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第1讲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2013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第1讲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2013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第1讲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专题一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函数与导数、不等式第1节 集合、常

用逻辑用语

自主学习导引

真题感悟

1.(2012·浙江)设集合A ={x | 1<x <4},集合B ={x | x 2

-2x -3≤0},则A ∩(?R B )=

A .(1,4)

B .(3,4)

C .(1,3)

D .(1,2)∪(3,4)

解析 首先用区间表示出集合B ,再用数轴求A ∩(?R B ).解x 2-2x -3≤0得-1≤x ≤3,∴B =[-1,3],则?R B =(-∞,-1)∪(3,+∞),∴A ∩(?R B )=(3,4). 答案 B

2.(2012·福建)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 .?x 0∈R ,0e x

≤0 B .?x ∈R,2x >x 2

C .a +b =0的充要条件是a b

=-1 D .a >1,b >1是ab >1的充分条件 解析 应用量词和充要条件知识解决.

对于?x ∈R ,都有e x

>0,故选项A 是假命题;当x =2时,2x

=x 2

,故选项B 是假命题;当a b =-1时,有a +b =0,但当a +b =0时,如a =0,b =0时,a b

无意义,故选项C 是假命题;当a >1,b >1时,必有ab >1,但当ab >1时,未必有a >1,b >1,如当a =-1,b =-2时,ab >1,但a 不大于1,b 不大于1,故a >1,b >1是ab >1的充分条件,选项D 是真命题. 答案 D

考题分析

高考对集合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集合的运算与集合间关系的判定与应用,常用逻辑用语考查知识面十分广泛,可以涵盖函数、立体几何、不等式、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考查的形式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但需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

网络构建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例1】(1)(2012·朝阳二模)已知集合A={0,1},B={-1,0,a+3},且A?B,则a等于A.1 B.0 C.-2 D.-3

(2)(2012·西城二模)已知集合A={x| log2x<1},B={x| 0<x<c,其中c>0}.若A∪B =B,则c的取值范围是

A.(0,1] B.[1,+∞) C.(0,2] D.[2,+∞)

(3)(2012·宜春模拟)设全集U=R,A={x| 2x(x-2)<1},B={x| y=ln(1-x)},则图中

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A.{x| x≥1} B.{x| 1≤x<2}

C.{x| 0<x≤1} D.{x| x≤1}

[审题导引] (1)利用子集的定义求解;

(2)解出A,然后借助于数轴解决;

(3)观察图形,求得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解出A,B并求解.

[规范解答] (1)∵A?B,∴a+3=1,∴a=-2.

(2)解不等式log2x<1,得0<x<2,

∴A={x| 0<x<2}.

∵A∪B=B,∴A?B,∴c≥2.

(3)解不等式2x(x-2)<1=20得0<x<2,

∴A={x| 0<x<2}.

又易知B={x| x<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A∩(?U B)={x| 0<x<2}∩{x| x≥1}

={x| 1≤x<2}.

[答案] (1)C (2)D (3)B

【规律总结】

解答集合间的关系判定与运算问题的一般思路

(1)正确理解各个集合的含义,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代表的意义. (2)根据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化简集合.

(3)在进行集合的运算时要尽可能地借助Venn 图和数轴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一般规律为:

①若给定的集合是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求解; ②若给定的集合是点集,用数形结合法求解; ③若给定的集合是抽象集合,用Venn 图求解.

[易错提示] (1)准确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属性,以求解有关不等式(如例1中的第(3)题,集合B 表示函数y =ln(1-x )的定义域).

(2)在借助于数轴进行集合的运算时,要标清实点还是虚点,避免漏解或增解(如例1中的第(2)题). 【变式训练】

1.(2012·三明模拟)已知集合M ={m ,-3},N ={x | 2x 2+7x +3<0,x ∈Z },如果M ∩N ≠?,则m 等于

A .-1

B .-2

C .-2或-1

D .-32

解析 由2x 2

+7x +3<0,得-3<x <-12,

又x ∈Z ,∴N ={-2,-1}, 又M ∩N ≠?,∴m =-2或-1.

答案 C

2.(2012·海淀二模)设全集为R ,集合M =??????????x ???

x 2

4

+y 2

=1

,N =?

?????

???

?x ???

x -3

x +1≤0

,则集合????

??

x ???

? ??

??x +322+y 2=

1

4可表示为 A .M ∪N

B .M ∩N

C .(?R M )∩N

D .M ∩(?R N )

解析 根据椭圆的有界性知M ={x | -2≤x ≤2},解不等式

x -3

x +1

≤0,得N ={x | -1<x ≤3}.

由圆的定义可得????

??

x ???

? ??

??x +322+y 2=

1

4 ={x | -2≤x ≤-1},

即????

??

x ???

? ??

