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基本参数

镜头基本参数
镜头基本参数

一、镜头基本参数

(一)镜头的结构及重要规格参数

1.镜头的结构

镜头由多个透镜、光圈和对焦环组成。镜头中的玻璃镜片是镜头的核心。但是只有玻璃镜片也没有用,光圈控制与对焦机构是镜头组成另外两个重要机构。镜头的光圈可以分为固定光圈和可变光圈,其中可变光圈又可分为自动光圈和手动光圈。同样的,对焦机构也有手动和自动之分。

如下图所示,在使用时由操作者观察相机显示屏来调整可变光圈和焦点,,以确保图像的明亮程度及清晰度。

2.镜头的焦距和视场

任何一个复杂的透镜组合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简单的透镜,光经过透镜的传播路线可以简单的画作下图:

(1)、工作距离

工作距离指的是镜头第一个面到所需成像物体的距离。它与视场大小成正比,有些系统工作空间很小因而需要镜头有小的工作距离,但有的系统在镜头前可能需要安装光源或其它工作装置因而必须有较大的工作距离保证空间,通常FA镜头与监控镜头相比,小的工作距离就是一个重要区别。

(2)、焦距

焦距是指镜头的光学中心(光学后主点)到成像面焦点的距离。平行光通过镜头后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所说的焦点。焦距不仅仅描述镜头的屈光能力,且可作为图像质量的参考。一般镜头失真随着焦距的减小而增大,因而选择测量镜头,不要选择小焦距(小于8mm)或大视场角的镜头。

在光学系统当中,以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物体通过镜头的最大成像范围的两边缘构成的夹角叫做视场角。视场角的大小决定了镜头的视野范围,视场角越大,视野就越大,光学倍率也就越小。焦距越长,视场角就越窄;焦距越短,视场角就越宽。

工作距离指的是镜头最后一个面到其像面的距离。

通过目标物所需视场及透镜的焦距,可确定工作距离(WD)。工作距离和视场大小由焦距和CCD大小来决定。在不使用近摄环的情况下,可套用以下比例表达式获得:

工作距离:视角 = 焦距:CCD大小

假设焦距为16mm,CCD大小为3.6mm,则工作距离应为200mm,这样才能使视场等于45mm。如下图所示:

一般适合工厂自动化的透镜的焦距是88mm/16mm/25mm/50mm。

3.镜头的景深和光圈

(1)景深(DOF)

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结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相机景深。景深表示在垂直镜头光轴轴线的同一平面内的点,满足图像清晰度要求的最远位置与最近位置的差值。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在焦点的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公式:

前景深ΔL1=FδL2/(f2+FδL)(1)

后景深ΔL2=FδL2/(f2-FδL)(2)

景深ΔL=ΔL1+ΔL2=(2f2FδL2)/(f4-F2δ2L2)

其中: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 ——镜头焦距

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

ΔL2——后景深

ΔL——景深

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前景深,且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2)光圈系数(F/#)

光圈系数是镜头的重要内部参数,它就是镜头相对孔径的倒数,光圈系数的标称值数字越大,也就表示其实际光圈就越小。一般的厂家都会用F数来表示这一参数。镜头的光圈排列顺序是:1、1.4、2.0、2.8、3.5、4.0、5.6、8.0、11、16、22、32等等,F/#的大小是通常通过改变光圈调整环的大小来设置的。随着数值的增大,其实际光孔大小也就随之减小,而其在相同快门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随之减小。

光圈可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量,也就是光照度,还可以调节景深,以及确定分辨率下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从而影响成像质量。一般采用f#来表示光圈,通常情况下都将光圈设置在镜头内部。

公式表示为:F/#=EFL/D EP

其中EFL为有效焦距,D EP为有效入瞳直径,这公式广泛运用于无穷远工作距的情况。

在机器视觉中,由于工作距离有限,物体与透镜非常接近,此时F/#更精确的表示为:

(F/#)w≈(1+|m|)× F/#

例如:一个F/2.8,放大率为-0.5倍,25mm镜头的(F/#)W为F/4.2。

F/#的正确计算对光照度和成像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时,与数值孔径NA也是密切相关的,这点在显微镜和机器视觉上显得尤为重要:

NA=1/[2(F/#)]

随着像元尺寸的持续减小,F/#成为了限制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所影响景深和分辨率成反比的关系,景深增大,分辨率就降低。所以根据具体环境选取F/#大小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如下图所示:相机已安装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斜面上放有表示高度的卷尺,在该情况下拍摄照片以比较光圈。

光圈关闭时光圈打开时

(3)分辨率

分辨率(Resolution)又称分辨力、鉴别率、鉴别力、分析力、解像力和分辨本领,是指摄影镜头清晰地再现被摄景物纤微细节的能力。镜头的分辨率是指在成像平面上1mm间距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它的单位是“线对/毫米”。显然分辨率越高的镜头,所拍摄的影像越清晰细腻。它的优点是可以量化,用数据表示,使结果更直观、更科学、更严密。

分清传感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的像素大小,及该方向上物体的尺寸,可以计算出每个像元表示的物体大小,从而计算出分辨率,有助于选择镜头与传感器的最佳配合。

分辨率表示了镜头的解像能力,单位为lp/mm。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取决于传感器的像素,分辨率的最终确定,还取决于所选取的相应镜头的成像质量。

Pixel size为像元尺寸,分辨率计算为如下公式:

分辨率(lp/mm)

