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理论

塑性变形理论
塑性变形理论

第2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物性方程又称本构方程,是εσ-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弹性变形阶段有广义Hooke 定律,而塑性变形则较为复杂。在单向受力状态下,可由实验测定εσ-曲线来确定塑性本构关系。但在复杂受力情况下实验测定困难,因此只能在一定的实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假设、推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为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首先需弄清楚塑性变形的开始条件——屈服,以及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加载路径等问题。

§2.1 金属塑性变形过程和力学特点

2.1.1 变形过程与特点

以单向拉伸为例说明塑性变形过程与特

点,如图2-1所示。金属变形分为弹性、均匀

塑性变形、破裂三个阶段。塑性力学视s σ为

弹塑性变形的分界点。当s σσ<时,σ与ε存

在统一的关系,即εσE =。

当s σσ≥以后,变形视作塑性阶段。

εσ-是非线性关系。当应力达到b σ之后,

变形转为不均匀塑性变形,呈不稳定状态。b

σ点的力学条件为0d =σ或d P =0。经短暂的不

稳定变形,试样以断裂告终。

若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出现卸载现象,一

部分变形得以恢复,另一部分则成为永久变形。卸载阶段εσ-呈线性关系。这说明了塑性变形时,弹性变形依然存在。弹塑性共存与加载卸载过程不同的εσ-关系是塑性变形的两个基本特征。

由于加载、卸载规律不同,导致εσ-关系不唯一。只有知道变形历史,才能得到一一对应的εσ-关系,即塑性变形与变形历史或路径有关。这是第3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s σσ>以后的点都可以看成是重新加载时的屈服点。以g 点为例,若卸载则εσ-关系为弹性。卸载后再加载,只要g σσ<点,εσ-关系仍为弹性。一旦超过g 点,εσ-呈非线性关系,即g 点也是弹塑性变形的交界点,视作继续屈服点。一般有s g σσ>,这一现象为硬化或强化,是塑性变形的第4个显著特点。

在简单压缩下,忽略摩擦影响,得到的压缩s σ与拉伸s σ基本相同。但是若将拉伸屈服后的试样经卸载并反向加载至屈服,反向屈服一般低于初始屈服。同理,先压后拉也有类似现象。这种正向变形强化导致后继反向变形软化的现象称作Bauschinger 效应。这是金属微观组织变化所致。一般塑性理论分析不考虑Bauschinger 效应。

Bridgman 等人在不同的静水压力容器中做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

静水压力只引起图2-1 应力应变曲线

物体的体积弹性变形,在静水压力不很大的情况下(与屈服极限同数量级)所得拉伸曲线与简单拉伸几乎一致,说明静水压力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可以忽略。

2.1.2 基本假设

(1)材料为均匀连续,且各向同性。

(2)体积变化为弹性的。塑性变形时体积不变。

(3)静水压力不影响塑性变形,只引起体积弹性变化。

(4)不考虑时间因素,认为变形为准静态。

(5)不考虑Banschinger 效应。

§2.2 塑性条件方程

塑性条件是塑性变形的起始力学条件。

2.2.1 屈服准则

单向拉伸时,材料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时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限,它是初始弹塑性状态的分界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怎样表示?一般说来,它可以用下列式表示:

,,,,(T t f ij ij εσS )=0

其中ij σ为应力张量,ij ε为应变张量,t 为时间,T 为变形温度,S 为变形材料的组织(Structure )特性。对于同一种材料,在不考虑时间效应及接近常温的情形下,t 与T 对塑性状态没多大影响。另外,当材料初始屈服以前是处于弹性状态,ij σ与ij ε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屈服条件可以表示成为

0)(=ij f σ或0),,(321=I I I f 或0),,(321=σσσf

若以ij σ空间来描述,则f (ij σ)=0表示一个包围原点的曲面,称作屈服曲面。当应力点ij σ位于此曲面之内时,即0)(

0)','(32=I I f

由于应力偏量满足0''''3211≡++=σσσI ,)','(32I I f 总是处在应力π平面上。这样屈服条件就可以用π平面上的封闭曲线来表示。若ij σ点落在该曲线上,表示ij σ满足屈服准则。若在这个应力状态上再迭加一个静水压力,这时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相当于沿着等倾线移动的π面平行面,而应力点仍满足屈服准则。因此,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屈服曲面是一等截面柱体。它的母线与直线321σσσ==平行。

0)(=ij f σ曲面到底是什么形状?不同的推理过程和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曲面形状。其中最为常用的是Tresca 屈服准则和Von Mises 屈服准则。

2. 2. 2 Tresca 屈服准则

最早的屈服准则是1864年Tresca 根据库伦在土力学中的研究结果,并从他自己做的金属挤压试验中提出以下假设: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某一极限k 时,材料发生屈服。即:

k =max τ (2. 1)

用主应力表示时,则有:

[]k 2 , ,max 133221=---σσσσσσ (2. 2)

当有321σσσ≥≥约定时,则有:

k 231=-σσ (2. 3)

在主应力空间中,式(2. 2)是一个正六棱柱;在π平面上,Tresca 条件是一正六边形(见图2-2)。

(a ) 主应力空间的屈服表面 (b )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

图2-2 屈服准则的图示

k 值由实验确定。若做单向拉伸试验,0,321===σσσσs ,则由式(2. 3)有2/s k σ=。若做纯剪试验,则有s s τσστσ-===321,0,,则可得s k τ=。比较后,若Tresca 屈服条件正确,则应有:

k s s 22==τσ (2. 4)

对多数材料,此关系只能近似成立。

在材料力学中,Tresca 屈服准则对应第三强度理论。

在一般应力状态下,应用Tresca 准则较为繁琐。只有当主应力已知的前提下,使用Tresca 屈服准则较为方便。

2. 2. 3 Von Mises 屈服准则

Tresca 屈服准则不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另外当应力处在两个屈服面的交线上时,数学处理将遇到一些困难;在主应力未知时,Tresca 准则计算十分复杂。因此Von Mises 在1913年研究了实验结果后,提出了某一屈服准则,即当:

C I =2' (2. 5)

时材料就进入屈服,其中C 为常数。由于2'I 与g τ,e σ以及材料的弹性形状改变能

2'21I G

U e D =

有关,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 常数C 由实验来定。单拉时,s σσ=1,032==σσ代入式(2. 5)有3/2s C σ=;

薄壁管纯扭时,0,231==-=σσσk ,代入式(2. 5),有2k C =,所以Von Mists 塑性条件可表示成:

k s e 3==σσ (2. 6)

对于多数材料,实验结果接近上式。

在主应力空间中,Von Mises 屈服准则为一圆柱柱面。在π平面上,Von Mises 屈服准则为一个圆。

若用单拉实验确定常数,两种屈服准则此时重合,则Tresca 六边形将内接接近于Mises 圆,并有:

?

??==T resca ,2/Mises ,max 对对s s e στσσ (2. 7) 若用纯剪实验确定常数,两种屈服准则此时也重合,则Tresca 六边形将外接于Mises 圆,并有:

??

???==T resca Mises Von 3max 对对k k e τσ (2. 8) 在材料力学中,V on Mises 屈服条件为第四强度理论。

2. 2. 4 两种屈服条件的实验验证

以上两种屈服条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中间主应力是否有影响。以下介绍的两个实验结果均表明Von Mises 条件比Tresca 条件更接近于实际。

Lode 在1925年分别对铁、铜和镍薄壁圆筒进行拉伸与内压力联合作用。用Lode 参数σμ来反映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即:

3

12132)()(σσσσσσμσ----= (2. 9) 其变化范围为11≤≤-σμ结果见图2. 3。纵坐标为s σσσ/)(21-,并规定在单拉时两个

屈服条件重合。这时采用式(2. 7)。对Tresca 有1/)(31=-s σσσ;而对Von Mists ,有23132

/)(σμσσσ+=-s ,实验点接近Von Mises 。

Taylor-Quinney 在1931年分别对铜、铝、软钢做成的薄壁圆筒施加拉扭组合应力。同样规 定单拉时两个屈服条件重合。有:

???

