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兰州大学201303考试

社会学概论-兰州大学201303考试
社会学概论-兰州大学201303考试

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社会学在其产生以来的16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 初创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后期)——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孔德、斯宾塞。他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提出了基本构想,力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考察社会,但局限于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简单移植,并仍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辩特征;

(二) 形成时期(19世纪末期)——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的实证社会学思想,并第一个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实践了社会学的学科理想,由于迪尔凯姆的努力,社会学终于在社会科学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迪尔凯姆本人也成为法国第一个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与迪尔凯姆不同,韦伯开辟了社会学的另一传统,即反实证主义传统,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不同,自然科学可以成为“规范性科学”,而社会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不可重复的个体,所以社会科学只能是“表意性科学”,主张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理解人的社会行为,从根本上说明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所以把自己的社会举称为“理解社会学”。这一阶段社会学真正从学科意义上得以形成,较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范围;

(三) 发展时期(19世纪70代年至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传入美国,在美国兴起了众多代表人物和理论,如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等,从而使整个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美国。在美国,社会学开始注重理论与经验结合,积极研究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学向应用方向发展;

(四)当代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社会学在美国及欧洲和其他地区蓬勃发展,学派林立,理论众多,70年代以后面对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社会学界开始以新的解释模式,新的概念话语讨论更深层次的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新问题,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氛围。

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10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

(2)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式的;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

(4)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的;

(6)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

(7)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的;

(8)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

(9)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

(10)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秩序的;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并由此入手研究社会的结构、

功能和发展过程及规律的社会科学。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社会学研究的特点表现为视角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变动性与现实性,方法上的规范性与表意性(定量与定性)。

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1)个案法:是把调查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给予详细描绘与分析,从而获得能反映某一调查对象的全部现象一般过程及其各种各样的内部联系与文化背景的第一手资料。

(2)访谈法,是一种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通过谈话,以寻求研究资料的方法。

(3)观察法:是调查研究者凭借直接的感知接触研究对象,并直接记录与被研究者有关系和从研究目的来看有用的事实材料。

(4)问卷法:是研究者将想要收集的材料,以问题的形式写出.并编成表格,用邮寄或由某些人分发给调查对象填写,再由调查者收取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5)测量法:是按照一个有系统的步骤,用一套已设计好的表格作为刺激物,来测定受试者的反应,从反应中得知受试者的社会心理状态。

(6)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或操纵一定的条件,制造出一种研究所需要的情境。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观察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的变化,从而揭示某种事实。

(7)统计调查法:即抽样统计调查从将要调查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来进行调查。被抽出的调查单位,是总体的代表,因此叫样本。抽样是要从样本调查中获得可以代表总体的资料和依据。

社会学学科地位: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等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变化的,有以下几种看法:

(1)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综合各门社会科学成果并从社会整体角度加以分析的学科。

(2)总和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普遍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学研究一般的普遍的现象,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具体特殊的社会现象,所以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平等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是研究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与其他科学是平等的。

(5)共通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是相通的,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具体行为在社会学的视野中都是社会行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6)特殊说——把社会科学分为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大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其中认识功能即通常所说的三大功能。

(一)认识功能

1.描述功能:指社会学应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社会学所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其描述社会的信息资料具有量化性、代表性等特征。详见教材。

2.解释功能:指社会学通过对事实资料的研究,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其解释过程具有因果分析、理解分析等特征。详见教材。

3.预测功能:描述与解释功能使社会学掌握了各变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程度,在此基础上,社会学可展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预测。详见教材。(二)实践功能

所谓实践功能是指社会学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使自己的研究指向也始终面对社会现实问题。

1.实证主义:以法国的孔德、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为代表。是早期社会学崇尚自然科学,移植其方法的理论主张和结果。基本观点:(1)只有经验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2)只有经验知识才是唯一可靠的知识,因而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是假设;(3)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纯客观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因而象自然科学家面对事实敢于说真话一样,社会学家或者说社会学也要客观地面对社会事实,敢于说真话,所以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揭示事实真相;做为一门科学,社会学应当象自然科学只回答真与假、是与否的问题,而不回答善与恶、是与非,即严守价值中立;

