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B添加义项

?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心脏骤停即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s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s可出现晕厥和抽搐,超过20s可出现昏迷;若心搏停止超过5min常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症状体征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病人此时体力和精神活动增加有关,心肌缺血、心室纤颤及血栓形成等危险性增高是上午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原因。猝死发生前病人可无任何症状,甚至可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约半数以上的猝死病人在2周内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

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s,即出现临床体征。主要有:突然意识不清或抽搐,呼吸迅速变浅、变慢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皮肤出现发绀,神经反射消失,有些病人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PQRS波消失而出现粗细不等的室颤波形,或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 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心室停搏心电图呈直线或仅有房波。

用药治疗

1.心脏骤停发生后最主要的抢救措施是及时正确地进行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encephalic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旨在尽快建立有效循环,提高心输出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研究表明,心脏停搏时间越长,全身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经受缺氧的损害越严重,维持生命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开始抢救时间的早晚。据统计,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64%是在心脏停搏后4min内急救的,因此提出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时机是在心脏停搏后0~4min内。而心脏停搏大多数发生在

院外,既无药物,又无抢救设备,因此就地、就近立即组织抢救,切忌观望等待或远距离转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整个复苏抢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基本的生命支持;二是进一步的支持生命活动,争取恢复心跳;三是复苏后处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其处理原则大致相同,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有效循环,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心输出量,给予有效的生命支持。在现场一无药物、二无设备的条件下,一般可先按照Gordon等提出的A、B、C、D方案进行抢救。即呼吸道(airway,A)保持通畅,进行人工呼吸(breathing,B),人工循环(circulation,C),在建立有效循环和人工呼吸的基础上,再转院或确定进一步治疗(definite treatment,D),处理心脏复跳后的各种后遗症及原发病。心脏骤停的复苏处理大致可分为3期。

(1)第1期:基本的生命支持:

①胸外心脏按压法: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必须立即进行,且效果良好,是心脏复苏关键措施之一。首先应在病人背部垫一块木板或让病人仰卧睡在硬地上,以加强按压效果。在医院内对可能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均应常规睡硬板床,以便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时,可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往认为按压的作用原理是直接挤压心脏的结果,当按压胸骨时使心脏排血,放松时则心脏舒张使血液回流心腔。目前认为按压主要是引起胸内压力普遍性增高,促进血液流动,放松时使胸内压力普遍降低,促进静脉血液流向右心,以达到维持有效血液循环之目的。

最近,Rladikoff认为按压时产生前向血流而不是后向血流有3种原因:A.颈静脉系统有静脉瓣存在;B.动脉对血管萎陷的抗力大于静脉,在增加胸膜腔内压时导致胸腔出口处静脉萎陷;C.动脉容量小于静脉,意味着等量血液在动脉系统产生较大压力。根据该理论,为了增加胸腔内压力和改善胸外按压效果,有人采用非同步通气,通气与按压同时进行,应用充气背心和腹带进行心肺复苏;也有人提出用抗休克裤以提高心脏复苏的疗效。

目前心肺复苏中多推崇间隙腹部按压辅助心肺复苏(IAC-CRP),即一人常规施行心肺复苏术,另一人将双手置于病者中腹部,在两次胸部按压的间隙期实施腹部间断按压,可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具有类似主动脉内气泵作用,即当胸廓反弹时,腹主动脉接触压能直接驱返血流回复到心、脑,主动脉舒张压随之提高,可增加冠脉供血、提高心输出量和脑灌注;其次尚有类似正常心搏时心房的作用,根据胸腔泵原理,腹腔静脉静水压可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加。本法已被公认为当前较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有效的辅助措施。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正确的按压部位应在胸骨的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如胸外按压部位不当,不仅无效,反而有害,如按压位置太低,有损伤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窒息的可能;如部位过高,可伤害大血管。如果按压部位不在中线,则可能引起肋骨骨折乃至气胸。术者以左手掌的根部置于上述按压部位,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其手指不应加压于病者胸部;按压时两肘伸直,借助身体重力和用肩背部力量垂直向下,使胸骨下压3~5cm,然后放松,但掌根不离开胸壁。以往认为按压时间约占每一按压和放松周期的1/3,放松的时间应占其余的2/3,这样能获得最大血流动力学效应;但近年来实践证明,当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时(各占50%),心脏射血量最多。为了达到有效按压,术者必须注意自己的体位和高度,可跪在床上或地上借助自身重量进行。按压次数以60~80次/min为好,在按压起始的2~3min可达100次/min,若操作恰当,可使收缩压短期内上升达80~

90mmHg(10.6~12kPa),并可能促使心脏复跳。但过长时间的快速按压会造成心肌损伤,且由于舒张期过短影响心室充盈,心输出量反而下降;也不宜采取急促、冲刺式按压,使心脏产生喷射性血流而影响心输出量。此外,在按压前若能先抬高患者下肢,解开病人衣领和衣扣,可增加静脉回流,对维持循环很有裨益。必须强调指出,不要因为听诊心脏或作心电图而频繁地停止按压;进行向心内注药(仅限于无静脉输液情况下)、电击、气管插管等必要治疗措施时,应由有经验者执行,按压停歇时间应尽量缩短,不要超过10s(最多15s),以免干扰复苏抢救。在胸外按压心脏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心电图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事实上,出现心电活动并不等于循环恢复(可能是电-机械分离),应作全面分析。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是:A.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8.0kPa);B.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润;C.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眼睫毛反射恢复;

D.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昏迷变浅,病人出现挣扎。只要按压有效就应坚持下去。

近年来已研制成功心肺复苏器(heart-lung resuscitator)代替人工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依靠电力、压缩氧气或人工杠杆作动力,按压泵多由硬橡皮制作,按压前宜在泵与胸壁之间垫一块泡沫塑料,以减轻对胸廓的摩擦损伤,按压时应固定按压泵在适当位置上,压力不宜太大,以免导致肋骨骨折和胸内脏器损伤,一般按压速率及胸骨下压程度与人工胸外按压相似。该仪器能自动控制,每压胸5次进行1次吹入氧气动作,尤适用于急诊室、心肺监护病房使用。

