显得更加悲观颓废。如《晚晴》、《高松》、《落花》、《写意》、《天涯》等。

《晚晴》从“越鸟”(“越鸟”即燕)的视角引入,表明“越鸟”的生存现状和未来的态势,这分明是诗人的自述,“深居俯夹城”表示诗人正处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求生存,处境艰难,而“春去夏犹清”表示尽管岁月荏苒,时光流逝,诗人仍然会坚持正道。

颔联一改首联客观叙述、乐观明朗的态势,转而抒写对“晚晴”的主观体悟,即上天垂怜那些无人问津的生在幽僻之处的小草和在迟暮时分才逐渐放出光芒的晚晴天,从此便可稍微看出诗人论述晚晴的基本思路,这个基本思路会在颈联和尾联逐步展开。傍晚云开,天色微明,人的精神因为这金色的夕阳光照普照万物而愈加兴奋。这是我们大自然最常见、最普通的景象,但诗人用“怜”和“重”二字蕴含了深厚的感情,而将之从微观的自然景色,升华为宏观的博爱的范畴。

小草,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自然景物,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只是普通的一员,但小草生在最平凡的角落,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诗人假想这细小普通的生命终会受到天意的垂怜。“幽草”这一自然意象便具有了人性的意味,再联系到“天意”二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人的“幽草”与人的命运不可分割;“晚晴”也是不为人所瞩目的,人们关注的都是灿烂的阳光或是淅淅沥沥的下雨天,而“晚晴”这一景象却是很难出现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的,但是玉溪稍加叙述便勾勒出一幅幽草晚晴的略带伤感的画面,让命运多舛的人们顿生许多感悟:“晚晴”的阳光滋养着“幽草”,让其平添许多生机与活力,“幽草”和“晚晴”本是便是本诗的重点和立意点。再联系到玉溪凄凉的身世和经历,我们便能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出身寒微,与这“幽草”、“晚晴”的特质有相当大的相似之处,他“虽在故乡,却实同外来的逃荒者”[5],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在家庭,与父母、妻室聚少离多;在官场,一生郁郁不得志,受尽压制和排挤,苦难和伤害历历在目,逐渐地侵蚀着他孤寂敏感的心灵。这些痛苦的记忆积压在玉溪的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此时“幽草”和“晚晴”便舒缓了诗人的神经,诗人与自然景物自此心有灵犀、互通有无。两句的现实目的是祈求上天垂怜自己,更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政治理想,措辞却是轻巧而又饶有趣味的,此种反差完全表露了玉溪的心迹。

尾联确实显得很达观,明朗,上句的“巢干”二字表明天气放晴,暮色渐深则是“归飞”的潜在内涵,“体更轻”则暗示鸟儿已如释重负,“越鸟”即百越中的燕,此种燕身体小巧,紫胸体轻,雨后天晴,

越燕之羽由湿润变为干燥,体态更加轻捷。这里有着浓厚的象征寄托的意味。正如“幽草”、“晚晴”的祥和景象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这越鸟归巢也使诗人归思兴浓,短暂的兴奋充盈了诗人的胸臆。在这里,飞鸟的轻盈体态也预示着诗人在经历了短暂的阴雨天之后变得轻松自如了。全诗与其说是描写大自然的景物,不如说是诗人个人经历和志向的另类刻画。

《高松》的首联便是玉溪吟咏怀抱的提纲挈领,首联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挺拔出众的高贵品质,尤其是“高松”二字再现了玉溪高蹈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远大志向。“思乡泪”是诗人思念家乡、心系故乡以至落泪的凄凉心境。玉溪往返于多地之间,也曾远望过“上林”即京师,但是他的身份却始终是游子,深感“险”和“深”,这当然与现实生活中诗人经历的官场起伏有很大的关系,“潼江”和“玉垒”本不是普天之下最险和最深之处,但是诗人却对此感触颇深,说明他作为游子,身心俱疲,这才有了本诗浓重的思乡情怀,而“更入新年恐不禁”表示玉溪在来年还会因思乡而终日惆怅,这种悲观消极之感将诗人的心迹展露无遗。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诗歌的题材的多样性,各种题材之间既有很多差异和不同,同时又有关键的重合之处和相似点。如此多的题材内容汇聚到一起,便是玉溪复杂的心路历程与生活经历的完美结合,题材内容的多样性预示着诗人情感的多维性和性格的敏感,对于玉溪诗,我们应该抱着客观的态度去探究,探究他的诗歌中

奇崛美丽的意象和细腻幽微的感情以及构篇布局的方式,并把这些优点和长处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