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

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它们使我想到,人类认识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很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而且,只要我们避免把并不如此联系的事物当作是真的,只要我们保持必要的次序以便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遥远得无法达到的东西,也不会有深奥得难以发现为东西。

逻辑学家要么把作为推论起点的最普遍的命题认作是经验的判断,认作是归纳(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那样),认作是不证自明的洞见(象在理性主义者和现象主义学派那里一样);要么把它看作是任意的公设(象在现代公理方法那里一样):这取决于逻辑学家本人的一般哲学观点。在当代最先进的逻辑(胡赛尔的《逻辑研究》即是代表)里,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科学是“某种命题总体…,它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从理论工作中产生出来。根据那些命题的系统次序,某个对象总体得到定义。”任何理论系统都必须满足的基

本要求是它的所有部分都应该紧密相联,没有冲突。在魏尔看来,和谐是理论的必要条件,它包括无矛盾和无多余的东西这些对可观察现象没有影响的纯粹独断的因素。

就这种关于理论的传统看法表现了一种倾向而言,它倾向于纯数学的符号系统。在理论的要素中,在命题的组成部分中,经验对象的名称变得越来越少,而数学符号则越来越多。逻辑演算本身甚至已经合理化到了如此程度,以至理论形成至少在自然科学内部的大量领域里变成了数学构造的事情。

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也试图学习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自然科学的榜样。那些更多地取向于研究事实的社会科学学派与那些比较注重原理的学派之间的差别,跟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并没有直接关系。在一切有关社会生活的学科里勤奋地搜集事实、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大量细节、通过细心设计的问卷及其他手段进行经验的调查(这是学术活动、尤其是斯宾塞时代以来盎格鲁一撒克逊大学里学术活动的主要部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外表上很象由工业生产技术支配的社会生活的其余方面。这样的研究方式似乎极为不同于空想的学者对抽象原理的阐述和对基本概念的分析,而这种阐述和分析却正是一部分德国社会学的典型特征。然而,这些分歧并不意味着思想方式上的结构性差异。最近,当代社会所谓的人性研究(精神科学)只有起伏不定的市场价值,它一定会模仿比较成功的、实际价值不成问题的自然科学。

事实上,各种不同的社会学学派无疑具有相同的关于理论的概念,这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概念一样。对于业已得到详尽阐发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经验取向的社会学家和他们那些理论取向的兄弟们具有相同的看法。当然,前者相信,鉴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的现状,必须把一切探讨普遍原则的活动看作是游手好闲、懒散成性。如果要做理论工作的话,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着眼于事实;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综合性理论陈述的思想。这些学者十分迷恋精确表述方法,尤其迷恋数学方法;这些方法与上面描述的关于理论的概念特别相似。他们反对的与其说是理论本身,不如说是那些对经验科学问题没有亲身体验的人在神经错乱的情况下编造伪理论。一旦我们把社区与社会(滕尼斯)、机械的一致与有机的一致(杜尔克姆)、或文化与文明(韦伯)等区别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并试图把它们应用到具体问题上,它们马上就会表明自己的价值是可疑的。就当今的研究状况而言,社会学必须采用的方法(它已被证明)是:从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艰苦地上升到对它们的详细比较,然后才能形成一般概念。

因此,恪守传统的经验主义者有可能说,只有完全的归纳才能提供一个理论的基本命题,而我们现在远没有作出这样时归纳。他的反对者宣称他有权利使用不太依赖材料收集方面的进展的其他方法来构减主要范畴和看法。例如、杜克海姆赞同经验主义学派的许多基本观点,但在论及原理时,他却选择了不完全的归纳过程。他指出,根据纯粹的经验材料不可能对社会事件进行分类,调查也不能使期望做到这一点的分类变得更加容易。

它[归纳〕的作用是使我们掌握参考点;除了那些给我们提供这些参考点的观察材料之外,我们能够把其他观察计料都归到这些参考点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能根人人各异的全部经验材料进行归纳,而必须根据少数精选的材料进行归纳……这样的归纳会使观察者省去许多步骤,因为它能给观察者作向导……所以,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分类排选出最根本的特征。

