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以人的为主)。

二、心理学的对象(P2)

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

3、意识与无意识

4、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P3)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

1 、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冯派:冯特、铁钦纳)

2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派:华生、斯金纳)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又称“完形心理学” 。

4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

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他还提出了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5、认知心理学

1967 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反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7、进化心理学

四、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或职业)领域。

五、心理学的任务(P9):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与心理学(由以下阶段组成)(P1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

(1)确定教学目标:首要环节。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大因素影响。

(2)分析教学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

(4)执行教学过程;(5)评价和反思教学。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P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P12 )第一阶段从20 世纪初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日本小泉著、旁宗岳1908 年翻译);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育心理学》(廖世承1924 )。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 开始。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后至今。一、教育心理学(P13)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上实施的教

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

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他

有几个特征:(1)在教育任务上: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

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在培养对象上:18 岁以上青少年。(3)

在社会职能上: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

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2 、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

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1)观察

法;(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3)

测验法;( 4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现场实验)。三、教师学习高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

意义

1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

针对性第一,有助于高效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

点的理解。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

特点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

解。

2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

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

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

四种主要的变量。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

生的学习心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

有效教学的能力。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

价/ 反思能力。

3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第

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

意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

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

生心理健康。

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

题。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

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

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

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

统、有组织的。

2、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社

会化)两个方面。(p24)

3 、理论观点(p25)(1)精神分析学派:佛洛

伊德;(2)认知发展学派:

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

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

同化、顺应、平衡。成熟、物理经验和数理经验、

社会经验以及平衡构成了影响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

因素。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一是低级

心理机能: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二是高级心

理机能: 逻辑思维、随意注意、高级情感)。

(4)人类发展生态学:布朗芬布伦纳

4、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

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青少年其实有儿童成长为成人、又不成熟到成

熟的时期。青少年早期又称青春期。第二节学生的

认知发展

1、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B前运算阶段(2-6 岁)。C 具体运算

阶段(6-11 岁)。D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阶段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

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

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

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

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

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

确的”。

2、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p35 论述题)思维是已

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它是认知(智力)的核心因素。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

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

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其次,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

段。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条件。

( 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

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

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

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

成。

3、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

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

4、青少年友谊的六大发展功能(歌德曼总

结):

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

社会比较、亲密。

三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气质差异

1、心理差异-- 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

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的实践逐渐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

个体心理特点。

2、气质:心理学上说的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

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 或“性

情” ,他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

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

独特的色彩。气质的特点:(1)气质是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

征;( 3 )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

脾气急等);(2)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

快、情绪不稳等);(3)黏液质(安静稳重、

反应慢、沉默寡言);(4)抑郁质(孤独、反

应迟缓、多愁善感等)。

3、大学生气质教育:A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

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C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

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D 临床

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

者。

4、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根据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

(1)强度( 2 )平衡性(3)灵活性

二、性格差异与教育

1、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

2、大学生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

于内倾型性格。

(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3、大学生性格的培养与教育:(1)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人施教(2)注重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健全他们的性格;(3)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性格。(4)通过榜样的作用培养性格。

第二节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二、智力结构

1、二因素理论

2、群因素理论

3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的吉尔福特(操作、内容、产品);

4、多元治理结构: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了多元治理结构理论;

5、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 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6、PASS智力模型:计划-注意-同时- 即时加

工模型

三、智力测量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IQ=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 100,15 岁后不再适用。

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公式:IQ=100+15(X-X)/s

四、能力的差异与教育(论述)

1 、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 1 )能力的类型差异: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2 )能力的水平差异:大学生智商高于同龄人水平,IQ>100 。与学科差异一样,从智力发展的整体水平看,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智力各要素看,却存在性别差异。

2、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1)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

A、掌握学习B 、个别指示教学C、个人化教学系统 D 、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 1 、风格定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2 、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生理、心理和社会划分。

其中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 1 )认知要素—知觉风格—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型: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2)情感、意动要素--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焦虑是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一般来说,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一般低焦虑者在大力大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在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

3、大学生心理差异的表现:

(1)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感知能力、注意

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2)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情感、兴趣、

性格。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1、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教师的社

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

时,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2、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A)角色认知阶段:B )角色认同阶段;C)角色

信念阶段: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

1、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科本提醒知识、实践性

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2、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①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

②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③教学设计的能力④对学生

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①语言操作能力②选择和运用

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的监控能力:①澄清阶段②模拟阶段③

练习阶段④提示阶段

3、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

4 、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威信、教育信念、责

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

三、专家型教师三个特征:

1、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

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五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人类学习概述

1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

说来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

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广义的学习概念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第二,

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的性行为。本能行

为,鸭凫水;

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

化;第四,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

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

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

久变化的过程。

3、学习的分类

(1)冯忠良教师把学习化分为三种类型:

a、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b、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

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

(2)加涅的学习分类:智力技能(规则)、言

语信息、认知策略。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

域、动作领域。

(4)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c 、命题学习。

4、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A、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

方式,高年级,自学成了主要学习方式。

B、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

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

C、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内容的广泛性、专业

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

D、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二、学习理论: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

1、联结理论特点:

第一,把刺激- 反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

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

为刺激- 反应联结的形成。

第二,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

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

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 1 )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1896

年在哈佛开始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

实验的创始人之一。有人将桑代克的观点成为学习

的“常识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观点: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B、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 而实现的。

C、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

或建立起来的。

D、他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准

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

大主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效果律,如

果伴随惩罚,联结力量削弱,认为奖励的效果比惩

罚的效果更好。

(2)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了程序

教学思想。

( 3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①在行为主

义内部,他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

条件反射- 道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②班杜拉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再造过程;

D)动机过程。

2、学习的认知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

论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学生的

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

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

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是指表达的词虽然不同,

但都是等值的。所谓非人为性,是指存在内在的联

系,不是任意的联系,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

有知识的联系。

条件:既受材料本身(客观条件)的影

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 、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社会文

1、学习迁移概述: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

响。

2、分类:

A 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B

按层次分为:横向迁移;纵向迁移。

C 按先后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如" 举一反

三" ;逆向迁移。

D按内容分为:特殊迁移- ,如三米跳水与

十米跳水;普遍迁移- 。

3、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

早、最系统的研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 ,是

由贾德提出的。1908 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

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学习定势说又叫“学习心

向” ,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

态。

4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的

学习迁移?(P148 )

答: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虽然有学习

就有学习的迁移,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

件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

的方法,积极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相同要素说认

为,根据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说因为学习中存在共

同成分,那么,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的原理就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相似,就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另外,还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迁移训练的最有效的办法。

(3)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一种

具有综合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复合体,又是

具有动力特征的一种心理现象,他对学习迁移

有重要的影响。第六章大学生学习动机及其

激发

一、学习动机概述

1 、学习动机含义: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讲,学习动机的作用越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越能发挥学习的潜能,学习的效率也越高。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强,但是学习成绩并不好,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成绩却不错。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而是说明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许多中间因素实现的。

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 1 )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大学生四种主导学习动机主要是:求职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自尊自主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4)学习动

1、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 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 。

2、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众多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

3 、1977 年,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 这个概念。

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175 )答:(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

上的成功。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

情,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

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

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

内容中得到激发的。

(5)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第一,不能过多的进

行竞赛。第二,采取适当的竞赛方式,避免过强的

竞争性。第三,增多获胜的机会。第四,加强竞赛

中的思想教育,使竞赛有明确的目的和态度,竞赛

标准要体现鼓励进步和团结合作的目的,提倡“友

谊第一,比赛第二” ,并制定必要的规则以防弄

虚作假。

(6)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归因倾向影

响人们的期望、情感和随后的行为。第七章陈述性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一、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的分类:

(1)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

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

识。A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

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B程序

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

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

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C策略性知

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

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2、知识的心理表征

A、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

行表征的。有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

B、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C、大的知识单元的表征

3、知识学习的一般信息加工过程:(1 )长时记

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 2 )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

