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佛家和道家的修性秘诀

天机—佛家和道家的修性秘诀

声名:本秘诀乃神来之笔,本人亲自挖掘,得者请用心领悟,勿再转载。切记!

佛家修性秘诀: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已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道家修性秘诀:

倚天为顶地为炉,两般药物团乌兔。采取阴阳水火交,时间顿把玄关悟。全仗天罡搬运动,也恁斗柄迁移步。退炉进火最依时,抽铅添汞相交顾。攒簇五行造化生,合和四象分时度。二气归于黄道间,三家会在金丹路。悟通法律归四肢,本来筋斗如神助。一纵纵过太行山,一打打过凌云渡。

谈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行方法

谈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行方法 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讲证道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证道的方法只讲了一种:“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原文]《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B] [注解]证道的唯一方法就是:“心”虚寂到极点,“心”清静到极点。老子说:我的功夫也无它术。万物千态万状,并列于前,但万物本来不有,从无以生有,无论万物千变万化,我只看作全体皆无。目前万物虽是暂有,但毕竟归无(各归其根)。物既然本来是无,心也就不有,物我两忘,寂然不动,归于无就是所谓的“静”。命,是人的本性(即潜意识,也叫元神),赖有形的身体而生存。人虽有形,然而形本无形,能忘掉这个有形的身体,见到无形,人的本性就会自然显现(静曰复命),也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本性,就是常久的道,见性就能长生久世,所以说“复命曰常”。能够见到本性,长生久世,就会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说“知常曰明”。由于世人逐物妄生,贪欲无厌,所以见不到本性。见不到本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有“妄想”,“妄想”是不能见性的祸根,所以说“妄作凶”。人若能见到本性,就能合道而行,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心”自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所以说“知常容”。人能体会到万物一体,慈爱之心油然而生,不但与宇宙众生同体,与山川河流皆是同体,你就会爱宇宙万物,因为爱万物就是爱自己,你就会心包虚空,哪里还有“我”之私心,所以说“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于内,则为圣;施之于外,则为王,凡明君都是证道的乘愿再来者,所以说“公乃王”。王能法于天地,合乎天心,合道而行,所以说“王乃天”。天心就是合道,合乎自然,所以说“天乃道”。道不生不灭,是宇宙的本原,所以说“道乃久”。人得此道,就能身虽死而道常存,能长生久世,所以说“没身不殆”。也就是永远脱离生死。 之所以释迦牟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而老子只有一种,是因为下手的功夫不同。释迦牟尼佛是从事相入手,因为众生的层次千差万别,修行的方法也就因人而异。世人都以世间事物为实,释迦牟尼佛就教你先从实物入手,逐步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虚假的,最后进入虚空,即从有相逐渐进入无相,从“相”上逐渐认识“体”(宇宙本体——虚空)。而老子上来就叫你认识“体”,修虚空。所以老子是度“上上根器”的人的,上、中、下根器的人都理解不了,都无份。 地球众生沧海桑田变化的周期大概是八千至一万年左右的时间,这一个周期叫一代文明,我们这代文明是从炎、黄开始的。在我们这代文明中,有三个佛到人间来教化众生,也就是做教育工作,称作“龙华三会”。第一个到人间来的是燃灯佛,他在三皇时期就多次到人间

养生

最方便易行的补肾秘法:男士小便时,舌抵上腭,咬紧牙关,踮起脚尖,然后以不太快的速度排尿,并排净。这种踮起脚尖小便的方法,能在1个月至半年的时间里使牙齿牢固,肾功能也能变强。同小便一样,大便的过程中也应该咬紧牙关,缄默不语。不要小看这个方法,卫生间是人们每天必然报到的地方,如果能够坚持此法,则养肾之功大矣。 锻炼肝肾功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两腿分开劈叉。这时您两条大腿内侧会酸胀紧绷。而这紧绷的地方就是肝肾经的循行路线,肝肾经要一起锻炼,才会协调一致。然而,即使功法精妙,您一定还要有些耐心和信心才行,不要今天刚练习,明天就希望有显效。做“还阳卧”的时候,大腿内侧有酸胀紧绷的感觉,尤其是胯部,特别酸痛。当两胯打开时,睾丸与阴茎得到充分的放松,血液循环更加的良好,生殖器官得到更好的滋养,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明“还阳卧”的提高性能力的原理。 “还阳卧”的练习心法是:身体自然平躺,髋关节放松,腿似环,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最好直对着会阴(如果能顶着会阴最好)。两手心放于大腿根部附近,掌心向着腹部。仰卧由于着床面积大,压迫力较小,身体更容易放松,身体的放松加上一定的姿势,可以很快地使阳气和肾气充盈起来。肾阳气相当于命门的真火——一个生命力的大小关键就是看命门的阳气是否充足。摆这个姿势,就是为了更有利于肾阳气的充足,因此补肾的作用非常明显。 把还阳卧再提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仰卧,两脚心相对,腿似环,两手重叠或交叉轻轻的放在头上,手心对着头顶百合。这个姿势既能补肾气又可放松头部,对失眠、神经衰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上面两臂围成一个圈,可以使肾气不往生殖器上走,而是拉到中脘的深处;下面两腿围成一个圈,有利于周身气血沿腿循环到身体的当中。