例如:pixel size=3.45um×3.45um,Number of pixels(H×V)=2048×2050的传感器,视场大小为100mm,则

传感器尺寸:

放大率:

(二)镜头的像差

(三)像差指镜头不能准确地按比例再现被摄体的影像。通俗地说,像差就是影像清晰度差或有“失真”现象。除了复色光之间存在的的色差之外,镜头的单色像差可以分为五种,它们分别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以及影响物象相似度的畸变。

以下就分别介绍五种不同性质的单色像差。

1、球差是由于镜头的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而引起的。从无穷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理论上应该会聚在焦点上。但是由于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的会聚点并不一致,会聚光线并不是形成一个点,而是一个以光轴为中心对称的弥散圆,这种像差就称为球差。

球差的存在引起了成像的模糊,而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是与光圈的大小有关的。小光圈时,由于光阑挡去了远轴光线,弥散圆的直径就小,图像就会清晰。大光圈时弥散圆直径就大,图像就会比较模糊。必须注意,这种由球差引起的图像模糊与景深中的模糊完全是两会事,不可以混为一谈的。球差可以通过复合透镜或者非球面镜等办法在最大限度下消除的。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我们在拍摄时,只要光线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使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小球差的影响。光圈数的增大也是有限制的,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达到衍射极限而无法分辨。在设计中采用高折射率和或者其他附加的镜头可以起到减小球差影响的效果,但是这都可能导致镜头尺寸和重量过大,成本过高的情况。

2、彗差是在轴外成像时产生的一种像差。从光轴外的某一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并不是成一个点的像,而是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象彗星,从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就称为彗差。彗差的大小既与光圈有关,也与视场有关。我们在拍摄时也可以采取适当采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少彗差对成象的影响。

3、像散也是一种轴外像差。与彗差不同,像散仅仅与视场有关。由于轴外光束的不对称性,使得轴外点的子午细光束(即镜头的直径方向)的会聚点与弧矢细光束(镜头的园弧方向)的会聚点位置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像散。像散可以对照眼睛的散光来理解。带有散光的眼睛,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上的晶状体曲率不一致,造成看到的点弥散成了一条短线。

像散也使得轴外成像的像质大大地下降。即使光圈开得很小,在子午和弧矢方向仍然无法同时获得非常清晰的像。在广角镜头中,由于视场角比较大,像散现象就比较明显。降低象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采用对称结构,以及降低轴外视场光线的入射角。

4、场曲当拍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物时,经过镜头所成的像并不在一个像平面内,而是在以光轴为对称的一个弯曲表面上,这种成像的缺陷就是场曲。场曲是一种与孔径无关的像差。靠减小光圈并不能改善因场曲带来的模糊。

用存在场曲的镜头拍照时,当调焦至画面中央处影象清晰,画面四周影象就模糊;而当调焦至画面四周影象清晰时,画面中央处的影象又开始模糊,无法在平直的象平面上获得中心与四周都清晰的象。

因此在某些专用照相机中,故意将底片处于弧形位置,以减少场曲的影响。由于广角镜头的场曲比一般镜头大,在拍团体照(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时采用略带圆弧形的站位排列,就是为了提高边缘视场的象质。

5、畸变是指物所成的像在形状上的变形。畸变并不会影响像的清晰度,而只影响像与物的相似性。由于畸变的存在,物方的一条直线在像方就变成了一条曲线,造成像的失真。畸变可分为枕型畸变和桶型畸变两种。造成畸变的根本原因是镜头像场中央区的横向放大率与边缘区的横向放大率不一致。如下图所示,如果边缘放大率大于中央放大率就产生枕型畸变,反之,则产生桶型畸变。

畸变与镜头的光圈F数大小无关,只与镜头的视场有关。因此,广角镜头的畸变一般都大于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无论是哪一种镜头,哪一种畸变,缩小光圈并都不能改善畸变。

特别要注意镜头的畸变像差与透视畸变的并不是一回事。镜头的畸变是镜头成像造成的,在设计镜头时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如非球面镜)来减小畸变。透视畸变是由视点、视角、镜头指向(俯仰)等因素决定的,这是透视的规律。无论是何种镜头,如果视点相同,视角相同,镜头指向相同的话,产生的透视畸变是相同的。

下图中左边是枕型畸变(属镜头畸变),右边是广角畸变(属透视畸变),大家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镜头畸变一般是很小的,图中的畸变是我PS出来的。如果拍照片有这样大的畸变,相机就应该丢到垃圾桶里去了。

色差。由于我们拍摄的景物基本上都是彩色的(除了翻拍黑白文件稿等少数情况),可镜头的成像是白光成像。我们知道白光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成的。而介质的的折射率是与波长有关的,因此成像时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差异,使得物上的点成像后产生色彩的分离,这种现象就称为色差。色差可以分为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两种。前者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线会聚点不同而产生彩色弥散现象,后者是由于镜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放大率不同而引起的。一般的镜头设计都进行了消色差计算。但是,要完全消除色差是不可能的。根据镜头的档次,价格不同,消色差可以对二种波长、三种波长或四种波长的光线进行计算。比如,对四种波长进行的超复消色差镜头的价格就是非常高的了。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正负双胶合透镜进行色差的矫正。

镜头的像质曲线

(1)MTF

MTF曲线是对镜头的锐度,反差和分辨率进行综合评价的曲线。

上图是一条MTF曲线,里面包含的信息有:MTF、空间频率和视场角。

?MTF可以近似理解为黑白线条的对比度,最大值为1;

