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的特征

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创造的环境促使甚至迫使观众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诗歌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

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一般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是可变的艺术,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在帝门艺术中心一间灯光昏暗的展室里,《中国美术馆》月刊的英文编辑唐泽慧和她的一个伙伴相隔4米对坐在两只雪山模型似的椅子上。她们的头上各戴着一顶接有电极和电线的由金属条编成的帽子,看起来就像在接受医疗检查。

她们眯着双眼,两手自然地放在大腿上,身体一动不动,仿佛已进入佛教徒那种忘我的禅定状态,而身前的地板上,由上方投影下来的满池碧水中的粉红色莲花在荷叶间忽大忽小、忽开忽灭。

大约3分钟后,两个人结束了游戏。“不分胜负啊。”站在房间一侧的林书民走过来笑道,“你们心无旁骛的程度旗鼓相当。”

唐泽慧和她的伙伴参与体验的游戏实际上是林书民正在展示的一件互动性影像装置作品,名为《内功》。它的目的是通过侦测参与者的脑波活动状况来探讨人们面对外界不同情况时的内心活动轨迹,其表现是,靠近心境杂乱一方的莲花会快速生灭,而另一方的莲花则格外壮硕。“这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相距甚远的两座雪山上用意念比拼内功。”林书民说。

林书民是旅居美国的华裔影像装置艺术家,作品在过去10年间曾获得过日本ARTEC95双年展杰出奖、美国席瓦特艺术创作奖最高奖金和2002年南斯拉夫双年展首奖等国际奖项。帝门艺术中心总经理陈绫蕙说,该中心之所以选择《内功》这样的作品展览,是希望能为北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经验,让人们欣赏到不同艺术家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视野。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开始。在中国,装置艺术尽管还没有像在西方那样大行其道或者说被广泛接受,但已被认为就像油画在中国一样是迟早的事。而且,装置艺术在中国已存在了20年之久并拥有一大批艺术家。

在这些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可能应该算是谷文达了。自从1980年代起,谷文达就已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代表艺术家,活动及作品往往以本土文化反省为主题。从1990年代至今,他在美国创作了《联合国》等许多以国际政治、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并蜚声海外。

《联合国》是一系列人发装置艺术作品。最初,谷文达计划在25个在世界历史、文明和政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就地搜集人的头发进行创作,而这些国家将代表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种和民族。

作为一个侨居纽约的移民艺术家,谷文达对于美国的种族问题特别敏感。美国缅因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徐淦说,如果说《联合国》针对的是全球的种族矛盾和冲突,那么《联合国:美国纪念碑———美梦国》则关注着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

《联合国:美国纪念碑———美梦国》是谷文达在美国制作的第2个人发装置艺术作品,由“美国的过去”、“美国的今天”和“美国的未来”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美国历史创造出来的4面美国国旗,用美国印第安人、白人、黑人、拉丁人、亚洲人的头发制成,分别被命名为“殖民时期的美国国旗”、“自由平民和自由奴隶的美国国旗”、“南部联邦美国国旗”和“金园帝国美国国旗”;第二部分是一个里面锁着只无头无身、只有一对用人发制成的翼展6米的秃头鹰巨翅和鹰尾的巨大铁笼,而铁笼两侧,则是由高4米、宽1.2米的人发组成的美国地图;第三部分是一面巨大的新星条旗。在这面旗帜上,作为各州象征的五角星只剩下1颗,它的5个角由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拉丁人和东方人的头发胶成,旗的横条也变为5条,同样由5个人种的头发胶成。

每一个熟悉美国种族主义历史的人都应该能体会到谷文达这件作品理想主义般的象征意义。徐淦后来评论说:“谷文达用震撼人心的视觉形象向每个观众疾呼,要在未来的美利坚合众国,让每个人———每个白人、每个黑人、每个印第安人、每个拉丁族人、每个东方人都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那时候,美国才称得上是一个‘美梦之国’。”

另一组大型装置《碑林——唐诗后著》是谷文达历时12年、直至2004年才在中国大陆完成的揭示当代人类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种种困境和问题的作品。它以50块中国传统碑石为媒材、以50首唐诗的中英对译文本为碑文内容,旨在通过语言转译的不精确性论证文化间的不可翻译性。

