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孙过庭《书谱》:“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里提及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他或在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但宋朝大批评家董遖在《广川画跋》里说得好:“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秘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所以千笔万笔,统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正如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古人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石涛《画语录》也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正是因为这奇特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中国书去从一笔入手,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弩(直竖)、趯(钧)、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可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欹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家张旭内心有触动时就会写草书表达,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全部寓之于书,其书法的目的是借自然界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

B.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基本元素,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

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体现了中国书法具有的壮美倾向。

D.点画的空白处在书法中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大书法家邓石如认为,空白处造就了汉字的妙境,在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采用引证法,用《书谱》中评价王羲之的话来引出了论题“中国书法艺术为何有较强的审美属性”。

B.文章从中国书法取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以及书法的空间美等角度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性的来源。

C.文章中举蔡邕、赵子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而创制的。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运用了引用论证并穿插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便文章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书法作品反映出他愉悦快乐的心境、郁结不舒的愁苦和神思纵逸的气质,由此

也能证明中国书法拥有可以抒写出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

B.蔡邕认为书法字体必须“象其一物”,目的是要通过认真摹写物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而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写“为”字前先习画鼠形的做法深得此理。

C.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是通过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的。正是中国书法用笔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D.无论是点还是横,在书写时都要讲究“势”,集中全身之力于笔端,使笔迹体现出书法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珠宝

莫泊桑

妻子的去世让郎丹先生悲痛不已,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因为她一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回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顺着一条条大街,朝部里走去,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走进和平街口的另一家首饰店。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

“嗳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这一次,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商人打开帐薄,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的。”

他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

——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他请人送他回家,随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他伤心地哭到天黑,最后他又疲乏,又伤心,支持不住,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一万八千法郎!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首饰商人从抽屉里取出十八张大钞票,点了一遍递给朗丹。他用一只颤巍巍的手把钱放在衣袋里。正打算出去,又转过身来,垂下眼睛,对一直在微笑的商人说:“我……我还有别的珠宝……都是从……同一个人那儿继承来的。您都愿意收买吗?”

商人鞠了个躬,说:“当然愿意,先生。”

一个钟头以后,他回到首饰店,到这时候他还没有吃早饭。他们开始一件件地研究,一件件地估价。几乎全部都是这家店里卖出的。

朗丹现在也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他发脾气,要人把帐薄给他看;随着金额的增加,他的嗓门也越提越高。

大粒的钻石耳坠两万法郎;镯子三万五千法郎;胸针、戒指和链坠儿一万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镶成的首饰一万四千法郎;一条当项链用的金链连同吊着的独粒钻石四万法郎;总数共达十九万六千法郎。

商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

“这些东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在珠宝上了。”

朗丹一本正经地说:“这也是一种存钱的方法,并不特殊。”他又和买主约好第二天还要约请行家复查,然后走了出来。

他到瓦赞饭店吃了中饭,喝的是二十法郎一瓶的酒。吃完饭,他叫了一辆马车,到布洛涅树林去兜风。他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气望着来来往往的车马,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我也有钱。我有二十万法郎!”

他想起了内务部,连忙叫马车送他去。他大模大样走进科长办公室,说:“先生,我是来向您辞职的。我得到了一笔三十万法郎的遗产。”他又去和老同事们握手告别,把自己将

来的生活打算告诉他们;然后到英国咖啡馆去吃晚饭。

他正好坐在一位看上去好像很有身份的绅士旁边,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于是告诉这位先生,他刚刚得到了一笔四十万法郎的遗产。

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侍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丹先生的薪水在妻子的手里时,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可见妻子死前在郎丹心中是一位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太太。

B.“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朗丹先生第一次离开首饰店一再走错路,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歉意。

D.通过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莫泊桑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黑暗现实,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贪慕虚荣的嘴脸。

5.小说中郎丹先生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请筒要概括他的心路历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

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这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

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保健品的营销往往是用合法的方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是这种买卖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很难定性为诈骗;而口头的夸大宣传又很难取证。

B.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

C.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D.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的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E.老人被骗后不愿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被子女埋怨,只有少数的人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寻求帮助。

9.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

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

..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

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

.........