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

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两方面。元认知调控主要

1、奥苏贝尔提出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符

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

列结合学习。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迁移规律(1 )认知结构与

学习迁移(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巩固性);

(2)关于迁移模式的新理解;(3)认知结构迁

移的教学含义:①科学的编排和呈现教材内容,促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②重视基础知识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③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

1、动机激发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激励作用;其次,

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努力使学生相信在陈

述性知识的建构意义及其与记忆的关系方面下功夫

的话就能有效、充分地理解学习的知识,以促成学

生自愿生成意义的习惯。

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在学生

新知识前,教师最好告知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

价值,以唤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2、注意选择策略:

(1)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2)

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3)按

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3、复述策略:复述回复有关的旧知识。

4、意义构建策略:精加工、设计组织者、鼓励猜

测、及时反馈。

5、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a 、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b、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c、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联系

d、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

第八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一、程序性知识学习概述

1、分类:根据具体的行为表现,分为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或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动作技能是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例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各种体育竞技动作等。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A、定义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 的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称步骤性知识。

B、测量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可以陈述;程序性知识通过具体作业推测,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C、表征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表象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表征。

D、意识控制角度不同:陈述性知识激活速度慢,提取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有较好的意识控制。程序性知识激活较快,能相互激活,意识控制程度低,自动化。

E、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习得快,遗忘快。习得慢,需要过度学习,遗忘慢。

3、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

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先知道“是什么”,才能学会“怎么做” 。

B、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未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

C、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虽然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知识,但在学习和用于解决问题期间是以多种

二、程序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1、理解策略

2、练习策略--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条件化策略4 、分解性策略

三、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三个基本阶段:陈

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2、常用的策略性知识:

(1)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

主要包括三种:A计划策略B监控策略 C 调节策略。

(2)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较少量的策略;( 2 )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

1、问题的定义: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所处的情境。问题空间的三个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达标通路。问题的三个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 ;(2)苛勒的顿悟模型;( 3 )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4)华莱士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3、问题解决

的一般过程:

( 1 )问题识别(2)问题表征( 3 )策略

选择。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

式。目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手段包括目的分析

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

( 4 )策略应用(5)结果评价。

4、创造和创造性

( 1 )创造定义:创造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

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

创造特征:普遍性、创新性、实践性、能动性。

(2)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

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

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一种潜能。

5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a 智力因素: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b 人格因素 c 环境因

素:家庭、学校和社会。

二、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问题解决的影响

因素: a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已有

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b 问题表征:中心环节;

c 知识经验;

d 认知策略;

e 心理定势:由先前的

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

态; f 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

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

功能的心理特点。G 情绪与动机状态:在一定限度

内,成正比。

2、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

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

间分析问题;(7 )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3、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A实施学习策

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

习惯。 B 发展元认知 C 增强自我监控学习 D 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 E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

握。 F 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

机G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H 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

三、大学生创造性的开发和提高1、开发创造性的基

本原则:(1)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独

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2 、创造性开发常用技术: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

术。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 ,是奥斯本

于1939 年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

造性思维的方法。这是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

讨论法。基本原则:(1)禁止提出批评意见,暂

缓评价;(2)鼓励提出改进意见;(3)鼓励

各种想法,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自由

发言。

3、结合实际说明子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

性?(P257)

(1)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①帮助学生获取

有关领域的知识;②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③培养

科学实验能力;④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2)激发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

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3)塑造创造性人格。①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

学习的动机;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③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⑤确立创造的

信念。

(4)创设创造性环境。①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

全和心理的自由;②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③开

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十章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德育心理

1、德育过程:是将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和一定时代的观念内化于受教育者。2、品德:又

称“道德品质”或“德行” , 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

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

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

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一

个综合性范畴,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要素构成。

3、德育和品德的区别:研究范畴不同(社会、个

体);影响因素不同(社会、社会+个人);性质

不同(时代性、个体)。二、品德的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四个阶段)①自我中

心阶段(2-5 岁);②权威阶段(6-8 岁);③可

逆性阶段(8-10 岁);④公正阶段(11-12

岁)。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六个阶段划分为

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

平A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与朴素的

自我中心定向;B习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助

他人定向及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

段;C后习俗水平——契约—尊重法律定向阶段与

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三、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方法:学习、立志、躬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