可能正是这种看起来深不可测或者不可捉摸的作品内涵使装置艺术在最近几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的画廊里甚至艺术博览会上。例如,谷文达的一件《联合国》就曾出现在4年前举办的成都第一届双年展上。那件作品高73米、宽8米,所用头发的重量接近1吨,长度足够绕地球两圈。

上个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结束的《墙: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历史重构》展览上也有谷文达的人发装置艺术作品,题为《十万里——中国人的长城》。它包括一面3米高的墙和一座长50米、高1.5米的长城,每块砖都严格按明朝长城砖的规格制作而成。为这件作品,谷文达用去了1.5吨中国人的头发。

与谷文达同龄的艺术家徐冰展示了他的装置艺术作品《鬼打墙》。这是一件早在1990年就已完成的作品。当时,徐冰和他的工作队花了24天的时间用墨拓印下北京金山岭长城的墙面,随后又历时数月把所有的拓片组装起来。

有媒体援引今年已50岁的徐冰的话说:“这个可以移动的大墙今天回到此地与它离开时已经不一样了。改变是必然的,即便是金山岭上那段被我们选用过的墙也与16年前的那段不同了。过去的某一阶段被一种方式留住,成为那个时间段的说明物。这也许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徐冰、谷文达等艺术家参展的作品大都是旧作,但都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展出,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在国外获奖或受到关注后再拿回来的。郑连杰叹息说:“如果我们的亲人都不管我们,不关注我们的作品,那多悲哀啊。”郑连杰展示的是他12年前在北京司马台长城上创作的系列作品,其中的《大爆炸》是用红布带像包扎伤口一样把长城的1万多块废弃砖块包扎起来。

费解吗?但这种始于1960年代的艺术在当今西方已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至于几乎成了当代艺术的同义词,许多画家、雕塑家也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墙: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历史重构》展览上,一位来自英国的年轻人说,装置艺术在他的祖国比较流行,很多非艺术界的人也喜欢创作装置艺术作品。他并认为,装置艺术离普通人很近,是思考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在许多西方国家,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甚至早在20多年前就出现了,像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和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而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PS1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它在庭院中还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

1960年代

艺术家对艺术博物馆的室内建筑空间产生浓厚兴趣,欣喜若狂地向观众展示墙上没有一张画的博物馆室内空间经过他们的灯光和反射镜的处理,比挂满画的展览室更有魅力。

艺术家研究和试验各种光源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用心理空间来替代实用的和物理建筑空间。

艺术家试图消除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1970年代

开始出现社会意义强烈、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品,批评锋芒指向社会弊病,还挺身为保护环境而战。

1980年代

电视和录像越来越广泛使用,涉及的题材更加广泛。

1990年代

题材涉及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尤其是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种族矛盾等热点问题。

美术院校也在纷纷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美国,从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有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如缅因美术学院2000年10个硕士生的毕业展品中有9个是装置作品。

装置艺术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1996年期间,它一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并且有58件作品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性的收藏品。

一些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也在开始尝试购买装置艺术作品。陈绫蕙说,林书民的《内功》在帝门艺术中心的定价为15万美元,目前已有两三个有意购买者,其中包括中国台湾的一个科技基金会和中国南方的一家私人娱乐企业。

总是通过对生活进行错位表现几乎是装置艺术的特点。艺术评论家们说,经过错位处理,艺术家就会迫使观众超脱对作品的简单接受状态而进入主动参与的多元理解过程。而且,由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是日用品和工业品并且作品往往在地面上放置,因而与传统架上艺术不同地,要求观众从多角度和多种社会关联意义上,甚至从作品与展览环境的关系上去观赏。

如果想更感性地了解不同的装置艺术的深刻思想性,那我们不妨看看陈箴的作品。陈箴被来自意大利的常青画廊负责人白飞德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她说,多元化的艺术趋势在陈箴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呈现”。

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陈箴已于2000年12月在巴黎病逝。常青画廊准备在24日展出他1990-2000年间的20件装置艺术作品,这也是该画廊在北京的开业展。

作为一位装置艺术家,陈箴也同他的其他同行一样收集日常生活物品,如床、椅子、桌子、抽水马桶、吊床以及床垫等废弃物品进行创作,作品涉及从国际政治到个人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

