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_芦柏震

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_芦柏震
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_芦柏震

中药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比较麻黄、桂枝功用异同点,二者解表有何特点? 相同点:发散风寒、风寒感冒重证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宣肺平喘(咳嗽气喘)、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无汗,配麻黄、风寒表虚有汗,配白芍)、温经通 阳(温通胸阳:胸痹、心悸、脉结代温中散寒: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温 通血脉:血寒瘀阻,经闭腹痛温通经络: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温 阳利水:痰饮,蓄水证). 2、为何说香薷为“夏月麻黄”,与麻黄有何异同点? 因表证夏季多夹暑湿,而香薷化湿祛暑和中,故有“夏月麻黄”之称 相同点:发汗,利水,表虚有汗忌用 不同点:麻黄开宣肺气平喘,并通利水道,用于冬季伤寒。香薷化湿祛暑和中,用于夏季伤暑。 3、具祛风湿解表作用的药物有那几味?其解表特点是什么? 羌活、细辛、藁本、苍耳子、防风。 ①防风:胜湿止痛,风湿痹痛;②羌活:祛风散寒,风寒夹湿的感冒,风寒湿痹 (上半身),胜湿止痛,风寒、风湿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牵连项痛);③细辛:祛风散寒,风寒、风湿之偏正头痛,风寒感冒,阴虚外感,温肺化饮;④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 4、试述细辛、白芷、紫苏的功效主治。 细辛:祛风散寒(风寒感冒,阴虚外感,风寒、风湿之偏正头痛);通窍止痛(鼻

渊、齿痛、风寒湿痹);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寒饮咳嗽) 白芷:解表散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齿龈));通窍止痛(齿痛、鼻渊头痛、风寒湿痹);燥湿止带(带下过多);消肿排脓(疮痈肿毒) 紫苏:发散风寒(风寒感冒兼气喘咳嗽、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1、即解表又提升中气的药物有那几味?比较其功效应用异同点. 葛根、升麻、柴胡 相同点:发散风热、升提中气(葛根和升麻:透疹、麻疹不透) 不同点:葛根为阳明经之主药,既可解肌退热,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故可用于外感发热,项背强痛,津伤口渴,阴虚消渴及脾虚泄 泻等证 升麻用治风热头痛,且善解阳明热毒,升阳举陷力强,为治疗中气下陷 诸证的要药 柴胡主散少阳热邪,为治疗寒热往来,少阳证的要药(黄芩);对感冒发 热,有良好的疏散风热之功;疏肝解郁,可治肝郁诸证,为肝胆疾患必 用之品;其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药力稍逊 2、比较桑叶、菊花的功效应用异同点。 相同点:疏散风热(外感风热头痛)、清肝明目(风热上攻,肝火上升之目)、赤肿痛(肝肾阴虚之目黯昏花)、平肝潜阳(肝阳眩晕) 不同点:桑叶疏散解表力强,且能清肺润燥。故常用于肺热燥咳;兼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轻证

(完整版)如何学好中药学

如何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本文就怎样学习《中药学》谈几点学习方法: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组方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又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该病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此病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体质虚弱、抵抗力较低,所以,平时应注意补充营养、避免风寒的侵袭。在日常饮食方面该病患者应该注意的是:①要保证充足的热能供给,一般应比健康人摄入更多的热能。②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③要多吃新鲜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对提高细胞的免疫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④要多饮水,这样有助于排痰。⑤应多吃中性食物,少吃偏寒凉的食物,也可在蔬菜中加些牛、羊、狗肉等温性食物。⑥忌食刺激性过强或过冷、过热的食物,如咖啡、茶、葱、辣椒等。此外,还应戒烟限酒。 冬季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患者如能在冬季选用一些药膳食疗方进行调养,有助于预防支气管炎的发作,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那么,有哪些治疗该病的药膳方呢 一、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药膳方: 该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痰白而稀或呈泡沫样,自汗,气短,纳差,大便溏泻,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每遇风寒则咳痰或喘息加重,舌质淡,苔白,脉虚。治疗该症应以健脾、益气、补肺为原则。该症患者可采用以下药膳方: 1.粟子瘦肉汤:取鲜栗子肉250克,瘦猪肉200克。将猪肉洗净、切块,与栗子肉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汤,煮至猪肉、栗子肉熟,加入食盐、味精即成。喝汤吃猪肉、栗子肉,随意食用。此方可常服。 2.人参汤:取白人参10克,橘皮、茶叶各6克,砂糖15克。将上述药料一同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煎汤,去渣取汁,每日代茶饮。 3.柿饼山药粥:取生淮山药60克,薏米50克,柿饼霜20克。先将淮山药、薏米捣成粗末,加水煮至烂熟,再将柿饼切碎,放入粥中,煮至柿饼融化即成。每日早晚各食一次。 4.五味子汤:取五味子50克,苏梗、人参各6克,砂糖100克。将上述药料一同放入锅内,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放入砂糖即成。每日代茶饮用。 5.茯苓大枣粥:取茯苓粉100克,大枣30克,粳米150克,味精、食盐、胡椒粉各适量。将粳米淘洗干净,将大枣去核,与茯苓粉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米烂粥稠。每日早晚各食一次。

