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位
肝 脾 胆 胃
四、病类
共分为四类: 共分为四类: 阳黄 阴黄 急黄 虚黄
五、病性
一部分为传染性(消化系统)。 一部分为传染性(消化系统)。 阳黄---多为热证,实证 阳黄 多为热证, 多为热证 阴黄---多为寒证, 阴黄 多为寒证,虚证 多为寒证 急黄---传染性 急黄 传染性 虚黄---虚证 虚黄 虚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的明训。 的明训。 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祛湿利小便。 治疗大法 祛湿利小便。 阳黄—苦寒攻下(清热解毒) 阳黄 苦寒攻下(清热解毒) 苦寒攻下 阴黄— 温化寒湿 阴黄 化瘀退黄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 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 虚黄 健脾生血柔肝
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 有饮食不节 、 饮酒 、 肝炎接 触史 , 或使用 、 病史:有饮食不节、饮酒、 触史, 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2 、 临 床 特 征 : 目 黄 、 身 黄 、 尿 黄 。 以 目 白 睛 发黄为关键。
3、发病特性: 、发病特性: 阳黄—初期有类似风热夹湿感冒的症状--发黄 阳黄 急黄—起病急,迅即加深—内陷心包 急黄 阴黄—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阳黄转化 阴黄 虛黃—起病缓,病程长 虚症 虛黃 起病缓,病程长—虚症 起病缓 4、 实验室检查 : 血清总胆红素 , 直接胆红素 , 尿 、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胆红素,尿胆原,谷丙、谷草转氨酶, 超 胆红素,尿胆原,谷丙、谷草转氨酶,B超,CT , 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2.要排除假性黄疸 要排除假性黄疸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大量进食含β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大量进食含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九、鉴别诊断
与萎黄、黄胖鉴别
黄疸 湿浊阻滞, 湿浊阻滞, 肝失疏泄,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目黄、身黄、 目黄、身黄、 小便黄 纳呆、腹胀、 纳呆、腹胀、 恶心 双目黄 黄胖(脱力黄) 黄胖(脱力黄) 萎黄 气血亏虚,多 气血亏虚, 钩虫匿伏于肠 见于大失血 耗伤气血。 中,耗伤气血。 或重病之后 面部肿胖,色黄, 面部肿胖,色黄, 面及全身萎黄 身黄带白 不华 善食易饥、 善食易饥、嗜食 异物 双目不黄 眩晕、气短、 眩晕、气短、 心悸 双目不黄
六、病程
有短。 有长 、有短。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湿浊中阻,胆汁外溢 病机关键:湿浊中阻,
感受实邪疫毒 熏蒸肝胆 肝失疏泄 热毒炽盛 熏蒸肝胆
疫毒重, 疫毒重,病势暴急凶险 嗜食膏粱 损伤脾胃 酗酒过度 嗜食寒凉 服苦寒药 积聚日久不消 素体脾胃虚弱 肾精不足 气血化源不足 损伤脾阳 湿从寒化 脾阳素虚 瘀血、 瘀血、砂仁阻滞胆道 湿浊内生
2.
3.
4.
治疗上: 治疗上: 金匮要略》 但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但利其小便”、“当以汗 解之” 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解之”、“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传染性: 传染性: 1. 《瘟疫论》对瘟黄的传染性已有初步认识。 瘟疫论》对瘟黄的传染性已有初步认识。 2. 《沈氏尊生书》认识到这一类黄疸具有起 沈氏尊生书》 病急,病情凶险,又有传染性等特征。 病急,病情凶险,又有传染性等特征。 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 血性黄疸。 血性黄疸。
一、病名
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 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 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
历史沿革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 又称“黄瘅”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又称“黄瘅”。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平人气象论》 灵枢 论疾诊尺》 《素问 平人气象论》、《灵枢 论疾诊尺》指出了 黄疸病诊断的三大特征。 黄疸病诊断的三大特征。
郁而化热
寒湿阻滞
疏泄失职
胆 液 不 寻 常 道 而 外 溢
黄 疸
肾精不能化生阴血
血败不华色
综上所说认为
1.主要病邪:湿邪 主要病邪: 主要病邪 2.基本病机: 湿浊阻滞 , 胆汁 不循常道 , 基本病机:湿浊阻滞, 胆汁不循常道 不循常道, 基本病机 外溢而发黄 外溢而发黄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发黄的病理关键: 发黄的病理关键 4.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黄疸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 湿热发黄 中阳偏盛 湿从热化—湿热发黄 阳黄 湿从热化 湿热发黄—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 寒湿发黄 中阳不足 湿从寒化—寒湿发黄 阴黄 湿从寒化 寒湿发黄—阴黄
病因病机 主 兼 症 症
特征鉴别
十、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辨阳黄、阴黄、急黄、虚黄。 辨阳黄、 辨阳黄 阴黄、急黄、虚黄。
阳黄 病因病机 病性 病情 发热 色泽 伴症 舌脉 治法 预后 湿从热化, 湿从热化,湿热相交 实证, 实证,热证 起病急,病程短 起病急, 可有高热 黄色鲜明如桔色。 黄色鲜明如桔色。 口干,烦渴,易饥, 口干,烦渴,易饥,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短赤,大便秘结-热象 舌红苔黄腻,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清热利湿为主 一般良好 阴黄 湿从寒化, 湿从寒化,寒湿凝结 虚证, 虚证,寒证 起病短,病程长 起病短, 不发热 黄色晦暗如烟熏 脘闷腹胀,畏寒神疲, 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 淡不渴淡不渴-寒象 舌淡白,苔白腻, 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 或沉迟 温中健脾化湿为主 病情缠绵, 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丽娟
目的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了解 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熟悉 的的病因病机、 原则。 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掌握 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2、血瘀肝郁 、
主症:黄疸的特点(黄色晦暗)+血瘀肝郁证 主症:黄疸的特点(黄色晦暗)+血瘀肝郁证 )+ 治法:活血化瘀,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鳖甲煎丸 方药:
虚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 气虚血败证 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气虚血败证 治法:补养气血,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柔肝 主方:小建中汤 主方:
急黄 病因病机 病性 病情 发热 色泽 伴症 舌脉 治法 预后 热毒炽盛, 热毒炽盛,营血耗伤 实证, 实证,热证 起病急骤 壮热 色黄如金 神昏谵语,烦渴神昏谵语,烦渴-热象 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 舌质红绛, 洪大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凶险