他的妻子徐敏说,他经常把水、土、火等自然成分放入作品中以创造一个物质与自然对话的精神空间,并提醒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中的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比如《双圆桌》和将1400支塑料玫瑰花种植在2立方米的犹如一块土碑的牛粪上的《自然与人工产品———重译鲜花插在牛粪上》。徐敏说,前者反映的是东西方的文化冲突、误会,而后者则对美与丑进行了重新评判:被认为“丑”的牛粪是有价值的自然养料,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则是毫无香味的人工产品———真与假、丑与美的倒错与矛盾的重叠,反映了当代人远离自然、成为现代城市的“软禁囚”以及自我满足的狭隘目光。

这确实是艺术家的创作初衷。陈箴在留下来的创作笔记中写道:“人的欲望导致了物品的泛滥;物品的泛滥侵犯了自然;自然的失衡对人类进行反抗与报复。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

在巴西的时候,陈箴曾经花了整整1个月的时间与一些无家可归的儿童共同生活、交流,并指导他们认识和分析城市中由不同阶层居住的6种建筑风格。

最终,孩子们用蜡烛搭成了30多幢小房子。那是一件作者期望唤起孩子们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意识,同时憧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美好家园的作品,题为《超越脆弱》。

不过不管艺术家怎么解释,由杂乱的实物、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昏乱怪异的声响、玄言断句和雕塑加绘画组织起来的装置艺术确实仍然是一个让绝大多数人说不清、看不懂的世界,仿佛第四度空间。

8月份的一天中午,席·斯格日古冷徜徉在《墙: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历史重构》展览上。这个26岁的女编辑被占据了整整一个大厅的尹秀珍作品《超市》吸引住了。那是一个被放大了10倍的超市购物车和几个用城市和乡村居民使用的废旧衣物缝制的城市景象———平房、楼房、马路、汽车、立交桥、轨道交通工具等。

“我真无法解释购物车与城市模型有什么联系,”她说,“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思想与我们绝对是两个世界。”

在吕胜中表现无数小红人从墙上、屋顶涌向不同方向的作品《降吉神·人墙》前,席·斯格日古冷还看见一对驻足观看的父子。看起来像是还在读高中的儿子说:“这么多青蛙!”他的父亲说:“占的空间这么大,真不知道有什么用?”

下午3点的时候,一个蓄着长发、穿牛仔裤和红T恤衫的人向展区走来。展区检票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悄悄地对同伴说:“这哥们儿是真看的。”

艺术的特征

课程内容:艺术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理解艺术作品是由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三个基本部分构成。 ?学习重点:艺术的主体性。 ?学习难点:审美性(价值判断)。 韩雪松

