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

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
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

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

内容摘要:文化的成长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

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

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

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

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

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

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社会转型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重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论文下载

作者简介:李西泽,河南固始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

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

崔丽娜,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性与公共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批

准号:11XZX001)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

12XNH192)的初步成果。

在历史长河里,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

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

点。”[1]663-664同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文化“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直接

或间接、自觉或自发地为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进行的

精神生产的产物。”[2]460而作为构成一个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亦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危机、衰退、消亡的过程。在全球化、后工业化、风险社会的多维时空架

构中,文化愈益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共识的纽带,是标识不同个体的社会心

理基因和展示不同个体身份基质的社会遗传密码。一定时期的文化,在其生成过程中,是与构成该文化成长的社会建制、经济环境、文明传承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在文

化成长过程中,文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高峰,也有低谷,其间也伴随着文化自身

的危机。当文化处于危机时,我们应理性分析产生文化危机的原因,廓清文化危机给

文化发展带来的危害;并有效整饬危机中的有益因子,合理、审慎地应对文化危机,

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为新一轮的文化重建寻求出路,使文化薪火相传,血脉赓续,

泽被久远。

后工业社会的悄然来临,使“危机”成为一个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又难以割舍的语汇;

名目各异的“危机”似乎与风险重生的后现代社会有着不解之缘。而文化危机便是诸多“危机”中的一种。在正确厘定“文化危机”的意涵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的本质做一详

细澄清。文化通常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意义域上使用,广义的文化即为人化,它“映

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而狭义的文化

“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3]503亦是指由“知识、信仰、哲学、法律、道德、艺术、风俗习惯等组成的观念形态。”[2]460在本文中,笔者在狭义上谈及文化——认为文化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物质生

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产。在廓清文化危机之基本含义时,我们应该把其放在大的社会

生产的宏阔视域下予以考量。据此,我们认为,“文化危机是社会危机的一个不可分割

的部分或方面,文化危机的根源在深层次上同样来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尖锐化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反映与表现。”在社会发展和文化

实践中,具而言之,“文化危机的实质是社会原有的文化系统与文化价值观念不适应人

们社会实践的发展与生活变化的要求,人们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实践的变化之间发生严

重的冲突与对立,从而使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精神上陷入困惑与迷茫,对传统文化产

生怀疑与丧失信心,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延续受到威胁与挑战的一种表现。”[4]14欲透

视文化危机的本质,就应跳出就文化言说文化的藩篱,从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建制、

生态发展等社会有机体的大视野下,来审度文化危机的相关问题。

单纯论及“危机”,指“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5]1412就文化危机而言,即指

文化在发展中其自身所处的一种主体价值弱化、濒临消解边缘、遭遇难以克服的挑战

和经受不可逆转境地之状态。综览人类煌煌文化史,任何一种文化的嬗变、跃迁、颓

败、衰亡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有着很深的缠结。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

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6]335据此,在厘清文化危机原因时,我

们必须把视野嵌入文化所生长的社会大背景下。一般而言,任何危机的产生,都蕴含

着一定的矛盾,都是矛盾在产生和解决中熵的释放表征——危机根源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有来自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有来自于事物外部的矛盾,但主要是来自于事物内

部的矛盾;即使受到事物外部相关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但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因素而

起作用。危机来源于事物自身各相关因素间的冲突与对立,“从可能性上看,一切事物

与现象中都存在着产生危机的风险。然而,也并不是任何程度的矛盾与冲突都会导致

危机,一般来说,只有当事物与现象中存在的各种内、外部矛盾与冲突达到极其严重,陷入难于缓解,无法妥协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危机。”[4]14回望中国文化史,每一历史

时期的文化危机,皆发端于当时的社会危机——当时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与

交换方式发生了裂变。如春秋末期,在奴隶社会内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铁制农具

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诸侯力量增强,周王室式微,倚

靠周天子权威建立的井田制也颓然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末期,诸侯不朝且云合雾集,

