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过程

分离过程
分离过程

第三节分离过程

(一)分离过程的分类

(二)选择分离过程的原则

(一)分离过程的分类

(二)选择分离过程的原则

1、过程的可行性

即靠可行性分析就可以筛选掉大量不适用的分离过程。如丙酮和乙醚,可断定用离子交换、电磁分离或电泳是不可行

2、过程的类型

由各类分离过程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可归纳出某些选择原则。如萃取精馏(和或)萃取选择原则是:其分离因子按精馏<萃取<精馏萃取的次序增加.

3、过程的经济性

选择分离过程最基本的原则是经济性。在选择分离过程时,首先要确定产品的纯度和回收率。

产品纯度越高,分离费用也越高;高回收率意味着操作成本增加。

4、过程的可靠性

⑴精馏:可靠,只要给出被分离混合物中有关组分的物性数据和二元组分的气液平衡数据,就可以完成精馏过程设计。

⑵萃取。可用于溶剂的选择确定操作条件和萃取设备选型等,有足够的可靠性,但准确程度不如精馏设计。因此进行小规模试验是必要的,而设备的放大以借助萃取设备专利最为可靠。若使用公开发表的计算方法,则应评价放大方法的可靠性。

⑶结晶:设计困难。需中试才有可靠性。

⑷吸附:通过小试才可靠

⑸反渗透:通过小试才可靠。

⑹超虑:通过中试才可靠。

⑺离子交换:通过中试才可靠。

5、过程的独立操作性

一般说来,在单个分离设备中完成预期的分离要求是最经济的。

6、生产规模

例如,很大规模的空气分离装置,采用低温精馏过程最经济,而小规模的空气分离装置往往采用变压吸附或中空纤维气体渗透分离等方法更为经济。

化工工艺设计资源库\化工工艺设计动画-吸收与解吸流程

化工工艺设计资源库\化工工艺设计动画-过滤原理

化工工艺设计资源库\化工工艺设计动画-薄膜干燥器

热致相分离教程文件

热致相分离

热致相分离法 热致相分离法的英文缩写TIPS,是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的简称.它的工艺过程及原理是在聚合物的熔点以上,将聚合物溶于高沸点,低挥发性的溶剂(又称稀释剂)中,形成均相溶液。然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体系会发生相分离。这个过程分两类,一类是固-液相分离(简称S-L相分离),一类是液-液相分离(L-L相分离)。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在分相之后,体系形成以聚合物为连续相,溶剂为分散相的两相结构。这时再选择适当的挥发性试剂(即萃取剂)把溶剂萃取出来,从而获得一定结构形状的聚合物微孔膜。与NIPS法相比,TIPS有许多优点:它通过较为迅速的热交换促使高分子溶液分相,而不是缓慢的溶剂一非溶剂交换;TIPS 法避免了NIPS法(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由于存在溶剂一非溶剂交换,导致成膜液中部分溶剂参与了聚合物的凝胶化,所以孔隙率低的缺点;TIPS法可用于难以采用NIPS法制备的结晶性聚合物微孔滤膜的制备,而且TIPS法的影响因素要比NIPS法少,更容易控制;由TIPS法可获得多种微观结构,如开孔,闭孔,各同向性,各异向性,非对称等。 热致相分离制膜步骤 TIPS法制备微孔膜的步骤主要有溶液的制备(可连续也可间歇制备)、膜浇注和后处理3步。具体操作为:(1)聚合物与高沸点、低分子量的液态或固态稀释剂混合,在高温时形成均相溶液;(2)将混合物溶液制成所需要的形状(平板、中空纤维或管状);(3)冷却溶液使其发生相分离;(4)除去稀释剂(常用溶剂萃取);(5)除去萃取剂(蒸发)得到微孔结构。