不管基本原理得自选择还是得自直觉或纯粹的约定,它们在理想理论体系中的作用都没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商品生产的逻辑日益渗透并控制了艺术生产,艺术家蜕变成为利润或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艺术品也就变成了无个性标准化的商品。以上种种思想后来在法兰克福学派得到了发展,成为其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文化工业”概念的萌芽。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历史 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法兰克福学派 ①形成时间:1923年。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③历程

a.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社会研究所的专刊《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名望日渐兴起。 b.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创办了有名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 c.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尔库塞一夜之间成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正是由于马尔库塞的这种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才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在学术思想上,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两方面: ①传统理论 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拉扎斯菲尔德是位典型的经验型、应用型学者,他在研究中特别注重“测量”。 ②批判理论 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 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同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3)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如今,批判学派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主流”势力即经验学派昂然抗衡。 二、政治·经济·文化 在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出三个研究方面,即政治、经济与文化。 1.传播与意识形态 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出5个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2.传播与垄断控制 (1)经验学派尽力抹煞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经验学派也把“消费主权”奉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最新文档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 如今的大众传媒在世界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大众传媒的各类活动及影响,均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因而西方社会科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更加深广的层面,对大众传媒带给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及 阐述,而其中大部分的力量均本着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传媒,以揭示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与个人、社会、文化、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看西方传媒 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主要重视揭示传媒的文化内涵和传媒作为一种文本的特性。西方社会批评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媒介帝国 主义等理论流派均从文化视角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其中,法 兰克福学派作为传统批判理论的主流,是第一个将批判学说对准传媒,并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主要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分析的方法进行对大众传媒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大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涵盖电视报纸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所制造出的文化称为 “文化工业”,以文化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并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定义做了详细表述,西方标准文化生产 的背后隐藏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垄断,而大众传媒在这种垄断社会中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文化,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 务的千篇一律的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他认为交往行动主 要以语言或符号作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 相互 以实现理解作为目的的一种潜在解放力,强调以双向理解模式的理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 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它们使我想到,人类认识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很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而且,只要我们避免把并不如此联系的事物当作是真的,只要我们保持必要的次序以便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遥远得无法达到的东西,也不会有深奥得难以发现为东西。 逻辑学家要么把作为推论起点的最普遍的命题认作是经验的判断,认作是归纳(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那样),认作是不证自明的洞见(象在理性主义者和现象主义学派那里一样);要么把它看作是任意的公设(象在现代公理方法那里一样):这取决于逻辑学家本人的一般哲学观点。在当代最先进的逻辑(胡赛尔的《逻辑研究》即是代表)里,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科学是“某种命题总体…,它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从理论工作中产生出来。根据那些命题的系统次序,某个对象总体得到定义。”任何理论系统都必须满足的基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视角下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 概念 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 核心要义 (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2)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 特征 (1) 资本的总体性与宰制性逻辑 (2) 资本的扩张性与侵略性逻辑 (3)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露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财产,而工人一无所有,并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当作商品来购买,而支付给工人一定的报酬,即工资。在手稿的工资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 必定属于资本家。” ②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 ③。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工人工资提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工资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永远都在个人工资增长速度的前面。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逻辑,即资本对人的统治。可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而产品绝大多数却落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则永远都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生理需要的最低工资。所谓最低工资水平,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 间的生活费用,在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④这就是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对立和异化的悖论。也就是人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对人的统治。马克思说,“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 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曾多次表达过这一思想。这就像一个魔术般的怪圈一样:工人劳动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就越受到异己力量(资本)的统治。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 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⑥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这是因为,他对资本逻辑的揭露,绝不是出于对工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内在秘密”的揭发,即它是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真实结论。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中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批判理论 基本涵义与渊源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 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 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 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 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 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它在对历史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 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