????=???? ??+???? ??=???? ??+???? ?? Mises Von 13T resca 1422x 22s xy s s xy s

x στσσστσσ 比较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图2-4)也可看出实验点更接近Von Mises 屈服条件。对金属材料而言,实验点多数落在这两个屈服条件所包围的范围之内。

从图2-3可以看到,在平面应变状态下,即σμ=0时,两种屈服条件相差最大,为15.5%。

2. 2. 5 硬化材料的屈服条件

从单向拉伸曲线可以看到,进入塑性变形以后的应力都可以视作屈服点,称作后继屈服点,而且其值总是大于初始屈服点s σ。对于三维应力空间,初始屈服条件为一曲面。对于硬化材料,是否也可类推出后继屈服面?该曲面形状如何?大小如何?实验表明,硬化材料确实存在后继屈服曲面,也称加载曲面。但其形状、大小不容易用实验方法完全确定,尤其是随着塑性变形的增长,材料变形的各向异性效应愈益显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此,为了便于应用,不得不对强化条件进行若干简化假设,其中最简单的模型为等向强图2-3 Lode 实验结果

图2-4 屈服条件验证—拉扭试验

化模型。该模型要点为:后继屈服曲面或加载曲面在应力空间中作形状相似地扩大,且中心位置不变。在π平面上,加载曲面变为曲线,它与初始屈服曲线相似。等向强化模型忽略了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的各向异性。在变形不是很大,应力偏量之间相互比例改变不大时,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因此,Tresca 准则的加载曲面是一系列的同心六棱柱面,Von Mises 准则的加载曲面是一系列的同心圆柱面。

若初始屈服曲面为0),(=s ij f σσ,则等向强化的加载曲面应为0),(=T ij f σσ,其

中)(P ij T T εσσ=为流动应力。也就是将初始屈服条件中的常数s σ用变数T σ来置换即可。

当塑性变形很大时,特别是应力有反复变化时,等向强化模型与实验结果不相符合。这时可采用随动强化模型。 §2. 3 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

2. 3. 1 加载与卸载准则

从单拉实验可以看到,进入塑性变形以后,

加载则有新的塑性变形产生;卸载的εσ-关系

为弹性关系,那么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加载与卸载

怎样表示?可以从等效应力、加载曲面方面加以

阐述(图2-5)。

若0d >e e σσ,应力点保持在加载曲面上

变动,称作加载。此时有新的塑性变形发生,

εσ-关系为塑性的。对于理想塑性材料,这一

条不成立;若0d

内侧变动,称作卸载,不会产生新的塑性变形,εσ-关系为弹性关系;若0d =e e σσ,应力点在原有屈服曲面上变动,对于强化材料而言为中性变载,没有新的塑性变形,εσ-关系为弹性关系。对于理想塑性材料仍为加载过程。如果以0)(=ij f σ表示屈服曲面,则可以把上述加载与卸载准则因屈服曲面形式来表示。

0)(

0d d ,0)(>??==ij ij ij f f f σσσ 强化材料加载,理想材料不成立 0d d ,0)(=??==ij ij ij f f f σσσ (2. 10) 强化材料变载,理想材料加载 0d d ,0)(

ij f f f σσσ 卸载 ???????????????

图2-5 π平面上的加载准则

当应力点处在0=l f 及0=m f 二个屈服曲面“交线”处时,应有:

0d ,d max ,0,0>???? ??????==ij ij m ij ij l m l f f f f σσσσ 强化材料加载,理想材料不成立 0d ,d max ,0,0=???? ??????==ij ij m ij ij l m l f f f f σσσσ (2.11) 强化材料变载,理想材料加载 0d ,d max ,0,0

? ??????==ij ij m ij ij l m l f f f f σσσσ 卸载 2. 3. 2 加载路径与加载历史

从单拉实验可以看到,屈服后加载才有新的塑性变形发生。但是怎样加载?是一直加载还是加载、卸载、再加载?这里存在一个路径问题,也即应力点在应力空间或π平面变动的轨迹问题。不同的路径或者历史会产生不同

的塑性变形。以金属薄壁管拉扭复合作用为例。

设其屈服曲面为图2-6所示。路径1为OACE ,先

拉伸至C 点,然后扭矩逐步增大,拉力逐步减小,

使应力点沿CE 变载至E 点。这时总的塑性变形为

P C ε。路径2为OFE ,从原点加载路径F 点到达E 点,塑性变形为(),P E P E γε。尽管路径1与路径2

都有相同的最终应力状态,但产生的塑性变形不相同。因此,欲求εσ-关系,就必须弄清是哪条

路径下的εσ-关系。

路径可分成简单加载和复杂加载二大类。简单加载是指单元体的应力张量各分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按同一参量单调增长。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为复杂加载。很明显,简单加载路径在应力空间中为一直线,如图2-6中的OFE 。

2. 3. 3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Saint 与Venant 早在1870年就提出在一般加载条件下应力主轴和应变增量主轴相重合,而不是与全应变主轴相重合的见解,并发表了应力-应变速度(塑性流动)方程。M. Levy 于1871年提出了应力-应变增量关系,1913年Mises 独立地提出了与Levy 相同的方程,称之为Levy-Mises 方程。它适用于服从Mises 塑性条件的理想刚塑性体。L. Prandtl 于1924年提出了平面应变问题的理想弹塑性体的增量理论,并由A. Reuss 推广至一般应力状态,称作Prandtl-Reuss 方程。现在二个增量理论已推广至强化材料。

1.Levy-Mises 增量理论

Levy-Mises 增量理论包括以下假设:

???????????????

图2-6 不同路径下的变形

(1)材料是刚塑性体。

(2)材料符合Mises 塑性条件T e σσ=。

(3)塑性变形时体积不变。

(4)应变增量主轴与偏应力主轴相重合。

(5)λσεd 'd ij ij = (2. 12) 式中λd 为瞬时非负比例系数,它在加载过程中是变化的。经数学推导和整理,可得:

e

e d σελ23d = (2. 13) 结合2.12式,可得出类似广义Hooke 定律式

?????????????????===+-=+-=+-=

zx zx yz yz xy xy y x z z x z y y z y x x G G G E E E τετετεσσσεσσσεσσσε'21d '21d '21d ))(21('1d ))(21('1d ))(21('1d (2. 14) 式中e

e e e G E εσεσd 31',d '==,类似于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 应当指出的是,Levy-Mises 增量理论对于理想材料而言,若已知ij σ只能求出ij εd 之间的比值,而无法求出它们的值。若已知ij εd ,只能求出ij 'σ,而无法求出ij σ。对于强化材料而言,若已知ij σ,要求出ij εd ,则必须给出d ij σ。若已知ij εd ,在给出了ij ε的条件下,也只能求出ij 'σ。

2.应力应变速率关系方程(Saint-Venant 塑性流动理论)

假设条件几乎同前,有:

ij

ij 'σλε = (2. 15) 其中e e σελ 23=?

。同样也可写广义Hooke 定律形式。由于式(2. 15)和粘性流体的牛顿公式相似,故称为塑性流动方程。Levy-Mises 方程实际上是塑性流动方程的增量形式。若不考虑应变速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二者是一致的。

3.Prandtl-Reuss 增量理论

在Levy-Mises 增量理论基础上考虑了弹性变形的影响,得出了Prandtl-Reuss 增量理论,其中弹性部分同弹性广义Hooke 定律。

ij e m e ij P ij e ij P ij ij δεεεεεεd d d d d d '++=+=

ij m ij ij E

G δσμσλσd 21'd 21'd -++= (2. 16) 式中G 、E 分别为弹性剪切模量和弹性模量。

分析上式可知,若已知ij εd 和ij ε,不论材料是理想还是强化的,ij σ均可以确定。反过来,若已知ij σ,对理想材料而言,仍不能求出ij εd 。对硬化材料而言,则可给出ij εd 。

2. 3. 4 增量理论的实验验证

增量理论的实验验证目的,在于证明Levy-Mises 方程与Prandtl-Reuss 方程关于应变增量与应力偏量成比例假设的正确性。W. Lode 引入了塑性应变Lode 参数P d εμ

P P P P P P d P 3

13221d d )d d ()d d (εεεεεεμε----= (2. 17) 若增量理论是正确的,则应有P d εσμμ=。为此做了薄壁圆管受轴向拉伸与内压同时作用

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 d εσμμ=大致成立。理论与实验的差异可能是材料各向异性所致,

也可能是与理论值有误差。1931年G. I. Taylor 与H. Quinney 对铝、铜及软钢的簿壁管施加拉伸与扭转组给载荷实验,证明了ij 'σ与P

ij εd 的主轴方向的误差不超过2°,但P d εσμμ>。实验指出了与理论的偏差很小。

L. 于1953年提出薄壁管不具备各向同性。R. Hill 建议采用带缺口的条状试样来验证。因此此法能很好地控制各向异性的程度。B. B. Hundy 与A. P. Green 于1954年用这种方法验证,结果与理论相符。

1976年Ohashi 又重新做了薄壁圆管拉扭实验,设法考虑了管中的各向异性影响。实验结果肯定了P d εσμμ=的结论。

2. 3. 5 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若已知应变变化历史,即知道了加载路径,则沿这个路径可以积分得出应力与应变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全量理论或形变理论,尤其是简单加载下,把增量理论中的增量符号“d ”取消即可。

在简单加载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全量理论照理是不能使用的。但由于全量理论解题的方便性,在简单加载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也经常使用全量理论求解。最令人奇怪的是象板材的塑性失稳问题,在失稳时刻,应力分量之间的比例变化激烈,而实验结果却更接近于全量理论的计算结果。这就使人们估计全量理论的适应范围比简单加载宽得多,因此提出了所谓偏离简单加载问题,探讨应力路径可以偏离简单加载路径多远而仍能应用全量理论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在失稳问题中全量理论计算结果比增量理论好,目前仍未很好解决,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2. 3. 6 塑性势与流动法则

以上关于塑性状态本构关系的论述都与Mises 屈服准则相关。其他屈服准则是否也有相应的本构关系?借助塑性势的概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Mises 在1928年类比了弹性应变增量可用弹性势函数对应力求偏导的表达式,指出了“塑性势”的概念。其数学表达式为:

ij

P ij G σλε??=d d (2. 18) 此处G 为“塑性势”,λd 为一种非负系数。G 应是一个怎样的函数?它与屈服表面有何关系?这里先考察一下Drucker 强化公设。表述如下:

设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材料单元体

上,施加某种附加外力,使单元体的应力加载,然

后移去附加外力,使单元体的应力卸载到原来的应

力状态(图2-7)。于是,在施加应力增量(加载)

过程中,以及在施加和卸去应力增量的循环过程中,

附加外力所作的功不为负。

设在t =0时,原来的平衡应力状态为0ij σ,它可

位于加载曲面之内,或者之上;t = t 1时,应力点正

好开始到达加载曲面上,此后即为加载过程直到)(122t t t t >=。然后卸去附加应力(卸载)

,直到应力状态又回复到0ij σ,设相应的时刻为3t t =。由于弹性变形可逆,所以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弹性应变能的变化为零。塑性应变只在加载过程(321t t t ≤≤)才产生,于是在应力增量的施加和卸去循环过程中,附加外力所做的此功A 应大于等于零。即:

?≥-=z

t t P ij ij ij dt A 10d )(0εσσ (2. 19) 上式为Drucker 公设的数学表达式,又是最大塑性功耗原理。Drucker 又证明了若式(2.

