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文知识点(2020.10整理)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文知识点(2020.10整理)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文知识点(2020.10整理)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文知识点(2020.10整理)

一、一词多义

1.安

(1) 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养生《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怎么《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 《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4)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2.比

(1)靠近《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相比《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比作《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及,等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3.鄙

(1)见识短浅、目光短浅《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兵

(1)兵器,武器《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

(2)军队、兵士《木兰诗》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5.并

(1)都《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一起《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6.策

(1)马鞭《马说》执策而临之。

(2)鞭打、驱使《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3)记录。《木兰诗》策勋十二传。

7.诚

(1)果真《陈涉世家》今诚民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隆中对》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的确、实在《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诚心、真心《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8.乘

(1)坐车《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量、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9.从

(1)由、自《木兰诗》从此替爷征。

《桃花源记》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

(2)跟着、跟随

《伤仲永》从先人还家。《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小石潭记》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曹刿论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醉翁亭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从:跟......学习。)

(3)听从、依从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曹刿论战》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4)向、跟《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顺、随《与朱元思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6)从容、舒缓、不急迫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10.殆

(1)有害《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大概《隆中对》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1.道

(1)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中道:中途。)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正确的方法、道理《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指"仁政"。)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4)学说,思想。《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说,讲。《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堵

(1)墙壁《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而

(1)表转折,却、可是《醉翁亭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表修饰:地《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表并列(可不译)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表承接:就(可不译)《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表递进:而且《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4.凡

(1)总共《隆中对》凡三往,乃见。

(2)凡是《口技》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5.方

(1)方向、方位《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方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正、刚刚

《狼》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4)当,当......时《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5)人名中的字《陈太丘与友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16.芳

(1)花《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7.奉

(1)侍奉《鱼我所欲也》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接受,奉行《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奉、供养《送东阳马生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负

(1)背《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凭借,依靠《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

19.盖

表原因,是因为盖追先帝之殊遇

大概是盖树柏影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0.更

(1)重新《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

21.孤

(1)幼而无父的人《大道之行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皇帝的自称、我《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2.股

(1)大腿《狼》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3.故

(1)旧、原来《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2)原因、缘故《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4.固

(1)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顽固《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本来《伤仲永》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坚决《公输》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5)固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5.顾

(1)回头看《陈太丘与友期》元方入门不顾。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顾:这里指往旁边看。)

(2)看《山市》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3)拜访、探望《隆中队》将军宜枉驾顾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6.观

(1)看《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观赏

《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景象《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观群书。

27.国

(1)国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2)诸候的封地《陈涉世家》复力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3)地势、地方

《隆中对》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民殷富而不知存恤。

(4)国都

《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

《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5)国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8.躬

(1)亲自《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出师表》躬耕于南阳。

29.规

(1)计划、打算《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30.归

(1)女子出嫁《大道之行也》男有分,女有归。

(2)返回、回来、回去

《塞翁失马》其马将朝骏马而归。《木兰诗》壮士十年归。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3)归依《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4)聚拢《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31.过

(1)犯过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

(2)到《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

(3)过于《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

32.好

(1)美丽《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喜欢《隆重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

(3)友好《隆中对》外结好孙权。

33.号

(1)大叫、呼啸《岳阳楼记》阴风恕号,浊浪排空。

(2)别号《醉翁亭记》故自号曰醉翁也。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3)宣称、定国号《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4)号召《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34.河

(1)黄河《夸父逐日》欲得饮,饮于河、渭。《木兰诗》暮宿黄河边。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35.恨

(1)叹恨《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2)遗憾《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6.会

(1)聚会、集会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陈涉世家》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适逢、正赶上

《口技》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体会、领会

37.惠

(1)恩惠《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通“慧”、聪明《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38.或

(1)有的、有的人

《山市》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有时《马说》一食或尽粟一石。《三峡》或王命急宣。

(3)或许《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39.及

(1)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 和《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等到《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浔阳。

40.极

(1)到极点《岳阳楼记》感极而悲者也。

(2)非常、最《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

(3)尽、到《岳阳楼记》南极潇湘。

(4)尽头,穷尽《岳阳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41.集

(1)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2.计

(1)计算《核舟记》通计一舟,为人五。计谋,策略

(2)计谋、策略《隆中对》今将计安出?

