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读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数千年而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这是我国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脊梁。数千年来,我国的主流文化经历了多次变迁,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中体西用”到“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而不断创新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辩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汉武之后的“独尊儒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包括农、杂、兵等等各种类型的文化因子。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而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体现在:

1、凝聚性与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化,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使传统文化又具有凝聚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中国历上经历过多次外邦侵扰,比较有影响的如“五胡乱华”,宋朝时的北方民族的入侵等,在这些历史事件情境中,中华文化不仅在不断向前发展,还聚合了周边文化,强大的文化包容力是的中华文化能够延绵数千年而不衰。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正和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立、融合相统一。

2、主张以人为本。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人民,中国古代很多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因此重视人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以人为本”高度契合。

3、强调爱国主义与民族统一。中国古有苏武牧羊十九载,近有林则徐“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种精神教育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传统之一。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爱国主义的拥护者,马克思主义强调爱国首先必须摆脱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的独立于解放。这一观点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别无二致。

4主张务实。典型的如道家所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儒家的“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等。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实事求是”的思想具有统一性。

二、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扬弃。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要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经过历史的沉淀,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当中,然而这种辩证思维仍然处在朴素辩证法的阶段。中国传统哲学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的,缺乏现代科学的实证,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是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客观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优劣,去伪存真,可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自我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促进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提升。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优良精神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也成就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历史篇章。近代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提炼和升华。中国人民积极进取、

乐于奉献、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提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的统一,自觉、坚定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首先,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本民族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现代化更好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并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主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离不开群众基础。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精神价值取向逐渐表现为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激励功能和教育塑造功能,有利于维护思想领域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冲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实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认识和思想水平,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确保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

民族精神推动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党的领导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要“忠实继承和弘扬”的当然是作了限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概而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时,特别注意了根据实际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按照“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和要求,加以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中国共产党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时,特别注意了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梳理和归纳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思想精华,并进而深入阐发和挖掘。中国共产党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时,从政策上推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特定意义上讲,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的存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也是中国实际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