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

一层

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

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主张()

A.理是万物的本原B.气是万物的本原

C.“气在理先”D.“格物致知”

2.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

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原因是()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阶层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4.后世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充分肯定了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的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知识点三科技

5.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A.尊敬农民B.指导农业生产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知识点四少数民族文字

6.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有些笔画就是直接来源于汉字的笔画。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流融合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

二层

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3.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其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

A.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B.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C.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D.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

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

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引起了农业科技的变革

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6.南宋《梦粱录》记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中指南针的主要作用是()

A.观测天象B.辨别方位

C.测量风向D.记录行速

7.“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因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这表明()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8.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这一科技成果产生于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图一发明的产生与发展。

(2)根据图二、图三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

三层

1.(素养——历史解释)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核心素养内涵

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史料实证

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

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

取向和理性认识

历史解释

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

论述历史事件”等

历史价值

观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

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A.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

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根据“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气”,以及理与气的关系,故B、C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论,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材料“注重蒙学教育”“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词又称“长短句”,句式比较自由,可以配乐演唱,比较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曲通俗化的特点,这与当时城镇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

和所学史实可知,历法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民族的交流融合。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契丹、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故选D项。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B

解析: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项。A、C两项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D项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词繁荣的原因。宋代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发达,诗歌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相比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迎合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绘画风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

端所作风俗画,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通俗文学。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通俗文学,宋代通俗文学的繁荣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君主好恶不能“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 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天文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引起农业科技变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或国家科技政策的引领,与天文观测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与认识,与天文观测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文观测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农事安排,进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天文观测与政治制度的演进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的作用。据材料“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可判断这是指南针应用于辨别方向,而不是观测天象,故A 项错误,B项正确;指南针没有测量风向的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

中的指南针主要用来指示方向,不涉及记录行速,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词。词兴起于唐代,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根据材料可知宋词成为市井中的娱乐手段,是随商业的发展而繁荣的,故C项正确。

8.答案:(1)东汉时期。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竹木简笨重,丝帛昂贵,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故汉朝人发明并改进了造纸术。

(2)佛教等宗教的盛行、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

解析:第(1)问,观察图片得出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结合当时文化发展以及原有书写材料的局限性得出第二小问答案。第(2)问,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分析概括。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A

解析:“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属于历史理解,故B项错误;“《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属于史料实证,故C项错误;“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属于历史价值观,故D项错误。

2.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

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

(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仍;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第(1)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可归纳为中国称谓时间早;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可归纳为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可归纳为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以及国家概念模糊。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

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世致用、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冲击、爱国精神等方面分析陈亮的思想主张。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可归纳为家国天下和世界意识。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归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