中药学必考重点药物和鉴别用药

中药学必考重点药物和 鉴别用药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应用:①。积滞便秘:有较强泻下作用,能涤荡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苦寒沉降,善能泄热,实热便秘尤为适宜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③热毒疮疡,烧烫伤: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肠痈腹痛。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治口疮糜烂、烧烫伤。④.瘀血诸证:较好的活血逐瘀痛经作用,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治疗淤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治妇女淤血经闭,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治湿热黄疸,治湿热淋证。大黄可“破痰实”,同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大便秘结者。 丹参:苦微寒。心心包肝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应用:①.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缓,能去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临床常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性偏寒凉,对血热瘀滞之证尤为相宜,可治寒凝血滞者②.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症: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淤血病症。治血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脘腹疼痛,治症瘕积聚,跌打损伤,肢体瘀血作痛,风湿痹症③.疮痈肿毒:既能凉血活血又能清热消痈可用于热毒瘀阻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及药剂人员调配中药处方培训试题 科室: 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A.神农本草经B .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 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A.苦味B .甘味C.辛味D.咸味E .酸味 3. 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A.荆芥B .白芷C.羌活D.防风E .藁本 4. 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A.萆薢B .木通C.石韦D .地肤子E.泽泻 5. 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A.温肾壮阳药B .健脾利水药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E .温补脾肾药 6. 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A.肝气郁滞之胁痛B .水湿停滞之水肿C .泻痢腹痛、里急后重D .

肾不纳气之气喘E.肝郁月经不调 7. 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A.沉香B .木香C.干姜D .吴茱萸E.橘皮 8莱菔子的功效是()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B .消食化积、积血祛瘀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D .消食化积、降气化痰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 雷丸用于驱虫,宜( ) A.研末服从B .与其他药同煎C .另炖D .先煎E .后下 10. 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 A.解毒敛疮B .活血止痛C .清热利尿D .化瘀止血E .祛痰止咳 11. 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 A.丹参B .艾叶C.半夏D.川穹E .郁金 12.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之证,应选用( ) A.桔梗B .半夏C.昆布D .白芥子E.白附子 13.内脏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锻”的药物是( ) A.龙骨B .磁石C.牡蛎D.朱砂E .石决明 14.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 A.消痰行水之功B .凉血止血之功C .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15.地龙可用于( )

中药学重点药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泻,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栀子: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清肝泻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支气管炎中药方

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白茅根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3.支气管炎中药方3-痰热雍肺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汤宣肺定喘,郭老认为加桑白皮开肺气,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中药学选择题大全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桑叶B蒲黄、青黛C阿胶、蜂蜜D磁石、牡蛎E大黄、芒硝 2、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疗厥阴头痛 A白芷B藁本C细辛D吴茱萸E葛根 3、下列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B辛夷C生姜D升麻E白芷 4、醋炙香附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B减低毒性C改变药性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 5、下列既可用治疗咽喉肿痛,又能用于痰盛咳喘的药物是 A山豆根B射干C马勃D薄荷E蝉蜕 6、下列既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A鸡血藤B当归C阿胶D五灵脂E何首乌 7、下列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A红花B月季花C马钱子D五灵脂E骨碎补 8、治疗外感风寒,内兼脾胃气滞者,常选用的药物是 A紫苏B防风C麻黄D藿香E细辛 9、下列哪项为青蒿具有的功效 A清热凉血,利尿通淋B凉血除蒸,清肺降火C清透虚热,消除疳热D凉血除蒸,解暑截疟E清透虚热,清热燥湿 10、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诸痛证的药物是 A紫苏B防风C桂枝D白芷E细辛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甘味药的作用 A能和能缓B能燥能泄C能下能软D能收能涩E能行能散 12、下列哪项为大血藤具有的功效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B清热解毒,消痈排脓C清热解毒,利湿通淋D清热解毒,凉血利咽E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3、下列药物中,既可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A防己B蚕沙C威灵仙D桑寄生E秦艽 14、下列药物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 A薄荷B蝉蜕C桑叶D菊花E牛蒡子 15、下列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的药物是 A生地B玄参C丹皮D紫草E赤芍 1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白芷具有的功效 A宣通鼻窍B消肿排脓C祛风止痛D透疹止痒E燥湿止带 17、下列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的药物是 A夏枯草B决明子C蔓荆子D石膏E柴胡 18、下列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的药物是 A滑石B木通C荠菜D金钱草E车前子 19、芦根具有的功效是 A除烦、止呕、利尿B除烦、止泻、利尿C泻火、止呕泻、利尿D泻火、止汗、生津E清热、燥湿、止呕 20、寒凉药的作用是 A暖肝散结B温里散寒C清热解毒D补火助阳E回阳救逆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一、中药学考查目标 中药学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药学考点解析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

