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思维密不可分

逻辑和思维密不可分
逻辑和思维密不可分

逻辑和思维密不可分

“逻辑”(logic)这个词是个舶来语.来源于古希腊语即“逻各斯”。逻各斯原指事物的规律、秩序或思想、言辞等。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语境里,”逻辑”自有它不同的含义。比如,“中国革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合乎逻辑的发展”中的“逻辑”,表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篇文章逻辑性很强”“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中的“逻辑”表示人类思维的规律、规则。”大学生应该学点逻辑”“传统逻辑”“现代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中的“逻辑”表示一门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逻辑学。”人民的逻辑”“强盗的逻辑”“奴隶主阶级的逻辑”中的“逻辑”则指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原则。

“逻辑”一词来源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逻辑就是西方的独创,古代东方对逻辑也有研究和应用。古代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辨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都是逻辑学应用的典范。这说明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一个共性。

这也说明,逻辑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把思维分为两种类型,即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直感)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

第二阶段:是对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从而形成概念,构成判断(命题)和推理。这一阶段是人们的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思维的阶段。这就是说,人们认识世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亲知,即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觉和体验;另一种是推知,也就是思维,即从已经获得的知识来推论一些知识。因此,思维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动脑筋”“想办法”“找答案”的过程,并且,它一定同人们的认知过程相联系,必须是主要依靠人的大脑活动而进行的,否则,我们只能叫它感知(认识的第一阶段),而不是思维。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主要依靠人的大脑对事物外部联系的综合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活动才是思维活动。

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也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判断(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有所判定(即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的主体。

而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恰恰是逻辑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说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

当然,逻辑并不研究思维过程的一切方面。思维的种类有很多,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哲学思维等,这些思维都与人们的大脑活动有密切关系,伹都不是逻辑思维。只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逻辑形式,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和规律,运用简单的逻辑方法,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才叫逻辑思维,又称理论思维。这就是说,逻辑只从思维过程中抽象出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加以研究,准确地说,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科学。

但是,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深藏于脑壳之内,看不见摸不着,它一定要借助外在的载体——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说逻辑思维和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时,是一刻也离不开语词、语句等语言形式的。

我们知道,语言的表达方式无外乎有语词、语句和句群,它们被形式化之后就成为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形式结构),亦即思维形式与语言形式是相对应的。思维形式的概念通过语言形式的词或词组来表达,思维形式的判断通过语言形式的句

子来表达,思维形式的推理通过语言形式的复句或句群来表达。没有语词和语句,也就没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逻辑思维活动。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六个概念是借助于六个语词来表达的,没有这六个语词,就不能表达这六个概念。再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一个判断,它是借助于一个语句来表达的,没有这个语句,就无法表达这个判断。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

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在一个晚会上独自坐在一旁想着自己的心事。一位美国富翁非常好奇,他走过来说:“箫伯納先生,我愿出一块钱来打听您在想什么?”

萧伯納抬头看了一眼这富翁,略加思索后说道:“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富翁更加好奇地问:“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萧伯纳笑了笑,回答说:“我想的东西就是您啊!”。

萧伯纳的思维过程用逻辑语言整理一下的话,就是: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那位富翁是我想的东西,所以,那位富翁不值一块钱。萧伯纳的思维过程,从思维形式上看,是由三个语句组成的一个推理,没有这三个语句,这个推断也就不能存在了。

思维专属于人类,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最被人看好的类人猿、猴子、海豚等都不能有思维的属性,因为思维是和语言相连接的,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动物是没有思维的。逻辑、思维形式、语言形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了解了这一点,更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起源于理智的自我反省

古代中国的名学(辩学)、古希腊的分析学和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称为逻辑学的三大源流。不过,当时的逻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包含于哲学之中。

