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原因与种类

贫血的原因与种类
贫血的原因与种类

贫血的检查:

除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外,最基本的血液学检查应包括:

(一)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0.45/L×网织红细胞(%)。

(二)MCV及MCHC 的测定。

(三)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有无异常细胞。

(四)骨髓穿刺作骨髓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骨髓检查必须包括染色,以确诊或排除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下:

出血:出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又因不同之原因引起的,给予适当止血措施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可用手术或荷尔蒙治疗,再予以原因治疗,贫血是可以治疗的。

营养缺乏:营养缺乏引起的造血原料不足而发生的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豆芽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分别予营养来补充,贫血治疗效果良好,但是引起营养缺乏的原因如不去除疗效常不拘理想,即使一时见效,但停止予营养素补充,贫血很快复发。

慢性疾病:感染或癌症能够控制,贫血就能够减轻。内分泌疾病给予矫正,贫血就可以减轻。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症及全身性红斑性狼沧等造成之贫血,因为基本疾病之疗效很差,除了输血,贫血是很难减轻的。

药物诱发之溶血性贫血,在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某些药物引起的再生不良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也未再接触之,患者也很难恢复或治疗。这时如果以骨髓移植可以获得治疗的。

贫血的种类

贫血的种类 *导读:贫血的种类?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红细 胞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3大类;按骨髓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及骨髓细胞成熟障碍性贫血。…… 贫血的种类?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红细胞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3大类;按骨髓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及骨髓细胞成熟障碍性贫血。 (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为: 1)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100fl,形态上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10微米)的一类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数是正常色素性的。引起的原因主要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时,有些肝脏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者亦可出现大细胞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是指MCV为85~90fl,红细胞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2%-36%,红细胞形态、大 小正常的一类贫血。引起此类贫血的主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及肾功能衰竭性

贫血等。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中伴低色素性贫血时,MCV80fl,MCHC30%,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 区扩大。缺铁性贫血属于此类贫血。 (2)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 1)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的原因是:①造血原料(主要是铁、叶酸或维生素B2)缺乏或补充不足,见于慢性失血、月经 过多、消化道疾病及膳食摄入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骨髓受到化学、物理或毒素的损伤,癌细胞侵犯影响造血功能,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病性贫血。 2)红细胞过度破坏:见于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 性孕妇 贫血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fl)MCH(pg) 疾 病