??x +322+y 2=

14=M ∩(?R N ). 答案 D

考点二: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例2】(1)(2012·潍坊模拟)命题:“若x2<1,则-1<x<1”的逆否命题是

A.若x2≥1,则x≥1,或x≤-1

B.若-1<x<1,则x2<1

C.若x>1,或x<-1,则x2>1

D.若x≥1,或x≤-1,则x2≥1

(2)若p是真命题,q是假命题,则

A.p∧q是真命题 B.p∨q是假命题

C.?p是真命题 D.?q是真命题

[审题导引] (1)按照四种命题的定义即可解决;(2)由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判定.

[规范解答] (1)∵“-1<x<1”的否定是x≥1,

或x≤-1.

又由逆否命题的定义,

∴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若x≥1,或x≤-1,则x2≥1.

(2)由条件知,?p是假命题,?q是真命题,故选D.

[答案] (1)D (2)D

【规律总结】

命题真假的判定方法

(1)一般命题p的真假由涉及到的相关交汇知识辨别.

(2)四种命题的真假的判断根据:一个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而与它的其他两个命题的真假无必然联系.

(3)形如p或q、p且q、?p命题的真假根据真值表判定.

【变式训练】

3.(2012·衡水模拟)命题A:若函数y=f(x)是幂函数,则函数y=f(x)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那么命题A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三个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解析易知命题A是真命题,其逆否命题也是真命题,A的逆命题与否命题都是假命题.

答案 C

4.(2012·石家庄模拟)有下列命题:

p:函数f(x)=sin4x-cos4x的最小正周期是π;

q:已知向量a=(λ,1),b=(-1,λ2),c=(-1,1),则(a+b)∥c的充要条件是λ=-1;

r:若

11

1

a

dx x =

?(a>1),则a=e.

其中所有的真命题是

A.r B.p,q C.q,r D.p,r

解析 ∵f(x)=sin 4x -cos 4

x

=(sin 2

x +cos 2

x )(sin 2

x -cos 2

x )=-cos 2x , ∴T =π,故p 是真命题;

∵a +b =(λ-1,λ2

+1),(a +b )∥c , 则λ2

+λ=0,即λ=-1或λ=0, 故q 是假命题;

??1

a

1

x d x =ln x 1|a

=ln a =1, ∴a =e ,故r 是真命题. 答案 D

考点三:量词、含有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例3】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 .?x ∈?

??

??

0,π2

,x >sin x

B .?x 0∈R ,sin x 0+cos x 0=2

C .?x ∈R, 3x

>0 D .?x 0∈R ,lg x 0=0

[审题导引] 对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要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要特别注意思维的严谨性.

[规范解答] ?x ∈? ????0,π2,设单位圆与角x 的终边交于点P (m ,n ),与m 轴正半轴交于

点A (1,0),作PM ⊥m 轴于M ,由正弦函数的定义,知MP =sin x , AP 的长l =x ,由S

扇形OAP

>S △OAP ?x >sin x ,故?x ∈? ????0,π2,x >sin x ,即选项A 是真命题;sin x +cos x =2

sin ?

????x +π4≤2,

所以不存在x 0∈R ,使sin x 0+cos x 0=2,故选项B 是假命题.故选B.(事实上,由指数函数的值域?x ∈R,3x

>0是真命题;取x 0=1,lg x 0=lg 1=0,故?x 0∈R ,lg x 0=0是真命题.) [答案] B

【规律总结】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判断方法

对于特称命题的判断,只要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元素使命题成立,即可判断该命题成立;对于全称命题的判断,必须对任意元素证明这个命题为真,也就是证明一个一般性的命题成立时,方可证明该命题成立,而只要找到一个特殊元素使命题为假,即可判断该命题不成立. [易错提示] 注意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方程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在判断由这些知识组成的全称或者特称命题时,要特别注意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指数函数的值域、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周期性、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等.

【变式训练】

5.(2012·朝阳二模)若命题p :?x ∈R ,1

x 2

+x +1

>0,则其否定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不等式

1x 2+x +1>0的隐含条件为1x 2

+x +1>0且x 2

+x +1≠0, ∴綈p :?x ∈R ,

1x 2

+x +1

<0,或x 2

+x +1=0.

答案 綈p :?x ∈R ,

1x 2

+x +1

<0,或x 2

+x +1=0

6.命题p 1:?x ∈(0,+∞),? ????12x <? ????13x

;p 2:?x ∈(0,1),12

log x >13log x ;p 3:?x ∈

(0,+∞),? ????12x >12

log x ;p 4:?x ∈? ????0,13,? ????12x

<13log x ,其中的真命题是

A .p 1,p 3

B .p 1,p 4

C .p 2,p 3

D .p 2,p 4

解析 取x =12,则12

log x =1,1log x =log 32<1,p 2正确;当x ∈? ????0,13时,? ????12x

<1,而

13

log x >1,p 4正确.

答案 D

考点四:充分必要条件

【例4】(1)(2012·黄冈模拟)已知条件p :x ≤1,条件q :<1,则綈p 是q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2)(2012·丰台二模)已知p :??????1-

x -13≤2,q :x 2-2x +1-m 2≤0(m >0),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0,9)

B .(0,3)

C .(0,9]

D .(0,3] [审题导引] (1)求出綈p 与q 中x 的范围后,再判断;

(2)先解p 与q 中的不等式,然后利用数轴求解.

