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五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某人的甲血管与心室相通,流的是静脉血,乙血管与心房相通,流的是动脉血,请问他的这两条血管的名称依次是()

A.肺动脉和主动脉B.上腔静脉和主动脉 C.主动脉和肺动脉D.肺动脉和肺静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动脉与心室连接,静脉与心房连接;除了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其它的血管: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据此解答。

【详解】

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在心脏及血液循环路线中,流动在左边的血液是动脉血,流动在右边的血液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血管的关系是相反的,在体循环中血液与血管的关系是相同的。如: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主动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等。因此,由甲血管与心室相连,流动着静脉血,判断甲血管为肺动脉;由乙血管与心房连接,流的是动脉血,判断乙血管为肺静脉。可见,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心脏各结构所连接的血管和血液循环中各结构所流动的血液的判断可以归纳为:房连静,室连动(血管);左动右静(血液);肺反体同(两循环中血液与血管的关系)

2.从雌性大熊猫盼盼的体细胞中取出3个细胞核进行克隆,假如都能成活了,那么克隆出来的大熊猫的性别是()。

A.一个雄性,两个雌性B.一个雌性,两个雄性

C.3个都是雄性D.3个都是雌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遗传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详解】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克隆熊猫的性状和供核熊猫的性状完全相同。

3.如图是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这是()

A.新陈代谢的结果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学科网考点定位】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名师点睛】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野兔的数量()

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

【详解】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

而减少。因此大量捕杀狼群,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草原中的兔子将会先上升后下降。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和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故A符合题意;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故B不符合题意;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故C不符合题意;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A.骨骼肌受到刺激后都能收缩

B.在体内,骨骼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C.骨骼肌的两端分别固着在同一骨上

D.一块骨骼肌至少跨过一个关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据上分析,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分别固定在同一块骨的两端是错误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骨骼肌的特点和功能。

点评:此题是道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骨骼肌的结构特点。

7.下列营养缺乏症与其病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 B.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

C.地方性甲状腺肿—缺乏铁D.佝偻病—缺乏维生素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营养物质缺乏症。

【详解】

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形成的,A正确;

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形成的,B错误;

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含铁的无机盐缺乏会得贫血,C错误;

幼儿缺钙和维生素D会得佝偻病,D错误。

【点睛】

注意区分不同的病症引起的原因。

8.移栽树木时,与降低蒸腾作用无关

..的措施是()

A.进行遮阳B.阴天移栽C.合理施肥D.减少叶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移栽植物的时候要尽量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据此答题。

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合理施肥是为了给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与蒸腾作用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理解并熟记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方法。

9.下列A、B、C、D 四支试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最快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在黑暗环境中,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小鱼也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最快;B中只有小鱼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C、D中的水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故A符合题意。

10.鱼类大多生活在水中,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下列不是鱼类适应水生生活形态结构特征是()A.用鳍游泳B.身体呈流线型C.用鳃呼吸D.身体背部有脊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据此答题。

【详解】

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等;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而鱼的背部有脊柱与水中生活不相适应。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11.下列叙述中,疾病与病因相符的一项是()

A.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缺碘有关

B.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B1有关

C.坏血病与缺铁有关

试题分析:大脖子病与缺乏碘有关,A符合题意;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B不符合题意;坏血病与缺乏维生素C有关,C不符合题意;侏儒症与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有关,D不符合题意。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2.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当光照强度大于n2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B.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当光照强度大于n1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

【答案】D

【解析】

当光照强度大于n2时,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而不是不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而不是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当光照强度大于0时,植物就开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少,表现为二氧化碳吸收量小于0,而不是当光照强度大于n1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D正确。

13.绿色开花植物完成受精作用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分别是()

A.子房和花药B.子房壁和胚珠

C.子房和胚珠D.子房壁和花丝

【答案】C

【解析】

子房各部分发育的结果: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14.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枫叶的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B.使枫叶变红的色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等结构。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的构成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

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枫叶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只有叶肉细胞之后才含有叶绿体,在叶的表皮和叶脉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

B、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和叶绿体,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营养物质、有味道的物质、色素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花青素存在于叶肉细胞的液泡中,B正确。

C、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的构成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因此“枫叶”和“红花”都是植物的器官,C错误。

D、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这时,淹没在枫叶里的花青素等其他色素就会显露出来,使枫树叶变成了红色,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一株番茄和一头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是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它们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C.番茄的果实和牛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D.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答案】D

【解析】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番茄和牛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正确;它们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B正确;番茄的果实和牛的心脏,都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C正确;番茄是植物,它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牛是动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番茄没有系统这一结构,D错误。

16.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

D.图乙模拟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答案】D

【解析】

①模拟的是气管,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A正确;图中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③瓶壁表示胸廓,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B正确;甲图中④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C正确;乙图中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肺缩小,表示呼气,D错误。

17.正常人尿液和原尿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是尿液中缺少()

A.水B.无机盐C.葡萄糖D.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形成尿液的过程中,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肾小囊腔中,而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因此,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对比如下:

【详解】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原尿的成分有: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等,而尿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尿素等,与原尿相比不含有葡萄糖,因为葡萄糖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了。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尿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千差万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蚯蚓身体分节,因此蚯蚓属于节肢动物

D.家鸽的前肢变成翼,两翼肌肉最为发达

【答案】B

【解析】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变温动物,A错误;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B正确;

蚯蚓身体分节,因此蚯蚓属于环节动物,C错误;

家鸽的前肢变成翼,胸肌肉最为发达,D错误。

19.诺如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人类后可以引起急性呕吐、腹泻等症状。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患病的病原体B.已经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是传染源

C.通过勤洗手预防该病是切断传播途径D.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详解】

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诺如病的病原体,故A不符合题意;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已经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是传染源,故B不符合题意;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通过勤洗手预防该病是切断传播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但是抗生素不能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0.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应该做到()

①均衡营养②适量运动③吸烟酗酒④爱吃油炸食品⑤暴吃暴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分析】

健康的生活方式。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详解】

健康的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作息有规律、保证均衡营养、一日三餐按时就餐、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不迷恋网络游戏等。青少年思想发育不成熟,生活经验少,有了心理矛盾,及时向老师、家长请教,不能闷在心里,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中学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应当精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生活要张弛有度,不要迷恋网络游戏,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不要肆意宣泄情绪,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因此属于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是①均衡营养、②适量运动。【点睛】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1.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某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B.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

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B、丁中叶片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B错误;

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C正确;

D、淀粉遇碘变蓝,加入碘液后叶片变蓝,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掌握情况,对实验每一步的操作的理解。

22.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情况,学好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应对。以下处理措施错误的是()A.用指压止血法救治较大动脉出血的伤员时,应压迫伤口的远心端

B.不慎烧伤需要进行皮肤移植时,用自身皮肤能有效避免排异反应

C.骨折时要用夹板固定,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端的关节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将其移到通风处,拨打“120”后进行人工呼吸

【答案】A

【解析】

动脉是指把心脏的血液运往全身的血管,动脉出血时压力比较大,溅出或喷出,要在近心端止血,A错误;不慎烧伤需要进行皮肤移植时,最好用自身的皮肤,这样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的皮肤易于成活,B正确;

骨折时要进行固定,一般用夹板固定,夹板长度应长过骨折部位上下两端的关节,以防错位,C正确;

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将其移到通风处,拨打“120”,同时采取人工呼吸进行自救,D正确。23.冰糖葫芦是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山楂为原料制成,山楂中给人以酸甜口感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

A.细胞膜B.液泡C.叶绿体D.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质中有细胞器,如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其中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质中液泡的细胞液里,细胞结构如下图:

细胞膜有保护作用,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故A错误;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质中液泡的细胞液里,冰糖葫芦是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山楂为原料制成,山楂中给人以酸甜口感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液泡,故B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故C错误;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掌握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4.下图是“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示意图,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B过程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在这两个过程中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

【详解】

A、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是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A正确;

B、大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占0.03%,所以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故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掌握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下列关于健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健康就是不生病

B.告别不良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拥有健康

C.健康新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状态

D.我们应从消极被动地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地呵护健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所以,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告别不良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拥有健康。健康新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状态等。我们应从消极被动地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地呵护健康。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健康的概念

26.某同学归纳的学习笔记如下所示,内容包含植物分类及其代表植物。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木瓜、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肾蕨不属于种子植物;水绵属于藻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里白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27.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B.白细胞吞噬病菌

C.抗体清除特定的病原菌D.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答案】B

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形成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其作用是有针对性的,特定的,属于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第三道防线。白细胞吞噬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而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抗体清除特定的病原菌、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区别,难度一般,可以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来切入。

28.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消化液将食物中细菌杀死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皮肤的分泌物杀死细菌D.白细胞吞噬病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属于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这些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接抗体抵抗天花病毒,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分,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9.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争夺食物,其中一种会死亡.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寄生C.合作D.捕食

试题分析:(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

解:“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争夺食物,其中一种会死亡”.因此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A.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0.下列生物变异现象中属于不遗传的变异的是

①两株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环境中长势不同

②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胖

③一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了一只白色的幼虎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①两株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环境中长势不同、②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胖,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都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③一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了一只白色的幼虎,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生物变异现象中属于不遗传的变异的是:①两株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环境中长势不同、②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胖。故选:B。【点睛】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1.如图为小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甲图中的[ 3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甲图中的[ 1 ]细胞壁,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D.乙图中所示的部分属于上皮组织

【答案】B

【解析】

由甲、乙两图可知:甲为口腔上皮细胞,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乙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乙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见光,不含叶绿体,与甲图细胞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乙图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A错误;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B正确;

甲图中的[1]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C错误;

乙图中所示的洋葱内表皮细胞群,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D错误。

32.下列哪种生活方式有利于青春期发育

A.任何事情都不和家长交流B.经常上网熬夜

C.不吸烟,不喝酒D.经常找理由不上体育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合理膳食、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劳逸结合、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详解】