1、群体:

(1)定义: 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

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

约的共同体。

(2)特征:必须是一群人、具有一定的组织结

构、有一定的目标、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

向。

(3)种类: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②大群

体与小群体。③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2、大学生班集体的特征:

作为集体,一般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对共同目的、任务的深刻认识(2)集

体成员之间相互友好。(3 )有合理的组织结构。

(4)遵守集体规范。

大学生班集体还具有以下特征:强制性、同一

性、独立性、开放性。

3、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1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致弱作用。① 社

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

动效率的提高。②社会制弱作用:如果许多人在一

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

(2)从众行为

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团结友爱、平

等互助;(2)理想色彩浓厚;(3)人格因

素起主导作用。

5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1 )需求分:包容、控制、感情;(2)对象分:同学、师生、亲子。

6、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1)时空接近性;(2)态度相似性;(3)需要与性格的互补;(4)个性品质;(5)外表。

7、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表现:拒绝社交;恐惧社交;社交过程障碍。

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心理因素:(1)认知上的偏差

A晕轮效应:是指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

B刻板印象:是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C角色固着:是指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

D自我认识。(2)个性心理上的缺陷。第十二章大学生的心理教育1、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开发大学生的心智潜能(2)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3)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

1)环境应激问题;(2 )自我认知失调;(3)人际关系障碍;( 4 )情绪情感不稳定;(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

3、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自觉维护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1 )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 )培养个人的幽默感( 2 )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4、心理咨询:

(1)定义: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2)特点:帮助性、主动性、心理性、渐进性。

(3)分类:①发展性心理咨询。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重视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②调适性心理咨询。5、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1)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自信训练疗法、行为塑造疗法(2)认知疗法( 3 )精神分析治疗:自由联想、移情、梦的分析(4)人本主

义治疗(5)支持治疗(6)森田治疗(7)家庭治疗(8)艺术治疗:音乐疗法、歌咏疗法、舞蹈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一)广义的学习 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 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 3 (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

山香教育内部试卷

综合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2.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这体现出()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5.某初一男生,学习浮躁,作业敷衍,但他却能精心侍弄班上的盆栽花卉,经常施肥浇水,使花卉长势良好。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没有过多批评该生的学习行为,而是经常表扬他在侍弄花卉上的耐心与细心,并鼓励他将这种耐心和细心同样用于学习。不久该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好转,并最终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7.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8.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9.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⑵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⑴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⑶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的体系 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 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重点背诵培训资料

教育心理学重点背诵

二、名词解释 1动机2替代强化3成就动机4需要5思维6注意7有意注意8差别感受性9创造力 1气质 2最近发展区3顺应4迁移5学习6学习策略7认知风格8教师教学效能感9罗森塔尔效应 晕轮效应从众 三、简答 1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内容 答: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基本的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类所占比例由大变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最后,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和成长需要(后三种)。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是相互影响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成长需要的实现。

3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利用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定势;迁移;情绪与动机;原型启发。 5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6知觉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7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因素有:(1)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新异刺激物等。(2)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8保持健康情绪的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9发散思维特征 流通性、变通性、独特性 10简述奥苏伯尔同化论的认知结构变量。 ①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3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11教师教学效能感作用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有些教师的工作效率。