2-6岁幼儿园儿童贫血与营养现状分析

2-6岁幼儿园儿童贫血与营养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13T15:37:10.5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6期作者:张荣陈红霞 [导读] 2-6岁幼儿园儿童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为营养状态不佳,对此需不断改善幼儿园膳食情况。 新疆库尔勒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 841000 摘要:目的:分析2-6岁幼儿园儿童贫血与营养现状。方法:在库尔勒市7家托幼机构的2015年9月17日至2016年9月17日期间选取600名幼儿园儿童为实验对象,统计每位儿童日常膳食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结果:分析统计结果,可发现14.17%的儿童存在贫血现象,且大部分是由膳食不合理所致,同时以农村儿童较为常见。结论:2-6岁幼儿园儿童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为营养状态不佳,对此需不断改善幼儿园膳食情况。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贫血;营养现状 经研究统计,贫血发生率高达15%,严重影响我国公共卫生,而导致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营养问题。若儿童并发贫血,不仅可导致学习效率低、思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还可影响生长发育,对此需加强临床调查,从而控制贫血发生率[1]。本文旨在探索幼儿园儿童贫血与营养现状关系,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的探索对象为库尔勒市7家托幼机构,其中3家为城市托幼机构,4家为农村托幼机构,共600名儿童,儿童均在2015年9月17日至2016年9月17日期间选取。儿童为2~6岁者,平均年龄为(4.85±0.48)岁,365例为男性儿童,235例为女性儿童。 1.2 方法 体格检查:由具备医师资格证的儿科医师作为检查者,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儿童臀围、胸围、体重、升高等。且将本次所用数据精确至0.1厘米。 膳食调查:正常情况下2~6岁的儿童每日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比占50%~60%;脂肪比占30%~35%;蛋白质比占12%~15%,且中餐占一日量的40%,早餐占一日量的30%,点心占一日量的10%。根据儿童平衡膳食要求,2~6岁儿童每日需要食物数量、种类如下:水果50g、蔬菜300g、蛋50g、鱼肉50g、豆浆或牛乳250g、谷类270g。本次调查的儿童均为幼儿园统一用餐者。早中餐按照总能量的70%标准进行统计,且实施每月记录法,由专门人员对儿童一个月食物消耗量进行统计,且进行分析其膳食结构是否合理。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仪选用XF-1型号,实施高铁氰化法,检测时由同一名检测师完成,且采用抽静脉血检测血常规,了解贫血程度,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指数(MCV、MCH、MCHC)、血清铁蛋白、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测定。贫血判定标准:重度贫血为Hb<60g/L;中度贫血为60~90g/L;轻度贫血为90~110g/L。正常的2~6岁儿童HB值为<110g/L。 1.3 观察指标 分析贫血所占比以及饮食规律对贫血发生率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 2 结果 分析表格可发现,贫血发生率可人群的占14.17%。如表1所示: 3 讨论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主要工作为儿童营养、膳食的管理,通过保证儿童机体每日营养量,能够确保儿童健康生长发育,若儿童营养物质跟不上机体需要量,可导致贫血和生长迟缓的发生[2]。经研究报道,发现近年来,儿童消瘦、低体重、生产迟缓、营养不良率均逐渐上升,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且通过深入探索发现,若未及时干预,低体重、消瘦、营养不良发生率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贫血的人不宜吃什么

贫血的人不宜吃什么 贫血的人不能吃什么 1.不能喝咖啡。 2.不能食用大蒜:大蒜含较多挥发性物质,过多食用会抑制胃液分泌,使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加重贫血。 3.不能喝牛奶:牛奶铁含量很低,而钙、磷含量较高,体内的铁质容易和牛奶中的钙、磷结合生成不溶性含铁化合物,使体内铁量更显不足。 4.少食碱性食物:碱性环境不利于铁质吸收,胃酸缺乏也会影响食物中铁游离和转化,因此贫血患者尽量少食用碱性食物,如馒头、荞麦面等。 5.此外,贫血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消化功能紊乱,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吃,这类食物有花生、核桃、杏仁、韭菜、蒜苗、洋葱,以及没有煮烂的各种肉类。 以下食物有利于改善贫血症状和补充造

血功能的营养成分,应注意选用。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乳类、鱼类、瘦肉类、虾及豆类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如酸枣、杏、橘子、山楂、西红柿、苦瓜、青柿椒、生菜、青笋等。维生素C有参与造血、促进铁吸收利用的功能。 富含铁的食物鸡肝、猪肝、牛羊肾脏、瘦肉、蛋黄、海带、黑芝麻、芝麻酱、黑木耳、黄豆、蘑菇、红糖、油菜、芹菜等。铁是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性贫血者较为常见。 富含铜的食物铜的生理功能是参与造血,铜缺乏也能引起铁的吸收障碍和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食物中铁质的吸收和利用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果缺少胃酸,铁质的吸收会发生困难。这些病人要适当吃些食用醋。维生素C 不但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注意事项: (1)饮食调摄: 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否则会因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引起贫血。要富有营养及易于消化。饮食应有规律、有节制,严禁暴饮暴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多饮茶能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有利于巨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适当补充酸性食物则有利于铁剂的吸收。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配合滋补食疗以补养身体。(2)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人体是“血肉之躯”。只有血足,才显得皮肤红润,面有光泽。对于女性来说,追求面容艳丽,身材窈窕,应重在养血。古方茶雪

