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

郭錫良《古代漢語》練習題參考答案

(此答案來自網上。今改爲繁體,加以校訂,稍作改動。若發現錯誤,請及時告知:lishibiao66@https://www.360docs.net/doc/4d3912265.html,)[可作考研或期末考試參考之用]

練習一(P123)

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yǔ)”的“行”讀什麼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教材引文下加△處,本答案改爲加粗,下同):

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列子·湯問》)

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水經注·巫山、巫峽》)

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巫山、巫峽》)

自,假設連詞,苟、如果。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一,副詞,皆、都。

四什麼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麼?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卽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如:目、舟、鳥、手、馬。

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如:亦、末、本、刃、上。

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从、北、莫、休、明。

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如:吐、忙、胡、破、故。

關於轉注,學術界看法還不一致。一般認爲,它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如: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

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後假借爲代詞“然”;“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後假借爲新舊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後假借爲無定代詞;“其”是“箕”的古字,本義是簸箕,後假借爲代詞;“而”本義是鬍

鬚,後假借爲連詞。

五什麼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有什麼意義?怎樣辨別詞的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由於漢語歷史久遠,我們所說的本義只能是有語言文字材料所證明的本義。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發展、演化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重要意義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精確地掌握詞義。其二,可瞭解詞義演變的不同情況及其規律,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詳知一個詞意義的古今演變情況,明白它爲什麼有這樣的意義。其四,可以瞭解字形與意義、古義與今義的聯繫,理性地掌握詞的意義。

辨析詞的本義,首先要從分析字形入手。因爲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意義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字形所反映出來的意義往往是其本義。這就需要瞭解字形演變的歷史,特別要當心字體傳訛的情形。其次,確定詞的本義,還必須要有實際的語言資料加以證實。一般說來,一個字的字形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實際語言中作爲詞的意義相符合時,就是它的本義。必須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較爲準確地辨別詞的本義。六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屬於六書的哪一類?根據字形判斷它們在句子中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北山愚公長息曰。(《列子·湯問》)

息,會意字,從自從心。“自”卽“鼻”,古人認爲心氣必從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義是呼吸。此處是“歎息”義,爲引申義。

2.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列子·湯問》)

尾,象形字,本義是尾巴。《說文解字》分析爲從屍從毛(篆文毛字倒寫),認爲是會意字。此處是“岸、邊”的意思,爲引申義。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英,形聲字,從艸,央聲。本義是花。這裏的“落英”卽落花,用的是“英”的本義。

4.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范仲淹《岳陽樓記》)

景,形聲字,從日,京聲。本義是日光。這裏的“景明”卽陽光明亮,用的是本義。

驚,形聲字,從馬,敬聲。本義是馬受驚。這裏用於形容波浪,爲引申義。

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

集,會意字,從木從隹。本義是鳥聚集,這裏說沙鷗飛落在一起,用的是本義。

錦,形聲字,從帛金聲。本義是絲織物上的花紋,引申出色彩豔麗義。這裏用來形容魚的色彩豔麗,用的是引申義。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水經注·巫山、巫峽》)

旦,會意字,日在地平線上,本義是早晨。這裏的“霜旦”卽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義。

7.而河間王琛最爲豪首。(《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豪,形聲字,從豕,高省聲,本義是豪豬。豪豬的毛長而硬,有強橫、不好惹等特點,故引申出“有權勢的”、“豪奢”的含義。這裏的“豪”是豪華奢侈的意思,爲引申義。

首,象形字,本義是頭。後引申出“開端”、“第一”等含義。這裏是首位、第一的意思,爲引申義。8.蓋本不足以記斯樓。(汪琬《傳是樓記》)

本,指事字,本義是樹根部,引申出“本來”、“原來”等含義。這裏是本來的意思,爲引申義。

七解釋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並說明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

(A)組: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間,參與。引申義。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史記·陳涉起義》)

間,暗地裏,秘密地。引申義。

3.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列傳》)

間,縫隙,空隙。本義。

4.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史記·韓信破趙之戰》)

間,小的,偏僻的。引申義。

5.間命工斲木爲橱,貯書若干萬卷。(汪琬《傳是樓記》)

間,隔些時候。引申義。

6.對曰:“願少間。”(《史記·淮陰侯列傳》)

間,避開別人。引申義。

7.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間,乘間,暗中。引申義。

8.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間,破綻、漏洞,可以乘虛而入的空子。引申義。

9.韓信使人間視。(《史記·韓信破趙之戰》)

間,秘密地,暗地裏。引申義。

10.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間,中間。引申義。

(B)組:

1.發使使燕。(《史記·韓信破趙之戰》)

發,派遣。引申義。

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孟子·梁惠王上》)

發,發放倉糧賑濟災民。引申義。

3.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盡心上》)

發,射箭。本義。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戰國策·齊策四》)

發,啟封。引申義。

5.夫鵷鶵發於南海。(《莊子·秋水》)

發,出發。引申義。

6.春心莫共花爭發。(李商隱《無題》)

發,開放。引申義。

7.舜發於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發,興起。引申義。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爲政》)

發,發揮。引申義。

9.文物以記之,聲明以發之。(《左傳·桓公二年》)

發,發揚。引申義。

10.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老子·第三十九章》)

發,震動,爆發。引申義。

八解釋下列各句中加△詞或詞組,並說明它們古今意義的變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詞義的擴大、縮小,哪些是詞義感情色彩和輕重的變化:

1.飲於河渭。(《山海經·夸父追日》)

河,古代專指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詞義範圍擴大。

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論語·子路從而後》)

丈人,古代是對老年人的尊稱,今專指岳父,詞義範圍縮小。

3.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巫山、巫峽》)

響,古代指回聲,今泛指聲音,詞義範圍擴大。

4.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詞義程度古今不同,古義輕,今義重。

5.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貨,古有錢財、貨幣、出賣、貨物等意義,今義爲貨物,詞義範圍縮小。

售,古義賣出去,今義賣,詞義範圍擴大。

6.書於石,所以賀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所以,古代是詞組,表示憑藉、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結論等,今義是連詞,用於因果關係的複句中,引出結果或結論,詞義範圍縮小。

遭,古義爲遇上時機,今義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詞義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義,今貶義。7.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范仲淹《岳陽樓記》)

排,古義衝擊,今義排列。詞義轉移。

8.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范仲淹《岳陽樓記》)

