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九台市西营城镇中心学校陈晶

一、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四年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第2课,包含了“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乐器的学生,他们的声音知识更丰富,可能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法分析:本课属于探索性实验,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很少,所以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可能会有一定距离,为此,我采取了观察、探索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点播为辅,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

二、设计理念

1、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切入,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进行探索发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为此设计时我安排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创设情境,激趣入境,引发思考。

②制造声音,质疑,激发探所欲望。

③观察探索,层层递进,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知识。

④再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⑤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活动一,让同学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活动二,制造矛盾,质疑,解惑,是本课的焦点。活动三,感受振动,验证结论,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四,是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延伸。探究过程由浅入深,体现探究的层次性,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鼓、小棒、,音叉、杯子、水等。

小组活动材料:钢尺、橡皮筋、纸张等。

其他准备:课件、录音机。

七、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播放课件听,多动听的声音啊,那哗哗的风雨声,清脆的鸟鸣声,叮咚的流水声像我们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那欢声笑语和朗朗的读书声像我们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

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材料或自身器官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出课题)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等不同答案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

3、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出示鼓、钢尺和橡皮筋)

师:要想使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激发思考,参与探索)

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

生: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学生可能还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师以鼓励表扬为主,不加以否定)

4、活动(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

师(演示):用力按住发生的鼓,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激发矛盾,引发思考、质疑,层层深入,探索发声的本质)师:物体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

学生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大多数同学对以前的观点开始怀疑,甚至是排斥、否定)

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因势利导,揭示发生的本质,为学生解惑,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

5、活动(三):仔细观察发声的物体,真的在“振动”吗?(感受振动,验证结论)

师:那么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发声的各种物体有什么

共同的特点呢?我们用看、听、摸的方法一起感受一下。

(再一次观察鼓、钢尺、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感受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

师:这是音叉,我们用橡皮锤在它的头上敲打一下。摸一摸,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到手麻麻痒痒

师:说明什么?

生: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用手能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你用肉眼能观察到它们的振动吗?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音叉发声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演示实验,生观察思考)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用没有打击过的音叉轻触水面,观察水面还有波纹吗?说明什么?

生:没有,音叉不发声时,不振动。

师:我们把小石头扔到水里,会听到什么?会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生:会听到声音,看到水面有波纹,说明振动产生声音。

(设计反证法实验,加深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小结: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尺子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那么,其他发声的物体呢?(在振动)看来,声音应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我们身上,既有能发出声音的器官,也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大家找找看!

6、活动(四):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摸声音

集体朗诵“我爱科学”,摸一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到了神么?(声带在振动)

(2)看声音

师演示:播放录音机,把碎镜片放在纸板上,对着阳光靠近录音机或放在录音机上,这时,你会看到教室的墙壁或天棚反射的光斑在不停跳舞)

八、评价总结

师: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有收获吗?是什么?(生汇报)

师: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吗?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师:同学们一定还想探索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在以后的课堂里,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的声音的奥秘!

九、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发声

不振动-----不发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