贫血分类和参考值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上常从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的分类:(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ure red cell anemia,PRCA):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 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自身免疫病相关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型(如胸腺瘤、淋巴瘤、浆细胞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及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CDA是一类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陛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这些疾病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质的异常,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前者因为病态造血,高增生,高凋亡,出现原位溶血;后者肿瘤性增生、低凋亡和低分化,造血调节也受到影响,从而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2.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1)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因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血细胞生成。(2)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白细胞介素(IL)、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生长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等均具有正负调控造血作用。 1、成人判断标准,男性成人血红蛋白量小于120g/L,女性成人小于110g/L,孕妇小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判断贫血程度标准是血红蛋白量在90-120g/L 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30-60g/L为重度贫血,小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2、小儿判断标准:10天-3个月的小孩一般都存在贫血,贫血的标准难以确定,3个月-不足6岁小儿的血红蛋白小于110g/L,6-14岁小于120g/L可诊断为贫血,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成人相同。正常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红细胞数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贫血营养食谱整理

好好吃饭,增强抵抗力~ 贫血营养食谱整理~ (1)缺铁性贫血的适宜的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籼米、粳米、小米、高粱、小麦、大麦、面筋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动物内脏、鸡肉、兔肉、猪肉、牛肉、羊肉、鲤鱼、 鲫鱼、虾子、平鱼、黄花鱼、带鱼、甲鱼等,猪肝、牛肝、鸡鸭肝、猪腰、猪肚、牛腰、牛肺、牛肉汁、蛋黄粉、银鱼干、黄鱼干、鱿鱼、海蛰、虾米与虾仁等荤菜,牛奶和鸡蛋等。 3、蔬菜的选择苜蓿、芹菜、油菜、萝卜、荠菜、发菜、海带、蘑菇、紫菜、番茄、白菜、芦笋、竹笋、萝卜缨、苋菜、塌棵菜、菠菜、油菜、金针菜、韭菜、豆腐皮、豆腐干等。 4、水果的选择桃子、樱桃、猕猴桃、草莓、苹果、葡萄、菠萝、龙眼、桔子、柚子、无花果、鲜桑葚、枣、橙子、柠檬、杨梅、橄榄、西瓜、李子、荔枝、桂圆肉、杏、柿子等。 以上食物以猪肝、牛肝、鸡鸭肝最佳。 (2)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 应补充动物肝及肾、瘦肉、绿叶蔬菜等。 (3)蛋白质供应不足引起的贫血 应补充瘦肉、鸡、鸭、牛羊肉,以及豆类制品。

需要说明的是,贫血患者的胃肠功能一般处于低下状态,补充食物时应逐渐增加,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吸收不良。 (4)巨幼红细胞贫血适宜的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麦类和谷类中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含量均很少,但是小麦面和粳米含蛋白质较丰富,玉米和大麦含维生素B较丰富,均可作为主食常吃。黄豆和黑豆含有一定量的叶酸,可磨面和玉米面一起食用,这些都是因叶酸缺乏而致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优选主食。 2、肉、蛋、奶类的选择 猪肝、羊肝、鸡肝、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 3、蔬菜的选择 胡萝卜、芦笋、菠菜、油菜、圆白菜、青椒、韭菜、青萝卜、黄瓜等。 4、水果的选择 荔枝、香蕉、菠萝、橄榄、苹果、桃、樱桃、猕猴桃、草莓、蕃茄等。 - 1 - 另外,补血的食物除了蔬菜之外还可以多吃一些较深颜色的食物,如:红枣、当归、阿胶、黑米、黑豆等这些食物都是最好的补血食物。 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应多食用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黄豆及豆制品。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 MCH MCHCC 临床意义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 贫血、骨髓病 贫血如白血 病等 大细胞性贫血>100 >34 32-36 巨幼细胞 贫血及恶 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7 <32 缺铁性贫 血、珠蛋白 生成障碍性 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 血 单纯性小细胞贫血<80 <27 32-3 慢性感染炎 症,肝病,尿 毒症,恶性 肿瘤,风湿 性疾病所致 的贫血…………………………………………………………………………………………………… 参考值: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80-100 f l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7-34 p g 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20-36 g/L MCV(fl)= HCT / RBC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总数) 如下图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HCT 红细胞压积/ RBC红细胞总数) X =35、4/ 4、03= 8、78………、(四舍五入法得出8、8) 8、8转换为飞升的单位即就是88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 b(血红蛋白/ RBC红细胞总数 X=117/4、03=29、03225……、(四舍五入法得出29) 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H 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 X=117/35、4=3、30……、(四舍五入法得出3、3) 3、3转换成g/l的单位即就是330 不同人种及地区人群范围不完全相同、儿童与成人的范围不相同,男性与女性不同(可留意报告单值) 如下图