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 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 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②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而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摘要: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独裁国家的分析和启蒙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关键词:霍克海默;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的构建的方式以及传统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批判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理论也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因果联系的。我们既然可以用因果联系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

象,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因果联系的逻辑工具来解释社会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如经济的、社会的或心理的原因。历史科学的研究就是要系统地描述这里所存在的因果关系。”【1】传统理论所关心的是理论的内在逻辑,关心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论的发展似乎仅仅是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引起的。“霍克海默认为,理论的发展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是由新发现的事实来推动的。传统理论忽视了实践因素对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实践对理论的支配作用。他强调,理论不过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同样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一个环节。”【2】 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是对社会历史方法论的不同理解。1937年,霍克海默在《关于反犹太主义的研究计划》上发表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疑问,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除了《启蒙辩证法》之外的批判理论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在论文中,作者对由启蒙所开创的传统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实际上也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文章看作是批判理论的诞生的标志。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的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批判理论”一词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于1937年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提出。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批判,霍克海默的主要兴趣在于对旧的理论进行批判,而不是去创立一个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批判理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浅析 波德里亚从物- 符号消费- 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他试图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符号消费 对于消费社会,波德里亚选择以符号学作为研究线索而不选择其他方式,是因为其他思路很难抓住社会的根本。消费的定义是什么?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会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 substance)的组织之中。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就是说,消费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这种符号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符码不是我们用嘴说出的话,而是由物品来编制的符

码(object-sign)。 波德里亚说,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过去也有。但是,传统的象征-物(object-symbol)比如实用工具、家具、住房等等,作为与生活有 真实联系的中介物,它以质态和形式清楚地显示了这种联系的痕迹:它的质感、重量及其涵义直接进入并实现在它与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之中。因为这个缘故,它与生活的联系,它的含义,不是外在、武断和强制性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生活的。在这种情况下,波德里亚说,“物品并不被消费”。但是,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要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即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外在于这种与生活的联系,以便它仅仅用于指意:一种强制性的指意和与具体生活联系的断裂;它的连续性和意义反而要从与所有其他物类符号的抽象而系统的联系中来取得。正是以这种方式,它变成了‘个性化的’(personalized),并进入了一个系列等等:它被消费,但不是消费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所谓“个性化”是指在生产中瞄准似乎是个性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系列设计和安排,而“差异性”则是指物品作为符号对社会地位的不同区分。因此,“差异”和“个性化”是指物品符号的具体涵义和凝聚这种涵义所必需的生产要求。波德里亚说,物品向系统化符号身份的转变需要一个物品与人类关系的相应的转变:物与人的关系“变成消费关系”。“这就是说,人人关系(human relations)本身在物品中并通过这些物品倾向于自我消费”。由于物品在这种关系的自我消费中“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立刻,物品就变成了这种关系的替代性符号”——一种关系消费之“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由于这种关系是通过

批判批评理论

任何同时是解释性的,规范性的,实践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社会理论。该述词首先由霍克海默(M. Horkheimer)所发展,用于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ool)一个左翼思想家团体,也是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the Frankfurt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成员有关的一种激进社会理论形式 基本涵义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群”。所以,很难给批判理论下一个明确定义。基于该理论对社会结构、群体文化、自由与解放的关切,笔者对批判理论的涵义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战败的德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通货膨胀、失业、种族压迫以及工人运动的失败、当局对革命的残酷镇压等,强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的认识,他们期望通过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会现实,将之导向公正、自由。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犹太人的同情,加之对权威的批判,最终招致法西斯与纳粹主义的仇视和迫害,他们不得不流徙至美国。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独裁由是成为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而在美国的经历又进一步冲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观与文化观。美国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于着迷的”(P28)、工业化的、借助大众媒体广泛流传的特征对传统上习惯于严肃的、精英的、美学的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造册很难过了巨大冲击,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业批判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国在社会研究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如描述、实验、测量以及对事实的预设等,使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而同时信奉价值参与与社会建构成为批判理论的又一特征;美国法律标榜平等与不平等的现实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批判理论学者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立场。 特征解读 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批判理论认为,任何“事实”都经由了人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 2、批判理论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 批判理论主张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加以启蒙,启蒙即揭露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则是指特殊团体(优势的、弱势的)的需求与关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识与原则下对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关注。对于优势群体来说,他们总是维持既得利益,从属的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第一节历史素描 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 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 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 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 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 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 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 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是从主体的不同种,而不是从客体的不同种产生的。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研究与批判研究、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二元对立,在阿多诺与拉扎斯菲尔德的1938~1941年那次半途而废的合作研究中,得到一次具体展示。 批判理论坚持在理解各种“事实”之前,必须先把握社会的“总体”,而传统的经验科学、实证科学对这一“总体”却无能为力。 拉扎斯菲尔德《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成为后人研究经验学派与批

