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食品包装机械技术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食品包装机械技术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食品包装机械技术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食品包装机械技术发展路径探讨

包装机械的发展为食品、药品的现代化加工和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人们的膳食结构的调整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高品质食品包装机械的需求。

标签:食品包装包装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现在的粮食总产量约5亿吨,肉类7000多万吨,奶类2200多万吨,水果7300多万吨,蔬菜约5亿吨。中国13亿人口食用物资供应需求,给包装产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包装机械的发展为食品、药品的现代化加工和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人们的膳食结构的调整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高品质食品包装机械的需求。

一、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从行业发展上看,我国的食品包装机械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至今,全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生产企业有近6000家,每年有近15%的企业转产或倒闭,同时又有约同等数量的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这说明了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和行业的市场前景良好。

如今我国的机械生产已满足了国内的基本需求,并开始向东南亚及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在出口的机械品种中以食品(乳品、糕点、肉类、水果)加工机、烤箱、封装、贴标签机、纸塑铝复合罐生产设备等机械出口较多,食品机械如制糖、酿酒、饮料、液体食品灌装机等设备已开始成套出口。

据统计,在食品包装机械行业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仅十几家,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约有50家,行业内75%的出口产品是由这60多家企业生产的。这说明了大型企业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他们大都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其中的高端产品较少,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也不多。

二、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包装机械产品水平上了新台阶,开始出现规模化、成套化、自动化的趋势,传动复杂、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开始出现,但是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制造行业目前的产品水平仍呈金字塔型。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点:

(1)产品品种及成套数量少。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品种约有1300多种,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但缺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的配套产品,产品品种及成套数量少。国内大多以生产单机为主,而国外大多为配套生产,很少单机销售。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为了回答如何保持半导体产业按照摩尔定律继续发展的问题,国际上主要的半导体协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ITR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它为半导体产业界提供了被工业界广泛认同的;对未来十年内研发需求的最佳预测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它对整个半导体茶叶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技术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一、半导体产业生态环境 半导体产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是为计算机行业提供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存储器;二是为满足企业开发具备特定功能的新产品而快速生产的专用集成电路。 到了80年代,系统规范牢牢地掌握在系统集成商手中。存储器件每3年更新一次半导体技术,并随即被逻辑器件制造商采用。 在90年代,逻辑器件集成电路制造商加速引进新技术,以每2年一代的速度更新,紧跟在内存厂商之后。技术进步和产品性能增强之间不寻常的强相关性,使得相当一部分系统性能和利润的控制权转至集成

电路(IC)制造商中。他们利用这种力量的新平衡,使整个半导体行业收入在此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7%。 21世纪的前十年,半导体行业全新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 一是每2年更新一代的半导体技术,导致集成电路和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得以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从而在一个芯片上或同一封装中,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整合极为复杂的系统。此外,封装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在同一封装中放置多个芯片。这类器件被定义为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和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 SIP)。 二是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商能够重新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成本提供“新一代专用集成电路”,这催生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行业——集成电路设计。 三是集成电路高端设备的进步带动了相邻技术领域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平板显示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无线电设备和无源器件等设备的成本。在此条件下,系统集成商再次控制了系统设计和产品集成。 四是互联网应用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崛起,带动了光纤电缆的广泛部署和多种无线技术的发展,实现前所未有的全球移动互联。这个生态系统创造了“物联网”这一新兴的市场,而创新的产品制造商、电信公司、数据和信息分销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正在争夺该市场的主导权。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doc

