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必修2参考资料

诗三首必修2参考资料
诗三首必修2参考资料

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鼓瑟(sè) 皎洁(jiǎo)度阡(qiān) 参差(cēncī)樊(pān)笼

B.子衿(jīn) 暧暧(ài)呦呦(yōu) 遗(wèi)谁札札(zhā)兰泽(zé)

C.阡陌(mò) 笙瑟(shēngsè)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脉脉(mò)

D.可掇(duō) 机杼(shū)譬(bì)如守拙(zhuō) 参差(cēncī)羁(jī)鸟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指感情深厚)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久别重逢)

B.但为君故(但是)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C.桃李罗堂前(罗列) 越陌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枉用相存(枉驾)绕树三匝(周、圈)

3.下列词句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月明星稀涉江误落尘网中慷慨鸡鸣桑树巅杜康

B.我有嘉宾泣涕长路漫浩浩譬如池鱼思故渊俗韵

C.僻如朝露故渊兰泽多芳草守拙桃李罗堂前乌鹊

D.契阔谈讌沉吟复得反自然墟里少无适俗韵狗吠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何以解忧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忍尤而攘诟

D. 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暧暧(昏暗)

B.枉用相存(问候,怀念) 越陌度阡(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阡,东西向的小路)

C.山不厌高(满足) 俗韵(本性,气质)

D.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性本爱丘山(天性、本性)

7.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B.开荒南野际

C.蚓无爪牙之利D.狗吠深巷中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榆柳荫后檐A.鼓瑟吹笙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D.山不厌高

9.对“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 B.养虎遗患(留下)

C.留待作遗施(遗留) D.小学而大遗(丢弃)

10.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B.方宅十余亩(四面、周围) 还顾望旧乡(回顾,回头看)

C.桃李罗堂前(排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

D.复得返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动作涉及一方) 11.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B.汝岂得自由

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2.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还顾望旧乡,去路漫浩浩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能力检测

1.下列加点词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

①罗 A. 桃李罗堂前 B. 天罗地网 C. 门可罗雀 D. 星罗棋布

②户 A.户庭无尘杂 B. 门当户对 C.户枢不蠹 D.环村居者皆猎户

③归 A.守拙归园田 B. 完璧归赵 C.咸归附之 D.津泽皆归其根

④守 A.守拙归园田 B. 守株待兔 C.能守其土 D. 谪守巴陵郡

2.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①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景象?

②“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③后两句没有写人,你可以想象得出人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吗?

4、阅读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并回答问题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诗中的“鸟鹊”、“绕树三匝”比喻什么?

②“月明星稀……何枝可依”四句有何喻意?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有何喻意?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四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分别表达诗人何种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歌默写、

涉江采芙蓉作者()

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作者:()朝代()

_____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短歌行作者:()

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明明如月,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不可断绝。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绕树三匝,_________________ ?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_ 。

1.答案:【解析】A.“樊”读fán,C.“哺”读bǔ,D.“譬”读pì。【答案】B 2.【解析】“但”应解释为“只,只是”。【答案】B 3.【解析】A项“巅”应为“颠”,C 项“僻”应为“譬”,D项“反”应为“返”。【答案】B 4.【解析】D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答案】D 6.【解析】厌,通“餍”,满足。【答案】A 7.【解析】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答案】B 8.【答案】C 9.【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D.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知。【答案】A 10.【解析】在C项中读“wèi”,意思是“赠送”。【答案】C 11.【解析】“自然”应为“田园生活”或“自然的本性”。【答案】D 12.【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D项,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答案】C 13、芙蓉,即荷

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能级二 1.①A排列B捕鸟的网C张网捕D陈列②A门B门第C门D人家③A回B归还C归顺D归聚④A安守、保持B守侯C保卫D做……太守 2. “尘网”“樊笼”比喻黑暗社会和官场,“羁鸟”“池鱼”比喻受束缚。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他憎恶现实、不图宦达的感情。 3.①描写了一幅田园景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②不能互换。“暧暧”写村庄在远处模糊不清;“依依”写炊烟的模糊,描写对象不同,不能互换。③虽没有写人,但写出了人的生活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出那里住着一些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

阅读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并回答问题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诗中的“鸟鹊”、“绕树三匝”比喻什么?

