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地区大国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本文将在分析日本二战以来区域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日本的传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1998年之前,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坚持非集团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1]。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为应对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与美欧经济摩擦,日本才真正开始关注区域经济合作。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取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态度保守,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意图建立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日本把东亚地区作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部门,贸易额极小。80年代末主要是通过政府援助促进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日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方面,日本止步不前。尽管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但其政府却从没有主动提出推进该地区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倡议或措施,甚至其他国家提出相关主张日本也没有给予积极支持。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先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积极支持,后又因美国的压力而公开表示反对。

(二)1998年后的FTA战略

1998年后日本越发重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1999年通产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明确提出,在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日本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的措施.[2]200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了FTA战略。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开战后日本双边贸易协定先河.[3]目前,日本已与包括东盟、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智利、墨西哥、瑞士、秘鲁、印度共1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FPA。正在谈的还有海洋合作委员会和澳大利亚。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脱美入亚,更加重视与中、韩的合作。2012年3月22日,中日韩签订了投资协定。这表明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主要是两点:一是把东亚作为建立FTA的优先选择;二是对东亚国家区别对待。

二、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其GDP总额在东北亚六国中所占比重超过60%,对外贸易额约占东北亚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0%。2005年与中、俄、韩三国贸易额达到27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17亿美元,进口额1398亿美元,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4.3%、出口总额的22.0%,进口总额的27.0%。[4]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日本极力避免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日本参与区域合作更倾向于选择双边经济合作机制。该种机制灵活多样、能快速取得实效,但易加深区域内部分割、阻碍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推进。如果日本不改变目前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就难以克服制度性障碍,涵盖整个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就很难最终确立。

第二,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制衡和制约中国的做法,影响了中日两国在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近年来日本不仅对中国倡导的东亚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反应冷淡,而且在中国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项目上恶性竞争。如中国提出的“安大线”石油管道因日本

的恶意竞争而夭折,而日本也未能建成“安纳线”。可见如果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之间不能就区域合作问题达成一致,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

第三,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日本在处理与其他东北亚国家间矛盾和分歧时所持的强硬态度,并影响了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从而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区域合作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廉晓梅.日本关于区域经济集团化政策的艰难调整[J].现代日本经济,2002,(5):7-8.

[2]同上

[3]梁峰.东北亚区域经济与合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3

[4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资料[J/OL].2005-03-25.http://www.jetro.gojt.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论美国扩张及二战后外交政策

姓名:** 学号:201531020***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论美国扩张及二战后外交政策 美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东瀕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四,人口总量超过三亿人。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由此宣告美国诞生。其建国至今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是美国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美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诸多的巨大影响力均领衔全球。 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由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剥削,同时由于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北美人的反抗。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1776年7月4日的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其中以萨拉托加大捷为转折点,美军开始走向胜利,最终在1781年英国在约克镇投降,此后在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以后美国的领土扩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便开始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美国开始朝着世界大国的方向迈进,由此奠定了今日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除了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外,美国也不断蚕食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地。蚕食的手段主要包括武力和金钱交易,其中著名的是"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美国在领土扩张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南北战争,爆发了两次英美战争,同时也爆发了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成为西半球的霸主,同时也奠定了美国全球帝国的基础。 美国在1783年~1898年期间参与的这几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战争,使得美国开始挤身于世界大国行列。美国与法国进行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美国用2726多万美元买下了路易斯安娜214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英亩都不足3美分,使美国当时的国土面积翻了一番。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土地交易,这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的资源,加强了美国的战略地位,并为美国开拓西部铺平了道路。在19世纪前半叶,美国人一直在不断蚕食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812年和1815年和英国交火,但只是赢得了南部很小的小块土地。随后美国总统下令派兵去兼并佛罗里达,直到1845年美国才最终兼并了佛罗里达。此后,美国也开始向太平洋方向扩张,美国以720万美元买下俄国的阿拉斯加,这为美国以后向太平洋扩张提供了战略支撑。19世纪末,欧洲的列强已经瓜分了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这些地区成为欧洲国家发展的市场与原材料基地。美国作为一个后起发展的国家,也急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得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这次战争后,美国完成了既定战略,开始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同时也扩大了海外市场,进一步助长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在战争期间,美国也趁机吞并了夏威夷群岛,之后并入美国领土。总之,1898年的美西战争,不仅在美国历史上,乃至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美西战争成就了美国,乃至是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重要标志。