隐仙派丹诀述要

隐仙派丹诀述要 *导读:先说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在网上看了很多的道友 高谈阔论,这是一件大好事,道家仙术终于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但是 先说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在网上看了很多的道友高谈阔论,这是一件大好事,道家仙术终于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但是话又说回来,很多道友见地不真,如果私心自用,难免不会出问题,到时候这笔帐只怕又要算到仙学的头上。在下虽然功夫不好,但初步的见地总是有的,只能义不容辞写点东西来纠偏。也算对仙学作点贡献吧。 说到仙不能不说道。道,有人以为很复杂。以至于作出大幅的文章来阐述,其实这种人根本就不懂。道本至简,我们每天的点点滴滴,无不贯彻着道的真义。一部《道德经》五千余言,说到底也不过说的道的本性,至简而赅。而《淮南子》洋洋大篇,却说不尽道?为何?因为它说的是道的表现,即道的外涵,道包罗万象,当然说不尽了。我们初步工夫先不去管这些,只问学仙是为何。一般人当然是为了长生。不管你信不信仙,每个人在未勘破生死之前,无疑都希望长留在这世上。学仙是长生的唯一选

择,所以古今无论什么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说到死都是很害怕的。故惜时成为文学的一大景观,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到老毛的还看今朝,无一不是极好的例证。故学仙的初步目标就是学会长生。 如何长生呢?为什么学仙的较普通人能长生呢?这是我们 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仙家认为人本长生,只因后天不会摄养,乃至于不但不能维持原来的生命限数,反而要短寿。不知道长生就是不懂道,不懂道所以才会不知如何調养。 以上几点似乎无关宏旨,其实有人一辈子研究仙学,只怕连此等学问都弄不清。先说这些,无非是为了与世间一切其他学术区别开来。 下面说仙学的基礎。仙学重先天一炁,长生*他,圣化也*他。先天一炁是什么,怎么也说不清。诸位须知凡是先天的,都是如此,不是能说得出的。回忆学仙之初,总叹师传不清不楚。到了自己初入玄关,才知此种境界任你如何说,是不可能言清。能说的只是指出一条道路,让大家有门可入。现在人家编出种种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1教学提纲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 1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 前言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这门功夫无论对于练武和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神奇的功夫。功法极为简单实用,即使寻常未练过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技法修炼十五分钟,一个月后便可达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至零上40°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为大无穷。其实,这门功夫是修道之人所应必修的基础功夫。在古史记载中,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经常不妙不食达数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于这门功夫的奥妙神奇。修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尤其为了锻炼心性和身体,经常游方行脚遍天下,以化缘乞食为生,因此有一个好身体以应付气候的恶劣变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恶奴野犬的袭击实属必要。如果能练成这门功夫,则足以应付这些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意外袭击。因此,这套功夫实为入道修行的必修课。当世武当山紫霄宫进人朱诚德便精通此功,可达不畏寒暑,长力致远及辟谷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简便易行。无论有无又化根基,只要师傅点破迷津,均可修炼成功。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诚哉斯言!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畏寒暑及铁布衫抗击打是无限神秘的,可是这门功夫的道理却几句话就可点透。有多少练武老,为了追求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练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本人也曾是其中之一。自从追随两位裴锡荣、金子弢恩师习艺后,得受此千古奇艺,始知平淡之中蕴天真之理。从此以后,有不知感冒风寒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数日下饮不食也属寻常事。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气'字。这个"气"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神秘奇特的"恭,更不是所谓内功中的真气,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操作这口"气"、锤炼这口"气"而已!所以,修炼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从12岁少年到80岁老人无分男女,只要精神与身体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炼成功。 功法歌赞如下: 寒暑铁布衣,奇功世间稀。三丰祖师传,后学应谨记。阴阳合于心,寒暑两无碍。 男女有别法,修炼要注意。一气先和合,九九须抟聚。再以息贯之,鼓荡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无力。更将金刚柞.毛穴可封闭,自可辟五谷,又可却宿疾。 手足力无穷,身披铁布衣。言行依道理,动静可如意。 2、上身保持不动,双脚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放。 3、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确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

