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

1. 引言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2. 卡特福德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是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先后就读于爱丁堡皇家高中和爱丁堡大学,专攻法国语言文学。其间曾在法国的巴黎大学专门研习语言学,1952 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卡特福德便在爱丁堡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还担任过该校应用语言学院的院长。从 1964 年起,卡特福德受聘执教于美国密执安大学,任语言学教授。卡特福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语音学方面的,所以他的翻译研究也主要基于语言学研究。他的几十篇论文主要涉及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学、语法和方言等问题,其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1967 年再版。卡特福德能流利地使用法语,较熟练地掌握俄语和希腊语,还略通德、梵、拉丁、阿拉伯、希伯莱、土尔其和印尼等语言,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其主要著作有:《实用语音学简介》(第二版,密执根大学出版社,1996)、《实用语音学简介》(1988)、《语音学的基本问题》(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82)、《人的发声潜力》(1968)、《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语音类别》(1964)和《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基础英语教学实践与理论指南》(基础英语出版公司)。

3.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反映在其 1965 年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因此仔细阅读这一著作便可窥见其翻译理论。

3.1 翻译的界定

在讨论卡特福特的翻译理论之前,有必要了解其相关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只有了解了普通语言学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翻译理论。卡特福特认为,语言是一种有规律的人类行为。语言行为外化或表现为说话者的某种身体活动,并假设至少存在另一个话语参与者。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卡特福特认为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学者认为语言和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一些雄辩家,他们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演讲与口才训练,就正如一些音乐家和歌唱家,天生就有一对好耳朵和好嗓子一样。另外有学者批评卡特福特的翻译理论忽视翻译的交际功能,其实这种说法不尽正确。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特定情境中至少有两人参加的一种活动,这显然是一种交际。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并且它至少是包括两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活动。由此看来,卡特福德并未忽视翻译的交际功能。虽然他的翻译理论几乎没有提及翻译的交际功能,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卡特福德忽视了翻译的交际功能。

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译语)的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该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个是“文本材料”,另一个是“等值”。“文本材料”暗示着在正常情况下,原语文本不能全部被译语的等值成分所替代。“等值”这一术语表明,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找译语的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界定翻译等值的性质和条件。

3.2 翻译的分类

卡特福德将翻译按照程度(extent)、层次(levels)和等级(ranks)进行了分类。就程度而言,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在全文翻译中,原文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文来代替,部分翻译指翻译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由译语来代替,并且原文文本的某些部分未译。当原语的某些词汇被认为“不可译”或译者故意保留“地方色彩”、“异味”或“原作的丰姿”时,往往采用部分翻译。必须指出的是,部分翻译不同于“节译”,后者指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局部被删节了的翻译。就其层次即语法/词汇形式、媒介形式、媒介实体、情景实体而言,翻译又可分为完全翻译和受限翻译。前者指原语文本的所有层次都由译语材料所替代。后者指原文文本材料仅在一个层次上被译语文本材料所取代。进而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语音及字形翻译,语法及词汇翻译。语音翻译是指原语文本的音位被译语语音的等值成分所替代。其等值的基础是原语和译语的语音单位与“相同”音位实体的关系。语音翻译常用于电影配音(要求口形吻合)、诗歌翻译中,字形翻译指原语文本的字形被译语字形所替代。其等值的基础是原语和译语的字形单位与“相同”字形实体的关系。它常被应用于印刷术、外语写作当中。必须提出的是,

字形翻译不可与音译混为一谈。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音译是指原语字形单位由译语字形单位所替代,但这两者并非翻译等值成分。它可分解为三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①——替代,②——翻译,③——转化)

图 1 音译的步骤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译的三个步骤:(1)原语字母被原语的语音单位所替代;(2)原语语音单位被翻译成译语的语音单位;(3)译语语音单位语被转换成译语字母或其它字形单位。这样一来,我们便可清楚地区分字形翻译和音译。

语法层次和词汇层次的受限翻译分别指原语语法被译语语法的等值成分所替代而没有词汇的替代和原语词汇被译语词汇的等值成分所替代而没有语法的替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是分别仅在语法和词汇一个层次进行的翻译,故称为受限翻译。

