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悖论推理题

数学悖论推理题
数学悖论推理题

数学悖论推理题

1=2?史上最经典的“证明”

设 a = b ,则a·b = a^2,等号两边同时减去 b^2 就有a·b - b^2 = a^2 - b^2 。注意,这个等式的左边可以提出一个 b ,右边是一个平方差,于是有b·(a - b) = (a + b)(a - b) 。约掉 (a - b) 有 b = a + b。然而 a = b ,因此 b = b + b ,也即 b = 2b 。约掉 b ,得 1 = 2 。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谬证了。 Ted Chiang 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说 Division by Zero 中写到:

引用

There is a well-known “proof” that demonstrates that one equals two. It begins with some definitions: “Let a = 1; let b = 1.” It ends with the conclusion “a = 2a,” that is, one equals two. Hidden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iddle is a division by zero, and at that point the proof has stepped off the brink, making all rules null and void. Permitting division by zero allows one to prove not only that one and two are equal, but that any two numbers at all—real or imaginary, rational or irrational—are equal.

这个证明的问题所在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等号两边是不能同时除以 a - b 的,因为我们假设了 a = b ,也就是说 a - b 是等于 0 的。

无穷级数的力量(1)

小学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下面这个式子等于多少?

1 + (-1) + 1 + (-1) + 1 + (-1) + …

一方面:

1 + (-1) + 1 + (-1)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

= 0 + 0 + 0 + …

= 0

另一方面:

1 + (-1) + 1 + (-1)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

= 1 + 0 + 0 + 0 + …

= 1

这岂不是说明 0 = 1 吗?

后来我又知道了,这个式子还可以等于 1/2 。不妨设 S = 1 + (-1) + 1 + (-1) + …,于是有 S = 1 - S,解得 S = 1/2 。

学习了微积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无穷级数是发散的,它没有一个所谓的“和”。无穷个数相加的结果是多少,这个是需要定义的。

无穷级数的力量(2)

同样的戏法可以变出更多不可思议的东西。例如,令

x = 1 + 2 + 4 + 8 + 16 + …

则有:

2x = 2 + 4 + 8 + 16 + …

于是:

2x - x = x = (2 + 4 + 8 + 16 + …) - (1 + 2 + 4 + 8 + 16 + …) = -1

也就是说:

1 +

2 + 4 + 8 + 16 + … = -1

平方根的阴谋(1)

定理:所有数都相等。

证明:取任意两个数 a 和 b ,令 t = a + b 。于是,

a +

b = t

(a + b)(a - b) = t(a - b)

a^2 - b^2 = t·a - t·b

a^2 - t·a = b^2 - t·b

a^2 - t·a + (t^2)/4 = b^2 - t·b + (t^2)/4

(a - t/2)^2 = (b - t/2)^2

a - t/2 =

b - t/2

a = b

怎么回事儿?

问题出在倒数第二行。

永远记住, x^2 = y^2 并不能推出 x = y ,只能推出x = ±y。

平方根的阴谋(2)

1 = √1 = √(-1)(-1) = √-1·√-1 = -1

嗯?

只有 x 、 y 都是正数时,√x·y = √x·√y才是成立的。

-1 的平方根有两个, i 和 -i 。√(-1)(-1) 展开后应该写作i·(-i) ,它正好等于 1 。

复数才是王道

考虑方程

x^2 + x + 1 = 0

移项有

x^2 = - x - 1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x ,有

x = - 1 - 1/x

把上式代入原式中,有

x^2 + (-1 - 1/x) + 1 = 0

x^2 - 1/x = 0

x^3 = 1

也就是说 x = 1。

把 x = 1 代回原式,得到 1^2 + 1 + 1 = 0 。也就是说, 3 = 0 ,嘿嘿!

其实, x = 1 并不是方程 x^2 + x + 1 = 0 的解。在实数范围内,方程 x^2 + x + 1 = 0 是没有解的,但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解。

另一方面, x = 1 只是 x^3 = 1 的其中一个解。 x^3 = 1 其实一共有三个解,只不过另外两个解是复数范围内的。考虑方程 x^3 - 1 = (x - 1)(x^2 + x + 1) = 0 ,容易看出 x^3 = 1 的两

个复数解正好就是x^2 + x + 1 的两个解。因此, x^2 + x + 1 = 0 与 x^3 = 1 同时成立并无矛盾。

注意,一旦引入复数后,这个谬论才有了一个完整而漂亮的解释。或许这也说明了引入复数概念的必要性吧。

颇具喜剧色彩的错误

众所周知,

1 +

2 +

3 + … + n = n(n+1) / 2

让我们用 n - 1 去替换 n ,可得

1 +

2 +

3 + … + (n-1) = (n-1)n / 2

等式两边同时加 1 ,得:

1 +

2 +

3 + … + n = (n-1)n / 2 + 1

也就是

n(n+1) / 2 = (n-1)n / 2 + 1

展开后有

n^2 / 2 + n / 2 = n^2 / 2 - n / 2 + 1

可以看到 n = 1 是这个方程的唯一解。

也就是说??1 + 2 + 3 + … + n = n(n+1) / 2仅在 n = 1 时才成立!

这个推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隐蔽而搞笑的错误。等式两边同时加 1 后,等式左边得到的应该是

1 +

2 +

3 + … + (n-2) + (n-1) + 1

1块钱等于1分钱?

