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唤醒理论

第二节环境应激

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

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

1.唤醒与情绪

●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

张状态

●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

●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

或称“心境”(mood)

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 2.1不定性与唤醒

●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

二者呈直线关系

●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

●(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

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

●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

●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

●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

●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

●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环境维度:

●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对复杂性的偏爱:

●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

●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

理想

●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

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

●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

的信息

●3)复杂刺激的组织:

●无组织的复杂性

●有组织的复杂性

●协同的复杂性

3.唤醒与绩效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

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

●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为最优唤醒水

定义

●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

●应激物: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

●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

●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

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

●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顶临挑战而应对能

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

1.应激反应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相互关联、同时发生

● 1.1生理反应

●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一般称系统应激

●行为和情绪反应由拉扎勒斯提出,一般称心理应激

●塞利的研究证明,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概括为连续发

生的三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1.应激反应

躯体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

副交感神经

●1)警戒反应

●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刺激需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

助人进行感觉判断

●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氧气;停止消化以便

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

●2)抗拒(或适应)阶段

●警戒反应迅速而短暂,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

●此时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

以便贮备大量体能维持身体的高度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应对作好准备

●3)衰竭阶段

●若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衰竭;感觉、知觉能力

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亡

●塞利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时间内忍受

寒冷,但持续几月后,因体能耗尽而死亡

● 1.2心理反应

●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

●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主体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

●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可能引起应激——这些刺激

本身未变,但个人是否把它评价为威胁却因人因时而异

●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

●1)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

●2)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离刺激发生还有多

少时间)

●个人有关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避)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

就越小,该情境引起应激的程度越低

●一旦把某刺激评价为威胁,就会顺序发生警戒反应、抗拒反应

●抗拒阶段的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

●这时,个人要全力以赴、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

●(信息探索,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

●若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常伴随不同程

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

●不良的情绪反应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导致对健康不同程度的危害

●当全部应对能力消耗殆尽,则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期

●幸运的是,常常在情况未发展到如此糟糕之前便出现转机

●原因:

●1)当某种令人反感的刺激长时间作用时,随着对刺激的神经生理敏感性降低,人们的

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变得适应

●2)随着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预见性和控制感加强,在认知方面把应激物评价为威

胁的倾向越来越少(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达到适应或平衡,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2.应激物的种类

●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

●1)灾变事件

●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

●特点: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当事人付出很大努

力才能有效应对

●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导致的问题:焦虑、退缩或麻木、抑郁、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回归、梦魇

●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浩劫,但同时也有巨大教育意义——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

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

●用广义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不

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受力

●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有人类的过错;应学会与自然交流,

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行为

●(1998年长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2)个人应激物

●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

●特点: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

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

●问题:这些事件无休止而又无法摆脱,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幸或不顺心加在一起,有可

能把人拖累得疲惫不堪,甚至被彻底拖垮

●“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为研究生活事件的应激后果,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被试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整等级量表

●结果发现,积分30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中,80%的人在被观察后一年内患重病

●一般一年之内积分150~199分为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为较严重生活危机,超过

300分为严重生活危机

●处在严重危机中的个人,随着积分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包括各种炎症、溃疡、呼吸疾

病、心脏病,甚至猝死

●3)背景应激物

●指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

●特点: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躲

避,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

个人的心境

●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

●长期不良的心境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

大病的诱因,后果不可忽视

●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通过合理的

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与缓解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有利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其他挑战

3.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应激的效应:

●1)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

●2)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

疫系统的战斗力

●只要应激物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的成熟——使人学会更好地处理下一个应激事

●在此意义上,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应激所付

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纳的学费,长期的养尊处优和懒散放荡会使人降低正常的适应能力

概述

●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还可用其他理论解释,如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

论、行为约束理论等

●尽管这些理论看起来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有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了解环境与行为的

关系

1.环境负荷理论

● 1.1梅拉比安指出,可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称为环境负荷

●高负荷环境:传递大量感觉信息的环境

●低负荷环境:刺激信息量较少的环境

●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环境比低负荷环境具有更强的唤醒作用

●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

●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值,如播放音乐的分贝值越高,环境负荷也越高,唤醒效果也

越强

●新奇性: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任何陌生的事物都比熟悉的事物需分配

更多的注意和付出更多“认知努力”,这种注意和认知努力导致更高的唤醒

●复杂性: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付出越多的努力

●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段时间,

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

●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

●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

● 1.2信息负荷

●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息负荷则可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

●信息超载现象

● 1.3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

●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

2.适应水平理论

●缺乏刺激的环境闷的发慌,无聊、厌烦,主动探索和寻求刺激

●刺激过度的环境感到闹得受不了,乱得理不清

●沃威尔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

●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称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

●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人们可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

●该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

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

●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如噪音太多让人易怒,一

点声音也没有,也会不舒服

●2)刺激的多样性:适应水平理论认为多样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

●3)刺激的模式:或说是环境提供信息的组织结构和不确定对知觉的限制

●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然而,由于每个人过去的经验

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

●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

●适应水平理论常被用于解释人们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以及预测什么样的环境刺激最

