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历史France Between 1950 and 1960

法国历史France Between 1950 and 1960
法国历史France Between 1950 and 1960

What Happened in France Between 1950 and 1960

We are now in a position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n greater detail though we wish to make it quite clear that our concern is neither with matters of State and administration, with strictly urban problems, nor with the (incomplete) control that trade has achieved by influencing the consumer; it is better to leave such matters to the economist, though we refute economism by a radical analysis.

a) There is a contrast, almost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cyclic and linear (rational) time and, more specifically, between cumulative (social) and

non-cumulative processes. Marx's theory of accumulation must be brought up to date, for in DaS Kapital and connected works it i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estern Europe alone, whereas in the past century new facts have come to light. Thus there are other things besides capital that are subject to accumulation: for instance knowledge, techniques and even, to a certain extent, populations, though here opposing tendencies check or arrest the process; memory is a typical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and therefor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mechanisms that materialize and technicalize such a process. But everyday life is not cumulative. In a society, physical habits alter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gestural conventions change, intentional physical expressions (serving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mimicry, gestures, grimaces, are modified, but the structure of bodies does not change. Phys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need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achievements are shaped by styles,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means of satisfying and frustrating such needs evolve and, in so far as they are phys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these deficiencies and activities show a certain stability that might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a 'human nature' and a progressive continuity. Emotions and feelings change but they are not stored up;neither are aspirations. The number of calories required by an American millionaire and a Hong Kong coolie is identical, the coolie if anything

requiring more than the millionaire. Physical performances, erotic achievements, the time required for growing up or growing old and natural fertility oscillate on a relatively limited scale. The number of objects that a person can actually use in a lifetime cannot increase indefinitely. In short the effects of accumulation on everyday life are superficial though they cannot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 Everyday life, when it changes, evolves according to a rhythm that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and in a space that cannot be identified with that of cumulative processes. Thus an illusion is created of the unbroken continuity of houses, buildings and cities from the oriental town of proto-history down to the present day . . .

However, a society loses all cohesion if it cannot re-establish its unity; that is why modern society tries to control the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in everyday life. The depreciation of goods and 'fashions' is accelerated by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mental fatigue sets in at shorter and shorter intervals till it overtakes that of machines, technical appliances, etc.; our society seems to be heading for disaster and self-destruction while war maintains peace here and there by various methods.i Everyday life is preserved in mediocrity or it must perish (violently or otherwise, but always under compulsion).

Thus the conflict between accumulation and non-accumulation is resolved in the methodical subordination of the latter and its organized destruction by a rationality bordering on the absurd but excelling in the manipula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b) Remarkab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emantic field considered as a whole (that is, the whole of society as the theatre where meaning is enacted in various specific contexts). Symbols had been prominent in this field for many centuries, symbols derived from nature but containing definite social implications. However, in the early stages of our civilization there was a perceptible shift from

symbols to signs as the authority of the written word increased, and especially af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printing press. Today a further shift, from signs to signals, is taking place, if it has not already happened. Though the signal figures in the semantic field together with the symbol and the sign, it diners from these in that its only significance is conventional, assigned to it by mutual agreement; in this respect it can be compared to certain signs such as letters that compose articulated units (words and monomials) but that are otherwise meaningless. The signal commands, controls behaviour and consists of contrasts chosen precisely for their contradiction (such as, for instance, red and green);furthermore, signals can be grouped in codes (the highway code is a simple and familiar example), thus forming systems of compulsion.

This shift to signals in the semantic field involves the subjection of the senses to compulsions and a general conditioning of everyday life, reduced now to a single dimension (re-assembled fragments) by the elimination of all other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such as symbols and significant contrasts. Signals and codes provide practical systems for the manipula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though they do not exclude other more subtle means. If we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new man' uses his memory, we shall see that he must register once and for all each action, gesture andword of 'another' as though these were signals. What a terrifying vision of future humanity this image conjures up!