②心前区捶击(拳击):目前认为心前区捶击不宜常规列为心脏复苏的第一项措施。心前区捶击应在心脏停搏后1min内进行,否则常无效。方法是施行者用握拳的拳底肌肉部分,距患者胸壁20~30cm高度捶击胸骨中部,重复2~3次,若无效即应放弃,不可浪费时间。心前区捶击只能刺激有反应的心脏,它不能代替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对缺氧性心脏停顿或电

机械分离现象者,心前区捶击并无帮助,对缺氧而仍有心跳的心脏,捶击可能诱发心室颤动;对室性心动过速而循环尚未停止的患者也不应施行心前区捶击。尽管有人报道拳击可终止室性心动过速,但笔者仍持慎重态度,因为也有诱发室颤的报道。

③人工呼吸:现场抢救最简便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或口对鼻吹气,在施行前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仰卧,双肩垫高,解松衣领及裤带,挖出口中污物、义齿及呕吐物。然后术者用一手托起病人下颌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入,使病人胸廓扩张;吹毕立即松开鼻孔,让患者胸廓及肺部自行回缩而将气排出,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口对口吹气效果欠佳者,应迅速改为口对鼻吹气,向鼻吹气时将患者口闭住,此法尤适用于牙关紧闭的病人。若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应胸外按压4~5次,然后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1次。如果有2个抢救者,则一个负责胸外按压,另一个负责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两者要紧密配合。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胃扩张,避免的方法是在吹气时用手在患者上腹部中度加压,或预先插入食管阻塞器(esophageal obturator),以免将气吹入胃内。一旦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应即作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④胸内心脏按压:近年来胸内心脏按压术又重新被重视,通过胸内心脏按压与胸外按压的对照研究表明,前者效果确切,心排血量增加程度和心、脑血液灌注量均优于后者,且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胸内心脏按压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需要开胸手术器械,只能在医院内施行。如胸外按压无效或不宜行闭式胸外按压,应立即开胸施行胸内心脏按压。主要指征:①因胸骨或脊柱畸形影响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如漏斗胸、鸡胸;②心脏病理情况需要做胸内按压:如心脏骤停伴有严重心肌损伤、心室疝、心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心脏穿透伤、心房黏液瘤、严重二尖瓣狭窄、心包压塞、肺动脉栓塞等;③严重肺气肿、张力性气胸等。

饮食保健

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护理

1.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发生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低,因此目前主要是对其积极预防。急救干预(现场急救)主要在于加强普及社区公众的心肺复苏训练,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加强

急救体系的建设,扩大急救网络以及缩短呼叫至到达现场的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猝死率。

2.加强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监控,遵循合理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等猝死的诱因。

3.熟悉心脏骤停高危患者的识别,下列几种情况极易出现心脏骤停:①既往有过原发性室颤史。②冠心病患者,曾有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史。③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6个月内,有室性期前收缩分级在Lown氏Ⅱ级以上,特别是伴有严重左室功能不全(EF<40%)或有明显心力衰竭者。④有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增加,尤其是伴晕厥者。

4.心脏骤停再发的预防对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存活者,为预防潜在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再发,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无效,则新近开展的外科治疗或植入抗心动过速和抗心室颤动装置都可考虑。

病理病因

1.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资料报道冠心病猝死占全部心脏性猝死的42%~75%。一组463例发生于12h内的猝死者,尸检发现冠心病高达91%。其中约半数猝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者与冠脉和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血管受累程度越重,猝死发生率越高。冠状动脉急性病变,如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急性血栓形成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通过冠脉造影、血管镜和尸检的研究认为在原来管腔内血栓形成基础上的斑块破裂和出血的急性损伤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也与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脏性猝死有关。最近人们注意到无症状心肌缺血最常出现于有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者。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中,均可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而且发生包括心脏性猝死在内的心脏意外的危险性也增高。有认为在有冠状动脉病变者,无症状性或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对以前无心肌瘢痕或几乎无心肌瘢痕者,可能是多形性室速的可逆原因,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可能是单形性室速的触发因子。

②冠状动脉痉挛:晚近Fellows等报道260例心脏停搏幸存者中4例(1.5%)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而缺少显著的、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目前已较肯定,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足以使ST段抬高,且可以是无症状性的,也可以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ST段抬高与

严重心律失常在变异型心绞痛病人同时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Miller等报道变异型心绞痛病人有上述表现者42% 猝死,如不伴发心律失常者仅6% 猝死。

Corrado报道意大利Veneto地区的200例猝死的年轻病例,平均年龄29.4岁(18~35岁),这组病人只有27%有梗阻性斑块存在,大多数(89%)年轻猝死者为单支病变,而且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以不伴有急性血栓形成的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和中膜层正常的纤维斑块为主,这类斑块的反应性收缩较强,可能诱发猝死。

③其他: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在一组青年运动员在运动期间猝死,共22例,经尸检发现有2例属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2)非冠状动脉性疾病:

①原发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常发生猝死,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左室流出道狭窄程度与猝死的危险性是否有关,有资料表明,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或手术解除流出道的压力阶差后,猝死率与有左室流出道狭窄组并无显著差别。较肯定的是有阳性家族史的病人猝死发生率高。扩张型心肌病的猝死发生率也高,约30%,其猝死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清楚,多数源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和室颤),少数死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引起这些心律失常的因素可能有:广泛的心内膜下瘢痕形成及灶性纤维化,引起复极化不均匀及折返形成;血流动力学因素如后负荷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其他还可能有电解质变化(低钾、低镁)、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Martini在分析6例年轻人无明显心脏病的心室颤动病人的临床检查资料,发现其中5例有明显的特发性纤维化和右室异常,认为右室心肌病的隐匿型远比通常想象得为多,对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年轻病人应同样重视左、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

②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有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约25%可致猝死,此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等有关。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在发生心力衰竭或并发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时易猝死。

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常由于二尖瓣组织黏液样变化,伴有瓣膜过长或松弛,二尖瓣叶过长可在左心室收缩期突入左心房形成脱垂和(或)关闭不全,并产生相应的收缩期杂音——喀喇音。因心肌应激性增高和晚期易形成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常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短阵房速或室速,约10%发生猝死。猝死前常出现以下预兆:室性期前收缩、晕厥发作,出现收缩晚期和全收缩期杂音。多数情况死于室速或室颤。分析一组15例发生猝死的单纯二尖瓣脱垂病人:年龄较轻(39±17岁),女性较多(67%),二尖瓣反流者较少(7%),腱索断裂者较少(29%)。