19)成立则材料为稳定的。

若式(2. 19)成立,则可以证明加载曲面必须是外凸的(包括平的),而且应变增量P ij d ε方向与加载曲面的外法线方向相重合,这样有:

ij

P ij f σλε??=d d (2. 20) λd 为一正比例系数,f 为屈服函数。比较式(2. 18)与式(2. 20)必然得出G =f 。一般通过G =f 的可建立任意屈服准则下的塑性本构关系,称为与加载曲面相关连的流动法则。将Mises 屈服条件代入式( 2. 18),就可得出Levy-Mises 增量理论。

§2. 4 变形抗力曲线与加工硬化

在εσ-关系中含有系数λd ,要确定λd ,必须知道e e εσ~

关系曲线,即等效应力图2-7

应变曲线。

变形抗力是指材料在一定温度、速度和变形程度条件下,保持原有状态而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它是一个与应力状态有关的量。不同的应力状态,有不同的变形抗力,如单拉、单压下的变形抗力的T σ(也称流动应力),平面应变压缩下的变形抗力为K f ,纯剪状态下的剪切变形抗力的k 等,其中T f k K σ32

2==。实际变形抗力还与接触条件有关。

2. 4. 1 变形抗力曲线与等效应力应变曲线

不同的应力状态,会有不同的变形抗力曲线。单拉曲线已在前面叙述过,在此对单压、平面应变压缩、双向等拉与扭转试验曲线加以介绍。

1.单向压缩

单向拉伸试验的塑性应变总是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为此采用单向压缩试验测定抗力曲线。单压时应尽量减少接触界面上的摩擦。

测定单压εσ-曲线时,试样的直径/高度一般为1。在压缩试样二端面开凹槽以存贮润滑剂,使试验过程接近均匀压缩。每次压缩量为试样高度的10%。记录载荷和测量高度,然后加润滑剂再压。若出现明显鼓形,将试样进行车削,消除侧鼓,并使直径/高度仍为1。这样一直压缩至要求的变形程度为止。利用数据可绘制εσ-曲线,如图2-8(a)所示。显然外摩擦影响了εσ-曲线。D/H 愈大,εσ-曲线愈高,从而可以推知当D/H →0时,认为外摩擦影响消除。

图2-8 压缩εσ-曲线与摩擦影响

用外推法可以得到消除摩擦影响的εσ-曲线。用不同D/H 试样进行压缩试验,记录P~△H 曲线,可得到不同D/H 的εσ-曲线,如图2- 8(b)所示。然后根据图2.-8(a)可得到一定变形程度下的σ~D/H 曲线(图2- 8(b))。将图中各曲线延伸到与σ轴相交,就可得到一定变形程度下D/H →0时的应力,从而得到消除摩擦影响的εσ-曲线。

2.平面应变压缩

平面应变压缩实验示意见图2.9所示。实验所用的工具是一对狭长的窄平锤。板条宽W 应是锤头宽b 的6~10倍。压缩时2轴方向上的宽展很小,可认为板条受压部分处于平面应变状态(03=ε)。板厚可取2

~4b b 。实验步骤:润滑砧面与板条,压缩时每压缩高度的

2~5%记录一次压力并测量板厚t ;重新润滑,直

到压缩至所需变形量为止;最后绘制εσ-曲

线。

因为锤头窄,又有良好的润滑,可以认为1

轴方向的主应力01≈σ,并设锤头下压的压应

力f K -=3σ,压下率则为)/ln(03H H -=ε,

由此可得3~εf K 曲线。

3.扭转实验

将簿壁管材扭转时的转角与载荷的关系转换成切应力~切应变之关系,可以在大应变范围内获得k ~r 曲线。

4.双向等拉实验

将一块圆形板四周固定,然后在内部充液压进行胀形,如图2-10 所示。根据图2-11所示单元体的力平衡条件,可得: 02

sin 22sin 2=--?θρσθ?ρσ?θρ?θd t d d t d d d p (2. 21)

图2-10 双向等拉 图2-11 球面微体受力

式中p 为内压,?θσσ,为“径线”、“纬线”上的正就力;t 为板厚。

由于对称性,?θσσ=,?θd d =,因此上式变成:

图2-9 平面应变压缩

t

pR 2==?θσσ (2. 22) 由于球对称,有?θεε=,根据体积不变,有:

)/ln(220t t t =-=-=?θεεε (2. 23)

胀形时,应力状态为?θσσ=,0=t σ双向等拉。由于球张量对塑性变形没有影响,因此在实际应力状态上叠加一个应力值为0σ的球应力,对胀形无影响。叠加后的结果为0,0σσσσ?θ===t 这种应力状态相当于单向压缩试验,即无颈缩又无摩擦。因此其应变量远超过单向的。

5.等效应力e σ与等效应变e ε曲线与数学模型

每一种应力状态,都会有其特有的抗力曲线。如何更准确地反映材料的εσ-曲线?或者说如何使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抗力曲线具备可比性?等效应力应变曲线便能达到此目的。把各种应力状态下的抗力曲线折算成e e εσ~曲线后,使材料具有统一的应力应变曲线。理论上各种抗力曲线折算的e e εσ~曲线应当重合,但实际上是有偏差的。须综合各方面的大量实验数据,才能获得较准确的e e εσ~曲线。

根据不同的e e εσ~曲线,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种类型:

(1)幂函数强化模型(见图2-12)

该模型特点为弹塑性区域均用统一方程表示,即:

n e e A εσ=

常应用于室温下的冷加工。

图2-12 幂函数强化模型 2-13 线性强化模型

(2)线性强化模型(见图2-13)

该模型的弹塑区域分开表示,即:

???>-+=≤=E E D E E s s s e

s e e / )/(/ σεσεσσσεεσ

e e εσ~呈线性关系,只是弹性塑性之斜率有所差异,适合于考虑弹性问题的冷加工,如弯曲。

(3)线性刚塑性强化模型(图2-14)

与模型(2)相似,只是没有考虑弹性变形,即:

e e D =σ

适合于忽略弹性的冷加工。

(4)理想塑性模型(图2-15)

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屈服后e σ与e ε无关,即:

s e σσ= )/(E s σε≥

软化与硬化相等。适合于热加工分析。

图2-14 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 图2-15理想弹塑性模型

(5)理想刚塑性模型(图 2- 16)

特点与(4)相似,只是忽略了弹性,即:

s e σσ=

适合于不考虑弹性的热加工问题。

作为一般的e e εσ~关系的数学模型:

bT m n e e A -=ε

εσ 式中, n ——加工与硬化指数

m ——应变速率敏感性系数

A ——材料常数

T ——绝对温度

b ——温度影响系数

图2-16 理想刚塑性模型

2. 4. 2 等效应力e σ的确定

在塑性加工力学的分析中,简单起见,总是假设材料为理想塑性体,但实际材料总是有加工硬化。适当地考虑加工硬化,可以近似地应用理想塑性体的分析结果。

1. 稳态变形时等效应力的求法

稳态变形特点是变形区大小、形状、应力与应变分布不随时间而变,如板带轧制、管棒挤压与拉拔等,但变形区内各点的应力与应变不一样,则e σ的取法有以下二种:

(1)2/)(出e e e σσσλ+=

(2)??=出

入出入e e e e e e e e d d εεεεεεσσ/

经处理后,可以应用理想塑性体的分析结果。

2.非稳态变形时等效应力的求法

视变形为均匀变形,得到平均等效应e 的值,然后查材料的e e εσ~曲线,找到与e 相对应的e σ作为平均等效应力e 。这样就可以把问题当作理想塑性问题来处理。 §2. 5 影响变形抗力的因素

变形抗力的大小与材料、变形程度、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有关、而实际变形抗力还与接触界面条件有关。

2. 5. 1 化学成份的影响

化学成份对变形抗力的影响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对于各种纯金属,因原子间相互作用不同,变形抗力也不同。同一种金属,纯度愈高,变形抗力愈小。组织状态不同,抗力值也有差异,如退火态与加工态,抗力明显不同。

合金元素对变形抗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的原子与基体原子间相互作用特性、原子体积的大小以及合金原子在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合金元素引起基体点阵畸变程度愈大,变形抗力也越大。