地理辨正范老五秘传心法

作者范老五啟敬氏註 世俗論龍。不明高山平洋。乃是兩事。於高山則宗喝物點穴之虛議。及至平洋。亦以山龍脈息求之。高山既昧。平洋亦誣。歸厚一篇。專為平洋而作而水龍之法盡於此矣。千古不傳之訣。忠告有生。一片孝敬之心。永錫爾類。自是民德歸厚矣。斯與楊公撼疑二經。並駕齊驅。惜失作者之名。然閱其文義。非天下之至精。則不能與於此也。有謂蔣大鴻得天宮之秘。因著此篇。門人范生為之圖註。而范氏謂是佚名。古本繫明冷謙註。然蔣大鴻自謂地理辨證之外。止有天元五歌。別無他本。據此則范氏之說為確。原本註義。剴切鮮明。後人多以意見增刪。故間夾雜不真。今增天元理數。悉為考證。并馭極章註末。附蔣大鴻黃白二氣說。審運章註末。附余所撰中元餘氣辨。雲菴蔣國宗城氏註。 化氣章 一元氤氳。生天立地。發育萬物。惟人為貴。陽精天降。陰魄地制。陰魄是骨。陽精是氣。兩儀備精。五行全器。乃具三才。乾坤始立。天有混劫。人有死年。勝陽還虛。留陰反泉。是曰歸藏。葬禮具焉。金玉非寶。石槨非堅。茍求厚葬。擇地為先。既得吉兆。裸葬何嫌。地之真氣。與天元符。與魂魄符。反氣涵濡。二曜周環。五行相摩。精華蘊結。枯骸復蘇。靈魂休暢。翔步玄都。子孫精魄。祖父俾昌。如彼草木。播種在秧。根荄膏澤。枝葉光芒。基本若潑。枯落天狂。吾觀凶葬。棺槨復崩。螻蟻所食。寒泉所凝。狐狸蛇蝎。窟穴是憑。骨化怪異。冥頑不靈。子孫滅絕。宗祠便傾。此理不誣。聖賢所教。盡性窮理。造通地竅。世有迂儒。高視遠蹈。不相厥宜。棄親於道。且云禍福。上士共笑。詎意覆宗。翻成不孝。亦有狂且。狎天行暴。否德不臧。侈求地道。屈指輕謀。終無明效。惟彼哲士。體道通元。地名法象。心曰先天。先天已立。法象用全。心為地天。詔我後賢。 冷謙曰。此章言人與天地同是一元之氣所生。人身有一天地。且陰陽五行之氣既歿。陽氣上升於天。所存軀竅。即是陰魄。復以之歸藏於地。所謂葬也。既葬之後。又得日月五行陶鑄之靈。生其既死之魄。枯骨復生。人子能善。安其父母祖先至陰之魄。則魂變真陽。飛升天表。此孝道之最大者也。子孫精魄。即組宗之精魄。故死者受氣。生者榮昌。此根本枝葉。一氣相通。不易之至理也。上之為聖為賢。雖於性命立極。宜非陰陽所能拘。然必其先人能受山川淑瑞之秀氣。而後乾坤道寶。萃於其躬。下此而富貴名壽。無一非地之所司。古之大儒。首推此義。惟以安親報本。原非邀福私心。然祖宗一氣相感。先靈之安與不安。託之渺茫。無從可驗。故即於子孫之隆替。卜祖宗之安危。世儒動曰。我非求福。惟以入土為安。輒以委之凶地。或至翻棺覆槨。螻蟻寒泉之侵骨。質化為怪物。祖宗陰魄消散滅絕。致有覆宗絕祀之禍。豈非不孝之大者乎。然大德受大地。小德受小地。不德受惡地。天有一定之律。若狂人不知修德。妄希大地。鬼神必塞其聰。將以凶為吉。轉禍成殃。良可畏也。蓋心是太極地象。陰陽太極。既妙兩儀。是從山河大地。總是一心所化見。茍能修德存心。則我本來之地。已見自然而得佳壤。此我即先天之學。萬事萬化生乎心。立乎陰陽五行之先者。故又歸乎心。殷殷致戒云。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从过至今已经有了诸多的解读,但是事实却是,解读的人很多,真正去实践的人却是很少。老子的道德经很多时候并不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去解释和说明一些道理,更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本文也是想从现代社会的诸多现象中去解读和归纳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些言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现代社会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中国的历史上,佛道儒三家并立,道家算是三家里相对影响较小的一个,也是在历史上没有影响朝代进程的一个。