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肿瘤

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肿瘤

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肿瘤

一、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肿瘤二、胆囊肿瘤如何预防三、胆囊肿瘤吃什么

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肿瘤1、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肿瘤

概括地说,胆囊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属乳头状腺瘤,又可分为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两种类型。前者系由于胆囊压力过高或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胆固醇颗粒沉淀于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层,组织细胞过度膨胀造成;亦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黏膜上的巨噬细胞吞食胆固醇结晶后聚积而成;后者则由于炎症刺激造成组织间质的腺性上皮增生,并由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形成。

胆囊腺肌瘤属于胆囊增生性病变之一,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并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通,形成假性憩室。

2、胆囊肿瘤中医治法

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柴胡10茵陈18法夏12山栀子10大黄6半枝莲18墨旱莲15丹皮10

葛根12白芍12黄芪18黄芩9郁金10云苓15神曲12茜草10滑石12

3、胆囊肿瘤西医治法

治疗胆囊癌的原则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预后主要决定于肿瘤的发展与分期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彻底性有关,单纯胆囊切除手术适用于早期,包括局限于粘膜的原位癌,术前、术中未得出诊断而行胆囊切

胆囊癌到了晚期生存期一般还有多久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占全部恶性肿瘤的 0.8%-1.2%,但是它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常见类型。病情发展到晚期,癌细胞很容易扩散转移到周围的其他脏器组织,更有甚者出现全身转移,增加治疗难度,如果治疗不当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期,那胆囊癌到了晚期生存期一般还有多久? 胆囊癌到了晚期生存期一般还有多久,是很多患者及家属所关心的话题,但医生往往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位患者病情不同、体质不同、精神状态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治疗效果不同,生存期往往也会有所不同。发现病情后,要及时接受治疗,治疗胆囊癌晚期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人群,患者不能盲目进行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放化疗和中医是胆囊癌晚期常见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好,且符合放化疗标准,可以采用放化疗。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放化疗虽然对胆囊癌治疗有益,有助于能杀死癌细胞,控制病情,但也存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弊端,容易产生副作用,甚至是伤害患者身体健康,需要慎重使用。而有些患者会采用中医联合放化疗的形式进行治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增强放化疗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当然,如果患者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无法进行放化疗,可以采取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胆囊癌副作用小,且基本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一方面有助于调理患者身体,增强患者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后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该理论实质内涵是:抓住关键病机:“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通淤”“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将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 生存期长短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可能的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提示:胆囊癌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胆囊癌生存期|胆囊癌四期生存期|胆囊癌二期生存期|胆管癌生存期|胆囊癌晚期转移生存期|胆囊癌化疗|胆囊癌晚期8年|胆囊癌肝转移生存期|胆囊癌晚期生存率

