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的对比

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的对比
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的对比

闽南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的对比

姓名:廖丽平

学号: 1208030115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年级: 12级

指导教师:郝艳华

2013年 9 月 10 日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在享受信息资源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严峻考验。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现实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已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人们能否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的关键。信息安全是社会稳定安全的必要前提条件。本文是一篇讨论关于常用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的对比的毕业设计论文,它详细的讲述了加密解密算法实现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技术。对公钥密码体制和私钥密码体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公钥密码体制和私钥密码体制的代表RSA算法和DES算法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关键词:解密;文件加密;密码体制;DES;RSA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eople are enjoy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huge profi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severe tes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realistic problem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threate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other field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blem is also the key people can protect their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social stability, security. This article i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comparison of commonly used symmetric encryption and asymmetric encryp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it detailed tells the story of encryption decryption algorithm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method and technology. For public key cryptosystems and a private key crypto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and the public key cryptosystem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ivate key cryptosystem RSA algorithm and DES algorithm is studied and compared.

Key words: Decryption; File encryption; The password system; DES; RSA

目录

中英文摘要…………………………………………(I)1、引言

1.1 加密的由来

1.2 加密的概念

1.3加密的理由

2、加密技术分析

2.1对称式加密技术

2.1.1 描述

2.1.2对称加密算法分析

2.1.3 DES私钥加密技术

2.1.

3.1具体分析

2.1.

3.2DES 的工作方式

2.1.

3.3DES 算法使用步骤

2.1.

3.4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2.1.

3.5本设计的变体

2.2 非对称加密技术

2.2.1 描述

2.2.2目的和意义

2.2.3 RSA公钥加密技术

3、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的应用比较

4、得出结论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引言

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日益发展,保护信息的安全,特别是保护重要信息的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软式是收费软件,比如瑞星,卡巴斯基等等。这就需要用到序列号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软件被破解,严重影响了其开发公司的经济利益,于是就需要给这个序列号加密才行。

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软件,是目前中国软件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可是,尽管国家一再加大力度,打击非法软件出版物,扶持正版软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眼见着无孔不入的盗版软件对软件市场的侵害,更多的软件商选择了购买加密产品或者加密技术来保护自己的软件。本课题的实现,可以使所使用的软件更加安全,有效的维护软件开发公司的利益,以及抑制软件的破解,打击盗版,支持正版。验证一个软件只能允许在一台机器上面使用,如果到另外一台机器必须获取另外的新的机器激活码。可以有效的保护软件公司的软性资产,让软性资产在用户使用的时候变成有形资产。

1.1加密的由来

加密作为保障数据安全的一种方式,它不是现在才有的,它产生的历史相当久远,它是起源于要追溯公元前2000年(几个世纪了),虽然它不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加密技术(甚至不叫加密)但作为一种加密的概念,确实早在几个世纪前就诞生了。当时埃及人是最先使用特别的象形文字作为信息编码的,随着时间推移,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文明都开始使用一些方法来保护他们的书面信息。

近期加密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如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和两次世界大战。最广为人知的编码机器是German Enigma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利用它创建了加密信息。此后,由于Alan Turing和Ultra计划以及其他人的努力,终于对德国人的密码进行了破解。当初,计算机的研究就是为了破解德国人的密码,人们并没有想到计算机给今天带来的信息革命。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运算能力的增强,过去的密码都变得十分简单了,于是人们又不断地研出了新的数据加密方式,如利用ROSA算法产生的私钥和公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1.2 加密的概念

数据加密的基本过程就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按某种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代码,通常称为―密文‖,使其只能在输入相应的密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本来内容,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达到保护数据不被非法人窃取、阅读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编码信息转化为其原来数据的过程。

1.3加密的理由

当今网络社会选择加密已是我们别无选择,其一是我们知道在互联网上进行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商务往来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公司和一些机密文件在网络上传输。而且这种不安全性是互联网存在基础——TCP/IP协议所固有的,包括一些基于TCP/IP的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给众多的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互联网把全世界连在了一起,走向互联网就意味着走向了世界,这对于无数商家无疑是梦寐以求的好事,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为了能在安全的基础上大开这通向世界之门,我们只好选择了数据加密和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签名。

加密在网络上的作用就是防止有用或私有化信息在网络上被拦截和窃取。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密码的传输,计算机密码极为重要,许多安全防护体系是基于密码的,密码的泄露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意味着其安全体系的全面崩溃。

通过网络进行登录时,所键入的密码以明文的形式被传输到服务器,而网络上的窃听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所以很有可能黑客会窃取得用户的密码,如果用户是Root 用户或Administrator用户,那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

2、加密技术分析

下面介绍两种加密方法:对称式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式加密技术。

2.1对称式加密技术

2.1.1 描述

对称算法(symmetric algorithm),有时又叫传统密码算法,就是加密密钥能够从解密密钥中推算出来,同时解密密钥也可以从加密密钥中推算出来。而在大多数的对称算法中,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所以也称这种加密算法为秘密密钥算法或单密钥算法。它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在安全通信之前,商定一个密钥。对称算法的安全性依赖于密钥,泄漏密钥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发送或接收的消息解密,所以密钥的保密性对通信性至关重要。

特点分析:对称加密的优点在于算法实现后的效率高、速度快。

对称加密的缺点在于密钥的管理过于复杂。如果任何一对发送方和接收方都有他们各自商议的密钥的话,那么很明显,假设有N个用户进行对称加密通信,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则他们要产生N(N-1)把密钥,每一个用户要记住或保留N-1把密钥,当N很大时,记住是不可能的,而保留起来又会引起密钥泄漏可能性的增加。常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DEA等。