道家算是由老子创立,《道德经》更是大众读物,但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来看,道家的思想不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且佛道两家都是出家人,讲究远离是非,无关俗世。出世之人,讲究清心寡欲,无关功利,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连寺庙里的和尚都没做到这一点,出世和入世,其实在现代社会看来,差别也并不是那么大。但是道家思想仍有其可学习之处,只是道教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佛教在唐朝达到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也是道家最为弱势的时期。而道教的人到最后多追求长生,炼制丹药,虽多为帝王所用,但跟平民百姓都没有什么交集,这也是为什么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的原因。尽管道家不像佛家那么声势浩大,却也出了诸如张三丰这样的名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影视作品里,张三丰在布道之时最常用的句子。 古人重名节,但是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都是臣子为君主死节之时最常见的现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远胜事情本身的是非。然而,史书上所肯定的很多名,未尝不是错。名,有好有坏,但中国历史上为一己之名而在实质上贻害底层民众的人为数不少。试想古代那些功高盖主的将军们,帝王们,哪个不是踩着千万士兵的姓名而被人景仰。汉武帝远驱匈奴,文景二帝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所积累下的国力,损耗大半。汉军死伤几何,却无人在意。匈奴投降者亦被斩杀。文治武功,汉武帝已经成为正面角色。被称为奸雄的曹操,在占据兖州之后,属下程昱制人肉脯救活了无数青州的黄巾兵,却在徐州为报父仇而屠城,在官渡之战之后坑杀袁绍军降卒。是他嗜杀?非也。袁绍军降卒甚多,然曹操军在官渡之战前就已经粮草不济,自军都难以在回师途中不断粮,袁绍军就只能看着活活饿死。于公于私,袁绍军降卒都是必死之局。恶名与好名,往往只是一线之差。然而,在真正意义上,二者并无实质差别,都是杀人,只不过一个是敌国,一个是敌对势力,民族不同。所谓正义与邪恶,很多时候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其实在利益的分化下,什么是正义,何为道,你谁能分得清。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如果人民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欲望之争,便也就不会有人自以为聪明,要鼓起人的名利之心,作起祸乱,正是如今贪官之所为。送贿受贿也皆出于此也。埋怨现实残酷的人,有没有想过,造成

