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野草》与《朝花夕拾》一、关于“独语体”与“闲话风”《野草》和《朝

第05讲《野草》与《朝花夕拾》一、关于“独语体”与“闲话风”《野草》和《朝

《朝花夕拾》阅读训练

《朝花夕拾》导读 一、《朝花夕拾》 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二、目录: 小引①狗〃猫〃鼠②阿长和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④五猖会⑤无常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父亲的病⑧琐记⑨藤野先生⑩范爱农后记 三、分类 1-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8-10篇: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四、简介 1.《猫〃狗〃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公开课说课稿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说课稿 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共收入10篇作品。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二、学情分析 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一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名著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篇目的同时对《朝花夕拾》产生兴趣。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说课前准备 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我安排了他们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1927年鲁迅写下:1.我常想在芜杂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2.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出炎热的。这两句话让我们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悲观与虚无。 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情感及背景的了解。 (二)了解写作背景 被毛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遭遇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在惨案中牺牲的就有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的22岁的刘和珍,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困

野草

《野草·题辞》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主要文学成就集中在杂文、小说及散文诗的创作上。1904-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完成了弃医从文、崇尚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折。自191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到1926年这段时期,他陆续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1927年以后,鲁迅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从1927年定居上海,至1936年去世,鲁迅的创作主要在杂文方面。1930-1936年,发表了八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2、题解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最初发表在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鲁迅奋起抗议国民党的这一反革命罪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野草》题辞一文,就是在这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环境中写成的。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恶;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它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二、内容解读 本文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的序言,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最初几次印刷都曾收入《野草》一书,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直至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之策应,三天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惨案,革命的策源地顿时变成了反革命的策源地。那天清晨,反动派逮捕了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当天,鲁迅两次去中大出席各系主任紧急会议,为营救学生而竭尽全力。当营救无效时,先生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以表示对反动当局的抗议。面对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鲁迅,在沉寂的白云楼上,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望望未来,为他编定了的《野草》写下了这篇《题辞》。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恨;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开始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形象和比喻,以诗的语言和音乐的旋律,以昂扬而又深沉、含蓄的感情,融成一篇向旧世界抗争的宣言,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勇的战斗气概充溢其间。 本文共分十一段。 1、第一段:“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作者写作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流血的日子。在上海、在广州,黑色的风暴卷起血腥的潮水,淹没了曾以光明昭示天下的南中国,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革命青年和革命群众倒

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及答案

《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人物不是《朝花夕拾》作者的是(D) A、周树人 B、鲁迅 C、周豫才 D、周作人 2、《朝花夕拾》是一本( A )A、散文集B、论文集C、文学评论集D、杂文集 3、鲁迅先生的籍贯是(C) A、浙江杭州 B、浙江温州 C、浙江绍兴D浙江嘉兴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 A、“我家的”后面 B、“我家的”前面 C、“我家的”左面 D、“我家的”右面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A) A、少年 B、青年 C、壮年D老年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D) A、学堂名 B、书房名 C、书院名 D、私塾名 7、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 A、本城书塾 B、南京水师学堂 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 D、仙台医专 8、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D) A、本城书塾 B、南京水师学堂 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 D、仙台医专 9、藤野先生的全称是(D) A、藤野B藤野严C藤野严久D藤野严久郎 10、《藤野先生》回忆作者早年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地点不是在( C ) A、日本 B、仙台 C、北京 D、仙台医专 11、《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何处连载(A) A、《莽原》 B、《申报》 C、《奔流》D《晨报副刊》 12、《朝花夕拾》在报上连载时的栏目叫(A) A、《朝花夕拾》 B、《花边文学》 C、《旧事重提》 D、《伪自由谈》 13、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B) A、12 B、10 C、14 D、8 14、《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B) A、写作过程 B、编纂过程 C、修改过程 D、构思过程 15、《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D) A、本书的写作过程 B、本书的编纂过程 C、本书的修改过程 D、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 16、《狗?猫?鼠》是一篇(B) A叙事散文B议论散文C抒情散文D杂文 17、《狗?猫?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C) A、养狗 B、养猫 C、养隐鼠 D、都不是 18、《狗?猫?鼠》开头提到的“名人”“教授”“大脚色”“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是(A) A、一种人 B、两种人C三种人D四种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要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1 (二)初读课文(25’) 1、全文共24个自然段,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许多趣事。如果你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课前预习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事情说,但要求说出趣在何处。) (生答略) 2、花5分钟整理自己的思绪。请同学上讲台交流,注意:要说出“自己”所做事的趣味。 (三)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明确:不矛盾。“似乎”和“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 “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分析课文第第二自然段段 ①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②自由大声诵读第2自然段3遍,争取不看书,能按顺序背出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并加上修饰语。 学生读时,板书:

朝花夕拾阅读问答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问答 《狗?猫?鼠》 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 答:《狗?猫?鼠》 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答:(1)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捕食定要尽情玩弄,待玩腻了在吃,与人们的坏脾气相同。(2)天生一副媚态。(3)在交配时嗷叫,令人心烦;(4)吃了“我”心爱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非猫所害,但“我”是不会对猫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3.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 4.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 答:“暴虐者”。充分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答: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我什么心情? 答:“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表现“我”的惊讶。“我”只是随口跟她提起,并不会料到长妈妈会把它买了回来,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敬意”。 3.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阿长是个朴素的乡村妇女,她虽然有些迷信有些喜欢说别人闲话,但是她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美好憧憬。 《二十四孝图》 1.《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为什么得到二十四孝图后即高兴又扫兴? 答:“高兴”是因为我一人所独有;“扫兴”是因为“我”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对之前想做孝子的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答:对书中那些孝子的做法感到可疑甚至反生反感。 3.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不是反对孝道的文章? 答:不是。作者并不反对孝道,只是对中国古代孝道深表怀疑。文章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暴,对中国古代儿童的怜悯和同情。孝顺是优秀的品质,但不能过分虚假,不然就变的愚不可及了。 《五猖会》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对子女要求严厉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要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成书经过: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 二、思想内容: 是鲁迅自己生活、思想、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完整的记录,具有一种浓厚的中年意识,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淡淡的愁绪。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相当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大致是从六,七岁到三十二岁(约1886-1912)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阿长与山海经》(1926.3.30)《五猖会》(1926.5.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等前七篇,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庭和私塾的生活情景。《琐记》(1926.10,8)主要写下了离开故乡去南京学习的经历,《藤野先生》(1926.10.12)

《朝花夕拾》公开课名著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 在引导中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对整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朝花夕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朝花夕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1927年鲁迅写下:1.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2.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出炎热的。这两句话让我们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悲观与虚无。 被毛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遭遇了什么?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在惨案中牺牲的就有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的22岁的刘和珍,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困苦的日子里毅然完成《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在那里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又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与之前创作的五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释题 鲁迅先生说,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他在心境芜杂的中年,回忆起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事情。《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四.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