竞相争霸,以致“礼崩乐坏”,使“制礼作乐”①和“尊礼文化”②的周朝宗法文化危机重重,几近走到历史的尽头。在世界文化史上,与古希腊文化比肩的罗马文化,在尚未步入

文明之境的日耳曼蛮族的铁蹄蹂躏下,随着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罗马文

化遭受了致命的重击,陷入深重危机中,“蛮族人的到来意味着古典文明的破坏和践踏,他们看重的是土地和人口,罗马帝国的那一套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对他们没有多少

价值……一切有形的罗马帝国文化产品都遭到蔑视和践踏。”[7]48且罗马“文明中的城

市生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论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准,还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准

都下降到了一个极其地下的水平,文明出现了倒退。

正如一个复杂事物自身蕴含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样,产生文化危机的原因也是多

重的。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一定时空场域中人们的实践方式经由历史的沉淀形成一些

较为固定的惯习和行为模式,当这些惯习或行为模式一度升格为一定历史时空中的行

为范导时,映现在文化层面,就促成了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形成。在主导性文化模式形

成之初,该文化模式一度在社会生产层面和社会建制及社会风尚的引领上都会彰显其

正向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在一步步的保守、凝固、超稳定、疲软和乏力中失去自身的优势,并成为文化本身“自净”和发展的桎梏——往往成

为新的文化危机之始因。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发展历程即为明证——文艺复兴后,

理性主义文化模式逐渐成为西方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在高扬理性主义的巨麾下,人的

主体创造性得以近乎完美的彰显,在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

社会人们的生存基础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充分昭示了文化发展和繁盛对当时欧洲社会

乃至西方世界的巨大贡献。然而,在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后续发展中,技术理性主

义开始膨胀、肆虐,在单向度的技术霸权宰制下,异化使人的主体性价值渐趋弱化和

消解,“现代技术就不再是某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取舍的、现成的和中性的工具,它

正在成为一种渗透和扩展到人之生活的所有领域,自律地和失控地运转的独立的力量,并且还促使一些普遍的异化的社会力量失控发展。”[9]99如此一来,“对于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并未完全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并把人带入完

善完满的自由王国和人间乐园,相反,它在一定条件下开始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超

人的力量,并导致了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官僚政治等异化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文化活动转变为商品化的以消遣和操纵为宗旨的、非创造性

的‘文化工业’。”[9]87在物欲的扩张下,价值的失落、对自然资源的大肆劫掠和日

常事务中人际关系渐趋物化、商品化,显现出人性的冷漠,“人们对支配物的追求意志

越强烈,向外部世界攫取越多,自我也越迷惘,内在的灵性也越少。”[10]7理性主义

文化原有的崇尚人文、浓聚温情、彰显人性的文化禀赋随着“理性的失落”慢慢消失殆尽。在中国,至战国以来的以“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

性文化模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11]89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尤其是晚清以来),

这种文化模式蕴含着深深的危机:文化自身的除旧能力弱化和布新功能锐减,已与当

时的以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基石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世界大势渐行渐远,在统

治者继续闭关锁国和“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伴随着近代以来以民族危机为主导的社会

危机,民族文化也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而不能有效的自觉。

当然,在厘清文化危机的诸多原因时,我们要分清哪些因素是引发文化危机的外部因素、次要因素和偶然因素,防止将某些因素无限放大乃至扩大化的倾向。如其他论者

所言,引发文化危机的原因还有:文化自身反文化因素的嚣张③、以道德危机和价值

危机为主的生活方式的危机④、文化自身的衰败⑤等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

何社会的有效运转都是在多维支持系统的“合力”下得以进行的,文化亦是社会大系统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不同历史时期引发文化危机的原因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

可一概而论,并应有针对性地找出危机带来的危害和发掘其应对之策。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任何危机的发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震动、混乱乃至颠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等皆概莫能外。作为人类精神生产之大成的文化,属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危机一旦发生,就会对一定时期的社

会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生活以及由大众认知、社会习俗及道德风尚所形成的主流价值