2.反实证主义:也可被称作人本主义社会学,以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代表。是反对实证主义,主张价值关联的一派。与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另一大传统。基本观点:(1)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2)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3)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

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各有其合理性。实证主义倡导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

精神、科学精神,这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分强调实证方法甚至机械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无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不可取的。反实证主义看到实证主义主义的这一缺陷,正视社会学研究对象及社会科学研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价值关联,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方面做出区别,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尤其是让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发挥出它的科学价值和作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社会一词在英语中意为伙伴。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演绎有三层含意:第一是表示在一定地方,人们相会而举行祭神活动;第二个含义是指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如结社集会。上述两重含义可以说是指有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第三个含义是指地方行政单位,如“乡民社会”,“村闾社会”。

社会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具有哪些功能?

1、整合功能:因为有了社会,个人才可以被联系起来,被组织起来,个人潜能才能得以更好发挥,使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超越个体的局限,创造出个人所不能创造的奇迹。

2、导向功能

3、继承和发展功能

4、交流功能

人类社会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且永远也摆脱不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我们通过以下四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1、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从而也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产活动也就是一个加工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草原适宜于放牧,平原适宜于耕种,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仅在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人们对环境的依赖和环境对人的制约是巨大的,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以环境条件为前提,遵循环境规律。

2、自然界环境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进行影响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思想史上著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诸多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在《论法的精神》中,孟详尽而系统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理论,论述了地理条件如气候、土壤、甚至国地面积的大小即幅员如何影响各地区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民族性格、进而影响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及至法律制度。

3、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都有是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方。开发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总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4、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还表现为人类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否则就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的开发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也与日俱增,从而带给人严峻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个反省。

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精神文化又称非物质文化,指一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认知文化如科学、艺术等一切认识自己和世界的知识性文化,也包括习俗、法律等用于规范和控制社会的制度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因为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而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3.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一种文化总是在一定低于范围内存在,地域的中心区和边缘区情况有所不同,中心区是该文化的发源地,保存着该文化最纯粹的东西,而在边缘区,由于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递减的规律和接触外来文化的频繁,使得中心文化的特征逐渐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区强,两种文化逐渐混合成一种即非完全中心区的文化,又非完全外来文化的边际文化或边缘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也就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例如在美国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等就属于优秀的文化成果,而吸毒、赌博、卖淫等就是其文化中的糟粕即劣性文化;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作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社会学从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个层次上来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1、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组成文化扔最小单位,比如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纸、墨、笔、砚、汉字、日常交流中作揖,磕头、下跪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能表现中国文化的最微小的行为都是文化特质;

2、文化丛:当很多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相互联系构成一组文化现象时我们就把这一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丛,比如纸、墨、笔、砚这些文化特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书法艺术”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现象。

3、文化模式:当一个社会所有的文化内容也就是文化丛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表现一种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所以文化模式是表示一个社会的文化整体和文化体系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模式也可以用文化体系这个概念来表达。

文化的特征:

1、非自然性。

2、超越性。也可以称为文化的习得性。它是指任何文化都有是人们后天习得并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理遗传获取的。

3、超个人性。也可以称为文化的共有性,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文化的形成和维系绝不在于个人,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创造的,是为一个社会成员共同遵循和接受的。

4、复合性。很多文化现象既是包含有物质文化的成份又包含精神文化的成分,或者说是多种文化成份交融并存的,是一个复合体,单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

5、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往往除了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还有更多广泛的意义。

6、传递性或传播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扩散、传播,被模访被利用。

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社会角色: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日本社会学专业的全面介绍

日本社会学专业的全面介绍 社会学,是解明关于社会现象的实态、现象的生成原因的因果关系的学问。研究对象涉及行为、行动、相互作用的微观层面的事物、家族、社区等集团、组织,甚至是社会构造以及社会变动等宏观层 面的事物的诸多内容。因此,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主题,会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有时候研究社会学可能同时也要研究 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 【主要课程及研究方向】 对微观层面的秩序问题进行解明的同时,宏观的社会构造及其时代变化、即社会变动的的分析也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 产业社会学、劳动市场、社会阶层、学校系统、家族和地区社会、 国家社会等的构造及其变容过程等。因此就方法而言,则以各种社 会调查为主。 从社会变动研究方向看,近代主义的、发展阶段论的视点出发的研究课题比较多,有社会主义社会学、资本主义社会学、以及紧邻 学问领域的动向等构造主义的研究。而近年,聚焦脱产业化、高龄 少子化、国际化、情报化等得社会的、物质的变容的研究越来越多。 【培养目标】 社会学就是教授社会学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和客观评价、如何对社会事件和人物、构造以及变化 等进行分析,解明其变容过程及规律,培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专业 知识及素养的专业人士、以及从事社会调查、并能通过数据分析, 探讨社会变容过程中的诸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专业人士。 【学习适应度】 该专业为文科类专业,要求日语水平一般即可,适合本科专业为日语专业,历史专业或文科类专业、且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