虚黄 血败不能华色 虚证 起病缓 不发热 色黄而淡 心悸乏力, 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舌质淡, 舌质淡,脉细弱 补气养血, 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病程缠绵,难求速效 病程缠绵,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热重于湿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 身目俱黄 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 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 脉弦数。 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湿重于热 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身目俱黄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 厚腻微黄,脉弦滑。 厚腻微黄,脉弦滑。
十一、 十一、其它疗法
1、茵陈300克,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茵陈 克 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2、虎茵汤:虎杖,茵陈,红枣各 克,煎或 、虎茵汤:虎杖,茵陈,红枣各30克 煎或100ml加糖 加糖 适量, 次服, 适量,分2次服,连续服至黄疸消失。 次服 连续服至黄疸消失。 3、肝炎Ⅱ号方:龙胆草 、肝炎Ⅱ号方:龙胆草10g, 败酱草 , 败酱草15g,大青叶(或 ,大青叶( 板蓝根) 板蓝根)15g,青蒿 ,青蒿15g,车前草 ,车前草30g,水煎服,治急 ,水煎服, 性肝炎,有退黄及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性肝炎,有退黄及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4、金钱草 、金钱草30g,水煎服,用于胆囊炎、胆石症之黄疸。 ,水煎服,用于胆囊炎、胆石症之黄疸。 5、青黛 次服, 、青黛15g,明矾 ,共为细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 ,明矾3g,共为细末,装入胶囊, 次服 1日服完,用于黄疸经久不退者。 日服完, 日服完 用于黄疸经久不退者。 6、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 7、穴位注射:板蓝根注射液,V-B1等。 、穴位注射:板蓝根注射液, 等
(三)、分证论治 )、分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 湿热中阻 热偏重) 证( 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 主方: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 、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 湿热中阻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 证 (湿偏重) 湿偏重)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湿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湿热。 主方:茵陈五苓散。 主方:茵陈五苓散。
分类: 分类:
1.
始于《金匮》将黄疸分为五疸:黄疸、谷疸、 始于《金匮》将黄疸分为五疸:黄疸、谷疸、 酒疸、女劳疸、黑疸。 酒疸、女劳疸、黑疸。 《诸病源候论》将黄疸证急而危重者称为 诸病源候论》 急黄” 并首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 “急黄”。并首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 罗天益《卫生宝鉴》 根据黄疸的性质, 罗天益《卫生宝鉴》中,根据黄疸的性质, 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 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 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 《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
治疗黄疸的注意事项: 治疗黄疸的注意事项:
1、热重—清热护阴。 、热重 清热护阴 清热护阴。 2、湿重—化湿护阳。 、湿重 化湿护阳 化湿护阳。 3、调理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调理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 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防止转为 积聚、鼓胀。 积聚、鼓胀。 4、久病扶助正气,即滋补肝肾,健运脾胃。 、久病扶助正气,即滋补肝肾,健运脾胃。
病因: 病因:
1. 2. 3.
《伤寒论》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 伤寒论》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 湿热 尤为强调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尤为强调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金匮要略》重申: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金匮要略》重申:“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的主张。 的主张。 诸病源候论》认为有饮食过度、醉酒劳伤、 《诸病源候论》认为有饮食过度、醉酒劳伤、 脾胃有瘀热所致。 脾胃有瘀热所致。
急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 疫毒 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 内陷营血(闭窍动血) 内陷营血(闭窍动血)证 治法:清热解毒,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 主方:犀角散
阴黄Baidu Nhomakorabea
1、寒湿阻遏 、 主证: 主证 :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 中阻证 治法: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主方: 主方: 茵陈术附汤
二、病象
主症:目黄、身黄、小便黄。 主症:目黄、身黄、小便黄。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 阳黄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 腻等湿热之象。 腻等湿热之象。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 阴黄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 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 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 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黄色淡,伴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虚黄 :黄色淡,伴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3、阴黄宜辨寒湿与血瘀 、 脾胃虚寒,寒湿内阻 黄色多晦暗不泽 黄色多晦暗不泽, 脾胃虚寒,寒湿内阻---黄色多晦暗不泽,或 如烟熏,神疲畏寒, 如烟熏,神疲畏寒, 舌苔白腻,脉濡缓。 舌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阻滞,胆液失泄 色黄而晦暗 色黄而晦暗, 瘀血阻滞,胆液失泄---色黄而晦暗,面色黧 黑舌质紫暗, 黑舌质紫暗,多见瘀 脉弦涩。 斑,脉弦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