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氨气(NH3)、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无污染控制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

1.5指导原则

1.5.1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5.2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所需数据的获取方法。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1.6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清华大学起草编制。

第二章生物质燃烧源的分类

根据生物质燃烧的特点,将生物质燃烧分为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和生物质开放燃烧三大类(表1)。

生物质锅炉一般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在本指南中不再进行

第三级分类。

对于户用生物质炉具,将其按燃料类型分为秸秆、薪柴、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牲畜粪便四大类。其中,“牲畜粪便”一般仅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有所应用。在统计资料具备的条件下,可进一步将“秸秆”按照作物种类分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油菜和其他等,详见表1。在排放清单编制中,应根据数据可得性选择采用第二级或第三级分类。

生物质开放燃烧可分为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三类。每类排放源分别按照森林植被气候带、草地类型和秸秆种类进一步细分。其中,森林火灾按照焚烧的植被带分为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西藏区等8类;草原火灾按照焚烧的草地类型分为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暖性草丛、热性草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10类;秸秆露天焚烧按照秸秆焚烧种类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其它秸秆。

表1生物质燃烧源的分类

第一级分类第二级分类第三级分类

生物质锅炉生物质成型燃料--

户用生物质炉具

秸秆

玉米秸秆

小麦秸秆

水稻秸秆

高粱秸秆

油菜秸秆

其他秸秆薪柴薪柴

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牲畜粪便牲畜粪便

生物质开放燃烧

森林火灾

热带*

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北亚热带*

暖温带*

温带*

寒温带*

西藏区草原火灾

温性草甸草原**

温性荒漠草原**

温性荒漠**

低地草甸**

山地草甸**

暖性草丛**

热性草丛**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温性草原**秸秆露天焚烧

玉米秸秆

小麦秸秆

水稻秸秆

其它秸秆

注:*各气候带划分参见《中国气候区划名称与代码气候带和气候大区(GB/T17297-1998)》。

**草地类型划分参见《中国草地类型的划分标准和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1988)。

第三章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3.1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的确定

编制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时,应首先对清单编制区域内的排放源进行初步摸底调查,明确当地排放源的主要构成,选取合适的排放源分类级别,以确定源清单编制过程中的活动水平数据调查和收集对象。

3.2排放清单计算空间尺度的确定

点源是指可获取固定排放位置及活动水平的排放源,在排放清单中一般体现为单个企业或工厂的排放量;面源是指难以获取固定排放位置和活动水平的排放源的集合,在清单中一般体现为省、地级市或区县的排放总量。

在有详细统计信息的条件下,生物质锅炉可按点源进行计算;如果缺少生物质锅炉具体地理位置的信息,则按面源进行计算。户用生物质炉具和生物质开放燃烧一般按面源考虑,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卫星观测的火点数据对生物质开放燃烧的排放量进行空间定位。

3.3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对于生物质燃烧,某一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E i (t )的计算采用下面的公式:

,,,,,,,,,()/1000

i i j k m i j k m i j k m

E A E

F =

?∑

(1)

式中,A 为排放源活动水平(t );EF 为排放系数(g/kg );i 为某一种大气污染物;j 为地区,如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市、县;k 为生物质燃烧类型(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m 为燃料/植被带/草地/秸秆类型。

对于生物质锅炉,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大,可安装除尘器等污染控制设施,在这种情况下,排放系数EF 应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

()

0=1-EF EF ?(2)

式中,EF 0为污染物产生系数(g/kg );η为污染控制设施的

去除效率。

根据公式(1),计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排放源活动水平A和排放系数EF。

3.4数据调查收集

编制排放清单时,应当针对第二级或第三级排放源逐一制订活动水平调查方案,建立活动水平调查清单,确定调查流程,明确数据获取途径。

编制清单时应当明确数据获取的基准年份,活动水平调查时尽可能收集与基准年份相对应的数据。基准年份数据缺失的,可采用相邻年份的数据,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是否进行适当调整。

数据的调查收集过程应与现有数据统计体系结合,优先从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等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

获得的活动水平数据应采取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存储格式,保证数据收集和传递的质量。应安排专人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对可疑的异常数据进行核实。

3.5活动水平数据质量控制

活动水平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正确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三个方面。

正确性检验包括明确各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来源,确保记录和归档的正确性;校对数据,对可疑异常数据进行核实;检查数据单位是否正确。