观产生一种撕割、断裂、注销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巨大冲击,瓦解主流意识

形态存在的社会文化心理基座,进一步放大文化危机的社会扩张效应,致使社会信仰

坍塌、规则失序、公众焦虑重重、恐惧感倍增。

在文化危机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它使

人们精神迷失与心灵遭受重创——直接威胁到传统文化的存续抑或废止,最明显的表

征是原有传统文化的血脉萎缩,以至“礼崩乐坏”。当文化危机来临时,处于原来文化

系统里的文化精英们(即原有传统文化守护者),其所经受的创伤与打击通常是刻骨

铭心、撕心裂肺的。因为既有文化系统的崩溃,无异于生活其中的人们的文化脐带断裂、精神家园丧失。作为文化精英中的人们,当其精神与灵魂无处可依,做孤魂野鬼

式的无根飘荡时,迷茫、无助、彷徨乃至绝望之情会抓挠着他们的心绪,且一旦他们

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丧失信心时,原有文化的守护者极易为既有文化体系的湮灭

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清末明初,某些或美曰为有气节,或贬曰为冥顽的士大夫,甚至像王国维那样的被尊称为国学大师的人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便是旧文化的

守护与守望者受到重创的典型表现。”[4]15-16文化危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撞、挑

战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社会普通大众来说尤为如此!文化危机期,由于人们原有

的文化观念“分崩离析”且与新的社会实践发生严重冲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主体的

新的文化观念仍未产生,或即使产生但尚未被人们所广泛认同与接受——在新旧文化

观和价值观处于胶着、接榫、耦合、交替时,社会民众往往处于文化观上的“断奶期”

和价值观上的“失恋期”,产生无所适从、无家可归之感。人们踯躅独行于价值观失序

和文化观颓败的心灵沙漠上而难以自拔,社会民众在苦苦追索中,跋涉于重建属于自

己精神家园的漫漫征途!

当文化危机到来时,因原有的社会主流文化观和价值观处于裂变、弱化、消遁中而新

的社会主流文化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轫、磨合、孕育中,这时,整个社会因缺少主体

文化精神的认同、协调、凝聚的聚合力和加固力而映射在社会层面就是整个社会大环

境的失序:规则践踏、道德失范、信仰沦丧。这充分显示了文化是社会遗传的一种形

式的功能。当然,因为文化危机而引发社会整体失序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常见的,而且

是与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形态变更有内在的某种契合度。在春秋末期,周礼文化之要旨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

团体”⑥的礼制文化的危机,在周天子权威失坠的同时,诸侯蜂起,中原逐鹿。据《史记》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

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而在新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尚未形成之际,文化的

聚拢力处于游离状态,社会大环境无序,征战频仍。在战国25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

小战争220多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篓上》)进一步确证了文化危机中社会价值观失序状态下,文化聚合力对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

的一种无形的影响。在古罗马帝国后期,罗马文化所内蕴的: 质朴务实、融会变通、统一综合⑦的创造性特征逐渐被日益增长的消费文化⑧观念所裹挟,“伟大属于罗马”的

厚重辉煌的罗马文化面临着危机。当然,这里的罗马文化危机也是与帝国后期积重难

返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有着千丝万缕的缠结,但罗马后期的昔日希腊、罗马“较

为理性化的思想则受到否定”[12]294可以看作是罗马文化危机的重要症候,在蛮族铁

骑的入侵下,昔日盛极一时的罗马文化连同帝国的灭亡,已成明日黄花湮灭在人类历

史的尘埃中。

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后现代的当下,文化危机之影响面已超越国界,文化危

机易产生“蝴蝶效应”。在现代性大幕下,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使人们在追逐日益丰盛

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声色各异的消费动机使人们满足于角力日常生活的感受体验与感

官期待,并使“这种期待已经转化为普遍的‘应享意识’, 我们今天正面临着一场不断高涨

的应享革命。”[13]69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想要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的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14]58同时,

因由“人的无限的强烈的愿望在人的有限的可能性面前成为泡影。”[15]427在欲望膨胀、异化凸显的境遇下,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的挤压中,我们却被重重的焦虑所

裹挟、簇拥——日常生活之丰富的多维向度却被日益窄化的算计思维和效益最大化的

功利原则淹没、切割、宰制——文化自身内蕴的真、善、美的价值旨归则渐趋弱化,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实践者的主体认知感和主体意识却处于缺场的境地——人们的躯

体游走于日益丰腴的物质文明的大道上,而灵魂却踽踽独行在精神文化的荒漠中寻找

心灵的栖居、皈依之所!在全球化场景中,文化软实力往往在以经济和军事为主的硬

实力的掣肘下成为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其意识形态和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便道。近年来

国内外关于“普世(适)价值”的争论,就是西方大国将区域性的一己文化模式和价值

规范扩展为在世界上通行和遵从的思想文化圭臬,成为新的极权主义的和文化霸权主

义的施行者与推动者。这与摒弃同质化、秉承文化多元、相互鉴借、互相尊重、深入

对话,以促进人类文化根基共同繁盛的大势相悖谬!