心脏瓣膜病进行瓣膜置换的病人,心脏性猝死是相当常见的并发症。Alvarez报道831例植入Bjorkshiley人工瓣膜的病人,平均随访68.2个月,24例猝死,占死亡数16%。此猝死病例的室性期前收缩显著多于存活者和死于其他原因的病例,作者认为室性期前收缩与猝死有关。

疾病诊断

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仍正常。在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但在灯光下易忽略。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心脏骤停因可引起突然意识丧失应与许多疾病,如昏厥、癫痫、脑血管疾病、大出血、肺栓塞等进行鉴别。这些情况有时也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如这些病患者的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苏。心脏按压术对正在跳动的心脏并无大碍,而对心输出量不足的心脏还有帮助。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其他辅助检查:

必须指出,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器械检查是次要的。

1.心电图心脏骤停时做的心电图常有3种类型:①心室颤动最常见,占77%~85%;表现为QRS波消失,代之以规则或不规则的心室扑动或颤动波;②心室停顿:占5%,因心室电活动停止,心电图呈一直线或尚有心房波;③电-机械分离:约占15%,表现为缓慢、宽大、低幅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室机械性收缩。一般认为,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2.脑电图脑电波低平。

并发症

由于心脏呼吸骤停所导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机体各重要脏器细胞损伤后其功能尚未恢复,经常会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出现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紊乱,常出现休克、心律失常、脑水肿、肾功能不全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1.低血压和休克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可影响心肌功能;胸内心脏按压或心内穿刺注射药物次数过多,均影响心肌的功能,使心脏搏出量减少,以致引起低血压。心肺复苏患者的心泵功能变化,复苏早期心搏出量多数偏低,因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尚能代偿,但左心室每搏功指数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脏指数减少。

2.心力衰竭心脏复跳的时间过长,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心脏的损害;在抢救中应用大量血管收缩药物,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相应增加心脏负担。加之心律失常、液体的输入过多、过快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都损伤心肌,增加心脏的负担易引起急性左心衰竭。

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心肌缺氧性损害,严重的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复苏药物的影响,心室内注射时部分药物误入心肌内,过度低温等。由于以上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的应激性增加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呼吸功能不全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气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清除,易引起肺不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同时痰液的吸入和胃内容物的反流,以及脱水、冬眠药物、低温与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导致肺部感染;故在复苏早期就可以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5.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虽经初步复苏成功,但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可从局灶性到弥漫性脑损害,从暂时性到永久性损害,从轻度的功能障碍到不可逆性昏迷和死亡。所以,脑复苏不但要迅速改善和纠正脑缺血的即时影响,同时更应积极防治骤停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促使脑功能得以尽快地恢复。

6.肾功能衰竭由于心脏骤停和低血压使肾脏血流量停止或减少,引起肾脏皮质缺血和肾血管收缩。当血压低于8.0kPa(60mmHg)时,肾小球滤过作用停止,并使血管紧张素和肾素活性上升,进一步引起肾血管收缩及肾缺血,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7.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在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易发生水与电解质的紊乱,多见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钠和低钠血症等。

8.酸碱代谢失衡心脏骤停及复苏的过程中,组织酸中毒以及由此引起的酸血症是由于通气不足和缺氧代谢所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取决于心脏停搏时间的长短和CPR期间的血流水平。

9.感染复苏后继发感染的原因不仅和病原菌的入侵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复苏的过程中,由于机体防御能力的削弱,病原菌乘虚而入,尤其一些在人体或环境中未被重视的非致病菌或弱度病菌却成了感染的重要病原。可出现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感染等。

10.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微血管低氧区仍持续存在,低氧区激发和增强免疫反应,进而增加氧需求和氧摄取能力降低,引起低氧血症加重。由于肠黏膜组织脆弱,对缺氧耐受极差,容易遭受低灌注损伤。可出现肠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11.其他并发症

(1)高血糖症: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应激后,会出现血糖反应性升高。

(2)高淀粉酶血症:可能与心脏停搏后胰腺缺血、缺氧导致胰淀粉酶大量释放有关。

预后

近年来研究发现,猝死者约75%死于医院外,其中40%死于发病后15min内,30%死于发病后15min至2h。目前国内外报道各类心脏骤停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20%~40%。美国匹斯兹堡市资料证实,院外旁观者做心肺复苏成功率达24%,由医护人员到达后再做心肺复苏的生存率仅7%。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是世界上复苏成功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该室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极高,现场复苏初步成功率达60%,到达医院后其中一半将在2~3周内因基础疾病及各种并发症而死亡。据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资料显示,1998年由救护车抢救心脏骤停患者4564例,其中进行心肺复苏4375例,初期复苏成功者46例,未成功者4329例,最后仅有1例康复出院者。1999年的情况也类似,抢救心脏骤停与猝死患者4374例,现场复苏成功者59例,最后康复出院仅1例。

心脏复苏后住院期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苏死亡者仅占10%。

发病机制

1.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据对61例发生心脏性猝死病人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包括:26例(43%)单形性室速,15例(25%)多形性室速,5例(8%)尖端扭转型室速,3例(5%)原发性室颤和1例(2%)房性心动过速伴1∶1传导。缓慢性心律失常1l例(18%)。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各种疾病的病理结构与功能异常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报道心脏性猝死的心脏尸检发现75%原先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理上确定有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者仅20.9%~30%。近年来对心室肥厚与心脏性猝死间的相关越来越引起重视,心室肥厚除对复杂性慢性室性心律失常为易患因素外,并作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易患因素。冠心病伴有继发性心室肥厚、原发性心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等因室速或室颤发作而猝死占总死亡数的半数以上,伴有扩张和弥散性纤维变性的慢性心肌病变病人,严重的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很高,半数为猝死,大部分是由于室速或室颤。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长期左室肥厚可发生灶性纤维样变性和动作电位的区域性差异,在急性缺血时更易发生室颤。各种暂时性的功能变化如暂时性缺血(再灌注),全身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化学(神经生理)方面的改变以及有害物质对心肌的影响等,可与基础结构异常相互作用促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结构性病变引起区域性心肌血流的稳定性降低,使细胞处于显著的电不稳定状态。如有急性血栓形成,氧供/求平衡变化、心肌代谢或电解质轻度波动和神经生理的不稳定均可导致区域性膜的不稳定性。这可能是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机制,电生理研究可见急性心肌缺血时,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减慢,连接的心肌细胞间的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因而易产生电位差的电流,形成折返途径而引起室颤。冠状动脉痉挛伴有侧支循环的调节可使心肌遭受暂时性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影响。在激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中,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两者可能是关键性事件,在促发血栓的基础上血小板活化产生一系列生化改变,通过血管运动调节可能增加室颤的易患性。在代谢反应中,间质钾浓度在急性缺血时增高,而在陈旧性梗死边缘细胞内钾浓度呈区域性降低,静止膜电位丧失以及快速反应速度减低,乳酸盐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动作电位时限缩短,以及组织CAMP增加,诱发缓慢反应。上述变化可能在某些区域和整体上破坏心肌膜的完整性,使其易发生电触发的室速或室颤。