?顶端的黑色线条代表了该镜头的衍射极限,也就是该镜头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成像质量。其余彩色线条分辨代表不同视场情况下的MTF值。

其中同一颜色的线条分辨代表子午T和弧矢S两个方向的MTF值情况。

?空间频率的单位是lp/mm,150lp/mm表示1毫米距离内的黑白线对数;

同一频率时MTF值不同,给图像带来的差异:

MTF值相同,形状不同带来的图像差异:

(a)

(b)

(三)CCD的工作原理及选择

CCD是电荷藕合器件(Charge Couple Device)的简称,它能够将摄入光线转变为电荷并将其储存、转移,把成像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出,完成光电转移功能,因此是理想的摄像元件。CCD摄像机就是以其构成的一种微型图像传感

器。

被摄物体的图像经过镜头聚焦至 CCD芯片上, CCD根据光的强弱积累相应比例的电荷,各个像素积累的电荷在视频时序的控制下,逐点外移,经滤波、放大处理后,形成视频信号输出。视频信号连接到监视器或电视机的视频输入端便可以看到与原始图像相同的视频图像。

CCD摄像机的特点

CCD摄像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寿命长、抗振动及不受电磁干扰等特点。这也正是CCD摄像机比以前的摄像管式摄像机具有的最大优点。

衡量CCD摄像机性能的技术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度:一般多指水平清晰度。电视监控系统水平清晰度要求彩色摄像机在300线以上,黑白摄像机在350线以上。

(2)灵敏度(也称最低照度):灵敏度用“勒克斯',(Lx)表示。如某一摄像机的最低照度为0.1lx,其灵敏度一般0.1lx以上的摄像机为普通型;0.1lxi以下的摄像机为星、月光级高灵敏度型,也称作电子增感摄像机或夜视型摄像机。

(3)信噪比:摄像机的图象信号与它的噪声信号之比,用S/N表示。S表示摄像机在假设元噪声时的图像信号值,N表示摄像机本身产生的噪声值(比如热噪声),二者之比即为信噪比,用分贝(dB)表示。信噪比越高越好,典型值为46dB。

(4)视频输出:一般用输出信号电压的峰一峰值表示,多为1Vp-p~1.2Vp-p,即1V~1.2V峰-峰值负极性输出,且为750复合视频信号,采用BNC接头(同步头朝下)。

(5)CCD靶面尺寸: CCD摄像机靶面小,将能降低成本,因此1/3英寸及以下的摄像机将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几种技术指标外,摄像机的供电电源分为直流和交流两种供电型式,常见的交流供电电压有,110V和24V,直流供电电压有24V,12V和9V。摄像机与镜头接口形式有C/CS型之分。扫描制式基本有两种:PAL-B和NTSC。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指标是同步方式。现代的CCD摄像机,大多采用相位可调线路锁定的同步方式,即以交流电源频率(50Hz)作为用于垂直同步的参考值而代替了摄像机的内同步发生器。在切换摄像机输出时,图像元滚动,不会造成画面失真。此外还有一个外部调整的相位控制(±90%),所以可获得非常精确的同步。以下是CCD常用的分类:

b.依分辨率灵敏度等划分

影像像素在38万以下的为一般型,其中尤以25万像素(512*492)、分辨率为400线的产品最普遍。

影像像素在38万以上的高分辨率型。

c.按CCD靶面大小划分

CCD芯片已经开发出多种尺寸:目前采用的芯片大多数为1/3"和1/4"。在购买摄像头时,特别是对摄像角度有比较严格要求的时候,CCD靶面的大小,CCD 与镜头的配合情况将直接影响视场角的大小和图像的清晰度。

1英寸--靶面尺寸为宽12.7mm*高9.6mm,对角线16mm。

2/3英寸--靶面尺寸为宽8.8mm*高6.6mm,对角线11mm。

1/2英寸--靶面尺寸为宽6.4mm*高4.8mm,对角线8mm。

1/3英寸--靶面尺寸为宽4.8mm*高3.6mm,对角线6mm。

1/4英寸--靶面尺寸为宽3.2mm*高2.4mm,对角线4mm。

d.按扫描制式划分 PAL制, NTSC制

中国采用隔行扫描(PAL)制式(黑白为CCIR),标准为625行,50场,只有医疗或其它专业领域才用到一些非标准制式。另外,日本为NTSC制式,525行,60场(黑白为EIA)。

e.依供电电源划分

110VAC(NTSC制式多属此类), 220VAC, 24VAC。12VDC或9VDC(微型摄像机多属此类)。

f.按同步方式划分

内同步:用摄像机内同步信号发生电路产生的同步信号来完成操作。

外同步:使用一个外同步信号发生器,将同步信号送入摄像机的外同步输入端。功率同步(线性锁定,line lock):用摄像机AC电源完成垂直推动同步。

外VD同步:将摄像机信号电缆上的VD同步脉冲输入完成外VD同步。

多台摄像机外同步:对多台摄像机固定外同步,使每一台摄像机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作业,因各摄像机同步,这样即使其中一台摄像机转换到其他景物,同步摄像机的画面亦不会失真。

g、按照度划分

CCD又分为:

普通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1~3LUX

月光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0.1LUX左右

星光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0.01LUX以下

红外型采用红外灯照明,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也可以成像

a.依成像色彩划分

彩色摄像机:适用于景物细部辨别,如辨别衣着或景物的颜色。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部按“地球科学‘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布重点项目指南,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是:①分析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吸纳有关战略研究成果,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②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③具有良好基础,体现学科发展前景和我国特色,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乃至带动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④重视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申请人可根据下述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时,要求申请人详细论述与本次申请相关的前期工作基础。个人简历一栏中要详细提供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的工作简历和受教育情况、以往获基金资助情况、结题情况、发表相关论文情况。所列论文要求将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分别列出,对已发表论文,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号、页码等,并要求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另外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 填写申请书时,在研究内容中阐明与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国家和其他部门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我们不仅希望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更希望数理、化学、生命、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受理重点项目申请467项,资助67项,资助经费20 100万元。2012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约350万元/项,资助强度范围为200万~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2012年地理科学一处地理学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d9236145.html,/ )“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特别提醒申请人:

专题1-地球与地图知识框架与练习

专题01 地球与地图 【考点】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基础知识】 一、地球 1.形状:的椭圆形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二、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图示 概念地球仪上与平行的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特点 线圈 形状 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 有能平分地球 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组 成经线圈,且每个均可平 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约 _____万千米,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 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________。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_____。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 _________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 纬度经度 实质 某地和地心的连线(即该地的地球半 径)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 面之间的二面角

图示 起始点_______ (0°纬线) ______________ (0°经线) 划分 方法 从赤道向南、北各划分90°,以北 为,度数增大,以 南为,度数增大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划分180°, 向东为,度数增大,向西为 ,度数增大 半球 划分 以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为东半球, 160°E~180°~20°W为西半球 3.经纬网 (1)定义:在或地图上由和相互交织构成的网。 (2)意义:对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进行,确定其经、纬度坐标。 如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A(),B() 三、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 (1)一般定向法:。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是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纬线指示。 2.比例尺 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三种

霓虹灯显示程序设计

引言 我们知道汇编语言是一种功能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也是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语言,汇编语言对于硬件的控制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汇编语言指令是用一些具有相应含义的助忆符来表达的,所以,它要比机器语言容易掌握和运用,但另一方面,它要直接使用CPU的资源,相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来说,它又显得难掌握。 霓虹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灯饰,它装点了夜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夜间的城市更加美丽。通过汇编语言的学习,我们通过汇编语言,可实现霓虹灯的控制与操作,实现其显示与闪烁,或者是其他的动态变化,从而可以很方便的达到理想效果。INT 10H 是由BIOS 对屏幕及显示器所提供的服务程序,汇编语言的INT 10号中断提供了设置显示模式、设置颜色模式、设置光标位置、按指定属性显示字符等功能,可以显示汉字或图像,同时也提供了初始化屏幕或滚屏等功能号,通过擦除子程序以及清屏子程序的配合运用,可以达到让汉字或图像闪烁或运动的功能。而文字的显示我们又可以通过取模软件轻松获得,这使得整个编译过程轻松了很多,同时可以让文字或图标的显示更加规范和多样化,达到霓虹灯多样变化的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研究的正是霓虹灯显示程序设计,我们可通过对INT 10号中断的功能调用实现,设计出我们想要的霓虹灯显示效果。在整个设计过程,我们可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并借此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关键词:汇编语言霓虹灯中断字符运行调试 1设计要求及分析 1.1设计要求 1)用汇编语言编写一个霓虹灯的模拟显示程序; 2)在屏幕上显示你的中文名字或其它文字,按某种规律闪烁变化,按“q”键退出;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程序清单)。正文部分包括:设计任务及要求、方案比较及论证、软件设计说明(软件思想,流程,源程序设计及说明等)、程序调试说明和结果分析、课程设计收获及心得体会。

工业镜头概况

工业镜头 1. 定义: 镜头是集聚光线,使成像单元能获得清晰影像的结构。 ? 工业镜头的接口 – C 型: C 型接口镜头与摄像机接触面至镜头焦平面(摄像机CCD 光电感应器应处的位置)的距离为17.5mm – CS 型: CS 型接口此距离为12.5mm. CS 型镜头与CS 型摄像机可以配合使用。C 型镜头与CS 型摄像机之间增加一个 5mm 的C/CS 转接环可以配合使用。CS 型镜头与C 型摄像机无法配合使用。 – F 型:通用型接口,一般适用于焦距大于25mm 的镜头 接圈 2. 分类: 根据有效像场的大小划分 把摄影镜头安装在一很大的伸缩暗箱前端,并在该暗箱后端安装一块很大的磨砂玻璃。当将镜头光圈开至最大,并对准无限远景物调焦时,在磨砂玻璃上呈现出的影像均位于一圆形面积内,而圆形外则漆黑,无影像。此有影像的圆形面积称为该镜头的最大像场。在这个最大像场范围的中心部位,有一能使无限远处的景物结成清晰影像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清晰像场。照相机或摄影机的靶面一般都位于清晰像场之内,这一限定范围称为有效像场。由于视觉系统中所用的摄像机的靶面尺寸有各种型号,所以在选择镜头时一定要注意镜头的有效像场应该大于或等于摄像机的靶面尺寸,否则成像的边角部分会模糊甚至没有影像。 C 型口与CS 型口区别

