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数量和形态检查及医学意义

精子数量和形态检查及医学意义
精子数量和形态检查及医学意义

精子数量和形态检查及医学意义

一、精子数量

通过精子计数可求得精子浓度,乘以精液量还可求得一次射精排出的精子总数。正常成年男性,精子数量个体间的差异较大,精子浓度为(50~100)×109/L。<20×109/L为少精症;正常人一次射精排出精子总数为≥40×106。精子数量减低可见于:

①精索静脉曲张;

②有害金属和放射性损害;

③先天性和后天性睾丸疾病(如睾丸畸形、萎缩、结核、淋病、炎症等);

④输精管、精囊缺陷;

⑤老年人在50岁以上者精子生成减少。

二、精子活动力和存活率

1.活动力:精子活动力(sperm motility)是指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四级:

a级:精呈前向运动;

b级:慢或呆滞的前向运动;

c级:非向前运动;

d级:不动。

精子活动力受温度和保存时间的影响。精液射出后于37摄氏度条件下放置8小时,全部精子将失动活动力。因此必须使用液化后的新鲜标本检查。

活动力正常值:射精后60分钟内,精子50%或更多具有前向运动,25%或更多具有快速前向运动。精子活动力减弱或死精子过多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原因。

2.精子存活率以“活”精子比率表示,若不活动的精子较多(>50%),应进行体外活体染色检查,以鉴别其死活。活精子的细胞膜能阻止伊红Y、台盼蓝等染色剂进入细胞内,故不被染色;死精子细胞膜完整性受损。失去屏障功能,可被染色成橘红或蓝色。有生育力男性伊红染色法的活精子率≥75%。

3.检测精子活动力的临床意义

精子活动力与受精的关系十分密切。精子活动力低下,难以抵达输卵管或无力与卵子结合而不能完成受精过程。a级活动力的精子量不足也会影响受精率。若连续检查,精子存活

率不足40%,且以c级活动力精子为主,则可能是造成为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精子活动力下降,见于:

①精索静脉曲张,由于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阴囊内温度升高及睾丸组织缺氧,使精子活动力下降;

②生殖系非特异性感染以及使用某些抗代谢药、抗疟药、雌激素、氧化氮芥等时。

三、精子形态

通常用于精子形态学检查的方法的有两种,一种是制成新鲜湿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加一种是将精子固定、染色后用亮视野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种方法检查的精子形态无明显差别,染色后精子头可能稍有缩小。

1.正常精子形态:检测正常精子形态的应遵循严格标准:

①正常精子头部呈椭圆形,其正常标准为头部长度为4.0~5.5μm,宽为2.5~3.0μm,长与宽的比值为1.5~1.75项体区占头部的40~70%;

②必须不存在颈、中段或尾部的缺陷;

③细胞质微粒不大于正常头部的1/3;

④将所的处于边沿异常状态的精子均列为不正常。

2.有缺陷精子:用这种形态学分析方法考虑的是精子细胞的功能部位,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常规的去区分所有头部大小和形态之间或尾部缺陷之间的变异,如果大多数精子细胞中出现某一种部位的异常,则应对这一普通的缺陷给予注释。需记录的缺陷有:

①头部形状、大小缺陷:包括大头、小头、锥形头、梨头、无定形头、空泡样头(头部大

于20%区域出现不着色的空泡区、)双头或以上缺陷的联合体。

②颈、中段缺陷:包括缺尾(可见到游离或脱落的头部)、未附着或弯曲尾(尾与头部长

轴结呈90度角),肿胀、不规则、弯曲的中段,异常薄的中段(无线粒体鞘)或以上任何类型缺陷的联合体。

③尾部异常:包括短尾、多尾、发夹状尾、断尾(角度>90度)、宽度不规则或卷尾、或

尾部伴有末端微滴,或以上任何类型缺陷的联合体。

④细胞质微粒:大于正常头部的面积的1/3。细胞质微粒一般位于颈或中段部分,也有的未

成熟精子微粒沿尾部分布在不同部位。

许多形态学异常的精子有多种缺陷。当多种缺陷同时存在时,只记录一种,但应优先记录头部缺陷,其次为中段缺陷,最后为尾部缺陷。每种精子缺陷的平均数目称为畸形精子指

数,是预测精子在体内、体外功能有意义的指标,因此形态学分析应该是多参数的,应分别记录每种缺陷。

缺陷精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精液中正常形态的精子应≥30%,精液中正常形态的精子减少称畸形精子症,与睾丸、附睾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可见于生殖系感染。精索静脉曲张、雄性激素水平异常时;某些化学药物(如硝基呋喃妥英)、遗传因素也可影响睾丸生精功能,导致畸形精子增多。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222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第01讲血常规检查(一)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 分值少内容多 有难度真功夫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一、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 /L 儿童:(4.2-5.2)×1012/L 成人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 /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试题及答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复习 一、选择题、填空题 1、踝关节侧位中心线经内踝上( 1 )cm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2、头颅侧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外耳孔上 3、副鼻窦瓦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听眦线与暗盒成多少度角:37度 4、乳突梅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45度)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 5、膈上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呼气屏气) 6、肺后前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后屏气) 7、腹部摄影摄影球管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1米) 8、最常用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是:(硫酸钡) 9、常用于灌肠检查的对比剂是(医用硫酸钡) 10、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最佳对比剂(碘苯六醇) 11、膝关节髁间凹后前位片,髁间凹呈:(切线位投影) 12、膈下肋骨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深吸深呼后屏气) 1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曝光前须先:(口服硫酸钡) 14、颅骨凹陷骨折,应选择哪一摄影位置:(切线位)

16、颈椎侧位像,显示的部位:(下颌骨、上下关节突、寰枢椎)而不显示的部位:椎间孔狭窄 17、CT机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5%) 18、腰椎椎弓峡部断裂,正确地摄影体位是:(腰椎双斜位) 19、视神经孔后前轴位摄影,矢状面与台面呈(53度) 20、观察颈椎椎间孔病变,正确的摄影体位是(过屈位) 21、CT值定标为0的组织是:(水) 22、目前,对胃肠道疾病检查最佳的方法是(内镜) 23、肠穿孔、胸腔积液、肠梗阻、骨盆骨折四种病变,哪个不适合于立位摄影(骨盆骨折) 24、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穿透性) 25、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60度) 26、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V=2d+c) 27、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脐孔上3cm ) 28、胸部后前位的摄影距离:米 29、CT增强中最常用的对比剂有:离子型有机碘水和非离子型有机碘水 30、手后前斜位的中心线经下面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 第三掌指关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试题A卷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分,共20分) 1. 解剖学姿势: 2. MR 水成像: 3. 造影检查: 4. 增强扫描: 5. 伪影: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医学影像技术包括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为40时,其CT 值范围为 _________ 。 8. 按显示回声方式, _________ 将超声仪器分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等。 三、单选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在下列栓塞物中那一种是可吸收的栓塞物( ) A.明胶海绵 B.无水乙醇 C.螺圈 D.可 分离球囊 2、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最好发部位为( ) 3、下列描述符合颅内动脉瘤的是( ) A.基底节区 B. 丘脑 C.颞叶 D. 脑桥 A ) A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 B. 无血栓性动脉瘤CT 平扫为低密度 C. 与海绵状血管瘤同属血管畸形 D. 不是蛛网膜下出血常见原因