[规范解答] (1)?p :x >1,又易知q :x <0或x >1,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解不等式????

??1-

x -13≤2得p :-2≤x ≤10,

又x 2

-2x +1-m 2

=[x -(1-m )][x -(1+m )]≤0, 且m >0,

∴q :1-m ≤x ≤1+m .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由图得????

?

1-m >-21+m ≤10

m >0或????

?

1-m ≥-21+m <10m >0

∴0<m ≤3.

[答案] (1)A (2)D 【规律总结】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1)充要关系的判断就是在两个条件之间互推,当问题为A 是B 的什么条件时,如果A ?B ,反之不成立的话,则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是A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B ?A ,反之不成立的话,则A 是B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 是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A ?B ,则A ,B 互为充要条件.

(2)充要关系可以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即若满足命题p 的集合为M ,满足命题q 的集合为N ,则M 是N 的真子集等价于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N 是M 的真子集等价于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M =N 等价于p 和q 互为充要条件,M ,N 不存在相互包含关系等价于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易错提示]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应注意问题的设问方式,我们知道:①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指:A ?B 且B ?A ;②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 是指:B ?A 且A ?B .在解题中一定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以免出现错误. 【变式训练】

7.(2012·咸阳二模)下面四个条件中,使a >b 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是 A .a >b +1 B .a >b -1 C .a 2>b 2

D .a 3>b 3

解析 ∵a >b +1>b ,∴a >b +1是a >b 的充分条件, 但当a >b 时不能推出a >b +1,故选A. 答案 A

8.(2012·成都模拟)已知p :|x -10|+|9-x |≥a 的解集为R ,q :1

a

<1,则綈p 是q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x -10|+|9-x |≥1, 且|x -10|+|9-x |≥a 的解集为R , ∴p :a ≤1,则?p :a >1;

解不等式1

a

<1,得q :a <0或a >1,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 A

名师押题高考

【押题1】设全集U =R ,集合A =??????

???

?x ∈Z ??

?

x 3-x ≥0

,B ={x ∈Z | x 2≤9},则图中阴影部

分表示的集合为

A .{1,2}

B .{0,1,2}

C .{x | 0≤x <3}

D .{x | 0≤x ≤3}

解析 图中阴影表示的是A ∩B ,化简集合:A

=?

?????

???

?x ∈Z ??

?

x x -3≤0=?

?????

???

?x ∈Z ???

???

?? x x -3≤0,

x -3≠0={x ∈Z | 0≤x <3}={0,1,2},B ={x ∈Z | -3≤x ≤3}={-3,-2,-1,0,1,2,3},所以A ∩B ={0,1,2},故选B.

答案 B

[押题依据] 高考对集合的考查集中在三个方面: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的性质特征与集合的运算.本题与不等式的解法交汇命题、综合性较强.重点考查集合的运算,难度不大,但重点突出,立意新颖,故押此题.

【押题2】已知命题p 1:当x ,y ∈R 时,|x +y |=|x |+|y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 ≥0. p 2:函数y =2x +2-x 在R 内为减函数,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

p 1∧(?p 2)中,真命题是

A .q 1,q 3

B .q 2,q 3

C .q 1,q 4

D .q 2,q 4

解析 解法一 p 1是真命题,事实上:(充分性)若xy ≥0,则x ,y 至少有一个为0或两者同号,∴|x +y |=|x |+|y |一定成立.

(必要性)若|x +y |=|x |+|y |,两边平方,得x 2+2xy +y 2=x 2+2|xy |+y 2

,∴xy =|xy |.∴xy ≥0.故p 1为真.

而对于p 2:y ′=2x ln 2-12x ln 2=ln 2?

????2x -12x ,当x ∈[0,+∞)时,2x

≥12x ,又ln 2>0,

∴y ′≥0,函数单调递增;

同理得当x ∈(-∞,0)时,函数单调递减,故p 2是假命题. 由此可知,q 1真,q 2假,q 3假,q 4真.故选C.

解法二 p 1是真命题,同解法一.对p 2的真假可以取特殊值来判断,如取x 1=1<x 2=2,得y 1=52<y 2=174;取x 3=-1>x 4=-2,得y 3=52<y 4=17

4

,即可得到p 2是假命题,由此可知,

q 1真,q 2假,q 3假,q 4真.故选C.

解法三 p 1是真命题,同解法一.对p 2:由于y =2x

+2-x

≥22x ·2-x

=2(等号在x =0时

取得),故函数在R上有最小值2,故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单调函数,p2是假命题,由此可知,q1真,q2假,q3假,q4真.故选C.