根据焦距分类 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分为定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头两大类。依据焦距的长短,定焦距镜头又可分为鱼眼镜头、短焦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四大类。需要注意的是焦距的长短划分并不是以焦距的绝对值为首要标准,而是以像角的大小为主要区分依据,所以当靶面的大小不等时,其标准镜头的焦距大小也不同。变焦镜头上都有变焦环,调节该环可以使镜头的焦距值在预定范围内灵活改变。变焦距镜头最长焦距值和最短焦距值的比值称为该镜头的变焦倍率。变焦镜头有可分为手动变焦和电动变焦两大类。 变焦镜头由于具有可连续改变焦距值的特点,在需要经常改变摄影视场的情况下非常方便使用,所以在摄影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变焦距镜头的透镜片数多、结构复杂,所以最大相对孔径不能做得太大,致使图像亮度较低、图像质量变差,同时在设计中也很难针对各种焦距、各种调焦距离做像差校正,所以其成像质量无法和同档次的定焦距镜头相比。 实际中常用的镜头的焦距是从4毫米到300毫米的范围内有很多的等级,如何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是在机器视觉系统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光学镜头的成像规律可以根据两个基本成像公式——牛顿公式和高斯公式来推导,对于机器视觉系统的常见设计模型,我们一般是根据成像的放大率和物距这两个条件来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的,在此给出一组实用 镜头和摄像机之间的接口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工业摄像机常用的包括C接口、CS接口、F接口、V接口、T2接口、徕卡接口、M42接口、M50接口等。接口类型的不同和镜头性能及质量并无直接关系,只是接口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也找到各种常用接口之间的转接口。 ●C接口和CS接口是工业摄像机最常见的国际标准接口,为1英寸-32UN英制螺纹 连接口,C型接口和CS型接口的螺纹连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C型接口的后截距 为17.5mm,CS型接口的后截距为12.5mm。所以CS型接口的摄像机可以和C口及 CS口的镜头连接使用,只是使用C口镜头时需要加一个5mm的接圈;C型接口的摄 像机不能用CS口的镜头。 ●F接口镜头是尼康镜头的接口标准,所以又称尼康口,也是工业摄像机中常用的类 型,一般摄像机靶面大于1英寸时需用F口的镜头。 ●V接口镜头是著名的专业镜头品牌施奈德镜头所主要使用的标准,一般也用于摄像 机靶面较大或特殊用途的镜头。 3.技术参数: ?视场(Field of view, 即FOV,也叫视野范围) :指观测物体的可视范围,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常用镜头参数的含义

常用镜头参数的含义 1。佳能 AL:非球面镜片,英文全称 Aspherical 。标记有此“ AL ”文字的佳能镜头,表明其在设计中采用的不是球面镜片。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镜片的数量,在降低重量和减小体积的同时,能提供更好的光学性能。非球面镜片一般用来解决广角和变焦镜头中的眩光和边缘变形等问题。另外在长焦镜头中也能提高光学素质。宾得的镜头也同样使用“ AL ”来表示其使用了非球面镜片。 DO:衍射光学,英文全称 Diffractive Optical 。标记有此“ DO ”文字的佳能镜头,配备多层衍射光学镜片,同时具有萤石和非球面镜片的特性。简单地理解,这“ DO ”标识一般属于高档的佳能镜头。 EF:电子卡口,英文全称 Electronic Focusing 。这是佳能专门为其 EOS 系列相机使用的电子自动对焦镜头,是我们较常见的佳能镜头。它能够应用在全画幅和 APS 画幅的佳能 SLR 和 DSLR 上,其显著特点是在接口处有一个红色圆点用于对准机身卡位。 EF-S:APS 画幅数码单反专用电子卡口。这是佳能专门为其 APS 画幅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电子镜头,同样也是我们较常见的佳能镜头。它只能够应用在 APS 画幅的佳能 DSLR 上,其显著特点是在接口处有一个白色方形用于对准机身卡位。EMD:电磁光阑,英文全称 Electromagnetic Diaphragm 。拥有此项技术的镜头可以电子控制开放和收缩光圈。 Float:浮动功能,英文全称 Floating System 。这是佳能的一种镜头设计方法。在近距离拍摄时,采取浮动设计的镜片会对近距离的像差进行补偿,以获得更优良的像质。 FP:焦点预置,英文全称 Focus Preset 。拥有此标识的镜头,一般也属于佳能的高档专业镜头。焦点预置功能可以让镜头记忆一定的对焦距离,设置距离以后,镜头便能自动回复到所设置的对焦距离,此对焦回复功能甚至在手动对焦模式下亦有效。 FT-M:全时手动,英文全称 Full time Manual 。拥有全时手动的佳能镜头,可以在 AF (自动对焦)状态下,再手动调整镜头焦点。 IS:影像稳定器,英文全称 Image Stabilizer 。这类镜头安装了佳能特有的影像稳定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抵消手抖动而引起的影像模糊。这也是佳能高档专业镜头普遍拥有的标识之一。 L:豪华,英文全称 Luxury 。它只会出现在佳能的专业镜头标识信息中,是顶级佳能民用镜头的标志。这类镜头通常前端还有红色装饰圈,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红圈头”。 S-UD:S-UD 玻璃,英文全称 Super-UD glass 。这样的标识说明该镜头使用了S-UD 玻璃镜片。 S-UD 玻璃的光学性能接近萤石,一片 S-UD 镜片的作用与一片萤石镜片的作用相当。 UD:UD 玻璃,英文全称 UD glass 。这样的标识说明该镜头使用了 UD 玻璃镜片。 UD 玻璃的光学性能接近萤石,两片 UD 镜片的作用与一片萤石镜片的作用相当。 USM:超声波马达,英文全称 Ultra-Sonic Motor 。使用 USM 技术的镜头可以实现无声、快速响应的自动对焦。另外,标有“ Ultrasonic ”字样的镜头也同