一致性检验包括检验不同排放源活动水平调查空间和时间范围是否相同;排放量计算参数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

完整性检验指检查活动水平调查范围是否涵盖所有排放源类型,确保不重不漏。

第四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和途径

4.1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

4.1.1生物质锅炉

生物质锅炉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生物质燃料燃烧量,目前缺少统计数据,应自行开展调查获得。调查内容包括生物质锅炉的地理位置、所用生物质燃料的类型、年生物质燃料消费量等。

4.1.2户用生物质炉具

户用生物质炉具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生物质燃料燃烧量。可从当地能源统计数据或农业统计数据中获取秸秆、薪柴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农村能源的消费量。如果需要更细致的第三级分类,或者在畜牧业发达地区需要获得牲畜粪便的使用量,或者无法直接从当地能源统计数据或农村统计数据中获取相关信息,可自行开展各种生物质燃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调查表格式可参考附表1。当地不具备秸秆、薪柴统计数据,且没有条件开展调查时,可基于上一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并利用农村人口密度等代用参数插值获得。具体方法是,首先从本地统计数据和上级行政区域的统计年鉴中获得本地和上级行政区域的农村人口数,计算本地农村人口占上级行政区域总农村人口的比例;用该比例乘以上级行政区域秸秆、薪柴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农村能源的消费量,即可估算得到本地秸秆、薪柴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农村能源的消费量。

4.1.3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森林火灾消耗的生物量(t),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A AR Dη

=??(3)式中,AR为火灾受害面积(hm2)、D为森林干生物量(t/hm2),η为燃烧率。

各地区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的年度森林火灾统计资料,森林火灾统计是按省级区域进行统计,由于不同植被气候带的生物量有所差别,按照植被气候带分配受害面积;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1个气候带,则受害面积全部分配到该气候带;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2个或多个气候带,将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分配到不同的气候带。不同植被带平均生物量见表2。不同植被带的平均燃烧率选取0.5。

表2各植被带森林平均地上生物量(t/hm2)

植被带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温带寒温带西藏区

生物量348178143985515793121

4.1.4草原火灾

草原火灾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草原火灾消耗的生物量(t),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A AR Dη

=??(4)式中,AR为火灾受害面积(hm2);D为草原干生物量(t/hm2);η为燃烧率。

各地区草原火灾过火面积来源于农业部的统计资料,草原火灾统计是按省级区域进行统计,由于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有所

差别,按照草地类型分配受害面积;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1个草地类型,则过火面积全部分配到该草地类型;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2个或多个草地类型,将过火面积分配到不同的草地类型。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见表3。燃烧率选取0.8。

表3不同草地类型的平均地上生物量(t/hm2)

草地类型温性草

甸草原

温性

草原

温性荒

漠草原

温性

荒漠

低地

草甸

生物量 1.5790.8720.4920.344 1.674

草地类型山地

草甸

暖性

草丛

热性

草丛

高寒

草甸

高寒

草原

生物量 1.617 1.643 2.6430.8820.268

4.1.5秸秆露天焚烧

秸秆露天焚烧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秸秆露天焚烧消耗的生物量(t),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A P N Rη

=???

(5)或A AR B Nη

=???(6)式中,P为农作物产量(t);N为草谷比,指秸秆干物质量与作物产量的比值;R为秸秆露天焚烧比例;η为燃烧率;AR为秸秆露天焚烧的面积(hm2);B为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t/hm2)。

农作物产量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的统计资料;草谷比取值见表4;燃烧率选取0.9。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在各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调查表格式可参考附表2。如果没有条件开展抽样调查,亦可取秸秆露天焚烧比例经验值为20%。

表4各类作物平均草谷比

作物类型水稻小麦玉米其他主要作物

草谷比 1.323 1.718 1.269 1.5

4.2排放系数获取途径

排放系数EF为单位干生物质燃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具体说来,生物质锅炉和户用生物质炉具排放系数为燃用的单位干生物质燃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森林/草原火灾的排放系数为森林火灾或草原火灾中消耗的单位干生物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秸秆露天焚烧的排放系数为露天焚烧单位干物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

生物质燃烧排放系数的获取方法包括实测法和文献调研法。排放系数获取方法优先采用污染源实测法,如缺少可靠的实测数据,则采用文献调研法。

实测法是指对污染源开展测试,获取实际条件下的排放系数。实测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污染源的实际排放情况,获取的排放系数准确度高;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的人力和成本较高。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当地典型生物质燃烧开展实际排放系数(和污染控制设施去除率)的测试。