4、肾脏平片,肾轮廓能显示的原因是() A、密度比周围高 B、密度比周围组织低 C、肾周围包有脂肪垫D肾脏内有尿液 5、在肝脏的影像检查中,下列哪一方法为首选

A . MRI B . DSA C . ECT D . CT 6、子宫输卵管造影时,常用的对比剂是() A空气 B 钡剂 C碘化油 D 泛影葡胺 E盐水 7、右前斜位时, X线从患者的()侧摄入体 内。 A右前 B右后 C左前 D左后 E右侧 8、以下哪项是CT的后处理技术() A增强扫描 B 造影检查 C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多曲面重组 E窗宽窗位 9、结肠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有() A碘过敏实验 B 清洁灌肠 C镇静安定D 肌注654-2 E无需准备 10、腰椎侧位摄影时,X线经()射入。 A髂嵴向上6厘米处 B 髂嵴向上3厘米处 C脐孔向上6厘米处 D 脐孔向上3厘米处 E脐孔 11、不属于股骨检查体位的是() A股骨正位 B 股骨侧位 C股骨轴位 D 股股颈前后位 E股骨颈仰卧水平侧位 12、有关乳腺摄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要加压 B 、使用单乳剂胶片 C使用高速增感屏 D 、常规摄取轴位和侧斜位 E、依发育期确定曝光条件 13、外伤性颅底骨折,禁止使用的摄影体位是( ) A、颅底侧位 B 、颅底颌顶位 C头颅汤氏位 D 、头颅半轴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精品资料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一、名词解释 1、韧致辐射:具有高能量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量,在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速所发出的电磁辐射。 2、X线体层摄影:简称CT是X线扫描术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 3、窗口技术:是指调节数字图像灰阶亮度的一种技术,即通过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显示成像区域,使之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 4、切线方向: 5、反转时间:反转时间仅出现在具有180°反转预脉冲的脉冲序列中,是指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6、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7、MR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1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和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 8、X线对比度:又称射线对比度,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被照体的透射线形成了强度分布的不均。 9、脉冲序列: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和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10、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应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 11、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12、容积扫描:是指在计划检查部位内,进行连续的边曝光边进床,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式。 13、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力,是从影像中所能辨认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细微密度差别的辨别能力。 14、伪影:伪影指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结构,同时可能影响诊断的影像。 15、靶扫描:仅对被扫描层面内某一局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重建。 16、激励次数:信号平均次数,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 17、感光效应: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IR系统感应多少的记录,并由此决定影像效果。 18、听眦线: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19、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CT扫描。 20、CT值:人体被检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差值。 二、填空题 1、产生X线应具备的条件:电子源、靶面、高速电子流。 2、按检测信号类型分类目前MRI系统使用的成像信号有:自由衰减信号(FID)、自旋回波信号(SE) 和梯度回波信号(GRE)。P215 3、散射线的排除方法有消除: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抑制:遮线器、滤过板 4、碘过敏试验方法有静脉注射法、口含试验(舌下试验)、眼结膜法和皮内试验方法等。 5、噪声有探测器方面的、电子线路及机械方面的和被检组织方面,噪声与图像质量成反比,应尽量抑制。4倍的X线量可使扫描噪声减少一半。 6、汤氏位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30°度,梅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45°度。 7、磁场强度越高,产生的磁共振信号强度越强,影像的信噪比越小。 8、听眶线的英文缩写是 RBL ,表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 6月-2岁:5~12×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增加: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排斥反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1012 女性:(~)×1012 新生儿:(6~7)×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 造血功能低下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 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用药:维生素K,硝酸甘油 减少: 出血:减少程度和红细胞一致 疾病: 血红细胞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红细胞减少比血红细胞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5.血小板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100~300)×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一、名词解释 1、韧致辐射:具有高能量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量,在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速所发出的电磁辐射。 2、X线体层摄影:简称CT是X线扫描术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 3、窗口技术:是指调节数字图像灰阶亮度的一种技术,即通过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显示成像区域,使之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 4、切线方向: 5、反转时间:反转时间仅出现在具有180°反转预脉冲的脉冲序列中,是指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6、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7、MR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1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和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 8、X线对比度:又称射线对比度,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被照体的透射线形成了强度分布的不均。 9、脉冲序列: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和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10、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应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 11、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12、容积扫描:是指在计划检查部位内,进行连续的边曝光边进床,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式。 13、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力,是从影像中所能辨认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细微密度差别的辨别能力。 14、伪影:伪影指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结构,同时可能影响诊断的影像。 15、靶扫描:仅对被扫描层面内某一局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重建。 16、激励次数:信号平均次数,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 17、感光效应: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IR系统感应多少的记录,并由此决定影像效果。 18、听眦线: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19、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CT扫描。 20、CT值:人体被检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差值。 二、填空题 1、产生X线应具备的条件:电子源、靶面、高速电子流。 2、按检测信号类型分类目前MRI系统使用的成像信号有:自由衰减信号(FID)、自旋回波信号(SE)和梯度回波信号(GRE)。P215 3、散射线的排除方法有消除: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抑制:遮线器、滤过板 4、碘过敏试验方法有静脉注射法、口含试验(舌下试验)、眼结膜法和皮内试验方法等。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试题#精选、