该专业需要有社会学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 有该专业的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该专业内容,或者有该专业相关 工作经验且自学过该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该 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社会调查,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各种方法搜集经验实证,包括问卷、面谈、参与者观察 及统计研究。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未来发展】 在社会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能在教育行业、旅游业、服务业、零售业、新闻行业、国际合作机关、咨询业、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 领域活跃。当然,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社 会学的教学科研、中外社会问题研究、各种调查、数据、资料整理 及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是该专业的主要就职前景。 ·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国际地域研究专攻 ·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府—日本社会文化/国际社会文化 专攻 ·神户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国际文化专攻 ·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人间科学专攻 ·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历史文化学专攻 【关联及分支领域】 研究领域可以分为群体组织方面、社会制度方面、社会过程方面等。具体说,产业社会学、医疗社会学、家族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情报社会学、国际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地域社会学、都市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言语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阶层论等。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 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文明时期,他称该时期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专业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非师范本科)学制:四年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 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习课程: 1.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社会学、法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社会统计学、会计学、公共管理学、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研究方法、管理心理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实务 2.专业方向课(必修或限选):社会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风险管理、公文写作、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劳动关系实务(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实务、绩效与薪酬管理、专业论文写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实务、统计分析与实务、就业指导课 专业特色与优势: 长期与武汉大学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实操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企业建有实践基地,专注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口就业方向: 1.政府、事业单位、参公单位举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城镇社区、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工会及其它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基层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工作;政府各部门人力资源工作者;综合执法局等部门的劳动纠纷执法工作者;事业单位行政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教师等。 2.企业举例:各类企业行政工作者(秘书、助理、办公室行政、后勤等);各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劳动关系、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HR或HRBP);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者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节社会学的意义 一、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生活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其主要特点是:(1)生活社会化。现在社会不管是中国还是别国,都普遍存在着这点。人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封闭、闭塞的情况了,也没有人去过那种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生活了,即使他们想也很难做到了。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更是加剧了这种形势。 (2)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加快。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变动速度开始加快。但如今的我们赶上了发展迅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的换代也非常迅速,这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与革新,这使得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3)社会生活多样化。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革新,以使各国有能力生产出更多和品类更多的商品。再加上全球化,已经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品都有可 能在全球的其他地方被发现。 (4)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面对面才可以交谈,只有道学校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一些生活习惯,使本来就很乏咋的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化。 二、提供科学管理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在这方面的意义有以下方面: (1)社会学可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 (2)社会学可以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研究地解决社会问题,科社会学地治理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社会事实。 三、社会学在学科发展和研究上也发挥重要作用 1.它是发展边缘学科的基础。它对社会整体及各部分联系的研究,为各专门学科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为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基础和事实根据。同时,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也促进了其他边缘学科的产生、 发展。 2.它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骨干。社会学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特点使它在对某一现象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中,可以把各学科联合起来,把它们的研 究成果综合起来。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并且着这一基础上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还着眼于此来研究社会。基于此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关系。就拿哲学和一些单科性社会科学作例子,社会学涉及整个社会系统,而他们只是涉及某一方面、某一个或几个系统,因此,社会学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有时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成为哲学 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 【本章小结】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B)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B)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C)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A)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D)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D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C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B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C)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B)A.社区 B.群体 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B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B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四、 五、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七、? 八、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十六、

十七、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关系性社会结构 C.规范性社会结构 D.整体性社会结构? 二十二、 二十三、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 B.人口规模 C.人口结构 D.人口分布? 二十五、 二十六、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文化边际 C.文化震惊 D.文化排斥? 二十八、 二十九、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 B.孙本文 C.李达 D.费孝通? 三十一、 三十二、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热门专业解读 社会学