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詞義轉移。

國,古義國都,今義國家,詞義範圍擴大。

9.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購之。(汪琬《傳是樓記》)

購,古義懸賞徵求,今義購買,詞義範圍擴大。

10.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汪琬《傳是樓記》)

窮,古義指不通達,今義貧窮,詞義範圍轉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

標點: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誤“默然”爲“默默”,今正。]

譯文:

謝安和客人下棋。過了一會兒,謝玄從淮上派來的使者到了。謝安看完了書信,沉默無語,慢慢地把臉轉向棋局。客人問淮上戰局的情況,謝安回答說:“孩子們已經大破敵人。”意色舉止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

標點: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列子·說符第八》)

譯文:

從前有一個想要得到金子的齊國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賣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問他說:“人們都在那裏,你爲什麼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

標點: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卽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卽前後呼噪爲應。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閧發,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計此關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遊雖險,而奇當爲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程敏政《夜渡兩關記》)

譯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過了正

午。不想只走到這里就停下,問驛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騙我說,到傍晚的時候,還可以到達滁州。上馬走了三十里,漸漸聽跟從的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我心裏記住了這件事。到了清流關,天已經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趕路。山口兩個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頭。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後喊叫呼應。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出颯颯的聲響。於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個燦爛的銀盤,照耀着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我估計這個山關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遊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練習二(P381)

一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曹劌論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義爲“邊邑”,是本義。從字形看,其意符爲“邑”,舊注訓爲“邊”,字義與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義爲“淺陋”、“見識短”,爲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爲“供給”,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及。(《左傳·鞌之戰》)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左傳·鞌之戰》)

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說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義爲“趕上”,字形與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記·孫臏》)

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三國志·華佗傳》)

《說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爲“病”,與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相合,是本義;而在第一句中義爲“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漢書·張騫傳》)

“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卽今所謂“家鄉、鄉里”。“鄉”在第一句中義爲“鄉里”、“同鄉”,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二什麼叫詞類活用?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有什麼區別?舉例說明。

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類詞的功能。這就叫做詞類活用。例如:《公羊傳·莊公十三年》:“曹子手劍而從之。”“手”本是名詞,句中是動詞“拿”的意思,還帶了賓語“劍”,臨時具有了動詞的意義和語法特點,就是詞類活用。《水經注·巫山、巫峽》:“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東”字本來是個方位名詞,這裏臨時具有了動詞義“向東流”,作謂語,是詞類活用。又如《蝜蝂傳》:“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詞,這裏是使動用法,臨時具有了動詞義,用作謂語,也都是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是:

1.兩者表達的含義不同。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而意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主語)認爲賓語怎麼樣”。如《史記·鴻門宴》:“項伯殺人,臣活之。”《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臣(指張良)”使賓語“之(指項伯)”活了下來;後例的“美”是意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吾妻”認爲賓語“我(指鄒忌)”長得漂亮。

2.兩者的使用範圍不同。能夠有使動含義的詞有動詞與活用爲動詞的名詞、形容詞等,而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名詞的活用。

三舉例說明古代漢語的幾種被動句式。

1.“於”字被動句式。

將介詞“於”放在動詞的後面引進行爲動作的主動者。如《孫子兵法·行軍篇》:“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擒於人”卽被他人擒獲。

2.“爲”字被動句式。

將介詞“爲”放在動詞的前面引進行爲動作的主動者,有時“爲”後的主動者可以不出現。如《韓非子·五蠹》:“而身爲宋國笑。”“爲宋國笑”卽被宋國人恥笑,出現主動者“宋國”;又《戰國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爲戮沒。”“爲戮沒”卽被殺戮,“爲”後沒有出現主動者。

3.“爲……所”被動句式。

“爲”字被動句式的動詞前加“所”字構成。主動者置於“爲”與“所”之間,有時主動者可以不出現。如《漢書·霍光傳》:“衛太子爲江充所敗。”“爲江充所敗”卽被江充敗壞,“爲”與“所”之間出現了主動者“江充”;又《張中丞傳後敘》:“嵩將詣州訟理,爲所殺。”“爲所殺”卽被殺害,“爲”與“所”之間沒有出現主動者。

4.“見”字被動句式。

將“見”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式,不能引進主動者。如《韓非子·說難》:“厚者爲戮,薄者見疑。”“見疑”卽被懷疑。

5.“見……於”被動句式。

是“見”字被動句與“於”字被動句的結合,“見”放在動詞前表被動含義,“於”放在動詞後引入主動者。如《史記·楚世家》:“必見欺于張儀。”“見欺”卽被欺騙,又用“於”引入主動者“張儀”,“見欺于張儀”卽被張儀欺騙。

6.“被”字被動句式。

將“被”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也可由“被”直接引進主動者。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謗”卽被譭謗,“被”不引入主動者;又蔡邕《被收時表》:“臣被尚書召問。”“被尚書召問”卽被尚書召去問話,“被”引入主動者“尚書”。

四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乃”、“卽”、“維”、“惟”、“非”是不是判斷詞,爲什麼?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乃”、“卽”、“維”、“惟”、“非”都不是判斷詞。因爲它們都不具備判斷詞的性質。“乃”、“卽”是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就”、“便”等,所以當漢語中出現判斷詞“是”以後,它們還可以用在“是”前,構成“乃是”、“卽是”等,可理解爲“就是”、“便是”。“維”也可寫作“惟”,它是句中語氣詞,起引出謂語作用,不僅可以用於判斷句中,也可以用於其他類型的句子中。如《尚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惟始作亂”卽開始作亂,不能理解爲“是開始作亂”,故“維”不是判斷詞。“非”也經常用於判斷句的謂語前,它是否定副詞,不是判斷詞。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動句,哪些不是被動句,被動句有什麼不同形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前句是,無標誌。

2.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是,“見……於”式。

3.今單于新困於漢,而昆莫地空。(《漢書·張騫傳》)

前句是,“於”字式。

4.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後句是,“爲……所”式。

5.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前句是,無標誌。

6.爲漢使月氏,而爲匈奴所閉道。《漢書·張騫傳》)

後句是,“爲……所”式。

7.才高見屈,遭時而然。(《論衡·自紀》)

前句是,“見”字式。

8.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許行》)

後句是,“於”字式。

六下列句子哪些是賓語前置?哪些不是?說明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

1.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不是。之,代詞,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賓語。