适合于人们

3.行为约束理论

●“行为约束”: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干扰或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

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从认知角度把这种情境解释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失去控制感)——反应的第一阶段

●“心理对抗”:试图重新建立对情境的控制

●(禁果分外甜)

●环境对行为限制的三个基本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

4.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以噪声为例应用)

概论

●生态心理学家将环境和行为看作是双向作用的、生态上相互依存的整体单元,环境所

具备的物质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尽管使用者不断更换,但固定的行为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却不断重复

●这里的行为属非个体行为,这样的环境称为场所,场所与其中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

为场景

1.场所的环境特征

●有些是专门设计的、较复杂和封闭的、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场所,如剧院、教室等

●有些建筑小品虽是人为设置,但非常简单且开放,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如中国

传统的小亭子)

●自然环境本身也常有某些特征诱发出一些非个体的行为,而成为某些固定模式的场所

(如一棵大树、一块林间空地)

2.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维持某一行为场景所需的最少人员数量称最小维持量

●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员数量称为容量

改善措施:

●1)调整对申请者的接纳标准

●2)调节场所的容量

●3)调节场所成员的逗留时间

3.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了解场所,服务设计

●场所是有生命的,设计者在设计环境的同时也是在设计使用者的行为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应激反应生理反应的三个阶段

●应激模型及其应用

●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的基本内容

●理解:

●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

《心理学导论》第十章

第十章言语 【学习目标】 (2) 【学习建议】 (2) 【学习重点】 (2) 【关键词】 (2) 第一节言语概述 (4)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4) 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5) 三、言语的种类 (7) 四、思维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9) 五、言语的生理机制 (10) 第二节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理解 (12) 一、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12) 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16) 一、词汇理解 (16) 二、句子理解 (16) 第四节言语发展 (18) 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18) 二、言语发展理论 (19) 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21) 一、双语教育 (21)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21) 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21)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 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环境心理学》

一、单选题 1.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D A.格式塔知觉理论 B.生态知觉理论 C.环境知觉理论 D.概率知觉理论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理论加以解释。C A.唤醒理论 B.环境负荷理论 C.行为场景理论 D.行为约束理论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4、()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A A.情绪 B.激动 C .唤醒行为 D.兴奋 5.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6.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B A.评价成图 B.认知成图 C.评价地图 D.认知行为 7.()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C A.警戒 B.激动 C.应激 D.衰竭 8.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B A.建筑的协调因素 B.建筑的功能因素 C.建筑的形制因素 D.建筑的社会性 9.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A A.空间行为 B.人人空间 C.私密性 D.领域性 10.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和信息控制。B A.前进 B.退缩 C.懦弱 D.勇敢 1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B A.触觉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12.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C A.惠太海默 B.考夫卡 C.林奇 D.苛勒 13.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D A.同一性 B.结构 C.意义 D.方法 14.()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A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 计中的应用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景观设计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一,相关概念 1, 环境 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

界事物。不同的学科对于环境有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以人为考察对象,将人类以外的一切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看作环境因素。环境至少应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思维要素。 2, 心理 人的心理或意识是指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包括感知、记忆、思 维、意志、能力、性格等心里想想的总和,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心理的想法,包括感觉和情绪。人的心理活动极其隐蔽且复杂,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心理学的任务。在高强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对人们评价的重要准则。生态学的兴起,人性化的研究,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心理变化”。 3, 行为 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 求。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 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行为规律。 行为简单说就是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观察、谈话、来来去去。行为是人们的社会结构意识支配的能动性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脉络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 文化的、心理的、物质的环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动作是具体的,偏重于身体的生理活动,而行为是整体的,偏重于人们心理的和精神的活动。 环境景观空间如同我们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我