热致相分离法成膜的影响因素 1、结晶与液液分相的竞争 热致相分离法制作无定形聚合物膜时,只需考虑高分子溶液的凝胶化的影响,因为只有高分子溶液的凝胶化才足以终止液液分相的演化过程. 但是对于目前通常选用的结晶性聚合物来说,就必须考虑以下3 种可能的相变过程:聚合物结晶引起的固液分相、溶剂结晶接着聚合物结晶和液液分相接着聚合物结晶. 发生何种类型的相变完全由组分的浓度和分相温度决定. 2、溶液浓度的影响 降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会促进液液分相、抑制聚合物的结晶,往往容易得到连通性较好的微孔结构. 对于这一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由相图的杠杆定则可知,TIPS 分相过程会产生更多的富溶剂相,富聚合物相的结晶固化对液液分相的抑制作用减小; (2) 富溶剂相的成核几率增加(因Δμs 增加) ,分相速率也增加;相反,富聚合物相的成核过程受到抑制; (3) 高分子溶液粘度的降低亦会促进富溶剂相的核间聚结,所以更可能出现连通性高的孔结构. 3、稀释剂的影响 稀释剂的流动性和结晶也会抑制(甚至终止) 液液分相的动力学过程。就这一点来说,其机理完全类似于聚合物结晶的影响. 稀释剂的另一方面的重要影响是,它们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参数χ和r) 的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性质的相图结构,并引起相变机理和成膜的最终孔结构的巨大差异。参数χ和r 值的影响可以根据高分子溶液的相容性判据来评价。 4、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分离过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 吸附。 2.比较使用ESA与MSA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答:当被分离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很小,必须采用具有大量塔板数的精馏塔才能分 离时,就要考虑采用萃取精馏(MSA),但萃取精馏需要加入大量萃取剂, 萃取剂的分离比较困难,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因此,分离混合物优先选择能 量媒介(ESA)方法。 3.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这两种膜分离过程有何区别? 答: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式两种正在开发应用中的膜技术。气体分离更成熟些, 渗透蒸发是有相变的膜分离过程,利用混合液体中不同组分在膜中溶解与扩 散性能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 π=RTC/M, 式中C为溶解盐的浓度,g/cm3;M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8.314×298×0.035/31.5=2.753kPa。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9. 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总变更量数Nv; (2)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3)设计变量数Ni; (4)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 Na; (5)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 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 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F zi T F P F V , yi ,Tv , P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分离过程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计算题 1. 已知第一脱甲烷塔的进料组成及操作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要求甲烷的蒸出率为98%,乙烯的回收率为96%,试分别按清晰分割和不清晰分割方法计算馏出液和釜液的组成, 解: 取100Kmol 进料为基准,选取甲烷为轻关键组分,乙烯为重关键组分。 按清晰分割的概念,组分1为轻组分,全部从塔顶馏出液在采出,组分4、5、6、7为重组分,全部从塔釜液中采出。 由于甲烷的蒸出率为98% Kmol D 684.598.08.52=?=; Kmol B 116.0684.58.52=-= 乙烯的回收率为96% Kmol B 872.3196.02.333=?=;Kmol D 328.1872.312.333=-= 或Kmol B B i i 188.5970.030.050.07.25872.31116.07 2 =+++++==∑= 828.0812.408.3311===D D x D ;139.0812.40684 .522===D D x D 002.0188.59116.022===B B x B ;538.0188.59872.3133===B B x B 434.0188.5970.2544===B B x B ;008.0 188.5950.055===B B x B 005.0188.5930.066=== B B x B ;012.0188.5970.077===B B x B 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不清晰分割物料衡算 由H i iH K K = α

由于氢气的相对挥发度很大,该组分全部从塔顶馏出液中采出。 由 3 3 3 B D B D m N i i i α=和i i i B D F +=分别计算组分4、5、6、7的分布。 对组分4: 0074.0872 .31328.1643.092.333 444===B D B D m N α;而447.25B D += 由此计算得189.04=D ;511.254=B 对组分5: 00001.0872 .31 328.1118.092.333555===B D B D m N i α;而555.0B D += 由此计算得0.05≈D ;50.05=B 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2. 要求在常压下分离环己烷a.(沸点80.8℃)和苯b.(沸点80.2℃),它们的恒沸组成为苯(摩尔分数),共沸点77.4℃,现以丙酮为恒沸剂进行恒沸精馏,丙酮与环己烷形成恒沸物,共沸组成为(环己烷摩尔分数),若希望得到几乎纯净的苯,试计算: ①所需恒沸剂量。 ②塔顶、塔釜馏出物量各为多少。(以100kmol/h 进料计) 解:以100kmol/h 进料为基准,设丙酮恒沸剂的用量为Skg ,恰好与料液中的环己烷组成恒沸物,进料量和塔顶恒沸物的量和组成分别为Di Fi x x D F ,,,。 对环己烷作物料平衡 11F D Fx Dx =; kmol x Fx D D F 8360 .0498 .010011=?== 恒沸剂S 的用量为kmol Dx S D 2.3340.0833=?== 由于塔釜希望得到几乎纯净的苯,kmol Fx W W F 2.50502.010022=?=== 3. 甲醇丙酮b.在55.7℃时形成恒沸物,其恒沸组成为198.01=x ,水和苯均可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精馏以分离甲醇和丙酮,试通过计算确定水c.与苯d.的选择度,并据理说明哪种萃取剂更佳及塔顶馏出液各为何种物质