我要用数学的力量掏空你的钱包!请看:

1 元 = 100 分 = (10 分)^

2 = (0.1 元)^2 = 0.01 元 = 1 分

用这个来骗小孩子们简直是屡试不爽,因为小学(甚至中学)教育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单位也是要参与运算的。事实上,“100分 = (10 分)^2”是不成立的,“10分”的平方应该是“100平方分”,正如“10米”的平方是“100平方米”一样。

数学归纳法的杯具(1)

下面这个“证明”是由数学家George Pólya给出的:任意给定 n 匹马,可以证明这 n 匹马的颜色都相同。

对 n 施归纳:首先,当 n = 1 时命题显然成立。若命题对 n = k 成立,则考虑 n = k + 1 的情形:由于{#1, #2, …, #k}这 k 匹马的颜色相同,{#2, #3, …, #k+1 }这 k 匹马也相同,而这两组马是有重叠的,可知这 k+1 匹马的颜色也都相同了。

这个证明错在,从 n = 1 推不出 n = 2 ,虽然当 n 更大的时候,这个归纳是正确的。这是数学归纳法出错的一个比较奇特的例子:基础情形和归纳推理都没啥问题,偏偏卡在归纳过程中的某一步上。

数学归纳法的杯具(2)

下面,我来给大家证明,所有正整数都相等。

为了证明这一点,只需要说明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 a 、 b ,都有 a = b 。

为了证明这一点,只需要说明对于所有正整数 n ,如果 max(a, b) = n ,那么 a = b 。

我们对 n 施归纳。当 n = 1 时,由于 a 、 b 都是正整数,因此 a 、 b 必须都等于 1 ,所以说 a = b 。若当 n = k 时命题也成立,现在假设 max(a, b) = k + 1 。则 max(a - 1, b - 1) = k ,由归纳假设知 a - 1 = b - 1 ,即 a = b 。

这个问题出在, a - 1 或者 b - 1 有可能不是正整数了,因此不能套用归纳假设。

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别以为谬证都是隐藏在数字和字母之中的。下面就是一个经典的几何谬论。

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ABC 。下面我将证明, AB = AC ,从而说明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令 BC 的中垂线与∠A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P 。过 P 作 AB 、 AC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 E 、 F 。由于 AP 是角平分线,因此 P 到两边的距离相等,即 PE = PF 。于是,由 AAS 可知△APE ≌△APF 。由于 DP 是中垂线,因此 P 到 B 、 C 的距离相等,由 SSS 可知△BPD ≌△CPD 。另外,由于 PE = PF , PB = PC ,且∠BEP = ∠CFP = 90°,由 HL 可知△BEP ≌△CFP 。现在,由第一对全等三角形知 AE = AF ,由最后一对全等三角形知 BE = CF ,因此 AE + BE = AF + CF ,即 AB = AC 。

这个证明过程其实字字据理,并无破绽。证明的问题出在一个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地方——这个图形就是错的!事实上, BC 的中垂线与∠A 的角平分线不可能交于三角形的内部。我们可以证明, P 点总是落在△ABC 的外接圆上。如图, P 是 BC 的中垂线与外接圆的交点,显然 P 就是弧 BC 的中点,即弧 BP = 弧 PC 。因此,∠BAP = ∠CAP ,换句话说 P 恰好就

在∠A 的角平分线上。

P 在△ABC 外的话,会对我们的证明产生什么影响呢?你会发现,垂足的位置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F 跑到 AC 外面去了!也就是说,结论 AE + BE = AF + CF 并不错,只是 AF + CF 并不等于AC 罢了。

一个可怕的逻辑错误

下面这个勾股定理的“证明”曾经发表在 1896 年的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杂志上:

假设勾股定理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AB^2 = AC^2 + BC^2

BC^2 = CD^2 + BD^2

AC^2 = AD^2 + CD^2

把后两式代入第一个式子,有

AB^2 = AD^2 + 2·CD^2 + BD^2

但CD^2 = AD·BD,因此

AB^2 = AD^2 + 2·AD·BD + BD^2

AB^2 = (AD + BD)^2

AB = AD + BD

而这显然成立。因此,我们的假设也是成立的。

这个证明是错误的。假设结论正确,推出一个矛盾,确实能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就是反证法);但假设结论正确,推出它与条件吻合,这却并不能说明假设真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假设也有可能推出正确的结果来。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不妨假设 1 = 2 ,由等式的对称性可知 2 = 1 ,等量加等量有1+2 = 2+1 ,即 3 = 3 。但 3 = 3 是对的并不能表明 1 = 2 是对的。

如此反证

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来源于 Lewis Carroll 的一篇题为 A Logical Paradox 的小论文。

Joe 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店有 A 、 B 、 C 三位师傅,但他们并不总是待在理发店里。 Joe 最喜欢C 的手艺,他希望此时 C 在理发店里。他远远地看见理发店还开着,说明里面至少有一位师傅。另外, A 是一个胆小鬼,没有 B 陪着的话 A 从不离开理发店。

Joe 推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C 必然在理发店内。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推理过程。

反证,假设 C 不在理发店。这样的话,如果 A 也不在理发店,那么 B 就必须在店里了,因为店里至少有一个人;然而,如果 A 不在理发店, B 也理应不在理发店,因为没有 B 陪着的话 A 是不会离开理发店的。因此,由“C不在理发店”同时推出了“若 A 不在则 B 一定在”和“若 A 不在则 B 也一定不在”两个矛盾的结论。这说明,“C不在理发店”的假设是错误的。