A、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任何事情都不和家长交流,不利于青春期发育,A错误。

B、经常熬夜,会使得大脑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学习,B错误。

C、不吸烟、不喝酒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促进身体健康,C正确。

D、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上体育课不利于青春期发育,D错误。

故选C。

33.图为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含消化液种类最多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图中的A是胃,B是大肠,C是小肠,D是肛门。

【详解】

A.蛋白质的最初消化是在A胃,胃液中有蛋白酶,把蛋白质消化为多肽,A不符合题意。

B.B是大肠,没有消化功能,能吸收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B不符合题意。

C.在小肠中有胆汁、肠液和胰液,是消化液种类最多的部位,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C符合题意。

D.D是肛门,排出食物残渣,D不符合题意。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能够识图并能理解食物的消化情况。注意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只能将脂肪变成脂肪微粒。

34.下列做法对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最为有利的是

A.控制城市人口数量B.扩大居住面积

C.搞好环境卫生D.多种树、种草

【答案】D

【解析】考点:防治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

分析:

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的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解答:

A、控制城市人口数量,与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关系不大,A错误;

B、扩大居住面积,对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不利,B错误;

C、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可以使环境清新,不是对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C错误;

D、植物能净化空气,有吸附和吸收多种有害污染物的功能,多种树、种草对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最有利,D正确。

故选:D,

35.下列有关人体循环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四肢静脉中含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B.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中都有细胞核

C.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D.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即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如图所示: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详解】

心脏内有保证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的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四肢静脉中含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故A

正确;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其中白细胞中有细胞核,红细胞、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故B 错误;在一般情况下,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故C正确;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使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向动脉开,保证了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心脏的结构特点,输血的原则,血管的结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下图分别为细胞分裂、分化过程模式图及西红柿植株简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左图中的①代表细胞的_____过程,②表示细胞的

_____过程.番茄果肉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属于_____组织.不同的组织是由左图中所示过程_____(填数字)形成的.图中3、4、5与番茄植株的营养有关,称为_____器官.

【答案】分裂分化营养②营养

此题是一道识图分析题,通过图例来解释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知识;做此题前先要理解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详解】

图中①是细胞的分裂,②是细胞的分化,1是花,2是果实,3是叶,4是茎,5是根。(1)、左图中的①代表细胞的分裂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多,②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2)、②是细胞的分化过程,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等,番茄果肉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3)、3是叶,4是茎,5是根,根茎叶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制造有关,我们称之为营养器官。

【点睛】

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概念,掌握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7.最近,据《每日邮报》讯:“在美国22个州与加拿大2个省份,出现很多感染了一种叫做CWD病毒的‘僵尸鹿’”,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发现了这种病毒,该病毒在麋鹿、驯鹿、驼鹿等多种鹿群中能通过唾液、尿液和粪便传播,因为病毒感染的是鹿的中枢神经,发病后会使鹿慢慢失去正常意识、食欲下降、流涎、头部震颤和临死前攻击其他鹿等异常行为,故称之为‘僵尸鹿’.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病毒会传染给人类,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一旦病毒在人群中扩散开来,就几乎无法根除从传染病方面分析,感染美国和加拿大鹿的CWD病毒被称为_____;从免疫方面分析,CWD病毒被称为_____;感染了CWD病毒的鹿属于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中的_____;人类医学对这一类病毒暂时束手无策,但我们能从食物着手,检查出的受感染动物肉用火焚烧处理,这种办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提高自身的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能力,来对抗自然界的各种突发疾病。

【答案】病原体抗原传染源控制传染源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详解】

(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是病原体的携带者,是患病、或已感染、或携带有

方面分析,CWD病毒被称为抗原。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感染了CWD病毒的鹿属于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传染源。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受感染动物肉用火焚烧处理,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提高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对抗自然界的各种突发疾病。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传染病的概念,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抗原的概念。

38.地球上动物种类繁多,它们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便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列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甲中,蚯蚓的运

动方式为____;图乙中,Ⅰ、Ⅱ、Ⅲ表示蝗虫身体的各部,①、②、③表示蝗虫的某些器官,其中飞行器官及所在身体部位分别是______(填数字)。图丙是人的关节及屈肘动作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 ] ___和[___]中的____。屈肘动作肱二头肌_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_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请分析下面资料并回答:

资料一:幼狮天生的利爪能够帮助它成功狩猎,本能的突袭那些引起它注意的目标,这非常有益于它的生存,然而,想完全掌握狩猎技巧,还需要不断实践以积累经验。

资料二:蚕农发现,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配,否则,因寿命短暂会失去传宗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资料一说明__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的优越性在于使动物能够___。资料二中,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能散发这种“气味”的物质在生物学上叫做_____,这一实例表明了动物个体间能够进行____。

【答案】蠕动③Ⅱ4关节软骨 3 滑液收缩舒张先天性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性外激素信息交流

【解析】

图甲是蚯蚓,图乙中,Ⅰ头部、Ⅱ胸部、Ⅲ腹部,①触角、②蝗虫的足、③翅,图丙中,1关节头、2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