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附件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 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村庄规划示范(14个): 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南湾村村庄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大神堂村发展规划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郭家沟村庄建设规划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黄北坪乡黄北坪村村庄规划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村庄规划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池村堰头自然村村庄规划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建设规划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屏峰村村庄规划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黄柏镇向阳村村庄规划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美丽乡村规划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建设规划 重庆市秀山县清溪场镇大寨村村庄规划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茶村村庄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村庄规划 镇规划示范(19个):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总体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总体规划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总体规划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总体规划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总体规划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镇规划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镇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镇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总体规划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镇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总体规划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镇总体规划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总体规划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总体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总体规划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7个):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村寨体系布局规划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为适应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推动村镇体系协调布局,规范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技术规范,制定本要点。 全省的县、县级市、城市具有村镇部分的区,可参考本要点编制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和山东省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技术规范、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上位总体规划进行编制,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一、规划内容 (一)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条件评价 1、区位分析。重点分析县域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中心城镇与周边城镇的空间关系,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主要公路等对外交通条件。 2、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县域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基础。分析县域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社会架构等。 4、村镇体系布局现状。根据村镇体系现状,总结村镇体系在规模、职能、空间分布和内部关系上的基本特点。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 6、综合评价。根据发展条件分析,总结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优劣势。

(二)规划信息整合 1、上位规划。总结上位规划对本区和村镇发展的要求。 2、相关规划。总结已有相关规划的建设要点和协调任务。 3、下位规划。收集整理已编制和已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工业区和开发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各类保护区规划等下位规划,查找规划存在的问题,明确整合内容。 (三)县域城乡统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近远期目标体系。 2、总体定位。明确全县发展定位。 3、发展战略。提出为实现发展目标需采取的发展战略。 (四)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概括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总结产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思。 3、重点产业规划。对县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进行规划指引。 4、产业空间布局。划分经济区,提出县域产业布局的总体形态和发展要点。 (五)城乡人口空间布局 1、县域城乡人口分布现状。总结人口及其城乡分布的现状特征。 2、县域人口规模预测。一般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预测县域人口近远期规模,提出综合方案。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近远期预测值。 4、人口和城镇人口空间分配。根据对区域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对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规划。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村庄规划建设要求

目前进行的村庄规划建设,多属于旧村整治并适当发展的范畴,完全新建是少数,因此,旧村整治改造规划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不要改变用地的性质。主干道路的走向,大部分建筑物的朝向,尽量避免大拆大建。 二、认真鉴定好旧建筑物的建筑质量等级,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筑质量等级的划分是: Ⅰ级建筑:内外结构完好,建成时间较短,为二层以上建筑,无碍村庄公用设施等建设的的建筑。 Ⅱ级建筑:结构完好或稍有损坏,多为70—80年代所建,无碍村庄近期建设的建筑。 Ⅲ级建筑:60年代前后所建,结构有损坏或损坏较严重,多为“空心村”,有碍村庄重要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 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一级建筑,整治改造二级建筑,拆除或改造三级建筑。 三、坚持原地改造与搬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逐步改造,不断完善。对规划无影响的Ⅰ、Ⅱ级建筑可保留或原地改造;对有碍规划的Ⅲ级建筑均须拆除或改造。 四、改造村庄道路。村庄道路对于体现村庄的功能、布置各类建筑,配套各类公用设施,反映村庄面貌具有重要作用,故村庄道路改造要从全局考虑,其宽度、标高、走向及路面质量要依据经济发展来确定,通过道路改造来解决村庄内行路难、排水难、房屋布局混乱等问题。 五、突出特色进行旧村整治改造。村庄特色主要体现在房屋的造型设计与建筑风格,改造与保护相结合,功能布局与地形利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庄环境的绿化与洁化上。 第八节新农村规划图的绘制 一、村庄规划图应绘制在近期现状图上,以明确反映规划与现状的关系。 二、图形比例:一般为1:500—1:1000 三、以道路为主线,勾画出村庄规划各功能区,并将各规划区内具体各类建筑、用地安排用线条展示出来。 四、用简单、明显的图例表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化带。 五、用层次分明的颜色表示各类建筑及用地,一般用色表示法是:米黄色:住宅用地和建筑;红色:公共建筑;蓝色:水面及水利工程建筑;灰色:交通设施及道路;绿色:公用绿地、林地、农田;黑色:污水、排水管线;红色:电力线;蓝色:供水管线。 六、图面修饰以充实、完整、节约工料为原则。通常作法是:图名布置于图纸上面或左侧;图例放在图纸左下角;图签位于右下角;比例尺布置在方向示意图下方;图框采用内细外粗线绘制;注字应当使用仿宋体。 第九节竖向规划的设计 竖向规划的内容是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进行土方平衡,确定填土、取土的位置及土方去向。 一、竖向规划要点: 1、村庄内道路纵坡为0.3%—4%;道路横坡为1.2—2%。 2、道路交叉口高程确定原则:主要道路要低于次要道路,次要道路要低于房屋地面,整个路面不积水,土方工程量为最小。 3、地面坡度一般要求不小于0.3%,不大于4%,当地形自然坡度大于8%时,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4、明沟排水坡度一般为1%,以保证自流排水。明沟断面通常做成梯形,沟底宽应不小于0.3米,以利清理沟底沉积物。 5、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广场0.3—3.0%,停车场0.2—0.5%,运动场0.2—0.5%,绿