中国的先秦时代是诸子百家争鸣、论辩之风盛行的时期,逻辑思想在当时被称为“名辩之学”。先秦的“名实之辩”几乎席卷了所有的学派。当时,出现了一批被称为“讼师”“辩者”“察士”的人,如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他们或替人打官司或聚徒讲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出了许多有关巧辩、诡辩和悖论性的命题。其中,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对逻辑学的贡献最大。在墨家学派的著作《墨经》中,对概念、判断、推理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不过,“名学”“辩学”作为称谓先秦学术思想的用语,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后人提出的,到了近代才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逻辑学在古代印度称为“因明学”,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指知识、学问。“因明”就是关于推理的学说,起源于古印度的辩论术。相传,上古时代的《奥义书》就已提到了“因明”。释迦牟尼幼时,也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过“因明”。不过,因明真正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体系,则是公元2世纪左右的事。其主要学术代表作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等。

古希腊是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经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发展后,在公元前4世纪由亚里士多德总结创立了古典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写了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等在内的诸多论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思维及范畴和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问题,这在西方逻辑学的成史上尚属首次。

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一些智慧之士已经意识到了适当运用日常生活中语言或思维中存在的机巧、环节、过程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反省与思辨,从而留下了许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有趣故事。

白马非马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公孙龙子》,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

在《白马论》中,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证明了“白马非马”的命题。

其一,“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马”的内涵是一种哺乳类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则是一种动物和一种颜色的结合体。“马”、“白”、“白马”三者内涵的不同证明了“白马非马”。

其二,“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在这里,公孙龙主要从“马”和“白马”概念外延的不同论证了“白马非马”。即“马”的外延指一切马,与颜色无关,“白马”的外延仅指白色的马,其他颜色则不行。

其三,“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非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共相是哲学术语,简单地说就是指普遍和一般。“马”的共相是指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与颜色无关,“白马”的共相除了马的本质属性外,还包括了颜色。公孙龙意在通过说明“马”与“白马”在共相上的差别来论证“白马非马”。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探讨,符合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以及辩证法中一般和个别相区别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名实混乱的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开创性。不过,在我国古代对逻辑学的研究中,当属墨家的《墨经》和荀子的《正名篇》贡献最大。《墨经》中提出了“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的重要思想。其中,“名”相当于概念,“辞”相当于判断或命题,“说”相当于推理,即人们在思维、认识和论断过程中,是用概念来反映事物,用判断来表达思想,以推理的形式来推导事物的因果关系。墨家对概念、判断、推理所作的精辟论述,对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连载1(摘自《柔性头脑修炼》) 在思考问题时有一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提及,它就是——逻辑。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 “逻辑”,或称为“理则”。源自古典希腊语λ?γο? (logos),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则译为“论理学”。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逻辑的涵义是思维的规律或客观的规律性,逻辑学被定义为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从本质来看,逻辑更像是由“道理”构成的系统结构。所谓合乎逻辑就是指没有破坏“道理”的系统结构,不合乎逻辑就是破坏了“道理”的系统结构。为了更全面准确的把握“逻辑”的本质,下面我们来探讨几个重要的概念。 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 如果我们把逻辑视为“道理”的系统结构,那么它就可以衍生出两大逻辑领域:一是客观自然所遵循的“道理”(客观逻辑);二是主观思维所遵循的“道理”(主观逻辑)。由于主观思维是建立在人的大脑物质基础之上的,而人既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员,同时又是自然的进化产物,所以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是相交的两个圆,它们的“道理”有重叠部分,也有各自不同之处。 假如婴儿诞生后有两个脑袋,在我们看来是不合逻辑的事情,因为按照正常的基因信息系统“制造”的人只有一个大脑,婴儿有两个大脑是不正常的,这破坏了造物主对人体系统结构的“道理”界定。