答案 C

[押题依据] 常用逻辑用语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本题综合考查了命题的真假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及逻辑联结词,题目难度适中,体现了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故押此题.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一体化: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

专题1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 高考趋势 1.函数历来是高中数学最重要的内容,不仅适合单独命题,而且可以综合运用于其它内容.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最重要内容,它既是工具,又是方法和思想.在江苏高考文理共用卷中,函数小题(不含三角函数)占较大的比重,其中江苏08年为3题,07年为4题. 2.函数的图像往往融合于其他问题中,而此时函数的图像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粗略估计函数的一些性质。另外,函数的图像本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些高考时常出现。图像的变换则是认识函数之间关系的一个载体,这在高考中也常出现。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洞察所涉及到的函数的性质。在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图象、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在上述性质中,知道信息越多,则解决问题越容易。 考点展示 1. “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 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 1、S 2 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 为时间,则下图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B 2. 函数x y 1=的图像向左平移2个单位所得到的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 21 +=x y 3. 函数 )(x f 的图像与函数2)1(2---=x y 的图像关于 x 轴对称,则函数 )(x f 的解析式是 2)1(2+-x 4. 方程22 3x x -+=的实数解的个数为 2 5. 函数)1(x f y +=的图像与)1(x f y -=的图像关于 x=0 对称 函数图象对称问题是函数部分的 一个重要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同一个函数图象自身的对称性;一类是两个不同函数之间的对称性。 定理1 若函数y=f(x) 对定义域中任意x 均有f(a+x)=f(b-x),则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2 a b x += 对称。 定理2 函数()y f a x ω=+与函数()y f a x ω=-的图象关于直线2b a x ω -=对称 特殊地,函数y=f(a+x)与函数y=f(b-x)的图象关于直线2 b a x -= 对称。 6. 函数2 1()2 f x x x =-+定义域为[]n m ,,值域为[]n m 2,2,m n <,则m n += -2 样题剖析 例1. 已知R 上的奇函数)(x f 在),0[+∞上是单调递增函数,且2)3(=f ,若函数)(x f 的图像向右 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函数)(x g 的图像,试解不等式: 02 )(2 )(>+-x g x g ),4()2,(+∞--∞ 变式: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且f (2)=0,则使得f (x )<0的x 的取值范围是 (-2,2) . 例2. 已知函数x b b ax x f 22242)(-+-=,R b a a x x g ∈---=,,)(1)(2 其中 (1) 当b=0时,若)(x f 在),2[+∞上单调递增,求a 的取值范围;1≥a (2)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所有实数对),(b a :当a 为整数时,存在0x ,使得)(0x f 是)(x f 的最大值, )(0x g 是)(x g 的最小值。 (2224b b a -+=2)1(5--=b ,502≤

2012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算法初步

2012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算法初步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算法的特征 (1)确定性:算法的确定性是指一个算法中每一步操作都是明确的,不能模糊或有歧义,算法执行后一定产生明确的结果; (2)有穷性:算法的有穷性是指一个算法必须能够在有限个步骤之内把问题解决,不能无限的执行下去; (3)可行性:算法的可行性是指一个算法对于某一类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程序框图 基本的程序框有起始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其中起始框是任何流程都不可缺少的,而输入、输出框可以用在算法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程序框图中的图框表示各种操作,图框内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操作的内容,带箭头的流线表示操作的先后次序. (1)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描述的是最自然的结构,它也是最基本的结构, 其特点是: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 序进行,不能跳跃,不能回头,如图1表示的是顺序结构的 示意图,它的功能是:A和B两个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 执行完A框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 (2)选择结构 选择结构是依据指定条件选择不同的指令的控制结构.选择结构和实际问题中的分类处理与数学思想中的分类讨论思想是完全对应的.