分离工程试卷及答案

分离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共27空,每空2分,共54分) 1. 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传质分离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分离过程和________________ 分离过程,常见的平衡分离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征表征能量被利用的程度有两类效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要降低分离过程的能耗,提高其___________________效率,就应该采取措施减小过程的有效能损失。有效能损失是由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3. 泡露点计算是分离过程设计中最基本的汽液平衡计算,按规定哪些变量和计算哪些变量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影响气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严格计算中围绕非平衡级所建立的MERQ 方程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常见的精馏过程节能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理想气体和理想溶液混合物传热速率________________最小分离功,非理想溶液混和物传热速率________________最小分离功,最小分离功的大小标志着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 当把一个气相冷凝时,开始产生液滴的点叫作() A.露点 B.临界点 C.泡点 D.熔点 . 2. 闪蒸是单级蒸馏过程,所能达到的分离程度() A.很高 B.较低 C.只是冷凝过程,无分离作用 D.只是气化过程,无分离作用 3. 设计变量数就是() A.设计时所涉及的变量数 B.约束数 C.独立变量数与约束数的和 D.独立变量数与约束数的差 4. 在多组分混合物的吸收过程中,不同组分和不同塔段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主要在靠近塔顶的几级被吸收,在其余级变化很小。 A.轻关键组分 B.重关键组分 C.轻非关键组分 D.重非关键组分 5. 多组分精馏与多组分吸收过程均不能对所有组分规定分离要求,而只能对分离操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组分即关键组分规定分离要求,其中多组分精馏过程最多只能有( )个关键组分,多组分吸收过程最多只能有( )个关键组分。() A.1 B.2 C.3 D.4 6. 下列各单元中,( )单元的可调设计变量数为 0,( )单元的可调设计变量数为 1。() A.混合器 B.分相器 C.分配器 D.再沸器 7. 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 A.一定是做为塔底产品得到 B.一定是为塔顶产品得到 C.可能是塔项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 D.视具体情况而变 8. 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A.正偏差溶液 B.理想溶液 C.负偏差溶液 D.不一定 9. 下列哪一个是机械分离过程() A.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 10. 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

分离工程》考试试卷答案

研究生《分离工程》考试试卷(2009-12) 年级 专业 导师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20分) 1. 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两类,即 平衡分离过程 和 速率控制分离过程 。 分离过程常借助分离剂将均相混合物变成两相系统,分离剂有 能量媒介(ESA ) 和 物质媒介(MSA ) 两种类型. 2. 影响板式精馏塔分离效率的因素包括: 传质速率 , 流型和混 合 效应 , 雾沫夹带 和 物性的影响 。 4. 精馏操作中, 以板效率定义理论板和实际板的差异, 以汽相浓度表示的板效率定义为: (数学式,在第i 块板上) i i i+1 MV *i+1y -y E = y -y 。 5. 萃取精馏中溶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点: 对原溶液各组分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和 稀释原溶液,减小各组分相互作用 。 6. 全回流精馏状态下得到的理论板数是,,,,,lg lg D lk B hk D hk B lk m lk hk x x x x N α??? ? ?? ? = 为最少理论塔板数 , 而最小回流比为 1iB Di m i iB x R ααθ=--∑ 理论塔板数无穷多时的回流比 。 7. 液液萃取的分配比定义为: 达到萃取平衡时,被萃物在萃取相中的浓度与被萃物在被萃相中的浓度之比 . 8. 固膜分离技术包括: 微过滤 超过滤 和 反渗透

等。 9. 分离的过程耦合是将不同性质的分离过程自身或与反应过程耦合起来,例如:萃取结晶、吸附蒸馏、化学吸收和化学蒸馏等. 10. 结晶图中,饱和S-S和过饱和曲线T-T将整个区域分为3个区,其中S-S和T-T之间的区称为亚稳定区,它又分为刺激结晶区和养晶区两个区。 11 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有状态方程法和活度系数法两种方法 12. 相平衡关系可用相图,相平衡常数和分离因子等来表达。 13. 通常所说多组分精馏的FUG简捷计算法中,F代表芬斯克方程,用于计算全回流操作时,达到分离要求所需要的最少理论塔板数,U代表恩德吾特公式,用于计算最小回流比,G代表吉利兰关联,用于确定实际回流比下所需理论塔板数。 14. 如果想用离子交换法去除溶液中的Na+,应用阳离子型的离子交换树脂,并用稀酸洗脱。 二、简答题(20) 1. 什么是物料的露点?它与物料的哪些参数有关? 答:物料的露点分为露点温度和露点压力两类。当压力一定时,物料蒸汽凝结出第一个液滴时的温度为露点温度;当温度一定,恒温增压到结出第一滴露珠时的压力为露点压力。它与物料的粘度,沸点等参数有关,也与气体压力以及待结露物质在气体中含量有关。。 2. 反胶束萃取的萃取效率与什么效率有关? 答:影响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与反胶束相有关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有机溶剂的种类、助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