当然,用辩证的眼光看,在任何危机的意蕴中,“既蕴含着危的意蕴,也包容着机的希望,危与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没有危,也就没有机,危应该说是机的基础与前提。对于文化危机来说,它虽然给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延续造成了威胁,但通常会给文化的

转型与创新提供契机。”[4]16回望人类历史,文化转型往往与文化新生和文化重建交

织在一起,而文化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的文化形态诞生的“助产士”,成为文化创

新与文化重建的不竭动力。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体系

安全文化手册:安全理念体系 一、安全理念:生命至上,安全至尊 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生命至上”是安全文化的基本准则。企业生产要树立安全至尊的思想,以人的安全为第一目的,发挥人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二、安全观 不断改善我们的安全和健康环境 安全关系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关系着企业的信誉。 把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安全工作高度负责,无论多么重要的或多么紧急的工作都不忽视安全预防措施。 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护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信誉。 认真贯彻安全管理规定,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逐级负责制度,开展好安全检查,把重点项目、重点工序、关键岗位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杜绝惯性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是企业对未来安全发展的概括和认识,是企业安全生产为之奋斗的蓝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安全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安全管理转型,使员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使企业成为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为主导,建筑工程和员工队伍协同发展的“国内领先,世界著名”施工企业。

(二)安全具体目标 1、建立理念引领系统,使企业员工想安全。包括:⑴有明确的安全需求,有为获得安全保证而努力工作的内在需求动力。⑵有良好的安全理念,有清晰的安全目标憧憬。⑶有牢固的理念信仰,这种理念牢牢地印刻在心中,支配自身的一切言论与行为,成为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做到时时想安全。 2、建立行为养成系统,使企业员工会安全。包括:⑴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安全基本规律。⑵掌握应会的安全技能,能正确应对所涉及的各种安全情况。⑶有健康的安全心智模式,从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上,能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安全与其他各种情况的关系,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稳定的安全思维惯性。⑷有自觉规范的安全工作行为,做到事事会安全。 3、建立安全环境系统,使企业员工能安全。包括:⑴在企业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上有切实的安全保证。⑵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技术条件上有可靠的安全保证。⑶物质投入上有充分的安全保证。⑷团队环境上有良好的安全保证。使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都要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做到处处能安全。 (三)各项安全指标。 百亿元产值责任事故死亡控制在5人以下,重伤率0.3‰以下,负伤率控制在10‰以下。实现安全质量环保“六杜绝”。即:杜绝生产安全重大死亡事故;杜绝特大交通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铁路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及旅客列车险性以上事故;杜绝重大质量事故;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稳定,工程质量达标,环境保护合法,重大危险源受控。 四、安全实践信条 (一)安全生产方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中铁隧道安全生产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力求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拥有五千年历史华夏文明中国,正在紧追着时代的步伐而忘却了那个曾经在璀璨文明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文化。天文,地理、数学、中医等在历史哪个不是名列三甲的,而现在呢?中国的文化衰落了吗?对,是衰落了,更准确的说,几乎快要消失了,再不加以利用,只能留着以后纸上谈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绝迹的重大危机。 在随着中国崛起,国外兴起了中国热,孔子学院已经在各国成立,已有4000万学生。中国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能吸引这么多的人关注,我认为根其所在是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天文地理等一些传统文化。 最基本的按顺序说一下十二生肖?24节气呢?常看电视剧中的“三更”是什么时候……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我想99%的人不会知道。中国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已经失去我们的文化底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因该结合我们几千年文化来建设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说说儒家思想。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提倡“”,重视“”。儒家思想对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是仁的基础,是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计时使用的都是西方,而我们老祖宗很早就已经使用了。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使红十字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 严峻的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和努力,其中,管理体制的错位是当下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频现的一个重要根源。虽然红十字会为之已做出诸多重要探索,但距离理顺体制、还原其社团本色、使其公开透明地运行之目标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管理体制 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但与联合国、奥委会的妇孺皆知相比,国人对红十字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2011年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公众的质疑声浪中,红十字会遭遇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挫伤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其募捐救助工作遭遇严重困境,据统计,“郭美美事件”后,6-8月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总额为84亿元,比3-5月的626亿元下降866%。[1] 看已经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对于危机事件中红十字会的现实认知,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和情绪,而较少有理性的思索和关怀。对于一个饱经历史沧桑,具有国际性特征而又身处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人道救助团体而言,剖析其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绝非易事,本文试图从管理体制的视角,对此略作管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严重错位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始建于日俄战争中的1904年,历史悠久,成绩卓著。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可见,红十字会本质上是一个社团组织,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因此红十字会的管理理应体现出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但现实中,这样一个具有久远传承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社团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严重错位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仍未得到完满解决。 新中国建立伊始,出于巩固政权和安定社会的需要,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林林总总的慈善机构进行了全面整改,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封建组织”、“反动组织”和“宗教性组织”的名义而取缔,红十字会是为数不多的得以继续延承的社会团体,但彼时的红十字会却在特殊的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身份内涵,1950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成为“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隶属卫生部,成为其下辖的一个业务机构。[2]会基本上已经迷失了自我。当然,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红十字会的社团本性和民间特征并没有在之后的历史演进中 得到逐步的彰显,虽然在主管部门和隶属关系上有所变更,但都是体制内的变化,红十字会基本没有改变政府职能部门的身份界定。