2.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是。“何厭”作“有”的前置賓語。之,代詞,複指前置賓語。

3.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齊桓公伐楚》)

不是。之,連詞。前一個“之”用於主謂之間,後一個“之”用於定中之間。

4.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齊桓公伐楚》)

是。“不穀”作“爲”的前置賓語,“先君之好”作“繼”的前置賓語。之,連詞,用於定中之間。5.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

是。“之”作“行”的前置賓語。之,代詞,代指所聞之事。

6.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汪琬《傳是樓記》)

不是。兩處的兩個“之”,前一“之”字是代詞,代指書籍,用作賓語;後一“之”字是連詞,用於定中之間。

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莊子·逍遙遊》)

“奚以”是賓語前置,疑問代詞“奚”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之,動詞,到、去。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序和現代漢語有什麼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今:有何陋。賓語後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誰與守?”(《孟子·離婁下》)

古:誰與守。“誰”作介詞“與”的前置賓語。今:與誰守。賓語後置。

3.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

古:未之見。“之”作動詞“見”的前置賓語。今:未見之。賓語後置。

4.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史記·秦始皇本紀》)

古:莫之能一。“之”作動詞“一”的前置賓語。今:莫能一之。賓語後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古:不余欺。“余”作動詞“欺”的前置賓語。今:不欺余。賓語後置。

6.君奚爲不見孟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爲。“奚”作介詞“爲”的前置賓語。今:爲奚,卽爲什麼。賓語後置。

7.然民雖有聖知,弗敢我謀;勇力,弗敢我殺。(《商君書·畫策》)

古:弗敢我謀,弗敢我殺。“我”作動詞“謀”、“殺”的前置賓語。今:弗敢謀我,弗敢殺我。賓語後置。

8.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馬首是瞻。“余馬首”作動詞“瞻”的前置賓語。今:唯瞻余馬首。賓語後置。

9.聖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動詞“法”的前置賓語。今:法孰,卽效法哪個。賓語後置。

10.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古:惡乎長。“惡”作介詞“乎”的前置賓語。今:乎(於)惡長,卽在哪方面擅長。賓語後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並說明是屬於哪類活用(包括名詞用作狀語)

1.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陋:形容詞意動用法。“陋之”卽“認爲它(小丘)不好”。

2.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子路從而後》)

食、見:動詞使動用法。“食之”卽“讓他(子路)吃”,“見(現)其二子”卽“使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3.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朝:動詞使動用法。“朝秦楚”卽“使秦國、楚國來朝拜”。

4.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來:動詞使動用法。“不能來”卽“不能來之”,也就是不能使“遠人”歸順的意思。

5.城陷,賊以刃脅降巡。(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降:動詞使動用法。“降巡”卽“使張巡投降”。

6.諸將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弱:形容詞使動用法。“弱秦”卽“使秦國變弱”。

7.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後一個“君、臣、父、子”名詞活用爲動詞。“君君”卽國君要像個國君,“臣臣”卽大臣要像個大臣,“父父”卽父親要像個父親,“子子”卽兒子要像個兒子。

8.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臏》)

善:形容詞意動用法。省略了賓語“之”,“善之”卽“認爲他(孫臏)好”。

客:名詞作狀語。“客待之”卽“像對待客人一樣地對待他(孫臏)”。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水:名詞活用爲動詞。游泳的意思。

10.天下雲集而回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雲、響、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雲集”卽像雲一樣地聚集,“回應”卽像回音一樣地應和,“景從”卽, 像影子一樣地跟從(“景”是“影”的古字)。

九下列句子中加△的詞或詞組,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詞性、意義和用法有什麼不同?

1.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漢書·匈奴傳》)

少:古義爲稍,程度副詞;今義爲少,形容詞。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諸君。(《左傳·昭公十年》)

稍:古義爲逐漸,時間副詞;今義爲略微,程度副詞。

3.紂貴爲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記·淮南王傳》)

曾:古義爲竟然,情態副詞;今義爲曾經,時間副詞。

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義爲只、僅,範圍副詞;今義爲不彎曲,形容詞。

5.齊因乘勝盡破其軍。(《史記·孫臏》)

因:古義爲就,副詞;今義爲因爲,連詞。

6.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漢書·張騫傳》)

竟:古義爲最終,時間副詞;今義爲竟然,情態副詞。

7.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史記·劉敬傳》)

但:古義爲只,範圍副詞;今義爲但是,轉折連詞。

8.獻公說,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韓非子·十過》)

雖然:古義爲雖然如此,詞組;今爲讓步連詞。

[按:教材引文誤“璧”爲“壁”,今正。]

十閱讀下面一段短文,說明文中“以”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複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這段文字中共有六個“以”字,分別解釋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

以,動詞,認爲,在句中作謂語。

2.必以倦而歸也。

以,介詞,因,與“倦”構成介詞詞組作“歸”的狀語,引入“歸”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詞,用、靠。與“其力”構成介詞詞組作“攻”的狀語,引入“攻”的憑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詞,把,與“其力之所不能取”構成介詞詞組作“送”的狀語,引入“送”的東西。後“以”字是連詞,相當於“而”,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5.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

以,介詞,把,與“虞卿之言”構成介詞詞組作“告”的狀語,引入“告”的內容。

十一說明下列各句中加△號的代詞的用法: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所:輔助性指示代詞,與“學”構成所字結構,指代學的東西。

2.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孟子·許行》)

諸:兼詞,相當於“之于”,“注諸海”卽“注之於海”。

3.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論語·爲政》)

或:無定代詞,作主語,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問代詞,用作狀語,意思是“爲什麼”。

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者:輔助性指示代詞,用於數詞之後構成者字結構,“五十者”卽五十歲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韓愈《原道》)

斯:指示代詞,用作定語,意思是“這”。

何:疑問代詞,用作定語,意思是“什麼”。

所:輔助性指示代詞,與動詞“謂”構成所字結構,指代所說的事情。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

其:第三人稱代詞,作定語,意思是“他們的”。

之:代詞,作“望”的賓語,指代潰逃的齊軍。

十二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標點: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歐陽修《賣油翁》)譯文:

陳康肅公堯咨善於射箭,當世沒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肅公也以此自負。他曾經在家中菜園裏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人放下擔子站在那裏,用眼睛斜視很久沒有離去。看見康肅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點頭。康肅公問他說:“你也懂得射箭嗎?我射箭技術不是很精湛嗎?”老人說:“沒什麼,只是手熟罷了。”康肅公很生氣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的射箭技術!”老人說:“根據我的舀油就知道。”於是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進葫蘆裏,油從錢孔滴入而錢卻沒有濕。老人於是說道:“我也沒什麼,只是手熟罷了。”康肅公笑着打發他走了。

標點:

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殺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爲大甲,以封于晉。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者也。君其必速殺之,勿令遠聞。”君忸怩,乃趣赦之。(《國語·晉語八》)

譯文:

晉平公射鴳沒有射死,命令僕人襄去抓它,沒有抓到。平公很生氣,把襄抓起來要殺了他。叔向聽說了,晚上趕去拜見晉平公,晉平公告訴了他這件事。叔向說:“您一定要殺了他。從前我們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後,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鎧甲,因此被封在晉。如今您繼承我們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這件事是宣揚我君的恥辱啊。您一定要趕快殺了他,不要讓這事傳揚出去。”晉平公很不自在,就趕快放了豎襄。

標點:

後特徵爲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卽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卽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彊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爲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爲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勑彊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彊,莫不震慄。京師號爲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後漢書·酷吏列傳》)

譯文:

後來特地徵召董宣爲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家的奴僕白天殺人,因藏匿在公主家裏,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這個家奴當隨從。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他們。於是就攔住車馬,用刀在地上畫着,大聲數落公主的過失,呵斥那個家奴下車,就殺了那個家奴。公主立卽回宮向皇帝告狀。皇帝很生氣,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皇帝說:“想說什麼?”董宣說:“陛下聖德,使國家中興,卻放縱家奴殺良民,將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請讓我自殺。”就用頭撞擊房柱,血流滿面。皇帝命令宦官挾持着董宣,讓他磕頭向公主謝罪,董宣不聽從。宦官彊使董宣磕頭,董宣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公主說:“文叔做普通人的時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們不敢上門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勢竟然不能使一個洛陽令聽命嗎?”皇帝笑着說:“天子與一般人身份不同。”於是就敕封董宣爲彊項令,放了他,賜給他錢三十萬。董宣把錢全部分給了下屬官員。董宣從此開始打擊豪強惡霸勢力,沒有不震驚害怕的。京師百姓稱他爲臥虎,歌頌他說:“董少平做洛陽令,鳴冤之鼓不再響。”

練習三(P595)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麼關係?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姓是一種舊的族號,在古代有“別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兩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變。上古時期,姓也是區分階級地位的標誌,貴族有姓,平民無姓。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爲姓,姓和氏逐漸合而爲一。到了漢代,通稱爲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於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所以在戰國以前,男子只稱氏,而女子卻必須稱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舊說上古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名”和“字”之間往往在意義上有同義或相關聯的關係。上古時期,名和字連着說時,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如對父母),弟子自稱也稱名,弟子當着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

二簡述歷代中樞機構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影響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漢以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官制。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三公卽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軍政長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卽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內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以九卿爲主的各中央行政長官都各有屬官。九卿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中央行政長官,如中尉、將作少府等。

漢初沿襲秦制。武帝時廢去太尉,改爲大司馬。西漢末年又把丞相改稱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漢代九卿中的名稱也有變化。另外還有所謂加官,卽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經常接近皇帝。

到東漢時,三公已無實權,尚書機構尚書台(卽台閣)反而成爲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時,把權勢過大的尚書台改爲外圍的執行機構,另設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又設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這又是隋唐時期中央官制的基礎。

隋唐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長的權力後來日漸削弱,徒具虛名。隋朝由原來的行政總負責機構——尚書省(或尚書台)分演出吏、民、禮、兵、刑、工六部(部下設司),屬於尚書省。唐避太宗諱,改民部爲戶部。此後,作爲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制一直沿襲到清代,基本未變。六部成立後,諸卿的職權逐漸變小,有的後來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元代以尚書省、中書省爲宰相府,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爲宰相。後廢尚書省,歸併於中書。明代廢中書省,皇帝親理國政,大學士逐漸成爲實際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時成立軍機處,大學士就沒有什麼職權了。

三“州”這一級行政單位歷代有什麼變化?

漢武帝把全國分爲十幾個監察區,稱爲州(或部),其轄境很大。東漢末年,州成爲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單位,魏、晉、南北朝一直沿襲。隋朝廢郡存州,唐代因之,縣以上的行政單位稱爲州(或稱郡)。宋代的州也是縣以上的行政單位,州上設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時的州在縣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隸州地位略等於府。也有一些散州,雖隸屬於府,但實際地位和縣相當。

四古代有幾種主要的紀年法?

古代有歲星紀年、太歲紀年、甲子紀年等三種主要的紀年法。

最早採用的是歲星紀年法。歲星卽木星,約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爲十二個星次,以此紀年。

由於歲星紀年法在實際運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設一個歲星,叫做“太歲”,使其運行方向與真歲星相反,而把黃道附近由東向西分爲十二等分,以太歲的運行紀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

甲子紀年始於東漢。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紀年。

五解釋下列名詞:

夏曆:我國以建寅之月爲歲首的曆法,始于夏代,故稱夏曆。從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謂舊曆,也指夏曆。

行中書省:簡稱“省”或“行省”,是始於元代的一級行政區劃單位。“行中書省”的意思是中書省的行署。本來是臨時設的,後來成爲固定的行政區劃。

二千石:漢代對郡守的通稱。因漢代郡守的俸祿爲二千石,故稱。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死後,朝廷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爲給予一個稱號,稱爲“諡”或“諡號”。一些有名望的學者死後,其門人或親友往往也爲其加諡號。

閏月:陰曆一年實際上不到一個太陽年,約三年相差一個月,爲解決陰陽曆的矛盾,曆法上需置閏,卽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做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爲府的行政長官,稱爲權知(意思是“臨時主持”)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代始以知府爲正式名稱,管轄州縣,爲府一級行政長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利用工具書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貫、生卒年、曾任的官職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稱和他的傳記資料。

查《中國古今人名大辭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縣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監察御史、藍田尉、禮部員外郎、永州司馬、柳州刺史等職。著作有《柳河東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傳記資料在“舊唐13/160/4213”(卽《舊唐書》第13冊、第160卷、第4213頁)和“新唐16/168/5132”(卽《新唐書》第16冊、第168卷、第5132頁)。