非均相分离过程及危险性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非均相分离过程及危险性 分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890-54 非均相分离过程及危险性分析(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化工生产中的原料、半成品、排放的废物等大多为混合物,为了进行加工,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以及环保的需要等,常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混合物可分为均相(混合)物系和非均相(混合)物系。均相(混合)物系是指不同组分的物质混合形成一个相的物系,如不同组分的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能相互溶解的液体组成的各种溶液、气体溶解于液体得到的溶液等;非均相(混合)物系是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混合物,如雾(气相—液相)、烟尘(气相—固相)、悬浮液(液相—固相)、乳浊液(两种不同的液相)等。非均相物系中,有一相处于分散状态,称为分散相,如雾中的小水滴、烟尘中的尘粒、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乳浊液中分散成小液滴的那个液相;另一相必然处于连

分离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分离技术的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答:(1)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分为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物理化学分离法。 (2)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分为平衡分离过程、速度差分离过程、反应分离过程。 (3)场流分类法 2.分离富集的目的? 答:①定量分析的试样通常是复杂物质,试样中其他组分的存在常常影响某些组分的定量测定,干扰严重时甚至使分析工作无法进行。这时必须根据试样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把干扰组分分离除去,然后才能进行定量测定。②如果要进行试样的全分析,往往需要把各种组分适当的分离,而后分别加以鉴定或测定。③而对于试样中的某些痕量组分,进行分离的同时往往也就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富集,于是就便于测定。因此物质的化学分离和测定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3.什么是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 答:直接分离是将待测组分从复杂的干扰组分分离出来;间接分离是将干扰组分转入新相,而将待测组分留在原水相中。 4.阐述浓缩、富集和纯化三个概念的差异与联系? 答: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 提高的过程。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

(方法 被分离组分的摩尔分数)富集 <0.1;浓缩 0.1-0.9;纯化 >0.9。 5.回收因子、分离因子和富集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被分离物质在分离过程中损失量的多少,某组分的回收程度,用回收率来表示。 待测组分A 的回收率,用RA 表示,QA °---为富集前待测物的量;QA---富集后待测物的量。%100?=οA A A Q Q R (2)分离因子:两组分的分离程度。用SA , B 表示。B A B A B A B ,//R R Q Q Q Q S A =??= A —待测组分; B —干扰组分。如果待测组分A 符合定量要求,即可认为QA ≈ Q oA ,SA,B ≈ Q oB/QB = 1/RB ,常量组分测定:SA,B ≈103;分离因子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3)富集倍数:目标组分和基体组分的回收率之比,用F 表示,οο M M T T M T Q Q Q Q R R F //== RT 为组分的回收率;RM 为基体的回收率; QT °为富集前待测物的量; QT 为富集后待测物的量;QM °为富集前基体的量;QM 为富集后基体的量。 第二章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2.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吸附剂表面时,某吸附等温线可以由朗格缪尔吸附方程得到。试分析吸附物质的吸附平衡常数K 与该气体物质在气相的分压p 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近似为直线。 答:溶质吸附量q 与溶质气体分压p 的关系可以用朗格缪尔吸附方程表示:p K p K q q A A +=1max ,式中qmax 为溶质在固相表面以单分子层覆盖的最大容量;KA 为溶质的吸附平衡常数。在低压时,p K q q p K A A max 1=,《。

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_概要()

第一章 1. 列出5种使用ESA 和5种使用MSA 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 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 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 ,式中C 为溶解盐的浓度,g/cm 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 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 。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 =8.314×298×0.035/31.5=2.753kPa 。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 9.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 总变更量数Nv; (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 (4) 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 Na ; (5) 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 将推 荐规定哪些变量? 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 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 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 1个平衡压力等式 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 =Nv-Ni=3C+6-(2C+3)=C+3 固定设计变量Nx =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0 解: (1) Nv = 3 ( c+2 ) (2) Nc 物 c 能 1 相 c 内在(P ,T) 2 Nc = 2c+3 (3) Ni = Nv – Nc = c+3 V -2 F z i T F P F V , y i ,T v , P 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分离工程习题