文献调研法是指收集整理文献中报道的排放系数,并用于排放量计算的方法。

在缺少可靠的本地实测资料的情况下,本指南推荐使用的生物质燃烧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计算参数见表5-表10。生物质锅炉的污染物产生系数和主要污染控制设施的去除率如表5和表6所示。对于户用生物质炉具,如果采用第二级分类,宜根

据表7的排放系数进行计算;如果采用第三级分类,宜采用表8的排放系数进行计算。对于生物质开放燃烧,如果秸秆采用第二级分类,其排放系数如表9所示;如果秸秆采用第三级分类,其排放系数如表10所示。燃烧状态对生物质源排放系数影响显著,在可获取生物质源的实际燃烧状态和有实测的不同燃烧状态下排放系数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的燃烧状态确定适合本地的排放系数。

表5生物质锅炉污染物产生系数汇总(g/kg生物质)项目燃料SO2NO x NH3CO VOCs PM10PM2.5生物质锅炉生物质成型燃料0.70 2.790.24 6.22 1.13 1.120.95

表6生物质锅炉主要污染控制设施的去除率(%)

除尘技术PM10去

除率

PM2.5去

除率

脱硫技术

SO2去除

脱硝技术

NO x去

除率

袋式除尘9594.5炉内喷钙60低氮燃烧技术30湿式除尘56.150烟气脱硫88选择性非催化还原40机械式除尘19.210选择性催化还原80

低氮燃烧技术+选择

性非催化还原

58

低氮燃烧技术+选择

性催化还原

86表7户用生物质炉具排放系数汇总(第二级分类,g/kg生物质)

项目SO2NO x NH3CO VOCs PM10PM2.5

户用生物质炉

秸秆 1.380.620.5395.38.277.05 6.56薪柴0.400.97 1.3029.0 3.13 3.48 3.24生物质成型燃料0.40 1.07 1.308.25 1.13 1.240.67牲畜粪便0.280.58 1.3019.8 3.138.848.22

表8户用生物质炉具排放系数汇总(第三级分类,g/kg)

项目SO2NO x NH3CO VOCs PM10PM2.5

户用生物质炉具

玉米秸秆 1.330.830.6856.67.347.39 6.87小麦秸秆 2.360.510.37171.79.378.868.24水稻秸秆0.480.430.5267.78.40 6.88 6.40高粱秸秆 1.25 1.120.5244.9 1.617.637.10油菜秸秆 1.36 1.650.52133.57.9713.7312.77其他秸秆 1.360.720.5285.27.977.697.15薪柴0.400.97 1.3029.0 3.13 3.48 3.24生物质成型燃料0.40 1.07 1.308.25 1.13 1.240.67牲畜粪便0.280.58 1.3019.8 3.138.848.22

表9生物质开放燃烧排放系数汇总(秸秆第二级分类,g/kg生物质)项目SO2NO x NH3CO VOCs PM10PM2.5

森林火灾热带0.57 1.60 2.90104.08.109.299.10温带 1.00 3.00 2.90107.0 5.7013.2713.00

草原火灾0.35 3.900.7065.0 3.40 5.51 5.40秸秆露天焚烧0.53 2.920.5349.98.45 6.93 6.79

表10生物质开放燃烧排放系数汇总(秸秆第三级分类,g/kg生物质)项目SO2NO x NH3CO VOCs PM10PM2.5

森林火灾热带0.57 1.60 2.90104.08.109.299.10温带 1.00 3.00 2.90107.0 5.7013.2713.00

草原火灾0.35 3.900.7065.0 3.40 5.51 5.40

秸秆露天焚烧玉米0.44 4.300.6853.010.4011.9511.71小麦0.85 3.310.3759.67.487.737.58水稻0.53 1.420.5327.78.45 5.78 5.67其他0.53 2.920.5349.98.45 6.93 6.79

第五章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5.1排放清单的应用

(1)用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基于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和其它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重点排放区域、重点排放源对当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担率。

(2)用于大气污染机理与成因分析。

生物质燃烧作为一项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其排放清单作为空气质量模型的输入,可进行时空连续变化的污染特征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生物质燃烧起着重要作用的污染时段,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进行污染形成过程的分析,对于理解污染形成的机理,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可选用的模型有CMAQ 、NAQPMS 、CAMx 、WRF-Chem 等。