c) The redirecting of creative energy from works of art to shows and displays of reality (the cinema, television) has notable implications. 'Displays of reality' have become a display trade and a display of trade offering a perfect example of a pleonasm, though such redundancy is seen as a satisfactory stability (feed-back) by the rationalists of organization. The result, however, is a fairly vivid awareness of creative impotence and of the deceptive nature of a form of consumption that takes no account of styles and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The natural outcome of this situation was an attempt to compensate ideologically for these shortcomings;

whence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followed by the theory of 'creativity'. Former certainties fail that were related to a content (real or apparent). Form without content is deceptive, though it is accepted as 'pure' form and thus assumes the role of structure; but none the less the sense of a loss of substance prevails, a tragic sense more pregnant than the 'disenchantment' with rationality that Max Weber (who still had faith in rationality) analysed. Where did the sense of substantiality of former ages come from? Was it from nature or from the apparent uniqueness of so many things and the consequent value attached to them? From tragedy and death, or from style and the ethics of art as the substantial mediator of form? We may well ask!

d)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re were still traces of an older society surviving in France and elsewhere in Europe. Industrial production had not yet swamped and absorbed the remains of peasant production and crafts; villages still thrived and the countryside surrounded the town eve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the legacies of pre-capitalism had not yet been set aside as folk-lore (nor exhibited as such for tourist consumption); industrial products co-existed with the products of rural crafts. Such objects possessed a symbolic value that was already outdated, and contradictory into the bargain; some stood for what was rare and valuable (jewels, ornaments, etc.); others represented riches and profusion in the midst of penury: thus the massive cupboard or sideboard, the cumbersome double-bed, the long looking-glass or the grandfather clock rdflected an almost mythological past and became status symbols for the aristocracy and and the middle classes alike;and the same could be said of buildings.These superimposed strata of variously dated objects lost their sentimental value in the period we are discussing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a form of capitalism that organized and controlled consump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o-called durable consumer goods.In other words sometimes known as 'material culture',eliminating the residue of these strata.The apparent exceptions were works of art and styles of high or low periods;objects bearing the mark of creation were reserved for the 'élite',a special market and a specific branch of production (copies and imitations of original works ) taking charge.ii

i We shall come across the notion of obsolescence again further on.

ii The Critique de la vie quwtidienne in its projected design was to have formed a triptych with 'Mystified Conscience' and 'Frustrated Conscience'.Conscience has not ceased to be frustrated,but today we can add to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ism (of contacts and communication) a new claim:the right to solitude,to privacy and to escape from contemporary terrorisms.As to the mystificaion,it has

spread;furthermore the term has permeated even journalism;and

lastly,ideologists,now over-selfconscious,present ideology as non-ideological and as a safeguard against mystifications('pure' science,advanced culture,etc.);which accounts for our discarding the project.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An Inquiry, and Some Discoveries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Philip Wander .Philip Wander is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San Jose University.

Translation of :La vie quotidienne dans le monde moderne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当今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法国也在欧洲经济增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国都属于共和制政体,但法国是半总统共和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两者的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两国政治制度从本国国情出发各有侧重,又可以互相借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共和政体宪法政治制度选举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就法德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与国体是相适应的。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和基本制度纷繁多样,千差万别。西方大国不是实行总统制,就是实行议会制,像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独此一家。应当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德国魏玛共和国半总统制,目前西方某些小国如芬兰等也实行半总统制,但这些国家的半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有所不同。总之,第五共和国政体在西方国家中确实别具一格。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对第五共和国政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断然地拒绝某些人提出建立美国式总统制和英国式议会制的主张,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构架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改革证明,法国政体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政体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节,应付各方的挑战,暂时克服危机,使当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较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加剧,1949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联邦德国于1949年颁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其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于1954年通过《巴黎协定》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1990年,随着冷战趋于缓和以及苏东发生剧变,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0多年后走向了统一,民主德国整个加入联邦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机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形式。 法国总统的职务始见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下的总统制。第三和第四共和国也设置总统,却是议会制。作为政府行政“拱顶石”的第五共和国总统,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有所不同。

欧洲历史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历史年表(中外对照版)

历史年表(中外对照版) .国史大事国史朝代西元世界史分期世界大事备注 史前时代 前1500000年 前10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埃及历法之始 黄帝前3000年上金字塔时代(前3000-2500) 夏禹治水夏(前2183) 前2000年1 巴比伦法典(前2100) 商代青铜器 甲骨文 商(前1751) 前1000年+ 周公制礼作乐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 西周(前1111) 前900年+ 前800年 东周(前770) 前700年古建立罗马城(前753) 前600年 孔子(前551-479) 前500年佛陀诞生(前557-477) 前400年 孟子(前372-289) 屈原(343-277) 前300年 万里长城秦(前221) 前200年时 张骞通西域(前136-126) (前119-115) 佛教初传中国(前2)