2007级影像大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毫安值 B 千伏值 C 焦-片距 D 曝光时间 2.X线照片的灰雾度增加,与下述哪项原因无关 A 曝光不足 B 显影液陈旧 C 定影时间过长 D暗室红灯过亮。 3.下述哪项措施,无助于提高X线照片的清晰度 A 小焦点投照 B 使用虑线器 C 缩短焦-物距 D 缩短物片距 4.CT扫描与普通体层摄影相比较,其最大优点是 A 密度分辨率高 B 空间分辨率高 C 成像速度快 D 显像功能全 5.直接X 线放大摄影,其影像放大率取决于 A 物-片距/焦-片距 B 焦-片距/焦-物距 C 焦-物距/物-片距 D 物- 片距/焦-物距 6. 体层摄影层面厚度的控制取决于 A 旋转轴高低 B 旋转角度大小 C 曝光时间长短 D 球管运动轨迹 7.腰椎前后位投照,病人双髋双膝部微屈,其目的是为了 A 显示椎间盘 B 显示小关节 C 增加反衬角 D 缩短物-片距 8.焦-片距增大一倍,X线胶片感光量相应 A 增加1/2倍 B 增加1/4倍 C 增加1/8倍 D 减少至1/4 9.指出下例哪块骨骼不是眼眶的构成骨 A 额骨 B 颞骨 C 筛骨 D 上颌骨 10.关于散射线的描述,下述哪项不正确 A 散射线是X 线穿透人体后发生的续发射线 B 散射线的波长比原发 射线长 C 散射线发生的量与穿透肢体厚度成正比 D 无感光和电离 作用 11.增感屏的保护措施,下述哪项不正确 A 存放通风处,防止受潮霉变 B 温室10~35°C间,防止高温龟裂 C 干燥使增感屏作用锐减 D 保持关闭、立放,定期清洁屏面。 12.定影液的PH值为 A弱酸性 B强酸性 C中性 D 弱碱性 13.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正常肾盂肾盏显影时间, A.1~2分钟 B.5-10分钟 C7~30分钟 D.30~60分钟 14.枕骨骨折的最佳摄影位置是 A.前后位 B.后前卫 C.水平侧位 D汤氏位 15.腕关节尺偏位主要观察 A.舟状骨 B.月骨 C.三角骨 D.豌豆骨 16.足内斜位片足底面与暗盒的夹角为()度。 A.25 B.30 C 35 D.45 17.踝关节正位片中心线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_______处,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A.向上2cm B.向上1cm C.水平处 D.向下1cm 18.髋关节正位拍片中线通过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____处

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试题答案

泰山医学院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2003级医学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试卷(A) 答案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positive contrast media 阳性对比剂(positive contrast media)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或白色的影像。 2. partial volume effect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二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重叠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体素内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 3. M-mode ultrasonography M型(M-mode)超声诊断法系利用一维声束显示界面回声和活动的超声诊断方法。 4.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通过计算机处理,对被观察的CT扫描体积进行数学线束透视投影,每一线束所遇密度值高于所选阈值的像素,被投影在与线束垂直的平面上重组成像。