论日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日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 启示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论日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贾丽殷为华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 摘要:日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颇具特色.本文在比较中,日两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基础上,对日本区域经济政策 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可以借鉴的方面,并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是针对区域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 特殊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 前提.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一些棘手情况,被概括 为"三大阶梯,四大板块,三驾马车,三类病灶"It].自十五 规划以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点.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再到中部崛起的提出,设立边境特区,虽然取得一定成 效,但区域差距目前仍旧很大.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之下,用极短时间成 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同时经济活动尤其向环太平洋地带集 中,区域经济明显非均衡发展.为了消除经济布局中过密和 过疏问题,日本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制定并实施 了五次国土开发.到上世纪末日本的区域差异就已经明显 减小了,而且比我国要小得多.所以,日本成功的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政策很值得我国学习. 一

,日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颇具特色:政府主导制定的区域经济 发展计划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重视中小城市建设; 实施上通过基础建设支撑,以体制,法律,金融等作强力 保障. (一)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上看 政府高度重视.在制定与组织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过 程中,国土厅等专门机构,负责对政策做出权威解释,根据有关措施分配经济和社会资源,协调与其它政策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积极调整政策方向,强调目标规划,而且是以政策性目标为主,数量目标为辅,实行"滚动式"计划,同时政府各部 门都有分解计划. 计划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在着名的五次国土开 发期间,日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计划经历了由偏重经济增长逐渐向社会综合发展转移的过程,由"据点开发","大型项 目开发"到"地方居住区开发".1962年政府制定了"据 点开发"计划,在太平洋沿岸以外的地区选址建立企业,创造大型产业并以此为中心发展区域经济.但所建企业均为资 本集约型产业,不能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于是1969 年日本政府通过了以整个国土均等化开发为目标的"大型项目开发"计划,将产业过密和过疏地区联结起来.后来经历 石油危机,日本经济进入低增长时代,大幅度变动了在此之前以高度增长为前提的区域开发政策,于1977年,政府公布了"地方居住区开发"计划,由市,县,村为主导;以人口定住 为先导,保持城市的机能,使农山村成为一体的地方区域,形成山村一山间一区域一农村一城市居民带,以此来缩小区域差异.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区域的开发,以高技术密集型城市的建立为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黑龙江问题与早期俄中关系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美国是在()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的。 ?A、1948 ?B、1884 ?C、1848 ?D、1984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后继续向太平洋彼岸推进的前提是()。 ?A、俄国退出美洲殖民地的买卖 ?B、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C、俄国势力的衰退 ?D、新区域的经济引力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3【单选题】沙皇俄国是一个()国家。 ?A、农奴制 ?B、资本主义 ?C、共产主义 ?D、帝国主义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判断题】库页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俄国和中国本来就一直接壤。()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俄国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与中俄《尼布楚条约》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在对俄外交策略上,立足于实力对比关系的君王是()。 ?A、雍正 ?B、乾隆 ?C、康熙 ?D、顺治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单选题】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在东北亚问题上的重心转向了()。 ?A、蒙古

?B、日本 ?C、韩国 ?D、朝鲜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单选题】清朝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是()。 ?A、《满洲里界约》 ?B、《中俄蒙协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尼布楚条约》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判断题】俄国人最先到达千岛群岛的时间早于欧洲人。()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俄国向千岛的扩张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哪个群体最先意识到俄国向日本推进的危害?() ?A、平民阶层 ?B、官僚阶层 ?C、精英阶层 ?D、青年学生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俄国在()的殖民活动引发了俄国宫廷关于东方政策的大讨论。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以下哪个条约中规定,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为界?()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伊犁条约》 ?D、中俄《天津条约》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判断题】德川幕府在虾夷地区实行的政策与满清政府在东北实行的政策一致。()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 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这样 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 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 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 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 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 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