四、研究方法及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及互联网等广泛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与研 究。 2.文本分析法。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本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权威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法律整体,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分析其中的条文关于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定及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要求。 3.实地调查法。为更好地了解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三区各选择 3 个能 体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公园、游乐园、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及科技馆等进行现场观察和询 问,并做好记录。 4.访谈法。计划选择20 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及科技、文化、旅游及宣传等相关部门 的政府工作人员,针对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访谈,并根据情况,召开 2 到3 次的小型座谈会。 5.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省市及企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持续追踪调 查,进行剖析,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特点,总结 成功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 7.统计分析法。统计 2002-2008 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额及其占消费支出的 比重,并与发达城市对比,分析本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空间。 8.分析归纳法。研究分析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内容并合理分类;根据比较 研究及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技术路线 1.研究的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本市 2013 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指南,结合研究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定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这一选题。其次,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 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选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面有成功经验的美国、日本和德 国,从理念、体制机制、路径、模式及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出一 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同时,选取北京海淀、上海张江、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美国的电 影、日本的桑蚕与丝绸以及德国柏林的创意经济产业发展等六个代表性的案例做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构想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从动力机制、组 织机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长效体 制机制。然后,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总结与启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本市文化科 技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2.技术路线图 (见下页) 权威政策文本解读、专家学者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 咨询获得相关方面权威信息 内外研究现状 确定 研究 确定研究课题:文化科技融合 目标 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内涵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制造工艺,同时覆盖了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装配、销售、维修、服务,以及回收再生的全过程。我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对比如重大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深入的部署。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着不断的讨论,基本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将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与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纵观先进制造技术的演进趋势,‘绿色’和‘智能’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本报告仅在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这两个超越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方向上进行了研究。

随着工业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微电子机械系统等技术的成熟,人们由现在对制造设备与制造过程的“了解不足”,向三维空间加时间的多维度、透明化泛在感知发展;促成了以泛在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代基于泛在感知的信息化制造和自动化技术——“泛在信息制造”时代的到来,这也成为新一代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以预见,新一代的泛在信息制造系统将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模式下的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重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运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为用户提供更加透明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并将最终成为人机和谐的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未来五年,随着工业无线网、传感器网、新传感器、RIFID等的应用,将形成泛在信息制造的雏形和典型应用。未来十年,将构成包括感知与利用手段、海量信息处理、控制管理手段和相应标准在内的泛在感知的工业控制体系。这对制造业各个领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最终实现制造系统由人机和谐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的智能制造时代的过渡。 绿色制造是通过革新传统制造技术、设计理念和生产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覆盖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过程是以资源环境为导向,运用物质转化的原子经济性概念和自然生态的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与生态整合原理,结合系统工程和最优化方法设计的物质高效分层多级利用,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实现源头减废的大工艺系统。它包含了从微观尺度上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的原子经济性反应与分离过程的绿色设计与过程强化,综观尺度的过程耦合与调控,物质流程—能量流程—信息流程的优化集成与环境导向的多目标优化,到生态产业群大系统水平上的系统集成,以实现总体最优化,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解密阿里巴巴的技术发展路径

解密阿里巴巴的技术发展路径 2008年的一天,阿里巴巴集团(下称“阿里”)开了一次内部会议。在这次当时看来很平常的会议上,明确了两个议题:一,阿里是一家数据公司;二,阿里要把“计算”变成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共品。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谈“大数据”的概念;更没有人想到云计算会和一家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如此紧密。 1999年阿里成立之初,创始人“十八罗汉”中就不乏技术基因。公开资料显示,创始人之一吴泳铭1996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后成为支付宝的技术总监。盛一飞有多年用户体验设计经验。周悦虹,java架构师,技术精湛,传言是一名极客。 随着淘宝网的成立,2003年阿里开始与IBM合作,解决用户、商品和消费信息分散的问题。当时的阿里已经从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延展出很多新业务,技术系统也变得庞大复杂。到了2007年,阿里在IT上的投入之大,一度成为IBM、Oracle等国外IT厂商在中国的标杆用户。当年,阿里首席数据库管理员冯春培甚至受到了Oracle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Brian Mitchell亲切接待,并被授予甲骨文全球第100个 ACE(Oracle ACE 是指那些通过撰写书籍、文章或博客,分享Oracle经验的技术专家)。 但实际上,这种甜蜜的合作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 2008年前后,阿里业务高速发展使已有的IT设备使用到达瓶颈。根据时任支付宝数据库架构师、现丁香园CTO冯大辉的描述:“在阿里的IT架构中,淘宝和支付宝等拥有大量IBM小型机和Oracle数据库,以及EMC、戴尔存储设备。用户激增与用户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每年早上8:00?9:30之间CPU(中央处理器)要保持98%的使用率。”IBM小型机价格从几十万到高达百万级人民币,与Oracle签订的数据库软件费用达数千万,加之一大笔软硬件支付和一大笔维护费,阿里的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压力很大的时期。 紧迫之中,阿里在寻找一名技术高管,要为庞大复杂的业务搭建起全新的技术架构,建立全球顶尖IT 团队。在2008年的这次内部会议上,阿里确定了“数据”和“云计算”两个重要的新战略。 时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构师的王坚成为接受这个挑战的不二人选。 “去IOE”念头萌生 阿里巴巴CTO王坚