中药学功效相同的药物使用重点对比

中药学功效相同的药物使用重点对比 1.金银花和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为治痈肿疔疮阳症的要药(内外痈),是清热解毒中的疏散风热药,兼可凉血止痢,露剂清热解毒。连翘:苦寒,清心火,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疗瘰疬痰核的要药,又为清热解毒药中的疏散风热药。 2.柴胡和升麻柴胡:辛苦寒,肝胆经。其性升散可疏少阳之邪,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用于外感发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归肝经疏肝解郁;又散升阳举陷。升麻:辛甘微寒。 肺脾胃大肠经。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尤善解阳明热毒;又可发表透疹。最为麻疹之专药。 升提中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 3.石膏和知母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泄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又可清肺热泻胃火,煅后收敛生肌。知母:苦甘寒,肺胃肾。 清泻肺胃肾上经之火,甘寒质润,养肺胃肾三经之阴液;既清气分实热,又清相火退虚热。 4.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母:苦甘微寒。肺心经。清热化痰,性凉而甘又能润肺止咳,尤宜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或痰中带血等症;又可散结消肿,治疗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浙贝母:苦泻寒清,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作用均强于川贝,临床多用于治疗风热、燥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瘿瘤、疮痈和肺痈等。 5.附子和干姜附子:辛甘热。有毒。心肾脾。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且可散寒止痛,治寒痹疼痛较剧者。回阳救逆配伍干姜,补肾阳配伍肉桂。干姜:辛热。脾胃心肺经。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脾胃寒症;入心经,回阳通脉助附子回阳救逆;兼入肺经,温肺散寒化痰饮。 6.肉桂和桂枝肉桂:辛甘热。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沉寒。在补气

中药师考试技巧如何学好《中药学》

中药师考试技巧——如何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考试基础知识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本文就怎样学习《中药学》谈几点学习方法: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 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

《中药学》重点分类

第1章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 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 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 了解:淡豆豉 第2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草、苦参 了解:白鲜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红藤、秦皮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 第3章泻下药 1.攻下药 掌握:大黄、芒硝 了解:番泻叶、芦荟 2.润下药

了解: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 了解: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附:红芽大戟) 第4章祛风湿药 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五加皮 了解:络石藤、豨莶草、雷公藤、狗脊 第5章化湿药 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 熟悉:砂仁(附:砂仁壳)、白豆蔻(附:豆蔻壳) 了解:佩兰 第6章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 熟悉:猪苓 了解:香加皮 2.利尿通淋药 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 熟悉:木通(附:关木通、川木通)、滑石 了解:萆解、海金沙(附:海金沙藤)、瞿麦、地肤子3.利湿退黄药 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