贫血的原因与种类

贫血的检查: 除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外,最基本的血液学检查应包括: (一)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0.45/L×网织红细胞(%)。 (二)MCV及MCHC 的测定。 (三)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有无异常细胞。 (四)骨髓穿刺作骨髓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骨髓检查必须包括染色,以确诊或排除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下: 出血:出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又因不同之原因引起的,给予适当止血措施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可用手术或荷尔蒙治疗,再予以原因治疗,贫血是可以治疗的。 营养缺乏:营养缺乏引起的造血原料不足而发生的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豆芽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分别予营养来补充,贫血治疗效果良好,但是引起营养缺乏的原因如不去除疗效常不拘理想,即使一时见效,但停止予营养素补充,贫血很快复发。 慢性疾病:感染或癌症能够控制,贫血就能够减轻。内分泌疾病给予矫正,贫血就可以减轻。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症及全身性红斑性狼沧等造成之贫血,因为基本疾病之疗效很差,除了输血,贫血是很难减轻的。 药物诱发之溶血性贫血,在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某些药物引起的再生不良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也未再接触之,患者也很难恢复或治疗。这时如果以骨髓移植可以获得治疗的。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导读:贫血诊断标准?众所周知,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没有在意,当贫血加重时再来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已是中重度贫血,此时才会引起家长重视。……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

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贫血营养食谱整理

贫血营养食谱整理~ (1)缺铁性贫血的适宜的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籼米、粳米、小米、高粱、小麦、大麦、面筋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动物内脏、鸡肉、兔肉、猪肉、牛肉、羊肉、鲤鱼、 鲫鱼、虾子、平鱼、黄花鱼、带鱼、甲鱼等,猪肝、牛肝、鸡鸭肝、猪腰、猪肚、牛腰、牛肺、牛肉汁、蛋黄粉、银鱼干、黄鱼干、鱿鱼、海蛰、虾米与虾仁等荤菜,牛奶和鸡蛋等。 3、蔬菜的选择苜蓿、芹菜、油菜、萝卜、荠菜、发菜、海带、蘑菇、紫菜、番茄、白菜、芦笋、竹笋、萝卜缨、苋菜、塌棵菜、菠菜、油菜、金针菜、韭菜、豆腐皮、豆腐干等。 4、水果的选择桃子、樱桃、猕猴桃、草莓、苹果、葡萄、菠萝、龙眼、桔子、柚子、无花果、鲜桑葚、枣、橙子、柠檬、杨梅、橄榄、西瓜、李子、荔枝、桂圆肉、杏、柿子等。 以上食物以猪肝、牛肝、鸡鸭肝最佳。 (2)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 应补充动物肝及肾、瘦肉、绿叶蔬菜等。 (3)蛋白质供应不足引起的贫血 应补充瘦肉、鸡、鸭、牛羊肉,以及豆类制品。 需要说明的是,贫血患者的胃肠功能一般处于低下状态,补充食物时应逐渐增加,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吸收不良。 (4)巨幼红细胞贫血适宜的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麦类和谷类中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含量均很少,但是小麦面和粳米含蛋白质较丰富,玉米和大麦含维生素B较丰富,均可作为主食常吃。黄豆和黑豆含有一定量的叶酸,可磨面和玉米面一起食用,这些都是因叶酸缺乏而致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优选主食。 2、肉、蛋、奶类的选择 猪肝、羊肝、鸡肝、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 3、蔬菜的选择 胡萝卜、芦笋、菠菜、油菜、圆白菜、青椒、韭菜、青萝卜、黄瓜等。 4、水果的选择 荔枝、香蕉、菠萝、橄榄、苹果、桃、樱桃、猕猴桃、草莓、蕃茄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1.治疗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及补充铁剂。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保证睡眠,避免感染,如伴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重度贫血患者应注意保护心脏功能。适当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2)去因疗法:对饮食不当者应合理安排饮食,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此外,应控制慢性失血,如驱除钩虫、手术治疗肠道畸形等。 (3)铁剂治疗:以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盐制剂,较易吸收。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富马酸亚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l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等。口服铁剂的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日4~6mg/kg,每日分3次,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l.5~2mg/kg。最好于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有利于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牛奶、茶、咖啡、抗酸药等与铁剂同服,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给予铁剂治疗后如有效,则于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活性开始恢复,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好转。网织红细胞数于用药2~3天后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疗约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如疗效满意,铁剂应继续服用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后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补足体内铁的贮存量。如口服铁剂3周仍无效,血红蛋白的上升不足20g/L,应考虑是否有诊断错误或有其他影响疗效的原因。