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一、半导体产业生态环境 半导体产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是为计算机行业提供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存储器;二是为满足企业开发具备特定功能的新产品而快速生产的专用集成电路。 到了80年代,系统规范牢牢地掌握在系统集成商手中。存储器件每3年更新一次半导体技术,并随即被逻辑器件制造商采用。 在90年代,逻辑器件集成电路制造商加速引进新技术,以每2年一代的速度更新,紧跟在内存厂商之后。技术进步和产品性能增强之间不寻常的强相关性,使得相当一部分系统性能和利润的控制权转至集成电路(IC)制造商中。他们利用这种力量的新平衡,使整个半导体行业收入在此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7%。 21世纪的前十年,半导体行业全新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 一是每2年更新一代的半导体技术,导致集成电路和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得以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从而在一个芯片上或同一封装中,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整合极为复杂的系统。此外,封装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在同一封装中放置多个芯片。这类器件被定义为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和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 SIP)。 二是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商能够重新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成本提供“新一代专用集成电路”,这催生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行业——集成电路设计。 三是集成电路高端设备的进步带动了相邻技术领域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平板显示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无线电设备和无源器件等设备的成本。在此条件下,系统集成商再次控制了系统设计和产品集成。 四是互联网应用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崛起,带动了光纤电缆的广泛部署和多种无线技术的发展,实现前所未有的全球移动互联。这个生态系统创造了“物联网”这一新兴的市场,而创新的产品制造商、电信公司、数据和信息分销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正在争夺该市场的主导权。 半导体是上述所有应用的基石,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半导体产业的支持。 二、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硅栅自对准工艺的发明奠定了半导体规格的根基。摩尔1965年提出的晶体管每两年一次的更新换代的“摩尔定律”,以及丹纳德1975年提出的“丹纳德定律”,促进了半导体产业的成长,一直到21世纪初,这是传统几何尺寸的按比例缩小(Classical Geometrically Driven Scaling)时代。进入等效按比例缩小(Equivalent Scaling)时代的基础是应变硅、高介电金属闸极、多栅晶体管、化合物半导体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实现支持了过去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并将持续支持未来产业的发展。 (一)器件 信息处理技术正在推动半导体产业进入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器件成本和性能将继续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CMOS)的维度和功能扩展密切相关。 应变硅、高介电金属闸极、多栅晶体管现已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的重点将在III-V族元素材料和锗。与硅器件相比,这些材料将使器件具有更高的迁移率。为了利用完善的硅平台的优势,预计新的高迁移率材料将在硅基质上外延附生。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是指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它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理清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最终的结果和制定的过程。技术路线图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综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结构化的规划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它作为一个过程,可以综合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将其统一到预期目标上来。同时,作为一种产品,纵向上它有力地将目标、资源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横向上它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既描述现状,又预测未来;作为一种方法,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技术规划管理、行业未来预测、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 [编辑] 技术路线图的缘起 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美国汽车行业,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要求供应商提供他们产品的技术路线图。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任务进行规划。摩托罗拉主要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康宁公司主要用于公司的和商业单位战略。继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之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如微软、三星、朗讯公司,洛克-马丁公司和飞利普公司等都广泛应用这项管理技术。2000年英国对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10%的公司承认使用了技术路线图方法,而且其中80%以上用了不止一次(C.J.Farrukh, R.Phaal, 2001)[1]。不仅如此,许多国家政府、产业团体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利用这种方法来对其所属部门的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 技术路线图真正的奠基人是摩托罗拉公司当时的CEO—Robert Galvin。当时,Robert Galvin 在全公司范围内发动了一场绘制技术路线图的行动,主要目的是鼓励业务经理适当地关注技术未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预测未来过程的工具。这个工具为设计和研发工程师与做市场调研和营销的同事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建立了各部门之间识别重要技术、传达重要技术的机制,使得技术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 摩托罗拉的经验引起了全球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注意。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对于技术路线图的兴趣空前高涨,技术路线图被迅速应用到各个领域,而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技术路线图已经是公认的技术经营和研究开发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 [编辑] 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现状[2]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ITRS)2013版综述(1) 黄庆红1译,黄庆梅2校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0; 2.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The I nt er nat i onal Technol ogy R oadm ap f or Sem i conduct or s,I TR S)自1999年第1版问世后,每偶数年份更新,每单数年份进行全面修订。I TR S的目标是提供被工业界广泛认同的对未来15年内研发需求的最佳预测,对公司、研发团体和政府都有指导作用。路线图对提高各个层次上研发投资的决策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本篇是连载一。 关键词: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2013版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2013Edition) HUANG Qing-hong1,HUANG Qing-mei2 (1.Electronic Technical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MII.Beijing100040,China; 2.School of Optoelectronic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ITRS)published in1999.Since then,the ITRS has been updated in even-numbered years and fully revised in odd-numbered years.The overall objectiveof the ITRS is to present industry-wide consensus on the“best current estimate”of the industry’s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needs out to a15-year horizon.As such,it provides a guide to the efforts of companies,universities,governments, and other research providers or funders.The ITRS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R&D investmentdecisions made at all levels and has helped channel research efforts to areas that most need research breakthroughs. Key words:ITRS;20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联网等广泛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与研究。 2.文本分析法。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本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权威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法律整体,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分析其中的条文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定及发展文化产业 的具体要求。 3.实地调查法。为更好地了解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三区各选择3个能体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公园、游乐园、旅游