摘要: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策、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政策。关键词: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特色 一、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计划体系包括部分,即全国性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地方圈计划、产业振兴计划和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全国性计划主要有依据“国土综合开发法”编制的全国、都道府县、地方及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依据“国土利用计划法”编制的都道府县、市叮村国土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包括首都圈整备计划、近郊绿地保全计划、近能和中部圈开发整备计划、环保区域整备计划等;地方圈计划主要有依据各专项法编制的北海道、东北、北陆、中国、四国、九州等地方开发计划;产业振兴计划主要是与“结构转换法”相对应的诸产业振兴计划;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如有关灾害防治和煤炭产区、山村、孤岛、过疏地区振兴计划,以及综合休养地建设计划等。 根据地区振兴与开发的有关法律规定,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享受高比率的国库补助。如北海道的道路和市叮村的道路、港口等基本事业;奄美群岛、冲绳、琵琶湖开发计划和新东京周边建设计划中的特定事业;促进内地等产业开发的道路建设;法律规定地区的防止公害对策;以防灾为目的的促进集体转移活动;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的建筑活动;加强消防设施事业等。地区开发与振兴活动中,政府系统金融机构和其他有关组织,在金融、信息、地区与开发业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振兴与开发整备公司、日本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事业团、产业基础整备基金及ntt无息融资制度等。 1974年8月,由工业再布局、产煤地区振兴公团改组成立了地区振兴整备公司,目的是谋求人口与产业由大城市向地方分散,加速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通过开展振兴地方据点城市业务、加强地方城市开发业务、工业再布局业务、促进高技术产业选址建厂业务等,达到促进全国人口和产业的适当布局与提高各地区居民福利的目标。地区振兴整备公司每年用于上述事业的预算相当庞大,且总额不断上升, 1978 年为 1015.6 亿日元, 1985 年为 1241.4 亿日元, 1993 年为 1760.8 亿日元。其中用于地方城市开发的占首位,其次依次为核心工业集中配置地段的建设、高技术城区、促进产业业务设施再布局、产业高技术化设施等项目。 二、日本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 在战后,特别是在高速增长时期,为了追赶欧美先进工业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1960 年,政府制定了旨在以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全面起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建设太平洋工业地带的设想,并在 1962 年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明确指出:“工业的正确配置必须逐步向投资效果高的地区集中。”为了吸收重化工业企业在太平洋沿海工业地带内投资设厂,日本政府采取了对这些地区的公共设施优先投资的政策,不惜巨资在这些地区大兴土木、填海造地,建设高速公路和新干线以及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型港湾和码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联络网络,并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政策。日本政府为实现集中开发,将行政投资的重点放在“三湾一海”地区。据 1968-1972 年 4 个年份的统计,在这些地区行政投资的比重一般占投资总额的 65-70% ,其中集中在东京等 8 个都府县,约占全国行政投资总额的 40-46%。可以说,政府的支持是战后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区首先而且迅速得到开发的基本条件之一。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为适应新的环境,减少了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组装产业。加工组装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消耗大,所以工业布局向劳动力资源较充足的地区发展。为了节省能源,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结构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结构转变。 1980 年以来,日本更进一步推行

区域地理日本知识点

区域地理日本知识点 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 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 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 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 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气候 日本地处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典型特征。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着。 北海道与本州东北地区、高原地带属温带,本土大部地区及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日本有记载的 最高温度纪录是40.9度,于2021年8月16日在崎玉县熊谷市和岐阜县多治见市测得;有 记载的最低温度纪录是-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测得。 地形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 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大多数山为火山。国土森林复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 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日本 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26位。 地质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 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日本位 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据统计,世界全部里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 河流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朝鲜核危机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

朝鲜核危机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 内容摘要 朝鲜半岛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是世界政治的焦点之一,两次朝鲜核危机的爆发,均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客观分析朝鲜核危机产生的原因与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透彻的了解这个问题,更加有助于我们看清和分析朝鲜半岛的局势。 朝鲜半岛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必将直接影响到东北亚新的安全格局的形成。 东北亚地区涉及美俄中日等大国的利益,这一地区任何政治力量对比上的变化,不仅会带来亚洲政治格局的改变,甚至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来阐明朝鲜核危机对东北亚各国的不同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各大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选择,来对目前的东北亚局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在进一步维护美日韩同盟的基础上,谨慎制订其朝鲜半岛政策,希望朝鲜半岛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日本为了实现其“正常大国”的目标,在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外交政策中积极追随美国的步伐。