彭祖文化整理材料

彭祖文化资料搜集 一、彭祖介绍 彭祖,姓籛(Jian)名铿(Keng),殷时大夫,颛顼之孙,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养生学家和令人仰慕的中华大寿星,彭祖不但长寿,享七百六十七岁,而且还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树立了养生长寿的楷模。 ◆职业:大彭国第一代始祖 ◆信仰:先秦道家先驱之一 ◆主要成就:烹饪鼻祖,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 气功祖师,中华武术文化的鼻祖 房中始祖,中国最早的性学大师 长寿始祖,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 二、彭祖文化介绍 彭祖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徐州,是彭祖故国,彭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彭姓的发源地。彭祖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 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至今又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 在哲人看来彭祖为得道之人,为集上古养生术大成之人。诸子百家尽管学术思想不尽相同,但多引彭祖为据,以增强其立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足见彭祖惶惶于哲人心中,长留于哲人哲言。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彭祖文化热”迅速兴起,养生文化产业纷纷兴办。彭祖文化的构成,其核心即是彭祖养生学。

(一)彭祖养生文化 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长期流传。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彭祖的养生之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医疗保健实践记载。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彭祖导引术,彭祖服气术,彭祖房中术等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尤其是彭祖作为烹调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尊重,代代有传人。彭祖所首创的名肴做法,虽多数失传,但也有流传下来的。 (1)彭祖烹饪文化 彭祖是烹饪鼻祖,厨师的祖师爷,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发源地,被誉为“中华食都”。彭祖首先发现了食物的医疗功效,提出了“药食同源,以食养生”的养生理论,开辟了中国文化的膳食养生之道。如彭祖发明了雉羹(徐州人爱喝的饦汤)和“羊方藏鱼”等系列菜名,开创了烹饪文化。 彭祖相传他因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彭城也是我国唯一以厨师命名的城市。 彭祖饮食文化。特级厨师胡德荣对此有专门研究,出版了《徐州古今名馔》、《金瓶梅饮食谱》、《中国道家托荤素食谱》等多部专著。 (2)彭祖武术文化 彭祖首开武术文化先河,彭城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4300多年前,彭祖创始武术气功导引术,追求“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境界,是中国最早的古代健身术。据于学强先生介绍,在编著武术专著《彭城武林》的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表明,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起初的武术形态存在很强的包容性。由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的《中国武术史》印证:“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代,及秦汉形成统一以前的时期。”彭祖发明导引术的时代正是远古的夏商时期。气功导引术即是中华武术形态的最早雏形。庄子的《刻意篇》是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

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

_道德经_与佛教思想之比较浅探_周洁

5道德经6与佛教思想之比较浅探X 周洁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在5道德经6研究领域,对5道德经6的佛教解读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佛教思想领域,对5道德经6内容和使用方式的探讨虽然不绝如缕,但也始终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对5道德经6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出分析。为尝试弥补这一缺失,谨以隋代吉藏5三论玄义6和明代憨山5憨山道德经解6为主要参考资料,按照佛教分析理论的传统架构,从见地、修持、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对5道德经6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道德经;佛教思想;见地;修持;行为;结果 中图分类号:B95;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1X(2009)02-0045-05 A Study on the C omparison between Tao Te C hing and Buddhist Thought ZHOU Jie (X iamen U niv ersity,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the study on Tao Te Ching,people did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for it.Although the discussion on its content and using w ay lingered on among the field of Buddhist thought,there isn.t a theory analysi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ao T e Ching and Buddhist thought.In order to make up this important theoretic insufficiency,this ar-ticle makes the com parison betw een these tw o thoughts from four aspects:v iew,practice,action and fruit,w hich is also traditional Buddhist w ay of analyzing a theory,and mainly consults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Three Treatises w ritten by Ji Zang of Sui dynasty and Annotations of Tao Te Ching w ritten by Han Shan of M ing dynasty. Key words:Tao Te Ching;Buddhist thoug ht;view;practice;action;fruit; 老子5道德经6可说是一部体系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思路是经由道体的运动规律得出人的行为取舍标准,其中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可以说是5道德经6的理论基石。而在佛教思想方面,与之相应的有/诸行无常0的思想。众所周知,佛教思想以真空实相为本而施设方便。/诸行无常0,作为/四法印0(有些派系归结为三法印)之一,在佛教思想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5道德经6所包含的远离观待、无私、无为等观念,与佛教思想中的般若、不二也非常相近。还有,在世界的本质方面,老子提出道体,佛教相应的也有阿赖耶识。 基于以上这些相似之处,历代许多佛教学者对5道德经6思想做出了许多分析,态度褒贬不一。其中隋代吉藏(549)623)、明代憨山(1546)1623)的态度较有代表性,前者偏于批判,后者则偏于褒扬。当然,历代佛教学者对5道德经6做出不同的评价,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在这里以吉藏、憨山的观点为主要参考,拟从佛教分析理论的传统架构,即见地、修持、行为、结果四方面出发,来客观地探究5道 第23卷第2期2009年6月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23,N o.2 Jun.,2009 X收稿日期:2009-04-26 作者简介:周洁(1984-),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佛教思想的学习研究。

易经·论语·道德经·佛经

《太极》 太极图告诉我们: 一、 见仁见智永远存在, 这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二、 相对客观有主观, 相对唯心有唯物, 相对微观有宏观, 相对矛盾有统一, 高低、内外、正反、大小、长短、远近、新旧等等。 三、 有所变有所不变, 有绝对的相对有绝对的绝对。 矛盾是绝对的相对, 统一是绝对的绝对。 变和不变、绝对和相对, 既矛盾又统一。 四、 相对有,相对的创造性; 绝对有,绝对的局限性。 相对有,相对不断的创造; 绝对有,绝对不断的局限。 相对有,相对的已知; 绝对有,绝对的未知。 相对有,相对问题会不断化解; 绝对有,绝对问题会不断产生。 五、 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对: 有相对的相对,有相对的绝对。 太极: 有相对的太极,有相对的无极。 自然宇宙:

矛盾统一、相对绝对、无极太极。 七、 身心: 矛盾统一身心无极太极: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热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为、生死病康、胖瘦美丑、男女老少、寿夭残健、嘴巴开合、眼睛睁闭、新陈代谢、手心手背、前后内外、情绪起伏、得失成败、坐立住行、吉凶祸福等。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易经》 一、无极太极能解释宇宙自然 无极太极包含0123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3(移)为动静:阴阳动静,缓速显隐。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易: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异: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移:动静——善恶吉凶、缓速显隐。 阴阳自然合和无极太极: 1.一化二——阴、阳, 2.二化三——阴、太中阴阳和合、阳; 3.阴化二——阴中阳、阴中阴, 4.阴化三——阴中阳、阴中阴阳和合、阴中阴; 5.阳化二——阳中阴、阳中阳, 6.阳化三——阳中阴、阳中阴阳和合、阳中阳; 7.和合为一。 人 身心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胎息法”历史上的四大流派--我对胎息法的认识之一 关朝

“胎息法”历史上的四大流派关朝 胎息法是内功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什么是胎息法从古至今争论不断,未有定论。我是习武之人,习武练功几十年也练了几十年的胎息法。为了方便大家对胎息法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首先梳理一下历史上胎息法的几种主要流派并加以简单点评,以供大家参考: 一、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 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历史上主要有葛洪的抱朴子胎息法和彭祖闭气功。 1、抱朴子闭息法: 葛洪(公元284-34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名医。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又有《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良吏传》十卷、《集异传》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八卷、文集三十卷,又杂抄经史百家方技成三百一十卷。一共有五六百卷之多,所以前人曾感慨说“六朝著述之富,盖无如葛稚川者”(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六朝》)。《抱朴子.内篇》,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但本功法并非葛洪所创,而是葛洪根据师传整理而成。具体练法为每日子后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静心,摒绝杂念。先鼻缓缓吸气,吸气极满后闭目不息,随即默数数字,自一至百以上。当闭气至极,则以口缓缓吐气,吸气或吐气皆须极细极微,毫无气息出入之声,以鸿毛置鼻孔处纹丝不动为标准。练习日久,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字可达数百以至数干,在此期间将自然出现胎息状态。“得胎息者,

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2、彭祖闭气法: 彭祖,姓钱名铿,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言都说他获寿800多岁(据传当时70天为一岁,实为150多岁)。彭祖闭气功功理主要是把人体肺部的空气吐净,使肺部(包括整个人体内部)形成真空,产生负压状态,并通过这种负压打通肺部经脉。按中医理论,肺朝百脉,肺脉一开,则百脉俱开。在人体所有经脉中,哪里经脉与玄关相通则相应的玄关也将被打开。 关朝点评:练习闭气法能使人长寿古文献记载和当今社会都有实例可以证明,从上述闭气法练法的叙述中可以看到,闭气法修炼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以口鼻呼吸的“息停脉止”境界。也就是人们把达到“息停脉止”和“内呼吸”作为胎息法最高境界的标志,但如何达到“息停脉止”和“内呼吸”的境界则是自古至今胎息法习练者探索的主要内容,也是各派争论的焦点。 二、以后天返先天为宗旨,类比胎儿在母体内以脐带呼吸的方法而衍生的神阙功、命门功、会阴功(海底功)等“先天呼吸”方法。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此种练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人出生后用口鼻通过肺部呼吸的方式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着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着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