查,进行剖析,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特点,总结成功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 7.统计分析法。统计2002-2008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额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并与发达城市对比,分析本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空间。 8.分析归纳法。研究分析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内容并合理分类;根据比较研究及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技术路线

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同时,选取北京海淀、上海张江、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美国的电影、日本的桑蚕与丝绸以及德国柏林的创意经济产业发展等六个代表性的案例做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构想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从动力机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然后,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总结与启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建筑施工新技术发展路径的研究

建筑施工新技术发展路径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09-11T14:07:40.38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6期下供稿作者:余浩 [导读] 因此,大力研究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基本种类及应用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大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余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使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建筑施工必须不断引入新技术来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结合建筑施工新技术的种类与发展情况,对建筑工程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技术;建筑;施工;工程一、引言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建筑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适时加入,不仅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个工程的生产成本,节约了施工时间,更从根本上保证了整个施工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大力研究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基本种类及应用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施工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业不断发展的最强动力,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新型的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因此,全面了解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基本种类和现状是实施建筑工程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施工新技术的种类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建筑行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样才能赢得核心竞争力。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种类上来看,建筑施工新技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为施工项目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发展空间。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国家重点推广的建筑施工新技术有:新型建筑防水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钢结构技术等。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最科学、最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能更充分的发挥建筑施工新技术的作用,对实现建筑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建筑施工新技术的现状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施工的发展进步,我国工程建设部将推广新技术作为重点目标,这使得工程建设在效益方面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这对施工企业的技术发展起到了非常全面的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建筑施工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并不乐观,其中还存在着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建筑施工新技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成本的资金投入、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等。从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建筑施工新技术对于建筑施工的重要作用,以及忽视了技术创新对建筑施工的影响,这也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社会效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建筑施工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就要掌握好以下方面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防水施工技术、深基坑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屋面施工技术、工具式模板脚手架技术、钢筋连接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 1)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施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建筑物防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建筑物会与水接触的部分采取一定的防水措施,以免被雨水淋湿产生有害裂缝。建筑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对防水施工新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防水施工新技术要做到综合防治,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放排并用的措施,以此达到全面设防的目的。