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

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

..,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

课读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

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

..,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

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

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

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

常”。

12.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

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 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

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3.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①,东风花柳逐时新②。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

“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颈联化用朱熹谈观书感受的两句诗,形象体现读书的获得感,但“随处满”“逐时新”

又别出新意,比朱熹又更进一层。

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E.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16.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1)《离骚》中“,”两句,写出了流俗的弊病,痛斥人们投机取巧而不顾准则的生活状态。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追慕古代圣贤的两句是

“,。”

(3)《离骚》中屈原用“,”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嫉妒心强的人对任何人的成就都不赞一词

....,甚至还会讥讽嘲笑,泼成功者一身冷水。

②东风标致3008与福特翼虎虽然在动力上不分伯仲

....,但前者在配置上以安全、舒适、高科技的全方面优势精准地诠释出了高性能欧系都市SUV的魅力所在,展现了不俗的潜力。

③人生能有几回搏!选择了高考,我们“高三党”就选择了拼搏。切莫辜负了豆蔻年华

....啊!

④“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暨肇庆金秋经贸洽谈会”拉开帷幕,数以千计的客商趋之若

...鹜.,聚集肇庆新区商务中心共襄盛举。

⑤合上《红楼梦》,眼前尽是一个个玲珑剔透

....的女孩儿,一曲曲令人心生叹息的人世情。

⑥他的文章没有鲜明的论点,架构也乏善可陈

....,难登大雅之堂。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⑤⑥D.③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拥有历史文物资源是一座城市的幸运,可文物遗址保护区不断让步于经济开发,说明管理者对于历史文物的珍视程度,还未与历史文物资源的价值相匹配。

B.因为历史文化名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对大众有陌生感,所以大众对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一定的知识壁垒也是很正常的。

C.新年前后,观众朋友们对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好莱坞影片好评如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英雄与信念的争论。

D.中国提出亚太地区安全构架理念,不是要推倒现有的安全机制框架,而是对现有亚太安全机制进行调整、完善,补充基于双边同盟的亚太安全理念的局限和不足。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怎样把肿瘤抑制基因p53准确送到癌细胞中去呢?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类似于铁传递蛋白的抗体断片。铁传递蛋白是一种向细胞中传输铁元素的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准确地“引导”它们进入到癌细胞中。

①在实验中科学家将装载有p53的脂质体附着在具有铁传递蛋白特性的抗体断片上

②这些受体的作用就是引导铁进入细胞中

③将它们注入患有癌症的老鼠体内

④由于肿瘤细胞的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铁

⑤让老鼠身体中癌细胞的受体“吸引”这些纳米脂质体

⑥所以许多种类的癌细胞都为铁传递蛋白预备了大量的受体

A.①③⑤④⑥② B.①④③⑥②⑤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⑤②①③⑥

21. 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 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人问空

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 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秋山秋水

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 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年年来此

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 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闲看几枝

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22. 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A. 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

B. 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 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D. 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23. 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六处不妥当,请找出五处并改正。(5分)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五周年了。让我们弹冠相庆吧。为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贵网站从即日起到6月7日开展以“‘新世纪中国’与我”为主题的征文,要求这五年来与网站共同成长的各位网友撰文投稿,恳请希望得到您的鼎力相助。对您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为()

(5)将()改为()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

在央视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成败,还听到了一些动听的声音。

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心中的小草不断发芽长大,成为我们想要它成为的样子,一棵大树,一朵鲜花,或者一捧绿叶,都好。”

第三季总冠军快递小哥雷海为说:“十三年前的刻苦读诗、背诗,能够在十三年后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来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跟大家一起互相交流,一起学习,一起分享,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陈珏如曾三次以百人团第一的优异成绩冲上舞台,是大家眼中最强的一匹“黑马”,却在总决赛第一道题便挑战失败。她说:“当我第三次被打回起点后,我每天还是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继续努力答题。就像希腊神话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开始新的挑战。

北京大学机器人女博士陈更,2016至今连续三年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展现了夺目的才华,却没有一次成为冠军,她说:“我从没有想过输赢,能够在学术研究之余参加喜爱的诗词类节目,能够体验与现场的诸多诗词大家交流,就足以让我享受全程。”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不得抄袭,套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