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陶渊明“三农”情结论文

田园诗人陶渊明“三农”情结论文
田园诗人陶渊明“三农”情结论文

浅析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三农”情结

所谓“三农”即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系到国民的素质、经济的发展。而研究“三农”现象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的稳定。实际上,早在我国古代的东晋末期已经有人在文学创作中涉及到当时的“三农”现象了。他就是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为陶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和散文家。因早年丧父,九岁时陶渊明就和寡母寄居在当时名士外祖父孟嘉家中,由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兼具着“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曾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几度投身仕途,但最终因不愿“以心为形役”而选择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也曾抱着“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的报国志向,但最终因“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而选择了“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最初接触陶渊明的著作是他的散文《桃花源记》。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一个外人的视角描绘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农业社会。这与当时战争频乃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也是作者及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文中所涉及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现状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田园诗人陶渊明作文素材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求 前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刻标杆?, 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1],被称颂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宗?师?,是古今大贤?的典范, 高风亮节的?象征。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就?其人格或诗?品进行论述?,容易忽略陶?渊明在人生?道路上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探求过程?,这是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精力的人生?探索。像他说的?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他看中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价值,而对身后之?事,不是很关注?。其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被称为?浔阳三隐?之一,可是相比之?下当时的陶?渊明依然不?如后世声名?那样的熠熠?生辉,原因正是后?人对其人格?诗品的大加?论述,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士人?榜样的位置?,却不甚了解?这个过着悠?然田园生活?的诗人那颗?追求不已的?心,以及在追求?中所作出的?痛苦抉择。陶渊明追求?的是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不论是治世?还是修身,都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尽管仕途上?的无所作为?让陶渊明愤?懑不已,诗人的猛志?理想无法实?现,可是他终究?走出了一条?让后来士人?无比崇慕的?道路,也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为?后来的失意?士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堡?垒[2]。 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兴宁?三年) ,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他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这个时期晋?宋易代,各个地方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民不聊生。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是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没落。在有晋一代?,士族门阀制?度愈发严格?,一个人能否?出仕,能否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他?的家族背景?。而对与家族?已经没落的?陶渊明来说?,能够在社会?上混入上层?的统治阶层?是具有相当?的难度。魏晋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儒家已经不?再一统天下?,政治的严酷?让玄学清谈?愈发严重,更多士人不?再关心国家?社稷,抱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生活,缺乏真诚。佛学的兴盛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

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刘珍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史的重大贡献。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用含蓄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在四十一岁那年,彻底脱离了官场,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着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他时时怀念的,仍是山泽居和班生庐,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相,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活调和的结果。 第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大多数篇章是描写如画的农村风光,反映质朴的村居生活,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后人称为“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描写恬美静谧的自然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他的这类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生活经历,体会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意义。 2、分析体会陶诗歌平谈质朴的语言特色。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 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饮酒》。1、诗歌鉴赏一: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品一品:

古代田园诗人有哪些

古代田园诗人有哪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田园诗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缉郸光肝叱菲癸十含姜其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后代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

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王维,字摩诘.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韦应物唐代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官场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镇压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

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名士便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中诞生了中国田园隐逸的一座高峰——陶渊明。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一)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向往 陶渊明总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也是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赞美陶渊明为真的隐士,殊不知陶渊明在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鲁迅先生曾在《隐士》中指出“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于酒中一

陶渊明

(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文复习过程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正文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隐、闲适、飘逸的情怀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身居田园的他,饱览了大自然淳朴自然的美丽风光,也感悟到了农村山水田园的清新与恬静。他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这类诗以自己的农村隐居生活体验为基础,直接描写农村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闲适的心境,同时,体现了作者淳朴的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意趣。当然,归田后,他仍然关心时事,在诗作中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怒。他的归隐,是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完全破灭之后所选的一条洁身自好的生活道路,这些思想均在其诗作中有体现。陶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少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可以说,陶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首先是由于其高妙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对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假若没有这些田园诗,中国诗歌将大为逊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闲适、友爱、情趣、理想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体验并描写农耕生活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是经过长期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恨和彻底决裂;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情。他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另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田园诗中表现了他全身心的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一走进田园,亲近百姓,感受生活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到了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四十一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颇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 (一)描写田园自然风光,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自己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粗看像是在写景状物,内里却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如:《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篇一: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者: 代表作: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 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 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 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 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 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 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 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 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 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 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 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 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 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 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2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 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 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 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 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 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 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 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渊明的田园诗词《归园田居·其一》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