翻译的五个等级由低往高依次排列为:音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根据这五个等级,卡特福德又把翻译分为三类:(1)逐字译;(2)直译;(3)意译。逐字译基本上被限制在单词级,而直译可从逐字译开始,但为了与译语语法保持一致,有时须做出适当改变。很显然,卡特福德在此已区分了逐字译与直译。意译是指在翻译的等级阶上上下游移,寻找对等语,通常由低级扩大到高级。

严格地说,逐字译除了在某些短语和有限的简单句的翻译中被用到以外,几乎很少出现,因为两种语言的差异往往大于其相似性。下面的短语和句子的翻译可用逐字译:English teacher—英语老师,I am a student—我是一个学生。被认为始于哲罗姆(Jerome)的直译——意译之争距今已 1600 多年,其间争论循环往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今渐趋沉寂。可能有学者认为这种无谓的纷争于实际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我们所争论的往往是脱离了实质的躯壳。联系卡特福德根据等级对翻译的分类我们似乎豁然开朗:原来,直译与意译只不过是翻译的两个类别,并非翻译的全部。孰优孰劣,岂可妄下论断?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律师、政治家、哲学家、修辞学家兼翻译理论家西塞罗

(Cicero)曾经说过,“我不是作为解说员而翻译的,我是作为演说员而翻译的,??我认为没有必要逐字译,而应保留原文总的风格和语言的力量”。国内有学者认为西塞罗区分了直译与意译,实则不然,他只是区分了逐字译与意译。逐字译是直译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非常狭窄。直译包括逐字译,也包括出于语法和词汇的目的所做的改变,因此二者不可混为一谈。直译与意译之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必要,它们只不过是按翻译等级分出的三分之二。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有时二者兼而有之。但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分出个高低上下。我们只能判断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何种方法更好。直译类似韦努蒂(Venuti)的异化,意译类似归化。逐字译、直译和意译将永远并存。

3.3 翻译等值

翻译等值即原语文本或部分和译语文本或部分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体特征。在完全翻译中,理想的情况是,原语文本或部分和译语文本或部分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互换,这便是翻译等值,紧接着,卡特福德又区分了翻译等值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文本等值和形式对应。“文本等值”指“特定语境中以任何译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一定原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而“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范畴在译语的“机体”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同等地位。文本等值限于某一对特定的原语——译语,而形式对应基于一组语言中的普遍系统概念。形式对应以文本等值为基础。所谓范畴,是指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性、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形式对应往往在较高的层次上比较容易建立。

当这两个概念发生分歧时,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就显得尤为必要。翻译转换是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有两种主要的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层次转换中,位于一个语言层次的原语文本在译语的另一个层次中找到翻译对等。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范畴转换指翻译偏离形式对应,又可分为四类: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下面分述这四类转换。

结构转换是最常见的范畴转换,主要用于语音翻译、字形翻译及完全翻译。举例如下:

(1)

原语(英语)John loves Mary. 主+谓+补

译语(盖尔语)Tha gradh aig Iain air Mairi. 谓+主+补+修饰语

(反过来,把盖尔语译文逐字译成英语为:Is love at John on Mary.)

(2)

原语(英语)The man / is / in the boat. 主+谓+修饰语

译语(盖尔语)Tha /an duine / anns a’bhata.谓+主+修饰语

(3)

原语(英语)Is / the man / in the /boat? 谓+主+修饰语

译语(盖尔语)Am bhei / an duine / anns a’bhata?谓+主+修饰语

(S=主语,P=谓语,C=补语,A=修饰语)

例(3)为完全形式对应。

词类转换指原语单位在译语中找到与其词性不同的对等语,通常被称为词类转换。例如,英语短语“a medical student”的法语翻译是“un etudiant en medicine”。英语的“medical”译成了“medicine”,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因此属于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又称为级转换,指译文和原文属于不同的级,如把音素译成单词,把单词译成短语等。系统内部转换是指原语和译语结构系统在形式上基本对应,且几种译文可互换。例如,把汉语句子“狗是有用的动物”翻译成英语,可获得如下三种译文:(1)A dog is a useful animal.(2)Dogs are useful animals.(3)The dog is a useful animal. 汉语句中的“狗”既可以表示单数概念,又可以表示复数概念,还可以表示类属概念。因此可认为是单数译成复数,也可认为是复数译成单数,情况比较复杂。