2020年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多篇理念,文化,企业)

2020年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多篇理念,文化,企 业)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安全生产已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则成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 重要内容。现结合实际,就建设安全文化,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企 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企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善物质条件,坚持文明生产。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做到物态安全。从客观上看,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先进与否、作业环境优劣和安全设施是 否健全等等,是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资 金投入,为文明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生产组织,优化要素组合,做到协调运转。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工艺流程与操作环节等要素组合的结果,只有将这些组合达到科学、协调、顺畅的状态,生产组织才能 在安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因此,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水平,科学配 置各种生产要素,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 二、丰富安全文艺作品,构建安全价值体系精神形态是安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安全价值体系。对职工的思维模式、行 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维表 现出“安全第一”、“我要安全”等思想特点,行为方式也呈现出“自觉遵章守纪”和“主动追求安全”等趋向,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一是借助企业文化载体,丰富安全文艺作品。企业文化的发展为安全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因此,借助企业文化的各种有效载体,通过艺术创作,对企业安全工作和安全活动的基本内涵,从各个角 度进行表现和加工,形成丰富多彩的安全文艺作品。例如,举办以 安全生产为主题的书法摄影比赛,以文明生产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某公司安全文化理念体系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某公司安全文化理念体系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845-35 某公司安全文化理念体系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通用的安全文化理念: (一)安全使命:构筑安全基石,建设和谐金洲。 (二)安全管理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三)安全的价值观:拥有安全不等于拥有一切,但没有安全将会失去一切。 (四)安全的责任观: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五)安全的情理观: 亲情、友情、恩情,安全入情; 哲理、道理、管理,安全有理。 (六)安全的效益观: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七)安全的成本观: 安全成本不可欠,欠了将与事故见; 安全投入不到位,其他投入都白费。 (八)安全的行为观:

麻痹与麻烦同姓,侥幸和不幸同名; 规范动作懒一步,靠近事故一大步。 (九)安全的生产观: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十)安全的家庭观: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安全是家庭的靠山。 二、各部门的安全文化理念: 企管科、办公室:管理保证安全,安全促进管理。 微机室:确保信息网络安全,保护金洲安全网络。 职教办:职工教育是大计,安全教育当先行。 工会:企业安全,员工安全;员工安全,企业更安全。 总务科:服务要争先,安全要先行。 公寓:安全你我他,做好靠大家;公家与小家,不能没有它。 招待所:服务到家,安全到家。 食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医务室:珍爱生命,情注安全。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慈善组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信任危机无疑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信任危机的成因,并以此提出化解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对策 慈善组织主要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等功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慈善组织在社会救济、扶贫开发、救灾抢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精神的弘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不断出现的有关中国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如2001年的“中国妈妈” 胡曼莉盗用慈善组织名义谋取私利,“希望工程”善款被人侵吞,2002年山东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董玉阁因诈骗罪锒铛入狱,以及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引发的相关丑闻等,均使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基石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慈善组织工作宗旨的要求与其实际中组织行为的差距 慈善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是,慈善组织是致力于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类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的诚信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把一部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启迪心智、扶危济困、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了这些组织。而这部分社会职能所包含的意义则深刻地体现在绝大部分慈善组织活动宗旨的内在要求上。因而,慈善组织能否践行组织宗旨,能否履行工作职责将关系着自身形象与信誉的能否维系,乃至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近年来不少借慈善之名、公益之名而行私欲之实等偏离慈善组织使命的行为,无疑在不断地削弱甚至摧毁着慈善组织的信誉基石。 (二)信息不对称加剧社会的不信任 慈善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若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就有可能在慈善组织与公众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发公众的误解与质疑。当谣言飞起,势必引发人们不断地猜测与怀疑,加剧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不信任。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打着“中国红十字会”的招牌在网上炫富,尽管事后经多方查证并非其所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关注与质疑,并导致了中国红十字会自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安全文化的体系结构(新编版)

安全文化的体系结构(新编版)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13

安全文化的体系结构(新编版) 据报道,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屯兰矿2009年2月22日凌晨发生特大事故,造成74人遇难,截至22日19时,有114名伤员在医院接受观察、治疗,其中5人病情危重。安全问题再一次以如此严重的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我们目前,让我们不禁自问,煤炭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以矿工的血为代价吗?在媒体的后续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屯兰矿不是那些事故频发的“小矿井”,而是山西相关方面对其安全生产一直引以为傲的“品牌煤矿”,屯兰矿曾在2006 年保持和打破三项历史纪录:废水零排放,原煤零库存,全年没有一起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此外它的瓦斯、煤矸石、煤泥的综合利用也成为山西省煤炭工业的样板工程。无论此次事故的具体原因何在,这个典型的事件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

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有其完整的体系结构。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和实践中形成的或是人为塑造的被广大员工接受的安全价值观、信念、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它关系企业发展、关系职工利益及生命健康,其重要地位决定了安全文化必然应当渗透到企业方方面面,是企业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融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件系统工程。君氏管理咨询机构在研究和实践安全文化中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三个方面来理解安全文化的内涵;结合这三方面内涵和企业的管理活动,将安全文化的体系分解为以下四个管理层面进行对接,以达到将安全文化落到实处的效果。 一、理念层 安全文化内涵中的观念文化方面对应安全文化的理念层,在企业中的表现就是企业的安全理念体系。 企业的安全理念体系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主要是指积淀于企业

中国历史点评 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使中国走向灭亡

中国历史点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使中国走向灭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层层管控、层层剥削的文化。这一文化体系,造就了几千年来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梦想就是“升官发财”,因为中国人的历史就摆在这里,一个人只要能升官,就能发财,就会位居中国食物链的最上方。 1、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打造了官员的“一言堂”,也就导致中国的发展“忽左 忽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式的极端发展模式,造就了物资和人才的大量浪费。 2、人人想“升官发财”的梦想,造就了中国人都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媚上” 之路,从而忽略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无怪乎当代一些学者撰文指出:“自宋代至清朝的几百年间,中国的科技进步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唯有统治者的统治手段却日臻完美。” 3、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束缚和压制了民间生产的自由发展,使中国的产业结 构永远不能尽善尽美。 4、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打造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中华民族史,严 重的贫富分化导致了道德底线的模糊不清,于是抢劫、盗窃、欺骗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5、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打造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历史现实,也打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奴才心态,进而演化为中国汉奸辈出的历史现状。为什么日本拒不承认侵华战争的历史事实呢?就是因为中国汉奸和皇协军投入到中日战争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日本军人参战的总人数的数倍,按照国际评判标准,中日战争应该定性为中国的一场内战。 6、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打造了皇帝的“金口玉言”就是真理的历史,从而也 造就了整个中华民族缺乏正义感,从来不追求真理的民族特色。 7、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致使历朝历代的官员永远位于食物链的较上方,通过 搜刮民脂民膏使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一旦灾难来临,他们拥有“大量物资”这一靠山;再加之江山社稷是皇帝老儿的,与他自己无关,于是造就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吏贪污腐化、不作为等特点。 8、层层管控的文化体系,人人想升官发财的美梦,打造了历代文人和有识之士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 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的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 所以,传统文化就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文化本源及沿着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它不等于古代文化,不等于复古,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作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

