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掌握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一项重要方法。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动手能力有限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由于细菌和真菌微小、抽象,单凭教材的文字介绍让学生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会很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展示,自主观察、合作探究,与组内成员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变机械学习为主动求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用发霉的面包、长毛的桔子等,通过视觉和嗅觉感知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现象,并结合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创设真实的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满脑袋的问号,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

2、讲授新知

第一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手上、鼻腔内和口腔内的细菌,酵母菌、乳酸菌和蘑菇、木耳等,结合导入中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真菌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细菌和真菌都分布在哪呢,怎样才能看到它们?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第二步:将准备好的培养基分发到各小组,由组内成员确定一人进行菌种的接种,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由教师指导,用无菌棉签蘸取蒸馏水,在手心或口腔内部轻轻擦取,然后再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贴好标签,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第三步:通过多媒体展示菌落的图片,归纳菌落的概念,比较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结合

以上操作,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思考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需要怎样的条件,上面的接种实验是否存在不妥之处。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最终获得答案。

第四步:预习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中环境中更多一些?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探究指导,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汇总全班各组的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3、总结归纳

归纳本节所学,强化重难点。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请同学自行列举出怎样的环境含有细菌和真菌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可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侵染,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说板书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2、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高温灭菌的培养皿中一般没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2)由于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茵落,所以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2.在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C )

A干燥的皮鞋;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c潮湿的粮食堆;D.潮湿的沙土地。

3.某同学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A、B两种细菌进行培养,同时,他还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经过恒温培养一天后,盐纸片周围只有A细菌生长。你对这个实验结果怎样解释? 答:这个实验结果表明A、B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区别。A细菌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而B细菌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同的。

4.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利用泡菜坛

制作泡菜时,既要给泡菜坛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答:泡菜坛加盖后用水封口,目的是防止外界的空气进入坛内,造成坛内缺氧的环境,泡菜发酵所需的乳酸菌能够在缺少氧的环境下生存,把蔬菜中的有机物转变为乳酸。

P57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4.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因为灭菌后一直处在密封状态。

5.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1.说明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火山爆发也未能使它们绝灭,这也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2.因为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宜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吃了变质的食品,就容易患肠胃炎。洗净晾干的衣服干燥、缺乏营养物质,这种环境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不会长霉;反之,脏衣脏鞋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容易长霉。

3.这个实验结果表明A、B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区别:A细菌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而B细菌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这说明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不同。

4.泡菜坛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生存,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描述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 ?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一一 ①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 ②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有一些毛状物,为什么? ③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是哪种生物? ④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酒曲的霉菌制出的 吗?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内外,甚至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温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菌落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 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像蘑菇、木耳这些是属于多细胞 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单细胞真菌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 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又能看得到呢? 2、菌落的概念 因为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所以我们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产生许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

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年秋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日日清 班级:姓名: 基础题 1.(2008威海)在探究“洗手对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活动中,有“用手在培养基上轻轻 按压”的步骤,这属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 ) A.制作培养基 B.消毒 C.接种 D.培养 2.(2008烟台)分析下列环境中,活细菌数目相对较多的是 ( ) A.用香皂洗过的双手 B.夏季茂密的树林中 C.火车站侯车室中 D.充满高温高压水蒸气的高压锅内 3.(2008益阳)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制作配方不正确的是() A.牛肉汁与琼脂混合 B.牛奶与琼脂混合 C.土壤浸出液与琼脂混合 D.蒸馏水与琼脂混合 4.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来的? ( ) A.这些物品中原来有的 B.空气中的 C.因为有这些物品,它们跑来的 D.这些物品中的某些物质变来的 5.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 A.配制培养基 B.接种 C.在培养基上标出组别 D. 高温灭菌 6.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 A.干燥的皮鞋上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 D.潮湿的沙土地 7.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 B.抽真空的罐头食品中 C.刚煮熟的食品中 D.流通的货币上 8.小红做实验时,用无菌棉擦拭指甲缝,然后轻轻地在培养基上涂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她观察到下列菌落中不属于真菌菌落的是() A.菌落呈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B.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知识改变命运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甘敏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含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含答案新人教版)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单选题 1.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1mL)培养大肠杆菌,培养36小时后获得的结果如下。能说明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的是培养皿培养基培养皿上的菌落数 I 琼脂、糖类35 Ⅱ 琼脂、糖类、维生素250 Ⅲ 琼脂、维生素 0 A. I和Ⅱ B..Ⅱ和Ⅲ C. I和Ⅲ D.Ⅱ 2.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不容易生长? A.夏季未及时清洗的衣物 B.干燥环境中的皮鞋 C.未放冰箱里的剩饭剩菜 D.煮沸未密封的肉汤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高温灭菌②配制培养基③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④接种 A.①④③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4.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是为了( ) A.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黏稠 B.为细菌等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 C.使培养基具备香味,容易吸引细菌 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存提供无机盐和水分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模拟巴斯德实验,探究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A.试管的密封性 B.有无空气 C.有无细菌 D.玻璃管的形状 6.细菌和真菌的培养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请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①配制培养基②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③接种④高温灭菌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7.为了保证同学们在教室里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班委们讨论开了。最后,他们提出了几个方案,其中,错误的是 A.勤打扫教室和周围的环境 B.关上窗户避免灰尘进入 C.在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 D.值日生在下课后擦黑板 8.下列关于细菌分布广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无处不在,甚至在我们的体内都有细菌存在 B.在生产食盐的蒸发池中,由于盐浓度过高,没有细菌 C.在火山口,由于温度过高,没有细菌 D.在深海的海底,由于压力过大,没有细菌 9.下图是一种简易的食物保存方法,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引起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B.对食物加热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 C.加煮沸过的水主要是为了阻止空气中微生物的进入D.该保存方法和冰箱贮存食物的原理相同 10.大量的细菌可以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菌存在的科学家是()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弗莱明 D.达尔文 2.夏天,宾馆的厨师常常把许多做好的菜肴用保鲜膜盖好,放在冰箱中冷藏,这样做 的目的主要是() A. 抑制细菌繁殖 B. 不让营养流失 C. 防止水分蒸发 D. 保持菜肴的形状和颜色 3. 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A.木耳 B.酵母菌 C.青霉菌 D.曲霉4.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都具有()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成形的细胞核 D. 叶绿体 5. 把洋葱表皮细胞与细菌相比,最重要的区别是() A. 细菌的细胞小 B. 细菌细胞形状有多种 C. 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 细菌的细胞中缺少DNA 6. 在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只能作为分解者,这是因为() A. 大多数细菌缺乏叶绿体 B. 细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大多数细菌缺少液泡 D. 细菌不需要呼吸 7. 下列细胞中,不能形成生物体的是() A. 芽孢 B. 受精卵 C.精子 D. 孢子