从已有的条件看, C 当然有可能不在理发店。但是,为什么 Joe 竟然证出了 C 一定在理发店呢?因为他的证明是错的。其实,“若 A 不在则 B 一定在”和“若 A 不在则 B 也一定不在”并不矛盾——如果事实上 A 在理发店,那么这两个条件判断句都是真的。“若 A 不在则 B 一定在”真正的否定形式应该是“A不在并且 B 也不在”。

自然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曾在《另类搞笑:自我指涉例句不完全收集》一文中写过:

引用

定理:所有的数都可以用 20 个以内的汉字表达(比如 25852016738884976640000 可以表达为“二十三的阶乘”,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可以表达为“一后面二十三个零”)

证明:反证,假设存在不能用 20 个以内的汉字表达的数,则必有一个最小的不能用 20 个

以内的汉字表达的数,而这个数已经用“最小的不能用 20 个以内的汉字表达的数”表达出来了,矛盾。

当然,这个定理明显是错的,因为 20 个汉字的组合是有限的,而数是无限多的。这个证明错在哪儿了呢?我也没办法一针见血地道出个所以然来,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有趣的是,我们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正确的)定理:存在一个实数,它不能用有限个汉字来表达。这是因为,有限长的汉字字符串是可数的,而实数是不可数的。更有趣的是,这个定理的证明必然是非构造性的。

两边同时取导数(1)

取一个正整数 N 。则有

N^2 = N + N + N + … + N( N 个 N )

两边同时取导数,有

2N = 1 + 1 + 1 + … + 1 = N

两边同时除以 N ,得

2 = 1

数学威武!

这个推理是有问题的(废话)。随着 N 的增加,等式右边的 N 的个数却没变,因此 N^2 的增长率比等式右边更大。

两边同时取导数(2)

令 x = 1 ,两边同时取导数, 1 = 0 。哈哈!

问题出在哪儿?这里有意略去答案不写,呵呵。

链式法则也出错?

下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数学符号混淆不得,分清每个数学符号的意义有多重要。

定义 f(x, y) := (x + y)^2 ,然后令 x = u - v ,令 y = u + v 。我们有:

?f/?x = ?f/?y = 2(x + y)

?x/?v = -1

?y/?v = +1

根据链式法则,有

?f/?v = (?f/?x)·(?x/?v) + (?f/?y)·(?y/?v)

= 2(x + y)·(-1) + 2(x + y)·(1)

= 0

但是, f(u, v) = (u + v)^2 ,因此?f/?v = 2(u + v) = 2y 。这岂不是说明 y = 0 了么?但是,条件里并没有什么地方规定 y = 0 呀?这怎么回事?

问题出在,整个推理过程把两个不同的函数都用 f 来表示了。事实上,一个函数是 f(x, y) := (x + y)^2,另一个函数是 F(u, v) = f(u - v, u + v) = (2u)^2 。链式法则求的并不是?f/?v ,而是?F/?v 。

不定积分的困惑

我们尝试用分部积分法求解∫ (1/x) dx。

令 u = 1/x , dv = dx

du = -1/x^2 dx , v = x

于是∫ (1/x) dx = (1/x)x - ∫ x(-1/x^2) dx = 1 + ∫ (1/x) dx

怎么回事?

不怎么回事。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别忘了,不定积分的最后结果要加上一个常数 C 。

记得学高数时,求一积分,两哥们儿做出来的答案差别很大,而且试了很久也没能把其中一个答案变形成另外一个。后来终于恍然大悟:他们的答案是有可能不相同的,可以差一个常数嘛!

貌似漏掉了什么

很多 Goldbach 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都栽在了下面这个有时候很不容易注意到漏洞。让我们来证明一个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结论:π^e是一个有理数。首先注意到,对任意有理数 r ,logπr都是无理数,否则令s = logπr,我们就有π^s = r,这与π是超越数矛盾。现在,假设π^e是无理数,也就是说对任意有理数 r ,π^e都不等于 r 。这也就是说,对任意一个r ,logππ^e都不等于logπr。由前面的结论,logππ^e就不等于任意一个无理数。但logππ^e是等于 e 的,这与 e 的无理性矛盾了。因此,我们的假设是错的——π^e是一个有理数。

对于有理数 r ,logπr确实是无理数;但遍历所有的有理数 r ,并不能让logπr遍历所有的无理数,而 e 正好就等于某个漏掉的无理数。

不过,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π^e当然是一个无理数。目前为止,π^e是否有理还是一个谜。