在将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输入模型时,需对清单进行空间分配和时间分配。生物质锅炉的排放量应按照调研所得的具体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对于生物质炉灶和生物质开放燃烧,如果开展了实地调研,应按照生物质燃烧的实际发生位置(一般具体到行政村)进行空间分配;如果未开展实地调研,应根据农村人口数或农业GDP 等代用参数对辖区内生物质燃烧的排放量进行分配。对于生物质开放燃烧(包括森林草原火灾和秸秆露天焚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依靠卫星观测到的火点数据进行空间分配,具体方法如下:

i

i k

k

FC E E FC =

?(7)

式中FC i 是网格i 中的火点数,FC k 是省份k 中的总火点数,E k 是省份k 中生物质燃烧的总排放。

对于生物质炉灶,应按照模拟研究中使用的经验性时间变化系数(一般通过抽样调研获得)对排放量进行时间分配。对于生

物质开放燃烧,如果未开展实地调研,应按照经验性的时间变化系数进行分配;如果开展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实地调研,应根据露天焚烧实际发生的时段对排放量进行时间分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生物质开放燃烧(包括森林草原火灾和秸秆露天焚烧)的排放量还可依靠卫星观测到的火点数据进行时间分配,具体方法与上述根据火点数进行空间分配的方法类似。

(3)用于大气污染物污染来源解析。

通过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得到分区域排放量汇总统计,分析各区域中生物质燃烧源对当地排放总量的分担率和对浓度的贡献率。

(4)用于生物质燃烧污染控制方案的制定与预评估。

通过减排情景设计,借助空气质量模型,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明确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的方向,帮助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案和达标规划。

5.2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

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可通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可以选用的方法是蒙特卡洛方法,评估的内容是排放总量的置信区间。不确定性分析可用于重要污染源信息的甄别,评估排放清单的准确性。

排放清单的可靠性可通过空气质量模拟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并与同时段空气质量观测结果比较,对排放清单进行间接验证。

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还可通过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示踪物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通过环境观测中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示踪

物的浓度,估算生物质燃烧在各类源总排放量中的贡献率,并与排放清单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排放清单进行间接验证。

此排放清单中生物质开放燃烧部分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方法计算所得的排放进行对比验证,如可以通过卫星所观测到的燃烧面积计算草原、森林大火等的排放。

附录

附表1户用生物质炉具使用农作物秸秆、薪柴、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牲畜粪

便情况调查表

调查地点:市区/县乡/镇村;调查时间:年月日

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人

目的

农作物秸秆使用量(公斤/天)薪柴使

用量(公

斤/天)

生物质成型

燃料使用量

(公斤/天)

牲畜粪便

使用量(公

斤/天)

注玉米

秸秆

小麦

秸秆

水稻

秸秆

高粱

秸秆

油菜

秸秆

其他

秸秆

炊事

采暖

注: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

附表2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调查表

调查地点:市区/县乡/镇村;调查时间:年月日;户主姓名:

序号农作物年产量

(公斤)

各种农作物秸

秆露天焚烧的

比例(%)

各月份燃烧量占全年的比例(%)

注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注: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二O一O年五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目的和意义 (1) (二)指导思想 (2) (三)编制原则 (2) (四)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 (3) (五)规划基准年与排放基数 (4) (六)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5) 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情况评估 (6) (一)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 (7) (二)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7) (三)减排配套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 (7)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 三、“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 (7) (一)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 (7) (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思路 (9) 四、“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测算 (10) (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参数预测 (10) (二)工业水污染物新增量预测 (15) (三)城镇生活水污染物新增量预测 (17) (四)农业源水污染物产生量预测 (18)

(五)二氧化硫新增量预测 (19) (六)氮氧化物新增量预测 (25) 五、“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途径和要求 (29) (一)水污染物减排途径和要求 (29)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途径和要求 (38) 六、“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减排量测算 (45) (一)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削减量 (45)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削减量 (52) 七、可达性分析 (59) 八、政策措施 (60) 附表及附件 (61)