3.4 转移

通常情况下,译语文本有译语的意义,也就是说,译语文本的“价值”完全由译语自身的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所确定。但译语文本或译语文本的某些部分也有可能具有原语中确定的价值。这可在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得以实现。词汇层面的转移可在纲瓦霍语的颜色词的翻译中找到极好的例证。在纳瓦霍语中,“dootl’iz”这个颜色词大致相当于英语中“blue”,“green”和“purple”三个词的词的叠加,用一个约等式来表示就是“dootl’iz≈blue

+ green + purple”。为了把这一颜色词翻译成英语,译者生造了这么一个词:“bogop”,即“blue-or-green-or-purple”的首字母融合而成。无独有偶,汉语颜色词“青”跟英语中这三个颜色词也极为相似,例如:“青天——blue sky”,“青椒——green pepper”,“青布——black cloth”。所以把“青”转移到英语即为“bogob”。

在语法转移中,原语各项在译语文本中被译语语法项代替。下面以印尼语-英语代词转移为例。印尼语有九个代词,而英语只有七个,这显然不能一一对等。英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I”所对应的印尼语对等语有两个:“aku”和“saja”,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的印尼语对等语为“kami”和“kita”。

必须澄清的是,虽然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意义转移”是可能的,但这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在此,有必要区分“转移”和“翻译”:转移是指将原语意义移植到译语文本,而翻译是指用译语意义代替原语意义。

3.5 可译性限度

在受限翻译中,翻译等值有两个限度。(1)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例如,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形式转换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2)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形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即不能把原语音位译成译语语法,或把原语词汇译成译语字形等等)。这两个限度被称作可译性的绝对限度。一般说来,如果不可能把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建立在译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之中,就无法进行翻译,或者说出现了不可译性。不可译性又分为两种: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

3.5.1 语言不可译

当原语文本中出现的歧义为功能相关特征时,便引起语言不可译。歧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或词汇单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2)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比如“Time flies”这个句子有两种可能的意义:(1)时间飞快地流逝;(2)测试苍蝇的速度。因为“time”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

动词。作名词时指“时间”,作动词时指“测时”;“flies”也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为“苍蝇”的复数,作动词为“飞/飞逝”。歧义便由此产生。

3.5.2 文化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卡特福德在本书中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是日语的“heteru-no yukata”,翻译成英语为“hotel’s/hotel dressing gown”,“hotel’s/hotel bathrobe”或“hotel nightgown”,但这些对等语在英语中并不常见,属低频搭配。文化不可译其实质是搭配不可译。而不能在译语中找到相应的搭配又可归结为语言不可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如果文化不可译可归结为语言不可译的一种形式,那么机器翻译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因为在机器翻译中文化问题比语言问题更难捉摸,且现阶段,只能处理语言之间机械的、程序化转换,并且就其转换层次而言,并未超过从句层。

4.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卡特福特结合当时翻译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翻译研究从评注式、经验式和印象式的翻译批评中解脱出来,从而使翻译变得更加“科学”。这表明他已走出了翻译文艺学派的传统模式,追随弗斯(Firth)和韩礼德(Halliday)的语言学模式。该语言学模式把语言当作不同层次和等级、功能文本中的交际行为,并强调成分分析和对等,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模式。卡特福特把概率论引入翻译研究,使其更加客观、科学。此外,卡特福特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杰出典范,他把自己的一整套翻译理论用于翻译教学,通过翻译教学来验证、充实自己的理论。

然而,对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批评者也不在少数。二十年后,亨利(Henry)重读这一著作时还评价道:总的来说,本书只具有历史学术价值。就连后来的彼特·纽马克也认为,卡特福德所进行的“对比语言学的阐述有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做出判断和选择,但对翻译理论却贡献甚微。值得一提的是李文革认为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而忽略了交际双方的目的、动机、语言文化能力。这一说法显

然欠科学,因为卡特福德说过,翻译等值依赖于比如功能、关联、语境、文化等的交际特征,而不仅仅只是语言形式标准。

5.结论

然而,毫无疑问,卡特福德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学科的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语言学理论对初习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学生帮助很大。他把两种语言(原语和译语)置于讨论的中心位置,这表明,无论如何,翻译离不开双语的转换。离开语言,翻译便不复存在;离开语言谈论翻译,翻译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还有助于翻译教学以及正在不断兴起的机器翻译。总而言之,卡特福德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及翻译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理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icero. 2002. The best kind of orator. In: Herodotus & Nietzsche. (Eds.),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Douglas Robinson.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9.

