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作者:————————————————————————————————日期: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复习《三角形》

具体操作:限定时间15分钟 1、学生先在学习卡上独立完成; 2、4人小组互相补充; 3、教师多媒体对答案。

二、典型例题 学习卡:

例:如图,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BD 交OC 于点P,AC 交OB 于点Q,连结BC .求证:BD=AC. 你还能得出哪些正确的结论呢?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证明。

具体操作: 1、 对于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寻求解题方法; 2、

学生在学习卡上单独完成至少一种解答,鼓励多种解答;(给

予充分的时间)

P Q C B

O D

A

E

3、 4人小组互相讨论补充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将不同的方法汇总

到小组长处;

(学生答题讨论时教师多巡视、指导、发现不同的解题方法) 4、

教师将各小组不同的解题方法汇总,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同

时提供解题方法者上台讲解,教师给予适当点评和表扬; 5、

根据不同的解答过程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得出哪些正确的结

论,要求结论尽可能多; 6、 教师将各小组不同结论汇总、筛选并要求学生证明。 7、

各组挑选代表讲演,教师适时作出鼓励与点评。

8、请4人小组讨论交流,选出比较简单、合理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解法。

学生解题方法摘录: 方法一:(用得最多)

用SAS 证明⊿BOD ≌⊿AOC,再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AC=BD. 方法二:(用得较多)

用ASA 或SAS 或AAS 证明⊿ABD 与⊿DCA 是全等三角形,再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AC=BD 方法三:

先证明BO=DO CO=AO AB=BC=CD ∠BOD=∠AOC=∠BCD=∠ABC=120°

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计算出∠EDA=∠EAD=∠EBC=

P Q C B

O

D

A E

∠ECB=30°

然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证明AE=DE,BE=CE 从而得到AC=BD. 方法四:

先证明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再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得到AC=BD 。 方法五:

先证明⊿AOB 、⊿COD 、⊿BOC 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从而高相等,再证明DP 、BP 、AQ 、CQ 分别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所以AC=BD=2倍高 方法六:

先证明⊿ABD 与⊿DCA 是直角三角形,再用HL 证明全等,根据对应边相等得到AC=BD ;或是用勾股定理正得AC 2=BD 2,从而得到AC=BD 。 方法七:

证明四边形ABCO 和四边形DCBO 是全等的菱形,而对角线BO=CO,从而AC=BD. 方法八:

如图,先证明A 、B 、C 、D 在以O 为 圆心,以 AO 为半径的一个圆上,再证明弧BD=弧AC ,

从而得到AC=BD.或者利用圆心角∠BOD=∠AOC ,从而得到AC=BD.

学生得出的结论摘录:

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四边形ABCO 为菱形,OP=OQ, ⊿CEB ∽⊿AED

P Q C B

O D

A

E

且相似比为1︰2,

⊿BQE ∽⊿AQO, ∠AEB=60°, BE ︰PE ︰DP=2︰1︰3, CE 2=PE ·DE, OP 为⊿ABD 的中位线, ⊿OPQ 为等边三角形等。

教学反思:

学生开始单独完成解答时,一般都只能想到一两种解题方法,后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基本上每个小组都能拿出四种以上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在这个环节,小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每个小组的方法汇总、点评之后,为后来得出其他一些正确结论作了恰当的铺垫,所以学生都能得到五种以上不同的正确结论。这时,学生思路被完全打开,也为证明其他没能想到的正确结论打下了基础。非常难得的是学生能广泛进行联想把所学的圆、四边形等知识与三角形密切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应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正向迁移,真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后变式训练 学习卡:

变式一:(利用旋转进行变式)

⊿AOB 固定不动,保持⊿COD 形状大小不变,将⊿COD 绕点O 旋转(两三角形不重叠),则以上所得结论还成立吗?

Q

P C

B

E

变式二:(利用平移进行变式)

若点O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则以上结论还成立吗? ⊿COD 再绕点O 旋转呢?

变式三:(改变条件进行变式)

若将⊿AOB 和⊿COD 改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呢?

教学反思: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个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请学生课后完成。将例题变化 、拓展后,要求学生找出变式与例题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提示∠AEB=60°、OP=OQ 等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要求学生进行证明。并从中总结、概括解题方法,得出一般规律。

C O

D

A

B

E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初三的一节复习课,立足于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选择具有典型性、探索性、多解性、拓展性的例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设计框架:

学生复习知识点——学生独立思考例题——学生书写证明过程——小组讨论交流——汇总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上台讲解展示——教师点评——学生思考得出其他结论——汇总不同结论——选择结论证明——小组讨论交流优选方法——变式拓展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解题方法。

设计特色:

1、本堂课通过精选例题,要求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真正使

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发性、探索性。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联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跳跃性,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2、本堂课几乎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克服了传统复习课的以教师

讲解为主的沉闷、压抑的弊端。教师把讲台真正让给学生,让学

生自己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强了学生的成就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本堂课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

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互相学习提供了条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有了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