2.1.2对称加密算法分析

对称加密算法的分类:对称加密算法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序列算法(stream algorithm

):一次只对明文中单个位(有时为字节)加密或解密运算。另一类为分组算法(block algorithm):一次明文的一组固定长度的字节加密或解密运算。

现代计算机密码算法一般采用的都是分组算法,而且一般分组的长度为64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这个长度大到足以防止分析破译,但又小到足以方便使用。

一、DES加密算法简介(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

1973 年5 月 15 日,美国国家标准局(NBS) 在“联邦注册”上发布了一条通知,征求密码算法,用于在传输和存储期间保护数据。IBM提交了一个候选算法,它是IBM 内部开发的,名为LUCIFER。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的“指导”下完成了算法评估之后,在1977 年 7 月 15 日,NBS 采纳了 LUCIFER 算法的修正版作为新的数据加密标准。

原先规定使用10年,但由于新的加密标准还没有完成,所以DES算法及其的变形算法一直广泛的应用于信息加密方面。(本文将在第四部分具体介绍DES算法及应用,并编写相应加密代码。)

二、AES算法

DES 算法是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加密算法。最近,就在2000 年10 月,它在其初期就取得的硬件方面的优势已经阻碍了其发展,作为政府加密技术的基础,它已由―高级加密标准‖(AES) 中包含的另一种加密算法代替了。AES 是指定的标准密码系统,未来将由政府和银行业用户使用。AES 用来实际编码数据的加密算法与以前的DES 标准不同。AES算法的标准是:

1 AES 应该可以公开定义。

2 AES 应该是对称的块密码。

3 AES 应该设计成密钥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增加。

4 AES 应该可以在硬件和软件中实现。

6 将根据以下要素评价符合上述要求的算法:

具有安全性(密码分析所需的努力)、计算效率、内存需求、硬件和软件可适用性、简易性、灵活性

三、IDEA加密算法

1、算法简介:IDEA算法是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ic 的缩写,意为国际数据加密算法。是由中国学者朱学嘉博士和著名密码学家James Massey 于1990年联合提出的,当时被叫作PES(Proposed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后为了加强抵抗差分密码分,经修改于1992年最后完成,并命名为IDEA算法。

2、算法的安全性分析:安全性:IDEA的密钥长度是128位,比DES长了2倍多。所以如果用穷举强行攻击的话,那么,为了获得密钥需要次搜索,如果可以设计一种每秒能搜索十亿把密钥的芯片,并且采用十亿个芯片来并行处理的话,也要用上年。而对于其他攻击方式来说,由于此算法比较的新,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如差分攻击等密码分析的威胁,所以还未有关于有谁发现了能比较成功的攻击IDEA方法的结果。从这点来看,IDEA还是很安全的。

四、总结

几种算法的性能对比见表2-1

速度:在200MHz的奔腾机上的对比见表2-2

五、安全性

1990年以来,特制的"DES Cracker"的机器可在几个小时内找出一个DES密钥。换句话说,通过测试所有可能的密钥值,此硬件可以确定用于加密信息的是哪个密钥。假设一台一秒内可找出DES密钥的机器(如,每秒试255个密钥),如果用它来找出128-bit AES的密钥,大约需要149万亿年。

4、DES算法深入研究

4.1具体分析

4.1.1 DES 的工作方式

DES 将消息分成 64 位(即 16 个十六进制数)一组进行加密。DES 使用“密钥”进行加密,从符号的角度来看,“密钥”的长度是16 个十六进制数(或64 位)。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是因为NSA 给NBS 的“指引”),DES 算法中每逢第 8 位就被忽略。这造成密钥的实际大小变成 56 位。编码系统对“强行”或“野蛮”攻击的抵抗力与其密钥空间或者系统可能有多少密钥有直接关系。使用的位数越多转换出的密钥也越多。密钥越多,就意味着强行攻击中计算密钥空间中可能的密钥范围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从总长度中切除8 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密钥空间,这样系统就更容易受到破坏。DES 是块加密算法。这表示它处理特定大小的纯文本块(通常是64 位),然后返回相同大小的密码块。这样,

64 位(每位不是0 就是1)有264 种可能排列,DES 将生成其中的一种排列。每个64 位的块都被分成L、R 左右两块,每块32 位。

4.1.2 DES 算法使用步骤

(1)创建 16 个子密钥,每个长度是 48 位。根据指定的顺序或“表”置换 64 位的密钥。如果表中的第一项是 "27",这表示原始密钥 K 中的第27 位将变成置换后的密钥 K+ 的第一位。如果表的第二项是36,则这表示原始密钥中的第36 位将变成置换后密钥的第二位,以此类推。这是一个线性替换方法,它创建了一种线性排列。置换后的密钥中只出现了原始密钥中的56 位。

(2)接着,将这个密钥分成左右两半,C0 和 D0,每一半28 位。定义了 C0 和D0 之后,创建16 个 Cn 和 Dn 块,其中 1<=n<=16。每一对Cn 和Dn 块都通过使用标识“左移位”的表分别从前一对 Cn-1 和Dn-1 形成,n = 1, 2, 16,而“左移位”表说明了要对哪一位进行操作。在所有情况下,单一左移位表示这些位轮流向左移动一个位置。在一次左移位之后,28 个位置中的这些位分别是以前的第328 位。通过将另一个置换表应用于每一个CnDn 连接对,从而形成密钥Kn,1<=n<=16。每一对有56 位,而置换表只使用其中的48 位,因为每逢第8 位都将被忽略。(3)编码每个 64 位的数据块。