分离工程习题 一、填空: 1、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方法)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2、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3、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4、机械分离过程是(过滤、离心分离)、旋风分离、静电除尘 5、速率分离过程是超滤、渗析(膜分离、渗透)。 6、平衡分离过程是(吸收、萃取)、精馏、蒸发。 7、气液平相衡常数定义为(气相组成与液相组成的比值)。 8、理想气体的平衡常数与(组成)无关。 9、活度是(修正的)浓度。 10、低压下二元非理想溶液的相对挥发度α12等于(02 201 1p p γγ)。 11、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化学位)相等。 12、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3、逸度是(修正的)压力。 14、在多组分精馏中塔顶温度是由(露点方程)方程求定的。 15、露点方程的表达式为(∑=1K /y i i ) 16、泡点方程的表达式为(∑=1x K i i )。 17、泡点温度计算时若1x K i i >∑,温度应调(小)。 18、泡点压力计算时若1x K i i >∑,压力应调(大)。 19、在多组分精馏中塔底温度是由(泡点)方程求定的。 20、绝热闪蒸过程,节流后的温度(降低)。 21、若组成为Z i 的物系,1K /Z 1Z K i i i i >∑>∑且时,其相态为(气液两相)。 22、若组成为Z i 的物系,1Z K i i <∑时,其相态为(过冷液相)。 23、若组成为Z i 的物系,1K /Z i i <∑时,其相态为(过热气相)。 24、绝热闪蒸过程,饱和液相经节流后会有(气相)产生。 25、设计变量与独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Ni =Nv -Nc )。 26、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7、回流比是(可调)(固定、可调)设计变量。 28、关键组分的相挥发度越大,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越少)。 29、分离要求越大,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越多)。 30、进料中易挥发含量越大,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不变)。 31、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希望与塔顶馏出组份形成具有(正)偏差的非理想溶液。 32、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使A P 1'值越(大)越 好。 33、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希望与塔底组分形成具有(负)偏差的非理想溶液。 34、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使A P 1'值越大,溶剂的选择性(增大)。 35、萃取精馏塔中,萃取剂是从塔(底)出来。 36、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37、均相恒沸物在低压下其活度系数之比γγ12/应等于(02P )与(o 1P )之比。 38、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的平衡常数小的组分主要在塔内(底)板被吸收。 39、吸收中平衡常数大的组分主要在塔内(顶)板被吸收。 40、吸收中平衡常数大的组分是(难)吸收组分。 41、吸收中平衡常数小的组分是(易)吸收组分。 42、吸收因子越大对吸收越(有利)。 43、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 44、压力越高对吸收越(有利)。 45、吸收因子A (反比)于平衡常数。 46、吸收因子A (正比)于吸收剂用量L 。 47、吸收因子A (反比)于液气比。 48、完成一个给定的分离要求所需功最小的过程是(可逆)。

分离过程的分类

第一章 绪论 分离过程的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 机械分离:处理两相以上的混合物如过滤、沉降、离心分离等 传质分离:处理均相混合物 传质分离可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如精馏、吸收、萃取、结晶、吸附等,借助分离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的不等同分配而实现分离。 速率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等,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分离。 分离媒介:能量媒介ESA 、质量媒介MSA 第二章 单级平衡过程 相平衡关系:混合物所形成的若干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热力学:整个物系的自由能最小。动力学: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相平衡条件(准则):各相的温度相等、压力相等,每个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相平衡常数:i i i x y K /= 分离因子:j i j i j i ij K K /x x /y y == α,平衡分离过程,常采用分离因子表示平衡关系。 相对挥发度对温度和压力变化不敏感,常视为常数,简化计算。 分离因子与1的偏离程度表示组分间分离的难易程度。 相平衡方程:C 个 C 1,2,...,i ==i i i x K y 摩尔分率加和方程:2个 0.11 =∑=C i i x 0.11 =∑=C i i y 汽液平衡常数关联式: C 个 C 1,2,...,i ),,,(==y x P T f K i 泡点方程: ()011 =-= ∑=C i i i x K T f 泡点压力的计算:泡点方程: ()011 =-= ∑=C i i i x K p f 露点方程: ()0.1/1 =∑=c i i i K y 闪蒸过程:连续单级蒸馏过程。它使进料混合物部分汽化或冷凝得到含易挥发组分较多的蒸 汽和含难挥发组分较多的液体。