2.电机械分离电-机械分离作为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原因约为3%~22%,也是院内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病人常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此前并无心脏或呼吸道症状,心音和脉搏均消失,心电图上有房室的心电波形,但心室已无有效的排血功能。此常见于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主动脉窦瘤破裂、急性心肌梗死等。电-机械分离的发生机制认为与钙有密切关系。

触发钙流能力的丧失,钙不能从肌浆网释出,收缩过程对钙的敏感性降低,缺血性酸中毒可使钙对收缩蛋白的亲和力改变,心肌收缩力减退,另一方面也认为有自主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副交感活性急剧增强或交感活性急剧降低可能是电机械分离的触发机制。因

Bezolel-Jarisch反射所致的心率和血压下降常见于下壁梗死,此可能对电机械分离的发生起一定作用。

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教案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教学理论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急诊医学授课题目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授课教师姓名马舰 学生 班组 级 临床专业 学 时 2学时 日 期 2016.12.22 职称主治医师 教学目的: 1.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2.熟悉心脏骤停的表现和常见病因。 3.了解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 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分析:心肺复苏知识不断更新,部分教科书内容的滞后,部分课本内容是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编写,部分学生接受过2010版培训,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对2015版心肺复苏有较好掌握,极为不易,心肺脑复苏的流程及操作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学生熟练操作就更不易了。 对策:利用现场模拟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演练加讲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电击除颤让学生直观,以更快学习掌握最新版的心肺脑复苏的知识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教学法心脏骤停的表现和常见病因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现场心肺复苏演练,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直观认识,利于掌握。 对比法从2005版和2010版心肺复苏的不同,加强对新版心肺复苏的掌握。 通过多媒体、图表、图片、流程图等,使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感受立体的、有层次的知识点,有利于其消化和吸收。 结合常见的、典型的临床病例分层讲解心脏骤停的病因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现场演练,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印象,利于记忆。 整个过程有启发、有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科新进展: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新的心肺复苏机及亚低温治疗。 参考资料: 1.王佩燕.急诊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19,130-134. 2.陆再赢,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9-236. 3. 花嵘,李春盛.亚低温对于心脏骤停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1109-1111 讲授主要内容教学手段和 方法 时间分配第一学时 一:由图片引入心脏猝死和心脏骤停的概念。 1.心脏骤停的概念。 2.心脏猝死的概念。 二.讲授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 1.心脏骤停的病因 1)心脏原因 2)呼吸系统疾病图片、导 入 分层阐述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双人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流程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教学技能竞赛现场双人心 肺复苏操作 具体操作流程 A口述:“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们今天进行的操作时徒手心肺复苏加简易呼吸囊的使用,操作目标:运用人工手法,快速恢复患者的循环、呼吸,预防和减轻脑水肿,有利于住院的后续治疗。” 一、自身评估 A、B口述:“操作者着装整齐,无长指甲,操作开始。” 二、评估环境: A口述:“操作环境安全。” 三、判断意识、呼吸: A口述:判断意识:“张三你还好吗?张三、张三你怎么了?”判断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四、呼救: A口述:“病人无意识,呼吸不正常,快来人,携带急救物品准备抢救,抢救开始时间***。” 五、判断颈动脉搏动: A口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患者无大动脉搏动,准备胸外心脏按压。” 六、摆放体位: A口述:“患者处于复苏体位、卧于硬板床上。” (去枕平卧、解开上衣、松解裤带,呈复苏体位。操作者A立于患者右侧,操作者B立于患者头侧。)

七、胸外心脏按压: A在按压间歇分别口述:“按压频率大于100次每分;按压深度大于5cm;按压与放松比1:1;每次按压数数从01、02、03……(大声 26、27、28、29、30)。” 八、开放气道: B口述:(在A开始按压的同时进行,检查面罩、连接氧气)“患者无颈椎损伤、无活动性假牙;清除口鼻分泌物;(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EC手法)固定面罩。 九、人工呼吸: 注意人工呼吸的间隙保持呼吸道开放并打开呼吸面罩。 B在人工呼吸间歇分别口述:“连接氧流量8-10升每分;潮气量400-600ml;呼吸频率8-10次每分;按压与呼吸比30:2。” 十、评估复苏指标: A口述,B整理人工呼吸用物:①②断大动脉搏动是否恢复;断呼吸是否恢复判断(间5~10秒钟)③判断瞳孔变化;④面色、嘴唇、甲床末梢循环是否恢复;⑤判断意识、肌张力是否恢复; B口述,A同时整理床单位:⑥心电图出现波形;⑦收缩压在;⑧有尿;记录抢救成功时间。 十一、健康宣教: A口述:张三,不要紧张,你刚刚出现了意外,经抢救已暂时脱离危险,但仍需住院治疗,我们会为你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请你配合。” B、用物按规定分类处理。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2019-09-20 慶25tqfiy...转自nevazhong 修改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 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称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图

心肺复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 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外科学总论重难点

外科学总论重难点 第一章外科学概述 (一)本章重点 外科学的概念,外科疾病的范畴,外科学与基础学科和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本章难点 外科岗位对外科医师的要求。 (三)本章考点 外科疾病的范畴 第二章无菌术和手术的基本操作 (一)本章重点 无菌术概念、组成、方法和临床应用;手术人员的准备;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手术中的无菌原则。 (二)本章难点 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和铺无菌巾单,切开、分离、止血、打结、缝合等手术的基本操作。 (三)本章考点 无菌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衡 (一)本章重点 脱水、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的概念、类型、表现、诊断与处理。 (二)本章难点 脱水、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本章考点 1.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2.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诊断与治疗。 3.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输血 (一)本章重点 输血适应症、并发症、注意事项。 (二)本章难点 1.成分输血的类型及适应症 2.自体输血的类型及输血方法。 (三)本章考点 输血的适应症、注意事项、并发症及防治。 第五章外科休克 (一)本章重点 1.休克的诊断、监测、治疗原则和方法。 2.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本章难点 1.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2.休克的病理生理。 (三)本章考点