假如思维活动中有人告诉你“白马非马”,你会感觉这是不合逻辑的结论,因为按照正常的主观感知白马也是马的一种,说白马非马破坏了人们主观思维中对概念系统结构的“道理”界定。 通过上述两个假设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实质上就是一种“道理”法则的体现,人们认为有理或合理的事情、行为、过程、结论等就视为是逻辑的,否则就视为是非逻辑的。 那么,“道理”法则又是由谁来规定的呢? 过去人们把神、造物主、天之道来作为“道理”法则的制定者,现代的人们则不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道理”法则的制定者,而将“道理”法则视为自然规律、客观存在的体现。今天,人们习惯于将客观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视为客观逻辑法则,将主观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视为主观逻辑法则。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对“道理”法则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即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或人类思维层次的提升将有更高级的客观逻辑或主观逻辑被发现或被创造出来。 比如,当科学基因技术制造出狮身人面、人头马身的怪物时,人类就需要创造更高级的逻辑法则去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按照旧的客观逻辑规则来讲,在自然进化的道路上这些是不可能出现的物种,是不合逻辑的生命。在人类的初级阶段,主观逻辑需要遵循客观逻辑,而当人类成为可以“随心所欲”的造物主,像传说中的神一样为万物制定“道理”法则时,主观逻辑就开始有能力为大自然“制订”新的客观逻辑法则。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 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 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 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 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 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 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判断题(含答案)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判断题 1.“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是大学毕业的。”是简单句。(×) 2.“不该走的是走了的”这句话不能换质。(×) 3.“什么是逻辑?”与“逻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区别是一样的。(×) 4.“张三不是小偷”是简单句。(√) 5.《皇帝的新装》案例中不称职的都看不见这件新装,可变换成能看见的都是称职的,其中“能看见”和“称职”一定是等同关系。(×) 6.1977年英国的的《英国大百科全书》将逻辑列为五大学科的第二位。(×) 7.SIP能换质位。(×) 8.哺乳动物是不会灭绝的。(√) 9.充分条件的逆否推理就是当否定一个充分条件的后件之后,也一定要否定它的前件。(√) 10.聪明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逻辑能力强的人。(×) 11.从属关系要么全是肯定句,要么全是否定句。(√) 12.反对关系是矛盾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3.负命题就是否定命题。(×) 14.改变主项叫换位。(×) 15.概念的偷换肯定就是整体和类的偷换。(×) 16.国际大趋势下,逻辑思维能力考察已经不再受到人们关注。(×) 17.换位推理就是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方法。(√) 18.换质和换位不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19.基本复合命题里包括联言命题。(√) 20.课上老师讲的请吃饭例子中第三个客人因为主人公的那句“我说的不是他们”而离开,是因为此客人做了一个排除性推理。(√) 21.联项否定,谓项周延;联项肯定,谓项不周延。(√) 22.联项和亮项是非逻辑概念。(×) 23.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24.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和规则的学问。(√) 25.逻辑学是基础性学科。(√) 26.逻辑研究的命题必须要有真假。(√) 27.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 28.逻辑这个名词是在章士钊之后才在中国推广普及的。(√) 29.矛盾、反对和下反对,必然一个判断是肯定的,另一个是否定的。(√)

简论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他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简论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他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三) (2010-12-09 09:35:19) 转载什么叫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过去人们曾把它们分别划归为不同的类别,认为“……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它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例如,物理学中所有的形象模型,像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或卢瑟福小太阳系模型,都是物理学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极其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师,但他却反对把逻辑方法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他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这些理想化实验并不是对具体的事例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舍弃现象,抽取本质,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表现一般、本质的现象加以保留,并使之得到集中和强化。例如,爱因斯坦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实际上就是起源于一个自由的想象。一天,爱因斯坦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是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二)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三)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四)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二、形象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 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 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 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 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 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 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 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性质命题 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二、理解:性质命题根据质和量的不同结合分为六种基本形式。 三、掌握:A、E、I、O四种性质命题的项的周延性 四、掌握: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性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第三节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 一、掌握:运用命题变形法的直接推理 二、掌握:依据“逻辑方阵”的命题间关系的直接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 第一节三段论 一、理解:三段论及其结构