(一)形象性 ?形象性要做到三个统一。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客观指艺术作品的形象的具体、可感;主观指在作品必须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只表现客观或主观的作品不能称为艺术作品。?齐白石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句话可以用在一切艺术创作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艺术欣赏中,首先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感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鲜明地形象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同一内容由于艺术的形式不同会表现出不同形式:?如雕塑:形体、质地、空间; ?音乐:时间性、复演性、非语义性、不确定性; ?舞蹈:情感、节奏、韵律、人体结构与运动; ?戏剧:扮演性、剧场性、戏剧性。 ?就艺术整体来讲以上这些都是艺术的个性,单就一门艺术而言,它又表现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就讲到下面一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个性是多样的,共性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举一反三,甚至从“一”知“十”。 ?这里的“一”就是共性,“三”和“十”就是个性(多样性)。 ?共性就是典型和代表性。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形象,朱自清创作的《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二)主体性 ?主体性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创作主体;二是欣赏主体。?1、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 ?艺术是客观化追求主观化的过程。客观是艺术本身具有的形象,主观则是艺术家主体的表现。很难想象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客观化,而没有主观的表现会成为艺术作品?如中国绘画,唐代张彦远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山水画一开始十分具有装饰性,说明这时人的能力只能是追求客观,还没有达到追求主观的时候。到唐代,花鸟、人物、山水、树石、蔬果等等只要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都被竭力的表现,元代倪瓒的山水画则是不求形似,只求逸笔草草,这就是到了主观表现的阶段。西方绘画也是如此。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亦是如此,它在遵循艺术发展的普遍法则的同时也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构成音乐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即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艺术所运用的声音,是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现象中,经过特定的方法挑选和概括出来的有组织的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 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声音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一个事实:音乐是靠听觉来感受的,也就是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但它不同于同样是以声音材料为基础的语言。音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仍是基础,是关键”。 三、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它是“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呈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呈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该作品的整体形象”。音乐的这种特征与电影和戏剧艺术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使整个艺术作品得到完整的实现,而必须把一定的时间作为前提。在此过程中,只是我们的欣赏视角改变而已,美术作品在时间中的状态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音乐艺术却相反,它是随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更好的呈现给欣赏者。 四、音乐是一门空间的艺术“音乐中的空间,是听者在感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是一种由欣赏者脑中派生出来的想象空间,它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当时所处在的实际空间不同。因为音乐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变动性,所以音乐不会象其他艺术那样直接给欣赏者展示空间性。这种听觉造成的空间和由视觉造成的空间以及由知觉造成的空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五、音乐是一门表情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它们可能是一种情绪、意境的反映;可能是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和发展;还可能是某种乐思的概括。音乐以声音为媒介,从而体现出其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因此,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情感。 六、音乐是一门形象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6]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它既看不见,又不具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只是一种依靠人的听觉才能被感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所以说音乐这一门类的“形象”是比较特殊的。当然,由于音乐最擅长的是抒发情感,抒情手法就成了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最主要手法,因此,音乐的形象艺术与情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产生了自我情感的跌宕起伏,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并从中受到熏陶。所以,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满足审美需要,进行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审美价值是音乐最根本的价值,音乐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其教育价值。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 东南亚让你联想到什么?是午后掠过芭蕉叶面的薰风?是竹帘外斑驳的树影?还是光脚踩在纤尘不染的柚木地板上冰凉的触感?静谧中蕴含着木防浓浓的激情,东南亚风情似乎总是散发着蛊惑人心的欲望气息,香艳得让人想入非非。 近几年来,东南亚风格建筑、园林景观和家居在华南地区很受业主们的青睐,有大行其道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崇尚自然、健康、休闲的特质,风土人情与周边环境的融为一体,以及浓郁、绮丽、浪漫等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混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廊桥实景 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来看,总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除了个别国家不临海之外,这些国家都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域集中在印度洋中。东南亚系列国家的位置很特殊,处于非洲、欧洲、澳洲、亚洲几大板块的交接地,大陆板块的地震作用导致了板块破裂,号称“千岛之国”的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中不少。 东南亚风格具有地域特色,比较笼统。在世界范围内,东南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它没能产生出具有辐射力的地区文化,相反,却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大量移民的进入对当地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二是中世纪以来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还有,东南亚是笃信佛教的地方,佛像也就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陈设,保佑平安之余,也别有一番视觉美感。 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东南亚园林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很有代表性,如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东南亚防风格主要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金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受到西式设计风格影响亚让你联想后浅色系也比较常见,如珍珠色,奶白色等。 而在家居方面,当清凉的藤椅、泰丝抱枕、精致的木雕、造型逼真的佛手、妩媚的纱幔等等,都和谐地兼容于一室时,我们便能准确无误地感受到那种东南亚的清雅、休闲的气氛。东南亚风格最大的特色在于无负担地随性坐卧里,舒缓紧张的情绪,抛开纷扰的俗世,遗忘身边繁杂的琐事。一条艳丽轻柔的纱幔、几个色彩妩媚的泰丝靠垫,累了,慵懒地倚在泰式靠枕上舒松筋骨。印尼的木雕,泰国的锡器可以拿来作为重点装饰,即使随意摆设,也能平添几分神秘气质。做工精细,设计巧妙的拱形烛台,则给家带来宁静。这些都是成就东南亚风情最不可缺少的道具。 东南亚风格新代表——珠海时代廊桥 由于珠海本身属于滨海城市,并且是亚热带气候,因此很多楼盘都体现出南国风情。在这其中,标榜着自己是“东南亚风情的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廊桥,近来则成为珠海东南亚风格楼盘的新代表。 时代廊网桥,位于珠海前山的珠河北岸,北纬22度14分,东经113度30分,与珠海大部分地区一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项目南望前及澳门,北靠山体公园,紧邻轻轨前山港站、距离拱北关口不到10分钟车程。面对如此优异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段,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我们深入考察后,认为在建筑上除了要利用科学手段,解决通风等气候问题,使客户居住舒适、健康之外,还应该与时代地产“生活艺术家”

