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3 如何研究生态学?

3.1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通过观察找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正确的

假设应具有可预测性。

生态学模型:对生态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和预测。

3.2 方法的重要性

3.2.1 变量的测量:如何确定调查方法?样方多大?变量的选择。

3.2.2 实验设计:需不需要设置对照?试验中需要设置多少重复?注意你收集的数据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在生物学上进行解释?

3.2.3 统计方法:简单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等),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

3.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3.1野外调查。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收集数据,数据正确的话,可以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不足:可重复性不强。

3.3.2 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试验。优点:变量(生态因子)可以严格控制、可过相对可靠、可重复性高。不足:由于野外可能有很多因子在起作用,实验法仅挑选了少数

因子进行控制,结果可能与野外的实际情况有偏差。

3.3.3 数学模型。优点:高度抽象、能处理在野外不能处理的问题。不足: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模型应用不当容易出现偏差

生态因子

------通常分为两大类(了解)

(1)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或异种);

(2)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生态因子还可以划分为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了解)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

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雨量非常大时,水分却变成了条件Begon等将生态因子分为条件与资源

有关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两点补充(了解)

奥多姆(Odum,1983)认为,在利比希以后的许多工作表明,最小因子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的话,必须加上两个补充的定理:

(1)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的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应用。

(2)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具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例如,软体动物的壳需要钙,钙可能是主要限制因子。如果环境中有很多的锶,它就能部分地替代钙。

生态幅的概念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或称为最低度,ecological minimum)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或称为最高度,ecological maximum),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这个能耐受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的宽窄(生态幅的宽窄)可生物划分为广生态幅和狭生态幅生物,如下表:

3.2.3 有关耐受性定律的几点补充

1)同一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是不同的;

2)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性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定很广;

3)在一个生态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力可能下降;即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是相互影响的。

4)繁殖期对很多生物都是一个临界期,生态因子在此时最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5)一种生物的耐受性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可能越低。相反,狭生态幅的生物在其生态幅范围内生活力虽强,但却失去了对宽生态幅的适应或调整能力;

6)经常可以发现,在自然界中,生物并不总是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特别是在有其他生物的竞争下,生物的耐性限度被迫作出改变,见下图。

3.2.4 耐受幅度的调整

1)驯化

定义1: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可产生一个新的最适合生存范围,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也会发生移动。

定义2: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缓慢地改变某一生态因子,使其逐步偏离生物对该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生物对该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也能相应地作出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生态条件。这种现象叫驯化。

驯化可分为实验驯化(Acclimation)和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实验驯化:短期驯化,是指生物在短时期里,通常是在实验条件下(或人工诱导下)完成的生态幅调整。

气候驯化:长期驯化,是指生物在自然条件生态因子发生长期的缓慢变动下作出的耐性限度调整。

2)休眠

休眠的定义:休眠是动植物处于不活动状态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是动植物抵御恶劣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

休眠的主要形式:植物种子和昆虫卵(如卤虫)的滞育;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的冬眠;一些昆虫的夏眠。

密度制约增长模型(Density dependence growth model),又称为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增长曲线一般成S型。

3.4.1模型的假设(Assumptions)

(1)种群增长是有界的,即设种群在有限的环境中增长,资源、空间等条件的受到限制[Resources are not unlimited ]

(2)世代重叠,增长是连续的[Overlapping generation]

(3)种群没有迁出、迁入[Unconsidering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4)没有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is not considered]

(5)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成为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通常用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将不再增长,dN/dt=0。

(6)设想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的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例如: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1/K的影响。若K=100,每个个体产生1/100=0.01的抑制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就只有(1-N/K)了。

3.4.3 S型种群增长曲线(Sigmoid curve)

种群增长曲线不再呈“J”型,而呈“S”型(Sigmoid)。

根据3.4.2中的假设(5)和(6),S型曲线同样具有两个特点:

(1) S 型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Upper asymptote ),即S 型增长曲线渐近于K 值,但不