临床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一)中药:是区别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占主流,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古称本草 (二)草药:是指在民间运用,局部运用,未得到官方权威认证的以植物类药材为主体的药物 (三)本草:中药旧称,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四)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道地药材: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六)四性: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四气) (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八)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九)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十)毒性:古代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或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十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十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 (十四)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十五)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十六)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十七)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十八)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九)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十)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十一)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二十二)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十三)补虚药: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二、比较异同 (一)麻黄与香薷 ①二药同具有辛温之性,同归肺经,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②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还能宣肺平喘,治疗咳喘实证;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③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表要药,尤适夏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二)紫苏、荆芥、防风 ①三药同具有发汗解表之功,皆可用于风寒表证 ②紫苏用于风寒表证,发散风寒力较缓和,又宣肺止咳,兼理气,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得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得药物 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得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得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与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得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与肺气壅滞 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1。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她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偏方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重要偏方 1、方剂:瓜蒌霜200g,百合、杏仁、远志、苏子、芥子、川贝、桑白皮、葶苈子各50g,莱子、麦冬、黑虎、蛤蚧各40g,冬虫草30g,大红枣20g,共研极细末。 先将药用黑砂糖300g、饴糖200g加入优质蜂密200g和鲜梨汁400g,用文火炖至糖溶化,加入全部药末,调匀,制成9克重的药膏块。每次取5g块,将其嚼碎用温开水送服,每日早、晚各一次,饭后服,连服20-40天可愈。本品对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等症也具有显着疗效。服药期间;严禁喝酒、吸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熟地20克,山萸12克,山药30克,制附片(先熬)20~30克,淫羊藿30克,核桃仁30克,补骨脂12克,麻黄10克,地龙12克,款冬花12克。水煎服。 3、菌灵芝30克(先熬),丹参30克,党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20克,枸杞20克,肉桂6克,川贝6克,甘草6克。水煎服。加减:虚寒者加附片、熟地。痰热者去肉桂,加银花、桔梗。肺燥者加黄精、熟地。瘀血症状明显者,加赤芍、莪术。 4、蛤蚧60克,紫河车60克,肉桂20克,制附片60克,补骨脂60克,巴戟60克,仙茅60克,仙灵脾120克,菟丝子60克,鸡血藤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2丸,开水吞服。最好在夏季开始服用。此为冬病夏治,疗效良好。 5、金银花、连翘、绿豆、白芷各12克,扁豆、赤小豆各15克,麻黄10克。水煎服。 6、冬瓜子仁15克,红糖适量。共捣烂碾细。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剧烈咳嗽。 7、生萝卜、鲜藕、蜂蜜各250克,梨2个。【制用法】将萝卜、藕、梨切碎后绞汁,加入蜂蜜服用。热咳者可生服,寒咳者蒸熟后,加3~5滴姜汁服用。【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8、红糖100 克、豆腐250 克、生姜10 克,水煎,每晚睡前吃豆腐饮汤,连服7 天。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9、佛耳草15克,地龙15克。共研末,分为2包,用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包。 10、萝卜子10克,核桃肉30克。【制用法】用冰糖加水炖服。【适应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肺气肿中药方 (1)风寒型 麻黄4g、桂枝4g、细辛2g、干姜3g、白芥子5g、杏仁8g、淮山15g、苏子8g、五味子5g、法夏8g、黄芪18g、白术15g、山萸肉12g。 (2)风热型 金银花10g、黄芩8g、杏仁8g、桑白皮10g、款冬花10g、五味子6g、桔梗8g。 江苏名医治老慢支肺气肿(风寒袭肺)方 处方:炙麻黄6克,杏仁、苏子、法半夏、前胡、牛蒡子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发散风寒,宣通肺气,除痰定喘。可用于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辨证属风寒袭肺,肺失宣降型。临床症见患者咳嗽气喘,咯吐白痰,遇寒则喘促加重,伴恶寒发热,舌苔白腻黄,脉浮滑。 加减:若出现黄痰,加瓜蒌皮、浙贝母、黄芩各10克,以清化痰热。 江苏名医治老慢支肺气肿(脾虚湿痰)方 处方:党参、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百部、杏仁、款冬花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药物区别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考点归纳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2017年分值:5分左右1.四气 2017年预测:必考,四气+五味的综合运用,1分 2.五味 2017年预测:必考,五味的简单理解,具体考法同2016年真题,3分 3.“七情” 2017年预测:必考,七情的综合理解,具体考法参考2014年真题,配伍题 4.君臣佐使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约在50% 5.升浮沉降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

6.功效分类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考法见2014年真题 7.历代本草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20%,考法在本草名称和特点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分值:5分左右 重点:1.采收原则 2.药材加工方法,其中“发汗”必考,单选/多选 3.“道地药材”产地,必考,配伍题 1.“道地药材”产地题 2017年预测:必考4分,80%考试考点见下表 2.加工方法 2017年预测:“发汗”的5个药材,必考 3.采收原则题 2017年预测:花蕾入药,必考,单选题1分 第三章中药化学

一、总论 考点一:提取方法题(2017年必考1分) 考点二:分离方法题(2017年50%,1分) 考点三:结构鉴定题(50%, 1分) 考点四:分子极性大小题(2017年考试频率80%) (极性小)石油醚<乙醇<甲醇<水(极性大) 最喜欢考乙醇和水的极性最大 考点补充:物质纯度判断方法:熔点、熔距+TLC(波层色谱) 二、生物碱(中药化学重点,历年考分在5-7分) 考点五:生物碱分类题(必考,配伍题2分) 考点六:生物碱性质 1.碱性强弱(2017年考试频率80%) 碱性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碱性强弱:季铵碱>脂肪胺>酰胺 2.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小檗碱碱性最强,利血平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咖啡因等个别生物碱具有升华性。 3.生物碱主要在双子叶植物中,苦味,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多呈左旋光性。 考点七:生物碱鉴别反应题(2017年考试频率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