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测试题

《劝学》测试题
《劝学》测试题

.

二、 请你练一练(高考链接)(14分)

假舆马者.

(09山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09安徽、10浙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7山东) 蟹六跪而.

二螯 吾尝终日而.思矣(11四川)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2上海) 三、名句填空(20

分)

12北京 安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全国2 、09山东)

(3)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06北京、11沪)

.

(7),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08山东全国)

(8)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11山东)

四、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通,)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

一、古今异义

(1)劝学【】古:今: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今:

(3)金就砺则利。【】古:今: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今:(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今:

五、一词多义

1.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4)以为妙绝()

(5)佛印绝()类弥勒

(6)赞不绝()口

2.者: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或异于二者()之为

(3)昔者(),吾舅死于虎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6)来者()不拒

3.以:

(1)学不可以已()

(2)輮以为轮()

.

(3)无以至千里()

4.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善假于物也()

5.而: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蟹六跪而二螯()(3)吾尝终日而思矣()6.生:

(1)君子生非异也()(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7.强:

(1)筋骨之强()

(2)挽弓当挽强()

(3)赏赐百千强()

8.假:

(1)假舆马者()

(2)大臣犯法,无所宽假()(3)假使吾不知书()

(4)乃吾前狼假寐()

9.望:

(1)吾常跂而望矣()

(2)德高望重()

(3)将以八月之望()

(4)日夜望将军至()

六、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

4.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5.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6.使动用法

輮以为轮

七、特殊句式

(1)君子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5)輮以为轮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七、文学常识

荀子,名,(朝代)赵国人。我国古代的家、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他提出“”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主张“论”。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成排比,又善用比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体史书由朝主持编纂,这部书书名的意思是

2.用原文填空

(1)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开始却以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

(2) 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3) 出自本文两个成语是、。

3.文段可以分两层,用“//”在文中划开。

4.指出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并翻译句子。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2) 见.往事耳。

(3) 非复.吴下阿蒙。

(4) 刮.目相待。

6.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2020《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 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 上。 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⑧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 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C 【解析】C 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6.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C 【解析】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①谈的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劝学》 测试题

《劝学》测试题 《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七月既望。 4、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6.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7、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雁荡具体而微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这段文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坎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第三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劝学》试题及答案

劝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就是 (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与“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与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与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完整word版)《劝学》测试题

二、 请你练一练(高考链接)(14分) 假舆马者. (09山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09安徽、10浙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7山东) 蟹六跪而. 二螯 吾尝终日而.思矣(11四川)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顺风而. 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2上海) 三、名句填空(20分) 12北京 安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全国2 、09山东) (3)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06北京、11沪) (4)登高而招,_______ _____,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 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________ __,而致千里;假舟楫者,_____ ______,而绝江河。_____ _____,善假于物也。(08全国、08天津) (5) ,风雨兴焉。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10皖、 11福建、12山东)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09天津、10闽) (7)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08山东全国) (8)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11山东) 四、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 ,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 通 ,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 )

劝学练习题完整版

劝学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劝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 马(yú) B .蛟.龙(ji āo)跬.步(ku ǐ)骐骥.(j ..ì)爪. 牙(zh ǎo) C .镂.金(lóu)弩.马(n ǔ)生.非异(xìng)洞穴. (xué) D .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 乎己(x ǐng) 2.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 .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 (片刻) B .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 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跬步..(占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 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风雨兴. 焉(起)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人强马壮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 .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 臣以大事 B .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 夜寐 C .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 余马兮山皋 D .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 得无衰乎 5.“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6.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劝学检测试题(含答案)

劝学检测试题(含答案) 《劝学》过关检测 一.字音与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10)圣心备焉(11)故不积跬步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古义今义 2.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 3.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古义今义 5.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7.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8.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9.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善假于物也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輮使之然也 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

《孙权劝学》测试题答案 (1)

初二《孙权劝学》练习题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 _》。此书是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3.“治经”中的“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邪()即更.() 三、划分朗读的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找出句子中古今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今: 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谓: 2.卿今当涂掌事今:当涂: 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以: 4.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益: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治经:为: 邪: 6.但当涉猎但:涉猎: 7.见往事耳见:往事:耳: 8.孰若孤孰:若: 9.蒙乃始就学:乃:就: 10.及鲁肃过寻阳及:过: 11.卿今者才略才略: 12.非复吴下阿蒙非复: 13.即更刮目相待即:更:刮目: 14.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而: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孙权劝学和吕蒙学有所成。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起初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 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用原文填空) 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表现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情投意合,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善于说服别人,对部下要求严格 (2)吕蒙:虚心肯学,进步快,也很有幽默感。 (3)鲁肃:敬才爱才 7、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浅薄。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心的眼光看待。 8、“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惊叹赞美的态度。 9、文中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读书学习很重要。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11、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格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相照应的成语:开卷有益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试题及答案