会超过K 值;

(2) 曲线变化是渐近的,平滑的,而不是骤变的。从曲线的斜率来看,期限变化速率

慢,以后逐渐加快;到曲线中心有一个拐点,变化速率最快,以后又逐渐变慢,直到上渐近线。

3.4.4 增长模型

由上式两边求积分得下式

其中,K 为环境容纳量,(1-N/K 为剩余空间或称为未利用的增长机会,unutilized opportunity for growth ),r 、t 、N 与指数增长模型一样,a 是新出现的参数,其数值取决于N 0,是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的。

3.4.5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方程)的生物学意义或模型的行为

(1)如果种群数量趋于0,那么剩余空间(1-N/K )就逼近于1,这表示几乎全部的空间尚未利用;种群增长近于指数增长,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充分地实现。

)

1(rN K N dt dN -=r t

a e 1K t N -+=环境阻力(斜划线部分)

(2)如果种群数量N趋向于K,那么剩余空间就逼近于0,表示几乎全部K空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

(3)当种群数量N,由零逐渐地增加到K值,(1-N/K)由1逐渐地下降为0,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性定量就是1/K(称为拥挤效应Crowding effect)。因为其影响定量大小与拥挤程度呈正比,有学者将这种拥挤效应产生的影响称为环境阻力。

3.4.6 逻辑斯蒂增长的五个时期

逻辑斯蒂曲线常可划分为5个时期(如下图所示):

(1)潜伏期(Latent phase)或开始期(Initial phase):种群数量增长很慢;

(2)加速期(Accelerating phase):种群增长呈指数式,加速度大于0;

(3)转折期(Transition phase,inflecting phase): 拐点所在位置,增长速度最快,加速度等于0;

(4)减速期(Decelerating phase):种群增长速度降低,加速度小于0;

(5)饱和期(Asymptotic phase):增长速度趋向于0。

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MSY)

人类利用资源生物犹如“捕食”作用,许多捕食者消耗被食者生物,多数是种群中注定要自然灭亡的“剩余”(Surplus)部分。对资源不加利用或不充分的利用,并不一定能使资源增加,而是徒然的浪费。另一方面,不科学合理地利用,如过捕过猎,会导致一些物种灭绝。因此,

从种群生态学的观点来对待资源生物种群的科学利用问题,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应用生态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格雷厄姆(Graham)1935提出,要使种群维持最大产量,就应该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K/2的水平。下表列出了一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最大可持续产量(表中的增加量)与种群数量(表中的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

当N=2/K时,增加量(dN/dt)最大,此即最大可持续产量,因为MSY=dN/dt=Nr(1-N/K),将N=k/2代入上式可得MSY=rK/4。

上例的MSY=rK/4=1*200/4=50。

生活型谱与环境的关系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温暖多湿;

地面芽和地上芽植物占优势:较长寒冷季节;

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冷湿;

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干旱地带

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在一定时间段内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的量(数量、重量或能量)。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生态系统内单位地表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后剩余的有机物质的量(或能量)。

即有NP = GP -R,式中,NP:净初生产量,通常以自养生物的生物量累积表现出来;GP:总初生产量;R:自养生物的呼吸量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Measurement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⑴收获量测定法

适用:陆地生态系统

方法:定期收割,干燥,折算成每年每平米干物质的重量或能量;

⑵氧气测定法:水生态系统

⑶ CO2测定法:陆地生态系统

⑷放射性标记测定法

⑸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的一般过程

2)次级生产力的测定(Measurement of secondary productivity) ⑴根据同化量和呼吸量计算

C=A+FU································①

式中,C: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A:被同化的能量;

FU:粪尿能。

A=P+R ·································②

式中,P:净次级生产量;R:呼吸耗能;

A:同化的能量

∴次级生产力P=A-R=C-FU-R········③

⑵方法二

P=Pg+Pr ·································④

式中,Pr :生殖后代的生产量;Pg :个体增重。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生态学》考试大纲_山大考研大纲