例如,二元合金的化学成分与抗力

指标之间的关系同二元相图的型式有某

些规律。图2-17a 是形成无限固溶的二

元合金之硬度(抗力的一种表示)随成

分而变化的图示,它表明固溶体的硬度

比纯金属的高。变形抗力的最大值对应

于固溶体的最大饱和度,从而对应于点

阵的最大畸变。图2-17b 指出了形成共

晶体二元合金的硬度随成分变化的情

况。共晶体混合物可由纯金属构成,也可由其他化合物或固溶体构成。该图为

由固溶体构成共晶混合物的情况。现分析由直线'"a a 与'"b b 限定的中间部分。图中a

点图2-17 化学成分对抗力的影响

是极限溶解度时α固溶体的硬度值,而b 点是极限溶解时β固溶体的硬度值,那么硬度随共晶混合物成分的变化大致可接连接ab 二点的线性规律来描述。应当指出,这一线性规律是指平衡状态而言,也有例外。图2-14c 是形成化合物的二元合金的硬度随成分变化的图示。化合物具有与其组元完全不同的独特性质,并具有独特的结晶点阵,在合金内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组元,这种具有化合物的复杂相图,可以把它当作化合物与每一金属所形成的二个单独相图来研究。

杂质含量也对变形抗力有影响,含量增大,抗力显著增大。但也有些杂质也会使抗力下降,如青铜中的含砷量为0. 05%时,190=b σMPa ,而当砷含量提高到0.145%时,140=b σMPa 。

杂质的性质与分布对变形抗力构成影响。杂质原子与基体组元组成固溶体时,会引起基本组元点阵畸变,从而提高变形抗力。杂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离基体愈远,则杂质的硬化作用愈强烈,因而变形抗力提高愈显著。若杂质以单独夹杂物的形式弥散分布在晶粒内或晶粒之间,则对变形抗力的影响较小。若杂质元素形成脆性的网状夹杂物,则使变形抗力下降。

2. 5. 2 组织结构的影响

1.结构变化

金属与合金的性质取决于结构,即取决于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和原子在空间排布情况。当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时,即发生了相变,则抗力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2.单组织和多组织

当合金的单相组织时,单相固溶体中合金元素的含愈高,变形抗力则愈高,这是晶格畸变的后果。当合金为多相组织时第二相的性质、大小、形状、数量与分布状况,对变形抗力都有影响。一般而言,硬而脆的第二相在基体相晶粒内呈颗粒状弥散分布,合金的抗力就高。第二相越细,分布越均匀,数量越多,则变形抗力越高。

3.晶粒大小

金属和合金的晶粒愈细,同一体积内的晶界愈多。在室温下由于晶界强度高于晶内,所以金属和合金的变形抗力就高。

2. 5. 3 变形温度的影响

由于温度升高,降低了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金属滑移的临界切应力降低,几乎所有金属与合金的变形抗力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对于那些随着温度变化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和相变的金属与合金,则存在差例外。

2. 5. 4 变形速度的影响

变形速度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发热率增加,有利于软化的产生,使变形抗力降低。另一方面,提高变形速度缩短了变形时间,塑性变形时位错运动的发生与发展不足,使变形抗力增加。一般情况下,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大,金属与合金的抗力提高,但提高的程度与变形温度密切相关。冷变形时,变形速度的提高,使抗力有所增加,或者说抗力对速度不是非常敏感。而在热变形时,变形速度的提高,会引起抗力明显增大。

2. 5. 5 变形程度的影响

无论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只要回复和再结晶过程来不及进行,则随着变形程度的增

加必然产生加工硬化,使变形抗力增大。通常变形程度在30%以下时,变形抗力增加显著。当变形程度较大时,变形抗力增加变缓,这是因为变形程度的进一步增加,使晶格畸变能增加,促进了回复与再结晶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也使变形热效应增加。

2. 5. 6 应力状态的影响

变形抗力是一个与应力状态有关的量。例如,假设棒材挤压与拉拔的变形量一样,但变形力肯定不一样。从主应力图与主应变图上可知,挤压抗力为1σ,拉拔抗力也为J 1,由Tresca 屈服准则,s e σσσ=-1或31σσσ+=s ,不难看出:挤压变形抗力1σ在叠加一同号压应力3σ之后,变得更负,即绝对值增加;而拉拔变形抗力在叠加一异号压应力3σ之后,有所减小,即绝对值减小。再如,平面应变压缩的抗力为K f ,而单向压缩的抗力为

s σ,而纯剪的变形抗力为k ,它们均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应力状态,变形抗力必不相同。

2. 5. 7 接触摩擦的影响

实际变形抗力还受接触摩擦影响,一般摩擦力愈大,实际变形抗力愈大。

思 考 题

1.金属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特点?

2.何谓屈服准则?常用屈服准则有哪两种?试比较它们的同异点?

3.何谓加载准则、加载路径?它们对于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有何影响?

4.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为何要用增量理论?

5.塑性变形的增量理论的主要论点有哪些?常用塑性变形增量理论有哪两类?试比较它们的同异点?

6.何谓塑性势?

7.平面应变和轴对称问题的应变和应力特点有哪些?

8.何谓变形抗力和变形抗力曲线?

9.影响金属材料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习 题

1.已知材料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为n

A εσ=,A 为材料常数,n 为硬化指数,试问简单拉伸时该材料出现颈缩时的应变量为多少?此时的真实应力与强度b σ的关系怎样?

2.若变形体屈服时的应力状态为: 10153023030?????

? ??-???-=ij σMPa

试分别按Mises 和Tresca 塑性条件计算该材料的屈服应力s σ及β值,并分析差异大小。

2. 两端封闭的矩形薄壁管内充入压力为p 的高压液体。若材料的屈服应力 100=s σMPa ,试按Mises 塑性条件确定该管壁整个屈服时最小的p 值为多少?(不考虑角上的影响)。(管材尺寸L ×B ×H ,壁厚t )。

4.已知一外径为φ30mm ,壁厚为 1. 5mm ,长为250mm 二端封闭的金属薄壁管,受到轴向拉伸载荷Q 和内压力p 的复合作用,加载过程保持1/=z σσ?。若该材料的3/1)(1000e e εσ=MPa 。试求当z σ=600MPa 时,

(1)等效应变e ε;(2)管材尺寸;(3)所需加的Q 与p 值大小。

5.若薄壁管的e e B A εσ+=,按OBE 、

OCE 和OAE 三种路径进行拉、扭加载(见图

2-18),试求三种路径到达E 点的塑性应变量

p xy p x γε,为多少? 6.试证明单位体积的塑性应变能增量

p e e p ij ij p A εσεσd d d ==

7.一薄壁圆管,平均半径为R ,壁厚为t ,

承受内压力作用,讨论下列三种情形:(1)管的

二端是自由的;(2)管的二端为固定的;(3)管

的二端是封闭的。试问p 多大时管子开始屈服?

屈服条件为Mises 准则。

8.变形抗力的大小对加工生产有何种意义?

对制品性能有何意义?

9.引入塑性势的意义为何?

10.如图所示,一薄板液压胀形,液压为p ,

球顶处的坐标网络由变形前的φ2.5mm 变至φ 3.0mm 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为

311000e e εσ=MPa ,变形前板厚为1mm 。变形后

曲率半径为100mm ,求此时的胀形压力。(提示:

??θθσσR R t p +=)

图2-18 题5图

图2-19 题10图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习题答案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衡量金属或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的数量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2. 所谓金属的再结晶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后,在原来变形的金属中会重新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直至完全取代金属的冷变形组织的过程。 3. 金属热塑性变形机理主要有:晶内滑移、晶内孪生、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等。 4. 请将以下应力张量分解为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 =+ 5. 对应变张量,请写出其八面体线变与八面体切应变 的表达式。 =; =。

6.1864 年法国工程师屈雷斯加(H.Tresca )根据库伦在土力学中研究成果,并从他自已所做的金属挤压试验,提出材料的屈服与最大切应力有关,如果 采用数学的方式,屈雷斯加屈服条件可表述为。 7. 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金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工具的表面状态、接触面上的单位压力、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几方面的因素。 8. 变形体处于塑性平面应变状态时,在塑性流动平面上滑移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即为该点的最大切应力方向。对于理想刚塑性材料处于平面应变状态 下,塑性区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同其实质只是平均应力不同,而各点处的最大切应力为材料常数。 9. 在众多的静可容应力场和动可容速度场中,必然有一个应力场和与之对应的速度场,它们满足全部的静可容和动可容条件,此唯一的应力场和速度场,称之为真实应力场和真实速度场,由此导出的载荷,即为真实载荷,它是唯一的。 10. 设平面三角形单元内部任意点的位移采用如下的线性多项式来表示: ,则单元内任一点外的应变可表示为=。 11、金属塑性成形有如下特点:、、、。 12、按照成形的特点,一般将塑性成形分为和两大类,按照成形时工件的温度还可以分为、和三类。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习题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习题集张国滨张贵杰编 河北理工大学 金属材料与加工工程系 2005年10月

