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中考题也层出不穷。


一、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球 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运动。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运动理论知识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扩散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而听到回声很久才消失。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的诗句,抒发了客游异乡孤寂凄凉之情,然而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江清月近人”一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原因是: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与天上的月亮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点看月亮和月影都对称。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2

在浩如

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


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苏轼(宋)


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杨万里(宋)


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赠妇》秦嘉(汉)


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于良史


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唐)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雨窗消意图》牛应之(清)


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