西汉(前206) 前100年罗马并希腊(前150) 蔡愔求经(65) 张衡(78-139)造地动仪 蔡伦造纸(105) 新(9年) 西元元年罗马帝国始(前27) 耶稣诞生(前4年) 东汉(25年) 100年 三国(220年) 200年 西晋(265年) 300年日尔曼大迁徙 五胡乱华(311) 北朝(386-581) 东晋(317年) 400年代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379-395) 西罗马帝国亡(476) 南朝(420-589) 南北朝(420年) 500年中穆罕默德(570-623) 隋朝(589年) 600年 玄奘取经(596-664) 唐朝(618年) 700年 800年古 辽兴起(916) 五代十国(907年) 900年 北宋(960年) 1000年I十字军东征(1096-1099) 金兴起(1115) 南宋(1127年) 1100年时 成吉思汗兴起(1206) 蒙古西征(1218-1224) (1237-1242) (1252-1258) 元(1279年) 1200年VII十字军东征(1248-1254) 明(1368年) 1300年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400年代哥伦布进入西印度群岛(1492) 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 1500年近麦哲伦绕航世界(1519-1522) 宗教改革(1517) 清(1644年) 1600年宗教战争 1700年工业革命(1769) 美国独立革命(1776) 法国大革命(1789)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doc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详细介绍夏约前 2070-1600 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夏朝历史 >> 商①约前 1600-1046 年亳河南商丘汤商朝历史 >> 西周约前 1046-771 年②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西周历史 >> 周 东周前 770-256 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历史 >> 春秋前 770-476 年 战国前 475-221 年战国历史 >> 秦朝前 221-207 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朝历史 >> 西汉前 206-公元 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西汉历史 >> 汉新③9-23 年王莽新朝历史 >> 东汉25-220 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历史 >> 魏220-265 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三国历史 >> 三 蜀汉221-263 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国 吴222-280 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历史 >> 晋 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历史 >> 五胡十六国④304-439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南朝历史 >>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南朝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北朝历史 >> 北魏 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北朝 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朝历史 >> 唐朝⑤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朝历史 >> 五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代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 tp://www.di ifanwe n.om,请保留此标记。)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十 936-947 国 后晋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⑥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德国留学和法国留学对比

https://www.360docs.net/doc/4d7511405.html, 德国留学和法国留学对比 由于中国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加之欧美国家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以及留学门槛的降低,中国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赴海外留学,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就业打算去那个国家留学、怎样选择前景更好的专业是留学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那么就对比一下德国和法国的留学情况; 一、德国留学生从数量上是远不如法国的; 德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留学国家,留学生数量是低于法国的,中 国留学生更少;主要是德国大学是全程德语授课,对于中国留 学生来说学习德语的难度是大于英语和法语的, 二、德国教育委员会规定,申请留学德国的国际生必须通过欧洲语言翻译级别相当于B2—C1之间这个水平的DAF考试,并且还需要通过APS审核部门的面试;进入法国高等院校一年级就读的学生均须通过法语水平测试(TCF),法语成绩一般要求TCF300以上,不同学校不同要求。留学法国语言要求如果无语言成绩,不能选择去法国留学; 德语法语那个更容易:德语入门和初级阶段,难度大于法语,但是达到B1-B2阶段以后,德语学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因为这是一门逻辑化和structured语言;相反法语在这个时候就会进入瓶颈,以至于留法多年的人都难以达到C1水平,尤其是因为音节连诵的原因,