七利用工具書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這兩句詩的作者,並說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麼地方,解釋“祖”的意義。

據《全唐詩索引》可以查出,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留別金陵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餞行。

八《史記·汲黯傳》:“上以爲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爲淮陽太守。”請根據《說文解字》說明“郊”的本義,根據《經籍籑詁》說明“郊”的句中意義。

《說文解字·邑部》:“距國百里爲郊,從邑交聲。”據此知“郊”的本義是指國都城外百里以內的地方。《經籍纂詁》:“郊,郊道要衝之處也。”據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參P226注③)

九解釋下列各組中加△的詞的意義,並說明哪個是本義,哪個是引申義:

(A)組

1.素所自樹立使然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樹:建立、樹立,引申義。

2.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孫臏》)

樹:樹木,引申義。

3.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孟子·許行》)

樹:種植,本義。

(B)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傳·齊桓公伐楚》)

涉:進入,引申義。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呂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過河,本義。

3.然後可以剛健强力,涉險而不傷。(蘇軾《教戰守策》)

涉:經歷,引申義。

(C)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誠實,本義。

2.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義。

3.俄而謝玄淮上信至。(《世說新語·雅量》)

信:使者,引申義。

十閱讀《史記·萬石君列傳》中的一段文字,說出萬石君的姓名,給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號作注,並把全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萬石君名奮,其父趙人也,姓石氏。趙亡,徙居溫。高祖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爲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奮獨有母,不幸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願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爲美人,以奮爲中涓,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爲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時,積功勞至大中大夫。無文學,恭謹無與比。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爲太子太傅,免。選可爲傅者,皆推奮,奮爲太子太傅。及孝景卽位,以爲九卿;迫近,憚之,徙奮爲諸侯相。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爲萬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后以爲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爲郎中令,少子慶爲內史。

萬石君的名字是石奮。

河內,黃河從潼關向東經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方。

長安,古都城,名始於漢,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卽漢文帝。

大中大夫,卽太中大夫,漢代郎中令的屬官之一,其職責是“掌議論”,卽對朝政提出意見或建議。雖是散官性質,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見。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漢時期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卽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勳),管宮廷侍衛;衛尉(漢景帝時一度改稱中大夫令),管宮門近衛軍;太僕,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有時改稱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漢景的時改稱大行令,漢武帝時又改稱大鴻臚),掌管各少數民族和外國來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務;治粟內史(漢景帝時改稱大農令,漢武帝時又改稱大司農),管理租稅賦役;少府,管宮廷總務。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

諸侯相,卽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漢武帝使用的年號,西元前140年至西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卽西元前139年。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宮廷侍衛。

譯文:

萬石君名字叫奮,他的父親是趙國人,姓石。趙國滅亡後,遷居到溫縣。漢高祖攻打項羽,經過河內,那時石奮十五歲,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與他談話,喜歡他的態度恭敬,問他說:“你家中有什麼人?”他回答說:“我現在只有母親,不幸眼睛失明。家裏很窮。還有個姐姐,會彈琴。”高祖說:“你能聽從我嗎?”他說:“願竭盡全力。”於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宮爲美人,任命他爲中涓官,處理文書和大臣進謁的事情,把他的家遷到長安中的戚里,那是因爲她姐姐爲美人的緣故。他的官職到孝文帝時,累積功勞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經學儒術,但恭敬謙謹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職。文帝要選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舉石奮,石奮於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時,又任命他九卿這樣的官職。因他的職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懼怕拘謹,又把他的官職改爲諸侯相。石奮的長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慶,都因性情柔順、孝敬謙謹,官位都達到俸祿二千石,於是漢景帝說:“石君和他的四個兒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貴光榮就集中在他們一家了。”就稱石奮爲“萬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術經學而犯了罪。皇太后認爲讀書的人多外在的氣質而少內在的品質,現在萬石君家不喜言談但能親身力行,就用萬石君的長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做了內史。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

越巫方孝孺

標點: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爲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委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惡少年慍其誕,瞯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爲真鬼也,卽旋其角,且角且走。

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

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唯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爲鬼。號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譯文:

有一個越地的巫人,自己詐稱擅長驅鬼。有人病了,他便設立起壇場,吹角搖鈴,跳躍叫喊,並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災。如果病僥倖好了,他便享用一頓人家的酒飯,拿了人家給的財物離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別的原因來推託,始終不認爲自己的巫術是虛妄的。常常向人誇耀說:“我善於治鬼,鬼沒有敢反抗我的。”有幾個好搞惡作劇的少年,對他的妄诞非常惱火,就窺伺他夜裏回家時,五六個人分開,藏在路邊的樹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經過時,就往下投砂子石塊打他。巫人以爲是真鬼,馬上吹起他的角來,邊吹邊跑。他心裏非常害怕,被嚇得腦袋脹悶,也似乎比平時沉重了許多,走起路來也不知道自己的腳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驚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來,可是樹上又像開始那樣往下落砂石。他又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聲音了,於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樣。嚇得他兩手發抖,連氣也喘不過來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搖起他的鈴。一會兒鈴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聽到自己的腳步聲以及樹葉的響聲、山谷的回音,都以爲是鬼。大聲呼喊着向人求救,喊聲非常悲淒。半夜才到了家,大聲哭喊着敲門。他妻子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被嚇得舌頭僵硬而說不出話來,只是指着床說:“趕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膽裂而死,膚色像藍草的青色一樣。這個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樹間的響聲並不是鬼。

練習四(P746)

一解釋下列名詞:

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注疏”、“義疏”、“正義”。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也称“羨文”。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注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義疏產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注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注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卽《十三經注疏》。這十三部經書的注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注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論語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一部古文選集,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等,依據文體分爲十三類: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讚頌類、辭賦類、哀祭類。所選古文大部分是應用文,而且多數選文社會意義不大。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特點及其義例,書中並有評點,宣揚桐城派的文學觀點。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帶△的詞或詞組:

1.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侍坐》)

譯文: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解詞:安,疑問代詞,怎麼。

2.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莊子·逍遙遊》)

譯文: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計畫着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

解詞:絕,動詞,穿過。

圖,動詞,計畫、謀劃。

且,副詞,將要。

3.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獸身上,而功德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的原因,是什麼呢?