热致相分离

热致相分离法 热致相分离法的英文缩写TIPS,是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的简称.它的工艺过程及原理是在聚合物的熔点以上,将聚合物溶于高沸点,低挥发性的溶剂(又称稀释剂)中,形成均相溶液。然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体系会发生相分离。这个过程分两类,一类是固-液相分离(简称S-L相分离),一类是液-液相分离(L-L相分离)。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在分相之后,体系形成以聚合物为连续相,溶剂为分散相的两相结构。这时再选择适当的挥发性试剂(即萃取剂)把溶剂萃取出来,从而获得一定结构形状的聚合物微孔膜。与NIPS法相比,TIPS有许多优点:它通过较为迅速的热交换促使高分子溶液分相,而不是缓慢的溶剂一非溶剂交换;TIPS法避免了NIPS法(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由于存在溶剂一非溶剂交换,导致成膜液中部分溶剂参与了聚合物的凝胶化,所以孔隙率低的缺点;TIPS 法可用于难以采用NIPS法制备的结晶性聚合物微孔滤膜的制备,而且TIPS 法的影响因素要比NIPS法少,更容易控制;由TIPS法可获得多种微观结构,如开孔,闭孔,各同向性,各异向性,非对称等。 热致相分离制膜步骤 TIPS法制备微孔膜的步骤主要有溶液的制备(可连续也可间歇制备)、膜浇注和后处理3步。具体操作为:(1)聚合物与高沸点、低分子量的液态或固态稀释剂混合,在高温时形成均相溶液;(2)将混合物溶液制成所需要的形状(平板、中空纤维或管状);(3)冷却溶液使其发生相分离;(4)除去稀释剂(常用溶剂萃取);(5)除去萃取剂(蒸发)得到微孔结构。 热致相分离法成膜的影响因素 1、结晶与液液分相的竞争 热致相分离法制作无定形聚合物膜时,只需考虑高分子溶液的凝胶化的影响,因为只有高分子溶液的凝胶化才足以终止液液分相的演化过程. 但是对于目前通常选用的结晶性聚合物来说,就必须考虑以下3 种可能的相变过程:聚合物结晶引起的固液分相、溶剂结晶接着聚合物结晶和液液分相接着聚合物结晶. 发生何种类型的相变完全由组分的浓度和分相温度决定.

化工分离过程过程性考核试卷 - 答案 (1)

化工分离过程过程性考核试卷(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18分) 1.按照蒸馏方式划分,蒸馏可以分为简单蒸馏、平衡蒸馏、精馏和 特殊精馏。 2.相对挥发度等于1,说明物系不能用普通的蒸馏方法加以分离。 3.蒸馏中常用的相图为常压下的t-x-y相图和x-y相图。 4.连续精馏塔中,加料板以上的塔段称为精馏段,加料板以下的塔段称为提馏段。 5.精馏塔常见的进料热状况包括过冷液体、饱和液体、气液混合物、饱和蒸气 和过热蒸气。 6.间歇精馏的两种基本操作方式为恒回流比和恒回馏液组成。 7.精馏段的操作线方程为y=+,则回流比为3 ,塔顶馏出液组成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8.操作中的精馏塔,若增加回流比,而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 增加,x W降低增加,x W增加 降低,x W降低降低,x W增加 9.操作中的精馏塔,若保持F、x F、q、D不变,增加R,则提馏段下降液体量L (A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0.操作中的精馏塔,若将进料由饱和液体改为过冷液体,而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 增加,x W降低增加,x W增加

降低,x W 降低 降低,x W 增加 11.在蒸馏所用的温度-组成相图中,位于泡点线和露点线之间的点所代表的状态为( C )。 A .饱和液体 B .饱和蒸气 C .气液两相混合物 D .过冷液体 12.精馏塔灵敏板的位置( C )。 A .一般靠近塔顶 B .一般靠近塔底 C . 一般靠近进料板 D .无确定的规律 13.饱和蒸气进料,进料热状况参数( D ) ﹤0 ﹤q ﹤1 C . q =1 D . q =0 14.操作中的精馏塔,若x F 减小,则( C ) 增加,x W 降低 增加,x W 增加 降低,x W 降低 降低,x W 增加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 题1分,本大题共8分) 15.精馏塔设计中,最小回流比对应的理论塔板数最少。( × ) 16.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均为单级蒸馏操作。( √ ) 17.精馏塔设计中,全回流时所对应的理论塔板数最少。( √ ) 18.若板式塔内各塔板单板效率相同,则总板效率在数值上就等于单板效率。( × ) 19.对于高纯度分离时,一般可用测量塔顶温度来控制塔顶组成。( × ) 20.一般说来,同一层塔板的气相单板效率和液相单板效率在数值上并不相等。( √ ) 21.相对挥发度越大,说明混合液越易用蒸馏方法加以分离。( √ ) 22.理论板当量高度是指相当于一层理论板分离作用的填料层高度。( √ )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5分) 23.共沸精馏 若在两组分共沸液中加入第三组分(称为夹带剂),该组分能与原料液中的一个或两个组分形成新的共沸液,从而使原料液能用普通精馏方法予以分离,这种精馏操作称为共沸精馏。 24.萃取精馏 萃取精馏是向原料液中加入第三组分(称为萃取剂或溶剂),以改变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而得以分离,萃取剂的沸点叫原料液中各组分的]沸点高很多,且不与组分形成恒沸液。 25. 恒摩尔流假定