传播学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 基本涵义与渊源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群”。所以,很难给批判理论下一个明确定义。基于该理论对社会结构、群体文化、自由与解放的关切,笔者对批判理论的涵义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战败的德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通货膨胀、失业、种族压迫以及工人运动的失败、当局对革命的残酷镇压等,强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的认识,他们期望通过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会现实,将之导向公正、自由。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犹太人的同情,加之对权威的批判,最终招致法西斯与纳粹主义的仇视和迫害,他们不得不流徙至美国。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独裁由是成为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而在美国的经历又进一步冲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观与文化观。美国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于着迷的”(P28)、工业化的、借助大众媒体广泛流传的特征对传统上习惯于严肃的、精英的、美学的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造册很难过了巨大冲击,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业批判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国在社会研究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如描述、实验、测量以及对事实的预设等,使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而同时信奉价值参与与社会建构成为批判理论的又一特征;美国法律标榜平等与不平等的现实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批判理论学者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立场。 特征解读 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批判理论认为,任何“事实”都经由了人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 2、批判理论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批判理论主张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加以启蒙,启蒙即揭露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则是指特殊团体(优势的、弱势的)的需求与关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识与原则下对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关注。对于优势群体来说,他们总是维持既得利益,从属的的、弱势的团体则倾向于改变困境,争取权力和利益。批判理论就是要揭露这种不平等,并启发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战。所以,在批判理论学者的眼中,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冲突的、紧张的。 3、批判理论的目标在于促成“解放”批判理论认为,从属的(实质上是被统治的)团体因为某些因素的束缚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而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并达到幸福。批判理论试图揭露束缚个人自由的因素,如特权的操控、权威的限制等,在启蒙社会的基础上并指导人们摆脱束缚,达到自由,即获得解放。解放是该理论的主要诉求,也是作为一种理论对于“做些什么”提供指导的价值所在。 4、批判理论批判工具理性人类对现代科技的过度使用使自身陷入了科技宰制的泥淖。工具理性是科技主义宰制的同义语,它关心方法、效率而非目的,偏爱知性而无视感情,使得事实与价值被生硬地剥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核武器的威胁都是工具理性泛滥的后果。批判理论批评工具理性为一种控制欲支配的欲望,造成个人与社会的扭曲、变形。核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分析及评述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分析与评述 ——对《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的阅读思考 【摘要】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起于一篇重要论文《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在其中霍克海默探讨了传统理论的特征,并有目的地构建了一个与之相对立的新概念“批判理论”,作为对传统理论的超越和革命。传统理论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它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革命性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丧失了。霍克海默从传统理论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分别对理论的构建方式和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出了传统理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本质。他在批判传统理论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观点激进、具有革命意义的批判理论。本文侧重于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的分析,兼顾其批判理论之主题,并综合评价其理论。 【关键字】霍克海默传统理论批判理论 【正文】 1923年2月3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其最初的理论规划是:总体地认识和理解从经济基础到制度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强调研究工作独立于任何政党与政治的考虑。1929年,主要创办者魏尔将研究所的研究规划调整为六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理论;计划经济问题;无产阶级地位;社会学;社会学说史和政党史。”[①]1930年,霍克海默出任第二任所长。1937年霍克海默撰写了重要的长篇论文《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提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纲领,其重要性在多本西方现代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专著中被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立足点在兹,即“批判理论”,围绕着“批判理论”,霍克海默及其研究所同事展开了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实践批判、理论批判等等全面而广泛的社会批判研究。 研究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便是《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他第一次使用“批判理论”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并为之制定了详尽的纲领。因此,“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必须从剖析这一篇论文入手。”[②]《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被认为是宣言性质的论文,“它清楚、全面、系统地说明了什么是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了其对象、性质、特征、方法和批判主体,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勘定‘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的界限来完成的。”[③] 一、“自称为永恒的逻各斯”[④]——传统理论内部的分析及其局限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首先分析了传统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自身发展进路。他说:“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一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彼此紧密相联,其中似乎只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余的则是可以从基本命题中派生出来的命题。……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就在于派生命题是否符合实际。”[⑤]根据霍克海默文中的观点,如下几个关键概念值得关注: 概念一: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185216.html,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张亚南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9期 关键词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张亚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中图分类号:B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 ; ; ;DOI:10.19387/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185216.html,ki.1009-0592.2020.03.348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举世闻名的德国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及社会批判理论奠基者。霍克海默于1931年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连任三十年之久。虽然他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但是他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和发展方向,塑造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风格,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批判在霍克海默学术研究生涯里占据重要地位,批判性也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十九世纪末期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之后,资本主义渐渐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正在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新划分,此时资本主义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在此时期,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希特勒是德国纳粹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这是一个集权、高压的恐怖政权。德国纳粹政府抓住了人们一心想要脱离苦海,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在德国宣扬虚假的大众文化和纳粹文化,打击和迫害一切拥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德国纳粹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搜捕和迫害犹太人的活动,霍克海默作为犹太人,且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被迫流亡海外。霍克海默辗转来到美国,他以为在这里能看到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现实让他大失所望,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通过经济和科学技术,创造虚假需求来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以求维护资产阶级的极权统治。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霍克海默受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熏陶,且他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得到了发扬。霍克海默循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一步思考得出,异化除了存在于劳动领域,意识形态等领域也存在异化。霍克海默认为,大众文化借助现代科技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得以快且广的传播,逐渐使文化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沦为了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的工具。大众文化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沉浸在美好生活的虚幻中,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五章 文化研究理论与媒介研究

