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叶小兵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

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

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

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 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 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如下:

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

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

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

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

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

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

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

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

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

“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

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

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

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

认的划分,即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

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

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

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

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

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

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即:(1)目标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3)精选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这些原则,是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到的,而这些原则的提出,有助于教师在选用课程资源时指导思想更为明确,具体操作更加适于教学实际。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很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新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课程的实施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

最新(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详解(B)

最新(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详解(B) B baby ['beibi] n. 婴儿 She gave birth to a fine healthy baby. 她生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婴儿。 back [b?k] ad. 回(原处);向后 1.n. 背后,后部;背 Three people can sit in the back of this car. 这车的后座可坐3个人。 2. a. 后面的 The kangaroo uses its back legs to jump. 袋鼠是用牠的后脚在跳。 3.ad. 回(原处);向后 Stand back! You're stepping on my toes. 向后站!你踩在我的脚趾头上了。 go \get \come back =return 返回 take \bring \get back 拿回;取回 give back = return 归还 write back to 给....回信 go back home = go home 回家 background ['b?kɡraund] n.背景 He has a good family background. 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 bad ( worse [w?:s, 'w?:s], wors [w?:st, 'w?:st] t) [b?d] a坏的;有害的,不利的 Smoking is bad for health. 吸烟对身体有害。 In summer,eggs go bad easily. 夏季鸡蛋容易变坏。 Bad luck ! 倒霉! badly ['b?dli] adv.坏;差;非常严重地(worse, worst) The child behaved badly at the party. 那孩子在聚会上的表现很差 He was badly ill. 他病得很厉害。 bag [b?ɡ] n.袋;包 He is so strong that he can carry two bags of rice at the same time. 他那么有力能同时扛起两袋大米。 ball [b?:l] n.球;舞会 How did you enjoy the ball? 你们在舞会上玩得高兴吗? balloon [b?'lu:n] n.气球 bamboo [b?m'bu:] n.竹;竹竿 Some furniture is made of bamboo. 有些家俱是竹制的。 banana [b?'nɑ:n?, b?'n?n?]n.香蕉 bank [b??k] n.河岸;滩;银行;储蓄所 The town stands on the left bank of the river. 城镇位于河的左岸 He works in the bank. 他在银行工作。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版)试题与 答案

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 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2、在九级目标体系中,小学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 2)级, 9 年级结束时应达到( 5)级, 1 级目标是(四)年级应达到的水平。 3、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其中(听)和(读) 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 4、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功能)和(话题)。 6、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过程性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 7、(教材)是课程的第一资源。 8、教材编写应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二、简答。 1、简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 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 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 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 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 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 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品 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为学生的终身 发展奠定基础。 2、简述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能力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性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和渐进性 四:强调语言实践,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运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主讲内容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几点建议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 ?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 (蓝皮本) ?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 ?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 ?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 ?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 ?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 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2个省,问卷3768份) 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 (12次修改研讨会 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

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

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变化篇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1年正式印发(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修订《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有利于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增强《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加强《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在修改中,注重继承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整体结构;注重在改进中适当增加案例、规范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修改实施建议、推敲文字表述。 《课程标准》含四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一、前言变化 前言包含引子、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 在引子中更简洁、明确地叙述了物理学是什么(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

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等。 在课程性质中,更加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其它内容仅做文字小调整。 二、课程目标变化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版)试题及答案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版)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双重性质。 2、在九级目标体系中,小学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_____级,9 年级结束时应达到____级。 3、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4、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_____、 _____ 、 _____、 _____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其中____ 和____是理解的技能, _____和 ______是表达的技能。 5、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_____ 、______ 、_______以及用于表达常见 __________ 和________。二、简答(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简述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成绩___________ 2、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 3、简述英语学习策略及其分类。 4、简述情感态度的二级目标。 三、论述(20 分)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请简述英语教学的教学建议。 答案:一、填空 1.工具性人文性 2.二五 3.科学发展观先进的课程理念学生发展 4.听说读写;听读;说写 5.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功能二、简答 1.基本理念: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2.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3.学习策略及其分类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4.情感态度的二级目标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祖国意识。三、论述英语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8.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需要。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及解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及解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技巧等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参与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情感表达的学习,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 能力目标: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要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我觉得解读小学英语新课标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一、了解标准让教学有的放矢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首要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一