64 位的消息数据 M有一个初始置换IP。这将根据置换表重新排列这些位,置换表中的项按这些位的初始顺序描述了它们新的排列。我们以前见过这种线性表结构。使用函数f 来生成一个32 位的块,函数 f 对两个块进行操作,一个是32 位的数据块,一个是48位的密钥 Kn,连续迭代 16 次,其中1<=n<=16。用+ 表示 XOR 加法(逐位相加,模除 2)。然后,n 从1 到 16,计算Ln = Rn-1 Rn = Ln-1 + f(Rn-1,Kn)。即在每次迭代中,我们用前一结果的右边 32 位,并使它们成为当前步骤中的左边 32 位。对于当前步骤中的右边32 位,我们用算法f XOR 前一步骤中的左边32 位。

要计算f,首先将每一块Rn-1从32 位扩展到 48 位。可以使用选择表来重复Rn-1 中的一些位来完成这一操作。这个选择表的使用就成了函数 f。因此 f(Rn-1) 的输入块是 32 位,输出块是 48 位。f 的输出是 48 位,写成8 块,每块 6 位,这是通过根据已知表按顺序选择输入中的位来实现的。我们已经使用选择表将Rn-1 从 32 位扩展成48 位,并将结果 XOR 密钥Kn。现在有 48 位,或者是8 组,每组 6 位。每组中的 6 位现在将经历一次变换,该变换是算法的核心部分:在叫做“S 盒”的表中,我们将这些位当作地址使用。每组 6 位在不同的 S盒中表示不同的地址。该地址中是一 4位数字,它将替换原来的 6 位。最终结果是 8 组,每组 6 位变换成 8 组,每P,以得到 f 的最终值。f 的形式是f = P(S1(B1)S2(B2)...S8(B8))。置换 P 根据 32 位输入,在以上的过程中通过置换输入块中的位,生成

32 位输出。解密只是加密的逆过程,使用以上相同的步骤,但要逆转应用子密钥的顺

序。DES 算法是可逆的。

Cipher.getInstance(Algorithm);

c1.init(Cipher.ENCRYPT_MODE, deskey);

byte[] cipherByte = c1.doFinal(input);

if (debug)

System.out.println("

加密后的二进串

:"

+ byte2hex(cipherByte));

return cipherByte;

} //

解密

public static byte[] decode(byte[] input, byte[] key) throws Exception

{

SecretKey deskey = new

javax.crypto.spec.SecretKeySpec(key, Algorithm);

if (debug)

System.out.println("

解密前的信息

:" +

byte2hex(input));

Cipher c1 = Cipher.getInstance(Algorithm);

c1.init(Cipher.DECRYPT_MODE, deskey);

byte[] clearByte = c1.doFinal(input);

if (debug)

{

System.out.println("

解密后的二进串

:" +

byte2hex(clearByte));

System.out.println("

解密后的字符串:"

+ (new String(clearByte)));

}

return clearByte;

} //md5()

信息摘要, 不可逆

public static byte[] md5(byte[] input)

throws Exception

{

java.security.MessageDigest

alg = java.security.MessageDigest.

getInstance("MD5"); //or "SHA-1"

if (debug)

{

System.out.println("

摘要前的二进串:"+ byte2hex(input));

\ System.out.println("摘要前的字符串+ new String(input)); } alg.update(input);

byte[] digest = alg.digest();

if (debug)

System.out.println("

摘要后的二进串+

byte2hex(digest));

return digest;

} //

字节码转换成16

进制字符串 public static String byte2hex(byte[] b)

{ String hs = "";

String stmp = "";

for (int n = 0; n < b.length; n++)

{

stmp =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1262332.html,ng.Integer.toHexString(b[n] &

0XFF));

if (stmp.length() == 1)

hs = hs + "0" + stmp;

else

hs = hs + stmp;

if (n < b.length - 1)

hs = hs + ":";

}

return hs.toUpperCas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debug = true;

// byte[] key = getKey();

byte[] key = "

好好学习".getBytes();

decode(encode("

测试加密".getBytes(), key), key);

md5("

测试加密".getBytes());

} */ }

2.2 非对称加密技术

2.2.1 描述非对称密码体制也叫公钥加密技术,该技术就是针对私钥密码体制的缺陷被提出来的。

在公钥加密系统中,加密和解密是相对独立的,加密和解密会使用两把不同的密钥,加密密钥向公众公开,谁都可以使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非法使用者根据公开的加密密钥无法推算出解密密钥,故其可称为公钥密码体制。如果一个人选择并公布了他的公钥,另外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一公钥来加密传送给那个人的消息。私钥是秘密保存的,只有私钥的所有者才能利用私钥对密文进行解密。

2.2.2目的和意义

(1)解决大规模网络应用中密钥的分发和管理问题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答:市场失灵指的是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是: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以及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 1、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不正常上涨。一方面由于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或者是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商品或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是社会经济资源无法实现最大效用;另一方面,这一现象最终将导致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不均。 2、以伪劣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物价不断上涨,商品的销售利润也不断增加,在缺乏政府管制和对商品质量的严格规定与检验的条件下,一些厂商为谋取暴利生产伪劣产品以牟取暴利。 3、商家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没有考虑其负的“外部性”。由于企业生产或营业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是消耗一定的资源才能弥补,从而有些厂商摒弃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而不顾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以牟取私利,造成外部不经济。 4、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市场失灵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5、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者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6、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见书P46) 2.规律的特征: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