县域新村总体规划文本2015.8.17

xx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xx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面临新形势 (4) 第三章规划目标 (4) 第四章上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点 (5) 第一节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5) 第二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与结构规划 (6) 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6) 第四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7) 第五章上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调整 (8) 第一节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8)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与结构规划 (9) 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1) 第四节县域生态环境、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7) 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与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六章现状村庄综合分析 (21) 第七章县域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22) 第八章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规划 (27) 第九章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0 第十章县域新村规划设计、新村风貌与农房户型指引 (31) 第十一章县域新村防灾规划 (32) 第十二章分镇乡新村建设规划 (33) 第十三章县域新村建设时序规划 (39) 第十四章附则 (40) 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城乡规划法》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文件精神,依据《四川省县域新村(聚居点)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编制《xx 县县域新村(聚居点)建设总体规划》,指导xx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条本规划是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村镇体系规划的延伸,是指导县域范围内的新村(聚居点)规划与建设的专项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经四川省住房与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若对本规划有重大的修订必须向审批机关提出调整评估报告,经审查同意后,依照相关规定组织调整。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矛盾的均以本规划为准。需单独编制的详细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本规划所称“村”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村;“新村(聚居点)”指聚居人口在50人以上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第五条文本中带有下划线的规定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六条规划期限 2011—2020年 第七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整个xx县域,2011年8月18日,因区划调整,光华乡被划入xx,现县域面积为1788平方公里。 第八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 3、《镇规划标准》 4、《四川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川建村镇[2006]421号); 5、《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6、《四川省县域新村(聚居点)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7、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 8、《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9、《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0、《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1、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国家和四川省其它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九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以设施配套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根据区域特色,注重保持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 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 -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试行) 第一条为指导县域(县级市、区,以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制定本要点。 第二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任务:深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布局安排,指导村庄空间布局合理调整。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就近集中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对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人文与自然环境、村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八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到二十年,并与文明生态村创建时间相符。 第九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村庄空间布局; 2、确定县域村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及目标; 3、提出县域村庄撤并迁移标准; 4、确定县域村庄空间布局; 5、协调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6、制定近期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 7、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村庄空间布局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评价;县域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村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建设发展情况评价。 第十一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及目标确定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战略,制定村庄人口撤并规模,明确人口空间迁移的方向和目标。 第十二条县域村庄撤并迁移的主要标准是: 1、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蓄滞洪区或压占矿产资源的村庄;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5450130.html,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作者:林艺云 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1期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缩影,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形式,深入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和文化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承载体,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这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将构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在保护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弄清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才能更好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 1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从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省市及自治区都有村落分布,但是数量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呈现出分布极不均衡的局面。其中贵州省传统村落的数量最多,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1]。在其他各省市中,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此之外,云贵高原以及 晋冀平原一带也有较多数量的村落分布。而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少,比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村落分布的密度极低,这主要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除此之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就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这两个地区的传統村落数量占全部的一半以上,以西南地区的数量最多,而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数量较少,在分布密度方面,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平均分布水平最低,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不平衡,主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局面,并且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传统村落在大多数地区都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出现这种分布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 第一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域、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指导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综合分析评价县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研究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三)分析研究县域人口增长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趋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确定城镇化模式及水平。 (四)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确定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确定村镇体系结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确定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明确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农村居民聚居点治理和建设的管理策略。 (五)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实施措施,防止灾害、确保安全,提出县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六)按照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防止重复建设。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镇建设现状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差别,强调不同的原则和内容。要区别平原、丘陵、山区、高原等不同地域,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突出不同的城乡空间布局特点,选择不同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划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强制性内容应在图纸上准确标明,文本上明确,规范表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措施。 第五条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006年试行版) 江苏省建设厅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村庄布局 (4)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 (7) 第四章住宅 (9) 第五章基础设施 (11) 第六章绿化景观 (15)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指标 (18) 第八章附则 (19) 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20)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深度 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 1.2.2 根据建设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由县级村镇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商定规划编制深度。 1.3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5.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5.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5.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

