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上6.1.2 从种到界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上6.1.2 从种到界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上6.1.2 从种到界 教案

基于项目学习的概念教学课《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第二节。本节顺承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内容,在对生物类群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复杂多样性,理解研究生物必须依据生物所共有的特征进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为后续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二、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1.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2.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能力方面

通过项目的活动探究,培养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科学家对生物分类的认识发展过程,感受到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难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五、学情分析

(一)认知水平

1.学生在本册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在本节课要需寻找动物间相似特

征时提供了知识的基础;

2.通过上一节对“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学习,学生对分类的依据与意义有了初步的认知,利于本节进一步的学习。

(二)能力水平

经过一年对生物学的学习与活动的开展,初二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三)情感水平

通过之前多个科学故事与教学探究活动的影响,学生对接下来的探究会更加的严谨。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重要策略在于导入新课时就通过创设情境,植入项目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更深地理解分类的依据与意义,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做中学”理念,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只是从旁稍作引导,课堂的教学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

七、课前准备

提前准备好《特征调查表》、与狮、虎、猫、狼、狗、马、鳄、蝗虫、蚯蚓的生物仿生模型及以上动物的面具,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用到。

八、教学过程

(五)分享科学故事

渗透情感教育

提出林奈提出双名法解决了生物命名

的学术难题的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了

解双名法的内容。

学生边听故事边理解双

名法。

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向

学生渗透科学探究过程

中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六)解读植物名牌

强化概念应用

通过举例校园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

牌,让学生观察解读植物名牌上的信

息,进一步了解双名法的具体用法。

再列出6种不同植物名牌(其中有5

种同科,有两种同属)给学生观察,

通过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哪两

种植物亲缘关系最近。

学生能结合刚学的双名

法内容,解读出植物名

牌上的学生信息

通过对比,学生最终也

能说出两个同属的植物

亲缘关系最近。

联系生活并让学生把刚

学的东西学以致用,强化

学生对生物分类的意义

的理解。

(七)练习巩固PPT呈现题目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做题检验巩固学习

成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课堂:本节课引入了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让本来内容单调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本节课的后半段老师的讲授

还是多了点,其实还是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去说,自主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课堂的大部分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了学生很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学生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

归纳能力等等。

(三)教师:整节课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基于项目开展教学活

动需要教师对课堂有较强的把控能力,项目的设计与相关资料用具的准备都需要花费大量前期准备的时间,当然,尽管要付出很多,但也通过课堂也让教师得到了自我的提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