前言 前言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是关于金属塑性加工学科的基础理论课,也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报考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必考科目。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总学时为100,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即“塑性加工力学”(60学时)和“塑性加工金属学”(40学时)。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拓宽就业渠道,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今天,本课程的学时数不但没有减少还略有增加(原88学时),更加突出了本课程对学科的发展以及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为使学生能够学好本课,以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者集20余年的教学经验特编制本习题集,一方面作为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的辅导材料,供课下消化课堂内容时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供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参考,此外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还具有指导复习的作用。 本“习题集”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以及与教材顺序的一致性。该“习题集”中具有前后关联的一个个题目,带有由浅入深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深化。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进程从中选题,作为课外作业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所有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课下的学习效率。 编者 2005年10月

第一部分:塑性加工力学 第一章 应力状态分析 1. 金属塑性加工中的外力有哪几种?其意义如何? 2. 为什么应力分量的表达需用双下标?每个下标都表示何物理意义? 3.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1-1所示,写出应力分量,并以张量形式表示。 4. 已知应力状态的六个分量7-=x σ,4-=xy τ,0=y σ,4=yz τ, 8-=zx τ,15-=z σ(MPa),画出应力状态图,写出应力张量。 5. 作出单向拉伸、单向压缩、三向等值压缩、平面应力、平面应变、 纯剪切应力状态的应力Mehr 圆。 6.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1-2所示,当斜面法线方向与三个坐标轴夹角余弦 31===n m l 时,求该斜面上的全应力S 、全应力在坐标轴上的分量x S 、y S 、z S 及斜面上的法线应力n σ和切应力n τ。 图 1-1

塑性变形理论

第2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 物性方程又称本构方程,是εσ-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弹性变形阶段有广义Hooke 定律,而塑性变形则较为复杂。在单向受力状态下,可由实验测定εσ-曲线来确定塑性本构关系。但在复杂受力情况下实验测定困难,因此只能在一定的实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假设、推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为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首先需弄清楚塑性变形的开始条件——屈服,以及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加载路径等问题。 §2.1 金属塑性变形过程和力学特点 2.1.1 变形过程与特点 以单向拉伸为例说明塑性变形过程与特 点,如图2-1所示。金属变形分为弹性、均匀 塑性变形、破裂三个阶段。塑性力学视s σ为 弹塑性变形的分界点。当s σσ<时,σ与ε存 在统一的关系,即εσE =。 当s σσ≥以后,变形视作塑性阶段。 εσ-是非线性关系。当应力达到b σ之后, 变形转为不均匀塑性变形,呈不稳定状态。b σ点的力学条件为0d =σ或d P =0。经短暂的不 稳定变形,试样以断裂告终。 若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出现卸载现象,一 部分变形得以恢复,另一部分则成为永久变形。卸载阶段εσ-呈线性关系。这说明了塑性变形时,弹性变形依然存在。弹塑性共存与加载卸载过程不同的εσ-关系是塑性变形的两个基本特征。 由于加载、卸载规律不同,导致εσ-关系不唯一。只有知道变形历史,才能得到一一对应的εσ-关系,即塑性变形与变形历史或路径有关。这是第3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s σσ>以后的点都可以看成是重新加载时的屈服点。以g 点为例,若卸载则εσ-关系为弹性。卸载后再加载,只要g σσ<点,εσ-关系仍为弹性。一旦超过g 点,εσ-呈非线性关系,即g 点也是弹塑性变形的交界点,视作继续屈服点。一般有s g σσ>,这一现象为硬化或强化,是塑性变形的第4个显著特点。 在简单压缩下,忽略摩擦影响,得到的压缩s σ与拉伸s σ基本相同。但是若将拉伸屈服后的试样经卸载并反向加载至屈服,反向屈服一般低于初始屈服。同理,先压后拉也有类似现象。这种正向变形强化导致后继反向变形软化的现象称作Bauschinger 效应。这是金属微观组织变化所致。一般塑性理论分析不考虑Bauschinger 效应。 Bridgman 等人在不同的静水压力容器中做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 静水压力只引起图2-1 应力应变曲线

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

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 element of mechanics of plasticity 从认定塑性变形体为均质连续体出发,依据宏观的实验结果,研究变形体内的应力、应变以及它们和变形温度、速度等条件之间的关系(见金属塑性变形)。 应力-应变曲线在材料试验中,常用圆棒受拉,短柱受压,薄壁管受扭转,以测定负载和变形的关系;然后分别算出单位面积上的负载(称为应力,常用ζ表示)和单位长度的变形(称为应变,常用ε表示)。材料的ζ和ε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应力-应变曲线(ζ-ε曲线)。最常用的试验是试样受拉时,由原始长 度l0增加到l,常称比值为工程应变或应变,而称自然对数值l n (l/l )为对数应 变或真应变。若在外力P的作用下,受拉试样由原始截面积A 减小到每一瞬间的 值A,则称比值P/A 为习惯应力,P/A为真应力。常见的延性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按有无明显的屈服点,分为两类(见金属力学性能的表征)。 对于小变形量,用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即可;而对于大变形量,需用真应力-应变曲线。在一次受拉试验中,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特征性的ζ-ε曲线,此外,还可以得到材料的屈服应力(ζs)、断裂应力(ζb)、截面收缩率(ψ%)、延伸率即伸长率(δ%)和弹性模量(E)等特性指标。 常用ζs作为材料塑性变形时的抗力,ψ%和δ%为其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塑性指标)。但对塑性加工而言,由于变形量大、变形条件复杂,所以上述指标值不能直接应用,而只能表示某个可以单独测定的条件(如温度、变形速率等)对变形抗力和塑性指标的影响。因此我们常用ζ0来表示材料在简单应力状态条件下的变形抗力,用ζ表示在某个复杂条件下的变形抗力;在高变形速率的实验 中,由于ζ s 和ζ b 难于分别测定,所以有时也用ζb的变化来代表变形抗力的变 化。 塑性加工总是在复杂的应力状态条件下实现的。早在1911年卡门(T.von Karman)就用实验证明在高流体静压力下,通常认为是“脆性的”花岗岩可以有相当大的塑性变形。但是从一个简单的试验结果出发来定量地描述各种加工条件下的塑性指标,是很困难的;因而必须用接近于加工条件的方式进行实测,测得的数值称为塑性加工性指标(见金属塑性加工)。我们用塑性变形条件来计算应力状态条件对于变形抗力的影响。 复杂应力下的塑性变形有两个论题:如何用最简化的数学语言叙述复杂应力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叙述进入塑性变形状态的条件? 应力状态条件取均质连续体内一点(或不考虑力分布的单元体)作受力分析的对象,则可证明存在着一组唯一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不论外部的作用力如何分布,在此系内沿坐标面在单元体上的切应力为零。此坐标系称为主坐标系,垂直于坐标面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常用ζ1、ζ2、ζ3表示。这样,任何复杂的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二篇:材料成型力学原理 第十三章思考与练习 简述滑移和孪生两种塑性变形机理的主要区别。 答:滑移是指晶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相对移动或切变。滑移总是沿着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发生。 孪生变形时,需要达到一定的临界切应力值方可发生。在多晶体内,孪生变形是极其次要的一种补充变形方式。 设有一简单立方结构的双晶体,如图13-34所示,如果该金属的滑移 系是{100} <100>,试问在应力作用下,该双晶体中哪一个晶体首先发 生滑移?为什么? 答:晶体Ⅰ首先发生滑移,因为Ⅰ受力的方向接近软取向, 而Ⅱ接近硬取向。 试分析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 答:①多晶体塑性变形体现了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 ②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还体现出晶粒间变形的相互协调性。 ③多晶体变形的另一个特点还表现出变形的不均匀性。 ④多晶体的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界越多,塑性变形的抗力大,金属的强度高。金属的塑性越好。 4. 晶粒大小对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有何影响? 答: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界越多,塑性变形的抗力大,金属的强度高。金属的塑性越好。 5. 合金的塑性变形有何特点? 答:合金组织有单相固溶体合金、两相或多相合金两大类,它们的塑性变形的特点不相同。 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是滑移和孪生,变形时主要受固溶强化作用, 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的特点:多相合金除基体相外,还有其它相存在,呈两相或多相合金,合金的塑性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相的数量、形状、大小和分布的形态。但从变形的机理来说,仍然是滑移和孪生。 根据第二相又分为聚合型和弥散型,第二相粒子的尺寸与基体相晶粒尺寸属于同一数量级时,称为聚合型两相合金,只有当第二相为较强相时,才能对合金起到强化作用,当发生塑性变形时,首先在较弱的相中发生。当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时,称为弥散型两相合金,这种弥散型粒子能阻碍位错的运动,对金属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粒子越细,弥散分布越均匀,强化的效果越好。 6.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 答: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晶粒内部出现滑移带和孪生带; 晶粒的形状发生变化:随变形程度的增加,等轴晶沿变形方向逐步伸长,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组织成纤维状; 晶粒的位向发生改变:晶粒在变形的同时,也发生转动,从而使得各晶粒的取向逐渐趋于一致(择优取向),从而形成变形织构。 对金属性能的影响:塑性变形改变了金属内部的组织结构,因而改变了金属的力学性能。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和韧性相应下降。即产生了加工硬化。 7. 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它对金属的塑性和塑性加工有何影响? 答:加工硬化:在常温状态下,金属的流动应力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上升。为了使变形继续下去,就需要增加变形外力或变形功。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塑性变形引起位错密度增大,导致位错之间交互作用增强,大量形成缠结、不动位错等障碍,形成高密度的“位错林”,使其余位错运动阻力增大,于是塑性变形抗力提高。 8. 什么是动态回复?动态回复对金属热塑性变形的主要软化机制是什么?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版塑性部分课后答案