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是指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如:A、四季更替、昼夜的无限循环、生物的生死、古人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可讲拔苗助长的故事。C、我国有的地方如湖北、福建等省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可以种双季稻。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个客观规律,在全国各地都种双季稻,那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在“文革期间”有许多地区搞一刀切,强行一律种双季稻。有人甚至把双季稻说成是“方向稻”、“路线稻”、“革命稻”。谁要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双季稻的推广,谁就“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大学C H I N E S E N E T W O R K U N I V E R S I T 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 专业:通用专业 学生姓名: XXXXXXXXXXXXXX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 XXXXXXXXXXXXXX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XX年XX月XX日

题目: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但由于电子商务交易的便捷性与开放性,引发了其信息的不对称性,这种信息不对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导致的后果是: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需求缺口与供给过剩、不公平竞争和不公平交易,不利于电子商务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我查阅参考了相关文献,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从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立法、加强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形成诚信交易的氛围这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现状,做出相应的对策,尽可能的考虑各方利益,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来改善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速走向世界前列。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是相当快的,电子商务作为市场 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 简便性与开放性,在信息的传播、获取和交流方面以及交易成本上都比传统市 场有强大的优势,从而为商业活动带来了高效率。电子商务其在线交易匿名的 形式、交易者身份识别、信誉机制的设计以及采用数字形式传递商品信息的新 型信息传播渠道特点,正是这些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使信息与事物分离、商 品与售卖网分离以及交易者与物理空间分离,最终导致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引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了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以及相关当事人的利益。文中将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实际对交易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 进一步提出对策。 二、基本原理 信息不对称就是指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就某一事物信息的掌握在量上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方面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上划分,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

左右不对称性的建立

左右不对称性的建立 什么是左右不对称? 尽管脊椎动物看起来时左右对称的,但其机体内部左右两边器官结构和分布其实有所差异:心脏、脾脏和胰脏分布在左侧,而胆囊和大部分肝脏分布在右侧。这种不对称性在胚胎发育时期通过复杂的外在和内在的机制建立。 左右不对称是如何产生的? 1)首先,一个起始事件使胚胎左右对称打破,可能是通过已经建立的D-V 和A-P轴线上产生的物质转换为LR信息 在小鼠上,这一起始事件被认为是结流:左右极性的打破利用了已存在的定位信息——AP、DV轴线。结流的方向由已存在的前后、背腹轴线确定,并由同向的纤毛旋转引发。前后轴线影响纤毛的倾斜,背腹轴线则表现为腹部突出。大多数纤毛从节点坑细胞(node pit cell)后部突出,纤毛的基体也定位在细胞后部。 也就是说:背腹轴线、前后轴线、纤毛单向旋转导致了左右不对称2)一侧性信息被转移到胚胎节点或其类似物 3)左右不对称性在节点附近建立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Nodal信号,一种机制如下: 左侧决定因子Nodal可以诱导自身表达,它的下游因子Lefty又可以作为它的抑制因子。抑制因子比激活因子扩散得更快。Nodal在结流的作用下左侧表达多于右侧表达,它在促进自身表达的同时促进左右及中间Lefty的表达,中线Lefty的抑制作用没有左侧Nodal自身诱导作用强烈因此左侧一直保有Nodal信号并诱导Lefty产生,中线Lefty抑制作用比右侧Nodal自身诱导强烈所以右侧Nodal 信号减弱至消失,所以右侧既无Nodal也无Lefty信号。 左侧Nodal诱导自身及Lefty表达,左侧和中线Lefty抑制右侧Nodal表达。 左侧Lefty抑制Nodal的自我诱导而导致其短暂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机制中的中线不再是阻隔作用,而是传导Nodal抑制因子。同时,旋转纤毛引发的结流的作用也减弱了,它只是提供一个很微弱的Nodal差异,然后Nodal差异通过反应-扩散导致不对称分布,也就是说,两者结合成一种机制。 4)左右不对称性从节点扩展到左侧侧板中胚层LPM Nodal 信号可能通过接力途经或直接传递从节点传递至LPM,其他因子如GDF1也可能参与对不对称性的确定。 接力传播的证据:Nodal在其在侧板中胚层表达前在原条两侧表达,原条外周区域Nodal表达的特异性消失阻止了Nodal在做左侧侧板外胚层的表达;在Nodal在左侧侧板外胚层表达前,它的抑制因子Cerl2就已经在原条周边表达并左侧少于右侧。直线传播的证据:侧板中胚层的Nodal表达可以诱导自身表达;研究发现两种增强子和Nodal的不对称分布有关,都能控制左侧LPM的基因表达。 5)侧边特异性基因表达在左右侧板中胚层建立并稳定 6)左右信息传递给器官原基,激发左右不对称的器官形成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编辑]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编辑]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背景 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在看来,信息不对称现象简直无处不在,就像周身遍布的各种名牌商品。按照这一理论,名牌本身也在折射这一现象,人们对品牌的崇拜和追逐,从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较一般商品而言,名牌商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降低了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这一理论同样也适应于广告,在同