第二章 逻辑思维规律

第二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逻辑基本规律的性质和作用范围,并能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自觉运用和遵守逻辑基本规律,发现并纠正违反逻辑规律的各种逻辑错误。 教学重点: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要求和违反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逻辑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时间:6学时 章节结构:全章共分六部分内容,第一节是逻辑基本规律概述;第二节是同一律;第三节是矛盾律;第四节是排中律;第五节是充足理由律;第六节是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下面先讲第一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关于逻辑规律一章的章次安排,不同的逻辑教材安排也不同。有的把它放在前面讲,讲完绪论以后就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教材就是如此。有的把它放在论证之后讲,有的放在推理之后讲。不论如何安排次序,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一、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是以思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逻辑思维的规律主要是关于思维形式的规律。下面我们讲词项(概念)、命题(判断)即运用词项(概念)、命题(判断)进行推理,我们还讲词项(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的规则,这些都是形式逻辑的特殊规则。这一章讲的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规律。人们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的最一般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在学术界有争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充足理由律不是一条基本规律,它是论证的特殊规律或规则,比如河海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条规律,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充足理由律不仅在人们论证时必须遵守,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时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给概念下定义不也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吗?所以,它是一条基本规律,应该把充足理由律放在基本规律一章来讲。 为什么这四条规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呢? 第一,它们适用于并制约着各种思维形式。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期末考试(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反驳一个论证最重要是() A、反驳论点 B、反驳论据 C、反驳论证方式 D、反驳论证结构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不同假,可同真”是什么关系? A、矛盾关系 B、反对关系 C、下反对关系 D、从属关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论证方式是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就是证明过程中所使用的什么? A、逻辑规律 B、命题结构 C、假设 D、推理形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下列哪个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A、只有p,才有q B、不p,不q C、如果p,那么q D、除非p,否则不q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排序法的题干中元素一般()类 A、三 B、四 C、一 D、两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假言命题表达的是 A、结果与结果的关系 B、条件与条件的关系 C、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D、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不该走的走了”换质位: A、所有不走的都该走 B、有些不走的该走 C、所有走的都该走 D、有些走的该走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充分条件: A、否前能否后 B、否前能肯后 C、否前能肯前 D、否前不能否后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房价上涨0.5%是根据()得出的 A、一线城市 B、东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西部中小城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使“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成立的前提是哪个? A、所有的导演都是大嗓门 B、有些导演是大嗓门 C、所有大嗓门的人都是导演

D、有些大嗓门不是导演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只有p,才Q,非p单Q”是什么条件的矛盾? A、否定条件 B、充要条件 C、充分条件 D、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2所有的S是P换质: A、所有S是非P B、所有S不是P C、所有S不是非P D、有些S是P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 A、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后都真 B、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件假后件真 C、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后件都假 D、前后件都真,或都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4若“如果赛场失意,那么情场得意。”这句话真,那么下列那句话假? A、赛场情场皆得意 B、赛场情场皆失意 C、只有赛场失意,才会情场得意 D、只有情场失意,才会赛场得意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5只有P才Q,和非P但Q是()矛盾? A、充分条件矛盾 B、并且矛盾

形式逻辑最全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叫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类的联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借助于语言(语词、句子和句群)来实现和表达的。 3、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有具体内容,也有逻辑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既与思维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其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逻辑常项,一是变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逻辑常项的不同。 4、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指: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等。相对于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上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有非特有属性或非本质属性;概念舍支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的忏悔,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牲,即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称为概念的含义。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7、单独概念:是反映唯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专有名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概念。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9、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叫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叫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组成的统一的总体,一人集合体所具有的忏悔,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体所具有。非集合体则不同。 10、正概念和负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正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负概念。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逻辑上叫做论域。 1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2、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不是,那么与之间的关系说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真包含于。 13、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a真包含b。 在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种关系叫属种关系。 1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生命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15、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我们

形式逻辑

一、什么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它要求思维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二、什么是概念?请解释概念“高富帅”。你用的是何种定义方法?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性质定义。内涵:它形容男人在身材,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这样的男人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外延:凡是能护到两个粉木耳以上的都可以算高帅富,比如说流氓地痞、帅哥、运动男等。 三、“所有科学家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从“质”和“量”的角度划分,这是一个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真判断吗?请用字母写出他的逻辑形式,并写出与它具有矛盾关系的另一个判断。 1从“质”的角度看,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所以是“肯定判断”;从“量”的角度看,所有的科学家所以是“全称判断”。总结起来“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是全称的肯定判断。 2是假判断 3所有S是P,缩写为(SAP) 4有的科学家不是知识分子出身的。(SOP) 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个什么条件的假言判断?为什么? 这个是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因为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谓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不存在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就不会有后件所判定的事物情况,即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对于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在在有新中国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共产党。而且必要条件的联结词通常是“没有┈没有┈”。 五、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有何区别? 演绎推理:由反映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得出有关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一种推理。 归纳推理: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命题,而结论则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首先,从思维运动过程过程的方向来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 其次,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来看,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那么,其结论就必然真实。而归纳推理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只具有或然性,即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即使其前提都真也并不能保证结论是必然真实的。 六、阅读以下材料,请以此为中心完成一个二级标题的论文写作大纲。 网上书面家庭作业的利与弊 一、网上书面家庭作业的含义 二、网上书面家庭作业的积极影响 (一)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方便老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减轻老师批改作业任务量 (三)加强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与了解 (四)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 三、网上书面家庭作业的消极影响 (一)学生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玩电脑,耽误学生的学习 (二)老师不能够彻底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 (三)网上家庭作业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四、网上书面家庭作业有效实施的方法 (一)教育部对升学考试难度的降低是方案实施的前提。 (二)老师的遵守对方案实施有重要影响。 (三)家长的监督是方案实施的关键。