一、总则 (一)目的和意义 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减排措施,大幅度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全国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基本得到控制,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总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化学需氧量为代表的水体有机污染尚未解决,部分水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缓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转化形成的细颗粒物污染加重,光化学烟雾频繁发生,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严峻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处于加快发展阶段,资源能源与环境矛盾将更加集中。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战略目标,应抓住“十二五”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强化污染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科学编制总量控制规划是落实国家环保目标、有效配臵公共资源、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十二五”排污总量指标分配、减排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总量控制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规划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十二五”总量控制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订《“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本指南是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2015CNAS09)”研究完成的基础上,于2019年1月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专家编制完成。 1、编制的背景目的 环境检测工作涉及的检测领域有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振动辐射等,主要是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获得检测数据,依据CNAS-CL01、CNAS-CL01-A001、CNAS-CL01-A002等进行检测能力确认。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和关注,以连续自动监测为主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展较快,2016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都将按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对自动监测项目的认可需求也将增大。自动监测技术与传统实验室分析技术在设施和环境管理、检测方法确认、运行维护、安全管理、量值溯源、质控体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还存在部分实验室将自动监测项目委托第三方运维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统一空气自动监测项目的技术能力认定尺度,降低认可风险,提高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能力认定的科学性、严格性和规范性,推进认可工作在环保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为实现自动监测项目的统一、科学认可提供技术支撑。 为此,2015年11月,申报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被立项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2015CNAS09),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我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

实验室现状和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开展了认可可行性研究;在认可可行的基础上,基于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研究了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认可关键技术要求。该项目于2018年3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委员会的验收。 为对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在2015CNAS09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完成。 2、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于2019年1月启动,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在2018年完成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基础上,项目组于2019年3月起草完成了《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初稿);2019年4月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及初稿讨论会,根据会议讨论情况5月形成《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第二稿),并在项目组群进行征求意见,对指南文本作了进一步修改;2019年7月召开了项目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部分监测站和第三方运维单位的空气自动监测专家及评审专家,对指南文本进行了逐条讨论,各位专家充分发表了意见,根据讨论意见,项目组修改了指南文本,于2019年8月完成了《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报审稿。 2019年9月2日

浙江省市、县市环境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

浙江省市、县(市)环境功能区划编制技术 指南 (试行) 2014年8月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编制依据和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市县区划定位和主要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区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区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 区划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2分区方法和技术路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环境功能区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区划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区划的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3环境功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4功能区识别与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主导因素法识别环境功能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与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环境功能区的命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实 习 报 告 班级:环工1201 姓名:苏静 学号:121802105

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一、调查意义及目的 1、调查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特别是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以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正在向以臭氧(O3)和大气细粒子(PM2.5)为代表的二次污染过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内容,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对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化学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一套完善准确的、满足新形势下协同控制要求的、区域高分辨率多污染物排放信息是研究区域空气污染形成机理、制定与落实污染控制对策的重要基础及依据。而排放源清单是对某一地区一种或几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进行估算,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应当覆盖化石燃料固定燃烧、工艺过程、移动源、溶剂使用、开放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等排放源,包含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一次颗粒物(PM2.5和PM10)和臭氧(O3)等大气污染物,并具备动态更新机制。它对于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上,排放源清单是大气污染模式最重要的起始输入数据,是研究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先决条件,它对于模拟二次污染物、了解某一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确立合适的减排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调查目的 弄清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以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影响范围等。找出建设项目和所在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此为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为空气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从而能更好地进行空气质量管理。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本指南是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2015CNAS09)”研究完成的基础上,于2019年1月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专家编制完成。 1、编制的背景目的 环境检测工作涉及的检测领域有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振动辐射等,主要是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获得检测数据,依据CNAS-CL01、CNAS-CL01-A001、CNAS-CL01-A002等进行检测能力确认。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和关注,以连续自动监测为主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展较快,2016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都将按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对自动监测项目的认可需求也将增大。自动监测技术与传统实验室分析技术在设施和环境管理、检测方法确认、运行维护、安全管理、量值溯源、质控体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还存在部分实验室将自动监测项目委托第三方运维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统一空气自动监测项目的技术能力认定尺度,降低认可风险,提高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能力认定的科学性、严格性和规范性,推进认可工作在环保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为实现自动监测项目的统一、科学认可提供技术支撑。 为此,2015年11月,申报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被立项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2015CNAS09),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我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实验室现状和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开展了认可可行性研究;在认可可行的基础上,基于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研究了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认可关键技术要求。该项目于2018年3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委员会的验收。 为对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在2015CNAS09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完成。 2、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于2019年1月启动,计划于2019年底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引言 目前,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是最简便、最具潜力的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方式之一。但由于生物质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在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燃烧设备的设计要求和燃烧方式的选择也不同于化石燃料。 、生物质燃烧的特性 了解生物质燃料的组成成分,有助于对其燃烧特性的研究,从而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由上表可以看出,生物质燃料组成成分的特点是:(1)生物质含水分多,含硫量低;(2)生物质含碳量少,固定碳含量更少,热值普遍偏低; 3)生物质含氧量高,挥发份明显较多;(4)生物质灰份少、密度小, 尤其是农作物秸秆。因此,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强烈的化学反应过程,又是燃料和空气间的传热、传质的过程,主要分为挥发份的析出、燃烧和残余焦炭的燃烧、燃尽两个独立的阶段。 三、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技术 直接燃烧是目前最简便的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即将生物质直接作为燃料燃烧,燃烧过程所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发电或集中供热。作为燃料的生物质包括各种农林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等。 目前,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生物质直接燃烧流化床技术 采用流化床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是考虑到流化燃烧效率高,有害气体排放少,热容量大等一系列优点,适合燃用水分大、热值低的生物质燃料。 生物质直接燃烧流化床技术是采用细砂等颗粒作为媒体床料,以保证形成稳定的密相区料层,为生物质燃料提供充分的预热和干燥热源;采用风力给料装置,使生物质燃料均匀散布在床层表面,有助于燃料的及时着火和稳定燃烧;采用稀相区强旋转切向二次风形成强烈旋转上升气流,可以使高温烟气、空气和生物质物料颗粒混合强烈,并延长物料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采用稀相区后设置卧式旋风燃烬室,使可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1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人为源一次细颗粒物(PM2.5)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但不包括各类露天扬尘和生物质开放燃烧过程的PM2.5排放清单编制,扬尘源及生物质开放燃烧源PM2.5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另行发布。 1.2.2本指南也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清单编制的行政区划主体为县(区)、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