胆囊癌

胆囊癌 定义 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的实质性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病人,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 : 3, 多发生于胆囊底部,粘膜有明显肿块,与慢性胆囊炎、瘢痕组织不易区别,有时呈宽基的息肉状。易经胆囊床侵犯肝组织,并常波及邻近脏器和组织。 病理生理 胆囊癌好发于胆囊体和底部,发生于胆囊管少见。 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13%-19%)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 大体形态观察所见可分四型: 1. 浸润型最多见,约占60-70%。早期癌只限于壁内,以后广泛浸润,胆囊壁呈弥漫型增厚、变硬,并常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 2.乳头状约占20%,为乳头状物,瘤质较软,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常发生坏死、溃疡及出血,并引起感染。此型较少发生转移,预后也较好。 3.胶质型约占8%,肿瘤细胞粘液性变明显,呈胶冻样,肿瘤较松软,容易破溃。胆囊壁常有广泛侵润。 4.混合型较少见。此外,当肿瘤充满胆囊时可呈充满型。病变广泛累及肝脏未能分清胆囊壁者,则成巨块性。 胆囊癌按其分化程度不同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之分。各组织类型中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恶性最高,发生转移快。乳头状腺癌恶性度最低,较少发生转移,预后好 疾病症状 胆囊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 1、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检查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收治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65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进行B超检查, 分析B超的诊断价值。结果:胆囊内壁局部增厚占的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病理学检查准确率100.00%,漏诊或误诊率0.00%,B超检查准 确率96.92%,漏诊或误诊率3.08%,病理学检查B超检查的准确率、漏诊或误诊 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采取B超诊断的结果较为准确,误诊及漏诊率均较低,是一种优秀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检查;诊断价值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人体胆道系统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类型,数据调查结果 显示,其发病率为1.2%-3.6%,且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1]。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病情较重,加上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病情进展较快,临床上在该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存在较大难 度[2]。一般当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便已经进入了中期或晚期,预后普遍较差,患者的存活质 量低。为此,本研究选取65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65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6例,女29例,患者年龄53-78岁,平均(64.19±4.32)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入组,均在接受B超检查后予以手术病理性探查,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仪器型号Mylab 65,在进行B超检查前嘱咐患者绝对禁食至少8h,以确保胆囊达到最佳 的充盈状态。引导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体位,若在以上体位条件卜无法观察到清楚图像, 则可饮适量水后取坐位。随后沿胆囊长轴或短轴顺序进行扫描,观察胆囊的位置、大小、形态、胆囊壁厚度以及局部是否出现异常回声等情况,在此过程中注意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体位 转变,以便更全面观察病灶部位。同时注意对胆囊周边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判断肝脏、胆道 以及肝门区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处是否出现异常淋巴结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65例患者的声像图,并对不同B超影像特征的患者进行计数记录。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 以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B超检查结果分布 本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65例,声像图的特征主要包括胆囊内壁局部增厚、胆囊正常形态消失、胆囊内壁回声不均、胆囊内部胆汁液性暗区消失、肝门或腹腔大血管旁有淋巴 结大回声。其中胆囊内壁局部增厚占的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且女性的发病率相对更高[3]。患者在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可识别性的临床症状,当出现腹痛、腹部可触及肿块、黄疽等明显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此时即便进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存活时问也不会有所延长。及 早诊断与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质量提升有积极意义[4]。本研 究中发现65例患者在术前进行B超诊断的准确性为96.92%,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且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B超影像学检查结果特征为:胆囊内壁局部增厚、胆囊正 常形态消失、胆囊内壁回声不均、胆囊内部胆汁液性暗区消失、肝门或腹腔大血管旁有淋巴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摘要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 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 实验室检查 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 影像学检查 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胆囊癌超声诊断类型有4型: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壁厚型;Ⅲ型为混合型;Ⅳ型为实块型。CT和MRI在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17T15:44:57.26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董素梅[导读] 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人民医院功能科湖南岳阳 41410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同时,接受B超检查,分析B超诊断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64例患者,经B超检查,59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2.18%。其中,31例腺癌,19例鳞癌,9例平滑肌肉瘤,5例误诊。结论: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位于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迅速,且侵袭力强,早期诊断难度大,大部分患者到院就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预后效果差,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可见,早期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此,本院以64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旨在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确诊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其中,35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为41-79岁,(63.5 10.07)岁为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本次研究的64例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检查前8h,需禁食,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取平卧位,设置探头频率为2.0-3.0MHz,沿着胆囊,扫描右肋缘下斜切与右肋间,对胆囊大小、形态以及异常回声等情况进行观察,查看胆道及肝门区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2结果 2.1检查结果 64例患者,经B超检查,59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2.18%。其中,腺癌31例,鳞癌19例,平滑肌肉瘤9例,5例误诊,分别为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2例胆囊腺瘤。 2.2分型分析 64例患者中,通过B超检查,25例胆壁有增厚现象,实性稍强回声团体,呈不规则形态,朝着囊壁方向,向囊腔突出,基底部稍宽。21例患者胆囊形态正常,轮廓欠清晰,腔内无胆汁液暗区。13例患者胆囊有所增厚,且内壁光滑。 3讨论胆囊肿瘤(tumor of gallblader),多表现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较少见,初期,以胆囊炎、胆石症为主要表现,后期,可伴有右上腹肿块、腹水、黄疸、发热等症状,对于高龄患者,若表现出类似胆囊炎症状时,需考虑胆囊癌。胆囊恶性肿瘤,胆囊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并不常见,但近几年,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倾向。据相关研究显示,胆囊恶性肿瘤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共存,且胆囊结石最为常见,而结石慢性刺激是诱发胆囊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临床上,患者以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右上腹肿块等为主要表现[2]。目前,关于胆囊恶性肿瘤,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与放疗。(1)手术:主要术式包括肝门部胆管癌故息性手术、中下部胆管癌切除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等。(2)化疗:术中,经由胃网膜动脉,插管至肝动脉,留置药物泵于皮下后,经药物泵给药,5-Fu、MMC等是常用的化疗方案。(3)放疗:包括术中放疗、术后定位放疗、分期内照射等,针对晚期癌症患者,根治性放疗剂量照射,可促使癌细胞变性坏死,抑制其生长,大大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目的[3]。 近些年,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使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据相关报道显示,近几年,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胆囊恶性肿瘤缺乏典型性症状,大部分患者因出现腹痛等症状,方才到院就诊,此时,多发展为至中、晚期,大大提高了患者死亡率。因此,早期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显得尤为重视,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诊断(ultrasonic diagnosis),指一种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形态,发现疾病,并作出提示的诊断方法,具有无创、方便、直观、无痛等特点,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医学影像4大技术。其中,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以脉冲反射技术为主,包括A型、B型、D型、M型、V型等几种类型[4]。如今,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超声诊断技术日渐成熟,在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B超,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效率。 B超(B-scan ultrasonography),伊恩?唐纳德(Ian Donald),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于1950年发明。B型超声,属于新兴学科,近几年,发展迅速,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各个脏器与周围器官的断面像,图像极具实体感,与解剖真实结构十分接近,临床应用价值高[5]。其中,彩色B超(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在B超的基础上,以红蓝两色为主,面向探头表现为红色,反之,则为蓝色,该技术可辅助诊断医师掌握患者器官内部血液流动状况。三维B超,普通B超与彩色B超,均为二维平面图像,而三维B超,采用特殊探头,利用多个二维图形,重建出一个立体图像。四维B超,是在三维B超基础上,添加了时间维度参数,换言之,即动态3D技术,可实时获取三维图像[6]。 针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超声诊断,可表现为4种基本类型。(1)隆起型:早期,胆囊恶性肿瘤囊壁表现为结节状或乳头状,且伴有中等回声。(2)实块型:晚期,胆囊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实块型,轮廓欠清晰,伴有不均匀回声,向周围浸润生长,可见肝实质浸润病灶。(3)厚壁型:胆囊壁表现为弥散性不均匀性增厚,粘膜不够光滑,回声中断。(4)混合型:胆囊壁呈增厚趋势,囊壁表现为结节状。