[3]Eugene A. Nida. 1984.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9-15

[4]Henry, R. 1984. Points for inquiry into total translation: A review of J. C. Catfords a linguisti

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eta, 29(2), 157.

[5]Jeremy Munda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

d New York: Routledge, 60.

[6]Newmark, P.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

[7]陈德鸿, 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x.

[8]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0.

[9]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72-173 & 330-349.

语料库翻译学_问题与展望_龙绍赟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244 语料库翻译学:问题与展望 ■龙绍眖语料库翻译学在汲取语料库语言学、描写性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营养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研 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颠覆了传统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拓展和深化了翻译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然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也存在内容上的缺陷。因此,未来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应紧密结合翻译学的跨学科属性,构建并完善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发挥其方法优势,突破自身的缺陷,实现其发展预期。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跨学科属性;代表性;应用文体;深度与广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12-0244-05 龙绍眖(1969—),男,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江西南昌330022) 20世纪以来,描写性译学悄然兴起,语料库语言学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Mona Bak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相继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学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译学研究范式—— —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注重实证研究,强调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主张从大量翻译事实或现象出发,在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来阐明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活动的制衡因素,有效地弥补了定性研究的缺陷与不足。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语料库翻译学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并发展为翻译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学科。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在技术层面、研究方法、研究广度和深度等层面还有很多不足,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与策略。 一、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概况 语料库翻译学,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等内容的研究。[1]语料库翻译学最早由Mona Baker于1996年正式提出[2],Tymoczko将该领域的研究命名为“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语料库翻译学研究)。[3]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产物。Sara Laviosa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连贯的、全面而丰富的研究范式。该范式涉及翻译理论、描写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业已成为当代描写性译学研究的新范式”。[4]相应的,语料库翻译学具有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特征,即语料库方法的运用与注重描写与实证。[1] 语料库翻译学已成为语料库翻译学区别于传统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译学研究语料库的建设应属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不同于以学者直觉和