建筑施工防水材料的优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防水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所以,在选择防水材料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选择。 2)深基坑施工技术。 最近几年,深基坑施工技术在建筑行业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深基坑工程具有几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涉及范围广、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等。由于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等特点,使得在应用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同时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技术难度。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时必须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尽量避免由于收缩而产生的温度裂缝,以便于混凝土泵送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并对温度应力进行计算,尽量减少收缩以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的角度而言,最常用的浇筑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混凝土泵浇筑和用塔式起重机浇筑,而在建筑施工中选用哪种浇筑方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进行选择。 4)屋面施工技术。 屋面防水施工是屋面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屋面防水施工一般采用传统的防水卷材,防水卷材的种类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屋面施工新技术打破了固有的传统形式的施工,新型的屋面施工技术的发展,使原本的防水材料具有了更加显著的性能,也使得屋面施工防水技术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5)工具式模板脚手架技术。 在以往的建筑施工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模板为竹、木模板脚手架等,而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脚手架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新型的工具式模板脚手架技术的及时出现,弥补了传统的脚手架的不足之处,极大地降低了工程成本,另外,对于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钢筋连接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钢筋连接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相对发展较快的钢筋连接技术是直螺纹接头连接。直螺纹接头连接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加长丝头型接头和钢筋直螺纹连接。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连接接头之后,需要质检人员对接头进行分批检验,目的是保证钢筋连接施工技术的质量。 7)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钢结构工程施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现状,钢结构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在施工时都需要应用到钢结构施工技术。从钢结构工程施工具有的特点的角度而言,钢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节约环保、施工周期短、造型美观,抗震性好,以此看来,钢结构工程施工建筑俨然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精选资料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文献标识码:A 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恰当的制度安排,以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步伐,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位居前列,但制造业比例偏高、自主创新程度不足、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从产业内分工的视角,分析技术创新演进的内在逻辑,提出江苏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并就相关制度安排提出建议。 一、产品内分工与技术转移 (一)产品内分工的特征。产品内分工理论将分工研究的对象由产品拓展到工序,认为“从原料到最终用户”的供应过程或供应链包含产品设计、品牌创造、制造、营销、支持服务等活动或环节,不同工序或环节可交由不同的厂商在不同的区位完成。在产品内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供应链主要根据环节控制力的大小来 分配创造的价值,这一分配格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与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有关,但与供应链内部环节的位置没有必然联系。一般来讲,进入壁垒最大的环节也是利润分配最丰厚的环节。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高新产业,如信息产业,关键部件制造商的控制力比最终产品品牌商的控制力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在整个

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对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如服装制造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广泛普及,加工制造环节控制力很低,品牌商的控制力占主导地位,零售商的控制力也较强。其它产业供应链中控制力的分配较复杂,可能介于上述两类产业之间,如汽车制造业,品牌商、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商、最终组装环节都享有较强的控制力。 (二)制造业外包的角色定位与固化。上世纪6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形成技术密集程度差异明显的分工结构:第一层次,拥有核心技术的美国制造商。第二层次,拥有关键技术的日本、欧盟制造商。第三层次,拥有工艺技术的韩国、我国台湾等制造商。第四层次,拥有熟练劳动力的制造商。产品内分工起源于要素禀赋结构和价格比例关系的不一致,反过来又通过规模经济强化既有的要素优势,从而有可能固化原有的分工格局。那些控制力较差的制造商一方面需要依赖关键部件生产商、品牌商或供应链协调商才能继续生存,另一方面他们进入其他工序所面临的门槛越来越高、壁垒越来越多,有陷入所谓“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或倾向。制造业外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范围内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融入世界分工体系提供历史性机遇,客观上也推动我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升级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试图改变分工格局,特别是要从“制造”上升到“创造”,不是依靠简单的政策就能实现。