CCD-工业相机镜头的参数与选型

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工业相机镜头通常与光源、相机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像采集系统,因此工业相机镜头的选择受到整个系统要求的制约。下面成都西旺为您讲解工业相机镜头的参数与选型: 一、工业相机镜头主要参数: 1.焦距(FocalLength) 焦距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胶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焦距的大小决定着视角的大小,焦距数值小,视角大,所观察的范围也大;焦距数值大,视角小,观察范围小。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两大类。 2.光圈(Iris)用F表示,以镜头焦距f和通光孔径D的比值来衡量。每个镜头上都标有最大F值,例如8mm/F1.4代表最大孔径为5.7毫米。F值越小,光圈越大,F值越大,光圈越小。 3.对应最大CCD尺寸(SensorSize) 镜头成像直径可覆盖的最大CCD芯片尺寸。主要有:1/2″、2/3″、1″和1″以上。 4.接口(Mount)镜头与相机的连接方式。常用的包括C、CS、F、V、T2、Leica、M42x1、M75x0.75等。 5.景深(Depth ofField,DOF) 景深是指在被摄物体聚焦清楚后,在物体前后一定距离内,其影像仍然清晰的范围。景深随镜头的光圈值、焦距、拍摄距离而变化。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距离拍摄体越近时,景深越小;距离拍摄体越远时,景深越大。 6.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代表镜头记录物体细节的能力,以每毫米里面能够分辨黑白对线的数量为计量单位:“线对/毫米”(lp/mm)。分辨率越高的镜头成像越清晰。 7.工作距离(Workingdistance,WD)镜头第一个工作面到被测物体的距离。 8.视野范围(Field ofView,FOV) 相机实际拍到区域的尺寸。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专题1—地球与地图知识框架与练习

专题01 地球与地图 【考点】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基础知识】 一、地球 1.形状: 的椭圆形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二、地球仪 纬线经线图示 概念地球仪上与平行的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特点 线圈 形状 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 有能平分地球 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 组成经线圈,且每个均可 平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约 _____万千米,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 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 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________。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_____。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______ ___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 . 纬度经度 实质 某地和地心的连线(即该地的地球半 径)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 面之间的二面角 图示 起始点_______ (0°纬线) ______________ (0°经线)

划分 方法 从赤道向南、北各划分90°,以北 为,度数增 大,以南为,度数增大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划分180°, 向东为 ,度数增大,向西为 ,度数增大 半球 划分 以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为 东半球,160°E~180°~20°W为 西半球 3.经纬网 (1)定义:在或地图上由和相互交织构成的网.(2)意义:对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进行,确定其经、纬度坐标。 如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A( ),B( ) 三、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 (1)一般定向法: .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是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纬线指示。 2.比例尺 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三种 意义 比例尺是个分子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图幅相同时所表示的 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 位。 3.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文字、数字。 【例】“泰山▲、1532.7”中“▲”属于图例,“泰山、1532。7”为.

LTE常用参数详解

LTE现阶段常用参数详解 1、功率相关参数 1.1、Pb(天线端口信号功率比) 功能含义:Element)和TypeA PDSCH EPRE的比值。该参数提供PDSCH EPRE(TypeA)和PDSCH EPRE(TypeB)的功率偏置信息(线性值)。用于确定PDSCH(TypeB) 的发射功率。若进行RS功率boosting时,为了保持Type A 和Type B PDSCH 中的OFDM符号的功率平衡,需要根据天线配置情况和RS功率boosting值根 据下表确定该参数。1,2,4天线端口下的小区级参数ρB/ρA取值: PB 1个天线端口2个和4个天线端口 0 1 5/4 1 4/5 1 2 3/5 3/4 3 2/5 1/2 对网络质量的影响:PB取值越大,RS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抬升得越高,能获得更好的 信道估计性能,增强PDSCH的解调性能,但同时减少了PDSCH (Type B)的发射功率,合适的PB取值可以改善边缘用户速率, 提高小区覆盖性能。 取值建议:1

1.2、Pa(不含CRS的符号上PDSCH的RE功率与CRS 的RE功率比) 功能含义:不含CRS的符号上PDSCH的RE功率与CRS的RE功率比 对网络质量的影响:在CRS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增大该参数会增大数据RE功率 取值建议:-3 1.3、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初始接收目标功率(dBm)) 功能含义:表示当PRACH前导格式为格式0时,eNB期望的目标信号功率水平,由广播消息下发。 对网络质量的影响:该参数的设置和调整需要结合实际系统中的测量来进行。该参数设 置的偏高,会增加本小区的吞吐量,但是会降低整网的吞吐量;设 置偏低,降低对邻区的干扰,导致本小区的吞吐量的降低,提高整 网吞吐量。 取值建议:-100dBm~-104dBm 1.4、PreambleTransMax(前导码最大传输次数) 功能含义:该参数表示前导传送最大次数。 对网络质量的影响:最大传输次数设置的越大,随机接入的成功率越高,但是会增加对 邻区的干扰;最大传输次数设置的越小,存在上行干扰的场景随机 接入的成功率会降低,但是会减小对邻区的干扰 取值建议:n8,n10