有关抽象思维的例子有哪些

有关抽象思维的例子有哪些 抽象思维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思维能力,抽象思维方法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之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抽象思维的例子,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于抽象思维的例子1 有好事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你想烧些水应当怎样去做?” 被提问者答道:“在壶中放上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 提问者肯定了这一回答,接着追问:“如其他条件不变,只是水壶中已有了足够的水,那你又应当怎样去做?” 这时被提问者很有信心地答道:“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 但是提问者说:“物理学家通常都这么做,而数学家们则会倒去壶中的水,并声称已把后一问题转化成先前的问题。” 有关于抽象思维的例子2 某日,老师想看看学生的智商如何,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老师问:“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 学生反问:“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吗?” “确定。” “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OK?” “OK,树上的鸟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在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且下课铃已响了,但学生还是追问。 “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2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下1只;如果掉下来,就1只不剩。” 有关于抽象思维的例子3 草地上有两只羊,在艺术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看来却有不同的感受 与理解,下面是他们的的描述。 艺术家:“蓝天、碧水、绿草、白羊,美哉自然。” 生物学家:“雄雌一对,生生不息。” 物理学家:“大羊静卧,小羊漫步。” 数学家:“1+1=2。” 有关于抽象思维的例子4 夜市有两个面线摊位。摊位相邻、座位相同。一年后,甲赚钱买了房子,乙仍无 力购屋。为何?原来,乙摊位生意虽好,但刚煮的面线很烫,顾客要15分钟吃一碗。 而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好。 有关于抽象思维的例子5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让他们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逻辑的基本规律案例

案例 某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我看了电影(园丁之歌》,很受感动。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园丁,为绿化祖国作贡献。”《园丁之歌》这部电影是赞美人民教师的,这里的“园丁”指的就是教师。而这个学生在作文中却把“园丁”混同于“绿化工人”,使“园丁”这个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未能保持自身的同一。 张炼强先生在《修辞理据探索》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乍一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但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有‘有理’之处。‘霜林’是红的,故可‘染’而‘醉’,‘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以‘染’物。若无此二者,则恐怕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了。”由此可见,有些别具一格的修辞现象所呈现出的美感是建立在逻辑的真实上的,有深邃的逻辑基础,而不是脱离真而去片面地追求一种浅层次上的美,修辞与逻辑有一种内在的同一性。 逻辑上的同一律认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的同一个方面,每一思想自身都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是确定的:一个概念如果反映了事物

的某种性质,那么就应该反映这种性质;一个判断如果断定了事物有某种性质,那么就应该判定它有这种性质;一个判断如果是真的,那么它就应该是真的。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规则就会犯“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错误。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保持一致。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朋友聚会,甲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众人称妙。乙却说,这是从一本诗集中“偷”来的。甲大怒,认为 乙侮辱他,令乙道歉。乙无奈,出去一会儿,回来说:“真是对不起,是我说错了,我查过,那首诗还在那本诗集里,并没有被你偷走,请你原谅。”有人认为,这是偷换概念,其实不然。正如陈宗明、周自厚所说,这是“巧换”,它不但不违反同一律,相反,正是语言表达所追求的效果之一。我们认为,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联系说话的语境,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挖掘隐藏的逻辑命题。乙说的第一个“偷”其含义是“抄袭别人的文章”,第二个“偷”却是它的基本义:“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很明显,这是一个语词表示两个概念,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两个概念。表面上看,乙否定了前面的观点,实际上他却利用这种一词表示两概念的关系,虚设了一个实际不存在的“偷”(基本义),并加以否定,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里乙的前后思想并没有改变。从语用方面考虑,乙并未违反同一律。上文中提到的“巧换”这种修辞方式,也有人称为修