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生态学》考试是为招收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基础生态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生物体、生态位的定义;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学中的作用。 (二)生物与环境 1.环境及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反作用 3.自然环境的变化 4.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分布的决定因素 3.种群的动态 4.种群的调节 5.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6.种内及种间关系:捕食、植食、竞争、协同进化、互惠共生 7.适应、进化、驯化的概念 8.生活史与进化适合度 9.生殖与进化 (四)群落生态学 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及影响因素 4.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联 5.生物群落的动态

6.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基本特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养分更新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6.生物群系的概念 7.景观 (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的概念 2.生物灭绝与保护 3.全球生态学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生态学概论试题答案

生态学概论开卷考试试题 一、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5分 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划分 有发展相当成熟的个体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还有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正在发展并受到高度重视的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 有成熟的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还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类型划分 有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此外湿地生态学和热带生态学也受到重视。 与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有 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地生态学等 二、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5分 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 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 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 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例如 高温将使蛋白质凝固 酶系统失活 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生长在低纬度地生物高温阈值偏高 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 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 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 才能开花结果 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 这个关不过 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三、比较k-r两种生物对策的特点 15分 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 繁殖能力较强 但寿命较短 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 竞争力弱 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种群易爆发 比如老鼠。而k 对策生物的个体大 个体通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一般扩散能力较弱 但竞争能力较强较大 比如大象 老虎。 四、论述你所知道的生态学原理 20分 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影响动物的形态 生理 和生活习性 动物通过进化改变各方面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动物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 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论述我国与西方生态农业的不同内涵 15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西方国情类型及针对性体现西方发达国家 石油农业的替代者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上有生命力 社会可接受理论依据生态学原理介面层次侧重侧重生态农业模式介面和生态农业技术介面 漠视生态农业区域介面。

生态学总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3.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4. “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6. 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洼地区被淹没;物种灭绝,尤其是极地和高山生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升高(如血吸虫,杆状痢疾、钩虫、雅司病和霍乱等);大大影响食物生产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收到影响;影响温带地区国家的能量供求。 7. 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8.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 1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第二章生态系统 0.系统的基本性质 1. 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4.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ppt) 5. 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 就营养方式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等4个基本成分所组成。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9.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10.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 11. 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14.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5. 湿地的效应:调节水循环,湿地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净化环境,湿地成为“自然之肾“,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调节气候;提供水产,工农业用水。 16. 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 18. 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1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减低噪音,美化景观;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22.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

生态学概论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国际贸易、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的迅猛发展,由有害生物入侵而引发的各种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多种。同时新的入侵疫情还在不断突发,近10年来相继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西花蓟马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这些物种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并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我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经济损失外,其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据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的植物中,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有四类: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入侵,辅助入侵。其中有意引进是主要途径,我国目前一致的外来入侵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有意入侵是指人类出于观赏、药用、食用、饲料、引种等目的引进新物种,该物种在新生态环境内成长,繁殖并迅速扩散成为优势种群,对该境内的其他种群构成生存威胁。例如水葫芦,作为观赏花卉从南美引进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但因为它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为恶性杂草。如大米草曾分别从英国美国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进我国,最初是为了抵御风浪、保滩互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能力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与其相似的还有互花米草。还有90年代云南大理洱海引入13个外来鱼种,定殖后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以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之当成美食引进到台湾,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生物。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无意引进是指物种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进的。如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来自美洲的松材线虫随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传入中国,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一带对松树造成严重危害。中国蟹随远洋船舶进入俄罗斯伏尔加河,其吃掉鱼虾、扯烂渔网、危及拦河大坝的安全,进而威胁到莫斯科河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行李,都可能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自然入侵指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入侵,薇甘菊和美洲斑潜蝇入侵我国便是典型的实例。 辅助入侵主要是由于人类不经意及至恶意行为或自然气候等生存条件变化,造成生物入侵或原有生物疯长,进而威胁生态环境的物种平衡。 外来物种在短时间内渡过适应期,依靠自身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大量繁殖迅速生长,使自己挤进生态系统并占据重要地位,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直接杀死或抑制当地物种的生长,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暴发性的,危害本土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相当昂贵。例如疯长的水葫芦,它堵塞河道,影响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就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就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就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就是一种 ,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与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与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与。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就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与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与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 与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该 因子就就是限制因子。 4、生物保持内稳态、增强对胁迫的耐受性而适应环境的方式包括、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 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世纪初-3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 (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A、野外与现场调查; B、实验室分析; C、模拟实验; 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 (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 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C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第二章:生态系统 2.1 系统与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Bertalanffy,钱学森 (1)系统的三要素:A 两个以上的组分、B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C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2)系统的基本性质:A系统组分的整体性、B系统结构的有序性、C.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D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3)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4)系统研究方法:A黑箱法、B白箱法、C灰箱法 (5)生态系统含义: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2.2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生产者:是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s),主要是

