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2

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2
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2

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声现象》的第二节。它紧接着上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讲述了声音的三个特点。本节课虽非中考的考察重点,但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培养学生观看、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点。

了解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物体发声不同,是由于音色不同。

了解人和动物的发声、听觉频率范畴不同。有些频率的声音,人听不到,动物却能听到。

培养学生观看、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教材通过比较振动快慢不同的发声体发声不同揭示了音调同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明白得了这一知识点,用同样方法就专门容易明白得响度和物体振幅的关系,从而把握本节课的要紧内容。同时,由于初二学生观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不强,同时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这两个概念搞混淆,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媒体:

实物(音叉、小锤、木梳、纸片、橡皮筋等);录音机、磁带。

二、说教学法

本节课预备采纳演示、学生实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讨论、演讲,指导学生自学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学生明白得起来难度不大,应让学生多动手,多观看,多讨论发言。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看、动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的体会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专门感爱好,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建构本节课要求把握的知识点。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提问:声音是如何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用录音机分别放一段男声和女声,一段音量大和一段音量小的声音,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从而引入声音的三个特点:音调、响度、音色。

2新课设计:

音调:

让学生用自带的木梳、纸片、橡皮筋做教材上的实验,问学生声音的高低同振动快慢的关系。

讲解:音调、频率的概念。归纳总结: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发音越尖锐,音调越高。投影展现人和动物的的发声、听觉范畴图,引导学生回答有关声音频率的问题。讲一些有关声音频率的小故事。

响度:

演示:用锤敲音叉,一次重,一次轻。问学生哪次音叉振动的厉害?哪次听到的声音响?

讲述振幅、响度的概念。

让学生拨皮筋,一次重,一次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让学生看书自学,回答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增大响度?

音色:

放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同一首乐曲,问学生它们的音调、响度一样吗?引出音色的概念。让两个同学躲在讲台后面讲同一段话,

让其他学生判定是谁在讲话,是凭什么明白的?

提问:你小时候发出的声音同你现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当你感冒时,

什么缘故别人一听就明白你感冒了?得出同一个人的音色会随着年龄、

健康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

4作业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声音特性

1、响度——振幅

2、音调——频率

3、音色——发声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