山香教育招教考试心理学部分重点总结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②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布洛卡区”论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 2.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①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②神经系统:包括脑和骨髓。大脑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有目的有方向 枕叶是视觉中枢 颞叶是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顶叶是调节机体的感觉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颞叶听见你说词,枕叶看见你写字 3.神经系统地活动方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4.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以人的为主)。 二、心理学的对象(P2) 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 3、意识与无意识 4、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P3)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 1 、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冯派:冯特、铁钦纳) 2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派:华生、斯金纳)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又称“完形心理学” 。 4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 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他还提出了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5、认知心理学 1967 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反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7、进化心理学 四、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或职业)领域。 五、心理学的任务(P9):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与心理学(由以下阶段组成)(P1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 (1)确定教学目标:首要环节。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大因素影响。 (2)分析教学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 (4)执行教学过程;(5)评价和反思教学。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P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P12 )第一阶段从20 世纪初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日本小泉著、旁宗岳1908 年翻译);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育心理学》(廖世承1924 )。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 开始。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后至今。一、教育心理学(P13)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上实施的教 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 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他 有几个特征:(1)在教育任务上: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 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在培养对象上:18 岁以上青少年。(3) 在社会职能上: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 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2 、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 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1)观察 法;(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3) 测验法;( 4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现场实验)。三、教师学习高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 意义 1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 针对性第一,有助于高效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 点的理解。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 特点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 解。 2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 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 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 四种主要的变量。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 生的学习心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 有效教学的能力。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 价/ 反思能力。 3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第 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 意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 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 生心理健康。 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 题。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 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 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 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 统、有组织的。 2、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社 会化)两个方面。(p24) 3 、理论观点(p25)(1)精神分析学派:佛洛 伊德;(2)认知发展学派: 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 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 同化、顺应、平衡。成熟、物理经验和数理经验、 社会经验以及平衡构成了影响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 因素。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一是低级 心理机能: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二是高级心 理机能: 逻辑思维、随意注意、高级情感)。 (4)人类发展生态学:布朗芬布伦纳 4、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 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青少年其实有儿童成长为成人、又不成熟到成 熟的时期。青少年早期又称青春期。第二节学生的 认知发展 1、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B前运算阶段(2-6 岁)。C 具体运算 阶段(6-11 岁)。D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阶段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 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 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 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 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 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 确的”。 2、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p35 论述题)思维是已 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它是认知(智力)的核心因素。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 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 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其次,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 段。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条件。 ( 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 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 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 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 成。 3、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 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 4、青少年友谊的六大发展功能(歌德曼总 结): 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 社会比较、亲密。 三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气质差异 1、心理差异-- 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 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的实践逐渐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 个体心理特点。 2、气质:心理学上说的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 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 或“性 情” ,他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 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 独特的色彩。气质的特点:(1)气质是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 征;( 3 )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 脾气急等);(2)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 快、情绪不稳等);(3)黏液质(安静稳重、 反应慢、沉默寡言);(4)抑郁质(孤独、反 应迟缓、多愁善感等)。 3、大学生气质教育:A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 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C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 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D 临床 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 者。 4、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根据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 (1)强度( 2 )平衡性(3)灵活性 二、性格差异与教育 1、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 2、大学生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 于内倾型性格。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3.教育心理学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布鲁纳 8.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

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张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张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Word文档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Word文档

山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新课改、教育法律法规等)

山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新课改、教育法律法规等)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填空)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多选名词解释)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点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多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多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 ?生物起源说(★★★单选)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

解释,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由苏联教育学家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5.教育的构成要素(★★★填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6.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单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对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最基本的矛盾。 7.教育的功能(★★★填空辨析)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8.六艺的内容(★★★判断):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古代中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一类是校。前者设于国都,后者分布于乡里。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山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1924) B、鲍德温(Baldwin —1934) C、詹姆士(James —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017年教师招聘山香教育综合知识汇总(内部资料)

2016年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客观):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选择) 2.心理学有时被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判断) 3.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单选)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选择)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优势: 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理性脑),负责语言、阅读、书写、运算、推理等。 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艺术脑),负责处理信息、知觉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艺术、创造力等。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和反射弧(选择)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基本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和相继)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单选)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客观性 “狼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主观性 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地反映——能动性 主动、预测、改造“改造世界”“出淤泥而不染”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选择)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中国心理学的先驱者、奠基人——蔡元培。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1.主张研究意识的构成:感觉、意象、激情 2.主张用实验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观点:1.提出“意识流”——连续不断、川流不息 元素 流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心理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首先,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其次,社会实践生活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作用(决定作用)。最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提出意识流)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 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⑵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⑴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⑶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的体系 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有)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 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 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诞生《生理心理学原理》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