浅谈输电新技术发展路径

浅谈输电新技术发展路径 摘要: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线路、供配电所和用电设施组成,而输电线路 是整个电力系统的纽带,输电线路的施工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技术往往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要素,施工技术的好坏极大程度的决 定了最后施工结果的好坏。 关键词:输电;新技术;发展 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由P=U2/R可知,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为了大幅度提高其输电能力,特别是远距离功率输送能力,结合我国在西北地区电源多,用电量少,东南地区用电量大,长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是已有的500kV电压等级难以 支撑的实际情况,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等级。于是我国于1986年将特高压输电 技术列入科技攻关计划,拉开了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序幕。 特高压一般是指交流1000kV、直流±800kV及以上的电压等级。可以说,特高压输电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输电技术发展的方向。与传统输电方式类似,特高压 也分为特高压直流输电和特高压交流输电,两者具有不同的适用场合。特高压输 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网损小、节省线路走廊的特点,能够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节省宝贵土地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性,符合我国国情和能源发展战略,因此我国自研究特高压输电技术起,就得到了各级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的 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以“科学论证,示范先行,自主创新,扎实推进”的十六字方针为基本原则,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了长足地发展,攻克了无功平衡、消除潜供电流、限制过电压、绝缘配合、串联电容补偿装置、防雷等 关键技术难题,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有 力地推动了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 1994年,在武汉高压研究所户外高压试验场建设特高压试验研究线段,并于1996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试验研究线段。电力建设研究所在 2004年建设的杆塔试验站,进行了800kV特高压单回路8分裂导线和特高压输电线路防振设计方案试验。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担任主编的《特高 压电网》一书正式出版,填补了特高压技术研究领域专业论著的空白,标志着我 国在特高压技术理论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平。 2006年,首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路工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 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开工标志着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工程建设实质性阶段。同年,1000kV特高压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示范工程—汉江大跨越正式开工,这标志着1000kV特高压示范工程全面进入关键性建设阶段。 2009年,云南-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正式单极投入运行,2010年 双极投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800kV直流输电工程。同年,国家电网向家坝—上 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运行。更多的特高压工程正在随着各项技 术的逐步成熟更多的特高压线路陆续投入使用:国家电网皖电东送淮南—上海特 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哈密南—郑州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 程相继开工,锡林郭勒盟—南京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已均已投产运行。 2016年,准东—华东±1100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是我国也是目前世界最 电压等级的线路工程的建设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电网已经进入加快推广 应用、规模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特高压技术的全面突破,也为世界电力工业的创

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展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6859919.html, 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张召翠 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01期 摘要:论文研究了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提出了发展路径的建议。 关键词:地标委存在问题发展路径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Route of Provinci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Zhang Zhaocui ( Shanghai Institute of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vinci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summarizes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and proposes the advice of development route. Key words: provinci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the problem, development route 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制定推荐性标准,应当组织由相关方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工作。制定强制性标准,可以委托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工作。” 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为国际、国家、省三个等级。其中,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地标委)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从事特定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负责本专业领域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的技术组织。标准化主管部门对地标委实行统一规划、组建和管理。 2 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现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一般为质监局)参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对地标委进行统一管理。行业主管部门(一般为对口政府部门)对地标委进行归口管理,包括提出本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规划建议,参与组建地标委,指导地标委归口的地方标准立项、送审、报批以及国际标准化等业务工作,推荐委员,对地标委规范化、合法化运行进行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