小学数学《推理问题》 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推理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知识要点 我们在解数学题时,常常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出来。而也有一类题,它们的已知条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只凭一些文字语言的叙述或一些情节的分析就要求得出结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类数学问题——逻辑推理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基本上不需要数学计算,但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要能抓住题中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题指导1 【例1】有五个人进行汽车竞速赛,他们没有比成平局,而是先后到达的。威尔不是第一个,约翰不是第一也不是最后一个,琼在威尔后面到达,詹姆不是第二个,瓦尔特在詹姆后到达。五个到达的顺序怎样? 【思路点拨】 。 詹姆不是第二个,瓦尔特在詹姆后到达。所以只能詹姆第一名,瓦尔特就是第二名, 约翰第三,威尔第四,琼第五。 答:詹姆第一,瓦尔特第二,约翰第三,威尔第四,琼第五。 总结:用“列表方法”把复杂问题加以条理化是解决“逻辑推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变式题1】有张、李、王、刘四位老师分别教数学、语文、美术、英语。张老师可以教语文、美术;李老师可以教数学、英语;王老师可以教数学、语文、美术;刘老师只能教美术。为了使每人都能胜任工作,那么教数学的是哪位老师? 解题指导2 2.在推理问题中,常常遇到判断说假话真话的问题,这时我们常用假设的方法,淘汰掉不成立的说法,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例2】我国有“三山五岳”之说,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一位老师拿出这五座山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标出数字,他让五位学生来辨别,每人说出两个,学生的回答如下: 甲:2是泰山,3是华山;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集宗教、科学和哲学于一体,该学派人数固定,知识保密,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最后,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认为第一次危机的产生最大的意义导致了无理数地产生,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都无法用来表示,那么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数来刻画这个问题,这样无理数便产生了,正是有这种思想,当我们将负数开方时,人们引入了虚数i(虚数的产生导致复变函数等学科的产生,并在现代工程技术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但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危机的真正解决在1872年德国数学家对无理数的严格定义,因为数学是很强调其严格的逻辑与推证性的。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其实我翻了一下有关数学史的资料,微积分的雏形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阿基米德的逼近法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无限小分析的基本要素,直到2100年后,牛顿和莱布尼兹开辟了新的天地——微积分。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 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Weistrass创立了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无穷小量,是不是零要看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静止的,我们当然认为它可以看为零;如果是运动的,比如说1/n,我们说,但n个1/n相乘就为1,这就不是无穷小量了,当我们遇到等情况时,我们可以用洛比达法则反复求导来考查极限,也可以用Taylor展式展开后,一阶一阶的比,我们总会在有限阶比出大小。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 我从很早以前就读过“理发师悖论”,就是一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

最新类比推理题库及标准答案

类比推理题库及标准答案 (类比推理部分) 1、作家:读者 A.售货员:顾客 B.主持人:广告 C.官员:腐败 D.经理:秘书 【解答】此题属于专业人员与其面对的对象之间的类比推理题,故正确答案为A。 2、水果:苹果 A.香梨:黄梨 B.树木:树枝 C.经济适用房:奔驰 D.山:高山 【解答】该题题干中水果与苹果两个词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答案为选项D。选项B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努力:成功 A.原告:被告 B.耕耘:收获 C.城市:福利 D.扩招:失业 【解答】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故正确答案为B。 4、书籍:纸张 A.毛笔:宣纸 B.橡皮:文具盒 C.菜肴:萝卜 D.飞机:宇宙飞船 【解答】此题属于物品与制作材料的推理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5、馒头:食物 A.食品:巧克力 B.头:身体 C.手:食指 D.钢铁:金属 【解答】此题属于特殊与一般的推理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6、稻谷:大米 A.核桃:桃酥 B.棉花:棉子 C.西瓜:瓜子 D.枪:子弹 【解答】因为稻谷是大米的惟一来源,而棉花是棉子的惟一来源,故正确答案为B。 7、轮船:海洋 A.河流:芦苇 B.海洋:鲸鱼 C.海鸥:天空 D.飞机:海洋 【解答】此题属于物体与其运动空间的类比推理题,故正确答案为C。 8、芙蕖:荷花 A.兔子:嫦娥 B.窑洞:官邸 C.伽蓝:寺庙 D.映山红:蒲公英 【解答】因为芙蕖是荷花的书面别称,而伽蓝是寺庙的书面别称,故正确答案为C。 9、绿豆:豌豆 A.家具:灯具 B.猴子:树木 C.鲨鱼:鲸鱼 D.香瓜:西瓜 【解答】选项C中的鲸鱼其实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故正确答案为D。 10、汽车:运输 A.捕鱼:鱼网 B.编织:鱼网 C.鱼网:编织 D.鱼网:捕鱼 【解答】此题属于工具与作用的类比推理题,故正确答案为D。 11、医生:患者 A.工人:机器 B.啄木鸟:病树 C.警察:罪犯 D.法官:律师 答案:B 12、紫竹:植物学家 A.金属:铸工 B.铁锤:石头 C.动物:植物 D.蝴蝶:昆虫学家 答案:D 13、老师:学生 A.教师:职工 B.编辑:读者 C.师傅:学徒 D.演员:经济人 答案:C 14、书法:艺术 A.抢劫:犯罪 B.鲁迅:周树人 C.历史:世界史 D.权力:金钱 答案:A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

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 数学悖论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形态, 它是数学体系中出现的一种尖锐的矛盾, 对于这一矛盾的处理与研究, 丰富了数学的容, 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并进行研究, 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又能使授课容生动有趣; 作为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容,不但能扩大知识面, 而且能提高学习兴趣 1 芝诺悖论 在西方的数学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悖论——芝诺悖论。芝诺是公元五世纪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本人既不是一位科学家, 更不是一位数学家, 芝诺的老师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是个一神论者, 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生不灭、完整、唯一和不动的”。但世界显然是丰富多彩、复杂纷繁的,怎么会是“唯一” 的呢?一个完全不动的世界怎么可能呢? 于是引起同时代人的反驳。芝诺为了捍为他老师的学说, 提出了一些论述。其中最有名的有四个, 历史上称为芝诺悖论。作为巴门尼德的继承人, 他力图证明, 如果承认“ 多” 和“ 运动” , 就会招致更加荒谬的结果。限于篇幅, 在此只辑录其二。 二分法: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穿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的距离的全部之前, 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入无止境, 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个点,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接一个地接触无穷个点。