字号:[ 放大、标准] 塑性成形: 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性能的工件的一种加工方法,因此又称为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 塑性: 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金属塑性成形有如下优点: (1)生产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2)改善了金属的组织和结构 (3)材料利用率高 (4)尺寸精度高 根据加工时金属受力和变形特点的不同,塑性成形可分为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形两大类。前者的典型加工方法有锻造、轧制、挤压和拉拔等;后者则有冲裁、弯曲、拉延和成型等。

虽然塑性成形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但他们都涉及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主要有: (1)塑性变形的物理本质和机理; (2)塑性变形过程中金属的塑性行为、抗力行为和组织性能的变化规律; (3)变形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和质点流动规律; (4)所需变形力和变形功的合理评估等。 研究和掌握这些共性问题,对于保证塑性加工的顺利进行和推动工艺的进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章将环绕这些方面作简要介绍,以为读者学习各种塑性成形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三、塑性变形成形理论的发展概况 塑性成形力学,是塑性理论(或塑性力学)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形成的:

1864年法国工程师H.Tresca首次提出最大切应力屈服准则 1925年德国卡尔曼用初等应力法建立了轧制时的应力分布规律; 萨克斯和齐别尔提出了切块法即主应力法;再后来,滑移线法、上限法、有限元法等相继得到发展。 四、本课程的任务 目的: 科学系统地阐明金属塑性成形的基础和规律,为合理制订塑性成形工艺奠定理论基础。 任务: 1)掌握塑性成形时的金属学基础,以便使工件在成形时获得最佳的塑性状态,最高的变形效率和优质的性能; 2)掌握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和屈服准则等塑性理论基础知识,以便对变形过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并寻找塑性变形物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3)掌握塑性成形时的金属流动规律和变形特点,分析影响金属塑性流动的各种因素,以合理地确定坯料尺寸和成形工序,使工件顺利成形; 4)掌握塑性成形力学问题的各种解法及其在具体工艺中的应用,以便确定变形体中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和所需的变形力和功,为选择成形设备和设计模具提供依据。 字号:[ 放大、标准]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一、弹性与塑性的概念 可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将发生变形。根据变形的特点,固体在受力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当外力小于某一限值(通常称之为弹性极限荷载)时,在引起变形的外力卸除后,固体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固体只产生弹性变形的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当外力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荷载时,这时再卸除荷载,固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其中有一部分不能消失的变形被保留下来,这种保留下来的永久变形就称为塑性变形,这一阶段称为塑性阶段。 根据上述固体受力变形的特点,所谓弹性,就定义为固体在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而所谓塑性,则定义为在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弹性(Elasticity)”与“塑性(P lasticity)”就是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属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变形就是否可恢复 ........:弹性变形就是可以完全恢复的,即弹性变形过程就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塑性变形则就是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过程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2)应力与应变之间就是否一一对应 ..............:在弹性阶段,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单值函数关系,而且通常还假设就是线性关系;在塑性阶段,应力与应变之间通常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就是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称为物理非线性)。 工程中,常把脆性与韧性也作为一对概念来讲,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破坏时的变形大小,若变形很小就破坏,这种性质称为脆性;能够经受很大变形才破坏的,称为韧性或延性。通常,脆性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差,而韧性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强。 二、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简化模型 弹塑性力学就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由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组成。弹性理论研究理想弹性体在弹性阶段的力学问题,塑性理论研究经过抽象处理后的可变形固体在塑性阶段的力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习题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习题集 张贵杰编 河北联合大学 金属材料与加工工程系 2013年10月

前言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是关于金属塑性加工学科的基础理论课,也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必考科目。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总学时为72,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即“金属塑性加工力学”(40学时)和“塑性加工金属学”(32学时)。 为使学生能够学好本课,以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者集20余年的教学经验特编制本习题集,一方面作为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的辅导材料,供课下消化课堂内容时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供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参考,此外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还具有指导复习的作用。 本“习题集”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以及与教材顺序的一致性。该“习题集”中具有前后关联的一个个题目,带有由浅入深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深化。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进程从中选题,作为课外作业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所有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课下的学习效率。 编者 2013年10月

第一部分 金属塑性加工力学 第一章 应力状态分析 1. 金属塑性加工中的外力有哪几种?其意义如何? 2. 为什么应力分量的表达需用双下标?每个下标都表示何物理意义? 3.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1-1所示,写出应力分量,并以张量形式表示。 4. 已知应力状态的六个分量7-=x σ,4-=xy τ,0=y σ,4=yz τ, 8-=zx τ,15-=z σ(MPa),画出应力状态图,写出应力张量。 5. 作出单向拉伸、单向压缩、三向等值压缩、平面应力、平面应变、 纯剪切应力状态的应力Mehr 圆。 6.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1-2所示,当斜面法线方向与三个坐标轴夹角余 弦31 ===n m l 时,求该斜面上的全应力S 、全应力在坐标轴上的 分量x S 、y S 、z S 及斜面上的法线应力n σ和切应力n τ。 图 1-1 ?? ?? ? ??------ =1548404847σT x y z 图 1-2 x 10

第六章 塑性变形习题集-附部分答案

1.简单立方晶体(100)面有1 个[]010=b 的刃位错 (a)在(001)面有1 个b =[010]的刃位错和它相截,相截后2 个位错产生扭折结还是割阶? (b)在(001)面有1 个b =[100]的螺位错和它相截,相截后2 个位错产生扭折还是割阶? 解:两位错相割后,在位错留下一个大小和方向与对方位错的柏氏矢量相同的一小段位错,如果这小段位错在原位错的滑移面上,则它是扭折;否则是割阶。为了讨论方便,设(100)面上[]010=b 的刃位错为A 位错,(001)面上b =[010]的刃位错为B 位错,(001)面上b =[100]的螺位错为C 位错。 (a) A 位错与B 位错相割后,A 位错产生方向为[010]的小段位错,A 位错的滑移面是(100),[010]?[100]=0,即小段位错是在A 位错的滑移面上,所以它是扭折;而在B 位错产生方向为[ 010 ]的小段位错,B 位错的滑移面是(001), [010]?[001]=0 ,即小段位错在B 位错的滑移面上,所以它是扭折。 (b)A 位错与C 位错相割后,A 位错产生方向为[100]的小段位错,A 位错的滑移面是(100),[100]?[100]≠0 ,即小段位错不在A 位错的滑移面上,所以它是割阶;而在C 位错产生方向为[]010的小段位错,C 位错的滑移面是(001),[] []0001010=?,即小段位错在B 位错的滑移面上,所以它是扭折。 2.下图表示在同一直线上有柏氏矢量相同的2 个同号刃位错AB 和CD ,距离为x ,他们作F-R 源开动。 (a)画出这2 个F-R 源增殖时的逐步过程,二者发生交互作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b)若2 位错是异号位错时,情况又会怎样? 解:(a)两个位错是同号,当位错源开动时,两个位错向同一方向拱弯,如下图(b)所示。在外力作用下,位错继续拱弯,在相邻的位错段靠近,它们是反号的,互相吸引,如上图(c)中的P 处所示。两段反号位错相吸对消后,原来两个位错连接一起,即形成AD 位错,余下一段位错,即BC 位错,这段位错和原来的位错反号,如上图(d)所示。在外力作用下,BC 位错也作位错源开动,但它的拱弯方向与原来的相反,如上图(e)所示。两根位错继续拱弯在如图(f)的O 及O'处再相遇,因为在相遇处它们是反号的,所以相吸对消。最后,放出一个大位错环,并回复原来的AB 和CD 两段位错,如上图(g)所示。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增值位错。

塑性变形理论基础

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NO.1第1章冷冲压变形基本知识 1.1塑性变形理论基础 1.2冷冲压材料

本章主要内容 金属塑性与塑性变形概念,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冲压成形中的变形趋向性及其控制,冲压材料及其冲压成形性能。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 熟悉金属塑性变形的性质、影响因素、变形规律及冲压变形 趋向性的控制,初步掌握冲压材料的成形性能、性能试验方法、冲压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及材料的选用原则。 本章重点 影响金属塑性的因素,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硬化与卸载规律,变形趋向性控制,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及选用

1.1塑性变形理论基础 1.1.1金属塑性变形概述 1.1.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 1.1.3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 1.1.4 冲压成形中的变形趋向性及其控制

1.1.1金属塑性变形概述 1.塑性变形、塑性与变形抗力的概念 塑性变形: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外力去除以后,物体 并不能完全恢复自己的原有形状和尺寸的变形。 塑性:物体具有塑性变形的能力。 变形抗力:在一定的变形条件(加载状况、变形温度及速度)下,引起物体塑性变形的单位变形力。 注意: 1)变形抗力反映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 2)塑性不仅与物体材料的种类有关,还与变形方式和变形条件有关。 3)金属塑性的高低通常用塑性指标[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来衡量。