尔雅通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作业及答案(1)

1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将逻辑与智慧联系起来考虑。
正确答案: 2

我的答案:

对中国大学生而言,目前最现实的一种能力的考察考试是
? ? ? ?
A、MBA B、MPA C、MPCC D、国家公务员考试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日常生活中充满逻辑。
正确答案: 4

我的答案:

目前思维能力的考试,在国际上主要有哪些?
? ? ? ?
A、GMAT ,LAST ,GCT B、GRE , MPCC ,GCT C、GRE , GMAT ,LSAT D、MBA , GMAT ,GCT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参加什么考试是最现实的能力考察方式?
? ? ?
A、GRE B、国家公务员考试 C、LAST

?
D、MBA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
辩证逻辑的开创者是
? ? ? ?
A、培根 B、柏拉图 C、黑格尔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D 2
逻辑推理是一种理性分析。
正确答案: 3

我的答案:

数理逻辑最初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 ? ? ?
A、牛顿 B、笛卡尔 C、莱布尼茨 D、卡特尔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近代逻辑包括哪两方面的逻辑?
? ? ? ?
A、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 B、因明学和论理学 C、名辩学和归纳逻辑 D、逻辑学和辩证逻辑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反复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反复结合 我今年带一年级数学,以前带过一年,上课快一个月了,对的学生学习情况都有了一个了解.我们现在在学到10以内的加减法.一班有一个同学叫张明朗,他做这些口算题的时候,要靠扳手指完成.然后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用这个方法,正确率还可以。孩子们扳手指的方法有几种,如“4+3=?”(1)先数出4个手指,再数出3个手指,然后一起数共几个。(2)很快伸出4个手指,再伸出3个手指,然后数出共多少个。(3)很快伸出4个手指,再把3记在心里,从4开始边扳手指边接着往下数3个,得到5。(4)在脑子里接着数,先记着第一个加数,再接着数,第二个加数用手指帮忙,数出3个手指。 1、学生的计算能一味依赖形象吗? 看着这些孩子很快很熟练地扳着手指,我不由地思考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数学的启蒙?对于10以内的加法,老师又该如何教呢?孩子接触计数便开始形成数概念,加减法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会计数的基础上的,加减法活动同时又可以促进数概念的发展。3岁左右的儿童在成人的影响下能说出个别数词,并能凭机械记忆按顺序背诵这些自然数的名词,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能按物点数,逐步体会到数与实物之间的那种对应关系,一般4岁以后儿童大多能数出10以内物体的总数,这时儿童的数概念获得了重要发展。在此基础上儿童便可以开始借助实物形象去理解加法,如家里原来有3个人,又来了2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人?孩子脑子里没有3+2=5的“数字事实”,但是,孩子可以用一起数或继续数的方法,通过数实物算出答案。平时和一些年轻的家长探讨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学习加法,大家的做法基本上是这样。可见生活情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4011011学时: 36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新闻本科学生之必修课程。属新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 故此,本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学生的考试之例。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与思维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思维的形式、规则及规律。通过学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 的表述能力,对于探索真理、表述和论证观点,学好其他课程,特 别对于撰写新闻稿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通过思维科学培养的思维素质是通向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 发展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是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新闻专业课程

打下规范的思维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 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 表述能力,具体包括: 1,使学生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概念、原理和运用规则。 2,在掌握思维形式的原理和运用规则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有效学习,学生将会有以下收获: 1了解《形式逻辑学》的基本结构。掌握思维形式的有关原理和运用规则。 2能熟练运用思维形式的规则,修正错误。正确表达思想。 3促使学生养成严谨思维的习惯,为今后的专业课及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思考基础。 1、提高性要求 本课程预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相当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品质有明显的提高。 2、技能性要求 通过3-5次作业,使学生掌握几种形式逻辑的思考模式。