阿喀琉斯追不上大乌龟: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一个跑得最快的大英雄, 他怎么会跑不过大乌龟呢? 假定他的速度是乌 龟的10倍, 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的路程是1千米, 让乌龟先跑1 10 千 米, 然后让阿喀琉斯去追。于是问题来了。当阿喀琉斯追到1 10 千 米的地方, 乌龟又向前跑了 1 100千米, 当阿喀琉斯又追到 1 100 千米时, 乌龟又向前跑了 1 10000千米, … …, 这样一来, 一直追下 去, 阿喀琉斯会追上大乌龟吗? 之所以说这两个论证是悖论, 是因为我们知道, 无论是谁, 不管身高身低, 只要一迈步, 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越过无穷多个点; 无论是谁, 都不会相信大英雄阿喀琉斯竟会跑不过大乌龟。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知识围, 却找不出芝诺的论证错在什么地方。 1 . 1 芝诺悖论的数学意义 芝诺的“二分法” 和“ 阿喀琉斯追不上大乌龟”的论证, 本意是要用结论的荒谬性来否定其前提关于时空的可无限分割的观点, 该两个论证与另外两个论证(“ 飞箭” 与“ 运动场” ) 组合得出了时空既是不可无限分割, 又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矛盾结论。“ 芝诺悖论” 促进了以严格的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和以严格的求证思想为基础的数学的发展。芝诺论证问题的方法是我们今天数学中仍在使用的反证法。可以说, 这是对反证法的最早的运用。大家知道, 当一个数学命题无法直接证明时, 我们就求助于反证法。

《数学广角──推理》同步试题(附解析)

《数学广角──推理》同步试题 一、填空 1.下面三个小朋友分别有13张、20张和15张画片。 小丽有()张画片。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答案:13。 解析:根据小明的“我的画片不是最少的”可以推理小明可能是15张或是20张;又由小东说“我比小明多”可以推理小东是最多的,是20张。那么小丽就是最少的13张。 2.小红、小丽、小明三人分别拿着《故事书》《漫画书》和《科技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漫画书》,小明说:我拿的是《故事书》,小丽拿的是()。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答案:《漫画书》。 解析:根据小红的“我拿的不是《漫画书》”可以推理,小红拿的可能是《故事书》或《科技书》;又由小明说“我拿的是《故事书》”可以推理,小红拿的是《科技书》,那么小丽拿的就是《漫画书》。 3.

考查目的:学生根据方格中行与列的数据进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答案: 解析:先从A入手填,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2、3,所以A是1。进而确定A 所在的列的空方格应填4。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4、1、2,所以B是3。 二、连线 1.

考查目的:学生体验推理过程,掌握用连线法进行推理。 答案: 解析:先由“第1台电脑最便宜”,确定第1台电脑是3498元;再由“第2台电脑不是最贵的”的条件,推断第3台电脑最贵,是6900元;因此第2台电脑是5412元。当然还有不同的推断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把小朋友和他们各自对应的玻璃球数量连起来。 (1)小明的玻璃球比小东多。(2)小丽的玻璃球比小明少。(3)小东的玻璃球比小丽多。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假如电车的前方帮着5个人,你拉动一下拉杆就能使将电车驶向岔道——而岔道上什么也没有,不会造成任何危害。这时候你动不动拉杆呢?如果你不拉,你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五个人被轧死,这显然是不道德行为——你本来有选择的余地,轧死五个人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你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是你选择了什么也不干,你就应当为你的行为负责任,即使法律不去惩罚你,你的行为最起码也是不道德的。 现在我们可以理清这个悖论的条理了: 一、对于这一事件,你只有两种选择的可能性:动拉杆或者不动拉杆。你必须在这两种行为中选择一

小学数学《推理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推理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解题指导1 【例1】有五个人进行汽车竞速赛,他们没有比成平局,而是先后到达的。威尔不是第一个,约翰不是第一也不是最后一个,琼在威尔后面到达,詹姆不是第二个,瓦尔特在詹姆后到达。五个到达的顺序怎样? 【思路点拨】 。 詹姆不是第二个,瓦尔特在詹姆后到达。所以只能詹姆第一名,瓦尔特就是第二名, 约翰第三,威尔第四,琼第五。 答:詹姆第一,瓦尔特第二,约翰第三,威尔第四,琼第五。 总结:用“列表方法”把复杂问题加以条理化是解决“逻辑推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变式题1】有张、李、王、刘四位老师分别教数学、语文、美术、英语。张老师可以教语文、美术;李老师可以教数学、英语;王老师可以教数学、语文、美术;刘老师只能教美术。为了使每人都能胜任工作,那么教数学的是哪位老师? 解题指导2 2.在推理问题中,常常遇到判断说假话真话的问题,这时我们常用假设的方法,淘汰掉不成立的说法,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例2】我国有“三山五岳”之说,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一位老师拿出这五座山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标出数字,他让五位学生来辨别,每人说出两个,学生的回答如下: 甲:2是泰山,3是华山; 乙:4是衡山,2是嵩山; 丙:1是衡山,5是恒山; 丁:4是恒山,3是嵩山; 戊:2是华山,5是泰山。 老师发现五个学生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 【思路点拨】采用假设法解决,因为每人说两句话,总有一句是对的,先假设甲第一句话对,第二句话则是错的,则乙说的2是嵩山是错误的,可推出4是衡山是正确的,由此可推出丙说1号是衡山是错的,那么5是恒山是正确的,由此推出丁说4是恒山是错误的,那么3是嵩山是正确的。因为5是恒山,所以5是泰山是错误的,2号是泰山,所以2号不是