分离工程答案

高等分离技术复习题(2016) 1.判断萃取剂萃取能力强弱顺序并分析原因: (1)(C4H9O)3 P O;(C4H9O)2(C4H9)PO;(C4H9O)(C4H9)2 PO;(C4H9)3 PO; (2)(C4H9O)2P(O)OH;(C4H9O)(C4H9)P(O)OH;(C4H9)2P(O)OH; (3)(C8H17)3N;(C8H17)2NH;(C8H17)NH2; 1、判断萃取剂萃取能力强弱顺序并分析原因: (1)中性含磷萃取剂:以上萃取剂其萃取作用的关键是磷酰基(≡P=O),磷酰基(≡P=O)中O原子上的 电荷密度越大,其萃取能力越强。因为C4H9O-的电负性大于C4H9-,故C4H9O-的吸引电子能力大于C4H9-,C4H9-一般看做给电子基团。故萃取能力为: (C4H9O)3 P O<(C4H9O)2(C4H9)PO<(C4H9O)(C4H9)2 PO<(C4H9)3 PO; (2)酸性含磷萃取剂:对于含有=PO(OH)磷(膦)酸萃取剂来说,酸性含磷萃取剂的pKa(离解常数Ka 的负对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pKa越小,萃取剂的酸性越强,萃取剂的萃取能力就越大。由于酸性(C4H9O)2P(O)OH>(C4H9O)(C4H9)P(O)OH>(C4H9)2P(O)OH,故其萃取能力为(C4H9O)P(O)OH>(C4H9O)(C4H9)P(O)OH>(C4H9)2P(O)OH。 2 (3)胺类萃取剂:在胺类萃取剂的分子结构中,起萃取作用的活性基团是能够给出电子、具有相当“碱性” 的氮原子。胺类萃取剂的结构对萃取能力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分子中烷基的诱导效应,也要考虑由于取代烷基造成的空间效应。靠近氮原子的烷基出现支链,由于空间效应会降低胺类萃取能力。伯胺和仲胺的分子结构中,既有亲电子的氢原子,又有亲核的氮原子。机胺的碱性强度可用pKb(碱的离解常数Kb的负对数)表示,其值愈小,碱性愈强,则萃取能力愈大。其碱性大小为(C8H17)3N<(C8H17)2NH<(C8H17)NH2; 2.为下列分离过程选择分离技术(可以不止一项),并说明理由: (1)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 (2)从含铜工业废水中回收铜; (3)稀土元素的分离; (1)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 分子蒸馏法:该技术是运用不同物质的分子运动自由程度之差别而实现分离的,可以在远离沸点下操作,具备蒸馏压强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特点,能大大降低高沸点物料的分离成本,极好地保护热敏性物质。故分子蒸馏技术特别适合于高沸点、热敏性的物料,尤其是挥发油类、有效成分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天然产物的分离,如玫瑰油、藿香油等。 (2)从含铜工业废水中回收铜 电解-电渗析串联分离技术:电解法是一种化学方法,其在处理含高浓度金属离子废水的过程中可有效回收90%的金属,但电解废液不能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而电渗析是一种物理方法,可以高效处理低浓度金属离子的废水,并且渗析后的出水可达到直接排放水平。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化学-物理串联技术,先利用电解法处理高浓度金属离子废水,然后利用电渗析法处理电解产生的低浓度金属离子的电解液,进一步回收金属并将电解液处理为可直接排放的废水。 3稀土元素的分离 离子交换法:首先将阳离子交换树脂填充于柱子内,再将待分离的混合稀土吸附在柱子入口处的那一端,然后让淋洗液从上到下流经柱子。形成了络合物的稀土就脱离离子交换树脂而随淋洗液一起向下流动。流动的过程中稀土络合物分解,再吸附于树脂上。就这样,稀土离子一边吸附、脱离树脂,一边随着淋洗液向柱子的出口端流动。由于稀土离子与络合剂形成的络合物的稳定性不同,因此各种稀土离子向下移动的