1.2.3本指南规定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 PM2.5排放源:指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一次PM2.5的排放源。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大气污染物(PM2.5)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如燃料消费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PM2.5)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附件5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 )、 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 )。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 ):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 2.5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 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量。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无污染控制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 1.5 指导原则 1.5.1 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5.2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所需数据的获取方法。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1.6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清华大学起草编制。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一、引言 目前,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是最简便、最具潜力的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方式之一。但由于生物质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在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燃烧设备的设计要求和燃烧方式的选择也不同于化石燃料。 二、生物质燃烧的特性 了解生物质燃料的组成成分,有助于对其燃烧特性的研究,从而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由上表可以看出,生物质燃料组成成分的特点是:(1)生物质含水分多,含硫量低;(2)生物质含碳量少,固定碳含量更少,热值普遍偏低;(3)生物质含氧量高,挥发份明显较多;(4)生物质灰份少、密度小,尤其是农作物秸秆。因此,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强烈的化学反应过程,又是燃料和空气间的传热、传质的过程,主要分为挥发份的析出、燃烧和残余焦炭的燃烧、燃尽两个独立的阶段。 三、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技术 直接燃烧是目前最简便的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即将生物质直接作为燃料燃烧,燃烧过程所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发电或集中供热。作为燃料的生物质包括各种农林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等。 目前,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生物质直接燃烧流化床技术 采用流化床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是考虑到流化燃烧效率高,有害气体排放少,热容量大等一系列优点,适合燃用水分大、热值低的生物质燃料。 生物质直接燃烧流化床技术是采用细砂等颗粒作为媒体床料,以保证形成稳定的密相区料层,为生物质燃料提供充分的预热和干燥热源;采用风力给料装置,使生物质燃料均匀散布在床层表面,有助于燃料的及时着火和稳定燃烧;采用稀相区强旋转切向二次风形成强烈旋转上升气流,可以使高温烟气、空气和生物质物料颗粒混合强烈,并延长物料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采用稀相区后设置卧式旋风燃烬室,使可燃气体和固体颗粒进一步燃尽,同时可以将烟气中所携带的飞灰、床料分离下来,减轻尾部受热面和除尘设备的磨损。现在我国部分锅炉厂家与高等院校合作,已开发出甘蔗渣、稻壳、果穗、木屑等生物废料的流化床锅炉,并取得成功运行。 3.2生物质直接燃烧层燃技术 生物质直接燃烧层燃技术使用的燃料主要可分为农林业废弃物及城市生活垃圾,由于这两种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点不同,因此,所设计的层燃锅炉结构也有所不同。 3.2.1农林业废弃物焚烧技术 一般农林业废弃物的挥发物含量高,析出速度快,着火迅速,而固定碳的燃烧则比较慢,因此对于此类锅炉的设计主要采用采用风力吹送的炉内悬浮燃烧加层燃的燃烧方式。农林业废弃物进入喷料装置,依靠高速喷料风喷射到炉膛内,调节喷料风量的大小和导向板的角度以改变草渣落入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环保总局版)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第1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止医院排放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配合国家推进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即将颁布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编制本技术指南。 指南根据医院性质、规模和污水排放去向,并兼顾各地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供卫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参考。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1.2。2 本指南内容包括医院污水的收集、工艺选择、竣工验收、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方面。 1.2.3 本指南适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89年7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号发布)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 15-88(1997年版)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88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正在制定的《医院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和定义 1。4.1医院性质分类 本指南中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指南所指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传