《建筑艺术的特点》

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的艺术特征: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总之,优秀的建筑不仅要设计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他造出来,所以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具有艺术的特征。(作品欣赏)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

17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案

第17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案 (一) 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通过经典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受,用新颖多彩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对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本课主要内容关于建筑,而建筑恰恰就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一种艺术,我们周围有很多可用的素材,高一学生心理成长高峰期,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性较强,认知难免偏颇。我校学生思维活跃,地理位置也较为优越,如果将本课建筑按时间的路线来讲,论古我们可以以河南庙为素材,论现代可以以购物公园为素材,由于时间以及现在学校安全隐患等问题我们可能无法出校集体参观,但这些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而我们身边可以直接用方便取用的素材其实我们眼前就有,就是梁丰这个校园,因为是异地重建的学校,所以建筑相对较现代,因为是学校所以也有其属于学校的特色,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二)教学方法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建筑有充分和崭新的认知,用多种媒介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建筑是极富魅力的。通过欣赏建筑作品中,让学生感受到建筑作为美术一种是可以看懂的,是能够被吸引的,中国建筑形式,精彩绝伦,源远流长,是民族艺术瑰宝。通过对比欣赏拉近学生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距离,认识到它的宝贵,感受到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看,让他们听,多感官的体验,感受建筑的鲜活;让他们思考,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让他们挖掘自己内心,培养审美的眼睛。 (三)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观察写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建筑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对不同建筑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和实地观察,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建筑真美,通过对多种建筑形式的欣赏与感悟,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通过层层递进的感受与思考,引导学生读懂建筑。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建筑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让学生爱“建

艺术的特征

艺术的特征 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艺术形象又是艺术家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有艺术家审视、体验生活时把握到的鲜活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感受、把握到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因此,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意境的体味。这足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又不能离开理性,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渗透了艺术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观生活图景随意照搬,而是艺术家经过选择、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人生理解,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理性认识的外化和彰显。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另外,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中的理性思维,在把握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

论建筑大师格罗佩斯的建筑风格和其代表作作品的艺术特征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的整个德国都被战败的阴影笼罩着。 这时,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有一个人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所以,虽然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他就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格罗佩斯。 沃尔特·格罗佩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间,他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后来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进行合作。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即:将创造性的设计师与机器作品相结合的制作方式。该组织反对模仿,同时讨厌为功能而行的简单理论。 1919年,格罗佩斯成为Grand Ducal Saxon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后来包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沃尔特·格罗佩斯设计思想 在设计思想方面,格罗佩斯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主张设计面向大众,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新材料,为尽量压低造价,他强调摒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实质上,他是希望通过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希望人人能享受设计。他主张设计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工作的方式。他认为设计应采用集体创作、标准化和模数等方法,来组成建筑与设计的合作关系,这可以说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此外,他还认为,要改变德国的设计现状,必须创办一所与工业紧密相关的学校,必须通过设计教育来改造德国,指出艺术家必须通过新设计教育体系,从接触大批量生产过程当中,探索表现形式。 格罗佩斯的上述思想、主张和愿望,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诞生。 包豪斯与之前的欧洲建筑结构,〔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格罗佩斯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建筑总是以物质需求为先导的,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教皇亚历山大有句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确实跟感官借来的。”的确,就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人们特别是使用者习惯于要求建筑本身首先应符合使用的要求,进而考虑经济、美观的因素,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结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1]

精心整理 故宫 (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14年(米,90多间”指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 年, ”与“内廷 “前朝” 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