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诀配有动作,这次新编创的健身六字诀也配有动作,但这些动作是配合吐纳调息的,并不占主导地位。了解六字诀功法中以调息为核心,有助于在练功中抓住重点。 此外,六字诀在古代也有称“六字气诀”的,这就更强调了调息吐纳的重要性。六字诀的六个字嘘、呵、呼、呬、吹、嘻在练功中要读出来,但读的目的是为了调气息,而不是听声音。宋代邹朴庵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就是此意。读不同的字要有不同的口型和发音位置,从而引导不同的气息呼出。“六字气诀”的名称就强调了引导气息的重要性.即强调了发音的目的。理解了六字诀中发音与气息的关系,对练好六字诀也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学院:旅游学院年级:2014级班级:旅游管理类四班 姓名:吕晗雪学号:201441100134 摘要:儒家偏于世间法,道偏于出世法,佛法则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而已出世法为究竟,在中华人文的时空观,形成了可纵可横的三个阶梯与稳固的三足鼎立。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则以微观事物辩证与论证方法,探索着人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宇宙万物之根本;作为独特的人学,辨证着人生之方方面面,解释了许多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各门哲学,没有圆满解决关于心的答案,东方西方的历朝历代,存在究竟反省关于人的真理,而佛教哲学本身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传入禅宗汉族佛教三教并行儒释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又叫“释教”、“佛陀”、“浮屠”、“浮图”。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一、佛教的创立及传入 1.佛教在印度创立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正处于种姓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印度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列国纷争,诸侯称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古印度伽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于二十九岁时出家,辗转修成无上正等正觉,创立佛教。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此后,佛教在印度逐渐壮大。释迦牟尼坐化一百年后,部派分裂。 2.传入中国 佛教起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凝聚复合的产物,特别是汉传大乘佛教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仕宦大夫无不用佛教思想理念陶冶性情,规范身心,并用其倡导伦理,净化社会。 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与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的神,而当时佛教学者也称佛教为“佛道”,“道术”,谓“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理惑论》)。 二、儒教和道教——中国的本土宗教 中国文化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自夏、商、周三代前后以伏羲画八卦而建立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文的基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是《易经》代表着原始、质朴、科学、哲学的中华文化的最早阐释。第二阶段为周、秦之际,产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互为异同的天下,复经秦、汉前后的演变,渐次形成儒、道、墨三学说思想特立独出的形态。第三个阶段为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产生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鼎峙的局面。

太极拳文化和哲学思想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子》、《庄子》、《易传》及阴阳家和道家学说上。 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但中国的哲学思想真正形成理论体系却是在战国乃至秦汉年代。这里,我们先简略地综述有关“阴阳”的史据考察。《老子》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此,老子明确提出了“阴阳”属性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这是道家对阴阳学说的最早理论贡献。《庄子·大宗师》中继续发展了这一观点:“阴阳于人,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不仅如此,道家在观察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中,发现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辩证法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二章),提出了“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的著名辩证学说,为以后的阴阳理论体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辩证基石,这就是道家对阴阳理论形成的巨大贡献。 战国后期的苟况在其著述里也举起了阴阳理论的旗帜。《荀子·礼论》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肯定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定了鬼神支配万物的存在。《荀子·天论》中就指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在这里,荀子指明罕见现象也是服从于阴阳的规律,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迷信而畏惧是不正确的。 “易传”中凡有关“阴阳”范畴的论述源于道家,凡“五行”方位说及“天人感应说”来自于阴阳家。统观先秦至战国以前儒家《论语》、《孟子》等等学说中,均没有涉及阴阳五行方面的记载,便是有力的说明。从占典太极拳哲学理论中可以发现,它的很多要求和方法以及运用原则,都离不开道家哲学理念。如《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欲之。”这种认识方法沦就在太极拳诀中体现出来,“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等。 《老子》云:“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正是“以柔克刚”,在具体运用时则要求“以弱为本,舍己从人”。 太极拳古典哲学理论中,有关“阴阳”相互间既统一又互相转化的思想随处可见。《太极拳论》中载,“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瓦济,方为懂劲”,上述沦说就体现了有关这一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引伸。 二、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的论述强调“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记载见于《书经·洪范》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种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沦”。 《礼记·月令》也是阴阳家的著述,书中概括的告诉君民心当按月做什么事,以便与自然力保持协调。这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它的表述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同时又是时间结构。如,阴阳家把四季

佛家与道家的区别在于成就不同

佛家与道家的区别在于成就不同,佛家的最高成就是解脱之后,发菩提心自利利他,而道家的最高成就则是彻悟太极,羽化成仙!在度众解灾方面,佛家注重调解,也有降魔仪轨,但轻易不用。而道家则讲究设坛施法,调集天兵天将,降魔除妖,以保一方平安!下面的文章来自惭愧道人的空间(笔者已重新编辑、取舍),为一道家师傅的真实经历与参悟记录,可以为我们修道之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尤其对与灵异有缘者,该怎么样来对待自己的特殊缘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知识!故修道者万勿轻视,妄生分别,而错过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那将是自己修行上的重大损失! (一)观香知识说到香,末学讲一点心得。香者信香,既是通信息之香,人与神沟通之用。许多正在上升中的仙道需要香火,不是要味也不是要量,为什么需要香火,说一句话大家就会明白,香点着后是什么?冒烟!烟往哪方向?只会向上不会向下!明白了吧!就是要这个上升的信号,人对别的会主观认不认同,但谁都承认烟往上冒,这个就是固定念力,仙道需要。高层的神灵仙道不需要后天香火信号,他们已经参赞化育与道合一了。关于香路的观法民间和道门中有很多著述,有三根,七根,九根,二十一根三十六根,七十二根,八十一八十三根,最高一百零八根,真正的玄门观香是36 根天罡香数,归九宫太极,主香付香分香龙,有完整全套的修炼与运用法。为答谢道友们的厚爱,今讲一