https://www.360docs.net/doc/4d7511405.html, 代表的quel-age-a t-elle?一句话五个词有三处相邻的词都要拼,尤其是因为音节连诵的原因,代表的quel-age-a t-elle?一句话五个词有三处相邻的词都要和上一个辅音词连读,因此听力简单很多。虽然说德语语法复杂,但是留学导向下的语言学习跟应试不同,这时法语的听说难度比德语的语法难度更明显,因为平时说话中即使有语法错误,人家也能听懂,但是法语的难点在于人家一说快你就不明白了。 三、学制 1、德国的本科(就是Bachelor,其实叫学士比较确切)都是3年制,但3年只是一个预计期限而已,大多数留学生在3-5年完成本科学业才会拿到毕业学位(对于留学生预科不是看语言成绩而是学历,基础教育十二年高中毕业,并且通过“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进入大学本科或三年制大专),国际留学生要拿到硕士学位基本需要2-3年; 2、法国本科阶段(3年)BAC+3 主要分为普通学士和职业学士,第一年和第二年,学生无论在选择哪类的学士,都以高等教育必修的基础知识为主,两个体系没有明显区别。第三年会进入专业的细分方向:人文社会科学、法律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健康等 3、硕士阶段(2年)BAC+5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资料整理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兰溪一中 童和刚
中 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1492 1498 1517 1519-1522 1553 1624 1640 1644 1662 1683 1684 1687 1688 1689 1765 1775 1776 1782 1781 1787 1789 1792 1804 1807 1814 1815 1836-1848 1839 1840 1842 1848 1851-1864 1856-1860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瓦特改良蒸汽机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对比

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对比 一.德法两国的经济现状、关系以及在欧盟中的地位: 德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强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截止到2010年,德国和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5位,经济总量分别为33575.63亿美元和26797.60亿美元,同时德国和法国也是欧盟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远超欧盟其他经济实体,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和法国在其中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法德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对欧盟经济政策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是欧盟中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也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占欧盟总人口的20%,它向欧盟提供的财政支出占欧盟总预算的28.5%。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欧盟的30%,占欧元区11国的42%,德国农业产值约占GDP的1%,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德国的经济主要支柱是工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持续壮大,第三产业占GDP将近60%。长期以来,德国曾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出口大国,德国马克不仅享有坚挺可靠的信誉,作为各国的外汇储备仅次于美元,超过日元和英镑与法郎的总和,并且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其份额也大幅超过日元,稳居世界第二。德国凭借上述实力,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例如在欧盟机构改革、欧元的建立和启动、欧盟的东扩、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等领域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国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富裕的工业国之一,欧洲经济共同体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能源、交通、电信、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二大服务输出国、第五大商品出口国,同时是世界第三大旅游业盈余国家。农业是法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良好的自然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法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产量均排在世界前列,同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法国的工业比较齐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近年来,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较快,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法国的第三产业占法国GDP的比重超过70%,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旅游业和商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 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 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 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 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 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 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 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 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 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 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 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 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世界历史纪年表

世界历史纪年表 公元前: 约300、4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约200、300万- 1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猎和采集业发展,血缘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产生。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今中国元谋一带,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 约70万- 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18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约公元前3万- 前1万年:原始宗教出现。 约公元前1.2万- 前4000年:人类中石器时代。发明并使用弓箭,细石器广泛应用,狩猎业发展。 约公元前8000 - 前2000年:人类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 公元前6000年: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亚麻和羊毛织物。 约公元前6000 - 前1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约公元前5000年: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古埃及出现以太阳和月亮为规律的日历。 约公元前5000 - 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公元前4000 - 前3000年:古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前3760年: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公元前3500 - 前3100年: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 - 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古代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3372年: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3100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公元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铜镜。古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 - 前2300年: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前2686年- 前2181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前27世纪: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时代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形成。 前26世纪: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落成。 前2500年:古代苏美尔医学发现矿泉水有愈合特性,古代苏美尔人已使用燃油灯,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啤酒。欧洲出现编织机。 约公元前2500 - 前1500年:西亚古亚述时期。 前25世纪- 前23世纪: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明在陶片上刻划地图。 前2378年- 前2371年:古代苏美尔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在位,进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数轴 (彩字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史约三四百万年前~21世纪初世界史约三四百万年前~20世纪初箭头上方为中国史,下方为世界史) (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B.C.356 后金改清