8. 在发霉的橘子皮上,有肉眼能看见的是一个个() A. 芽孢 B. 孢子 C. 孢子印 D. 菌落 9. 人们食用的蘑菇、医用的灵芝属于() A植物 B细菌 C真菌 D.病毒 10. 细菌的生殖方式一般是() A. 出芽生殖 B. 孢子生殖 C. 分裂生殖 D. 营养生殖 11. 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菌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丰富的有机物 D. 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 12. 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毛了,而且是青绿色的。该“毛”属于() A. 霉菌 B. 大肠杆菌 C. 乳酸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13.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方法是() A. 看菌落的颜色 B. 看菌落的形态 C. 看菌落的体积 D. 看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14.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培养的过程,正确的是() A.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冰箱 B. 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冰箱 C.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30℃恒温箱 D. 配制培养基→接种→ 30℃恒温箱→观察15.下面关于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 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精选八年级上册生物,以供大家参考! 1.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丰富的有机物; D.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答〔〕 2.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毛了,而且是青绿色的。他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该“毛”属于: A.霉菌; B.大肠杆菌; C.乳酸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答〔〕 3.下列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①大肠杆菌②木耳③乳酸菌④酵母菌⑤灵芝⑥曲霉⑦螺旋菌⑧青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⑤⑥⑦⑧。答〔〕 4.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对培养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B.培养基最好采用固体培养基,这样有利于观察; C.培养基在接种前应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D.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灭菌处理。答〔〕 5.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A.配置培养基; B.高压灭菌; C.接种; D.在恒温箱中培养。答〔〕 6.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答〔〕 7.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 A.采集同一环境中的标本,在不同环境中培养; B.分别采集两种环境中的标本; C.设置对照,且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D.设置对照,并在两种环境中培养。答〔〕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练习哦!希望这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精选八年级上册生物能够帮助你巩固学过的相关知识。 感谢您的阅读!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同步练习1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亡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密封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深海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B、在寒冷的北极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C、在无氧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D、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3、下列现象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无关的是:() A、买回的新鲜蔬菜要用水浸泡 B、饼干长霉 C、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前要先消毒 D、香蕉腐烂 4、下列那一项不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必需条件:() A、阳光 B、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有机物 5、下列那项是一些细菌必需,而另一些细菌可以不需要的生存条件:() A、氧 B、适宜的温度 C、水分 D、有机物 6、有同学与家人一起做豆瓣酱时观察到了褐色的毛状物,这可能是:() A、一种植物 B、细菌 C、真菌 D 、一种动物 7、关于菌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形态不同 B、真菌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 C、不同的霉菌菌落有不同的颜色 D、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或真菌 8、用细菌或真菌填空: ◆水果变质后,水果上长的“毛毛”是___________;