“鸟鹊”比喻贤才;“绕树三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却无所依托的情景。

②“月明星稀……何枝可依”四句有何喻意?

比喻贤才投主但无所归依的情景。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有何喻意?

化用《管子〃形势》中的典故,比喻“明主不厌人”之意。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用典。表明诗人与周公一样有求贤若渴、助建功业的心思。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四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分别表达诗人何种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典。一表求贤不得的沉思忧叹,一表求贤既得的热忱欢迎,悲中含壮,跌宕激越。两次引入《诗经》成句,贴切和谐,不露痕迹,是本诗情调、情绪升华、转折点。

3、《归园田居》中描写了哪两种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中着重描写了两组对立的意象。第一组是隐逸意象,即丘山、旧林故渊、南野、园田、方宅、草层、榆柳、村庄、墟里、炊烟、狗、鸡、桑树、余闲、自然;第二组是仕宦意象,即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前者,写出了诗人的向往、陶醉、倾心、满足、快意;后者,写出了诗人的苦闷、委屈、束缚、勉强、无奈。这两种强烈的情感倾向对比鲜明,均表达出诗人对官场仕宦生活的否定,对回归自然、开荒南亩的肯定。这种肯定与否定,正源于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学业测试复习题之语文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诗三首》教学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教材助读】 1、《古诗十九首》 是末年文人诗的选辑,非一人所作。最早见于的《文选》。 内容大多表现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③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时代风貌。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清代沈德潜:“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2、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梁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 漫浩浩终老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探究案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当堂检测】 1.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3.再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4.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 的意思。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理解性背诵默写高考考点

一、《涉江采芙蓉》 1.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二、《短歌行》: 1.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曹操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明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从,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7、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8、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9、《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1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12.曹操在《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3.曹操在《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14.曹操在《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2.7诗三首第一课时

2.7诗三首创新教案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全诗; 2.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

汉魏晋诗三首

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思念之情。 3、叠字的作用 二、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解题: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全诗共10 句,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6句。 第一、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牵牛星处在遥远,织女星明洁灿烂。“迢迢”,遥远的样子。从织女的角度来看,牛郎仅隔银河,却又显得那么遥远。“皎皎”一词,形象鲜明,既写出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这两句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活。 第三、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纤素手,随着“札札”的机声开机织布。

第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描写她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 这部分的表层意义是描写织女的悲伤情状,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因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其深层含义则是暗示出多情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第二部分:第7 ——10句。 第七、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相距又有多远呢?河水既清且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 第九、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指出: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这部分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2、关于叠词: 叠音词的运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 1、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 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 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 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 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 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 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 5、兰亭集序--王羲之

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巩固训练:第2单元 诗词流韵 2.7 诗三首(含答案)

[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感激涕零慷概激昂沉吟忧思难忘 B.春花秋月不绝如缕乌鹊鼓瑟吹生 C.如临深渊月明星稀羁绊抱残守缺 D.托物言志登高毕赋悲凉倾慕贤才 解析:A.概—慨;B.生—笙;D.毕—必。 答案:C 2.对课文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和凄凉。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是用来比喻曹操的忧思。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直言不讳,表明了喜爱山林自然的本性。 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视官场为尘世之罗网,表达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 解析:B.这里是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华的人。 答案:B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四面、周围) C.桃李罗.堂前(排列) D.复得返自然 ..(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解析:D.自然应是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 答案:D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解析:A.“及时行乐”讲错了。 答案:A 5.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⑨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②⑨③/①⑤⑩/④/⑦/⑥⑧ 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 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⑧/⑥ 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⑧/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需平时多积累。 答案:C 6.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解析:C.“山水田园”应改为“田园”。 答案:C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涉江采芙蓉》,回答7~8题。

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

2020高中语文 第07课 诗三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7课诗三首 1.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曹操(155—220)字,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曹操集》。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字元亮,世号。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朝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给下列加线词注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 三、《短歌行》教案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 (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3)问: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4)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1)理解“朝露”这个意象(本体是什么?) 作者把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使用典故,原文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诗人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第二节