热门专业解读社会学 ◆专业介绍 社会学硕士点属于法学一级学科,它是以社会变迁为背景,研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学科。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社会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上海大学为例: 01.组织社会学 02.社区研究 03.家庭社会学 04.社会分层研究 05.网络社会学 06.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07.都市社会学 08.体育社会学 09.理论社会学 10.政治社会学 11.农村社会学 12.经济社会学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市场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较坚实的社会学专业理论和方法基础,知识面较宽、创新能力较强,从事社会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社会工作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3、专业特色 社会学是一门紧扣“时代脉搏”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另外,社会学还有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社会学理论 (4)816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注:以上海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推荐院校 社会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

◆就业前景 正如前面所说,社会学是一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研究社会中人的行为,探求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这里就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看如今社会学专业的就业趋势。 (一)国家处于转型期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中,这一背景为社会学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对转型期中的各类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能为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提供科学与合理的政策建议,这也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社会热点层出不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日益深入的交流,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社会学逐渐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如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青少年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等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学以它独特的视角给出答案,从而也涉及到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就业方向,譬如城乡经济分析,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组织运行方式的研究,文化传统、宗教、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宗教、法律等层面的互动关系等等。 ◆就业方向 主要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的工作。 ◆相近学科 与社会学相近的二级学科有: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课程设置(以河北大学为例) 主要课程有: 学位课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外语、基础理论课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 专业课:农村社会学、人口社会学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1

试卷代号:8884/6318 座位号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 试题(开卷)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从功能上来说,社会群体是能够满足人们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的集合体。 2.古典科学组织理论主要侧重对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重视组织经济效率的协调,认为组织是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械性系统。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5.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6.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等。 7.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这些国家的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 8.对越轨的分析,生物学的观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学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学三大家简介

簡介 ●涂爾幹D.Durkheim(1858-1917) ?確立社會學的中心議題——道德,或社會整合(s o c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涂 爾幹所處的時代是工業社會所引起的弊病逐一顯現的時代,最嚴重的是 脫序現象(a n o m i e),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關心社會的結合如何形成及維繫,他提出集體良知(c o l l e c t i v e c o n s c i e n c e)的概念指出在個人以外存在著集體性的情感,形成道德、信 仰、規範等,作為社會約束力的基礎。 ?提出「機械連帶」(m e c h a n i c a l s o l i d a r i t y)∕「有機連帶」(o r g a n i c s o l i d a r i t y)來說明傳統∕現代社會社會整合的基礎。前者代表結構簡 單、集體取向的社會,社會關係就像機械結構那樣固定、靜止;後者則 是日益分化、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整合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 【姑且不論涂爾幹的區分是否通用,但「連帶」(或團結)這個概念的 確是社會交往(sociality)的基礎,也就是讓大家相互信任、結合的隱形 價值規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或期望改變了,是否也意 謂著社會連帶將跟著改變?也許不那麼學術性的解答之一可以參考M. A l b e r t的《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功能論的觀點:從功能(f u n c t i o n)的角度探討各種社會制度與現象對維 持社會整合所具有的貢獻。因此某些社會現象並非病態,反而能促進社 會整合。譬如某種程度內的犯罪、自殺。 ●韋伯(M.Weber)(1864-1920) ?對西方近代文明(資本主義)興起原因的經典性探討。韋伯反對馬克思 的歷史唯物論觀點,強調理念(i d e a)所導引的生活風格(c o n d u c t o f l i f e) 在歷史進展上的重要性,社會變遷的動力並非物質因素單獨決定,而是 「物質」與「觀念」並置。《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此一論 述的代表。在書中,韋伯論證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新教 (p u r i t a n i s m)的禁欲倫理(a s c e t i c e t h i c s)具有明顯的推動力。 ?提出價值中立(v a l u e-f r e e d o m)的觀點,釐清學術和政治的分際。韋伯主 張,學術應保持價值中立,不應對社會問題及研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與實際的的行動干涉乃是政治的範疇。兩者應截然劃分。 ?對近代社會「理性化」(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過程的研究。韋伯認為,近代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