第五章文化研究理论与媒介研究(一)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和了解媒介文化中的批判理论 教学过程: 第一节批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 1、批判理论 起源: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而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流派。这个学派的起源于1923年,这一年霍克海姆、阿多诺等人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成立了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代表人物:早期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姆、卢卡奇、霍克海姆、阿多诺、本雅明等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二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尤其是对新兴的媒体和大众文化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开展了持久的批判。 两种理论:“批判理论”称谓最初来源于霍克海姆的一篇论文《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在这篇文章里,霍克海姆区分了两种社会理论模式:传统理论模式和批判理论模式。传统理论倾向于科学研究,将整个社会当作物理学或者数学对象。霍克海姆对这种实证式、经验式的传统研究十分不满。霍克海姆认为要解释清楚整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批判理论”,才能从整体上认识社会。 2、资本主义批判 (1)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传统,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集中于马克思所强调的阶级差别和劳动价值等理论,而是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基础,攻击整个现代社会对人的奴役和控制。 (2)启蒙辩证法:卢卡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激烈批判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姆和阿多诺,1944年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合作完成了《启蒙辩证法》一书,这本学术著作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展了系统的批判。 第二节媒介文化批判 1、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个贡献就是开启了对大众传媒及其文化的批判传统。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在20世纪初期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于大众社会的广泛关注。霍克海姆、阿多诺又是法兰克福学派之中对大众传媒攻击最激烈的两位。阿多诺便开始和霍克海姆合作了《启蒙辩证法》(1944年)一书,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对美国的媒介和大众文化中进行严厉批判。 首先,他们认为充斥美国社会的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现代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文化,同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密切关联,同资本主义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规模化生产的特征,现代化流水线大规模的生产出来,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为了出卖大众,这些文化产品虽然看起来都是很“个别的样子”,但实际上毫无个性可言,他们认为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文化不能算作艺术,而是庸俗、低级的文化。 其次,霍克海姆和阿多诺等人认为,“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也不是大众需求的,而是它的制作者根据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需求,为了追求商品利润而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 2、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间的差异:也对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进行了批评,和霍克海姆、阿多诺一道共同开创了大众文化的批判传统。但与霍克海姆和阿多诺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洛文塔尔、马尔库塞、本雅明,包括哈贝马斯,由于教育环境、所处时代和人生经