2018《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有答案

《朝花夕拾》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 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 《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 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 “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 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 “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 《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 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 “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 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五篇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五篇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一)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初读《朝花夕拾》,我感觉它不像一部名著,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多年不见在与你聊家常,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眼前也不由自主的出现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画面。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溜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玩耍,嬉笑,采摘野花野果,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使用了大量对比与讽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使用了许多明亮,快活的文字来描写“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到作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学习,反衬出了“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与乏味,体现了鲁迅对私塾的不满。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但更能吸引读者。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童年已经渐行渐远,留下的只剩琐碎的记忆,本书是鲁迅先生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还有无奈的感伤。细细品味《朝花夕拾》,也让我开始去寻觅童年的时光了。 关于朝花夕拾阅读心得300字(二)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录的大都是他少年时的故事,文章生动有趣,用文字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集,令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一向严谨的鲁迅先生,文笔竟如此生动活跃,静中有动,动中添静,动与静的结合那样完美,看不出一丝修改的缝隙,竟如说话一般流畅和自然。恰到好处的词语运用,是文章显得更加朴素自然。只需三言两语,便能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形象。 在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妈妈了。他是鲁迅的乳娘,为人淳朴,忠厚,善良,总是笑眯眯的,还经常给鲁迅讲故事。在鲁迅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她的影子。在她的身上,有着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朝花夕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朝花夕拾》教材解读 一、框架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回忆自己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整部文集结构简单、明晰,前七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文集多侧面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性格和志趣形成的过程。 二.故事情节 《狗?猫?鼠):作者针对人们对自己“仇猫”的态度,展开了反击。他清算了猫的种种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提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这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气相同:第二,它与虎同族,却是一副媚态;第三,它们总是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属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的好感却没有增加,而且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于。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典型,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某些学者,并把他们与禽类作比较,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自己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作者儿时与自己的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自己的隐鼠一事,充满了懵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ニ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愚孝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展示了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文章记述了作者儿时渴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和被父亲强迫背通《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展现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推残。 《无常》: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作者在夹叙夹议中展现了人们对“无常”这一“有人情味”的鬼的喜爱,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人要送“我”

读《野草》有感范文

读《野草》有感范文 导读:本文读《野草》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野草》反映了鲁迅彷徨、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下面是的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读《野草》有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野草》有感范文【一】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暂,芦苇般脆弱,与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国家的不幸,终归只是一个梦,而在那战火连年的时代,人们总习惯在梦中生活。 鲁迅先生审视了生命的本体,并且无情的剖析,最终看到了生命本质的阴郁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情趣,鬼怪的气氛,整个儿好似一个变形梦魇的世界。欢乐,恐怖,青春,死亡……一切都使人透不过气.那阴阳两极的沟通,人鬼之间的交流,让我们听出了生命的悲歌,对于常人来说,这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以忍受! 鲁迅先生是那旧时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闷,他时时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他目睹着人变兽,兽变人的残酷现实.他是用带血的头颅,一次次去撞击那地狱之门,最终让那生命之树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是明日,虽然我们现在安逸,但须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为鉴,要如地狱中运行的火,一俟溢出必会复苏,燃

烧,成为通红的彗星,成为炎炎升腾的火柱,从而夷尽一切黑暗,让世界变得通明透彻。 鲁迅在《野草》中说过:“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一般;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鲁迅先生说的白描,简单质朴而又轻捷传神,只需稍笔带勾,便会显得生动形象。 如今,这却与当今文学相反,乍一看,整篇文章看起来色彩艳丽,再一看,满眼都是新鲜词,细一嚼,却没有深层次的内涵。这些最终都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将它们淹没了。其实,只有简单自然的才会有最长久的生命力。这就好比人生,白描才是人生的真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黑暗,有的人选择了沉默,只有他,对!只有他,选择了剑眉一挺,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野草》中有这样一段话:“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腐朽更其不幸。” 这段话让我感受到鲁迅对摧毁一切腐朽势力的热情和激情,他的作品无时不在提醒自己要从旧社会跨入新时代,审视和反思自己所面对的实际生存状态与社会文化思想,并找出路。 读书就如读人生,看完《野草》让我知道,做一个简单的真实的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改变自己的陋习很重要。 读《野草》有感范文【二】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完整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着。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 2、阅读要讲究方法 (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的阅读题