生物质能直接燃烧技术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的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不断致力于开发研究低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是一种储量丰富、清洁方便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为了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发展现状,提出应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开发相应的燃烧技术和燃烧设备,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大规模集中高效利用。关键词:生物质;燃烧;锅炉 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能源。随着世界能源需求量的迅猛增长,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常规能源将最终被开采殆尽,同时大量使用这些化石燃料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高新技术开发低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逐步取代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以其资源储量丰富、清洁方便和可再生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生物质能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其主要来源是:农林废弃物、工业废水和废渣、城市生活垃圾以及人畜粪便等。目前,生物质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的固化、气化、液化,以及生物质直接燃烧。国外许多国家都相继制定了各自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计划,如美国的能源农场、日本的阳光计划、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以及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等。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物质利用开发水平而言,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无疑是最简便可行的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方式之一。 1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 研究生物质燃料的组成成分,掌握其燃烧特性,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从对生物质燃料特性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生物质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表1所示。由于生物质燃料特性与化石燃料不同,从而导致了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燃烧机理、反应速度以及燃烧产物的成分与化石燃料相比也都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特性。生物质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质燃烧技术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途径研究较成熟的一种主要方式。从影响生物质燃烧特性的因素出发,综述了生物质燃料组分、理化特性和运行条件在生物质燃烧技术中的作用,介绍了生物质燃烧过程的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对今后生物质燃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生物质是指来源于生物有机体的材料,尤其是基于植物体的材料,包括大量的草本植物、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但目前生物质原料不仅仅局限于植物类的废弃物,还包括农林畜产品废弃物、食品加工产业废弃物、餐饮废弃物和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为生物有机体内的化学能,与煤相比,生物质能作为新兴能源,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因其具有如下特点:①生物质能是一种绿色能源,符合可再生、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目标,成为当前最洁净的能源之一,对环境污染小,可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性;②生物质能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环境中的CO2,在生命周期内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或零增长,降低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③生物质中灰分比重低、含硫量少和挥发分含量高;④生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总量丰富,且具有本土特性。 生物质能由于其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中的可持续发展而备受世界各方重视并得以大力推广。目前生物质能提供全球总量10%~15%的能源供应,是世界上排名第四的能源。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生物质能占到能源总量的9%~14%,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高,占到25%~3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50%~90%。但在这些国家中,大部分生物质能被当地低收入者用于炊事和供暖用能,商业化程度并不高,且热利用效率极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质能的转化利用形式也多种多样,改变了简单的直燃模式下利用效率低的缺点。当前生物质能转化的方式主要可以归结为:热裂解、气化、液化、超临界流体提取、厌氧消化、厌氧发酵、酸解、酶解和酯化降解等,但这些生物质转换技术由于成本、技术的成熟度和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大面积推广,生物质能的应用仍以直接燃烧为主。到目前为止,生物质燃烧所利用的能源约占全球生物质能利用的95%。为了提高热利用效率,如何对其燃烧利用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各方相关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1生物质燃烧特性的影响因素

全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全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x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照环保部《关于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通知》及《x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做好我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环保部颁布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源清单指南”)和《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通过全面、细致的部门调研和重点排放源实地调查,收集全区范围内各类大气污染源基础信息、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等相关资料与数据,建立x年x市x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为污染源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等环境管理措施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 二、工作目标 依据环保部制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排放清单编制流程,精准识别全区大气污染来源,摸清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底数,为重污染天气应急以及精细化、定量化和科学化的大气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实现“科学治霾、精准治污”。 三、工作范围及内容 (一)基准年:以x年为基准年。 (二)编制范围:x区行政区域(含托管村)。