◆用酒曲酿酒,酒曲里的菌种属于_____________; ◆能产生乳酸的微小生物是______________; ◆导致人患结核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___; ◆能食用的金针菇、草菇、灵芝等属于______。 9.请你来判断: (1)、霉菌所形成的菌落一般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2)、琼脂煮沸冷却后能胶化成固态,适于制作培养基。() (3)、接种是指将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4)、炎热的夏季适于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5)、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生物。()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2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列表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大小形状颜色 细菌菌落小 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或黄 真菌菌落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和真菌要氧气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发酵不要氧气,是无氧呼吸,乳酸菌制酸奶也不要氧气。 (1)、配置培养基:琼脂(常用材料)+营养物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等)。为菌类提供营养物质、水分。 4 (2)、高温灭菌: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的菌。减少实验误差 (3)、接种:将菌类接在培养基上 (4)、恒温培养:说明菌类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5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第二节细菌 ⑴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⑵法国的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来自于空气。该实验的变量是细菌。他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发现乳酸菌和酵母菌;保存酒和牛奶的方法--巴氏消毒法;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⑶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观察 ⑷形状:呈球、杆、螺旋状(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5]细菌的结构:如下图(从外到内识记):特殊结构:鞭毛和荚膜;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即无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区别与其他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⑹营养方式(异养):大多数的细菌靠现成的有机物来养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⑺细菌生殖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生殖、20-30分钟一次。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 出的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第二节细菌 1、发现细菌的是。“微生物学之父”是 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 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 的方法。 2、细菌: (1)。 (2) (3 (4 (5 (6 (7 (8 3、 4、

5、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种类 项目 细菌 真菌 细胞结构 单细胞,无成形细胞核, 原核生物 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成形细胞核, 真核生物 个体大小 个体微小 有微小的,也有较大的 繁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酵母菌多为出芽生殖) 营养方式 大多数为异养 全部为异养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些菌的营养方式是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 中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 生产者吸收利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 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 真菌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2、馒头或面包 松软多孔的原因是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膨胀形成。 3、。其中将糯米蒸熟的目的是高温灭菌,用凉开水冲淋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菌的种类 发酵原理 应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酿酒、制馒头、面 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制酱、腐乳

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掌握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一项重要方法。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学生在课下自习,并完成学案,在课上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有力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现象。如,在学生做学案前,我们给了同学2分钟的时间阅读了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画出重难点,并把不懂得在课本做好标记。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依托教材,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二、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将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学习者与知识间架起有效的桥梁。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用身边的实例,在夏天经常看到馒头长了一些“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另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那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领悟到细菌和多数真菌较“小”“分布广”的特征。 再比如,学生对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只有从书上简短的几行文字中有个大致印象,而后面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具体应用这些方法步骤。我认为学生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在教学中上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加以指导,教师既为后面学生的探究学习扫清障碍,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 够充分,只展示了两个小组。并且组间评价展开的也不充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1/ 1

最新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

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教学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点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馒头变质长的霉、水果上长的“毛毛”,是真菌中的霉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强调:一个菌落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 2、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菌落大小形态颜色 细菌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 干燥 白色 真菌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 网状 有时呈现红、褐、绿、黑、 黄等颜色,也有白色的 3、培养细菌或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冷却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4、高温灭菌的作用:杀死混在培养基内的细菌以及真菌的孢子等,排除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有机物。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第二节细菌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 2、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3、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一颗小米粒),单细胞结构。 4、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 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5、细菌的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 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 绿体; 特殊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 用),有些细菌有鞭毛(运动);有些细菌在生 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 能力的休眠体)。 掌握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 6、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7、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8、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①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②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习题 1、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 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C、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 D、只要有合适条件,不需要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 2、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看见的集合体被成为() A、真菌 B、细菌 C、菌落 D、菌痕 3、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4、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A、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C、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 5、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丰富的有机物 D、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 7、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对培养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B、培养基最好采用固体培养基,这样有利于观察 C、培养基在接种前应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D、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灭菌处理 8、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A、配置培养基 B、高压灭菌 C、接种 D、在恒温箱中培养 9、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A、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 B、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 C、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10、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 A、采集同一环境中的标本,在不同环境中培养 B、分别采集两种环境中的标本 C、设置对照,且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D、设置对照,并在两种环境中培养 11、请判断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 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C、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 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 12、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 A、高温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 B、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 C、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D、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 13、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A、配制培养基 B、接种 C、在培养基上标出组别 D、高温灭菌 14、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 B、抽真空的罐头食品中 C、刚煮熟的食品中 D、流通的货币上 15、制作泡菜时,要用水密封泡菜坛口,这是因为() A、乳酸菌喜欢黑暗的环境 B、乳酸菌喜欢无氧环境 C、乳酸菌喜欢有氧的环境 D、乳酸菌喜欢的生活环境需要水 16、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A、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B、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 C、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D、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 17、下列情况中没有细菌、真菌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