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世界多元化国际交流增多增强世界意识),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新的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决策教学环节) 倡导体验途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注重过程评价(提倡过程性评价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网络音像报刊等举课例) 4、课程目标结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动机兴趣)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5、目标总体描述: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2011年12 月28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意味着2001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 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 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 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 标准(2011 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 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 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 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 方面: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 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 条”改“5 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 6 条改为 5 条,将2001 年版的第 2 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11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 A. 科学素养 B.知识储 C.道德品质 D. 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D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 C )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 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 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 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 B ) A.机械能B.电和磁C.电磁能D.能量守恒 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 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 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 B ) A.e、f、g、h B.b、d、f、g、h C.a、b、c、d D.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 ( A ) A.独立操作B.认识C.理解D.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 ( D ) A.经历 B.认同 C.内化 D.计算 11.以下不属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四大方法 的是( B ) A. 作业评价 B. 实验评价 C. 作品评价 D.成长记录 12.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 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 C )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态度D.教学效果 1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能力不属 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 A ) 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 设 C.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D.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14.不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的是( C ) A.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B. 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C. 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D. 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D )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含 A、B、C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 科学。 2. 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 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3. 科学内容标准中一级主题的“物质”有四个二级主题, 分别是:物质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结构 和物体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4.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部分 内容组成。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正确打 “√”错误打“×”) 1.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 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3.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决定》。(×) 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5.“物质的属性”的内容标准之一是:(1)知道质量的含 义。(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其中第(2)点是关 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20分) 1、(5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4)提倡教学方式 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2.(5分)根据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说说一节什么样 的课是“好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 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气氛和谐交流充分的课(4)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6)一堂好课应 该是一堂常态下的课 (7)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3、(10分)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请列举10条。(1)教科 书(2)教师教学用书(3)学生课外用书(4)科技书刊 (5)音响资料(6)教学软件(7)互联网(8)图书馆(9) 实验室(10)校外的博物馆(11)科技馆(12)工厂(13) 农村等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语言技能二、语言知识三、情感态度四、学习策略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011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含答案)

2011年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 A. 科学素养 B.知识储备 C.道德品质 D. 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

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D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C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

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word版

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分级目标 (6)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 一、语言技能 (8) 二、语言知识 (12) 三、情感态度 (14) 四、学习策略 (16) 五、文化意识 (17)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 一、教学建议 (18)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童议 (24) 附录 (26)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 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 附录3 词汇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培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是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完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分级目标 (6)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 一、语言技能 (8) 二、语言知识 (12) 三、情感态度 (14) 四、学习策略 (16)

五、文化意识 (17)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 一、教学建议 (18)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童议 (24) 附录 (26)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 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 附录3 词汇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一、2011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听力和说的能力要求 (一)课标中对五级听、说目标的总体目标要求为: 听: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 说: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 (二)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对五级听、说要求的具体描述是: 听: 1.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 能借助语境可否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 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 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6. 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说: 1. 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2. 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3. 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 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 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 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 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二、听、说技能内容 认真分析课标,可以看出听的技能包括:辨别语音,领会意思;听关键信息;听懂并执行指示语;听懂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预测;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内容;听懂语段的深层含义。 说的技能包括:模仿发音;引出话题;维持交谈;插话;转移话题;话轮转换;引起注意;澄清意思;请求澄清;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

表示倾听和理解;预示和结束谈话。 三、听、说教学现状反思 1. 用听力测试代替听力训练 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听力教学的做法是:教师宣布听力课开始,播放录音1-3 遍不等,教师订正答案,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可能再复听。就是说,教学当中老师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对学生进行各种听力技能训练少,而用听力测试代替听力训练的情况普遍存在。 2. 缺少对学生听的过程性指导 在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让学生盲目的听,为听而听,不注重对学生听的过程的指导,忽视学生的整篇理解。 3. 教学活动设计不符合学生水平 当听力材料出现比较难理解的背景知识和生词时,或者教学活动设计不符合学生水平时,老师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理,就直接播放录音,学生听不懂就放弃,等待老师给出答案。长期以往,学生只重视答案是否正确,学生的听力能力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