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之二

中国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之二
中国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之二

中国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之二

1923年,个园思想界展开了“科玄之战”,论战的一方以柏格森主义者张君劝为主将,另一方以马赫主义者丁文江为主将。论战中,丁文江写了三篇沦文,即《玄学与科学》、《玄学与科学——答张解劝》和《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这三篇文章是马赫主义在命国传格的重要文字。通过他的论辩、阐述,马赫主义在中国成为其影响仅次于实用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流派。论战之后,马赫主义者的主要著作陆续翻译成中文。RL药理译法国的马赫主义者彭家勒的《科学和假设》(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元模译《科学的价值》(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郑太朴译《科学和方法》(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谭辅之、沈因明译英国马游主义者毕尔生的《科学入门》(1934—1936年上海辛垦书局出版),陈望道、施存统译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的《关于社会意识的科学》(1929年上海大江书店出版)。另外,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园马赫主义者王星拱的著作《科学概论》。

因此,“五四”期间,实用主义、马赫主义、新实在论等各种实证主义流派广辽传播,彤响最大者数实用主义。胡适对实用主义员为信服,宣传也最为得力。当然,胡适对实用主义也非照搬照如,而是有所取合。其取舍的标被则依据实证主义的原则。例如,他强调实用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论,是皮尔士所说的“科学实验塞的态皮”。詹的斯的实用主义宗教气味过重,道到胡适的批评,他说“詹姆斯是富于宗教

心的人。他虽是实验主义的宣传者,他的性情报本上和实验主义有点合不拢来。”①而这所谓“合不拢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宏姆斯‘反对赫胥黎一班人的存疑主义”。伦理哲学在杖成的实用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胡适仅强调杜咸实用主义的方法论方面。他说‘“杜成效终只认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其实,西方实用主义到了杜威,已经发展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宗教观的庞大思想体系,而胡适则突出它的方法论的方面。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哲学只是一种方法论,因此,尽管詹姆斯的“淑世主义”很合胡适的口味,并成为他的社会改良思想的理论来源,他却将这种“淑世主义”从实用主义中分割出来,与西方其他个人主义思想相结合,提出一种“易L生主义”’作为反封建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口号。

小国近现代对西方哲学的态度经历从维新运动时期有选择的介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大规模引进,最后发展到对西方哲学的融会吸收,进而建造自己的体系。巾围人从自己的研究出发,自打哲学学理、自创哲学理论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的,到了四十年代,不仅两方的各种哲学理论,如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生机主义、尼采主义、唯物辩证法都已经输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并且由于重视用西方的观点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学术中的哲学思想又得到了发扬。在这近代各哲学学派争鸣时期,实证论思潮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又形成和分化成不同的派别。这个时期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的少园哲学,表现出二种不同的倾向;第一、从传统逻辑的研究转向数理逻辑的研究。自严复介绍穆勒名学,提倡归纳逻辑以