质的情况下,花巨资广而告之的商品因为比不做广告或少做广告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所以它们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它不仅要说明信息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市场中的人因获得信息渠道之不同、信息量的多寡而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收益。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领域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殊途同归。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阿克尔洛夫,1970年,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阿克尔洛夫从当时司空见惯的二手车市场入手,发现了旧车市场由于买卖双方对车况掌握的不同而滋生的矛盾,并最终导致旧车市场的日渐式微。在旧车市场中,卖主一定比买主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了便于研究,阿克尔洛夫将所有的旧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养良好的车,另一类是车况较差的“垃圾车”,然后再假设买主愿意购买好车的出价是20000美元,差车的出价是10000美元,而实际上卖主的收购价却可能分别只有17000美元和8000美元,从而产生了较大的信息差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让买主不经过旧车市场而直接从车主手中购买,那将产生一个更公平的交易,车主会得到比卖给旧车市场更多的钱,与此同时买主出的钱也会比从旧车市场买的要少。但接下来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当买主发现到自己总是在交易中处于不利位置,他会刻意压价,以至低于卖主的收购价,例如好车的出价只有15000元,差车价只出7000元,这便使得交易无法进行,面对这种情况,旧车交易市场的卖主通常会采取以次充好的手段满足低价位买主,从而使得旧车质量越来越差,最后难以为继。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于商品交易来说,这个成本是昂贵的,但仍然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还是以旧车交易市场为例,对于卖主来说,如果他们一贯坚持只卖好车不卖一辆“垃圾车”,长此以往建立的声誉便可增加买主的信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买主而言,他们同样也可以设置更好的策略将“垃圾车”剔除出来。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外两个得主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则提供了企业和消费者如何从各式各样的商品中去芜存精的方法 斯宾塞的研究着重于劳动力市场,他从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为了谋到一个较好的单位,应聘者往往从服装到毕业文凭挖空心思层层包装,使用人单位良莠难辨。在这里,斯宾塞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获得成本”概念,他举例说,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聘者如果具有越难获得的学历就越具可信度,比如说拥有哈佛文凭应聘者的才能,就比一般学校的毕业文凭更有可信度。对于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斯宾塞在其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中做了详尽的表述。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当它们不能直接了当地传达其个人偏好或意图时,“信号法”可以提供较大的帮助。例如举债经营传达出来的一个信号是:公司对未来收益有着良好的预期。名牌商品向消费者传达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是:它是一种高含量的创造,就是应该比一般商品更贵也更值钱。当然如果品牌要保持自身阳春白雪的地位,必须限量生产。这一理论也

信息不对称市场重点

讲义: 回忆以前课程理论,分析市场价格决定时,暗含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知道市场真实价格信息。我们知道,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念论学科,理论与现实有一定距离,这不是说理论就没有作用,理论的构成是有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比如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通过放松假设,过渡到非完全竞争市场,从而逼近真实市场情况,又如对产品市场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过度到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的研究,再到要素市场理论研究,要素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借用产品市场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解释,要素市场均衡则借用MR=MC原理阐述。 但这个假设与现实不符合。为此,本章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理论,增强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量。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理论中,我们要明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信息不完全市场含义及其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2、信息搜寻含义及其实现机制是什么 3、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其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表现形式以及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危害及其治 理。 第一节:信息不完全市场中的信息搜寻 不完全信息的含义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事情; 二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获取信息是要支付成本的,如果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人们就会放弃信息的搜集和拥有。 信息不完全市场含义与原因 (1)市场信息只能以分散的形式,而不可能以集中的形 式出现,除非这些信息被人们以某种方式加以搜集、整理。 (2)信息的传播和搜集是需要花费一定成本的,而且由 于市场传播系统的局限性以及虚假信息的存在,都使得市场 参与者不能获得所需要的全部真实的信息。 3.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价格机制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这时市场就处于失灵状态。 二.信息搜寻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是如何获取商品的价格信息呢?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信息搜寻,而信息搜寻的实现是通过价格搜寻来描述的。 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不一致的,是呈现一个系列的价格分布,设为P ,其中有一个最低价格,用表示这组价格的平均价格。如果消费者知道这种商品的价格分布,他就能以最低价格购买这种商品。如果消费者不知道这种商品价格分布,他要么采取“随机购买”的方式,要么采取“价格搜寻”的方式。 1.信息搜寻指的是人们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渠道去获 取所需要的信息。 2.搜寻成本指的是为了通过“价格搜寻”获得有关信息 而花费的一定的时间、精力和交通费用,以及其它有关的一 些费用。 3.消费者“随机购买”还是“价格搜寻”的选择 (1)若P m+C<P*,消费者会采取“价格搜寻”方式。 (2)若P m+C>P*,消费者会采取“随机购买”方式。 (3)若P m+C=P*,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等其他因素。

【独家】汉语面称方式和不对称性

汉语面称方式和不对称性 面称,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面交谈时所使用的称呼语。选择哪一种面称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也显示出说话双方的关系和说话人的素质。称呼语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如年龄、身份地位、性别、辈分、场合等。 一、零形式 (一)被其他形式代替 1.语气词“哎”。通常这里的“哎”被认为是对受话人的称呼,类似名字。本文认为“哎”只是起到开启话题、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但大部分人认为被称“哎”表示对方不尊重自己,再加上“哎”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所以,在正式场合或不亲近的人应尽量避免使用。 2.礼貌语言。如“您好”、“请问”、“打扰一下”、“对不起”等等。这种情况的使用对象大多数用在和陌生人交流上。比如问路、问其他问题或是打断对方说话时等。 3.副语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例如对面走过来的两人挥一下手、微笑或点头。 (二)直接进入主题 典型的例子是在饭店等消费场合,客人直接对服务员说,“点单。”、“买单。”可以不用称呼,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大音量以达到交际的效果。 二、简单形式