1.1.1金属塑性变形概述 2.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形成了纤维组织当变形程度很大时,多晶体晶粒便显著地沿变形方 向被拉长。形成的纤维组织会使变形抗力增加,且会产生明显的各向异性。 (2)形成了亚组织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一些位错互相纠缠在一起,密 集的位错纠结在晶粒内围成细小的粒状组织。亚组织的形成使得位错运 动更加困难,导致变形抗力的增加。 (3)产生了内应力由于变形不均,会在材料内部产生内应力,变形后作 为残余应力保留在材料内部。内应力的存在,将导致金属的开裂和变形 抗力的增加。 (4)产生了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逐渐增加,而塑性和韧性逐渐降低。加工硬化在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金属塑性变形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原理 1、变形和应力 1.1塑性变形与弹性变形 金属晶格在受力时发生歪扭或拉长,当外力未超过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时,去掉外力之后晶格便会由变形的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未超过金属本身弹性极限的变形叫金属的弹性变形。多晶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各个晶粒的受力状态是不均匀的。 当加在晶体上的外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去掉外力之后歪扭的晶格和破碎的晶体不能恢复到原始状态,这种永久变形叫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发生塑性变形必然引起金属晶体组织结构的破坏,使晶格发生歪扭和紊乱,使晶粒破碎并且使晶粒形状发生变化,一般晶粒沿着受力方向被拉长或压缩。 1.2应力和应力集中 塑性变形时,作用于金属上的外力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这两种外力的作用,在金属内部将产生与外力大小相平衡的内力。单位面积上的这种内力称为应力,以σ表示。 σ=P/S 式中σ——物体产生的应力,MPa: P——作用于物体的外力,N; S——承受外力作用的物体面积,mm2。 当金属内部存在应力,其表面又有尖角、尖缺口、结疤、折叠、划伤、裂纹等缺陷存在时,应力将在这些缺陷处集中分布,使这些缺陷部位的实际应力比正常应力高数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集中。 金属内部的气泡、缩孔、裂纹、夹杂物及残余应力等对应力的反应与物体的表面缺陷相同,在应力作用下,也会发生应力集中。 应力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属的变形抗力,降低了金属的塑性,金属的破坏往往最先从应力集中的地方开始。 2、塑性变形基本定律 2.1体积不变定律 钢锭在头几道轧制中因其缩孔、疏松、气泡、裂纹等缺陷受压缩而致密,体积有所减少,此后各轧制道次的金属体积就不再发生变化。这种轧制前后体积不变的客观事实叫做体积不变定律。它是计算轧制变形前后的轧件尺寸的基本依据。 H、B、L——轧制前轧件的高、宽、长;h、b、l——轧制后轧件的高、宽、长。根据体积不变定律,轧件轧制前后体积相等,即 HBL=hbl 2.2最小阻力定律 钢在塑性变形时,金属沿着变形抵抗力最小的方向流动,这就叫做最小阻力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在自由变形的情况下,金属的流动总是取最短的路线,因为最短的路线抵抗变形的阻力最小,这个最短的路线,即是从该动点到断面周界的垂线。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一、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可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将发生变形。根据变形的特点,固体在受力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当外力小于某一限值(通常称之为弹性极限荷载)时,在引起变形的外力卸除后,固体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固体只产生弹性变形的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当外力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荷载时,这时再卸除荷载,固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其中有一部分不能消失的变形被保留下来,这种保留下来的永久变形就称为塑性变形,这一阶段称为塑性阶段。 根据上述固体受力变形的特点,所谓弹性,就定义为固体在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而所谓塑性,则定义为在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弹性(Elasticity)”和“塑性(Plasticity)”是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属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变形是否可恢复 .......:弹性变形是可以完全恢复的,即弹性变形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塑性 变形则是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2)应力和应变之间是否一一对应 .............:在弹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单值函数关 系,而且通常还假设是线性关系;在塑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通常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是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称为物理非线性)。 工程中,常把脆性和韧性也作为一对概念来讲,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破坏时的变形大小,若变形很小就破坏,这种性质称为脆性;能够经受很大变形才破坏的,称为韧性或延性。通常,脆性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差,而韧性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强。 二、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简化模型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由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组成。弹性理论研究理想弹性体在弹性阶段的力学问题,塑性理论研究经过抽象处理后的可变形固体在塑性阶段的力

2-2金属塑性变形的机理

金属塑性变形的机理 (3)塑性和变形抗力 1.单晶体塑性变形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2.查阅单晶体滑移变形相关资料,正确连接下图。 弹性变形 未变形

弹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 3.什么是纤维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取一个微元六面单元体,该单元体上的应力状态沿着六面体的三个空间坐标系可分解为_____个应力分量,其中包括_____个剪应力与3个_____。 5.简述什么是真实应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洛氏硬度 7.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金属板料力学性能 性能名称符号表示 σs 屈强比 延伸率 厚向异性系数 Δr

(完整版)《金属塑性成形原理》习题答案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衡量金属或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的数量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2. 所谓金属的再结晶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后,在原来变形的金属中会重新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直至完全取代金属的冷变形组织的过程。 3. 金属热塑性变形机理主要有:晶内滑移、晶内孪生、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等。 4. 请将以下应力张量分解为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 5. 对应变张量,请写出其八面体线变与八面体切应变的表达式。 =

6.1864 年法国工程师屈雷斯加( H.Tresca )根据库伦在土力学中研究成果, 并从他自已所做的金属挤压试验,提出材料的屈服与最大切应力有关,如果 采用数学的方式,屈雷斯加屈服条件可表述为 。 7. 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有很多, 归结起来主要有 金属的 种类和 化学成分 、 工具的表面状态 、 接触面上的单位压力 、 变形温度 、 变形速度 等几方面的因素。 8. 变形体处于塑性平面应变状态时,在塑性流动平面上滑移线上任一点的切 线方向即 为该点的最大切应力方向。对于理想刚塑性材料处于平面应变状态 下,塑性区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同其实质只是 平均应力 不同,而各点处 的 最大切应力 为材料常数。 9. 在众多的静可容应力场和动可容速度场中,必然有一个应力场和与之对应 的速度 场,它们满足全部的静可容和动可容条件,此唯一的应力场和速度场, 称之为 真实 应力场和 真实 速度场,由此导出的载荷,即为 真实 载荷, 它是唯一的。 10. 设平面三角形单元内部任意点的位移采用如下的线性多项式来表示: 11、金属塑性成形有如下特点: 、 、 、 12、按照成形的特点,一般将塑性成形分为 和 两大类,按 照成形时工件的温度还可以分为 、 和 三类。 13、金属的超塑性分为 和 两大类。 14、晶内变形的主要方式和单晶体一样分为 和 。 其中 变形是主要的,而 变形是次要的,一般仅起调节作用。 ,则单元内任一点外的应变可表示为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可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将发生变形。根据变形的特点,固体在受力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当外力小于某一限值(通常称之为弹性极限荷载)时,在引起变形的外力卸除后,固体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固体只产生弹性变形的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当外力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荷载时,这时再卸除荷载,固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其中有一部分不能消失的变形被保留下来,这种保留下来的永久变形就称为塑性变形,这一阶段称为塑性阶段。 根据上述固体受力变形的特点,所谓弹性,就定义为固体在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而所谓塑性,则定义为在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弹性(Elasticity)”和塑性(Plasticity)”是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属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变形是否可恢复: 弹性变形是可以完全恢复的,即弹性变形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塑性....... 变形则是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2)应力和应变之间是否一一对应: 在弹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单值函数关............. 系,而且通常还假设是线性关系;在塑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通常不存 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是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称为物理非线性)。 工程中,常把脆性和韧性也作为一对概念来讲,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破坏时的变形大小,若变形很小就破坏,这种性质称为脆性;能够经受很大变形才破坏的,称为韧性或延性。 通常,脆性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差,而韧性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强。 二、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简化模型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由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组成。弹性理论研究理想弹性体在弹性阶段的力学问题,塑性理论研究经过抽象处理后的可变形固体在塑性阶段的力学问题。因此,弹塑性力学就是研究经过抽象化的可变形固体,从弹性阶段到塑性阶段、直至最后破坏的整个过程的力学问题。 构成实际固体的材料种类很多,它们的性质各有差异,为便于研究,往往根据材料的主要性质做出某些假设,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将它抽象为理想的“模型”。在弹性理论中,实际固体即被抽象为所谓的“ 理想弹性体”,它是一个近似于真实固体的简化模型。“理想弹性”的特征是: 在一定的温度下,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与加载过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在塑性理论中,由于实际固体材料在塑性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过于复杂,若采用它进行理论研究和计算都非常复杂,因此,同样需要进行简化处理。常用的简化模型可分为两类,即理想塑性模型和强化模型。 1.理想塑性模型 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理想塑性模型的特征如图 0.1 所示。理想塑性模型又分为理想弹塑性模型和理想刚塑性模型。当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明显的弹性变形时,常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 在总变形较大、而且弹性变形部分远小于塑性变形部分时,为简化计算,常常忽略弹性变形部分,而采用理想刚塑性模型;另外,在计算结构塑性极限荷载时,也常采用理想刚塑性模型。 2.强化模型 在单向应力状态下,强化模型的特征如图 0.2 所示。强化模型又分为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和幂次强化模型三种。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第三章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研究金属在塑性状态下的力学行为称为塑性理论或塑性力学,它是连续介质的一个力学分支。为了简化研究过程,塑性理论通常采用以下假设: 1)变形体是连续的,即整个变形体内不存在任何空隙。这样,应力、应变、位移等物理量也都是连续的,并可用坐标的连续函数来表示。 2)变形体是均质的和各向同性的。这样,从变形体上切取的任一微元体都能保持原变形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且不随坐标的改变而变化。 3)在变形的任意瞬间,力的作用是平衡的。 4)在一般情况下,忽略体积力的影响。 5)在变形的任意瞬间,体积不变。 在塑性理论中,分析问题需要从静力学、几何学和物理学等角度来考虑。静力学角度是从变形体中质点的应力分析出发,根据静力学平衡条件导出该点附近各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平衡微分方程。几何学角度是根据变形体的连续性和均匀性,用几何的方法导出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几何方程。物理学角度是根据实验与假设导出应变分量与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式。此外,还要建立变形体从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并使塑性变形继续进行时,其应力分量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即屈服准则或塑性条件。 以上是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也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它为研究塑性成形力学问题提供基础理论。 第一节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的受力分析 塑性成形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成形的一种加工方法。作用于金属的外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在金属表面上的力,称为面力或接触力,它可以是集中力,但更一般的是分布力;第二类是作用在金属每个质点上的力,称为体积力。 1. 面力 面力可分为作用力、反作用力和摩擦力。 作用力是由塑性加工设备提供的,用于使金属坯料产生塑性变形。在不同的塑性加工工序中,作用力可以是压力、拉力或剪切力,但在多数情况下是用压力来成形的,因此塑性加工又称为压力加工。 反作用力是工具反作用于金属坯料的力。一般情况下,反作用于金属的力与施加的作用力互相平行,并组成平衡力系,如图3-1a中,F=F’(F—作用力、F’—反作用力)。而在图2-1b、c中,反作用力F’’自相平衡。 a)b)c)