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3 如何研究生态学? 3.1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通过观察找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正确的 假设应具有可预测性。 生态学模型:对生态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和预测。 3.2 方法的重要性 3.2.1 变量的测量:如何确定调查方法?样方多大?变量的选择。 3.2.2 实验设计:需不需要设置对照?试验中需要设置多少重复?注意你收集的数据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在生物学上进行解释? 3.2.3 统计方法:简单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等),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 3.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3.1野外调查。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收集数据,数据正确的话,可以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不足:可重复性不强。 3.3.2 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试验。优点:变量(生态因子)可以严格控制、可过相对可靠、可重复性高。不足:由于野外可能有很多因子在起作用,实验法仅挑选了少数 因子进行控制,结果可能与野外的实际情况有偏差。 3.3.3 数学模型。优点:高度抽象、能处理在野外不能处理的问题。不足: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模型应用不当容易出现偏差 生态因子 ------通常分为两大类(了解) (1)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或异种); (2)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生态因子还可以划分为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了解)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

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雨量非常大时,水分却变成了条件Begon等将生态因子分为条件与资源 有关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两点补充(了解) 奥多姆(Odum,1983)认为,在利比希以后的许多工作表明,最小因子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的话,必须加上两个补充的定理: (1)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的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应用。 (2)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具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例如,软体动物的壳需要钙,钙可能是主要限制因子。如果环境中有很多的锶,它就能部分地替代钙。 生态幅的概念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或称为最低度,ecological minimum)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或称为最高度,ecological maximum),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这个能耐受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

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试题615 生态学概论

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生态学概论615 适用专业(领域):生态学、生态经济与管理、环境生态学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小题3分) 1、生态 2、生态因子 3、生态适应性 4、生态容量 5、生态阈值 6、生态效应 7、复合生态系统8、生态旅游 9、生态危机10、生态建设 二、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对打√、错打×,共计分20每小题2分) 1、人工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转换。() 2、水循环主要通过降雨、蒸发和蒸腾等环节进行。() 3、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4、生态系统中多重组成要素变化,必将引起其结构与功能的不同程度响应。() 的固定速率因植被类型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5、在自然界CO 2 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供给关系常以食物链网方式呈现。() 7、一般而言,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自然生态系统大。() 8、与地质大循环相比,参与生物小循环的物质和元素多呈封闭式循环。() 9、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时空配置都是人为。() 10、随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环境状态总是朝着既定的方向演替。()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计60分,每小题10分)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阳光以何方式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 2、选择R对策的生物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哪些特点? 3、根据生态因子性质的差异性,通常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类型? 4、物质或元素在进行地质大循环过程中大多会经历哪些自然圈? 5、根据环境特性的差异性,可将陆地生态系统进一步细分为哪些子系统? 6、与非生态系统相比,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四、试论述下列命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试论述为什么和如何开展资源节约? 2、用实例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的服务功能。 共1页第1页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生态学概论复习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