地球科学基础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 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B,月球的地理效应:月球通过一公里作用使得地球物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 C,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中众多其他天体的应力作5.人类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A.人工地貌过程:包括开矿与建筑等直接的地貌过程和生态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间接的地貌过程;B.人类沉积物的形成:工业生产制造的水泥,砖等;C.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施加废料的建设性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的破坏性的影响;D.触发地壳运动:对油田,地下水的抽取,工程建设导致地质活动频繁。 A.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 B.大气污染:生产和生活的粉尘和有机化合物; C.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A.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B.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影响水汽输送,影响降水过程。影响 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来源。 C.水体污染;工农业化学污染,生活污水排放污染。( 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6.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地球能量基本来源为三种,来自太阳的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能;来自地球以外天体对地表物质和地球对地球对地表物质的引力能 1)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是通过无机界中能量转换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完成的。

发光二极管技术资料汇总.doc

发光二极管 目录[隐藏] 简介 公式 物理特性 发光二极管分类 LED光源的特点 LED光参数介绍 LED光度测量原理 二、发光二极管的类型、主要参数 简介 公式 物理特性 发光二极管分类 1. 1.普通单色发光二极管 2. 2.(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2种) 3. 3.变色发光二极管 4. 4.闪烁发光二极管 5. 5.电压控制型发光二极管 6. L ED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LED光源的特点 1. 1. 电压 2. 2. 效能 3. 3. 适用性 4. 4. 稳定性 5. 5. 响应时间 6. 6. 对环境污染 7. 7. 颜色 8. 8. 价格 LED光参数介绍 1. 1发光效率和光通量 2. 2发光强度和光强分布 3. 3波长 LED光度测量原理 1. 1光强度的测量方法 2. 2光通量的测量方法 3. 3LED的光谱功率分布测量方法: 二、发光二极管的类型、主要参数

1. 1.普通单色发光二极管 2. 2.(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2种) 3. 3.变色发光二极管 4. 4.闪烁发光二极管 5. 5.电压控制型发光二极管 6. 6.红外发光二极管 [编辑本段] 简介 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由镓(Ga)与砷(AS)、磷(P)的化合物制成的二极管,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磷砷化镓二极管发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 它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常简写为LED。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不同的半导体材料

工业相机镜头主要参数

工业相机镜头主要参数 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工业相机镜头通常与光源、相机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像采集系统,因此工业相机镜头的选择受到整个系统要求的制约。下面迪奥科技为您讲解工业相机镜头的参数与选型: 工业相机镜头主要参数: 1.焦距(FocalLength) 焦距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胶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焦距的大小决定着视角的大小,焦距数值小,视角大,所观察的范围也大;焦距数值大,视角小,观察范围小。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两大类。 2.光圈(Iris)用F表示,以镜头焦距f和通光孔径D的比值来衡量。每个镜头上都标有最大F值,例如8mm/F1.4代表最大孔径为 5.7毫米。F值越小,光圈越大,F值越大,光圈越小。 3.对应最大CCD尺寸(SensorSize) 镜头成像直径可覆盖的最大CCD芯片尺寸。主要有:1/2″、2/3″、1″和1″以上。 4.接口(Mount)镜头与相机的连接方式。常用的包括C、CS、F、V、T2、Leica、M42x1、M75x0.75等。 5.景深(Depth ofField,DOF) 景深是指在被摄物体聚焦清楚后,在物体前后一定距离内,其影像仍然清晰的范围。景深随镜头的光圈值、焦距、拍摄距离而变化。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距离拍摄体越近时,景深越小;距离拍摄体越远时,景深越大。 6.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代表镜头记录物体细节的能力,以每毫米里面能够分辨黑白对线的数量为计量单位:“线对/毫米”(lp/mm)。分辨率越高的镜头成像越清晰。 7.工作距离(Workingdistance,WD)镜头第一个工作面到被测物体的距离。 8.视野范围(Field ofView,FOV) 相机实际拍到区域的尺寸。 9.光学放大倍数(Magnification,?)CCD/FOV,即芯片尺寸除以视野范围。 10.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数值孔径等于由物体与物镜间媒质的折射率n与物镜孔径角的一半(a\2)的正弦值的乘积,计算公式为N.A=n*sina/2。数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1]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伦理观;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特点是它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涉及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既揭露了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本文将自始至终地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条线索,对人类及其环境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定量地说明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究竟有多大的容量,人类在其生存斗争中怎样地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复,总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可是徐发展意识,探索一条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生态危机 人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氩、氦、氪、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从地表到90km的高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如果大气中氧浓度下降,则不仅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会经受高山反应之苦,而且氧化反应受到抑制,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将积累在大气圈。相反,如果大气中氧浓度增高,譬如从现有的21%增高至25%,则雷电就能把嫩枝和草地点燃,造成连绵不断的火灾,使全球植被遭到破坏。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的这种戏剧性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

高中地理-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 1.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南北半球划分: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度数后面跟N是北半球 度数后面跟S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小于20°,一定在东半球 大于160°,一定在西半球 大于20°,小于160°,看度数后面跟W在西半球,跟E在东半球经纬网的应用:A利用经纬网定位 B利用经纬网判方向 地理方向确定的基本原则 ①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距北极点近者在正北方,距南极点近者在正南方 ②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纬线上,它们只有正东方或正西方的关系。具体比较时,应将两地置于经度差小于180°的范围(劣弧)内比较东西方向。 ③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均不相同:可将其先按纬度数进行南北方位比较、按经度和进行东西方位比较,然后叠加综合。 两地分别为东、西经时,若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若两地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读方向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离北极点近的地方为北方,从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南方;离南极点近的地方为南方,从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北方。 2、根据南北极点,在图的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 C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距离 赤道上经度1°的实际弧长约是111km 任意经线上纬度1°的实际弧长为111km 任意纬线上经度1 °的实际弧长为111×cos纬度 km 地球和地图——1