5. CT 值 亨氏定义水的CT 值为OHu ,其它不同密度组织都与它进行比较。1000CT ?-=水水物值μμ μ 6. high resolution CT, HRCT 高分辨力扫描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是通过重建图像时所采用的滤波函数形式等的改变,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CT 图像的扫描方法。 7. signal to noise ratio 图像信噪比是指图像中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之比。 8. CT angiography CT 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是利用CT 容积扫描技术,采集流经血管内腔对比剂信息的血管成像技术。 9. 回波链长度 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 ;ETL)是指每个TR 时间内用不同的相位编码来采样的回波数,也称为快速系数。 10. multislice CT 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T ;MSCT)是指X 线管每旋转一周,可完成多层面的容积数据采集并重建出多个层面的图像的扫描方法,也称为多排CT 。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 2.X线图像的特点:A.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B.X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 3.X线的主要用途:○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4.X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 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 6.CR:(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 2.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4.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

最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2014-09-16 18:18 课程编码:308032009 学时:68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影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是通过影像基础知识及不同影像设备的检查方法为主的一门课程,是涉及解剖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设备的一门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的课程;是借助于影像设备,通过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二)课程定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一切设备的正常合理使用、检查技术的选择均是以服务于临床诊断为目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以“影像诊断服务于临床,影像技术服务于影像诊断”为目的进行“逆向”要求来培养,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整体学生培养中是一门“方向性”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正确操作影像设备能力,设置正确合理的摄影条件能力,采用现代软件技术进行数字图像后处理能力等,把学生培养为适应当代影像技术专业的新型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实践对技术员岗位所涵盖的工作性质、任务需要而设置。在对影像技术各分科技能性质的分析基础上,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主线和依据,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院校联动进行教学,以教学---实践---总结---再教学的组合法实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病例分析、模拟病例讨论、临床见习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影像技术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课时7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 38学时,临床见习10学时。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可以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能够适应各级医院、医疗器械制造、销售与维护等企业、教科研机构、疾病控制单位工作需要的医学影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用医学计算公式

不同年龄每日需水量计算式 年龄每日需水量计算式 成人体重(kg)×40(ml) 10~14岁体重(kg)×[50~80(ml)] 8~9岁体重(kg)×[70~100(ml)] 4~7岁体重(kg)×[90~110(ml)] 2~3岁体重(kg)×[100~110(ml)] 1~2岁体重(kg)×[120~160(ml)] 肌酐清除率计算 肥胖中度:=SW+SW×(0.31~0.30) 重度:=SW+SW×(0.31~0.50) 瘦弱:=SW-SW×(0.11~0.20) 严重瘦弱:= SW-SW×0.20(及其0.21以上) 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体重(kg)/BSA(m2) 正常值:男20~25,女19~24(超过此指数为肥胖) 体表面积计算

中国成年男性 BSA=0.00607H+0.0127W-0.0698 中国成年女性BSA=0.00586H+0.0126W-0.0461 小儿体表面积BSA=0.0061H+0.0128W-0.1529 新 30公斤以上:(W-30)*0.02+1.05 30公斤以下:W*0.035+0.1 静息能量消耗计算 Harris-Benedict计算公式: 女性:REE(Kcal/d)=655+9.6W+1.7H-4.7A 男性:REE(Kcal/d)=66+13.7W+5.0H-6.8A [W=体重(Kg);H=身高(cm);A=年龄(岁)]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1.1666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311 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993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596

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血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6月-2岁:5~12×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 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 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增加: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0.70;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嗜碱性粒细胞(B):0.0~0.01;淋巴细胞(L):0.20~0.40;单核细胞(M):0.01~0.08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淋巴 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排斥反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4.5~5.5)×10*12;女性:(3.5~5.0)×10*12;新生儿:(6~7)×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训)指导书 (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 主编:袁聿德李深涛 班级: 学号: 姓名: 山东万杰医学院医学影像系 专业教研室编制 2010年6月18日