社会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社会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关于对交往行为理论哲学方法论基础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185216.html, 前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它的理性概念具有意识哲学的特征,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语言分析;它的真理概念具有黑格尔主义的特征,具有远离生活世界的抽象性;它不重视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国的道德一实践领域的话语性特征。哈贝马斯引入了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使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挪移到了话语分析的基石上,把语言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创造性地糅合起来,既使语言哲学具有了可贵的社会批判品质和道义感,也使社会批判理论获得了语言哲学强大的分析工具并走出了意识哲学的胡同。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语言哲学 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是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以来哲学领域发生的决定性现象之一。对于这一断裂的表现,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第二代领军人物的德国思想大师哈贝马斯认为:在方法论的层面,“二十世纪哲学从十九世纪兴起的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弗雷格的语义学那里借用了新的表现工具和分析工具”;在思想内容层面,“后形而上学思想,语言学转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论优于实践的关系的颠倒——或者说是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克服”成为了现代思想的四大主题;在四大主题之中,从重要性上来看,后形而上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和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尤其具有基础性意义,它们导致了同样深刻的变革。可以说,无论在哈贝马斯对思想史的显性反思中,还是在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理论的宏大展开中,

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都是关键词。本文着重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当代形态,交往行为理论如何在借用语言哲学作为方法论基础的同时也对语言哲学进行了改造,从而彰显了语言哲学潜在的社会批判能力,使语言哲学进一步摆脱了它自身所批判的实证主义的陷阱。 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40年代发出这样的呼吁:“请把句子视作工具,把句子的意义视作其使用!”那么句子的主题和意义又是如何获得的呢?他认为这“和我们语言游戏的整个领域有关”。对语境和语言游戏规则的强调,对私人语言的反对,都使维特根斯坦超越了对表达式与指称物关系进行研究的传统语言学范畴。对此,王晓升教授有精辟的论述:“维特根斯坦通过对于私人指物定义的分析,否定了样本和字词之间的指物定义的关系,他认为这种联系不是指物定义的方式确立的,而是一种语法联系。”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论述不仅使他自己从《逻辑哲学论》中走了出来,彻底清算其早期哲学,而且从根基上清算了在欧洲哲学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奥古斯汀式的语言图画。”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为哲学研究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石,这就是语言分析。对于语言行为类型和规则的更为具体的研究则是由后来者完成的。 J.L.奥斯汀以列举的方式提出了完成行为式表述的概念。他认为,当某人以言语进行打赌、命名或者道歉时,我们把这种言语仅仅看成是对行为的“报道”,即看成仅仅是说出某种东西是不对的,因为这种完成行为式表述本身就是完成了某种行为。奥斯汀对完成行为式表述的有效性给出的条件是:“我们通过我们的表述所有意使用的惯例性步骤(conven.tionalprocedure)必须实际上存在”。由这个条件所引申出的两条规则是:第一,“人们所沿用的惯例必须存在并且为人们所接受”;第二,“我们旨在其中沿用这种步骤的环境必须与沿用这种步骤相适应”。可以看出,奥斯汀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对语义、语法和句法进行研究的樊篱,研究了语言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