(三)清单主要内容:污染源涵盖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溶剂使用源、农业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和其他排放源等10类污染源,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VOC s)、氨(NH3)、一氧化碳(CO)、黑碳(BC)、有机碳OC等9种污染物。污染源排放量应细分为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期间平均排放量。 四、工作步骤 x市x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实施方案编制及调查准备、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调查、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调查、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报告撰写与上报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方案编制及调查准备(x年5月1日-5月20日) 编制x市x区x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实施方案;对x市大气污染源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编制针对各类污染源的调查表;对参与活动水平调查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建立调查相关责任单位信息互通网。 第二阶段: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调查(x年5月20日-6月10日) 通过协调各调查涉及的主管单位,发放调查表进行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填报,并上收反馈信息;对重点职能部门进行走访,落实活动水平数据细节;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编及校核。

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编制通则(标准状态:即将实施)

I C S13.030.99 Z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9161 2020 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编制通则 G e n e r a l r u l e s f o r d r a f t i n g t h e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i n d u s t r i a l c i r c u l a r e c o n o m y p r a c t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2020-10-11发布2021-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编制通则 G B/T39161 2020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w w w.s p c.o r g.c 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2020年10月第一版 * 书号:155066四1-65438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G B/T39161 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415)提出并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二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山东琦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二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秀腾二林翎二朱艺二刘春霞二杨朔二孙玉亭二江磊二张桂红二付允二高东峰二张后虎二许晓伟二董静波二郭瑞忠二赵凯二彭建军二徐秉声二刘君霞二车磊三 Ⅰ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附件3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氨控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市(县)、区域开展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氨排放源包括农田化肥、畜禽养殖业以及生物质燃烧、人体排放、化工行业、废物处理和机动车尾气等行业。本指南重点描述主要排放源农田、畜禽养殖业的氨排放估算流程。 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氨源排放清单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大气氨排放源: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氨(NH3)的排放源统称为大气氨排放源。 氮肥: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主要包括尿素、碳铵、硝铵、硫铵等。 施肥率:指单位面积农田中施加肥料的质量。 施肥方式:向农田施加肥料的方法,依据肥料种类、农作物生长期、农耕习惯等改变,通常包括表面撒施和覆土深施。 年内饲养量:指目标年内存活并产生有效排放量的动物数量。对于饲养周期大于1年畜禽,年内饲养量为畜禽养殖业统计资料中的动物“年底存栏数”;对于饲养周期小于1年畜禽,用统计数据中的“出栏数”表示。 总铵态氮:指以铵离子(NH4+)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体、植物和肥料中的氮素(TAN),能够直接分解产生氨气(NH3)。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 —51—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质燃烧技术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途径研究较成熟的一种主要方式?从影响生物质燃烧特性的因素出发,综述了生物质燃料组分?理化特性和运行条件在生物质燃烧技术中的作用,介绍了生物质燃烧过程的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对今后生物质燃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转化利用途径;动力学模拟 Progress of Biomass Combus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Biomass combustion is a mature and major way of biomass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combustion, the effects of biomass fuel constitute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on biomass combustion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kinet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biomass combustion was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in biomass combus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iomass combustion technology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mass combustion; way of utilization; kinetics simulation 生物质是指来源于生物有机体的材料[1],尤其是基于植物体的材料,包括大量的草本植物?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但目前生物质原料不仅仅局限于植物类的废弃物,还包括农林畜产品废弃物?食品加工产业废弃物?餐饮废弃物和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为生物有机体内的化学能,与煤相比,生物质能作为新兴能源,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因其具有如下特点[1-4]:①生物质能是一种绿色能源,符合可再生?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目标,成为当前最洁净的能源之一,对环境污染小,可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性;②生物质能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环境中的CO2,在生命周期内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或零增长,降低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③生物质中灰分比重低?含硫量少和挥发分含量高;④生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总量丰富,且具有本土特性? 生物质能由于其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中的可持续发展而备受世界各方重视并得以大力推广?目前生物质能提供全球总量10%~15%的能源供应[1],是世界上排名第四的能源[5]?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生物质能占到能源总量的9%~14%,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高,占到25%~3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50%~90%[1]?但在这些国家中,大部分生物质能被当地低收入者用于炊事和供暖用能,商业化程度并不高,且热利用效率极低[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