来,形式逻辑31:始受列人们的重视,章太炎、王国继、胡适沿着严复开创的道路,推进了对传统逻辑(亚里k多德的演绎逻辑和穆勒的归纳逻辑)的研究。三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对西方实证主义的介绍,研究数理逻辑的颇不乏人,著名者有俞大维、金岳霖、万卓恒、沈有鼎、江奠基、张阴闭、王宪钩、胡世华等。艾中尤以金岳霖1938年出版的《逻辑》一书对罗素的数理逻辑的介绍最为有名。第二,列四方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系统介绍。一般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视为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嫡传——第三代。当石里克创立维也纳学派不久,该学派的一些观点即由早年介绍过罗索思想的张申府作了介绍,但对逻辑实证主义思想作系统介绍的是洪谦。洪谦曾是石里克的学生,回国以后以介绍、宣传石里克的哲学为己任。他写的《维也纳学派哲学》一书阐述了雄也纳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指出维也纳学派采用逻辑分折法,迥过语义分拆确定有意义的命题和无意义的命题;玄学命题是无意义的命题,因而不属于知识的范围。第三,从实证主义思想出发构造哲学体系.随着对西方实证主义各派哲学的了解,中国现代一些哲学家开始借助于西方实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融会传统思想,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中最著名者是码友兰和金历霖。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①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②描写现实的揭露批判性。③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④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葛朗台)。⑤艺术上的独创性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①产生早,发展快。②有广阔的历史视野。③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暴露资产阶级的阴暗面。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个人反叛者和野心家的形象。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以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的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色彩比较浓重。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②文学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重点。③具有悲怆的情调,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④产生了独特的形象系列,如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平民知识分子的“新人形象系列”,胆小怕事而又麻木愚昧的小人物形象系列,骄横愚蠢的地主形象系列,专制贪婪的官僚形象系列。⑤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目录 1概述 1 1.1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 1 1. 2 来源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文学研究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术语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现实主义也因此成为文学理论中含义最为模糊的概念之一。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而作为思潮或流派的现实主义则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含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即使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无论是对具体形象的塑造,细枝末节的刻画,还是在整体的表现形态上,现实主义文学都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追求艺术虚构的真实感。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首先,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尽管新自由主义分为很多学派,但是他们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强调生产自行决定需求,因此他们的理论表现出很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市场有效论,极力鼓吹市场调节作用的万能性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美的,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不仅可以把消费者的信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并且生产者之间通过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应当让市场机制主宰人类的经济活动甚至是政治经济活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也许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唯一可行的制度,是人类目前最好的制度(自由并且有效率的)。因此,新自由主义坚持放任自由的政策,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达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强烈反对政府干预 新自由主义学者都是反凯恩斯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市场主体之间就不能正确地传达信息,必然会导致市场信息的失灵。另外,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更是破坏了社会成员的民主,还侵犯了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但是他们也不是完全拒绝政府的干预,只是主张政府能够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和预算规模,减少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取消或放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把企业从政府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成为自由的经济主体。 3.大力推行私有化 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内在前提,因为只有私有制才能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因此私有经济才是内在稳定的经济。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私有产权制度最适合人的自利本性,/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最好监护人0,私有产权是最明晰的产权,因而是最有效的产权制度。因此他们主张把国有企业出卖给私有投资者,把资源尽可能地从公用部门转移到私有部门,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教学提纲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精品资料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 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原因 (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 (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5)全面赶超西方: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势必催发其强烈的赶超意识,这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 3.发展演变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一绪论: 何为政治___xx哲人的政治理解 1是进步还是回归. 2何为政治 3哲学与政治 第一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 一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自由主义属于某个时代的大背景 在我看来,自近代以来,没有比自由主义更丰富的概念了,自由主义的历史就是整个西方的近代史.它与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立宪与建国等西方的标志性事件都有着本质性的关联,甚至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史都与自由主义脱不了干系.所以要理解自由主义的精神就首先要理解人类自身的世界及其历史.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标志性事件不可简单的划归为自由主义的结果,也许存在着某种所谓的命运的到来___人类的历史也许是由人类的开端景象(整体)所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类的基本事件体现了自由主义之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人类的基本事件到底体现了那种意义上的自由及随之而来的自由主义?我之所以回头看,就是因为我们只有以这种回看的思想姿态才能剥离出自由的核心和自由主义之精神(哪个属于我们人类本质的伟大精神: 它一方面属于我们的杰作_卓越性,另外一方面属于某种命运般的恩赐____该命运会让自由成为自由的那个东西_界限_出现\或者说让有限性本身成为可能,因为毫无疑问,一种没有界限的自由绝对不属于人类本身.),从而剔除并厘清思想史上那些众多的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本人只是一种努力的尝试,基本内容还是以别人的教材为主,因为那里面有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大家记住,这样让你们初学者对自由主义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上的把握. 1自由主义理论渊源(基石)

首先,应该明确,自由(freedom)不同于自由主义(liberty liberism),自由和真理\善\正义\理性等概念一样,属于我们的自然(本性).我们有这样那样的自由,可问题是,那种意义上的自由才是对我们本性的体现.或者说,与自由相关的决断问题(比如在笛卡尔我思中的意志)和行动问题凭什么可以作为人相对于上帝\自然等卓越性的体现呢?或者干脆说,我们凭什么才能够自由?难道我们不害怕对自身自由相信会把我们人类自身带向一个深渊或什么危险的境地吗?或者说,难道自由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幸福,而不是灾难吗?(为什么这样追问,这是因为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和美好世界,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说过.比如亚里士多德将个人的目的是幸福与城邦的目的相等同,并以此作为<政治学>的基本原则,还有苏格拉底的目的论\Spinoza\洛克\康德\马克思等) 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的哲学家很多(比如传统自由主义以人性论和个人主义为基础),但最具说服力的是康德.即理性与自由的结合.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理性自由.我们之所以具有追求自我的权利和能力,是因为我们具有理性.真正的理性自由是自律的,而自由之为自由就在于自律的,即自己给出自己的法则.只有在这种自由中,人才自在,即在自己的位置上获得人自身的格位,从而获得人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幸福).如果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那么自由就是他律的.这是自由与理性的结合.其实,从康德以来,自由和理性从未分离.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理性自由.悖论的是,真正理解自由本质的思想家从来不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比如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而是一个界限的划定者和世界边界的勘察者(或者说世界图景的描绘者).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是属于我们自身世界之可能性的逻辑前提. 自由主义是一个政治思想观念,是一个基于我们自身理解(我们的先天\后天,我们的目的和幸福,我们的经验和理性,我们的社会与个人等)而形成的对历史\政治\国家\社会\经济\个人\集体等事实的看法.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自由是一种个人相对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是个体自由的延伸和外在化,以此类推,一种属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自由的商品经济).所以,这里的自由不只是个人之自由,还包括属于政治\经济\社会\国家等本身的自由.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石就表现在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之上.总起来说,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主要有: 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社会契约论\道德多元主义\.举例来说,自由理性主义的观点如下: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 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作心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现实主义着力于暴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