(4)输红细胞:一般病例不需要。输注红细胞的适应证是:①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者;②合并感染者;③急需外科手术者。贫血愈严重,每次输注量应愈少。Hb在30g /L以下者,应采用等量换血方法;Hb在30~60g/L者,每次可输注浓缩红细胞4~6ml /kg;Hb在60g/L以上者,不必输红细胞。 2.预防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预防措施包括:①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瘦肉、血、内脏、鱼等,并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婴儿如以鲜牛乳喂养,必须经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的肠道失血;②婴幼儿食品(牛奶制品、谷类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③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营养性贫血饮食指导

营养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发病遍及世界各国。以6个月~3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根据WHO 报告小儿发病率高达52%,男性成人约为10%,女性20%以上,孕妇40%。国内最近的调查结果提示在婴幼儿及孕妇中缺铁性贫血均应致足够的重视。 (1)营养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病理和生理状况,以适当途径补充致贫血的相关营养素,以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给予高铁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进行病因治疗,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给予高蛋白膳食以促进铁的吸收,也可提供体内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原料;纠正不良膳食习惯,如长期素食、偏食及挑食等。合理膳食与营养,可以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选择含铁丰富的食品,如海带、龙须菜、紫菜、木耳、香菇、豆类及豆制品及肉类、禽蛋、动物的肝肾等。改进烹调技术,提倡用铁制炊具。供给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有困难时,可适当给予维生素C制剂,以促进铁的吸收利用;在容易发生铁缺乏的人群,供给铁强化食品,如孕妇、乳母、婴幼儿童、老年人等。 1)摄入高铁食品本病治疗是消除病因及用铁剂治疗。食品铁有2种来源,即肉类中血红蛋白铁和蔬菜中离子铁,即非血红蛋白铁。肉类、鱼类、家禽中铁40%能被吸收;蛋类、谷类、硬果类、豆类和其他蔬菜铁能被人体吸收不到10%,而菠菜铁只能吸收2%左右,故补铁应以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肉类、鸡肉、鱼类等动物性食品为主。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铁、葡萄糖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为每天6mg/kg。口服铁剂有严重胃肠反应者,可改用肌注葡聚糖铁。贫血被纠正后继续服用小剂量铁剂3~6个月,以补充铁贮备。 铁剂应避免和四环素同时服用。因为四环素能和铁剂结合,使铁的吸收减少。贫血治疗膳食的食谱应在普通膳食的基础上,多选用富含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的食品即可。 2)增加维生素C摄入维生素C能促进蔬菜中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若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汁、橘汁和富含铁蔬菜,就能使人体对蔬菜铁吸收率增加2~3倍。如同时补充铁制剂,也应和维生素C同时服用。 3)限制咖啡和鞣酸含鞣酸高的食品、咖啡和茶叶中咖啡因,均能减少食品中铁吸收,故在进餐时,应避免饮用这些饮料。 4)其他应避免钙剂、锌制剂、抗酸剂和铁制剂同时服用。因为抗酸剂、钙剂、锌制剂都能影响铁的吸收。此外,食品中的磷、肌醇六磷酸、草酸也能影响铁的吸收。富含磷的食品有杏仁、全谷、乳酪、可可、鱼类、脑髓、肝肾、奶类、花生等。富含肌醇六磷酸的食品有麦胚芽、麦麸、杏仁、花生、核桃、黄豆等。富含草酸的食品有咖啡、茶叶、可可、绿豆、菠菜等。 (2)营养预防 铁缺乏对小儿影响最大,应作为重点人群。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即孕妇膳食应给予足够铁。提倡母乳喂养,至少要有4个月时间,在此期间不加固体食品,4个月后开始补铁。人工喂养者宜采用铁强化处方。幼儿期应注意膳食安排,保证有足够的动物性蛋白和豆类食品,不仅可提供优质蛋白质,而且铁含量丰富,吸收率也高。鸡血、鸭血、猪血都是铁的良好来源,豆浆中铁比牛奶要多。给予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提供维生素C。使用铁强化食品应该注意不要过量,以免致中毒。如无铁强化食品,可按医嘱服用铁制剂,切不可自行主张。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称为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常见于婴幼儿期,也见于孕妇和乳母,其他年龄较少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中城市此类患者已属罕见,但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