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俞汉清主编

第一章 1.什么是金属的塑性?什么是塑性成形?塑性成形有何特点? 塑性----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塑性变形----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体的变形不能完全恢复而产生的残余变形; 塑性成形----金属材料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利用其塑性而使其成型并获得一定力学性能 的加工方法,也称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 塑性成形的特点:①组织、性能好②材料利用率高③尺寸精度高④生产效率高2.试述塑性成形的一般分类。 Ⅰ.按成型特点可分为块料成形(也称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型两大类 1)块料成型是在塑性成形过程中靠体积转移和分配来实现的。可分为一次成型和二次加工。 一次加工: ①轧制----是将金属坯料通过两个旋转轧辊间的特定空间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截面形状材料的塑性成形方法。分纵轧、横轧、斜轧;用于生产型材、板材和管材。 ②挤压----是在大截面坯料的后端施加一定的压力,将金属坯料通过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模孔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符合模孔截面形状的小截面坯料或零件的塑性成形方法。分正挤压、反挤压和复合挤压;适于(低塑性的)型材、管材和零件。 ③拉拔----是在金属坯料的前端施加一定的拉力,将金属坯料通过一定形状、尺

寸的模孔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与模孔形状、尺寸相同的小截面坯料的塑性成形方法。生产棒材、管材和线材。 二次加工: ①自由锻----是在锻锤或水压机上,利用简单的工具将金属锭料或坯料锻成所需的形 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精度低,生产率不高,用于单件小批量或大锻件。 ②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与成平形状、尺寸相同的模腔中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 而获得与模腔形状、尺寸相同的坯料或零件的加工方法。分开式模锻和闭式模锻。2)板料成型一般称为冲压。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 分离工序:用于使冲压件与板料沿一定的轮廓线相互分离,如冲裁、剪切等工序;成型工序:用来使坯料在不破坏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成为具有要求形状和尺寸的零件,如弯曲、拉深等工序。 Ⅱ.按成型时工件的温度可分为热成形、冷成形和温成形。 第二章 3.试分析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 1)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不同时性是由多晶体的各个晶粒位向不同引起的。2)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晶粒之间的连续性决定,还要求每个晶粒进行多系滑移;每个晶粒至少要求有 5个独立的滑移系启动才能保证。 3)晶粒与晶粒之间和晶粒内部与晶界附近区域之间的变形的不均匀性。 Add: 4)滑移的传递,必须激发相邻晶粒的位错源。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考试总复习资料大全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考试总复习 一、 填空题 1. 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 米塞斯 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2. 描述变形大小可用线尺寸的变化与方位上的变化来表示,即线应变(正应变)和切应变(剪应变) 3. 弹性变形时应力球张量使物体产生体积变化,泊松比5.0<ν 4. 在塑形变形时,需要考虑塑形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硬化的材料叫做理想刚塑性材料。 5. 塑形成形时的摩擦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干摩擦,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 6. 根据条件的不同,任何材料都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断裂: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 7. 硫元素的存在使得碳钢易于产生 热脆 。 8. 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理想塑性材料 。 9. 应力状态中的 压 应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 10. 平面应变时,其平均正应力 m 等于 中间主应力 2。 11. 钢材中磷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 下降 。 12. 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拉伸变形的延伸率超过100%的现象叫 超塑性 。 13. 材料经过连续两次拉伸变形,第一次的真实应变为 1=0.1,第二次的真实应变为 2 =0.25,则总的真实应变 = 0.35 14. 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叫材料的 塑性 。 15. 塑性成形中的三种摩擦状态分别是: 干摩擦、流体摩擦、边界摩擦 16. 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 可加性 。 17. 就大多数金属而言,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塑性 升高 。 18. 钢冷挤压前,需要对坯料表面进行 磷化、皂化 处理。

19.为了提高润滑剂的润滑、耐磨、防腐等性能常在润滑油中加入的少量活性物质的总称 叫添加剂。 20.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可加性。 21.塑性指标的常用测量方法拉伸实验,扭转实验,压缩试验。 22.弹性变形机理原子间距的变化;塑性变形机理位错运动为主。 23.物体受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形分为变形和变化。 24.当物体变形时,向量的长短及方位发生变化,用线应变、切应变来 描述变形大小 25.当物体变形时,向量的长短及方位发生变化,用线应变、切应变来描述变形 大小。 26.在研究塑性变形时,即不考虑弹性变形,又不考虑变形过程中的加工硬化的材料称为 理想刚塑性材料 27.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应力偏张量引起的,且只与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有 关。 28.金属塑性加工时,工具与坯料接触面上的摩擦力采用库伦摩擦条件、最大摩擦条件、 摩擦力不变条件三种假设。 29.轴对称条件下,均匀变形时,径向的正应变等于周向的正应力。 30.在单向拉伸时,常用延伸率、断面收缩率两个塑性指标来衡量塑性变形的能 力。 二、下列各小题均有多个答案,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于横线上 1.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A 。 A、理想塑性材料;B、理想弹性材料;C、硬化材料; 2.用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求解塑性成形问题的方法称为B。

第四章 塑性变形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塑性变形的基本规律 1、体积不变定律的概念 在金属压力加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计算中,通常认为变形前后金属的体积保持不变,它是变形计算的基本依据之一。若设变形前金属的体积为V0,变形后的体积为V1,则有: V0 = V1 =常数 2、最小阻力定律的内容 实践证明: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其质点有向各个方向移动的可能时,则物体内的各质点将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最小阻力定律的定义。 3、弹塑性共存定律的概念和实际意义 A 概念 我们把金属塑性变形在加工中一定会有弹性变形存在的情况,称之为弹塑性共存定律。 B 实际意义 弹塑性共存定律在轧钢中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可用以指导我们生产的实践。 (1)用以选择工具 (2)由于弹塑性共存,轧件的轧后高度总比预先设计的尺寸要大 4、极限状态理论 A 极限状态的类型 第一种极限状态是屈服,第二种极限状态是破坏。屈服是金属由弹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的转折点,是塑性变形的开端。破坏则是金属塑性变形过程的终结。 B 金属屈服极限σs与金属屈服的概念 (1)金属屈服极限σs的概念:它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得的,即是在室温下,慢速单向拉伸或单向压缩(线应力状态)时测定的金属发生屈服时的单向拉伸或单向压缩的应力值。 (2)金属的屈服: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所需的外力大,则我们说金属难屈服,它的变形抗力就大,即不容易变形;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所需的外力小,则我们说金属容易屈服,它的变形抗力就小,即容易变形。

C 在线应力状态下由拉伸实验建立的屈服条件 拉伸一试样,当主应力σ1的数值达到该材料的屈服极限(σ1=σs )时,试样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D 极限状态理论 它是研究弹性变形终了、塑性变形即将开始时主应力与屈服极限间关系的理论。 E 主应力差理论(Tresca 屈服条件) Tresca 屈服条件为: (3-6) F 能量理论(Mises 屈服条件) 其屈服条件表达式为: (3-7) Mises 屈服条件的简化形式: (3-8) 式中的m=1~1.155。 s m σσσ=-31s σσσσσσσ=-+-+-21323222121)()()(s σσσ=-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