数学上的悖论谬论

这篇关于数学上的悖论谬论的论证的文章是由北大中文系Matrix67所写,读来感觉很有意思,和大家一起分享,来一场头脑风暴。 1=2?史上最经典的“证明” 设a = b,则a·b = a^2,等号两边同时减去b^2就有a·b - b^2 = a^2 - b^2。注意,这个等式的左边可以提出一个b,右边是一个平方差,于是有b·(a - b) = (a + b)(a - b)。约掉(a - b)有b = a + b。然而a = b,因此b = b + b,也即b = 2b。约掉b,得1 =2。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谬证了。TedChiang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说DivisionbyZero中写到: 引用 There is a well-known “proof” that demonstrates that one equals two. It begins with somedefinitions: “Let a = 1; let b = 1.” It ends with the conclusion “a = 2a,” that is, one equalstwo. Hidden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iddle is a division by zero, and at that point the proofhas stepped off the brink, making all rules null and void. Permitting division by zero allowsone to prove not only that one and two are equal, but that any two numbers at all—real orimaginary, rational or irrational—are equal. 这个证明的问题所在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等号两边是不能同时除以a - b的,因为我们假设了a = b,也就是说a - b是等于0的。 无穷级数的力量(1) 小学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下面这个式子等于多少? 1 + (-1) + 1 + (-1) + 1 + (-1) + … 一方面: 1 + (-1) + 1 + (-1)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 = 0 + 0 + 0 + …

十大数学悖论

… 十大数学悖论 1.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某村只有一人理发,且该村的人都需要理发,理发师规定,给且只给村中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试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说谎者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

哲学家伊壁门尼德斯有如此断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真话,但是却与他的真话——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相悖;如果这句话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谎话,则真话应是: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两者又相悖。 所以怎样也难以自圆其说,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悖论:“我现在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同上,这又是难以自圆其说! 说谎者悖论至今仍困扰着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说谎者悖论有许多形式。如:我预言:“你下面要讲的话是‘不’,对不对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又如,“我的下一句话是错(对)的,我的上一句话是对(错)的”。 3.跟无限相关的悖论: {1,2,3,4,5,…}

是自然数集: {1,4,9,16,25,…}是自然数平方的数集。 这两个数集能够很容易构成一一对应,那么,在每个集合中有一样多的元素吗 4.伽利略悖论: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由线段BC上的点往顶点A连线,每一条线都会与线段DE(D点在AB 上,E点在AC上)相交,因此可得DE与BC一样长,与图矛盾。为什么 5.预料不到的考试的悖论:一位老师宣布说,在下一星期的五天

战略管理十大悖论(doc5)

战略管理十大悖论 一、理论VS创造性 战略思维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无论是战略实践者还是战略理论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战略思维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分析推理方式,它表现出建立在严谨推理基础上的理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战略思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打破正统的信条和思维模式,进行富有创造性和非常规的思维。因此对战略思维的不同认识便产生了理性与创造性之间的悖论。 基于理性的战略思维的认知模式是分析性的,其推理过程依赖于正式和固定的规则,表现出了计算的性质,同时强调严谨和一致性,对于现实的假设是客观和可认知的,战略决策完全基于计划,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战略可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 而与此相对应,基于创造性的战略思维的认知模式是直觉性的,其推理过程依赖于非正式和可变的规则,表现出了想象的性质,它强调的是非正统和洞察力,对于现实的假设则是主观和可创造性的,战略决策完全基于判断,因此在这里,战略变成了一门艺术。 二、深思熟虑VS随机应变 第一个悖论体现了表现在个体上的战略思维过程,而第二个悖论则反映了组织中的战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一方面,有人认为组织是以一种深思熟虑的方式来制定战略,即首先制定明晰的、综合全面的计划,然后再逐一实施而也有人认为现实中的大部分战略是在一段时间中实时出现的,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不连续变化,甚至更有人极端地提出组织中事实上存在着“战略缺失”。 视战略形成的过程为深思熟虑的一派认为,战略是刻意设计的,而战略的形成是计算出来的,因此形成的过程是规范化和结构化的,其步骤是先思考后行动,因此他们视战略为一系列决策,强调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协调,对未来的发展视为可预测的,因此对于未来的工作是积极投入,做好准备,战略实施则强调程序化和组织的效率。 与此相对应,视战略形成过程为随机应变的一派认为,战略是逐渐形成的,而战略的形成是发现出来的,形成的过程则是非结构化和分散的,其步骤是思考和行动结合在一起,他们视战略为一系列行动,强调不断的试验和首创行动,对未来的发展视为不可知和难以预测的,因此对于未来的工作是保持战略的柔性而非积极投人,战略实施则强调学习和组织的发展。 三、突变VS渐变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消费者偏好等的快速变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化的特征,因此企业的战略也不得不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战略更新的方式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战略更新应该在企业现有的状态上逐渐演变还是进行脱胎换骨的突变?战略更新应该是逐渐的、连续的还是大幅度的、不连续的?对于战略更新的形式和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一部分战略学者认为,企业中的战略更新应该以一种突变的方式推进,通过采取激进的、快速的和全面的措施来实施战略更新;而另一部分战略学者认为,战略更新应该通过渐变的方式加以实施,更多地强调持续性的学习和连续性的改善,因此采用的是一种持续变化的方式。由此产生了战略更新的突变和渐变之间的悖论。 采用非连续变化视角的观点视战略更新为破坏性的创新和转折,因此战略更新过程就是