贫血的分类及初步诊断

贫血的分类及初步诊断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参考范围的下限。 引起贫血的原因较多,为了便于查找贫血原因和对症治疗贫血,还需要对贫血进行分类。 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常规)检查时,化验单上除有RBC、HGB、HCT结果外,还提供有关红细胞形态变化的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所有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参考范围为80-98飞升。如果患者贫血,MCV小于80飞升时称为小细胞性贫血,常见于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所致的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由于红细胞体积较小,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色素)含量(MCH)低,这种贫血又被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大于100飞升时称为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巨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和肿瘤化疗是常见病因。由于DNA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减慢,所生成的红细胞体积大、MCH含量高,这种贫血又被称为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MCV在参考范围时,称为正细胞性贫血,常见于急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见于一些胃肠道慢性出血但尚未出现铁缺乏的病人。由于血红蛋白和DNA合成基本未受影响,MCV、MCH仍在参考范围内,这称贫血又被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由此可见,贫血的初步分类诊断并不神秘,只要病人做了全血细

胞计数化验,医生就可根据化验结果对贫血进行初步分类,并进一步查找贫血病因。 例如,某高校一男同学,在暑期旅行中突然晕倒,同行者以为他中暑了,扶他回去休息。但后来他又晕倒两次,大家便送人他去医院检查,医生首先让他化验血常规,结果显示RBC、HGB、HCT均显蓍减低,HGB仅为63g/L,已属于中度贫血,MCV、MCH均在参考范围内,诊断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该学生身体一直健康,但近一周自觉头晕、心跳加快,没有其他特别的不舒服。从他的病史、症状和贫血的类型分析,最有可能是由于急性失血所致。医生经仔细询问病情,得知他近来大便发黑,故考虑为消化道溃疡出血所致。化验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经对症治疗,病人的贫血开始纠正,一周后HGB上升为82g/L。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 *导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铁在体内的代谢 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为35~60毫克/公斤。其中65~70%存在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甲,25~30%为贮存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等)中,约5%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各种含铁的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中。在血浆中转运的铁仅占0.1%左右。人体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和;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铁仅约5~10%能被吸收。植物中的铁盐吸收率低,而肉类中,铁吸收率高。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同时食入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则有碍于铁的吸收。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肠粘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这种细胞寿命为2~3天,在肠腔和血液之间形成一暂时保存铁的地