解詞:者,輔助性代詞,“……原因”。

獨,副詞,表反問語氣。

4.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論》)

譯文:那流星的墜落,樹木發出響聲,這是天地運行,陰陽變化,而出現的事物中少見的現象。認爲這些現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對了。

解詞:隊,“墜”的本字,動詞,墜落。

是,指示代詞,這。

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爲……奇怪。

5.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韓非子·五蠧》)

譯文:因此人多而財物少,勞動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們就會爭奪。

解詞:是以,指示代詞“是”和介詞“以”連用而成的固定結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此”。

貨,名詞,財物。

事,動詞,從事、用。

6.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

譯文:子夏到晉國去,路過衛國,聽到有人讀史書說:“晉國軍隊三頭豬渡過黃河”。

解詞:之,動詞,到、往。

史記,名詞,記載歷史的書。

三下列文章在《古文辭類纂》中歸入哪一類?按我們的分類,應當屬於哪一類?

《古文辭類纂》的歸類:

賈誼《弔屈原賦》歸哀祭類,枚乘《七發》歸辭賦類,鼂錯《論貴粟疏》歸奏議類,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歸讚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狀類,歐陽修《瀧岡阡表》歸碑誌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書說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類。

我們的分類:

賈誼《吊屈原賦》、枚乘《七發》歸韻文的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歸應用文的奏議類,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歸應用文的讚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記散文,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應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應用文的書信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文。

四下面是《毛詩正義·北風》的第一章,閱讀并回答問題:

(原文見教材第747頁)

1.“雱”的讀音和意義是什麼?

雱的讀音是“普康反”,卽pāng ;義爲“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樣子。

2.“惠”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注?

惠,是“愛”的意思,卽仁愛。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好”是動詞。根據有二:一是它後面有賓語“我”;二是它的讀音爲“呼報反”,卽hào。

4.鄭玄對“邪”是怎樣解釋的?

“邪,讀如徐。”鄭玄認爲“邪”是“徐”的假借字,義爲寬緩。

5.“只且”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只且,語助也。”卽認爲“只且”是語氣詞。這是孔穎達的解釋。

五《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阮元《十三經注疏》云:“唐石經輕字旁注案石經初刻本無輕字車馬衣裘見管子小匡及外傳齊語是子路本用成語後人因雍也篇衣輕裘誤加輕字甚誤錢大昕金石文跋尾雲石經輕字宋人誤加考北齊書唐邕傳顯祖嘗解服青鼠皮裘賜邕雲朕意在車馬衣裘與卿共敝蓋用子路故事是古本無輕字一證也釋文於赤之適齊節音衣爲於既反而此衣字無音是陸本無輕字二證也邢疏雲願以己之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無輕字三證也皇疏雲車馬衣裘共乘服而無所憾恨也是皇本亦無輕字四證也今注疏與皇本正文有輕字則後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舊矣。”按照阮元的意見,句中哪一個字是衍文?阮元有什麼根據?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標點有什麼改變?這個句子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標點法,意義有什麼不同?你贊成哪一種標點法?

答:按照阮元的意見,句中的衍文是“輕”字。

阮元的根據有四:一是古本無“輕”字,二是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引文無“輕”字,三是邢昺《論語注疏》無“輕”字,四是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無“輕”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標點是:

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這個句子可以有兩種標點法,除了上面的標點法以外,還可以如下標點:

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這兩種標點法,句子意義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前者彊調的重點在於“共”字,後者彊調的重點則在於“敝”字。

兩種標點法相比較,前者較好。

六將下面的短文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標點:

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於公曰:“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爲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後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愛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於鄰國,汝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歎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譯文:

齊景公讓圉人飼養他心愛的馬,這匹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氣,就命令手下的人拿著刀去肢解養馬人。這時,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著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們,並問景公說:“堯舜肢解人體,從身體的什麼地方開始?”景公驚惶地說:“從我開始。”於是下令不再肢解養馬人。

景公又說:“把它交給獄官處理。”晏子說:“這個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要被處死,請讓我爲你歷

數他的罪過,也讓他明白自己犯了什麼罪,然後再把他交給法官。”景公說:“可以。”晏子數落道:“你的罪過有三條:君王讓你養馬,你卻讓馬死掉了,判處你死罪,這是第一條;你讓君王最好的馬死掉了,判處你死罪,這是第二條;你讓君王因爲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到後必定會怨恨我們的國君,諸侯們聽到後必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你讓君王的馬死掉,使怨憤在百姓中積聚,軍威在鄰國中減弱,你應被判處死罪,這是第三條。現在就把你交給法官。”景公歎息說:“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損傷我的仁義名聲啊!”

標點:

何謂有罪而益信?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爲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爲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此謂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間訓》)

譯文:

什麼叫有罪卻更加得到信任?魯國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帶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喚。秦西巴不忍心,放開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問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哀啼,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讓他擔任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爲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這就是所說的有罪過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標點: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閒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爲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嗎?我明白地告訴你。假如這裏有個楚國的大夫,想要他的兒子學會齊國話,那麼找齊國人教他呢,還是找楚國人教他呢?”戴不勝答道:“找齊國人教他。”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吵吵嚷嚷干擾他,卽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學會說齊國話,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領到齊國的莊街、嶽里這樣的鬧市住上幾年,那麼卽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也是做不到的。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長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麼宋王會跟誰幹出壞事來呢?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長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麼宋王又會和誰做出好事來呢?僅僅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呢?”

標點: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卽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卽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爲己者不如己之自爲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譯文:

公孫儀做魯國的宰相並且特別喜歡吃魚,全國都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公儀先生卻不接受。他弟弟勸他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爲什麼?”他回答說:“正因爲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雖然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儘管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公孫儀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別人爲自己不如自己爲自己。

練習五(P907)

一解釋下列名詞:

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就是駢體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稱駢四儷六。此文體形成于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成爲文章的正宗,唐代稱爲“時文”,晚唐至明稱“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稱駢體文。其語言特點是:駢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飾。

工對:駢體文和近體詩中的一種對仗,因其對得工整,故稱“工對”。它要求在對仗中用相同“事類”的詞語相對,卽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物對動物,植物對植物等。

律賦:唐宋時科舉取士所採用的駢賦,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此又叫做律賦。律賦大都內容貧乏,文字呆板,毫無生氣,在文學上沒有多少價值。

互文:古代修辭方式的一種,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其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二簡述賦體的演變和各種賦體的特點。