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_评卡特福德_翻译的语言学研究_.kdh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摘要:卡特福德突破传统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问题,解答了以往不能解释 的问题,使我们对翻译问题有了更清晰、 更新的认识。他的分析以理论为依据,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严谨性和说服力,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字: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评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天津外国语学院 于涛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所以从语言 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问题无疑是科学的、适合的,卡特福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用语言学理论解释了以往的翻译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传统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书就是他主要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全面的、 科学的分析。全书共分十四章,读者对象为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学生,所以,为了使一般读者能理解,卡特福德在第一章中介绍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作为入门的基础帮助读者理解全书。他把语言行为分成四个层次:音位、字位、语法和词汇,这是他翻译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并对这四个层次上的语言单位unit,structure,class 和system 以及语言学术语rank,exponent 和delicacy 进行了逐一解释。卡特福德的介绍使我们对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大体上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翻译时可以从语音或语法层次来分析语言结构,这样可以使我们更清楚语言的构成和特点。 在第二章中,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为“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比奈达的定义更科学、更严谨。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冲突,而要解决这种冲突只能用译 入语的对等语来替代源语。 所以,在他看来,不管是音位翻译、字位翻译,还是语法翻译、词汇翻译,即使两种语言再相似,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此外,他还把翻译分成完全(full)翻译和部分(partial)翻译及整体(total)翻译和局部(restricted)翻 译。他认为, 同时达到四个层次的翻译,即音位翻译、字位翻译、语法翻译和词汇 翻译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完成语法和 词汇两个层次的翻译,并要以牺牲音位和字位两个层次的对等为代价,这就是他所说的整体翻译:“the replacement of SL grammar and lexis by equivalent TL grammar and lexis with consequential replacement of SL phonology/graphology by (non-equivalence)TL phonolo-gy/graphology ” 。与整体翻译相对,局部翻译则是一个层次的翻译。 第三、四章分别讨论了翻译对等和形式对应的问题。卡特福德认为,形式对应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要以语 篇对等为基础。 语篇对等是翻译的目的,也是形式对应的前提,在语篇不对等的情况下追求形式对应是没有意义的,这倒与奈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只不过奈达是以译义达到动态对等为前提,而且此“形式”也并非彼“形式”,范围似乎更广,不光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表现形式,而是包括音位、字位、语法和词汇四个层次的语言形式。换句话说,要同时达到完全的语篇对等和形式对应是不可能的,不管两种语言有多相似,因为不同的语言分属不同的系统。这一观点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使译者避免由于盲目地、刻意地追求形式对应,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篇的对等。 第五章主要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界定,并指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意义,一种语言的意义是不能完全用另一种语言精确地传达出来的。卡特福德是从语言系统论出发,认为不同语言的意义是不能翻译的。正如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语法、词汇系统,其中包括指示词、数、时态、阴阳性等方面的变化,所以,要把一种语言完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把源语中的意义传达到译语中,就需要在译语中创造源语系统,这样才能进行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就 像第六章中所说的那样。而在实践中这 种完全的转换是不可行的,因为在转换过程中源语的某些意义会或多或少地缺失,不可能完全转换到译语中去。一定程度内的转换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卡特福德所认为的翻译,只是把源语移植到译语中去,而翻译是用译语来替代源语,并不是转换。从以上分析看来,翻译似乎是无法进行了,其实不然,虽然不同的语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源语几乎不可能与译语的意义相同,但它们可以在相同的语境中有相同的功能,所以翻译还是可能的,第七章中介绍的翻译对等的条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源语与译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也就是说,它们的意义要有重合的部分,并且要共享一些语境因素(contextual meanings),它们才是翻译对等语,正如卡特福德所说:“transla-tion equivalence occurs when an SL and a TL text or item are relatable to (at least some of)the same features of substance ” 。但在局部翻译中,卡特福德认为,口语是不能翻译成书面语的,即源语不能从音位翻译成译语的字位,因为它们的语言介质(substance)完全不同,一个是语音(phonic),一个是字体(graphic)。同理,音位或字位翻译也不能转换成语法或词汇翻译。 第八、九章分别具体介绍了音位翻 译和字位翻译,它们都属于局部翻译。 音位翻译就是用译语中的对等语音来替代源语中的语音,而源语中的语法和词汇并没有翻译。音位翻译的基础是源语与译语要有相同的语音成分(phonic sub-stance),否则就无法建立起对等。比如,根据发音特点,英语had 的/h/与希腊语的/x/发音相近,而/?/与希腊语的/e/相 似, /d/与/nt/相似,所以,/h?d/译成希腊语就是/xent/。字位翻译也是如此,卡特 202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Mona Baker 1993 语料库翻译学文献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ona Baker Cobuild, Birmingham Abstract The rise of corpus linguistics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any discipline in which language plays a major ro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corpora is likely to have o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s an empirical phenomenon. It argues that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ology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corpus linguistic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its theoretical and descriptive branches. The nature of this impact is discussed in some detail and brief reference is made to some of the applications of corpus techniques in the applied branch of the discipline. 0.Introduction A great deal of our experience of and knowledge about other cultures is mediated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translation, including written translations, sub-titling, dubbing, and various types of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The most obvious case in point is perhaps literature. Most of us know writers such as Ibsen, Dostoyevsky and Borges only through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ir works. But our reliance on translation does not stop here.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issues, of art, and of various other areas which are central to our lives is no less dependent on translation than our understanding of world literature. Given that translated texts play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our experience of life and our view of the world,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translation has traditionally been viewed as a second-rate activity, not worthy of serious academic enquiry, and why translated texts have been regarded as no more than second-hand and distorted versions of …real? text s. If they are to be studied at all, these second-hand texts are traditionally analysed with the (233) sole purpose of proving that they inevitably fall short of reproducing all the glory of the original. A striking proof of the low status accorded to translated texts comes from the young but by now well-established field of corpus linguistics. A recent survey commissioned by the Network of European Reference Corpora, an EEC-funded project, shows that many corpus builders in Europe specifically exclude translated text from their corpora.1 This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过程研究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过程研究 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由著名语言学家卡特福德提出。本文以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以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的汉英文本为语料,探究文学作品翻译中发生转换的过程,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标签: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带家具的出租房》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快速发展的语言学的影响,西方学界兴起了以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即是翻译转换研究理论的代表理论之一。卡特福德构建的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韩礼德和弗思提出的语言学层次和范畴的基础之上。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面上文学作品的译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包括词汇、语义和句法等方面,评判译作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一翻译转换理论由于其忽略非语言因素而遭受批判,但是它确可作为一种系统且客观的方式去解读文学翻译中发生的转换现象。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中译本中发生的翻译转换,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一、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从原语到目的语偏离形式的对应(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然后在不同的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上发生转换的行为。卡特福德对范畴转换设定了两个条件:转换发生时,原语和目的语处于同一个语言层次;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确有某种程度的形式对应(卡特福德,1991:88~89)。范畴转换作为区分形式对应的主要依据,有四种分类: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本文着重关注前三类转换。 (一)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是翻译转换中最常出现的范畴转换,它可以发生在所有的等级上。汉英对客观世界反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发生结构转换的最重要原因。英语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现为“主+谓+宾+状”,而汉语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现为“主+状+谓+宾”(严魁,2013:118)。例如,英:我做了某事,在某人的帮助下;汉:我在某人的帮助下做了某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结构转换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互转换、主语突出和主题突出的相互转换、物作主语和人作主语的相互转换、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相互转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互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中肯定句和否定句表达方式的不同,在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中具有