俄罗斯正在努力恢复昔日的大国地位,因此特别重视自己在朝鲜半岛所扮演的角色,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统一持积极的态度,但是不希望其落入某一个大国的手中。 中国的东北亚战略就是要积极参与朝鲜核危机的解决,既要反对美国的遏制政策,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双方的合作。 朝鲜核危机所引发的政治、安全连锁反应将对东北亚这一地区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世界的政治格局。 朝鲜核危机使得美国更加重视其东北亚战略并且开始注重与中国的合作。 而日本由于受朝鲜核危机的影响,不得不暂时放弃其“独立”的外交路线,继续追随美国的步伐,但是也为日本借机调整防卫体制和防卫政策提供了借口。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朝鲜核危机提供了一个恢复其在半岛影响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 对于韩朝两国来说,朝核危机为统一之路设下了障碍。 朝鲜核危机的解决过程中,尽管各方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朝核危机和平解决的前景不容乐观,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得危机的解决过程困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 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内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从该表可看出,长期以来日本大中城市人口在总城市人口中占90%以上的比重,日本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发展特色鲜明。 第四阶段:饱和阶段。截止2010年,日本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到总产值的76.3%,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人数也随之壮大。但是日本整体城市人口的增速开始明显放缓,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已达到饱和,两大城市-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均呈现零长。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班级:11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二班 姓名:赵京 学号:2011800427 【内容摘要】日本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但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国际政治地位不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是日本外交的中心任务。 正文: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会以该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托,为实现该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因此,本文将从日本概况和由此制定的外交策略两方面来介绍我们的邻国——日本。 1日本的简要介绍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为于我国东北方向,与我国隔海相望,被太平洋环绕。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政体方面,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国一样,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经济与科技方面,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和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之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十七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 第十七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2018山东临沂期末)甲国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水资源较为短缺。该国政府计划修建西水东调工程。下图示意甲国位置及调水线路。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原因有() ①西部地势较高,调水可自流②西部冬季降水多,水源充足③东部城市较多,需水量大④东部水稻种植广,需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西水东调工程给该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①带动调水沿线经济发展②促进东部园艺业发展 ③加强东西部港口联系④加快东部重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该国为地中海气候,西部冬季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水源充足,有水可调;从图中看主要大城市集中于东部,东部城市较多,需水量大。第2题,调水工程将西部的水调到东部,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带动调水沿线经济发展,①对;调水后可促进东部园艺业发展,②对。 (2018河南安阳二模)咸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位每年降低20厘米,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2007年水域面积已萎缩至原来的10%,对此,相关人员提出了多项拯救举措设想,其中“北水南调”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下图为咸海“北水南调”输水线路图。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咸海面积迅速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内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减弱 B.咸海水域渔业发展过快 C.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过度农垦 D.从咸海向里海大量调水 4.若实施“北水南调”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①地形崎岖,施工困难②穿过板块边界,多地震③投资巨大,工期长④跨国工程,协调难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除补给咸海水量外,“北水南调”工程带来的影响还有() A.咸海流域作物生长期明显变长 B.西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增加 C.沿线地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D.中亚地区年降水量急剧减少 答案3.C 4.D 5.C 解析第3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中亚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过度发展灌溉农业,围垦和灌溉,导致流入咸海的水体减少,咸海面积迅速缩小。第4题,若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因水源路途遥远,线路长,投资巨大,工期长,且工程为跨国工程,协调难度大。第5题,“北水南调”工程可以补给沿途水量,使沿线地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但对生长期不会造成影响;工程不经过西西伯利亚,不会影响其生物多样性;工程使得中亚地区水量增加,可能会使年降水量有所增长。 (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2017年12月6日,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成高铁通车。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读图,完成6~7题。 6.修建西成高铁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形 B.经济 C.政治 D.科技 7.关于图中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路1可基本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和山东 B.线路1可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的局面 C.线路2能改善西安大气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D.线路2有效改善上海市的能源结构

(完整版)日本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二、日本(oneP82、twoP104)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我国东面的岛国,东临太平洋, 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 北滨鄂霍次克海。 经纬度注意:135°E和140°E35°N和40°N穿过(2)范围:其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①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才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其最高峰 ②日本太平岩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横滨是著名的海港。 ③日本多火山、地震,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 和“地震国”,富士山便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日本位于温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表现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5)资源:日本多山,森林资源丰富 降水多,山间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 矿产资源贫乏,需从国外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木材: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北美 2、经济特征 (1)工业(加工贸易型经济) 原因:对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依赖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亚洲、西欧 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日本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不利:①矿产资源缺乏,②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②较高的科技水平, ③以及岛国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家用电器、电子、造船、汽车、机械、 化学、钢铁、纺织、电力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工业中心是东京和横滨) 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 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 濑户内海沿岸、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2)农业 ①海洋渔业发达:最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 居世界首位。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②种植业单产高: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 机械,发展水利。实行集约化生产,科技 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水稻是日本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米、蔬菜、畜产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3、主要城市和贸易 ①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的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海陆空交通的枢纽。 ②筑波为新兴的科学城。 ③京都和奈良为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④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 (2)服饰:和服与“洋”服并存 (3)建筑:和屋与“洋”房并存 5、发达的交通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