賦體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了四種主要形式:騷賦、古賦、駢賦和文賦。

騷賦產生于漢初,由楚辭演變而成,其寫作模擬《楚辭》,如賈誼的《弔屈原賦》。這種賦體在形式上同楚辭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內容則重在“寫志”而不重在“體物”。

古賦是指騷賦以外的漢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這種賦體往往可分爲三部分。開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間常用問答的形式,篇幅也較大,極力鋪陳誇張;韻文中夾雜散文,用散文敍述,用韻文描寫。結尾再用一段散文,發些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類似楚辭的“亂”或“訊”。古賦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雜以三言和五言。

古賦在六朝時期發展成爲駢賦,如江淹的《別賦》。這種賦體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講究對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實際上,駢賦等於有韻的駢體文,既具有駢體文的一般特點,又體現出賦鋪陳誇張的特色。另外,駢賦到唐宋時期,科舉中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而又稱“律賦”。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產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賦的創作上,極力摒棄駢儷之習,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在藝術形式上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創作了一些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賦,如蘇軾的《赤壁賦》等。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並辨析帶△的同義詞:

1.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蕭統《文選序》)

譯文:楚君不從善如流,臣下(此處指屈原)進諫逆耳忠言,因深思遠慮,於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思”和“慮”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據確定的意願去思考,“慮”指對問題反復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選擇。

2.余監撫餘閒,居多暇日,歷觀文囿,泛覽辭林。(蕭統《文選序》)

譯文:我在監國和撫軍的空閒中,度過了許多閒暇的日子,廣泛閱讀了各類文章。

“觀”和“覽”都有“看”、“閱讀”的意思。“觀”指有目的有意識地看,“覽”指廣泛地看。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晚霞與孤獨的野鴨相伴同飛,秋水和高遠的天空渾然一色。

“與”和“共”都是介詞,表示對象,這裏用法相同,可譯作“和、跟、同”等。“與”另有動詞“給

與”和連詞“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詞“共同”、“總共”等用法。

4.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屈原《離騷》)

譯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輕力壯而放棄那些邪惡的行爲呢,爲什麼不改變這種做事情的態度?駕馭着千里馬往前奔馳吧,隨我來,我爲你在前面帶路。

“馳”和“騁”都有馬快跑義,但“馳”是指使勁趕馬使馬快跑,需要人驅趕。“騁”是指縱馬奔馳,卽馬隨意狂奔,不需要人驅趕。這裏二者連用,意思是放馬奔跑。

5.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屈原《離騷》)

譯文:當初君王已經與我有相約之言,後來心意改變又有了別的想法。我並不爲離開朝廷而難過,只是爲君王的屢次改變主意而感到傷心。

“離”和“別”都是動詞,都有“分開”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細微差別,前者淺,後者深。《楚辭·離騷》王逸注:“近曰離,遠曰別。”

6.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發》)

譯文:如今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宮閨門之內居住和生活,內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負責教育的師傅。

“居”和“處”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長久定居,“處”指停留,短時間的居住。

四分析下面兩組句子中的對仗:

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雙雙相對,在句法結構上是主謂結構兩兩相對,卽“北海雖賒”對“東隅已逝”,“扶搖可接”對“桑榆非晚”。詞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對的,卽實對實(“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虛對虛(“雖”對“已”,“可”對“非”),動對動(“賒”對“逝”,“接”對“晚”),靜對靜(“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江淹《別賦》)

上下聯的句法結構都是“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性結構。“巡曾楹”和“撫錦幕”是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空揜”對“虛涼”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詞性上是實詞相對:動詞對動詞(“巡”對“撫”)、名詞對名詞(“曾楹”對“錦幕”)、形容詞對形容詞(“空”對“虛”);虛詞相對:連詞對連詞(“而”對“而”)。

五利用工具書查出下列典故的出處:

1.徐孺下陳蕃之榻。(王勃《滕王閣序》)

徐孺榻:《後漢書·徐稚傳》:“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徐孺榻表示對賢士的禮待。這裏用來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徑:東漢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字元卿,舍中三徑,唯羊仲、求仲從之遊,皆挫廉逃名不出。”後因以三徑代指隱士的家園,也指家園。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辭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諸葛亮《出師表》)

並提:“侍中”指郭攸之、費禕,“侍郎”指董允,並提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

代稱:“良實”本都是形容詞,這裏指代賢良誠實的人,是以事物特徵代本體。

2.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起義》)

代稱:“堅”代“堅固的鎧甲”,“銳”代“銳利的武器”,是以性質代本體。

3.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煢獨不見牛馬之衣。(《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對偶:卽“鰥寡不聞犬豕之食”對“煢獨不見牛馬之衣”。

互文:“鰥寡”與“煢獨”、“不聞犬豕之食”與“不見牛馬之衣”文義互相補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語:“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語見《漢書·食貨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馬之衣”比喻衣著粗劣破舊。

4.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爲諱。(司馬遷《報任安書》)

委婉:“不測之罪”,這裏指死罪;“不可爲諱”,這裏指任安被處死刑。

省略:“僕又薄從上雍”句省略述語“之(到……去)”,卽“僕又薄從上之雍”。

5.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文心雕龍·情采》)

代稱:“軒冕”代稱官爵,“皋壤”代稱隱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見《莊子·知北遊》:“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

6.未嘗不心遊目想,移晷忘倦。(蕭統《文選序》)

倒置:“心遊目想”是“目遊心想”的倒置。

代稱:以“目遊心想”指代讀書,以“移晷”指代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

7.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對偶:“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代稱:“白首”代年老。

比喻:用“青雲”比喻志向的高遠。

引用:二句改引《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嘗謂賓客曰: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8.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枚乘《七發》)

對偶:“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對“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

代稱:“皓齒蛾眉”是“美女”的代稱,“甘脆肥醲”是“豐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稱。

比喻:將“皓齒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將“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藥。

9.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爲芻。(趙壹《刺世疾邪賦》)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語珍貴,“金玉”喻品德高尚,“蘭蕙化爲芻”喻賢人不被重用。

引用:“披褐懷金玉”一句,語出《老子》七十章:“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代稱:“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貧賤之人”的代稱。

[按:教材引文誤“咳唾”爲“咳吐”,今正。見P908。]

10.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江淹《別賦》)

對偶:“珠與玉兮豔暮秋”對“羅與綺兮嬌上春”。

代稱:“珠”、“玉”、“羅”、“綺”都是“歌女”的代稱。

互文:這兩句互文見義,卽“珠與玉”、“羅與綺”都“豔暮秋”、“嬌上春”。

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譯成現代漢語:

今如太子之病者,獨宜世之君子,博見彊識,承間語事,變度易意,常無離側,以爲羽翼。淹沉之樂,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發》)

譯文:

如今像太子這樣的病,只應讓世上的君子,見識廣博而記憶力彊的人,乘着機會向你談論一些有益於你健康的事情,改變你的思慮心意,並且時常不離左右,來作爲你的輔佐者。那麼淹溺沉迷的逸樂,縱情放恣的想法,放縱過度的心思,還會從哪里來呢!