如何确定胆囊癌晚期病人好转

原发性胆囊癌在整个肿瘤发病中,患病率较低,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5位,胆道系统肿瘤的首位,一旦胆囊癌发展到晚期,其治疗往往会更加棘手,预后也往往较差,但并非没救了。临床上,不少晚期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使病情有所好转,从而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那么,如何确定胆囊癌晚期病人好转呢? 为了增强广大肿瘤的治疗信心,位于河南省会郑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曾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其中不少已属晚期的肿瘤患者参会,如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吕先生。自2014年7月确诊以来,吕先生一直选择在该院服用中医药,皆因用药后病情有好转。那么,他是如何确定病情好转的呢?因确诊时已有脑转移,吕先生伴有严重的头痛,而且普通止痛药都难以改善,令他痛苦不堪。然而,以袁希福院长提出的三联平衡理念指导用药后,仅3天的时间,疼痛就有了明显减轻。“我一看有门儿,这一下信心就来了”站在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的舞台上,吕先生高兴地分享了当时的心情。此后,看到病情好转的他一直坚持用药,至2017年3月份时,复查结果显示原发灶无异常,脑转移灶已钙化,如今的吕先生更是早已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当患上胆囊癌,尤其是病情发展到晚期时,治疗后病情是否有好转,往往依赖于现代的诊断结果。当检查结果显示体内癌肿已不增长,或呈缓慢增长趋势,往往预示着病情得到控制,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但需要注意的是,晚期病人因病情较重,而且治疗目的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因而病情好转非一朝一夕之事。如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服用中医药的晚期患者,虽然一些患者在短期内复查结果未有好转,但患者的精神、气色、体力、饮食能够得到改善,疼痛等症状也有所减轻,这也是治疗效果的一种,同样意味着病情的好转。因此,胆囊癌晚期病人服用中医药时一定要坚持,切勿轻易放弃,以免影响疗效。 由于整体观念强,且安全、毒副作用小、费用低,更重要的是其还能够弥补其他治疗的不足,达到增效减毒功效,因而目前中医治疗已成为胆囊癌晚期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作为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每年都有大量胆囊癌患者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而且多数患者都是已属晚期,甚至是被判“死刑”的末期患者。该院以袁希福院长提出的三联平衡理念指导用药,抓住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基本病因病机,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逐渐恢复平衡,最终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因此,到该院寻求治疗的患者,短期内即可看到明显疗效,患者的精神、气色、睡眠、饮食有所好转,坚持用药病情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质量,甚至能够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赢得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从下面的真实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胆囊癌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求医患者少走弯路。 【案例1】李一笑(化名),女,胆管癌,内蒙古鄂尔多斯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恶性程度高,早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或进展期,预后差,5年总存活 率< 15%[1] 。近年来,随着对胆囊癌转移方式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现代外科手术技 术的进展及放、化疗方案的改进,使得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时间明显提高[2-5] 。 现就国内外在胆囊癌综合治疗方面的相关进展予以综述。 ?1转移途径 胆囊癌除血行转移、直接浸润、种植转移外,淋巴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而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胆囊癌的手术方式及预后。关于胆囊癌的淋巴转移途径文献上的观点并不一致。基于解剖学的观察,胆囊的淋巴回流有三条途径: ( 1) 胆囊-胰十二指肠胰后途径: 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降至胰头后方; ( 2) 胆囊-腹腔动脉途径: 经肝十二指肠韧带走向左侧至肝总动脉周围而到腹腔干周围; ( 3) 胆囊-肠系膜上动脉途径: 从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内在淋巴引流至胰腺后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因此,在中晚期胆囊癌患者中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达到治愈性切除的难度较大。 按照淋巴回流途径,对胆囊癌的淋巴结分站,曾有不同的方法。其中国际抗癌联盟提出: 胆囊颈淋巴结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为第一站( N1 ) ,其余淋巴结为第二站( N2 ) [6] 。而日本胆道外科协会提出了自己的分站方法: 胆囊颈淋巴结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为第一站( n1 ) ; 胰十二指肠上后淋巴结、肝总动脉旁淋巴结和门静脉后方淋巴结为第二站( n2 )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核腹腔干淋巴结为 第三站( n3 ) ; 其余为第四站( n4 ) [7] 。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站更有利于 判断预后,较国际抗癌联盟的分站方法更为合理和细化。目前,多数专家认为n1和n2站淋巴结转移可获得根治性手 术,n3和n4站淋巴结转移一般不建议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6] 。故建议术中应对可 疑的淋巴结行快速病理活检,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7 -8] 。 近年在对胆囊癌转移途径的方面,沿神经周围浸润转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在胆道肿瘤的转移途径中,沿神经周围浸润转移可能某些时候更早于淋巴结 转移,因此强调在手术清扫过程中注意沿神经的清扫[9-10] 。胆囊癌浸润肝十二指 肠韧带结缔组织后,常侵及神经周围,因此在胆囊癌手术过程中建议将肝动脉神经丛连同淋巴结、纤维组织一并切除。 2临床分期胆囊癌的临床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对治疗有重要指导