两种常见的选择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的功能是先判断P是否成立,若成立,再执行A后脱离选择结构. 图3的功能是根据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A框或B框,特别注意,无论条件P 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既执行A框又执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无论执行哪条路径,在执行完A框或B框之后,脱离本选择结构.(3)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就是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它的特点是: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其中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 两种常见的循环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的功能是先执行A框,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条件不成立,再执行A,然后再对P条件作判断,如果P条件仍然不成立,又执行A,…,如此反复执行A,直到给定的P条件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脱离本循环结构(又称直到型循环).图5的功能是先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A框,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若成立,又执行A框,…,直到不符合条件时终止循环(又称当型循环),执行本循环结构后的下一步程序. 3、基本算法语句 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本部分要学习的算法语句,是为了将算法转换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语言和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的程序所需要的语句,其作用就是实现算法与计算机的转换. (1)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是用来表明赋给某一个变量一个具体的确定值的语句.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变量名=表达式. 赋值语句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或符号)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等); 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不同. (2)输入语句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为重点知识的强化与巩固阶段,时间为3月1日—3月27日。 2:第二阶段是对于综合题型的解题方法与解题能力的训练,时间为3月28日—4月 16日。 专题一:函数与不等式,以函数为主线,不等式和函数综合题型是考点 函数的性质:着重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这些性质通常会综 合起来一起考察,并且有时会考察具体函数的这些性质,有时会考察抽象函数的这些性质。 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是贯穿中学阶段的一大函数,初中阶段主要对它的一些 基础性质进行了了解,高中阶段更多的是将它与导数进行衔接,根据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与x轴的交点位置,进而讨论与定义域在x轴上的摆放顺序,这样可以判断导数的正负, 最终达到求出单调区间的目的,求出极值及最值。 不等式:这一类问题常常出现在恒成立,或存在性问题中,其实质是求函数的最值。 当然关于不等式的解法,均值不等式,这些不等式的基础知识点需掌握,还有一类较难的 综合性问题为不等式与数列的结合问题,掌握几种不等式的放缩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专题二:数列。以等差等比数列为载体,考察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关系,求通项公式的几种常用方法,求前n项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这些知识点需要掌握。 专题三: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三角形。三角函数是每年必考的知识点,难度较小,选择,填空,解答题中都有涉及,有时候考察三角函数的公式之间的互相转化,进而求单 调区间或值域;有时候考察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向量的综合性问题,当然正弦,余弦定 理是很好的工具。向量可以很好得实现数与形的转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衔接点,它还 可以和数学的一大难点解析几何整合。 专题四:立体几何。立体几何中,三视图是每年必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填空题中。大题中的立体几何主要考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这一手段求空间距离,线面角,二面角等。 另外,需要掌握棱锥,棱柱的性质,在棱锥中,着重掌握三棱锥,四棱锥,棱柱中, 应该掌握三棱柱,长方体。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应以证明垂直为重点,当然常考察 的方法为间接证明。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假如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邓建书 课题名称 求数列通项(高三数学第二阶段复习总第1课时) 科目 高三数学 年级 高三(5)班 教学时间 2009年4月10日 学习者分析 数列通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让他们掌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化归思想、应用意识. 2.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 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 讲练结合-----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 2. 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 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难点:(1)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由前n项和求数列通项公式时注意检验第一项(首项)是否满足 若不满足必须写成分段函数形式;若满足

则应统一成一个式子. 教学资源 多媒体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 第一组问题: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由递推关系知道已知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即可用公式求出通项 第二组问题:[学生讨论变式]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可以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出通项 (3)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联想到"?=?)" 可以构造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从而间接求出通项 教学活动2 变式探究 变式1:数列中 求 思路:设 由待定系数法解出常数

(完整)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2017-1018学年下学期教学反思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它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高三数学教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立足基础,在能力的提高上有所突破,以达到应试的要求和水平。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 一、加强高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命题也在逐年探索、改革,命题的方向愈加突出考查能力,所以研究好高考,尤其是把握好高考的新动向,搞好高考复习,不仅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而且也必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高考要研究大纲和考纲,要研究新旧考题的变化,要进行考纲、考题与教材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考的研究,把握复习的尺度,避免挖的过深,拔的过高、范围过大,造成浪费;避免复习落点过低、复习范围窄小,形成缺漏。 二、明确中心思想,做好学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其效果决定高考复习的成败;一轮复习搞的扎实,二轮复习的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故制定以下指导思想: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全面,即全面覆盖,不留空白;扎实,即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握三基务必牢固;系统,即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灵活,即增强小综合训练,克服解题的单向性、定向性,培养综合运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巩固的阶段,是考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考的胜败。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把巩固“三基”放在首位;完善,即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综合,即在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结点,增强知识交汇点的题目,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回归课本,狠抓夯实基础 《考试说明》中强调,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并明确指出: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3:5:2左右,即中低档题占总分的80%左右,这就决定了在高考复习中必须抓基础,常抓不懈,只有基础打好了,做中低档题才会概念清楚,得心应手,做难题和综合题才有基本条件。尤其在第一轮复习中应以夯实“三基”为主,对构建的知识网络上每个知识点要弄清概念,了解数学知识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在第一轮的复习课中,应总结梳理每一章节的数学知识,基本题型和练习,以利于学生进行复习,在梳理中注重由学生自己去推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公式较多,要求学生证明两角差的余弦这一重要公式,并由次推导三角函数的和角、差角、倍角、半角等三角公式,通过这一练习,不但使学生对三角公式之间的联系十分清楚,记忆加深,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在分章节复习时要以课本知识为本,因为课本是知识与方法的重要载体,课本是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纵观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多数试题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课本例习题的综合、加工与拓展,充分体现了课本的基础作用。复习必须紧紧地围绕课本来进行,只有严守课本,才能摆脱“题海”之苦。课本中有基本题,也有综合题,都在课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4)三角函数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系列(4) 三角函数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高考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2.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即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和差及倍角公式) 3.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4.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线、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Y=Asin(ωχ+φ)的简图、理解A 、ω、 的物理意义。 5. 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 arccosx arctanx 表示角。 三、热点分析 1.近几年高考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而对本章的内容的考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上有所加强. 2.对本章内容一般以选择、填空题形式进行考查,且难度不大,从1993年至2002年考查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问题(1)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2)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3)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和等式证明的问题;(4)与周期有关的问题。 3.基本的解题规律为:观察差异(或角,或函数,或运算),寻找联系(借助于熟知的公式、方法或技巧),分析综合(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实现转化.解题规律:在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中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运用基本公式,将未知角变换为已知角求解;在最值问题和周期问题中,解题思路是合理运用基本公式将表达式转化为由一个三角函数表达的形式求解. 4.立足课本、抓好基础.从前面叙述可知,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高考已逐步抛弃了对复杂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而重点转移到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来,所以在复习中首先要打好基础.在考查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同时,也直接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的变换,可见高考在降低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要求下,加强了对三角函数性质和图象的考查力度. 四、复习建议 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任意角的概念 任意角的三角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计算与化简 证明恒等式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和角公式 倍角公式 差角公式 弧长与扇形面积公角度制与弧度应用 应用 应用 应用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数列》