《朝花夕拾》阅读题 《狗猫鼠》 1.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2.在作者笔下,猫象征哪类人? 《阿长与山海经》 1.概括故事的内容。 2.长妈妈连姓名都被人忘却说明了什么? 3.读3-12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大佩服阿长?(共5点) 4.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是如何不断变化的?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不少于3点) 6.文章前半部分写阿长的陋习,结尾却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深的怀念,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二十四孝图》 1.《二十四孝图》中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让鲁迅格外讨厌的又是哪几个?为 什么? 2.看完《二十四孝图》后,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担忧? 《五猖会》 1.幼年时,鲁迅终于盼来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让鲁迅的心情由变成了。 2.终于看到了盛会,鲁迅却又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了,这是为什么? 3.如果让你给鲁迅的父亲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无常》 1.《无常》中,无常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作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自己的乐园?在百草园,有个美丽的传说,你还记得 吗? 2.三味书屋里的那位老师叫什么名字?结合文章内容,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这位老师? 3.三味书屋在作者心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那儿,发生过哪些快乐的事情 呢? 《父亲的病》 1.文章一开始讲了个名医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2.给作者的父亲治病的“名医”,实质上都是些什么人? 3.在父亲临死前,是谁让我不停地叫唤父亲的?结合文中的细节,说说为什么觉得那时的叫唤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琐记》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2.作者到南京后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化? 《藤野先生》 1.作者留学日本后,经历了几件重要的事情?思想上发生了怎样的转折?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范爱农》 1.作者和范爱农是怎样认识的? 2.范爱农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 2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背景知识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朝花夕拾阅读题及答案

《朝花夕拾》阅读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 伟大的家、家和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集,共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 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 中、、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这个学堂四天教授,一天教授,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他随后 又考入了,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 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黑无常又叫,人们喜爱的是。 7.鲁迅在《》一文中讲述了在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回国后, 他将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二是。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9.《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她的 形象出现在《》和《》中。她和鲁迅的关系是同, 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 是。 10.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

《朝花夕拾》阅读理解

作业(一)答案 《朝花夕拾》阅读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 1、我不太喜欢“阿长”的原因有哪些? ①踩死了我的小隐鼠;②说话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语说些事;③对我管束 严,常向母亲告状;④睡相不好,占了我的地方;⑤封建礼节多。 2、说说阿长有哪些繁琐的礼节? ①正月初一,见人要说“恭喜,恭喜。”②吃福橘;③人死了应说“老掉 了。”④死了人、生了孩子的房子不能进;⑤掉落的饭粒要捡起;⑥不能从晾晒的裤子下钻过。 3、这篇文章中我的远房叔祖有哪些特点? ①爱种花木;②喜欢和孩子交谈;③藏书读书多;④微胖,人和蔼。 4、拿到压岁钱,我想到了些什么? 买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5、“阿长”或“长妈妈”这个名字的来历。 她是我家的保姆,我不知道她的姓和名,阿长原先也不是她的称呼。我们家原先有个保姆,人长得高大,我的祖母便叫保姆阿长,这个保姆走了,她顶替了这个保姆,虽然她长得又矮又胖,但祖母依先前还叫她阿长,我的妈妈叫她长妈妈,我叫她阿妈,我厌恶她时便叫她阿长。 6、我“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是因为什么? 她给我买来《山海经》 7、长妈妈“向人们低声絮语说些什么事”时有什么特点? 她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8、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我对她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①认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②敬佩“她确有伟 大的神力。”③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9、这篇文章中几次提到隐鼠,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 三次。文章开头,知道她谋死隐鼠,憎恶她;听了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我因她有“神力”而敬佩,但知道她谋害隐鼠,又厌恶她;她给我买来《山海经》,我对她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0、《山海经》中描写了哪些特殊的形象?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猫·狗·鼠》 1、我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①欺凌玩弄弱小;②和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③配合时嗥叫烦人;④ 吃了我的小隐鼠(后证实是长妈妈踩死的),吃了兔的儿女们。 2、我喜欢隐鼠的原因是什么? ①它小巧可爱,和做坏事的大个子老鼠不同;②关于老鼠有美丽的传说; ③蛇常残害它们,出于对弱小者的同情;④隐鼠如墨猴,让我开心。 3、狗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动物开会,象没到,决定派人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 大家告诉它找狗时注意狗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猫立刻弓起脊梁来,狗便招待,并将弓着脊梁的猫作为象介绍给大家,大家都嗤笑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