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宫建筑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1)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 ( ( ( ( ( ( 声。 三、建筑在和谐中富于变化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案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汤阴县第一中学苗玉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建筑艺术欣赏单元的开篇。建筑艺术是与绘画、雕塑等并列的艺术门类,又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建筑于学生既熟悉又陌生。高一的学生对生活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部分学生对中国著名建筑有过参观;也有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了解建筑,有着自己的印象与感触。由此,对建筑艺术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对建筑艺术只有零星的、表面的、浅见的认识,渴望更多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含义和特性有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如何科学的评价和欣赏一座建筑,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利用图片欣赏,来引导、启发、归纳,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建筑艺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欣赏建筑之美。为学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建筑的基本涵义和特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艺术的兴趣 五、【教法学法】 教学理念:紧扣美术核心,教师引导启发;成就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纸塑图片),对,这是大家都熟悉的纸塑,前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工艺美术鉴赏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摘要:中国古人在漫长的营造史中,将中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布局、造型技巧方面,凝聚了浓厚的中国独特的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故宫规模宏大,构造严谨,它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宝库,是最具艺术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关键词:建筑艺术文化 一、故宫简介: 北京旧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它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现称北京故宫。这座建筑即使过去封建皇权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对中国人来说,北极星由于不动,永远在那一位置上,群星都着围北极星旋转,北极星就成了天上的中心,成了天上的天帝。天上只有一个天帝,地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天文学里,围绕北极星的一圈天象,叫紫微恒,是天子住的地方,因此,紫禁城就是地上的紫微恒,是天子住的地方,对老百姓来说那里是一片神圣的禁地,因此称为紫禁城。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仿若人间仙境。 二、故宫的建筑特点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整体建筑群极力营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既然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那么它就应与其他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又呈现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和区别,凸现出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活动的形象性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涉及到感性,同时又涉及到理性。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艺术活动中的形象与理性统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的形象是主体对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这就是说,任何艺术形象都必定是以视觉形态、听觉形态或通过想象能够唤起感官印象的语言描述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并且,这种感性形态总是极富特色。我们说,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感的,仅用纯粹概念的形式就不能成为艺术。只有富于特征的、生动活泼的、具体可感的东西,才能唤起人的情感,让人陶醉于其中,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感悟。因为人毕竟是现实社会的人,他要求了解、观赏与自己有关的时代、生活和人生,并且总是要求在与其相通而有别的感性对象中获得交流,从而在审美观中经历一种新的感性体验,进而领悟不可言传的精神意蕴。 第二,艺术形象的创造不能离开理性,艺术活动是形象与理性的统一。在分析时代氛围,选择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时,理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艺术形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浓缩性。艺术以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真情实感,显现艺术家所感悟到的精神意蕴,决不是依样画葫芦地照抄现实生活就可了事。不管艺术家采取具象再现还是非具象表现的方式来传达内在的审美信息,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都不仅应当是具体可感的,而且必须是高度浓缩的,以达到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高度统一。 总之,艺术形象必须浓缩生活,浓缩艺术家的审美感情,这一点与科学需要概括性是相通的。不过,科学概括最后总归结为抽象的结论;而艺术的概括则始终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个别对象身上,通过个别表现一般。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画着一个放大了的典型的四川农民头像。这位活生生的父老,正端着半碗茶水,贫穷、苦难和劳动的创伤被放大了,汗珠和茶水是那样地分明,他正用憨厚的目光注视着你……。这个富有个性的大巴山农民形象,象征着以自己的艰辛劳动养育着千千万万儿女的中国的父辈,也浓缩了画家在十年大巴山插队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中国农民的同情、关注与深厚的感情。因而,当人们站在这幅画前,总会产生强烈的心

艺术设计具有哪些基本的审美特征

艺术设计具有哪些基本的审美特征? 1.设计的概念: 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发现和精心构造备选方案的活动。 2.现代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字义来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含义。现在所说的设计包括人类对自己将要创造的产品的前期构思,以及实现这个构思的整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反映现代大工业社会的本质! 3.艺术设计的本质; 1.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审美活动。人类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预见性,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自觉的行为。 2.是一种问题求解活动。设计过程就是以问题求解,寻找问题答案为核心,它是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精心寻找和选择理想被选方案的活动。 3.是一种智能文化创造形态。设计表现为某种文化创造活动形态,而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 4..现代设计的特征: 1.是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实践活动。设计的时空性特征,给设计成果打上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烙印。为了减少时空的限制而造成的负面效应,设计师可做的是强化设计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 2.设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的的约束下进行的。设计活动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3.设计都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设计始于需求,需求由设计来满足。这是设计与需求的本质关系。 4.设计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是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 5.设计活动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过程。 5.设计活动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过程。具有过程性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设计的社会价值来说,现代设计是科学,是生产力,是生活方式的创造,是科学技术的全面物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五.现代设计的经济价值: 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成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战略和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今时代是品牌经济的时代,是形象消费的时代。.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设计是管理,设计左右产品的发向和市场的导向。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概念设计师”。 六.现代设计的文化价值; 现代设计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构成部分。设计文化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两者的共融。 文化价值的体现: 1. 设计传播的信息体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观念,这是独有的效应, 2. …………………体现特定民族文化或亚文化群的人文特征, 3. …………………体现人类社会知识的传承,获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的知识,都是靠文化传播发展起来的。