43.加

(1)增加《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

(2)戴《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益处《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4)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4.假

(1)借《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假装《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5.间

(1)中间、当中《三峡》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马说》骈死于槽枥之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时候、期间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私自、偷着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4)断绝、隔绝

《桃花源记》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间隔:断绝往来。)

(5)间或、偶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6)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46.简

(1)挑选、选拔《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

47.见

(1)看到、看见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木兰诗》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拜见、进见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3)接见、召见《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

(4)引见《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5)通"现"、出现《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8.津

(1)渡口《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9.尽

(1)没了、完了《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2)到头、消失《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穷尽、用尽《观潮》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4)吃完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尽兴《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6)全部取得。

《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7)都、全《童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0.景

(1)日光《岳阳楼记》春和景明。

(2)景色《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

51.就

(1)接近、趋向《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从事)

(2)完成《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2、居

(1)坐在,在

《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2)居住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留,停留

《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处于,处在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经过《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6)居然;竟然

《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53、举

(1)推荐,推举《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被任用,被选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发动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即举大名耳54、具

(1)具备,具有《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详细《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问所从来,具答之《出师表》:宫中府中,具为一体

(3)通"俱",全,都《岳阳楼记》:百废具兴

55、绝

(1)断,断绝《醉翁亭记》: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尽,穷《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

(3.)隔绝,隔断《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与人世隔绝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停止;消失《三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极,非常。《三峡》:绝囐多生怪柏

(7)到了极点《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56、可

(1)大约《核舟记》:高可二黍许《小石潭记》: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曹刿论战》:可以为师;可以一战;

《送东阳马生序》:手不可屈伸《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

《出师表:》可计日而待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57、怜

爱戴《陈涉世家》:楚人怜之

58.寇

入侵《公输》:在宋城上待楚寇矣

59、类

(1)种类《公输》:臣以王吏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

(2)像《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3).事理《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60、临

(1)到;靠近《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面对,对着《马说》:执策而临之

《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岳阳楼记》:把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将要,快要

《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1、名

(1)名字《木兰诗》:卷卷有爷名

《核舟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

(2)起名,命名《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叫,叫作《山市》:见山上人烟市肆

(4).名义,名分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名望,名声《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6)说出《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7)有名,闻名《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名贵的,著名的《马说》:故虽有名马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2、乃

(1)于是,就《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曹刿论战》:乃入见

(2)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隆中对》:羽、飞乃止

(3)竟然,却《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是《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3.戚

(1)忧愁的样子《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

(2)内外亲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亲戚畔之

64、其

(1)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他”;“它”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相当于"自己的" 《童趣》:蹲其身,使与台齐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3)相当于"这","那"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4)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口技》:不能指其一端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5)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6)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

(7)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65、期

(1)约定《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期望《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期限《陈涉世家》: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4)满(一年)周(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6.启

打开《核舟记》:启窗而观

67、且

(1)犹,尚且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和,又《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3)况且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唐雎不辱使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4)将近《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68、穷

(1)贫穷。

《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尽,深

《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3)穷尽:完结

《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69.趋

(1)快走《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

(2)追赶《狼》: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70、去

(1)离开,离去

《陈太丘与友期》: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待君久不至,已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

《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

(2)距离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71.然

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不以为然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xx: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xx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doc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合称“柳白”。有“诗豪”之称。曾学过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朝文学家刘义庆撰写。这部书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文中“朝闻夕死”选自《论语》;文中“清河”、“平原”分别是陆机、陆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以及与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王道”。 曾学过《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的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孟子故事的名称: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名称《“迁地教子”、“三断机杼”》《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文言知识点整理

文言知识点整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二、古今异义(古/今)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三、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四、文言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六、虚词运用 -+①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②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

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白露 ..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汇总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汇总 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是成绩提升速度最慢的学科,同时也是学起来最为复杂的学科。语文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很容易就会遗漏知识,从而导致扣分。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2020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 1.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

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shǔ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陈涉世家》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 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事】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汇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20、虽有嘉肴《礼记》---------------------------------------第五单元25、河中石兽纪昀---------------------------------------第六单元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10、木兰诗---------------------------------------------------- 第三单元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第六单元30、狼(蒲松龄)-----------------------------------------------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作者:临沧教育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3班、杨鸿简】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 恶(怎么委池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的事狱鄙再向(过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境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痛恨(痛心和遗憾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原文)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