十大数学悖论

十大数学悖论 1.?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某村只有一人理发,且该村的人都需要理发,理发师规定,给且只给村中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试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2.?说谎者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伊壁门尼德斯有如此断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真话,但是却与他的真话——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相悖;如果这句话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谎话,则真话应是: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两者又相悖。? 所以怎样也难以自圆其说,这就是着名的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悖论:“我现在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同上,这又是难以自圆其说! ?????? 说谎者悖论至今仍困扰着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说谎者悖论

有许多形式。如:我预言:“你下面要讲的话是‘不’,对不对?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又如,“我的下一句话是错(对)的,我的上一句话是对(错)的”。 ????? 3.?跟无限相关的悖论: ????? {1,2,3,4,5,…}是自然数集: ????? {1,4,9,16,25,…}是自然数平方的数集。? 这两个数集能够很容易构成一一对应,那么,在每个集合中有一样多的元素吗?? ????????4.伽利略悖论: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由线段BC上的点往顶点A连线,每一条线都会

(完整版)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

12道逻辑推理题(含答案)

12道逻辑推理题(含答案) 1.世界级的马拉松选手每天跑步不超过6公里。因此,如果一名选手每天跑步超过6公里,它就不是一名世界级马拉松选手。以下哪项与上文推理方法相同?(A)跳远运动员每天早晨跑步。如果早晨有人跑步,则他不是跳远运动员。(B)如果每日只睡4小时,对身体不利。研究表明,最有价值的睡眠都发生在入睡后第5小时。 (C)家长和小孩做游戏时,小孩更高兴。因此,家长应该多做游戏。 (D)如果某汽车早晨能起动,则晚上也可能起动。我们的车早晨通常能启动,同样,它晚上通常也能启动。 (E)油漆三小时之内都不干。如果某涂料在三小时内干了,则不是油漆。2.19世纪有一位英国改革家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好吃懒做的人。因此它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 这位改革家明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下列选项哪个与该错误相类似?(A)天下雨,地上湿。现在天不下雨,所以地也不湿。(B)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的作者曾获诺贝尔奖。(C)你是一个犯过罪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懂哲学?(D)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病了。 (E)你说谎,所以我不相信你的话;因为我不相信你的话,所以你说谎。

3.有一天,某一珠宝店被盗走了一块贵重的钻石。经侦破,查明作案人肯定在甲、乙、丙、丁之中。于是,对这四个重大嫌疑犯进行审讯。审讯所得到的口供如下:甲:我不是作案的。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丁:作案的不是我。 经查实:这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那么,以下哪项才是正确的破案结果?(A)甲作案。(B)乙作案。(C)丙作案。(D)丁作案。 (E)甲、乙、丙、丁共同作案。 4.古代一位国王和他的张、王、李、赵、钱五位将军一同出外打猎,各人的箭上都刻有自己的姓氏。打猎中,一只鹿中箭倒下,但不知是何人所射。张说:"或者是我射中的,或者是李将军射中的。" 王说:"不是钱将军射中的。" 李说:"如果不是赵将军射中的,那么一定是王将军射中的。" 赵说:"既不是我射中的,也不是王将军射中的。" 钱说:"既不是李将军射中的,也不是张将军射中的。" 国王让人把射中鹿的箭拿来,看了看,说:"你们五位将军的猜测,只有两个人的话是真的。"请根据国王的话,判定以下哪项是真的?(A)张将军射中此鹿。(B)王将军射中此鹿。(C)李将军射中此鹿。(D)赵将军射中此鹿。(E)钱将军射中此鹿。 5."赵科长又戒烟了。" 由这句话我们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数学悖论推理题

数学悖论推理题 1=2?史上最经典的“证明” 设 a = b ,则a·b = a^2,等号两边同时减去 b^2 就有a·b - b^2 = a^2 - b^2 。注意,这个等式的左边可以提出一个 b ,右边是一个平方差,于是有b·(a - b) = (a + b)(a - b) 。约掉 (a - b) 有 b = a + b。然而 a = b ,因此 b = b + b ,也即 b = 2b 。约掉 b ,得 1 = 2 。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谬证了。 Ted Chiang 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说 Division by Zero 中写到: 引用 There is a well-known “proof” that demonstrates that one equals two. It begins with some definitions: “Let a = 1; let b = 1.” It ends with the conclusion “a = 2a,” that is, one equals two. Hidden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iddle is a division by zero, and at that point the proof has stepped off the brink, making all rules null and void. Permitting division by zero allows one to prove not only that one and two are equal, but that any two numbers at all—real or imaginary, rational or irrational—are equal. 这个证明的问题所在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等号两边是不能同时除以 a - b 的,因为我们假设了 a = b ,也就是说 a - b 是等于 0 的。 无穷级数的力量(1) 小学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下面这个式子等于多少? 1 + (-1) + 1 + (-1) + 1 + (-1) + … 一方面:

最新数字推理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数字推理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1、5,10,17,26,() A、30; B、43; C、37; D、41 【解答】相邻两数之差为5、7、9、11,构成等差数列。 2、184:55,66,78,82,() A、98; B、100; C、97; D、102 【解答】本题思路:56-5-6=45=5×9 66-6-6=54=6×9 78-7-8=63=7×9 82-8-2=72=8×9 98-9-8=81=9×9 4、5的立方加1,所以括号中应为5的立方加1,即126的开方,故选D。 3、1,13,45,97,() A、169; B、125; C、137; D、189 【解答】相邻两数之差构成12、32、52这样的等差数列,故下一个数就应该是97+72=169,选A。 4、1,01,2,002,3,0003,()… A、40003; B、4003; C、400004; D、40004 【解答】隔项为自然数列和等比数列,故选D。 5、2,3,6,36,()

A、48; B、54; C、72; D、1296 【解答】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几项的乘积。故选D。 6、3,6,9,() A、12; B、14; C、16; D、24 【解答】等比数列。 7、1,312,623,() A、718; B、934; C、819; D、518 【解答】个位数分别是1、2、3、4,十位数分别是0、1、2、3,百位数分别是0、3、6、9,所以选B。 8、8,7,15,22,() A、37; B、25; C、44; D、39 【解答】从第三项开始,后一项是前两项的和。故选A。 9、3,5,9,17,() A、25; B、33; C、29; D、37 【解答】相邻两项的差构成等比数列。故选B。 10、20,31,43,56,() A、68; B、72; C、80; D、70 【解答】相邻两项的差构成等差数列。故选D。 11、+1,-1,1,-1,() A、+1; B、1; C、-1; D、-1 【解答】从第三项开始,后一项是前两项的乘积。 12、+1,4,3+1,()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doc 25页)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doc 25页)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内容提要】网络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网络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网络形态。网络文化存在着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一系列本质性的悖论和困境。要解决这些悖论和困境,需要采取经济、技术、社会、法律、伦理、文化等多种手段。 【关键词】网络文化/悖论/开放/自由/虚拟 所谓“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的文化(特性)”与“文化的网络(形态)”。 网络的文化特性有三方面含义: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是网络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

和文化精神,并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促进其他文化形态的变革。 文化的网络化形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外向的网络化,即特定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形态及整个外部环境形成一个网络系统,特定文化形态在与其他文化形态及外部环境的互联互动中存在与发展;二是内向的网络化,即同一文化形态内部表现为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等不同要素组成的网络系统,文化就是一张网,把人、自然、社会、历史网在一起。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看,文化发展程度越高,文化的开放性就越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越发达,同一文化内部的层次结构也越复杂,文化内部不同要素和层次之间的互动也就越发达。一句话,文化越先进,其内外两方面的网络化程度就越高。 网络文化方兴未艾,远未定型,很难做系统的、定性的研究。不过,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背后,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它的一个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存在着许多“悖论”(二律背反)现象,即在多层次、多方面具有二元因素的冲突、对立、混杂、互补的特点。尽管在表面上,它消解了或试图消解其他文化形态中的二元对立和中心意识形态,但它并不能真正摆脱二元冲突对立,只是使之具有了更新的形态,并为

最全逻辑推理题含答案

一旦你创业了,你就变成了所有人的孙子,员工是你大爷、客户是你大爷、市场是你大爷、ZF更是你大爷。。。。而你自己,就只能是小心翼翼的孙子。——牛文文 第一部分题目开始: 1.有两根不均匀分布的香,香烧完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一段15分钟的时间? 2.一个经理有三个女儿,三个女儿的年龄加起来等于13,三个女儿的年龄乘起来等于经理自己的年龄,有一个下属 已知道经理的年龄,但仍不能确定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这时经理说只有一个女儿的头发是黑的,然后这个下属就知道了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请问三个女儿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3.有三个人去住旅馆,住三间房,每一间房$10元,于是他们一共付给老板$30,第二天,老板觉得三间房只需要$25 元就够了于是叫小弟退回$5给三位客人,谁知小弟贪心,只退回每人$1,自己偷偷拿了$2,这样一来便等于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九元,于是三个人一共花了$27,再加上小弟独吞了$2,总共是$29。可是当初他们三个人一共付出$30那么还有$1呢? 4.有两位盲人,他们都各自买了两对黑袜和两对白袜,八对袜了的布质、大小完全相同,而每对袜了都有一张商标 纸连着。两位盲人不小心将八对袜了混在一起。他们每人怎样才能取回黑袜和白袜各两对呢? 5.有一辆火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离开洛杉矶直奔纽约,另一辆火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从纽约开往洛杉矶。 如果有一只鸟,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和两辆火车同时启动,从洛杉矶出发,碰到另一辆车后返回,依次在两辆火车来回飞行,直到两辆火车相遇,请问,这只小鸟飞行了多长距离? 6.你有两个罐子,50个红色弹球,50个蓝色弹球,随机选出一个罐子,随机选取出一个弹球放入罐子,怎么给红色 弹球最大的选中机会?在你的计划中,得到红球的准确几率是多少? 7.你有四个装药丸的罐子,每个药丸都有一定的重量,被污染的药丸是没被污染的重量+1.只称量一次,如何判断哪 个罐子的药被污染了? 8.你有一桶果冻,其中有黄色,绿色,红色三种,闭上眼睛,抓取两个同种颜色的果冻。抓取多少个就可以确定你肯 定有两个同一颜色的果冻? 9.对一批编号为1~100,全部开关朝上(开)的灯进行以下操作:凡是1的倍数反方向拨一次开关;2的倍数反方向又 拨一次开关;3的倍数反方向又拨一次开关……问:最后为关熄状态的灯的编号。 10.想象你在镜子前,请问,为什么镜子中的影像可以颠倒左右,却不能颠倒上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