中国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 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 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 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 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发生过重大影响。 建筑发展史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 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由于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艺术现象的多变性。很难对艺术的本质予以充分而准确的界定。艺术的本质是离不开“形象”、“情感”和“审美”的。 概而论之,以艺术的本质论为理念,可将艺术的本质性特征界定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艺术的表载型号性、艺术的转换情感性和艺术的变异创生性几个方面。 1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 对艺术的认识无论有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无异意的,即艺术是人之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整合转换外化存在。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绝非单纯的物质性生产行为,而是兼容着审美观、审艺观、人文精神与社会化观念指令的创生行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是价值观的指令和转换呈现的整合。艺术是人类特有本质与价值观对象化的凝结创生形态。如果去掉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特质,艺术将不再成其为艺术。正是因为艺术持拥着精神观念性的特质,才使艺术得以润泽人之心灵。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某个时空里集中性地将其“所思所想”予以努力转化创生的结果。艺术的精神观念性,也揭示出了艺术作品特有意图放置与展示的内涵。换言之,艺术行为,总是艺术创造者有必需而特别要表达的内容转换外化实现行为。“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纯物质性的内容,而主要是精神性的观念内容。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否定的。 2 艺术的表载信号性 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等艺术形态,有一个共同性的内涵,那就是模糊性。 分析起来,行为主体所依据的既不是纯粹的所谓艺术形象,也不是单纯的情感,而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化信号。从艺术传播学视点看,艺术的制码表现、展示与传播和艺术的译码接受与传播,都依赖于特有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行为成果所表载的信号内涵。所谓信号,是指行为主体用来传递信息或命令的光、色、波、声音、动作、形象、图示等符号性信息载体。艺术的表载信号性,就是指艺术的创生表现、传播与接受,具有制码与译码的信息实现特征。当然,特定艺术作品所呈现和传导的信号是指艺术化的信号,而非一般的如电闪雷鸣、风吹草动……那样的非人工性信号。 作为艺术表载的信号,都是人工制造的。而且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观和丰富艺术性的内涵。不论是音乐的声调、音响等象征性艺术信号,还是舞蹈的体姿动作、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光波连动画面、美术的图示等指代实义信号,都必须是艺术化的信号。即艺术的表载信号,是经过艺术创造者创造性组合而生的特定信号。艺术表载的信号,可以分为象征性和指称代用性或实义性信号两大类。总之,不论是创生传递听觉艺术,还是接受视觉性或视听综合性艺术,都离不开特定人工制造的艺术化信号。 我们之所以能有效感知音乐艺术的美丽,就在于我们对音乐之声与音信号的捕获与理解。对美术的表象图示与意蕴,对舞蹈艺术的体姿动态……等信号的创生放置、捕捉、翻译、理解,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之主体行为得意成功实现的依据与可能。认知艺术独具的艺术化表载信号性特征,既有助于克服艺术惯例带给人们对艺术的片面性认识,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艺术的内涵,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艺术文化和拓展深化艺术创造实践。 3 艺术的转换情感性 无论是意识形态艺术,还是自在或本体形态艺术,其都具有突出的、鲜明的“转换情感特征”。即艺术永远是艺术家独有艺术情怀理解与调控的转换性宣泄的行为使然。艺术家也正是以此种情感宣泄的方式,才得以灵动地、积极地去进行始终充满幸福感的艺术实践活动,并提供了让他人去获得心灵上的艺术享受的可能性。艺术接受者也因在欣赏饱含艺术家理解转换性独创情怀的艺术作品过程中,受到感染或启迪而创生新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艺术滋润之福。任何门类的艺术,如缺少艺术家个体的主题意识的积极运作与丰富的情感蕴藏和理解转换性宣泄,整个艺术领域就只能是呈现充满了理智至上的呆若木鸡状。由此也将使艺术失却了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