数列(第二轮复习) 1.等差(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比)数列. 2.通项公式 等差 a n =a 1+(n-1)d ,等比a n =a 1q n -1 3.等差(比)中项 如果在a 、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a 、A 、b 成等差(比)数列,则A 叫a 、b 的等差(比)中项.A =(a+b)/2或A =±ab 4.重要性质: m+n=p+q ? a m ·a n =a p ·a q (等比数列)a m +a n =a p +a q (等差数列) (m 、n 、p 、q ∈N*) 特别地 m+n=2p ? a m +a n =2a p (等差数列) a m ·a n =a p 2 (等比数列) 5.等差数列前n 项和 等比数列前n 项和 6.如果某个数列前n 项和为Sn ,则 7.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值 (1)若a1>0,d <0,则S n 有最大值,n 可由 ???≥≥+0a 0a 1 n n (2)若a1<0,d >0,则S n 有最小值,n 可由 ???≤≤+0a 0a 1 n n 8.求数列的前n 项和S n ,重点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 n },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和与倒着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2).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组成,此时求和可采用错位相减法. (3).分组转化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两项,或把数列的项“集”在一块重新组合,或把整个数列分成两部分,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分组转化法. (4).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即数列的每一项都可按此法拆成两项之差, ()()???≥-==-2111n S S n S a n n n ()()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 ()?????≠--==111111q q q a q na S n n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 (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4)n a与n S的关系: 1 1 (1) (2) n n n S n a S S n - = ? =? - ?≥.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 (1)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2)递推公式:110n n n n a a d a a q q n *++-==≠∈N ,·,,. (3)通项公式:111(1)n n n a a n d a a q n -* =+-=∈N ,,. (4)性质 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0d ≥时为递增数列,0d ≤时为递减数列,0d =时为常数列. ②若 m n p q +=+,则 () m n p q a a a a m n p q *+=+∈N ,,,.特别地,当2m n p +=时,有 2m n p a a a +=. ③ ()() n m a a n m d m n *-=-∈N ,. ④232k k k k k S S S S S --,,,… 成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当 1001 a q ??>?时,为递增数列;当101a q ?,,,或1001a q >??<

高三数学文科第二轮专题复习

大田职专11级1—5班数学专题复习 立体几何模块 1、如图,四边形ABCD 与''ABB A 都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点E 是A A '的中点,'A A ⊥平面ABCD .。(I )计算:多面体A 'B 'BAC 的体积; (II )求证:C A '//平面BDE ; (Ⅲ) 求证:平面AC A '⊥平面BDE . 2、如图,已知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AB DC ,ο45=∠ABC ,1DC =, 2=AB ,⊥PA 平面ABCD ,1=PA . (Ⅰ)求证://AB 平面PCD ; (Ⅱ)求证:⊥BC 平面PAC ; (Ⅲ)若M 是PC 的中点,求三棱锥M ACD -的体积. 3、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AB ⊥平面BCD ,它的正视图和俯视图都是直角三角形,图中尺寸单位为cm 。(I )在正视图右边的网格内,按网格尺寸和画三视图的要求,画出三棱锥的侧(左)视图;(II )证明:CD ⊥平面ABD ;(III )按照图中给出的尺寸,求三棱锥A —BC D 的侧面积。 B ' ? D C A ' B A E M C A P

5、(11-3泉质) 6、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60ABC ∠=?,点M 是棱PC 的中点,N 是棱PB 的中点,PA ⊥平面ABCD ,AC 、BD 交于点O 。 (1)求证:平面OMN//平面PAD ; (2)若DM 与平面PAC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求三棱锥 P —BCD 的体积。

8、 9、已知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是菱形,F 为棱BB 1的中点,M 为线段AC 1的中点. 求证:(Ⅰ)直线MF ∥平面ABCD ; (Ⅱ)平面AFC 1⊥平面ACC 1A 1. A B C D 1 A 1 B 1 C 1 D M F