1. 休克的分类、诊断、监测、治疗。 2.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第六章MODS (一)本章重点 1. MODS的概念、诊断及预防。 2. AR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本章难点 1.MODS发病基础与机制。 2.ARF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三)本章考点 1. MODS的概念、诊断及预防。 2. ARF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第七章麻醉 (一)本章重点 1. 麻醉前准备。 2. 局部麻醉的类型、方法、适应症和使用的局麻药物。 3. 局麻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诊断、防治方法。 4. 椎管内麻醉的类型、方法、适应症、药物、并发症及防治。(二)本章难点 1.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 2.局麻药物的类型及性能、特点。 (三)本章考点 1. 局部麻醉的方法与适应症。 2. 椎管内麻醉的类型、方法、适应症、药物、并发症及防治。 第八章复苏 (一)本章重点 1. 呼吸心跳骤停的判断及初级复苏方法。 2. 后期复苏和复苏后处理的措施。 (二)本章难点 1.呼吸心跳骤停的初期复苏措施。 2.脑复苏的重点及措施。 (三)本章考点 1. 心肺脑复苏的诊断及急救、治疗方法。 2. 呼吸心跳骤停的初期复苏的操作方法。 第九章围术期处理 (一)本章重点 1. 手术前一般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2. 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3. 手术后不适的判断和处理。 4. 手术后伤口的换药和拆线方法。 (二)本章难点 1.手术前的特殊准备。 2.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三)本章考点

外科护理学图文讲义-复苏

复苏 五、复苏﹡ 1.概述 (1)定义 (2)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3)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2.心肺脑复苏 (1)初期复苏 (2)二期复苏 (3)脑复苏及复苏后处理 一、概述 (一)定义 广义——任何为抢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如对心跳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停止、窒息、休克、高热、中毒、严重创伤等的救治。 狭义——是指病人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时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即心肺复苏(CPR)。 (二)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1.心搏停顿ECG呈一平线或偶见心房P波。 2.心室纤颤ECG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在心搏停止早期最常见,约占80%。 3.心-电机械分离ECG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 (三)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1.判断有无意识 可轻拍病人肩部并在两侧耳边大声呼喊,如病人无反应,则可判断无意识。

2.判断循环、呼吸障碍 触摸颈动脉搏动,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旁开2~3cm,触摸颈动脉搏动时间<10秒。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简单判断有无呼吸。 3.呼救 院内抢救时,呼叫更多的医生、护士,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院外拨打120,说明地点、事件、伤员情况。 二、心肺脑复苏 (一)初期复苏 1.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病人仰卧在硬板上,护士立于病人一侧,将一手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下段(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

另一只手掌根部压在前一手背上,两臂伸直,以上身的体重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5cm。反复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每一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但手掌始终不离开按压部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2.气道开放(airway,A) 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 若无颈部损伤,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若有颈部损伤,用双手托颌法。 3.人工呼吸(breathing,B) 口对口人工呼吸——最简单、有效。 病人仰卧,护士一手托其下颌使头后仰,张开下唇,另一手捏鼻孔,护士吸气后对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然后放开鼻孔,待胸廓回缩呼气。 4.注意事项 (1)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 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分钟)后,进行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2)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并积极准备二期复苏。 (3)心脏按压避免用力过大引起肋骨骨折。 (4)对小儿心肺复苏,心脏按压用单手掌根按压胸骨中段,每次下压2~3cm; 对新生儿,双手环抱胸廓,两拇指按压胸骨中点,下压1~2cm,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一、目的 通过实施徒手心肺复苏,建立患者的循环,呼吸功能,以保证期重要脏器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和大脑功能,达到挽救其生命的目的。 二、对象 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 三、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者装整洁 2、环境准备: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四、操作要点 1、判断患者医师,拍肩并大声呼唤患者。 2、高声呼救,通知相关人员。 3、检查脉搏:摸颈动脉波动(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识别有无呼吸,检查时间不超 过10秒。 4、患者去枕平卧,解开衣领,暴露胸部。 5、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相交处。 6、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手指翘 起不接触胸壁,手掌与胸骨水平垂直。 7、按压幅度: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 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未4cm,儿童大约未5cm) 8、频率: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9、按压与呼吸比例30:2,没五个循环检查有无搏动。 10、按压部位准确,用力适当,节奏均匀,持续进行,迅速放松使胸廓复原,放松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壁。 11、开放气道: ①仰头抬颏法:检查患者头颈部,确定患者头颈部无损伤,以后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来开颈部。 ②拖颈压额法:检查患者头颈部,确定患者头颈部无损伤,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③拖颌发:抢救两手拇指置于患者口角旁,余四指拖住患者下颌部位,在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使下齿高于上齿,避免搬动颈部。 12、吹气方法:操作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孔,双唇紧紧包绕住患者口唇用力吹气,连续2次,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同时检查患者胸部是否起伏。吹毕放开鼻孔,让气体自然由口鼻逸出。每次吹气量500-600ml。频率8-10次/分。 13、反复5个循环,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有效,有效后停止抢救。 14、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整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判断心跳、呼吸停止要迅速准确,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2、胸外按压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和幅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大约500-600ml,吹气量过大可引起胃胀气,吹气量过小达不到吹气目的。 4、检查颈动脉,手法要快而准确,触摸时间不能超过10秒。 5、心脏按压部位准确,按压过程中手不能离开按压部位。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B添加义项 ?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心脏骤停即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s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s可出现晕厥和抽搐,超过20s可出现昏迷;若心搏停止超过5min常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症状体征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病人此时体力和精神活动增加有关,心肌缺血、心室纤颤及血栓形成等危险性增高是上午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原因。猝死发生前病人可无任何症状,甚至可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约半数以上的猝死病人在2周内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 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s,即出现临床体征。主要有:突然意识不清或抽搐,呼吸迅速变浅、变慢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皮肤出现发绀,神经反射消失,有些病人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PQRS波消失而出现粗细不等的室颤波形,或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 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心室停搏心电图呈直线或仅有房波。 用药治疗 1.心脏骤停发生后最主要的抢救措施是及时正确地进行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encephalic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旨在尽快建立有效循环,提高心输出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研究表明,心脏停搏时间越长,全身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经受缺氧的损害越严重,维持生命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开始抢救时间的早晚。据统计,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64%是在心脏停搏后4min内急救的,因此提出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时机是在心脏停搏后0~4min内。而心脏停搏大多数发生在