目录 概论 (3) 实验篇 (5) 实训篇 (23) 技能测试篇 (24) 主要参考文献:《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张云亭袁聿德人民卫生出版社《X线摄影学》袁聿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概论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议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精神”。在教学中要“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集合的途径和方式”。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电子相关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要达此教学目的,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它是高职高专教育赋予的重要教育功能。 实训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篇、实训篇、技能测试篇三大部分。 一、实验篇 实验篇包括学生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两部分内容。 1、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的活动过程。高职高专的学生实验与普通本科院校最大区别是:它是为培养学生获得专业操作能力服务的。全部实验内容都是规范的验证性的实验。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有关老师必须做好预示实验,这是因为老师的实验操作学生要多次模拟,所以必须准确。 学生实验要分组进行,每组学生不宜太多,其目的在于尽量给学生动手机会,为下一步实训教学打下基础。 2、撰写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为进行探索性实验打基础的。高职高专学生撰写报告,目的是服务于就业操作技能的。对实验报告要判分,在总成绩中要占一定比例,并必须达到合格水平。 二、实训篇 实验是学生分组集体活动过程,而实训是学生个体的操作过程,二者的区别不言而喻。 实训主要包括每个学生独立的在教师指导下操作训练和在开放实训场所内学生独立操作过程两部份。它是培养和强化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本课程应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 1、教师指导下的实训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练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题试1]。观察小儿发育情况,需摄取 A、腕关节正位 B、腕关节侧位 C、双腕关节斜位 D、双腕关节正位 E、双腕关节侧位 [答案]:D [题解]:摄取双腕关节正位的目的,主要对照观察腕关节诸骨(骨令)的发育情况。 [题试2]。肩关节正位摄影,中心线正确射入点 A、锁骨的中点 B、关节盂 C、肩峰 D、肩胛骨喙突 E、肱骨头 答案]:D [题解]:肩关节正位摄影,要求中心线经肩胛骨喙突垂直射于胶片中心。 [题试3]。锁骨正位片:锁骨显示为“∽”形弯曲为 A、肩关节旋转所致 B、肩关节抬高所致 C、肩关节外展所致 D、肩关节内收所致 E、肩关节倾斜所致 答案]:A 题解]:锁骨正位摄影。若照片显示锁骨影像为“∽”形弯曲,为肩关节旋转所致。 [题试4]。膝关节侧位摄影,关节需屈曲 A、105° B、115° C、125° D、135° E、145° [答案]:D [题解]:膝关节侧位摄影,病人呈侧卧位姿势于摄影台上,腓侧在下,关节屈曲135°角。 [题试5]。类风湿性关节炎,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A、双手正位 B、单侧腕关节正位 C、双侧腕关节正位 D、单手正位,包括腕关节 E、双手正位,包括腕关节

[答案]:E [题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胶原系统疾病,累及全身的结缔组织,应摄取双手标准正位,包括腕关节。 [题试6]。先天性肩胛骨高位症,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A、双侧腕关节正位 B、双侧踝关节正位 C、双侧肩关节正位 D、双侧肩胛骨正位 E、双肩锁关节正位 [答案]:D [题解]:先天性肩胛骨高位症,又称Sprengel氏畸型,系胚态时期肩胛骨下降不全所致,摄取双侧肩胛骨正位(一次曝光法),是特殊需要位。胶片应包括双侧肩胛骨,上缘齐枕骨粗隆,下缘包括双侧肩胛骨下角。 [题试7]。扁平足,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A、单足水平侧位 B、双足水平侧位 C、单足倾斜侧位 D、单负重水平侧位 E、双足负重水平侧位 [答案]:D [题解]:扁平足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足内侧弓下陷,应摄取单侧足负重水平侧位,中心线水平向,经患侧跟骰关节射入胶片。 [题试8]。附图中的(1略),显示的影像是 A、拇指第一指骨 B、拇指第二指骨 C、第二指骨末节 D、第一掌骨 E、第二掌骨 [答案]:B [题解]:拇指共2节指骨,从近端数向远端,附图⑴所示,应为拇指第二指骨。 [题试9]附图中的(1略),显示的影像是 A、跟骨 B、踝关节 C、距骨 D、腓骨 E、胫骨 [答案]:A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很理想 已打印汇总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为我所用!!!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小单元细目要点 (1)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4)血小板计数

