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课外阅读】《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课外阅读】《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课外阅读】《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从本文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据《历阳典录》所载:“褒山寺筑于唐贞观年间。黄庭坚、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内留有文迹。寺内曾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锦帨、玻璃盘、旃枟、避尘珠、藏经椟等,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

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

⑴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

⑵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

⑶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

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游褒禅山记--作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我国宋朝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深受人们喜爱,千古流传,而他曾游览过的褒禅山因他的一篇游记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十一长假,我有幸能够和爸爸一起参观褒禅山华阳洞。 清晨,温暖的阳光拨开云雾,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和爸爸向华阳洞出发了。 远远看去群山伏起、郁郁葱葱,沾染了一丝丝秋的色彩,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绕过苍翠的山峰,驶过蜿蜒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褒禅山。 遥看一尊铜鼎矗立在广场中央,上面刻有褒禅山三个大字,显得格外雄伟庄严。 铜鼎一周围满了王安石的铜像,姿态各不相同:有昂首远望的、有背手沉思的……栩栩如生。 从大门进去是一条宽大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大葱郁的香樟树,带着独特的芳香。 继续向前,迎面就是一尊王安石塑像,他身着锦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示出他崇高的品德。 塑像下有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列宁对王安石的高度赞誉:王安石是11世纪的改革家。

道路尽头有几条岔道,上面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岔道蜿蜒至树林深处。 这真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 在这绿的浪潮中,隐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十分美丽新奇,其实它是一座售票亭。 售票亭正对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被鲜花簇拥着,上面刻着王安石著名的文章《游褒禅山记》。 我吟咏着这篇熟悉的文章,品读他凝重、质朴的语言,感受他深沉、真挚的情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华阳洞口两侧有泉水流淌。 洞口右侧的石壁上刻有有泉侧出四个大字,清澈的泉水从那里流出。 洞口左侧则是另一番小天地,这口泉叫做白龟泉,它与别的泉不一样,泉水是从一个石雕白龟的嘴中流出的,可爱极了。 向洞内望去,阳光在洞口处洒下淡淡的影子,像一条连接古今的时光通道,神秘感油然而生。 顺着石路,我终于走向华阳洞中,这真是一个美丽、奇特的地方。 我们先是乘坐小船向洞内缓慢划行,洞内幽静无比,一盏盏小彩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从小船上下来开始步行,洞内小路时而宽、时而窄,宽时三五人可并排通过,窄处仅可一人行走。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一、作者介绍(吴汝煜)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 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 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 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 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1

《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 B.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11.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及答案教学文稿

《游褒禅山记》练习 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2.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何可胜道.也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独其为文.犹可识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其文.漫灭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熟能讥之乎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云霏霏其承宇 ⑧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①②⑤⑧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④⑥⑦⑧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三句是: ①然力足以 ..至焉,于人为可讥,… ②于是 ..余有叹焉 ③古人之观于……往往 ..有得 ④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⑤⑦ 二.填空题 5.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音______义________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音______义________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音______义________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音______义________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音______义________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在句中的含义: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人教出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入及评注(原创)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入及评注(闭门原创)注:未参考任何人的赏析文章,故称“闭门原创”。 【导入举例】大家应该游过溶洞、山洞,或者看过不少探险类的电视电影,对寻幽探胜应该不陌生。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探险队,如果走到半路,有队友体力不支,或担忧安全,建议放弃,你是要坚持往前呢,还是撤退?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面临这种选择,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他这篇游记。 褒禅山(开篇点题)亦谓之华山(在安徽含山,非西岳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屋居住)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墓旁庐舍)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山南为阳)名(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于路上;如“前仆后继”之“仆”),其文漫灭(漫漶磨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á)如“华实”(如:华而不实)之“华”者,盖音谬(误)也。(开门见山,从山名说起;虽为游记,却先考证地名,可见学者习性)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题“到此一游”的人;看来此习惯源远流长,不过,古人的题名成为令后人瞻仰的摩崖石刻,今人则纯是破坏、糟蹋美景而已)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幽深),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穷尽,走完;不会是通往桃花源的山洞吧?)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设一伏笔,后有照应)拥火(估计是火把)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所见)愈奇(洞内景色,只着一“奇”字,