翻译理论翻译学术语列表

术语翻译贡献者 Absolute Translation 绝对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stract Translation 摘要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usive translation 滥译 路易斯( Lewis ) Acceptability 可接受性 托利( Toury ) Accuracy 准确Adaptation 改编Adequacy 充分性Adjustment 调整 Analogical Form 类同形式 霍尔姆斯( Holmes) Analysis 分析 奈达( Nida )和泰伯( Taber )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 Holmes) Architranseme (ATR) 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 van Leuven- Zwart ) Autonomy Spectrum 自立幅度罗斯( Rose) Autotranslation 自译 波波维奇( Popovic )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边传译凯斯( Keith )Class Shift 词类转换韩礼德( Halliday )Close Translation 贴近翻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传意翻译;交际翻 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 补偿赫维( Hervey )Competence 能力托利( Toury )Componential Analysis 语义成分分析奈达( Nida )Comprehensive theory 综合理论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

研讨五语料库翻译学 1. 什么是语料库翻译学? 2. 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3.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 4. 什么是翻译共性? 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 第一类源自传统译学研究,包括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实践、机器翻译和口译等领域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以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这些课题具体为: 1) 意象和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变形,2) 文学风格的再现与重构,3)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4) 译者风格,5) 文学作品空白和未定性的翻译,6)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7) 误译和漏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史研究利用历时性平行语料库对名家译作进行文本分析,揭示翻译家在翻译策略应用、翻译风格和翻译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目前,翻译史研究大多将翻译家的观点或言论视为客观现实,满足于翻译事实的罗列,对于翻译规范和历史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翻译家的所做与所言往往不一致,翻译家所言并不能反映其翻译作品的特征。此外,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行为,受特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因时代或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利用语料库分析翻译文本的具体特征,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可以阐明翻译家的所作所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另外,该领域的研究还通过提取语料库的篇头信息,对于具体某一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描述。这些信息包括出版商、出版时间、作品主题、译者姓名和性别等内容。应当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史均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描写,重视还原语境方法( contextualization) 的应用。这些共性为语料库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作为空间。 以上研究均属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机器翻译研究都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前者侧重于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评估、翻译教材编写和翻译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后者主要关注双语词汇和句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等问题。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研究是指利用语料库的核心技术,建设具有海量信息的知识库,以满足机助翻译或自动翻译的需求。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侧重于分析口译语料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特征,研究口译语言特征、口译规范、口译策略和方法等。该领域的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分析。 第二类研究领域源自描写性译学研究,涵盖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批评译学等领域的研究。 翻译共性是指由于翻译过程而形成的翻译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原创文本的特征,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无关,具体表现为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规范是“译者在具体时间或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做出的规律性或习惯性选择”。“翻译规范是关于翻译作品和翻译过程正确性的规范,体现了具体某一社会或历史时期关于翻译的价值观和行为原则”。翻译规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译者不得不做出选择:一是放弃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一是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功能等值。这种选择事实上是在“逐词译”与“意译”之间做出的选择。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选择就是意义。对于译者来说,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弄清楚翻译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哪些语言形式可以使预期的目的得以实现。在这一点上,Halliday 提出的功能语言学给我们提出了思考的切入点。 Halliday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这三个因素是:语场、语旨、语式。这三个因素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称为语域变体。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透过动词类型、主动被动结构、过程参与者等得以体现。语旨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透过语气动词和副词,譬如“但愿”、“应该”、“可能”和评价词汇,譬如“可爱”、“恐怖”等予以体现。语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透过语句结构和词汇的连贯方式予以体现。语场、语旨和语式跟语言三个纯理功能相互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语篇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一致和相称的语篇。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才会有语篇。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要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意义,在英语中可以说" Close the door." "Close the door, please.""Please close the door." "Can you close the door?" "Will you close the door?" "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等等。这些可能被选择的形式除了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基本的概念意义外,