带。在体内铁过多时,大量保存铁的肠粘膜细胞在肠腔内脱落排出体外,使铁吸收减少。相反,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粘膜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多。 从肠道吸收的铁进入血浆后,与一种转铁蛋白 (转铁蛋白)结合,被输送到组织中贮存或至骨髓中参与造血。在正常情况下,约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结合的铁就是血清铁含量。其余的2/3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上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与血清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值称为血清铁饱和度。 二.缺铁与贫血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浆中转运的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时,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内,被线粒体摄取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形成血红蛋白。当体内缺铁或铁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因正铁血红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明显缺铁时对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也有一定影响,但远不如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明显,故新生的红细胞胞体变小,胞浆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严重缺铁时不仅发生贫血,也可引起体内含铁的酶类缺乏,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临床上可发生胃肠道、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功能障碍。由于贫血,带氧不足,更使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 第一节营养性贫血的概述 一、贫血的定义及分类 (一)贫血的定义: 指单位容积的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得一种病理状态,常用Hb表示。人体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可因年龄、性别、生活区域、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量的降低常伴有红细胞总数和红细胞压积的低下。 ★有月经女性较同龄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初生儿至3个月时较其他年龄组高。 ★久居海拔较高的居民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的居民为高。 1972年WHO制定贫血的标准为血红蛋白量低于下列数值: 成男:Hb<130g/L 成女:Hb<120g/L 孕妇:Hb<110g/L <6y:Hb<110g/L 6-14y:Hb<120g/L 我国的贫血标准略低于上述指标: 成男:Hb<120g/L 成女:Hb<110g/L 孕妇:Hb<100g/L (二)贫血的种类 (1)营养性贫血指与饮食有关的一类贫血。 缺铁性贫血由于缺乏造血物质所引起的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非营养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说原来有 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数 量越大则贫血越严重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 发生的一类贫血 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 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 代偿性溶血病。 失血性贫血比如因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子宫肌瘤等引 起的急性和慢性贫血。 这里主要讲一下营养性贫血,且以缺铁性为主。 二、铁在体内的代谢 (一)铁的分布

贫血分类及概述

一、贫血概论:首先要知道贫血是临床症状,不是一种疾病。Hb、压积、红细胞数、MCV、MCH和MCHC 的定义、参考值和换算一定要会,贫血的严重度划分要知道。 (一)分类 1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具体内容在血液检验中再说 2病因学:1)生成减少:a原料减少:缺铁、叶酸和VB12。 b造血功能障碍:造血组织减少―――再障 造血功能异常―――MDS 造血功能受抑制――白血病、转移癌至骨髓和骨髓瘤等2)破坏过多:a内在缺陷:遗传因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酶的缺陷 蛋白合成障碍--地贫 b外在因素:PNH 自身免疫性 机械因素-血管 生物因素-蛇毒 理化 3)丢失过多:急性――正细胞正色素性 慢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有些疾病同时可以有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例如PNH既有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的内在因素,又有补体敏感这一获得性的外在因素。 (二)临床表现:贫血的症状特异性不好,而且通常混有原发疾病症状,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组织缺氧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脑、肾和消化道等脏器缺氧都会产生相应症状 2机体代偿导致:例如贫血可以引起循环血量代偿性增加,使心负荷增加,在中重度贫血尤 其明显,因此引起一系列症状。 二、缺铁性贫血(IDA): (一)体内的铁60%以上存在RBC内,HB和肌红蛋白等所含铁合称为功能铁。 衰老死亡RBC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解(主要部位在脾),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称为储存铁,成年男性大约1000mg、女性300-400mg。 每天食物中大约含铁10-15mg(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被人体吸收1mg左右,每天从脱落上皮等丢失大约1mg的铁,所以铁的来源主要是自体衰老死亡的RBC,处于一种闭式循环,因此单纯的饮食缺乏不容易引起铁缺乏。 (二)原因: 1、丢失过多:女性月经过多最常见(青年多为功血、中年多为子宫肌瘤)、内痔、消化性溃疡、钩虫慢性小量出血也是常见原因。 2、生理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吸收不良:胃大切、长期严重腹泻、长期饮浓茶(多为女性同时伴有月经丢失过多)、胃酸缺乏等(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铁(SI):反映转运铁,是可利用铁。转铁蛋白把血清铁输送给有核RBC(表面有转铁蛋白受体),正常情况下30%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缺铁时SI下降。 2、总铁结合力(TIBC):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缺铁时升高 3、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20%-30%,SI/TIBC,缺铁时低于15% 4、血清铁蛋白:与储存铁正相关 5、骨髓片铁染色:外铁反映储存铁,缺铁时首先消失;内铁反映可利用铁,基本等同于SI。