輮使之然(r du) 跬步(ku i) 弩马(n 锲而不舍(q i) () 舟楫(j i) 骐骥(j i) 生非异(x i g) 二螯 (do) 舆马(y ? 爪牙(zh ao) 洞穴(xu 0 参省乎己(x m g)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 中:合于。 B 虽有槁暴 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D 君子生非异也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 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D 人强马壮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 超越。 B 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 结论。 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 要性。 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 成就。 6.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举例说明任何 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劝学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 ? B 蛟龙(ji e) C 镂金(l du) D 跂而望(q 》 暴:晒干 生:出生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7.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原因在于论述道理时巧妙运 用了大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是否)2. 《荀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是否) 3.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否) 三、填空题 1. 荀子,名 ____ ,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 _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劝学》原文填空。

劝学阅读练习题讲课稿

劝学阅读练习题

《劝学》练习 一、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四段:论述。一是, 二是,三是。 (2)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二.写作特点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三、阅读理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 B.而绝江 河绝:横渡 C.金石可镂镂:同“漏”孔穴 D.而闻者 彰彰:清楚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锲而舍之 B.吾尝跂而望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D.第三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4.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劝学 》检测题

《劝学》检测题 2019-3-1 张翠荣 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其数① ② 舍也。 《礼》者,法之大分③ 君子之学也/君子的学习,入乎耳/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箸乎心/记在心中,布乎四体/贯彻到全身,形乎动静/表现在举止上。端而言,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蠕⑤而动,一可以 为法则。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 ..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口、耳之间才不过四 寸罢了,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之学者 ..为己,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问一而告二谓之⑦。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傲,非也;,非也;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如向⑧矣。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乐》法而不说, 《书》故而不切, ⑨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语繁碎。 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精读设计]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解析:选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通达智慧的人。 解析:选D 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解析:选C 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劝学》复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注音 (1)靛()青(2)中()绳(3)槁暴() (4)参省()(5)须臾()(6)跬()步 (7)驽()马(8)金石可镂()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3)君子生非异也。( 通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实词。 (1)学不可以已。已: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彰: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水:绝:4.“而”在课文中主要有四种用法: A. 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就”“那么”等; B.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等; C.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等; D.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等。 下列各句分别属于哪种用法,试把正确用法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4)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德,圣心备焉。(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拓展延伸 (1)荀子,名(),又称()。战国后期()家、()家,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证?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本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喻义是什么? 3.本文第一至三段各有一句直接论述学习意义或作用的关键句,请把它们摘录出来。 四、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 2.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句中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句中义:;现代常用义:。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练习卷含答案

《劝学》练习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u)闻者彰(zhā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 C、老臣窃以为 ..之往来。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行李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 ..(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 ..(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9.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10.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得无衰乎 二、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一段文字,回答7~10题。 1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雁荡具体而微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这段文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坎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孙权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姓名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是_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_ ________(朝代)___ _______家、__ _________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 遂.()邪.()即更.() 三、划分朗读的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找出句子中古今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治经()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与蒙论议() 11、孰若( ) 12、非复( )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六、一词多义 就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但当涉猎 当卿今当涂掌事 可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 辞旦辞爷娘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见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回答问题: 1、文章写两件事是和。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但起初吕蒙以为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 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用原文填空) 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 (2)吕蒙: (3)鲁肃: 7、写出本文出现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8、“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的态度。采用了的手法来证明。 9、本文主要写。采用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格言:

劝学练习题

劝学练习题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南乐职专15级(下)语文周练 (一) 1.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 ..( ) 跬.步 ( ) 骐骥.()埃.土()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4.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7)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 今义: (8)劝.学古义: 今义:(9)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今义: (11)无可寄托 ..者古义: 今义:(12)而青.于蓝古义: 今义:5.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5)登高而 招: (6)用心一也: (7)积善成德:

6.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善假于物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翻译重点句子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 舟楫 .(jì) 舆. 马(yú) B .蛟.龙(jiāo ) 跬.步(kuǐ) 骐骥 .(jì) 爪. 牙(zhǎo ) C .镂.金(lóu ) 弩.马(nǔ) 生.非 异(xìng ) 洞穴. (xué) D .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 参省. 乎己(xǐng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 项是() A .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 规(合乎) 砺. (磨刀石) 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 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 焉(起)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1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