直流屏技术规范

直流屏技术规范 2017年9月

直流电源技术规范 1.总则 具有强大的软件功能、高度的集成化、简单的主电路线路、技术先进,智能化水平高,性能稳定可靠,指标高于标准要求值,生产容易,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性能价格比高。 编制适合直流系统的控制、调节、信号、报警软件,使系统各部分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控制系统可根据运行情况及变化按设计要求,自动确定其工作状态,输出电压、电流及信号。可以随时随地对其运行状态监控,并进行相应的动态调节;技术方案先进,标准化设计,容量变化控制单元硬件不变,仅与软件设置有关,改变软件中的设置参数,就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生产、维护均很方便,这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备品备件。控制单元设计特点是:硬件集成化、标准化、模块化,强化软件功能,控制方式灵活、方便。 2. 引用标准 DL/T459—2000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 DL/T 5777.4-2000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DL/T 781-200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JB/T8456—1996 《低压直流成套开关设备》 DL/T637-1997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 GB/T3859.1—1993 《半导体变流器基本要求的规定》 ZBK45017—90 《电力系统用直流屏通用技术条件》 GB/T17626—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GB/T7261-1987 《继电器及继电器保护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2681-81 《电工成套装置中导线颜色》 GB/T17478-1998 《低压直流设备的特性及安全要求》 IEC896-2 《固定型铅酸蓄电池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LS(W)30-40-JT 《电力系统用微机控制直流电源柜技术条件》 DL/T 5044-201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3. 环境使用条件 3.1 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m。 3.2 户内使用,周围环境温度不低于-10℃,不高于40℃。 3.3 环境的日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5%,月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0%。 3.4 运行地点无导电微粒,爆炸介质和严重尘埃,无腐蚀金属和破坏绝缘的气体,无强电磁干扰。 3.5 地震裂度::8度。 3.6 柜体前平面对安装水平面的不垂直度(向后),不超过柜体高度的5‰.

机器视觉之工业镜头的概念及分类

工业镜头的概念及分类 工业镜头的概念及分类 工业镜头一般称为摄像镜头或摄影镜头,简称镜头,其功能就是光学成像。镜头是机器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组件,对成像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成像质量的几个最主要指标都有影响,包括:分辨率、对比度、景深及各种像差。镜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质量差异也非常大,但一般用户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往往对镜头的选择重视不够,导致不能得到理想的图像,甚至导致系统开发失败。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常见镜头的分类及主要参数介绍,总结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读者掌握机器视觉系统中镜头的选用技巧。 根据有效像场的大小划分 把摄影镜头安装在一很大的伸缩暗箱前端,并在该暗箱后端安装一块很大的磨砂玻璃。当将镜头光圈开至最大,并对准无限远景物调焦时,在磨砂玻璃上呈现出的影像均位于一圆形面积内,而圆形外则漆黑,无影像。此有影像的圆形面积称为该镜头的最大像场。在这个最大像场范围的中心部位,有一能使无限远处的景物结成清晰影像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清晰像场。照相机或摄影机的靶面一般都位于清晰像场之内,这一限定范围称为有效像场。由于视觉系统中所用的摄像机的靶面尺寸有各种型号,所以在选择镜头时一定要注意镜头的有效像场应该大于或等于摄像机的靶面尺寸,否则成像的边角部分会模糊甚至没有影像。 根据焦距分类 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分为定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头两大类。依据焦距的长短,定焦距镜头又可分为鱼眼镜头、短焦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四大类。需要注意的是焦距的长短划分并不是以焦距的绝对值为首要标准,而是以像角的大小为主要区分依据,所以当靶面的大小不等时,其标准镜头的焦距大小也不同。变焦镜头上都有变焦环,调节该环可以使镜头的焦距值在预定范围内灵活改变。变焦距镜头最长焦距值和最短焦距值的比值称为该镜头的变焦倍率。变焦镜头有可分为手动变焦和电动变焦两大类。 变焦镜头由于具有可连续改变焦距值的特点,在需要经常改变摄影视场的情况下非常方便使用,所以在摄影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变焦距镜头的透镜片数多、结构复杂,所以最大相对孔径不能做得太大,致使图像亮度较低、图像质量变差,同时在设计中也很难针对各种焦距、各种调焦距离做像差校正,所以其成像质量无法和同档次的定焦距镜头相比。 实际中常用的镜头的焦距是从4毫米到300毫米的范围内有很多的等级,如何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是在机器视觉系统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光学镜头的成像规律可以根据两个基本成像公式牛顿公式和高斯公式来推导,对于机器视觉系统的常见设计模型,我们一般是根据成像的放大率和物距这两个条件来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的,在此给出一组实用的计算公式: 放大率:m=h’/h=L’/L 物距:L = f(1+1/m) 像距:L’= f(1+m) 焦距:f = L/(1+1/m) 物高:h = h’/m = h’(L-f)/f 像高:h’ = mh = h(L’-f)/f 特殊用途的镜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