尔雅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科学研究的关键是什么? 1.0分 ?A、 总结规律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分析因果关系 ?D、 改造社会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SIP和SOP主项 1.0分 ?A、 周延、不周延 ?B、 周延、周延 ?C、

不周延、不周延 ?D、 不周延、周延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蔡世忠眼里下面哪个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1.0分 ?A、 柏拉图的理念 ?B、 亚里士多德的书 ?C、 老子的悟 ?D、 佛教的空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盖洛普做了多少人的调查,就得出了罗斯福将当选总统的预测结果? 1.0分 ?A、 1万

?B、 5万 ?C、 50万 ?D、 100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不该走的走了”换质位:1.0分 ?A、 所有不走的都该走 ?B、 有些不走的该走 ?C、 所有走的都该走 ?D、 有些走的该走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6 下列哪个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0分 ?A、 只有p,才有q ?B、 不p,不q ?C、 如果p,那么q ?D、 除非p,否则不q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 1.0分 ?A、 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后都真 ?B、 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件假后件真 ?C、 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后件都假 ?D、 前后件都真,或都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同学们排队挤入电影院违反了()1.0分 ?A、 同一律 ?B、 排中律 ?C、 充足理由率 ?D、 矛盾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我们中国很缺乏的逻辑推理素质是什么? 1.0分 ?A、 充分条件推理 ?B、 负命题推理 ?C、

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列入课程目标领域,它直接指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认知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累积,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达到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通过实际操作,架起直观形象思维向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非常重视直观形象的教学,如: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积累出数学知识的一些表面的东西,为学生的抽象概括提供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抽象出数学的知识。如: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教学,体积和容积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因此,我决定用试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我按照教材的编写,准备了一个红薯和一个跟红薯大小差不多的土豆,还有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土豆和红薯哪个大?”然后进行演示试验,紧接着就带着学生总结出,红薯占空间的大小就是他的体积,然后将体积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进一步讲了容积的概念并板书出来。紧接着是课堂练习,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尽然根本不理解物体在空间是要站大小的,当然,也就没有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了。下课后我进行反思,今天上课的纪律很好呀,学生怎么会不懂呢。我又去问了几个学生。终于我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我进行的是演示试验,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空间”太抽象了,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的确很难理解。我又一想,我做的这个试验是最好理解体积概念的吗?我向同年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 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

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2017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卖国者都不是爱国者”这句话的主谓项的周延性是怎样的?(1.0分)1.0 分 A、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B、 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C、 主谓项都周延 D、 主谓都不周延 我的答案:C 2参加某学术研讨会的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博士33人,非亚裔学者无博士学位4人,那么参加此次研讨会亚裔博士多少人?(1.0分)1.0 分 A、 1 B、 2 C、 4 D、 8 我的答案:D 3“他是演员或是导演。”是(1.0分)1.0 分 A、 选言命题 B、 联言命题 C、 负命题 D、 假言命题 我的答案:A 4怪城问题解决方案有()种(1.0分)1.0 分 A、 B、 1 C、 2 D、 至少两种 我的答案:D 5“只有p,才Q,非p单Q”是什么条件的矛盾?(1.0分)1.0 分 A、

B、 充要条件 C、 充分条件 D、 必要条件 我的答案:D 6甲、乙、丙、丁四个嫌疑犯口供如下:甲:肯定是乙干的,他有前科。乙:是丁干的。丙:那天我在上班,根本不可能去盗窃,不是我干的。丁:乙诬陷我。结果显示四人口中只有一人是真的,而且罪犯只有一人,那么谁是罪犯呢?(1.0分)1.0 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我的答案:C 7足球运动需要的是什么?(1.0分)1.0 分 A、 长期耐力 B、 短期的迸发力 C、 长期迸发力 D、 长期速度 我的答案:B 8充分条件假,一定是(1.0分)1.0 分 A、 前面真,后面真 B、 前面假,后面假 C、 前面假,后面真 D、 前面真,后面假 我的答案:D 9用假设来推导出与前提矛盾从而得到答案的方法是什么?(1.0分)1.0 分 A、 归纳法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