热月政变 雾月政变 法兰西第一 发明蒸汽船 拿破仑帝国 旅行者号机车 西属拉丁美 英国宪章运动 拿破仑夺取 帝国 灭亡 诞生 洲独立 政权

六十~九十年代 洋务运动 左宗棠进 《申报》创刊 军新疆 唐胥铁路 新疆设立行省 公车上书 《万国公报》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大生纱厂 八国联军侵华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12四一二政变 .8.1南昌起义 .1国民党一大 .7广州国民政府 .4.18南京国民政 .8.7八七会议 .7.23中共 召开 国民革命军 府成立 建立井冈山农村 .5.4五四运动 一大召开 .5黄埔军校 出师北伐 .7.15七一五政变 革命根据地 中、美参加 .11同盟国战败 协约国作战 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4.21~6.2渡江战役 中共七大召开.9.12~11.2 .4.2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发表《论联合政府》辽沈战役.4海军成立.9 第一届政协筹备建国 .8.15日本投降.6 .6 .11.6~1949.1.10 淮海战役.10.1开国大典 土改结束 《土地改革法》朝鲜《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中…国宪法》三大改造完成 镇压反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届全国人万隆会议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 解放军进军西藏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民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求同存异”陈镜开首破世界记录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开始.9.13九一三事件(林彪) 尼克松访华 ~1961三年困难时期战略导弹部队人造卫星26届联大恢复中《中美联合公报》 容国团世界冠军原子弹、导弹成立“东方红一号”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德国法国日本经济崛起模式对现在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德法日经济崛起模式对 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改变。中国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发展模式经济创新科学发展 一法国经济发展的崛起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这个与工业革命共同称为“双元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它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使法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推翻了君主专政,传播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大革命急剧改变了法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并形成了由革命意识形态塑造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最终变更了整个国际政治。而所有这些变革的起点是“人民主权”观念,在《人权宣言》中,提出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对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对欧洲大陆的征战,一场场捷战极大的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拿破仑也使整个欧洲诚服在他的脚下,这是法国大革命命的延续,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崛起,称霸欧洲,走向世界。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

西方哲学家年表大全

西方哲学家年表大全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前610-前54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前588-约前52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第一个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约前480与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古希腊爱非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六世纪末-约前五世纪中叶之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唯心主义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留基波(Leukippos,约前500-约前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奠基人之一)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约前428,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芝诺(埃利亚的)(Zenon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

尼德的学生)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前490-约前43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修辞学创始人) 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3-约前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波并称原子说创始人)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前435-约前370,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创始人) 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前435-前360?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著有《希腊哲学史》《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第欧根尼(锡诺帕的)(DiogenesoSinopeus,约前404-约前323,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

英法德三国经济地理之大国崛起比较

英、法、德三国经济地理之经济崛起比较 我们知道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国土面积都不算大,却都是响当当的经济大国,它们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当然,它们的崛起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现在我仅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各国资源条件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比较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经济崛起的一些原因。同时也希望从这三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分析中,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英国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总的来说,英国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 16世纪是英国开始崛起的时代。从总体上看,16—17世纪英国进人了西欧经济发展的先进国家行列,其经济形成了两大特征:一是在国内经济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形成,英格兰经济发展趋向全国整体化;二是在国际经济领域,英国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有直接关系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之形成,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乡村毛纺业的兴起。 乡村毛纺业的繁荣不光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引起了英国社会经济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它使已经萌芽的新兴生产关系冲破城市封建性行会的束缚,来到农村寻找新的发展天地;同时,毛纺业的发展使得养羊业有利可图,从而诱发了圈地运动,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高潮的到来。乡村毛纺业的普遍发展,也促使农村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即从自给自足的谋生型经济转变为主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牟利型经济,加快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农村的城市化。随着毛纺业发展和圈地运动进行,英国社会又涌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新贵族和乡绅,这是其时英国社会结构中一支极富生气的力量。可以说,毛纺业的发展为英国经济走向整体化,为英国民族经济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毛纺业的原料和产品、副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毛纺业的兴盛,也使英国对外贸易能建立在坚实的生产基石之上。英国能在16世纪迅速成长为欧洲经济大国,正是因为有毛纺业作为主 要支柱的国内经济背景。在这个日渐形成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中,原来各自封闭的大小城市也不再固守传统市场区域,经济功能开始改变,呈现出日益商业化、专业化、开放化的趋势,演变成为国内市场体系中的有机成分。 法国 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农业很发达,农牧结合,综合发展。主产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烟草、葡萄、苹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二战中,法国曾经遭受重创,然而战后法国经济发展很快。在1951年~1979年间,法国