)RBC一、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10 新生儿:(6.0-7.012/L 10)婴儿:(5.2-7.0 ×12/L 10 4.2-5.2)×: 儿童(成12/L 人12(男:4.0-5.5) 10/L× (女:3.5-5.0 10×/L 12) 1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10 /L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 12。× 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 2.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 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与贫血/红细胞数量(RBC 3.血红蛋白(Hb) )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比红细胞数量(RBCRBC及Hb减少。血红蛋白(Hb贫血——即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90 g/L;轻度贫血, Hb量在> 90g/L;量在61~中度贫血, Hb ;31~60g/L 重度贫血,Hb量在;量<30g/L 极重度贫血,Hb →→→6090→ 30 ”。具体指“”至”,“”具体指“至备注:此处老师说的区间“ 306031-606090 61-902 三、白细胞计数(WBC)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四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牙科X机基本有三种形式:可移动立式、壁挂式、镶带式。主要结构:X线机头、支臂、控制部分。X线机头内有X线管、变压器。控制部分用于调节电源电压、X线管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 曲面体层一次曝光即可显示全口牙齿、颌骨、鼻腔、上颌窦及颞颌关节等的解剖结构影像,显示范围广,使用于颌骨多发病变、范围较大的颌骨病变、双侧颌骨的对比及对原因不明的症状的筛查。 X线头影测量机:是根据所拍摄的头颅定位X线片,由牙、颌以及颅面的标志点描绘出的一定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了解牙、颌及颅面软组织的结构。 口腔体腔X线机:与体层片比较,无模糊层拉影干扰,影像清晰;球管从口内向外投照,重叠影少,但焦点至胶片距离近,影像有一定的放大。 X先平片检查包括:口内片和口外片。口内片包括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等。口外片包括: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斜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片、华特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颏顶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X线头影测量片。 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优点:操作简单、无位子装置。缺点:投照不精确,图像易失真。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是,头稍低,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投照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之连线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胶片分配需用14张胶片。胶片放入口内应使胶片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侧面。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颌面10mm左右。留边缘的目的是:能使照片形成明显的对比度及避免牙冠影像超出胶片。 X线1中心线角度:X线中心线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使X线中心线于被检测牙而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遇腭部较高或口底较深的患者,胶片在口内的位置较为垂直,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减少;而全口无牙、腭部低平、口底浅的患者,则胶片在口内防止的位置较平,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增加。 X线中心线位置:投照上颌牙时,以外耳道口上缘至鼻尖的连线为假想连线,X线中心线通过部位分别为: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投照上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时,通过鼻尖与投照侧鼻翼之连线的中点;投照上单尖牙是,通过投照侧鼻翼;投照上前磨牙以及第一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线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前方;第二第三磨牙是,投照外此向下的垂线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加点。即颧骨下缘。 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又称直角技术、长焦距平行投照技术。主要目的是拍摄牙及周围结构知识的X线图像。原理:使X线胶片与牙长轴平行放置,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牙长轴和胶片均垂直。优点:X线图像可以较准确的、真实的显示牙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缺点:这种技术要求用持片器和定位知识装置,操作比较费时。 正常图像:牙髓腔:X线少年宫为低密度影像,下颌磨牙髓腔似H形,上颌磨牙髓腔圆形或卵圆形。牙槽骨:影像比牙本质的密度低。上牙槽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密质骨送而软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见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骨硬板:X线片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牙周膜: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 上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上颌中切牙根尖片上常可见切牙孔、腭中缝、鼻腔、及鼻中隔影像。在上颌磨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亦钩等 下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下颌切牙位常可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见颏孔。在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 牙合翼片投照技术: 1切牙位:使听鼻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两中切牙之间,通过上颌切缘上方0.5cm射入。 2磨牙位:头德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口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胶片中心,通过上颌磨牙面上方0.5cm射入。 正常图片:主要显示上下牙的牙冠不,常用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的大小、邻面龋与髓室时候穿通和穿通程度,以及充填物边缘密合情况,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区的检查。此外还清晰的显示牙槽嵴顶,可用于确定是否有牙槽骨顶的破坏性改变。 上颌前部牙合片: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颌窦、鼻泪管、上前牙及腭中缝等。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