2019-2020年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第1讲 直线与圆教案

2019-2020年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第1讲 直线与圆教案 自主学习导引 真题感悟 1.(xx ·浙江)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先求出两条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再判断. 若直线l 1与l 2平行,则a (a +1)-2×1=0,即a =-2或a =1,所以a =1是直线l 1与直线l 2平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 A 2.(xx·福建)直线x +3y -2=0与圆x 2 +y 2 =4相交于A 、B 两点,则弦AB 的长度等于 A .2 5 B .2 3 C. 3 D .1 解析 利用平面几何中圆心距、半径、半弦长的关系求解.∵圆心到直线x +3y -2=0的距离d =|0+3×0-2| 12+3 2 =1,半径r =2, ∴弦长|AB |=2r 2 -d 2 =222 -12 =2 3. 答案 B 考题分析 圆在高考命题中多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主,考查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弦长的求法等,题目多以小题为主,难度中等,掌握解此类题目的通性通法是重点. 网络构建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直线方程及位置关系问题 【例1】(xx·江西八所重点高中联考)“a=0”是“直线l1:(a+1)x+a2y-3=0与直线l2: 2x+ay-2a-1=0平行”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审题导引] 求出l1∥l2的充要条件,利用定义判定. [规范解答] 当a=0时,l1:x-3=0,l2:2x-1=0,此时l1∥l2, 所以“a=0”是“直线l1与l2平行”的充分条件; 当l1∥l2时,a(a+1)-2a2=0,解得a=0或a=1. 当a=1时,l1:2x+y-3=0,l2:2x+y-3=0,此时l1与l2重合, 所以a=1不满足题意,即a=0. 所以“a=0”是“直线l1∥l2”的充要条件. [答案] C 【规律总结】 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1)平行:当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存在时,l1∥l2?k1=k2;如果直线l1和l2的斜率都不存在,那么它们都与x轴垂直,则l1∥l2. (2)垂直: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当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存在时,l1⊥l2?k1·k2=-1;若两条直线l1,l2中的一条斜率不存在,另一条斜率为0时,则它们垂直.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I)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I) 函数的单调性有广泛的应用,利用它可以解方程与不等式,求最值,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也可以证明等式与不等式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的解法巧妙、简捷。现举例如下:1.比较大小 例1.比较与的大小: 解:, 由于及01)在R上是增函数, 又∵, ∴, , (1)+(2),, 当时取“=”号, ∴解得, ∴原方程的解是。 3.证方程至多有一个实根 例3.试证方程x3+x+1=0至多有一个实根。

证:(反证法)。 令f(x)=x3+x+1,则原方程写为f(x)=0. 设f(x)=0至少有两个实根x1,x2,且x2>x1, ∴ f(x1)=f(x2)=0 (1) ∵ f(x)=x3+x+1在R上是增函数, 又∵ x2>x1, ∴ f(x2)>f(x1) (2) 由(1),(2)知,两者矛盾, 故方程x3+x+1=0至多有一个实根。 4.解不等式 例4.解不等式(2x-1)5+2x-1

2020高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专题二 万能答题模板——助你解题得高分 数学解答题题型解读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类重要题型,通常是高考的把关题和压轴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层次和选拔功能.目前的高考解答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综合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型解答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解答题综合考查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不少同学答题格式不规范,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规范每种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按照规范的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实现答题步骤的最优化. 万能答题模板以数学方法为载体,清晰梳理解题思路,完美展现解题程序,把所有零散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整合到不同的模块中,再把所有的题目归纳到不同的答题模板中,真正做到题题有方法,道道有模板,使学生从题海中上岸,知点通面,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解题得高分. 模板1 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 例1 已知函数f (x )=cos 2????x +π12,g (x )=1+1 2 sin 2x . (1)设x =x 0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求g (x 0)的值; (2)求函数h (x )=f (x )+g (x )的单调递增区间. 审题破题 (1)由x =x 0是y =f (x )的对称轴可得g (x 0)取到f (x )的最值;(2)将h (x )化成y =A sin(ωx +φ)的形式. 解 (1)f (x )=12? ???1+cos ????2x +π6, 因为x =x 0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 所以2x 0+π 6=k π (k ∈Z ), 即2x 0=k π-π 6 (k ∈Z ). 所以g (x 0)=1+12sin 2x 0=1+1 2sin ????k π-π6,k ∈Z . 当k 为偶数时,g (x 0)=1+12sin ????-π6=1-14=34. 当k 为奇数时,g (x 0)=1+12sin π6=1+14=5 4. (2)h (x )=f (x )+g (x ) =12[1+cos ????2x +π6]+1+1 2 sin 2x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doc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第7讲 概率与统计问题的题型与方法(三) 七、强化训练和参考答案 1.随机变量ξ的的分布列如下,则m =(D ) A . 31 B .21 C .61 D .4 1 2.设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B (6,2 1 ),则P (ξ=3)= (A ) A .165 B .16 3 C .85 D .83 3.从签盒中有编号为1、2、3、4、5、6的六支签中,任意取3支,设ξ为这3支签的号码之中最大的一个,则ξ的的数学期望为(B ) A .5 B .5.25 C .5.8 D .4.6 4.某射手射击时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7,设4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次数为随机变量ξ,则P (ξ≥1)等于(D) A .0.9163 B .0.0081 C .0.0756 D .0.9919 5.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是(C ) A .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的可能性最大 B .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的可能性最小 C .与第几次抽样无关,每次抽到的可能性相等 D .与第几次抽样无关,与抽取几个样本有关 6.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有50名学生,随机编为1~50号,为了了解他们在课外的兴趣爱好要求每班是40号学生留下来进行问卷调查,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D ) A .分层抽样 B .抽签法 C .随机数表法 D .系统抽样法 7.当一个样本的容量不大时,我们估计总体的标准差σ的常用量是(C )