新农村规划格式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建议格式)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 三、自然资源与保护利用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第二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三、规划指导思想 四、规划基本原则 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要求[耕地、林地、河湖、环境……]

(五)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含四 化四改)、乡村特色的营造、农村居住建筑水平……] (六)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用地控制 六、村庄规划的期限 七、村庄规划的约束行为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第二节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一、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社会事业发展与设施布局 第三节村域总体布局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规划[含农村所属各个自然村的分布与搬迁情况] 二、各类用地布局[含空间组织结构、各类用地总布局、耕地林地保护] 三、各项用地指标规划[含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村域各类用地汇总表(标准格式)] 第四节村庄空间管制规划 [村域各类空间管制划分与管制措施等]

第四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第一节村庄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远期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 二、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指村庄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确定,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平衡表] 三、公共设施规划[含各类公共建筑、村庄公共中心、公共活动广场、公共设施项目与规模规划] 四、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片区划分、居住片区内设施配置、居住人口分布、宅基地布局、住宅建筑规划] 五、园林绿地规划 六、工业仓储设施规划 七、道路设施规划 八、其它用地规划 第三节住宅建设 一、住宅建设现状 二、住宅建设标准与要求

村庄规划内容

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2.1村庄概况 2.2现存问题分析 2.3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规划 2.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基础设施规划 2.6环境卫生整治规划 2.7防灾减灾规划 2.8景观风貌保护规划 2.9产业规划 2.10近期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重点: 1、道路分布、道路横断面图、道路走向 2、村庄定位、发展方向、产业支持 3、建设用地、宅基地标准

2.1村庄概况 2.1.1区位交通 区位是村庄存在的环境,是决定村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分析区位有利于确定可行的产业发展方向。区位由坐标、邻里村落等信息组成。交通则是村庄与周边关系联系的重要通道。交通优势决定区位优势。 2.1.2自然资源 村庄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海拔、温度湿度、降雨量、土壤、植被类型等,是决定村落景致、种植业发展的重要信息。 2.1.3民族民俗文化 村落民族民俗文化包括风俗、信仰、语言、文字、服饰等信息,是村庄特色的重要体现。 2.1.4社会经济 村庄社会经济包括劳动力构成、收入状况、产业结构等信息,是村庄规划定位的重要依据。 2.1.2自然资源 村庄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海拔、温度湿度、降雨量、土壤、植被类型等,是决定村落景致、种植业发展的重要信息。 2.1.3民族民俗文化

村落民族民俗文化包括风俗、信仰、语言、文字、服饰等信息,是村庄特色的重要体现。 2.1.4社会经济 村庄社会经济包括劳动力构成、收入状况、产业结构等信息,是村庄规划定位的重要依据。 2.1.2自然资源 村庄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海拔、温度湿度、降雨量、土壤、植被类型等,是决定村落景致、种植业发展的重要信息。 2.1.3民族民俗文化 村落民族民俗文化包括风俗、信仰、语言、文字、服饰等信息,是村庄特色的重要体现。 2.1.4社会经济 村庄社会经济包括劳动力构成、收入状况、产业结构等信息,是村庄规划定位的重要依据。 2.2现存问题分析 现存问题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不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的设施缺乏问题,例如:缺水、缺电、道路不通等; 影响生活质量提高的设施不完善问题,例如道路未硬化、无垃圾收集点、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等 影响村落健康发展的问题,例如植被破坏严重、违章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高文杰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村庄数量却不减少,使得村庄的村均人口减少、空心村增多、耕地缺少精耕细作甚至撂荒。乡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村庄空间布局。城中村和位于镇区、乡政府驻地的村庄,要与城镇统一规划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着眼于培育区片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有地质灾害或其他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使村民解决生存安全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良性循环;适度规模化 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上的满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发展、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村发展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村发展于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

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社会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2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2.1 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1.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1.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村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 1.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