八下面是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中的一段,試譯成現代漢語,並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

四六格式: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四四),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六六),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六六)?倘能轉禍爲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六六),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六六)。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古代汉语试题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 1豕;象形:象猪形 2字;会意:从从子 3荆;形声:从刑声 4刃;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 5牧;会意:从攴从牛 6闽;形声:从虫门声 7车;象形:象车形 8豫;形声:从象予声 9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 10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1、行:象形:象道路形 2、颍:形声:从水顷声 3、逐:会意:从辵从豕 4、豫:形声:从象予声 5、寸: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 6、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7、益:会意:从水从皿 8、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 9、好:会意:从女从子 10、鱼:象形:象鱼之形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并写出其今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2、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供 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闲娴 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 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反返 古代汉语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肖 B服 C 期 D朔 4、下面全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A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的是()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方言》的作者是()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和()。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和()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 7、采取()或()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古代汉语试题(1~9)

参考答案(1~9) 古代汉语练习(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收字 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师进次.于陉。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古代汉语第二学期总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顾炎武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5 D30A 2、段玉裁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8 D30 B 3、黄侃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8 D30 C 4、下列字母中属于牙音的是…………………………………………………………() A溪 B船 C从 D晓A 5、下列字母中属于唇音的是…………………………………………………………() A见 B章 C非 D并C D 6、下列字母中属于舌音的是…………………………………………………………() A端 B昌 C书 D精ABC 7、下列字母中属于齿音的是…………………………………………………………() A心 B崇 C清 D日ABC 8、下列字母中属于喉音的是…………………………………………………………() A端 B帮 C影 D邪C 9、下列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 A群 B精 C来 D匣C 10、下列字母中属于半齿音的是………………………………………………………() A定 B晓 C来 D日D 11、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帮滂并明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 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非敷奉微 D精清从心C 12、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娘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 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帮滂并明 D精清从心B 13、“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说这句话的是() A王念孙 B王引之 C顾炎武 D王力B 14、东汉时期为三礼作注解的学者是………………………………………………() A毛亨 B马融 C郑玄 D孔安国C 15、唐代出现的新的注解形式是……………………………………………………() A笺 B疏 C正义 D集解BC 16、郑玄《毛诗笺》的主要内容是…………………………………………………() A补充毛传 B订正毛传 C阐明毛传隐晦的地方 D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ABCD 17、区别同义词的差别并且被释词放在后面的注解术语是………………………() A曰 B之言 C谓 D谓之AD 18、以具体释抽象并且被释词放在前面的术语是…………………………………() A曰 B为 C谓之 D谓D 19、用来声训的术语是………………………………………………………………() A之言 B之为言 C如字 D衍文AB 20、为《史记》作注解的学者有……………………………………………………() A李善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松之BC 21、唐代李善与五臣所注解的作品是………………………………………………() A《诗经》 B《楚辞》 C《玉台新咏》 D《文选》D 22、南朝裴松之所注解的史书是…………………………………………………()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后汉书》C 23、以注明典故的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作品是…………………………………() A萧统《文选注》 B李善《文选注》 C裴松之《三国志注》 D郑玄《毛诗笺》B 24、侧重阐明哲学思想的注解作品是……………………………………………()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今京不(度) 17无(生)民心 18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 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52徐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53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5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55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5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57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5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5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6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6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62(之)二虫又何知。 63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6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66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67七月(流火) 6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69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70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71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7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4(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上入执(宫)(功) 77(朋)酒斯飨 78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79(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80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8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82(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古代汉语(题库)

第四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 号内) 1、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 A 读如 B 如字 C 读曰 D 之为言 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用来指出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是() A 脱 B 衍 C 当作 D 当为 3、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 A 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 B 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 C 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 D 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 4、《毛诗笺》的作者是()。 A 毛亨 B 许慎 C 郑玄 D 孔颖达 5、古注中的“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来()的。 A 指明同义词 B 说明文字的通假 C 指明言外之意 D 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6、古书注解有若干不同的种类和体例,“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有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这属以下()体例和种类。 A 传 B 笺 C 疏 D 注 7、《经籍纂诂》的编者是() A 段玉裁 B 阮元 C 张玉书 D 王引之 8、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A 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 B 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 C 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 D 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9、用“声训”解释词义的专书是() A 刘熙《释名》 B 张揖《广雅》 C 扬雄《方言》 D 刘熙《尔雅》 10、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解释词义的专书是() A《说文解字》 B《尔雅》 C《释名》 D《方言》 11、《释诂》、《释言》、《释训》是()中的三篇 A 扬雄《方言》 B 刘熙《释名》 C 周公《尔雅》 D 张揖《广雅》 12、汉代语言学家扬雄的《方言》全称是() A《轩辕使者绝代语词万国方言》 B《轩辕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C《輶轩使者绝代语词万国方言》 D《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分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 1、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为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于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细微差别的术语是() A 曰 B 为 C 谓 D 言 E 谓之 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用作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是() A 读若 B 之言 C 读如 D 之为言 E 当作

(完整版)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 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 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 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 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 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 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 ,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 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 学时,共计108 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 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 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 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 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

2020年《古代汉语》考试试题附全答案【完整版】

2020年《古代汉语》考试试题附全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 A学术、学问 B 邑中的道路 C技能、技艺 D 方法 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 A 文学课 B 理论课 C 基础课 D 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 女耳自 B 本刃末 C 武信从 D 江河娶 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 A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 C莫暮反返 D信伸畔叛 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 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 绝江有托于船。(《吕氏春秋?知度》) 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经?周南?汉广》)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 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它是:A A 《尔雅》 B 《玉篇》 C 《正字通》 D 《康熙字典》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 A 对文 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 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 A 结构助词“的” 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 二、填空题 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