分离过程

第三节分离过程 (一)分离过程的分类 (二)选择分离过程的原则 (一)分离过程的分类 (二)选择分离过程的原则 1、过程的可行性 即靠可行性分析就可以筛选掉大量不适用的分离过程。如丙酮和乙醚,可断定用离子交换、电磁分离或电泳是不可行 2、过程的类型 由各类分离过程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可归纳出某些选择原则。如萃取精馏(和或)萃取选择原则是:其分离因子按精馏<萃取<精馏萃取的次序增加. 3、过程的经济性 选择分离过程最基本的原则是经济性。在选择分离过程时,首先要确定产品的纯度和回收率。 产品纯度越高,分离费用也越高;高回收率意味着操作成本增加。 4、过程的可靠性 ⑴精馏:可靠,只要给出被分离混合物中有关组分的物性数据和二元组分的气液平衡数据,就可以完成精馏过程设计。

⑵萃取。可用于溶剂的选择确定操作条件和萃取设备选型等,有足够的可靠性,但准确程度不如精馏设计。因此进行小规模试验是必要的,而设备的放大以借助萃取设备专利最为可靠。若使用公开发表的计算方法,则应评价放大方法的可靠性。 ⑶结晶:设计困难。需中试才有可靠性。 ⑷吸附:通过小试才可靠 ⑸反渗透:通过小试才可靠。 ⑹超虑:通过中试才可靠。 ⑺离子交换:通过中试才可靠。 5、过程的独立操作性 一般说来,在单个分离设备中完成预期的分离要求是最经济的。 6、生产规模 例如,很大规模的空气分离装置,采用低温精馏过程最经济,而小规模的空气分离装置往往采用变压吸附或中空纤维气体渗透分离等方法更为经济。 化工工艺设计资源库\化工工艺设计动画-吸收与解吸流程 化工工艺设计资源库\化工工艺设计动画-过滤原理 化工工艺设计资源库\化工工艺设计动画-薄膜干燥器

非均相分离过程及危险性分析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非均相分离过程及危险性 分析正式版

非均相分离过程及危险性分析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化工生产中的原料、半成品、排放的废物等大多为混合物,为了进行加工,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以及环保的需要等,常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混合物可分为均相(混合)物系和非均相(混合)物系。均相(混合)物系是指不同组分的物质混合形成一个相的物系,如不同组分的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能相互溶解的液体组成的各种溶液、气体溶解于液体得到的溶液等;非均相(混合)物系是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混合物,如雾(气相—液相)、烟尘(气相—固相)、悬浮液(液相—固相)、乳

浊液(两种不同的液相)等。非均相物系中,有一相处于分散状态,称为分散相,如雾中的小水滴、烟尘中的尘粒、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乳浊液中分散成小液滴的那个液相;另一相必然处于连续状态,称为连续相(或分散介质),如雾和烟尘中的气相、悬浮液中的液相、乳浊液中处于连续状态的那个液相。从有毒有害物质处理的角度,非均相分离过程就是这些物质的净化过程、吸收过程或浓缩分离过程。 碳酸氢铵生产中,图8—1为其流程示意图。氨水和二氧化碳在碳化塔中进行反应,生成含有碳酸氢铵的悬浮液,然后通过离心机和过滤机将液体和固体分离开,再通过气流干燥器将水分进一步除去,干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

分离工程习题集

目录 第一部分填空题 (1) 第二部分选择题 (6)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2) 第四部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4) 第五部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18)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49)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 3.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来达到分离目的。 4.工业上常用()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 称为()。 5.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来 表示。 6.汽液相平衡是处理()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 7.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 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8.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9.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是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的组分增加。 10.吸收因子为(),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 11.对一个具有四块板的吸收塔,总吸收量的80%是在()合成的。 12.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 13.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确定。 14.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1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型计算和()型计算。 1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17.吸收过程在塔釜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液的()。 18.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剂中()。 19.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在()操作下有利于吸收,吸收操作的限度 是()。 20.若为最高沸点恒沸物,则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式为 ()。 21.解吸收因子定义为(),由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为()。 22.吸收过程主要在()完成的。 23.吸收有()关键组分,这是因为()的缘故。 24.图解梯级法计算多组分吸收过程的理论板数,假定条件为(),因此可得出 ()的结论。 25.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26.恒沸剂的沸点应显著比原溶液沸点()以上。 27.吸收过程只有在()的条件下,才能视为恒摩尔流。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化工分离过程试题库(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汽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吸收有(轻)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4、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膜分离)、(吸附分离)。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Ni=Nv-Nc即设计变量数=独立变量数-约束关系 ) 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 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V = SL)。 23、精馏有(两个)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25、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级效率)加以考虑。 27、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8、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