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_王克非

语言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 王克非1 ,秦洪武2 ,王海霞 2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本文通过语料呈现实验探讨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显示,学生在观察语料后能够归纳和总结出有意义的翻译技巧,并能据此评估或反思自己的翻译行为。实验表明,在翻译课堂教学中使用语料资源有助于自主学习和发现式翻译教学环境的创建,也有助于学习者形成 稳定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发现式学习;语料呈现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07)12-0003-0006 近20年来,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应语料库大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建,起步较晚,但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欧美,这类语料库有十多个,涉及近20个语种,如H ansard(法-英对应语料库)和ENPC (英语-挪威语对应语料库)(V ron is 2000:14-15);在中国,有中科院计算所的大规模汉英对应语料库、北京大学的/B ABLE 汉英平行语料库0,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该库现有可检索语料2千万字/词以上,见王克非2004a),后者是本项研究使用的主要工具。对应语料库的创建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用于语言与翻译研究,二是用于外语教学。用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丰富,涉及语言对比、双语词典编纂和翻译研究(Lav i o sa 1997;Baker 1999;Serpellet 2000;H unston 2002)。用于后者尤其是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已取得不少成果,如Zanetti n 1998、Pearson (2003:15-24)和Bernardini (2004b :97-111),但大都研究平行语料为翻译训练提供的可能的资源和手段,还没有研究探讨大型对应语料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 研究内容 有关运用语料库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而将对应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则是刚刚开始(Bo w ker 2003;Ber nardi n i 2004b)。从理 论上看,语料库用于教学有利于自主学习环境的创建(Bernardini 2004a :22;秦洪武、王克非2007)。自主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发现式学习(learning as discovery)。前者假定学习者和教师研究兴趣相投、研究能力相当;后者则鼓励学习者自行调节兴趣点,并给他们提供机会来提高自己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两种语言的特征和差异有敏锐的觉识。本文认为,研究和发现虽不矛盾,但在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翻译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发现式学习这一提法更合适一些。 近年来,国内也有研究关注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有些研究探讨了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用途(郭红2004;于连江2004;王克非2004b),但还没有研究系统地探讨对应语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也没有研究关注学生对于语料使用的态度。鉴于此,我们以/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为翻译教学平台,探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翻译语料用于翻译教 作者简介:王克非: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秦洪武: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王海霞: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收稿日期:2007-03-18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大型英汉对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平台0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5BYY 013),并获得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编号Bsqd2007022)。 # 3#第118期2007年12月 外语电化教学 C AFLE N o .118D ec . 2007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Abstract]Die Feststellung, da bersetzen ohne linguistisches Wissen nicht m glich ist, erübrigt sich von selbst. Auch die Tatsache, da dieses Wissen in mehreren Sprachen vorhanden sein mu, kann als trivial angesehen werden. Somit hat die Linguistik bereits ein weites Feld von Ph nomenen, die sie beschreiben kann, sei es bei der Ausbildung von bersetzern (die in der Regel auch w hrend der Ausbildung unabh ngig vom Grad ihrer Fremdsprachenbeherrschung weitere Sprachkenntnisse erwerben), sei es im Hinblick auf Mehrsprachigkeit in all ihren Erscheinungsformen (nebenordnend, vermischend oderzusammengesetzt und unterordnend). [Key words]Sprachwissenschaft,bersetzung,linguistischen Modellen I. Einleitung Da die F higkeit zum bersetzen jedoch mehr erfordert als gute Fremdsprach- beherrschung, und da bersetzen alles andere ist als eine blo e Umkodierung ist mittlerweile zu einer Binsenweisheit geworden, die sich jedoch leider noch nicht bei allen an einer bersetzung Beteiligten herumgesprochen hat. Bei Wilss findet sich folgende Anekdote: “Verbürgt ist die Weisung eines Bonner Ministerialbeamten an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 7口译研究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 1. 引言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