A .s B .s 2 C .s * D .s *2 8.从总体中抽一个样本,2、3、4、8、7、6,则样本平均数为x =(B ) A .4 B .5 C .6 D .6.5 9.从总体中抽一个样本,3、7、4、6、5,则样本方差s *2为(B ) A .2 B .2.5 C .5 D .3 10.下面哪有个数不为总体特征数的是(B ) A .总体平均数 B .总体方差 C .总体标准差 D .总体样本 11.为了抽查某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执行标准情况,在该城市的主干道上采取抽取车牌末位数字为5 的汽车检查,这种抽样方法称为(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随机数表法 C .系统抽样法 D .分层抽样法 12.已知n 个数据为x 1,x 2,…,x n ,那么])()()[(1 1 22221x x x x x x n n -++-+--Λ是指(D ) A .s B .s * C .s 2 D .s *2 13.总体方差σ2的的估计量为(B ) A .x B .s 2 C .s D .s * 14.已知容量为40的样本方差s 2=3.9,那么s *=(B ) A .4 B .2 C . 2 D .1 15.设15000件产品中有1000件废品,从中抽取150件进行检查,查得废品的数学期望为(B ) A .20 B .10 C .5 D .15 16.某一计算机网络,有几个终端,每个终端在一天中使用的概率p ,则这个网络中一天平均使用的终端个数为(B ) A .np (1-p ) B .np C .n D .p (1- p )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 .甲乙两个班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相同,这表明这两个班数学学习情况一样 B .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方差甲班比乙班的小,这表明甲班的数学学习情况比乙班好 C .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大,则数学学习情况甲班比乙班好 D .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小,则数学学习情况甲班比乙班好 18.某射击运动员射击所得环数ξ的分布列如图所示,则P (ξ=8)= (D )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第2讲 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一、考试容 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二、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简单的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复习目标 1. 能灵活地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解题; 2.能熟练地求一些特殊数列的通项和前n 项的和; 3.使学生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通过解决探索性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解综合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四、双基透视 1. 可以列表复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有关公式和性质. 2.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11(/)n n n n a a a a ---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①若 = +(n-1)d= +(n-k )d ,则{}n a 为等差数列; ②若 ,则{}n a 为等比数列。 (3)中项公式法:验证 都成立。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 (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

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4)n a 与n S 的关系: 11(1)(2) n n n S n a S S n -=?=? -?≥.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 (1)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2)递推公式:110n n n n a a d a a q q n *++-==≠∈N ,·,,. (3)通项公式:111(1)n n n a a n d a a q n -* =+-=∈N ,,. (4)性质 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0d ≥时为递增数列,0d ≤时为递减数列,0d =时为常数列. ②若m n p q +=+,则 () m n p q a a a a m n p q *+=+∈N ,,,.特别 地,当2m n p +=时,有2m n p a a a +=. ③ ()() n m a a n m d m n *-=-∈N ,. ④232k k k k k S S S S S --,,,… 成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当1001 a q ??>?时,为递增数列; 当 101a q ?,, ,或 1001 a q >?? <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函数

2009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函数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考点回顾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 2. 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掌握函数零点的概念,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解,会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一: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初等函数的基石,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肯于在对定义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 复习函数的性质,可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从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入手,在判断和证明函数的性质的问题中得以巩固,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具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能准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在某一 区间的单调性,能熟练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2.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深化对函数性质几何特征的理解和 运用,归纳总结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换元、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 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性质的直观载体,函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函数的图像直观地表现出来。 因此,掌握函数的图像是学好函数性质的关键,这也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复习函 数图像要注意以下方面。 1.掌握描绘函数图象的两种基本方法——描点法和图象变换法. 2.会利用函数图象,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解决方程、不等式中的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变换的思想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4.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 例1、(2008广东汕头二模)设集合A={x|x<-1或x>1},B={x|log2x>0},则A∩B=( ) A.{x| x>1} B.{x|x>0} C.{x|x<-1} D.{x|x<-1或x>1} 【解析】:由集合B得x>1 , A∩B={x| x>1},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图象的性质,是函数与集合结合的试题,难度不大,属基础 题。 例2、(2008广东惠州一模)“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 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 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 间,则下图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A B C D 【解析】:选(B),在(B)中,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在同一时间的路程比乌龟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