(一)姓/名/姓名 1.称姓不道名 a.单姓和复姓直接用一个字或两个字。张、李、欧阳; b.单姓重叠。陈陈、林林; c.单姓儿化。张儿、赵儿; 2.称名不道姓 a.单字或两字名字。如:小雨、旭萍、阳、芸等; b.尾字重叠(单字或两字名字都可)。如:丹丹、宁宁、甜甜等; c.尾字儿化。(单字或两字名字都可)。如:娟儿、军儿、花儿等。 3.小名、别名。如“桃子”、“土豆”、“二狗子”等。 4直呼姓名。王小雨、杨娟、张敏等; 前三种,单称姓、名或别名,一般用于较亲近的人或非正式场合;第四种直呼姓名一般用在正式场合或不太亲近的人。这两种情况也不能随便混用,如果对很亲近的人直呼其名会显得关系疏远,或在正式场合称呼单个姓或名又显得不庄重。 (二)通称 1.人称代词。如:你/你们―您/(您们)、大家。括号里的词很少作面称,但口语中“大家伙儿”就可面称了。“你(们)”偶作面称,但显得不客气。 2.关系。如:师傅、老师、老板

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

2013/11/26 张维迎于北大理教207 晚18:60 信息市场与不完全信息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信息对称为条件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经济学) 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博弈论) 事前非对称(逆向选择) 事后不对称(道德风险)——经济学分析的重点 恩将仇报(胡耀邦和薄一波) 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问题帕累托最优 二手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 平均质量的问题 并非所有的产品都有市场 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交易 并非有价值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融资 (其实市场没有失灵) 但是市场本身就是解决非对称信息的机制,发现和传递信息社会是企业家的主要功能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斯格里格策)——市场失灵的鼓吹者 正是有了信息不对称才有了市场 处理信息劣势的一方有积极性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优势的一方有积极性传递信息 第三方有积极性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赚钱 这类似停车场的提供,车主自己提供, Incentive(激励制度) 买方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 卖方有私人信息的一方 Δ≥0.5(贴现率)1块钱的将来收益至少在5毛以上。 厂家更有可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声誉机制的条件 重复博弈(避免机会主义) 足够耐心 相对确定的环境 欺骗可以被观察到(信息问题) 受骗人有积极性的惩罚