外科学考试简答题超级大汇总-重点版

外科学简答题 题目所属篇所属章答案要点 4 补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篇总论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切不可将10%氯化钾作静脉内直接推注,以免造成血清钾突然升高,可导致心跳骤停。(2)补钾之前,须注意肾功能。因肾功能衰竭时,钾排除受到限制,补钾易引起血钾过高。每日尿量需在100ml或每小时在40ml以上,方可补钾。 (3)补钾时应注意脉搏、血压、心率、尿量等,必要时重复作心电图检查及血清钾测定,特别是原有心脏病患者。 (4)补钾浓度不可太高,滴速不能太快。氯化钾的浓度不能高于0.3%,滴速每分钟不宜超过80滴。 5 休克的监测内容有哪些?第一篇总论第三章外科休克 休克的监测包括一般监测和特殊监测。一般监测项目包括精神状态、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动脉血压、脉率和尿量;特殊监测项目包括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胃肠黏膜pH值测定等,在抢救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病人的休克时,特殊监测显得特别重要。 6 简述感染性休克常见原因和治疗原则。第一篇总论第三章外科休克 感染性休克常见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大面积烧伤、尿路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等。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比较困难。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着重治疗感染。 具体的治疗包括:①补充血容量②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处理原发感染灶;应用抗菌药物;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增强抵抗力。③纠正酸中毒。④应用心血管药物。⑤应用糖皮质激素。 8 破伤风的并发症有哪些?第一篇总论第四章外科感染 本题主要考学生对破伤风并发症的了解。破伤风并发症多由肌痉挛和毒素所致,主要为:①骨折:

第八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1. 下列哪项是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出现的心电图特征 A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可为200~400次/分 B 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律基本规则,但大动脉没有搏动 C 不同种类或节律的电活动节律,往往测不到脉搏 D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 E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 2. 下列哪种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A 室颤 B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C 无脉性电活动 D 室速 E 停搏 3. 下列关于除颤的陈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搏骤停应从开始心肺复苏5分钟后除颤 B 对于院内心搏骤停,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可超过3分钟 C 对非目击的心搏骤停,应先进行5个循环30∶2(大约2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D 使用直线双向波型除颤仪首次除颤能量为360J E 使用单向波除颤仪时除颤能量为150~200J 4. 当心搏骤停几秒钟时,患者即会出现 A 头晕 B 晕厥、意识丧失 C 血压下降 D 全身抽搐 E 大小便失禁 5. 下列哪项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目标 A 迅速准确判断心、肺功能衰竭或停止,立即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术 B 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C 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D 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 E 改善并维持心肺功能 6. 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下列正确的是 A 患者躺卧在软床上 B 头部位置高于心脏 C 双手放于胸前 D 仰卧位,头、颈部应与躯干保持在同一轴面上 E 可采取头高脚低位 7. 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产生的收缩期动脉峰压是 A 20~40mmHg B 40~60mmHg C 60~80mmHg

抢救流程图

抢救流程图 心肺脑复苏流程 C: 胸外按压 基础生命支持 B:开放气道 第一阶段ABCD A:人工呼吸 吸 CBA A:气管插管 B: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机械通气 进一步生命支持 第二阶段ABCD C: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活性药物 D纠正酸中毒~保护中枢神经细胞及 对症 A:保证有效通气 B:依血气分析结果评估通气与换气持续生命支持效果 第三阶段ABCD C:维持有效循环、评估生命体征 D:危重症加强监护室系统监测,自主循环、心脏功能,等~进一步脑复 苏~防止并发症 心脏呼吸骤停抢救程序 1.呼叫EMS 1.观察 2.呼叫除颤判断病人 1.施行2次人工呼吸 2.相应治有反应无反应无呼吸疗 3.判断呼吸,开放气有无反应 2.判断循环 道~看、听和感觉,

有呼吸无脉搏 有脉搏 1.开始CPR,心肺复1.继续开放气道、人 苏, 工呼吸、给予高浓度1.放置于抢救体位,无 2.降颤器显示室颤/氧、呼吸支持外伤, 室还即行电击除颤首2.相应治疗 2.相应治疗 选200J 恢复自主循环持续室颤/室速或复发电机械分离心脏停搏 1.继续CPR,心肺复苏, 1.继续CPR,心肺复苏, 2.立即气管内插管人工辅助 2.肾上腺素1mg静注~每呼吸 3.建立静脉通道 3-5分钟1次 1.继续CPR,心肺复苏 2.争取心脏起搏 1.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5分钟 重复/加压素40U静脉注射除颤,300J~不成功则360J, 2.儿童0.014mg/,kg.次,~按 0.007mg/次递增已作气管内插尚未建立静脉通 道~可作气管内给药~此时药 物应稀释至5,10ml 病碳酸氢钠1mol/kg(CPR)有利多卡因1,1.5mg/kg静推~3,因效通气10分钟后~有代谢性酸中治 5分钟重复1次/可达150,300mg疗毒或高钾血症 静脉注 1.缺氧 2.酸中毒 3.心律失常 4.低/高血钾