们着眼于人和环境的关机,也关注环境如何更理想的充当人际关系的媒介方式。 二,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1、私密性与开放性空间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个人独处; ②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环境,如建立几个人亲密相处的不受他人干扰的环境;③个体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目 前,设计师多采用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圭寸闭和半圭寸闭的私密性空间。在喧嚣、疲惫的大都市中,生成人们渴求的一片属于自己的清静之地,可以在其中读书、静坐、交谈、私语。对于开放空间的设计形式就显得更为简单,如在城市广场上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不能一览无余,并有遮阳避雨的场所;居住区绿地中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等植物品种。这些设计思路都能够创造更多适于人大范围活动的空间。 2、安全性与稳定性空间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利的沟通,更能够体现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庭院围墙的内侧种植一些茂密的爬墙植物,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不易人攀爬上去;再如私人庭院里常常运用绿色屏障与其他庭院分割,既实现了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又对家人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领域感。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已整理 )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199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河南大学1998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河南大学1999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与诱因(第十章,诱因在心理学导论P194)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第三章) 3.清晰度和可懂度(心理学导论P494) 4.直觉思维和灵感(第七章) 5.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第十一章) 二、简答 1.简述图形组织的原则(第四章) 2.说明颜色的基本特性(第三章) 3.试述推理的概念和种类,影响推理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导论P446) 4.简述意志的良好品质(第九章) 5.人的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第十一章) 6.什么是社会性动机?简述社会性动机的种类(第九章) 三、论述 1.评述詹姆斯—兰格理论(第十章) 2.试述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塞斯顿的基本能力说和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 3.说明掌握气质对管理工作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心理学导论P663) 河南大学200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考试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一.单选 1、常用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是(C) A SAS B EPQ C SCL—90 D 16PF 2、下列哪些属于神经症(C) A精神分裂症B学习困扰C强迫症D幻听 3、科学心理学创始人是(C)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冯特 D、马斯洛 4.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系统。 A.植物神经B.运动神经C.中间祾经D.感觉神经 5.关于神经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 (A)自知力相对完整(B)出现某些思维和行为异常(C)不会有人格基础(D)症状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6、行为主义创始人是(C) A冯特B杜威C华生D荣格 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B) A冯特B弗洛伊德C华生D杜威 8、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D) A冯特B 荣格C华生D 罗杰斯 二.多选 1、1989年,WHO认为健康包括(ABC) 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社会适应良好D道德健康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 A学业方面B人际关系方法C情绪方面D恋爱方面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家庭因素B社会因素C人格因素D学校因素 5、心理健康的特点具有() A相对性B完整性C可逆性D动态性 6、心理咨询能够解决() A一般心理问题B心理障碍C神经症D精神病 7、从严重程度来看,心理问题可分为() 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疑似神经症D精神病 8、心理的本质(ABC) A、心理是脑的机能 B、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来源 C、心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心理是心脏的功能 10.心理过程包括(ABC)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个性心理特征 11、心理咨询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ABC) A 心理评估阶段 B 心理帮助阶段 C 结束巩固阶段 D 咨询前的准备阶段 12、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哪些(ABCD) A 个体面谈咨询 B 团体心理咨询 C 家庭心理咨询 D 电话心理咨询 14、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ABCD) A 排除器质性标准 B 时间标准 C 严重程度标准 D 症状标准

环境行为心理学

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 1、先民对环境行为心理的认知 在国外,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对人的行为、心理都有过论述。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波克瑞特(Hippocrates)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类型。 2、对20世纪世界发展思潮的反思 唯经济增长论:从20世纪下半叶起,人们一味把经济增长的数量简单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被简单地规定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这样一来,单纯的经济增长就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危机、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此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增长、资源使用与环境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在1974年编著完成,随着环境行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普及,1986年,其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至此,环境行为心理学正式出现在学术界中。 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 ①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②建筑学(Architecture) ③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④心理学(Psychology)⑤美学(Aesthetic) 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 ②建筑学(Architecture) a.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把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物作为城市意向的5种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它们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心理印象。 道路——线形元素,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人们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和认识城市,其它的元素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边界——线形元素,起到了划分领域的作用。 区域——面,由于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而联系形成了二维的平面。 节点——点状要素,两层含义:a.道路的连接点,是人们集中的焦点;b.某区域的中心点,是区域的核心和集结的中心。 标准物——点状要素,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可意象性. b.1966年,霍尔(Hall) 出版的《隐匿的尺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是从极为精细的角度来分析环境—行为—心理的相互关系。 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 ②1966年,霍尔(Hall) 出版的《隐匿的尺度》 a.密切距离:是在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距离。近程距离(0-15cm)是耳鬓厮磨的距离;远程距离(15-45cm)是促膝谈心的距离。 在密切距离内,可以清楚辨认对方表情的细微变化,嗅觉、听觉、震动、触觉的感受非常敏锐,会伴随着较为亲密的行为发生。 b.个体距离:是师生、朋友、亲戚间相处的距离。近程距离(45-75cm)是握手言欢的距离;远程距离(75-120cm)是挥手致意的距离。在个体距离内,可以看清对方的面目,听清对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 2、定义: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3主要研究领域:A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B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D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分支) F工程心理学(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G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1神经元结构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 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突触传递: 第二节大脑 1左右脑差异: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1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神经一体液调节概念:由于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途径:一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二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各器官活动。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 1概念: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指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取向。 2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强调在发展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某个特定的年龄,而要关注生命全程。心理发展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的个体中。同时,心理发展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仅是指增长和获得,也包括衰退与丧失。 3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4基本理论问题:A先天与教养的关系B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C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感知和感觉 第一节.什么是感觉p6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理解P65的剥夺实验) 感觉的产生:产生感觉的神经机构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并激活了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什么是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生理机制:(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相关 心理学导论 补充内容(5-8章)

第五章感觉 【试述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区别】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它的操作性定义是有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描述绝对感受性的指标,两者成反比关系:E=1/R,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当有50%次感觉为大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另外50%次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两者之间的平均数即为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相对应的感受性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ΔI/I=K(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K为常数,不同的感觉通道K值不同) 第六章知觉 【论述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客观事物在人的感受器官及范围内消失,那么感觉和知觉活动就会随之停止。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2)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产生主要反映事物的物理特性,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总之,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路活动的基础。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