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1.课程定位

《森林营造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和森林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专业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森林营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造林作业设计,组织、指导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管理,组织、指导造林检查验收,造林投资概算及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中森林营造和培育技术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

该课程共100学时,前导课程有《森林植物》、《林业测量技术》、《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林业3s技术》,后续课程有《森林经营技术》、《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技术》。依托良好的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条件,实施产学结合、岗位育人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从事林业技术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森林营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完成各类宜林地造林作业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和投资概算;能够组织、指导造林作业施工及幼林抚育管理,能够组织、指导造林检查验收工作。课程结业后,学生应达到中级及以上造林更新工的水平。

2.1知识目标

(1)掌握森林营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措施;

(2)掌握造林施工和幼林抚育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

(4)掌握主要林种的营造林技术;

(5)掌握本地区造林技术规程。

2.2能力目标

(1)会造林作业设计;

(2)会组织、安排、指导造林作业施工;

(3)会幼林抚育管理;

(4)会造林检查验收;

(5)会造林投资概算;

(6)会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营造林技术设计和指导施工。

2.3素质目标

(1)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2)具有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造林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再就业能力;

(5)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就业观;

(6)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具有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范的科学态度;

(8)具有计划组织、与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内容

3.1 设计思路

3.2岗位分析

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课程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

标,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步骤,校企共建了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林业技术专业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森林营造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造林更新工”岗位。其岗位工作流程主要是“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施工—造林生产管理”。学生应具备造林地调查、立地类型划分、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结构设计、造林地整理、造林方法选择、造林设计、主要林种营造、幼林抚育管理、造林检查验收、造林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3 内容选取

林业技术专家、课程专家、课程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依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工作过程分析,遵循能力培养规律,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学习情境(项目)入手,全面进行《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改革和建设。把造林更新中级工、高级工岗位真实性工作任务归纳成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依据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跟踪国内、外林业行业职业标准,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螺旋式递进与并列规律,立足能力培养,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理论知识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践知识注重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并根据林业行业发展趋势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3.4内容设计(见表1)

表1—课程内容及对应学时数

4.教学活动设计

4.1教学模式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造林更新工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中构建了5个培养学生营造林方向职业能力的教学项目,教学中开发了33项学习性工作任务。以这5个项目为导向,33项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保障,通过教学做的实施,完成每

项教学任务。

(2)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造林更新工岗位职业工作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学、做的实施,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4.2 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造林更新工岗位工作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程整体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课堂教学。教学实施场所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由校内双师型专职教师和林业生产一线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以5个教学项目,33项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造林更新工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采取“项目导向、任务载体,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按“布置任务—资讯讲授—问题探讨—计划决策—任务实施—展示交流—检查评估(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提高” 9步骤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教、学、做的实施,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第二个阶段生产性实训阶段(整周实训)。教学实施场所在在林业生产一线或学院实习林场,通过参与或承担退耕还林造林作业设计、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施工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此阶段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第三个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各林场、各县林业局、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天水黄委会总监局、祁连山林业管理局、民勤沙生植物园等生产一线顶岗实训,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承担造林作业设计、组织、指导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管理、造林检查验收等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学习生产上的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真正做到将“学习”和“工作”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课程教师定期走向企业,作为责任教师辅助指导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企业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知识与能力上的无缝对接。

图2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4.3 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课程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要求,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问题探究教学、引导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教学方法,完成每个项目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

4.4 教学进度安排(见表2)

表2—教学进度安排表

复杂

6、课程考核

“森林营造技术”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培养,体现“课证”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课程成绩按理论成绩和实习成绩分别记入学

生档案。

理论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考核总分100分,其中过程考核占60%(提问10%+作业5%+平时测验10%+课程论文10%+ +自主学习、资料检阅10%+出勤纪律5%+学习态度5%+团队合作5%),期末考试占40%。

实践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行业、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要依据课程项目任务的专业能力标准,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及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考核。

实践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出勤纪律5%、职业道德5%、团队协作5%、实习态度5%、实习报告20%、课程设计10%、技能操作30%、技术理论笔试20%。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档。

这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依据这一考核评价结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重视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学生也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真正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其个性,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