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编号: 06(第6次课) ★课题:第三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课时:2学时 ★重点难点:心脏骤停时给药途径和脑复苏的措施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与模拟操作训练相结合 ★教学目的: 1、了解开胸心脏挤压。 2、熟悉复苏后的循环、呼吸功能、肾功能及酸碱平衡的监护与护理。 3、掌握心搏骤停时给药途径;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内容和脑复苏的措施。 第二节心肺脑复苏 一、概述 二、基础生命支持(BLS) 三、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cardiac life support,ACLS)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病。其中主要包括氧疗与建立人工气道,循环支持和药物治疗。是心搏骤停后5~10分钟的第二个处理阶段,一般在医疗单位中进行。包括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药物治疗,电除颤,气管插管,机械呼吸等一系列维持和监测心肺功能的措施。 (一)明确诊断尽可能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明确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和心律失常,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引起心搏骤停常见原因且易逆转概括为5-H,5-T,即: 低血容量-Hypovolemia 缺氧-Hypoxia 酸中毒-Hydrogcnion-acidosis 低/高血钾-Hyper-/hypokalemia Other metabolic 低体温-Hypothermia 毒物/药物中毒-Tablets/drug OD accidents 心包填塞-Tamponade Cardial 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 血栓-冠状动脉-Thrombosis coronary 血栓-肺- Thrombosis pulmonary (二)控制气道 1.口咽通气管和鼻咽通气管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后壁,解除气道梗阻。 2.气管插管有条件时,应尽早作气管插管,因其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吸入异物和胃内容物,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并可与简易人工呼吸器、麻醉机或通气机相接以行机械人工呼吸。 3.环甲膜穿刺遇有插管困难而严重窒息的患者,可用16号粗针头刺人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可立即缓解严重缺氧情况,为下一步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术赢得时间,为完全复苏奠定基础。 4.气管造口术是为了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易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呼吸阻力和呼吸道解剖无效腔,主要用于心肺复苏后仍然长期昏迷病人。 (三)氧疗和人工通气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试题

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试题 一、单选题: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A.是否除颤 B. 是否气管插管 C. 是否给药 D. 时间早晚 2.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现场救护的黄金时间是:() A. 4分钟 B. 8分钟 C. 10分钟 D. 15分钟 3.关于心跳骤停的诊断,下列哪项是最正确的?() A.意识丧失 B. 无自主呼吸 C. 瞳孔散大 D. 颈动脉搏动消失 4.心肺复苏时,判断颈动脉搏动的位置是:() A.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1-1.5CM B. 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1-2CM C. 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2-3CM D.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2.5-3CM 5.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时,评估循环的时间是:() A. 至少3秒 B. 3-5秒 C. 至少5秒 D. 5-10秒 6.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是:() A.A-B-C B. B-A-C C. C-A-B D. B-C-A 7..心跳骤停,最快速、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 A.开放气道 B. 除颤 C. 人工呼吸 D. 胸外按压 8.2010心肺复苏指南推荐心搏骤停的送气时间为:() A. 少于1秒 B. 持续1秒 C. 超过2秒 D. 快速用力吹气 9.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按压频率为:() A.至少60-80次/分 B. 至少80-100次/分 C. 至少100次/分 D. 至少120次/分 10.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按压深度是:() A.至少4CM B. 4-5CM C. 至少5CM D. 至少6CM 11..最简单、快捷适于现场复苏的人工呼吸方式是:() A.口对口人工呼吸 B.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C. 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 D. 呼吸机控制呼吸 12.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是:() A. 室颤 B.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C. 无脉性电活动 D. 心室停搏 1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 同步电除颤 D. 非同步电除颤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三、延续生命支持 PLS 的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防治,即除了积极进行脑复苏,应严密监测心、肺、肝、肾、凝血及消化器官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脑完全性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时因缺血、缺氧,最易受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复苏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能否恢复有密切关系。临床数据表明,心脏骤停病人恢复自主循环后 1/3未能得到脑复苏而死亡,1/3长期存活者可遗留运动、认知障碍,其中仅1%~2%能生活自理。近年来对于心脏骤停后神经系统受损的严重性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引起临床专家的关注。一项临床统计资料值得重视,经“复苏存活”而住院、但最终死亡的病人,由于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者占59%。 心脏骤停缺氧首当其冲是对脑的损害。脑组织缺氧量高,能量储存少,无氧代谢能力有限。因此,脑组织对缺氧很敏感,在正常体温下,心脏停搏3~4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母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复苏的研究成败。现已证实,神经细胞的损害发生在心跳恢复后,即缺血后再灌注损害。近年来对这种脑缺血后再灌注损害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示了诸多的学说,包括能量衰竭、离子内环境尤其是钙离子紊乱、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氧自由基学说、兴奋毒性学说、基因突变等。这些研究对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①脑血管自动调节机能丧失,脑血流量减少;②微血管管腔狭窄,微循环灌注受限;③脑细胞代谢紊乱、脑水肿;④二氧化碳蓄积,渗透压升高,加重脑水肿。有的学者将复苏后的脑损伤称之为“复苏后综合征”,大致可以分为三期:①充血期,这是最初很短暂的时期,灌注可以超过正常时期,但是分布不均匀。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增加了的血流是否确切灌注了微循环。②低灌流期(无再灌流期),经过充血15~30分钟后,开始发生细胞水肿,同时出现血凝块,红细胞凝集,血流成泥流状,血小板聚集。此外,还可能存在颅压增高、脑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周围红细胞肿胀等。最终发生脑血管痉挛,此时脑血流显著淤滞。这一低灌流现象在脑组织各部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一般可持续18~24小时。③后期,低灌流期以后,经过救治,脑组织可能部分恢复功能,并逐渐完全恢复(这与抢救是否及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或持续性低灌流,导致长时间或永久性昏迷,甚至脑死亡。 (二)脑复苏 1.治疗措施 (1)维持血压:循环停止后,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而依赖于脑灌注压,故应维持血压于正常或稍高与正常水平,已恢复脑循环和改善周身组织灌注,同时应防止血压过高而加重脑水肿,防止血压过低而加重脑及其他脏器组织缺血、缺氧。 (2)呼吸管理:大脑缺氧是脑水肿的重要根源,又是阻碍呼吸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心脏骤停开始应及早加压给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应用呼吸机过度通气,使PaCO2降低,从而使脑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脑血容量缩减,有利于防止颅内压升高及“反跳”现象。一般采用中等程度控制过度换气。纠正低氧血症和过度换气对缺氧性损伤的恢复,保证脑组织充分供氧是非常必须的。 (3)降温:脑组织的代谢率决定脑局部血流的需求量。体温每升高1℃,脑代谢率约增加8%。复苏后,体温升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影响到脑的康复。相对而言,低温时降低大脑代谢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曾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而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病人可以产生明显副作用,包括可增加血液粘滞度、降低心排血量和增加感染的易感性。最近研究表明,轻度低温(34℃)对于减轻脑缺血损伤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损害作用也较小.正常脑组织中,脑部温度每降低1℃,大脑代谢率可降低7%。 1)降温开始时间:产生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的关键性时刻,是循环停止后的最初5分钟。因此降温时间越早越好,争取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用冰帽降温。 2)降温深度:不论病人体温正常或升高,均应将体温(肛表或鼻腔温度)降低至亚冬眠(35℃)或冬眠(32℃)水平。脑组织温度降至28℃,脑电活动明显呈保护抑制状态,但体温降至28℃易诱发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所以宜采用头部重点降温法。降温可保护缺