信息机制越严重,那么声誉受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市场机制很可能受损那么机制在某种条件下很可能被删除掉 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显然前者都是一次博弈,而不是重复博弈) 无论个人或者企业都要注重其中的感受企业可以作为声誉的载体 企业的唯一资产就是“声誉”,其它都是资产。无形资产,商誉 个人的成本降低随着声誉的降低而下降作为一个声誉的载体 企业的连带责任 老板的连带责任(别人干坏事,都是你的责任) 大企业为小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人在与合作(cooperation) 价值链的构成其实在于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这就是声誉的成本,如果有一个环境出错,那么对于整个企业的影响使非常严重的因为声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次博弈。但作为企业的角度,是重复博弈。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维护自己的声誉。 维护市场的机构变成寻租的机构 中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理解市场经济很容易引起它人的怀疑 错误的假设: 政府是无所不知的(无知的政府) 政府是大公无私的(自私的政府regulatory capture) 政府是言而有信的(言而无信) 市场做不了的事,政府更不一定做好(产权理论) 一开始, 增加管制,增加声誉(提高信息透明度) 超过均衡点 增加管制,声誉下降;为什么: 1、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未来更不可测,政府的管制太多,更追求短期行为 2、寻找行为更加普遍,惩罚更不可信,信誉的价值降低(垄断利润增加) 3、管制引起腐败,贿赂官员比贿赂投资者更划算,成本降低,腐败滋生。 管制的陷阱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摘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解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成为关键。 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就例如: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又才能的同学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大一适应,大二享受,大三迷茫,大四后悔,这是存在的,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人群中的这批人,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同学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其实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去解决。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应该是麻木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呢?是主观能动不够,是自觉能动不够。有的同学说“没办法,我怎么也学不好,功夫用了很多,还是没长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重点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 摘要介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出现了“惜贷”现象,引发了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使不良贷款增加。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贷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70年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次品市场》,他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使二手车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1973年斯宾塞在其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层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继发表文章,分析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好车也有坏车,买主很难分辨出来。所以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好车的卖主索要的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坏车的卖主很愿意以平均价出售。从而导致好车退出市场,只剩下坏车。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2.1 惜贷现象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2.1 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2003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 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1999年国家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薛兆丰 经济学家阿克罗夫(George A.Akerlof)在1970年发表一篇关于美国旧车市场的文章,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可以令市场萎缩甚至消亡。此后,“信息不对称”就不胫而走,成了经济学的热门概念,而阿克罗夫本人后来也因此获得诺奖。几周前我在课上讨论该文,引起同学热议,在此谈谈要点。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这么一种情景:卖方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要么提供高质产品以求高价,要么低质产品以求低价;买方无法确知卖方究竟提交哪种产品,所以只愿出一个中间价;卖方见只能赚取中间价,便拒绝提交高质产品,而只提交低质产品;买方于是进一步将出价压低……买卖双方经过多次博弈,以无法成交、双输离场告终。 这篇文章的投稿过程并不顺利。最初那家杂志拒绝刊登,理由是“这个模型若真成立,那么真实世界里就不存在市场交易了”。我认为这个退稿理由虽然失之偏颇,但有启发性。阿克罗夫提出的困境,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不是新闻,只要有两个人在,他们之间就必定有不为对方所知的信息。与此同时,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大量的交易。一个引发大量研究成果的核心问题是:既然存在大量的市场交易,那么人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克服阿克罗夫困境的呢? 显然,通过一次交易来建立互信,并不容易。茅于轼先生多年前就谈过,拿着钞票能到商店里买食物,对一个原始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店主相信这钞票吗?他收了钞票然后说没收怎么办?顾客吃完以后拒绝付账又怎么办……但是,在具有人文背景的社会中,在交易重复进行的市场上,人们逐步建立了种种精妙的机制,克服了阿克罗夫困境,使大量交易成为可能。 第一类是办法是他人担保。美国最大的二手车商叫“CarMax”,中文音译跟那位共产主义运动大师相同。它创建于1993年,现在已是全美最大的二手车商。去年迁居北京前,我就是在那里买车的。业务经理请你坐下喝杯咖啡,工作人员在车间验车和定价,再让我到柜台签字结账,整个过程不过45分钟;而经过它转售出去的旧车,一概有质量保障,承接的买家根本不用担心。 第二类办法,是签订“同舟共济”合约。例子很多:两个人组成合伙制公司、两家公司缔结战略合作关系、作者与出版社签订按销量来核算的版税合同、推销员与厂商之间按销量来核算的佣金合同等等。所有这些办法,都是鼓励人们披露信息、鼓励利人利己行为、惩罚损人利己行为的。 第三类办法是企业的垂直整合。当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进行生产交接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各种敲竹杠行为。解决之道,可以是它们合二为一,共同进退。例如,如果牛奶加工厂不相信奶农交送的牛奶质量,前者就可以通过自己养牛来保证牛奶质量;如果牧场不相信奶牛吃的饲料的质量,那么牧场可以自己种草来保障饲料质量。 第四类办法,是卖主替自己担保。卖主把大笔抵押先放在台面。这些预支的抵押,只有在卖主始终保持诚信时,才可能通过长期经营来收回成本。这种抵押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们发现我骗人,那我就血本无归”。从这个角度看,办公楼的专用装修、广告、品牌,乃至商人之间在饭桌上喝酒买醉,或朋友之间互通隐私,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起作用。 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克莱因(B.Klein)和莱佛勒(K.Leffler)曾经写过一篇名文,解释企业为什么要斥巨资请明星做广告。他们论证,企业这么做是为了预支抵押,以起自我担保的作用,而不是一些政府官员以为的,要让明星来鉴定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不必立法,要求这类广告中的明星真的使用其代言的产品,或要求他们替产品做品质鉴定。这是说,假如某天皇巨星为生发水作代言,他自己既无须是秃子,也无须懂得医学。 第五类办法,是请保险公司替商人担保。一方面,社会不能容忍商人生产过份便宜而质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产品市场严重过剩,各国公司的管理重点从先前的生产控制转向风险控制,公司规模大大缩小甚至倒闭,从而引发了西方各国对公司治理问代理理论题的热烈讨论。 1、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研究。 Jensen(1976)等人发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构建建立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当股东与经理人员都是效用最大化者时,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理人员不会总以股东的最大利益行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股东必须给予经理人员适当的激励,以及通过提高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监督费用,可使得双方利益偏差有限。另外,在某些情形下,为确保经理人员不采取某种危及股东的行动,由经理人员支付一笔费用(保证金)确保股东可以得到补偿。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之间会存在某些偏差,这种偏差是一种剩余损失。Jensen给出了代理成本的内容:(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2)代理人的保证支付; (3)剩余损失。 委托—代理问题以及代理成本的出现来源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而这种不完备的信息导致双方无法签订完全契约,同时信息不对称迫使委托人向代理人支付租金(或进行转移支付),这些使得双方无法实现最优契约,最终选择次优契约均衡点(甚至是无效率契约均衡)。 2、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公司治理机制 1.内部控制机制对代理成本的降低 无法直接观察和判断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真实水平,这时所导致的双方信息差距就严重影响了契约均衡点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一是让经理人自发的传递信息,二是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股东通过观察来获取经理人的信息。 激励:在现代公司中,解决经理人在事后偷懒、内部交易等道德风险的重要机制设计是,在事前与经理人签订一份建立在可观测变量上的激励合约。所谓激励合约是通过在投资者(或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订立隐性或显性合约,来实现把对经理人努力的补偿(年薪、股权或期权等)建立在企业业绩等可证实的指标上,从而使经理人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的一种激励手段。 监督:利用公司董事会与外部董事来监督经营者。