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全网发布:2011-06-23 21:56 发表者:朱雄鹏(访问人次:1011)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故诊断贫血时应找出病因,针对造成贫血的不同病因进行诊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定义]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RBC<×1012/L及(或)HCT<,女性Hb<110g/L、RBC<×1012/L及(或)HCT <就可诊断为贫血。 [分类]贫血的分类通常是根据红细胞形态或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生贫血的病理生理而分类的。 一、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主要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三类 表1 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类型 MCV(fl) MCHC(%)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100 32~35 巨幼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32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一)大细胞性贫血 MCV>100fl 。属于此类贫血的主要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多时、肝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贫血。(二)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80~100fl、MCHC=32%~35%。此类贫血大多数为正常色素性,少数可有低色素性。属于此类贫血的主要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急性失血性贫血。 (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l、MCHC<32%。属于此类贫血的有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及某些慢性病贫血。 二、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得诊断标准与分类 贫血就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得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就是一个症状,而不就是一个独立得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得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得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得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性孕妇 贫血 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 Hb<30g/L 重度Hb30~59g/L 中度Hb60~89g/L 轻度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与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得贫血。 ②细胞分化与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与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她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 型 MCV(fl) MCH(pg) 疾病 大细胞性贫 血 >100 >34 叶酸/B12缺乏症 部分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急性失血 溶血性贫血 部分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继发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有利于改善贫血和补充营养的食物

有利于改善贫血和补充营养的食物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饮食治疗是治疗贫血的有效手段之一。以下食物有利于改善贫血症状和补充造血功能的营养成分,应注意选用。 贫血的一般症状如下: 1.软弱无力:疲乏、困倦,是因肌肉缺氧所致。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2.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结膜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3.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为最多见的症状。 改善贫血的食物: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乳类、鱼类、瘦肉类、虾及豆类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如酸枣、杏、橘子、山楂、西红柿、苦瓜、青柿椒、生菜、青笋等。维生素C有参与造血、促进铁吸收利用的功能。 富含铁的食物鸡肝、猪肝、牛羊肾脏、瘦肉、蛋黄、海带、黑芝麻、芝麻酱、黑木耳、黄豆、蘑菇、红糖、油菜、芹菜等。铁是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性贫血者较为常见。 富含铜的食物铜的生理功能是参与造血,铜缺乏也能引起铁的吸收障碍和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上述食物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调配,尽量做到食物的多样化。在贫血期间如服用铁剂时,不要喝茶,以免妨碍铁的吸收。 贫血的食疗食谱: 一、芹菜炒猪肝 原料:猪肝200克,芹菜300克(或菠菜200克),酱油25克,白糖20克,黄酒10克,湿淀粉30克。 制作: 1.将猪肝去筋膜,用快刀切成薄片,用淀粉、黄酒和精盐同猪肝片搅匀,待用。 2.芹菜打去菜叶,取净茎六两,用清水洗净,切成三公分长的段。 3.将油锅用旺火烧热,倒入冷猪油,烧至六成油温,投入猪肝,将其搅散,待变色后,倒入漏勺沥油。 4.锅中留油少许,继续旺火,投入芹菜煸炒,待熟前加入酱油、白糖、精盐,用湿淀粉勾芡,再倒入猪肝,翻炒几下,在锅边淋上少许香醋,即可出锅装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