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时代性、普遍性等多种特性交错并存的统一体,他的利弊只体现在它的某个层面,并非绝对。 3、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 中国文化的早熟与定型,决定了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长期发展中,又展现了其延续力、包容性、同化性与融合性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活力的文明,对于它的发展,应该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文化,从而在内部不断更新,这种更新不是完全的改变,应是在社会革命中接受时代的洗礼,包容荟萃。 现在有很多人主张发展现代文化,抛弃老朽的传统,但传统文化被抛弃了,现代文化又要何去何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固然需要选择和改造,但不应该被丢掉,因为它是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所讲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是十分单纯、简单存在的,都包括至少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现代文明更倾向于物质,而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精神伦理,现代与传统两种观念并非相悖,我们要试图寻找一个契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长期改革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有与传统文化相类似的概念,与时代相符合,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历史遗产,它使我们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就的洪流中,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 因此,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它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发展中,愈发完善具有活力。所以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的新衣,让它更加光鲜亮丽。

浅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 一、信任危机的出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打牢安全生产基础(新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打牢安全生产 基础(新版)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打牢安全生产基础(新版)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江苏省宜兴市供电公司努力构建科学的安全文化体系,让安全理念牢牢植根于职工心中,使其成为职工共同恪守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至2008年3月7日,宜兴市供电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500天的历史新高,连续五年获省、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2007年被国网公司评为“农电安全管理标杆”单位。 怎样使广大职工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宜兴市供电公司领导班子通过对安全生产正反经验的总结和对一些事故的剖析,感到一些职工之所以在施工生产、运行管理中违章违规,究其原因还在于安全生产的理念还没有在头脑中扎根,讲起来重要,干起来忽视,出了事故后悔。只有构建科学的安全文化体系,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的方法,使安全理念通过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在职工心里生根、开花、结果。他们采取各种形式,营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立体安全文化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当前中国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的阵痛及由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冲击。具体表现为: 一是传统价值规范的“迷失”,新的价值理念的重建艰难曲折。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用十分野蛮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开始受到真正的挑战,到“五四”运动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传统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受到怀疑。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彻底断裂,而新价值理念重建仍然任重道远,这使得经济运行局部失灵,精神家园失去守望。 二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正遭遇后继无人和日渐萎缩的危险:传统文学的诗、词、曲、赋少有人问津,传统文化技艺如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中医、算盘几近后继无人;记载保存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宝藏的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而“托福”和GRE 培训人满为患,进入中国文化宝藏的通道没有了。很多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腊八节,敌不过西方洋节日如圣诞节的隆重、丰富和深入。儒家、道教、佛教三大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已经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另一方面,拯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的误区,首先是生吞活剥现象,典型的就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简单复制的汉服仿佛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戏子;其次是文化伪造现象,如民族节日时节,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些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等等。 三是文化创新创意不足。主要表现于我们的文化生产。我们被视为世界最大的文化“山寨版”国家。我们的出版、影视、音乐、动漫等行业的文化生产,不仅难敌美欧日本,甚至不及韩国。我们正忙于在域外文化产品的进入和本土资源的保护(如频道等)方面费尽心机,而西方文化以同样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一遍遍卷走中国社会文化市场所能产生的巨额利润。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 (一):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

安全文化之安全理念体系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安全文化之安全理念体系 正式版

安全文化之安全理念体系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安全理念:生命至上,安全至尊 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生命至上”是安全文化的基本准则。企业生产要树立安全至尊的思想,以人的安全为第一目的,发挥人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二、安全观 不断改善我们的安全和健康环境 安全关系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关系着企业的信誉。 把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工作的重