大国关系 德国法国

浅谈法德两大国关系关系 前言:法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法国内政部7日公布的选举第二轮投票正式结果显示,左翼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击败现任总统萨科齐,成为继密特朗之后第二位当选法国总统的社会党候选人。 然而,分析人士认为,这个结果对于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说也许“不够理想”,因为这意味着法国将由不同于右翼政党领袖萨科齐的左翼人士执政,默克尔在推进欧盟改革进程中将可能失去一个得力盟友,奥朗德执政后的德法关系走向引人关注。舆论注意到,随着法国大选选情的逐渐明朗,德国政府对奥朗德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开始与法国社会党进行接触。默克尔日前表示,作为德国总理,她将与每位法国总统开展良好合作,这符合两国所肩负的责任。 据报道,德国政府在法国大选第二轮投票前就开始为奥朗德可能获胜作出安排,有德国官员透露,如果奥朗德获胜,默克尔将与其密切合作,欧盟最重要的两大盟友之间的关系不会破裂。《南德意志报》评论说:“无论谁最终获胜,债务危机将迫使默克尔和法国总统紧密合作。”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两位领导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默克尔的政治阵营依然对德法两国未来关系的走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们希望奥朗德就任后会迫于现实和市场的压力而变得更加务实。 正文:法德作为欧洲两大国家,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今天我选择这两个大国的主要原因。由历史得知法德关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外关系中中心问题之一。法国对德关系经历了一个“肢解-和解-合作”的曲折过程。 鉴于70年中,法国三次(1870,1914,1940)遭到德国的入侵,又担心战后德国东山再起,重新构成对法国的威胁;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即需要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的煤铁资源),在战后初期法国主张肢解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鲁尔地区由国际管理,萨尔地区在经济上与法国联系。但是,法国的对德主张遭到决定德国民族命运和前途的美国和苏联的冷淡、抵制和反对。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两国的垄断资本开始相互渗透,从而使两国经济逐渐加深了相互间的依赖。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加上要利用德国来加强法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的政治考虑,法国开始改变要肢解德国的立场,采取了和解的政策。戴高乐于1949年9月25日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新见解:“总有那么一天,在德国人民和法国人民之间有可能达成一种直接的、实际的协议。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戴高乐的新见解正好代表了第四共和国政府的看法。而正是法国采取了和解的政策,促进了法德两国的接近,在第四共和国期间两国开始建立经济联盟。 第五共和国初期,戴高乐把德国作为欧洲建设的关键。1958年9月,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Adenauer)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在会谈中,戴高乐指出欧洲联合的极端重要性,而这种联合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的合作,使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把两者的力量和能力结合起来。通过谈判,双方达成了谅解、互通有无和科技交流的协议。从此揭开了法德关系史上的新的一页。1962年9月戴高乐访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 型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 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 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 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 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 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 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 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 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 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 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 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 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

法国历史大事记年表之一

法国历史大事记年表之一: Des héros gaulois au Moyen ?ge 从“高卢英雄”到“中世纪” 第一章: “法兰西”的起源 关键词: 高卢人、罗马-高卢、蛮族、日耳曼人、法兰克人 一、史前时代 1、一百万前:非洲古猿人迁徙至此; 2、四十万年前:古人类开始使用火; 3、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 4、四万年前:智人(现代法国人的直系祖先)、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和艺术成就(拉斯科岩洞) 5、十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史前巨石建筑 二、高卢时代: 1、公元前6000年:农耕时代开始 2、公元前1800年:青铜时代 3、公元前750年:古代凯尔特人迁移至此、铁器时代 4、公元前600年:马赛城建立(马萨里亚) 5、公元前400年:高卢人开始扩张势力范围 6、公元前三世纪至前二世纪:高卢部落逐渐合并;高卢人与正在征服西班牙地区罗马人发生冲突 7、公元前125年:马赛人向罗马求救,罗马军团正式进驻南部高卢;普罗旺斯行省建立 8、公元前58年至前52年:恺撒征服高卢大部(《高卢战纪》);阿莱西亚之围、维钦托热力克斯被俘 三、罗马-高卢时代: 1、公元前一世纪末:奥古斯都将高卢划分为四个行省,里昂成为中心 2、公元一世纪起:罗马在莱茵河沿岸修建设防边境(类似于我国长城) 3、公元二世纪:基督教在罗马-高卢地区传播;177年,首批殉道者在里昂殉难 4、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衰落,蛮族入侵罗马-高卢 5、公元三世纪末期至四世纪上半叶:戴克里先大帝和君士坦丁大帝重整帝国,高卢得以短暂和平和恢复 6、公元350年:阿拉曼人和法兰克人再次入侵高卢,但被朱利安大帝击败 7、公元四世纪下半叶:法兰克人常驻高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