讲三根香的观法与特征,在下乃引玉之砖,不到之处望高师指正。 1、观香路的一般常识:观香路需要自己或是亲属亲来,先礼拜后咨询。并压香礼在香炉下。磕头的时候隐态信息会随香神到燃着的香上,然后通过香头传达给看香者。观香不需提供任何生辰手相面相,观香路看香不看人,香路上随机现实来人信息,读出即可明白,占仙骨佛骨邪骨的,观香最灵验,但道低的观香者会被客体压住看不出。观香的堂一般都是道家出道或是仙家出马,很少佛家坐堂。观香主要擅长看灵异附体与邪病或被人放口下蛊和破阴阳宅,还有官财婚病灾,一个堂一般擅长治病破法或是预测某样,很少全面,因为主法香神也是术业专攻,有几路香神就能看几样事,这个在头一上香看香头的主香根数就能了解一些,香道玩的好的高师可以在准确预测的同时改变香路以运筹帷幄。 2、最基本的观香密窍香路大致分为十八个要点,以这十八个要点的搭配来翻译神意。1、用香:选择黄色结实一尺二香,用草香,柏壳香,榆树皮香,不用高级香及其他颜色香。2、点香:点香时香要根根分开的,不可粘连,点着完全,火苗上窜为吉,不要扇更不要吹,不起火冒黑烟点不着为凶。 3、收火:插香于炉,平整直立,紧凑中正,火头保持住为吉祥,时间越长越好。 4、香花:一般无焰火的草香,火花四溅极其明亮而且啪啪作响为十分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1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 前言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这门功夫无论对于练武和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神奇的功夫。功法极为简单实用,即使寻常未练过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技法修炼十五分钟,一个月后便可达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至零上40°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为大无穷。其实,这门功夫是修道之人所应必修的基础功夫。在古史记载中,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经常不妙不食达数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于这门功夫的奥妙神奇。修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尤其为了锻炼心性和身体,经常游方行脚遍天下,以化缘乞食为生,因此有一个好身体以应付气候的恶劣变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恶奴野犬的袭击实属必要。如果能练成这门功夫,则足以应付这些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意外袭击。因此,这套功夫实为入道修行的必修课。当世武当山紫霄宫进人朱诚德便精通此功,可达不畏寒暑,长力致远及辟谷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简便易行。无论有无又化根基,只要师傅点破迷津,均可修炼成功。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诚哉斯言!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畏寒暑及铁布衫抗击打是无限神秘的,可是这门功夫的道理却几句话就可点透。有多少练武老,为了追求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练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本人也曾是其中之一。自从追随两位裴锡荣、金子弢恩师习艺后,得受此千古奇艺,始知平淡之中蕴天真之理。从此以后,有不知感冒风寒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数日下饮不食也属寻常事。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气'字。这个"气"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神秘奇特的"恭,更不是所谓内功中的真气,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操作这口"气"、锤炼这口"气"而已!所以,修炼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从12岁少年到80岁老人无分男女,只要精神与身体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炼成功。 功法歌赞如下: 寒暑铁布衣,奇功世间稀。三丰祖师传,后学应谨记。阴阳合于心,寒暑两无碍。 男女有别法,修炼要注意。一气先和合,九九须抟聚。再以息贯之,鼓荡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无力。更将金刚柞.毛穴可封闭,自可辟五谷,又可却宿疾。 手足力无穷,身披铁布衣。言行依道理,动静可如意。 2、上身保持不动,双脚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放。 3、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确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 4、座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松状态,尤其肩部松垂。 5、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随身体下按至小错前,双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对,五指自然分开。此势即为"大乙七返桩"定势,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成120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使阴部两睾丸及阴茎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横撑胯根,并意念阴部阴道口子宫口微微开张。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6、现在开始调呼吸。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外。注意,缓缓地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人热气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