必修二 诗三首 情景默写

必修二《诗三首》情景默写题 (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 (2)《归园田居》中作者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生活时间长的句子 是,。 (3)《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4)《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6)《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8)《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9)《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10)《短歌行》中“,。?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1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12)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3)曹操在《短歌行》中“,。_ ,”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14)曹操《短歌行》中“,! ,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15)《短歌行》引用《诗经?郑风》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_ 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6)《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17)《短歌行》表现诗人希望广泛收揽人才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的句子是:,。, 。 (18)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19)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写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20)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1)《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 (2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驰骋矫蹂造作迸(bèng)发谙(yīn)习 B、羁拌刚愎自用哺(pǔ)育稗(bài)官 C、狭隘忧心忡忡粗糙(cāo)鞭笞(chī) D、商贾相形见拙瞠(chēn)目裨(bì)益 第2题【单选题】 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②⑨③/①⑤⑩/④/⑥/⑦ 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 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⑥/⑧ 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⑥/⑧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 B、性本爱丘山性:天性,本性 C、少无适俗韵适:迎合 D、枉用相存存:保存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鼓瑟(sè) 度阡(qiān) 樊(pān)笼 B、子衿(jīn) 呦呦(yōu) 遗(wèi)谁兰泽(zé) C、阡陌(mò) 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D、可掇(duō) 譬(bì)如守拙(zhuō) 羁(jī)鸟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擢素手(zhuó)机杼(zhù)皎皎(jiǎo) B、譬如(pì)子衿(jīn)呦呦(āo) C、吹笙(shēnɡ)契阔(qiè)吐哺(bǔ) D、守拙(zhuō)暧暧(ǎi)桑树颠(diān)

汉魏晋诗三首测试题及答案

汉魏晋诗三首测试题及答案 课后巩固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 1.填空。(1)《古诗十九首》 最初收录于________(时代)________(人物)编的________。(2)与汉乐府比,汉乐府多叙事,《古诗十九首》多________;汉乐府是 民歌,《古诗十九首》是________(体裁)。(3)汉末建安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________。这时期诗歌成就显著,许多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从________中汲取营养,内容上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后人称为“________”。代表作家有“三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安七子”及蔡琰。(4)陶渊明,名________,字________,世号________,自称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派诗歌的开山鼻祖。他厌恶官场,性情刚直,留有“________”的典故。答案:(1)梁萧统《昭 明文选》(2)抒情文人五言诗(3)建安文学汉乐府诗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4)潜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东晋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 2.背诵默写。(1)迢迢牵牛星, ________。纤纤擢素手,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________。(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________,去日苦多。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月明星稀,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________。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复得返自然。答案:(1)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2)譬如朝露慨当以慷(3)乌鹊南飞海不厌深周公吐哺(4)误落尘网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阅读《古诗十 九首》中的两首诗作,完成第3题。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一练 8 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一练 8诗三首 一、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āo)越陌度阡(mò) B.鼓瑟吹笙(shēng) 绕树三匝(zā)暧暧远人村(āi) C.羁鸟恋旧林(jī)狗吠深巷中(fèi)又在樊笼里(fán) D.守拙归园田(zuó) 周公吐哺(bú)榆柳荫后檐(yìn) 二、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三、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场)。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 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教学文稿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同步练习 及答案

第二单元第七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忧伤终老辟如朝露慨当以慷 B.攸攸我心兰泽芳草周公吐哺 C.山不厌高越陌度阡乌鹊南飞 D.绕树三匝同心离居误落陈 【答案】C(A.辟—譬,B.攸—悠,D.陈—尘。)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 忧思 ..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食野之苹.(苹果) 越陌.度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桃李罗.堂前(排列) 枉.用相存(枉驾,屈就) D.羁.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 ..南飞(乌鸦) 【答案】B(苹:艾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互文”手法的一句是(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答案】 D 4.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答案】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对,应为比的手法。) 5.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 【答案】D(“表明……”一句不对) 6.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