由于在分散股权结构下,股东仅作为出资人不可能经常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对经理人进行监督,所以股东将自身的权利赋予一个公司常设机构———董事会来代理他们对经理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从而降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两个原因导致了董事会不能尽职:首先,事实上在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存在于股东与董事之间,董事很少拥有太多的公司股份,董事能否为股东利益着想很难得到保证;其次,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往往经理人员对董事会成员的选举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董事会很容易被经理人员操纵。 2.外部控制机制对代理成本的降低。 通过市场竞争传递信号,从而能够对经理人员的效率和信息进行甄别。这种解决思路与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竞争理论相关联。竞争激励理论指的是竞争能产生一种非合同式的“隐含激励”( implicit incentives),这种隐含激励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动力: (1)信息比较动力。竞争可以让企业经理人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2)生存动力。充分的竞争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生存或死亡,经理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 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 1.无对应项 (1)颜色词。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 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 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如: 上—下 上课—下课 长—短 长信—短信 这里“下课”只有用本义(学生一堂课结束)时才与“上课”构成反义词;当它作“被解雇或停止工作”解时,就不与“上课”构成反义关系。当“短信”作“内容简短的信件”讲时才与“长信”成反义词;当它意为“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信息”时,就不与“长信”构成反义关系。 (2)A—B构成,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其中A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BC不存在,AC与BC不能构成反义关系。例如: 长—短 波长—波短* 左—右 左撇子—右撇子* 上—下 上妆—下妆* 这些词单用时互为反义词,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只有一个成立。其中有些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反义词,如波长、左撇子等;有些要另选一词以与之构成反义关系,如上妆—卸妆等。 4.反义的双方组合成词时,一方总是固定地出现在另一方的前面,反过来就不符合汉语习惯 (1)互为反义的两个单音节词直接组合,如:男女(女男*) 高低(低高*) 公私(私公*) 这些词中,每组的前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成立的,括号内的词则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 (2)互为反义的两个词与其他语素组合,其中主要是成语。如: 前赴后继 进退维谷 口是心非 我们发现:“前、进、是”等含积极义的词总是出现在 “后、退、非”等含消极义的词的前面。 5.反义词双方出现的频率不对称(1)陈述句 他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也大,像拳王泰森。大{ 禽流感对香港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不大。 美丽的国际河流——多瑙河。美丽 { 她并不美丽,却属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类型。 我们发现:否定句中不直接用与褒义词语相对的词,而是在褒义词语前加 “不”或“没”。 (2)疑问句 ①主语(+有)+多+A(A表示形容词,下同),如:所有付出的代价又有多高? ②主语+A1+不+A1,如:今年粮食收成好不好?③主语+A+不/吗,如:这女人好看不? 同样,反义词中表积极、肯定的一方在疑问句中出现的频率远大于表消极、否定的一方。 三、原因 1.哲学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导致不平衡。这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语言也不例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詹务本 吴 琼 (渤海大学中文系 辽宁锦州 121000) 摘 要:反义词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不对称性。本文归纳了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并从无对应项、一对多现象、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解释,进而结合实际对反义词不对的原因就行了分析。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性;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039-0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 在我们探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前,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辩证唯物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来把握和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不管怎样,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都是辩证的相互统一的。我们需要在实际中检验它的正确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要想把我们学到的哲学性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我觉得必须使自己真正的理解,在比较浅薄的层次上使自己通俗易懂。我们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几百年前经过前人不断总结出的经典定理和各种理论、公式。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和正确的运用,才有可能在当今这个时刻都在推陈出新的世界中,研究出新的成果,使自己在世界大家庭中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真理的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我们的想法再渺小,只要我们用于探索,将其变为现实的力量,而不是纸上谈兵,最终达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因为我们应该相信,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可能曲折、崎岖、甚至荆棘丛生,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只有我们坚持下来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品。将自身的发展同科学的进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相信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正确的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将学到的理论结合实际融汇到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一定会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一颗颗闪亮的新星即将升起。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传统认为信息对买卖方是均匀分布的,双方利益都能得到平衡,有效保护自由发展。伴随着理论的发展,信息不对称不均匀分布,生产者掌握的信息多于消费者,双方对信息的分布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出于利益关系、信息优势,一方不会主动披露更多信息给另一方(理性人),所以使信息均匀分布不可行。 某些参与人拥有的信息,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优势,信息劣势,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发生在合约签订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合约签订之后。如: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精心包装提高自己使信息不对称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呢?首先,就如上文提到的,信息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不可能均匀分布(天生的不对称)。就像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产品信息的了解不可能一样多;其次,利益关系阻碍了信息的披露。如上市公司按规则要定期向股东披露信息,但有时候信息的披露会使某方的利益受损,所以一般不会主动披露(商业机密)。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利己主义者,而且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厂商串谋(相互勾结,相互合作)以达到垄断行业、垄断市场的母的,从而谋取暴利,使消费者利益受损;其次会出现逆向选择行为。由于信息分布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调节方向相反的行为:劣胜优汰;也存在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任何交易方所做出的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发上在合约签订之后,保险市场也是道德风险易发生的场所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自保险公司不能观察到投保人在投保后的个人行为:如果保险者不按常规履行合同或故意遭险,往往会使保险公司承担正常概率之上的赔付率;这时的逆向选择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当保险金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可能低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因而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才会愿意投保。当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保险公司将亏损。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这样,那些不大可能碰到事故的顾客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就会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这就是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雇主来说,应聘者的受教育水平起着筛选和指示的作用。一个有大学文凭的人可以向雇主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有能力的信号。正是凭着“文凭”这个信号,雇主会按平均水平所做的决策来取舍雇员,并决定其应得到的报酬。所以,人们呆在学校里被认为可能主要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生产技术,而是为了使潜在的雇主相信他们能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应拿较高的工资。正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求必须靠一种市场信号来帮助信息缺少的一方进行识别。 但相对应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优势。 首先,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企业理论。如果有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代理人对自己的行动或能力拥有私人信息。由于委托人无法准确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那么,无论采取何种奖励措施,代理人都会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动。换言之,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人只能通过合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