最新急危重症-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急危重症-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概述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 (一)心源性原因 1.冠状动脉病变 2.心肌病变 3.主动脉疾病 (二)非心源性原因 1.呼吸停止 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3.药物中毒或过敏 4.电击,雷击或溺水。 5.麻醉和手术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室颤):常见。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QRS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心室静止,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二)诊断

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第二节心肺脑复苏 若能在心脏骤停4分钟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8分钟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 一。基础生命支持 BLS又称初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包括畅通呼吸道A。人工呼吸B,建立有效循环C。2010改为CAB。 (一)判断并其启动EMSS 1.判断病人反应:轻拍重喊。如病人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切勿轻易搬动,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对有脊髓损伤的病人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 2.监测循环体征:检查颈动脉搏动。一岁以下婴儿触肱动脉。 3.启动EMSS (二)病人体位 复苏体位,恢复体位。 (三)开放气道 病人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能使咽喉部阻塞。舌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无颈部创伤,采用仰头抬法开放气道。 方法:仰面举颌法:成人90度,儿童60度。婴儿30度。托颌法。 (四)呼吸支持 人工呼吸: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进入或排除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排出。正常人呼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16%-18%的氧。

外科学考试重点汇总

外科 1、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其无菌区为哪些? 答:①手术人员肩(或锁骨)以下腰(或脐)以上,腋中线以前的区域;②手术人员的双上肢。 2、简述高钾血症的治疗措施|。★ 答:(1). 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2). 降低血清钾浓度,可采取下列几项措施:①促使K+转入细胞内;a、输注碳酸氢钠溶液;b、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c、对于肾功能不全,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0ml、11.2%乳酸钠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400ml,加入胰岛素20U,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入②阳离子交换树指的应用③透析治疗(3)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ml,能缓解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3、举例说明肿瘤的扩散与转移途径.。 答: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沿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侵入并破坏邻近器官或组织继续生长,称为 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如鼻咽癌、甲状腺癌常首先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乳腺癌常首先转移腋窝淋巴结。血道转移:肉瘤、晚期癌的常见转移方式,如骨肉瘤、绒癌、肝癌、肺、脑。种植性转移:如克鲁根伯氏瘤(Krukenberg 瘤)。 4、烧伤的现场急救。 答:1.迅速脱离热源2.保护受伤部位3.维护呼吸道通畅4.其他救治措施①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早期应避免长途转运,休克期时就近输液或气管切开;必须转运者应建立静脉通路,路途较远者需留置导尿②安慰鼓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 5、浅Ⅱ°烧伤:伤皮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 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的上皮增生。如不感染,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疤痕,多数有色素沉着。 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1%至30%,或Ⅲ度烧伤面积不足10% 6、女,38岁,体重50kg,头面颈部,双上肢及双足2度烧伤,该病人烧伤面积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属于什么 程度烧伤?第一个24h补液量为多少?晶体,胶体各占多少? 答:面积为3%+3%+3%+18%+6%=30%。属于重度烧伤。第一个24h补液量为50x33x1.5ml+2000=4475ml,其中胶体为33x50x0.5=825ml。晶体为33x50x1=1650ml。 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答:①广泛脊神经阻滞②腰麻后头痛③尿潴留:④神经损伤⑤罕见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颅神经麻痹。 8、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方法。 答:成人心肺脑复苏,可分为三个期Ⅰ期:基础生命支持(BLS) ①保持气道通畅,将病人头后仰,必要时以手托下颏;②建立呼吸③人工循环与建立呼吸同时进行,用胸外人工按压的方法,使心脏被动收缩、舒张、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1)一人操作每15次按压胸骨体下半,下陷3-4cm,交替行2次膨肺。(2)二人操作每5次胸骨按压行一次膨肺。每分钟按压80-100次,压松时间比例为1:1。持续抢救直至脉搏恢复或更有经验的急救人员到达或至医生宣布证实死亡为止。Ⅱ期:进一步生命救生(ALS) ①建立输液管道,给予药物及液体治疗:1)肾上腺素0.5~1.0mg 静脉注入,每分钟一次,直至自然脉搏出现。2)若停搏达5分钟以上,可给碳酸氢钠1mEq/kg静脉注入。3)监测并使动脉血pH及血气恢复。4)必要时静脉输液。②心电图监测以辨明心室纤颤,心搏停止或奇特的复合波。③心室纤颤的治疗:1)立即用200-300 W.s直流电除颤,如需要时重复进行。2)利多卡因1-2 mg/kg,静脉注入,需要时可持续点滴。3)如无心脏搏动,应每5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一次,如需要可给予血管加压剂。4)持续抢救直至脉搏良好。5)使立即恢复正常血压。Ⅲ期:持续生命支持①病情估计:包括心脏骤停原因及测定抢救的可能性。②恢复神志即脑复苏。③加强治疗护理。

《外科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

外科学教学大纲 Surgery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外科学是将发展到需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疾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作为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外科学涉及外科总论、颅脑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专科,各专科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又相互渗透,密切相关。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以及妇产科学的相关知识均与外科学密切相关。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外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掌握外科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 外科学的教学的目的:首先要让医学生全面熟悉并掌握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是让医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重危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治疗及手术原则,为日后从事临床外科工作或学习其它临床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通过外科学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能正确书写外科专科病历;对常见外科病例能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对急危重外科病人能及时运用外科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作出相应急救处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能够具有临床外科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8版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教材。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支持下的课堂讲授、标准案例教学、PBL教学、临床病例讨论、临床实践训练和教学结合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既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着重对学生在实践、动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熟悉和一般了解的内容,对于少见病等内容采用自学等方式进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外科学总课时130学时(理论100学时、见习30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学生课程结束后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笔答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内容为本大纲覆盖下的知识点,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主要以课堂点名、临床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实习结束后的毕业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本大纲覆盖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在临床病例分析、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际处治的能力方面,仍以闭卷考试进行为主,考查更多涉及临床病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