可知此篇游记,醉翁之意不在“景”)。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尽(燃尽)。”遂与之俱出。(叙事简洁,不拖泥带水;后文再补充相关情况。)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为后文的“后悔”铺垫),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写“到此一游”的已经不多了;这是作者发现的一个现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更加)少矣。方是时(停止前进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后悔”的原因之二)。既其(“其”字颇觉累赘,删之为佳)出,则或(有人)咎(归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没有坚持往前)而不得极(使……到极致)夫(此)游之乐也。(补充交代游览山洞的情况,重点没放在山洞景致上,而是反思行程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趣的原因。承上启下,为下段的理性推论作过渡。) 于是(对于上段所述)余有叹焉。(顺理成章,引出以下议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深造有得)而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而)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奇特怪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人之所罕至(人迹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点出第一个条件:志向)。有志矣,不随以止(志向的作用:不随别人而止步)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第二个条件——力足。身体是本钱)。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如:暗无天日的山洞)而无物以相(助)之,亦不能至也(第三个条件——物品装备,比如足够的燃料)。然力足以至焉(省略“而竟不至”,指半途而废),于人为可讥(嘲笑),而在己

【实用】《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 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 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图” 和“ 庐冢” 即为和尚和寺院。 2. 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何可胜道也哉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 . C.独其为文犹可识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以相之 . 其文漫灭今由. 与求也,相夫子 . 3. 下面句中的“ 其” 都作代词用的一组 是: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熟能讥之乎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云霏霏其承宇 ⑧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①②⑤⑧B.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④⑥⑦⑧ 4.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三句是: ①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 ②于是余有叹焉 .. ③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 .. 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⑤⑦ 二.填空题 5.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音______义 . ________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音 ______义________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特色鉴赏

《游褒禅山记》特色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根据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所以深得人们赞赏。《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 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蠡:li ②今以种磬置水中磬:qing ③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桴:fu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kong 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硿:kong 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mo ⑦磔磔云霄间磔:zha ⑧则山下皆石穴罅罅:xia ⑨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zhi ⑩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射:she A.①③④⑦B.②⑤⑧⑨C.③⑥⑦⑩D.④⑥⑧⑨ 3.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有大石当中流B。噌吰如钟鼓不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微风鼓浪 安步当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D.水何澹澹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公何能及君也 张仪天下贤士,吾殆不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游褒禅山记》学案完美版

人教课标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课文揭秘 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据《历阳典录》所载:“褒山寺筑于唐贞观年间。黄庭坚、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内留有文迹。寺内曾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锦帨、玻璃盘、旃枟、避尘珠、藏经椟等,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

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

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 游褒禅山记原文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一、认识作者:王安石字_介甫,_北宋__时__临川_人,著名的_政治_家和_文学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临川先生文集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停顿: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注音。1、庐冢.(zhǒng ) 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3、盖音谬.(miù)也 4、有穴窈.(yǎo)然 5、则或咎.(jiù)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g)之 7、何可胜.(shēng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三)释意:以:1、因为,介词 2、因为,介词 3、向,介词 4、相当于“而”,表修饰。 5、来,表目的的连词 6、相当于“而”,表并列的连词 7、来,表目的的连词 8、“以之”的省略,因此。于:1、在,介词 2、在,介词 3、对,介词 4、对于,介词 5、比,介词6、向,介词 7、表被动其:1、它的,代词,代华山 2、那,代词 3、那个,代词 4、它,代词 5、它的,代词,代碑6、它的,代词,代华山 7、那个洞,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8、那些,代“好游者” 9、“其进”的“其”指代“入之愈深”;“其见”的“其”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0、它的,代后洞 11、那,代后洞 12、他们,指古人,代词 13、句中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4、那些,代“欲出者” 15、自己,代词 16、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17、古书,代词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2、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3、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4、全文六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一课时一、研读第一段(一)、1、名→动,筑舍定居。 2、名→动,命名,起名。 3、名→状,往东 4、在,介词阳,山南水北 (二)总结句式特点:判断句。文中还有判断句:①此余之所得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 1、山之_名__、山之寺_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2、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二、研习第二段(一)1、名→状,从旁边 2、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3、形→名,深度 4、形→动,到尽头 5、“而”,表修饰 6、动→名,见到的景象 7、十分之一 8、动→名,到达的人 / 更 9、形→动,照明。 10、有人 / 责怪,埋怨 (二) 1、a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b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c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d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

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40)萧君圭君玉,长乐(41)王回深父(fǔ),余弟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