点,加强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安全工作高度负责,无论多么重要的或多么紧急的工作都不忽视安全预防措施。 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护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信誉。 认真贯彻安全管理规定,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逐级负责制度,开展好安全检查,把重点项目、重点工序、关键岗位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杜绝惯性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是企业对未来安全发展的概括和认识,是企业安全生产为之奋斗的蓝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安全总体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满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3-06 09:13:34 一、单选题 1. (5分) 当代中国文化的方向是()。 ? A. 现代化 ? B. 社会主义新文化 ? C. 复归传统 ? D. 西化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4.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三国演义》作者是()。 ? A. 罗贯中 ? B. 曹雪芹

? C. 蒲松龄 ? D. 施耐安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3. (5分) 汉语语音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单音节语 ? B. 多音节语 ? C. 粘着语 ? D. 复音节语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1 汉语的特点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4. (5分) 中国传统文化截止时间为()。 ? A. 1949年

? B. 1840年 ? C. 1912年 ? D. 1919年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 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盛唐诗坛中被称为“诗佛”的是()。 ? A. 李白 ? B. 贺知章 ? C. 王维 ? D. 杜甫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 (5分) 古典戏曲《牡丹亭》的作者是()。

? A. 曹雪芹 ? B. 汤显祖 ? C. 关汉卿 ? D. 白朴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7. (5分)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是()。 ? A. 《左传》 ? B. 《春秋》 ? C. 《史记》 ? D. 《汉书》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8. (5分)

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早在25年前,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对现代性社会的信任问题做出了精辟分析。本文以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引,将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时—空分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制度性存在的乏力以及个人存在的孤独,在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加以剖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 标签:现代性;信任;信任危机 毫无疑问,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中一系列失信行为的出现,信任危机这个新词悄然而至并为现存社会不良现象盖棺定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让人们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产生信任危机,“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让我们反思道德信任危机,而社会中大量“李刚们”的出现则触及了我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些出现在不同维度的信任危机不禁让我们反思,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现象?就我认为,究其根本在于我国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发生的“断裂”。 所谓断裂,作者吉登斯给出的解释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1]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正经历着现代性转型的阵痛,人们的社会文化也进行着现代性的变迁,而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难免会使人们在思想上出现怀疑情绪,在行动中生发失信行为。 一、时—空分离 在前现代社会,“什么时候”一般总与“什么地方”相联系。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受“在场”的支配[1]16。而在现代性社会中,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社会生活更多地表现出“缺場”的情境。也就是说,前现代社会中的空间充满着实践,一个微小的空间就可以对人们的身体乃至情感和心理产生约束作用。而在现代,地点变得捉摸不定,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通讯、信息,特别是新媒体在现实环境中的无所不在。这种在时—空分离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为脱域。当脱域一旦再嵌入机制,就会形成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两种类型组成的社会抽象系统。这一抽象系统,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场”这种传统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而且让作为信任基础的承诺本身也发生着变化,即从前现代性的当面承诺更多地变成了现代性社会中的非当面承诺。 当面承诺更多表达的是传统社会中有限的熟人交往关系。这种承诺不仅有“在场”作为保障,更有熟人社会中的传统、风俗、习惯为依托,因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信任的承诺。而时—空分离所带来的非当面承诺,使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中国矿业大学 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文艺学>硕士学科专题讲座 考试时间2013.1.5 学生姓名单良 学生学号ZS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闫续瑞老师在文艺学学科讲座上给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闫老师所讲的内容,列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这样一句传世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河流,川流不息,那么我们就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并且要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就要寻找我们民族的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主要指六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到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说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闫老师给我们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这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上课时我所想的儒道思想仅仅是哲学上的冰山一角。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 在中国古代就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重视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形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民本思想也为中国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尊重了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更是强调将个体融进群体,突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这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 《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汲取、吸纳异域精华,所以中国文化才具备无与伦比的吸收力和延续性。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坎坷而没有被历史湮没,并且在21世纪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以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来源于农耕文明,人民对大自然的依赖。同样,中国人在这样的劳作环境中也会生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而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