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_刘厚宝

普通外科进展文章编号:1005-2208(2014)01-0047-05 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 刘厚宝,王越琦 【摘要】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预后很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惟一手段。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已达成共识。然而,胆囊腺肌症是否癌变、T1b期胆囊癌的手术方式、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是否需要手术及腹腔镜保胆取石,仍存有争议。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这些争议会逐步达成新的共识。 【关键词】胆囊癌;胆囊息肉;胆囊结石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The 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between gallbladder polyps、gallstones and gallbladder cancer LIU Hou-bao, WANG Yue-qi.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Hou-bao,E-mail:liu.hou?bao@https://www.360docs.net/doc/4e15004099.html, Abstract Gallbladder cancer(GBC)is the most common biliary tract malignancy with an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apy are the most effective tools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Gallbladder polyps and gallstones are the accepted risk factors of GBC,and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 of the former is established.However,there are several arguments,such as:whether the 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 would be malignancy;how to treat with GBC of T1b stage; whether the asymptomatic patients of gallstones should accept operative treatment;is the miniature of take stone in protect gallbladder a reliable and have positive value method?These points will change into some common view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in future. Keywords gallbladder cancer;gallbladder polyp;gallstone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指发生在胆囊(包括胆囊管)的癌肿,是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位列第5。近年来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囊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胆囊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约5%)[1];美国每年约有5000例新增胆囊癌确诊病例。由于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且在病程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而不易诊断,总体预后很差。进展期胆囊癌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5年存活率仅为5%。所以,早期诊断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和治疗尤为关键。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和胆囊结石(gallstones)是胆囊癌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素。本文围绕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与后者之间的争论、共识进行探讨。 1胆囊息肉与胆囊癌 1.1胆囊息肉的定义和分类通常临床上所说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又称隆起性病变,是影像诊断学对所发现的突入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统称。它包括了多种胆囊良性或早期恶性的病变,其中大部分并非真正的肿瘤性病变。我国胆囊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为: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胆囊炎症,与国外其他报道结果类似[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分类最早提出于1970年,之后进一步完善沿用至今。通常来说,PLG首先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类。其良性病变再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如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症(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GBA)和炎性息肉;肿瘤性病变,如腺瘤、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和脂肪瘤等。恶性病变多为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病理以腺癌最为常见,占90%以上,鳞癌和黏液腺癌等相对少见。此类病人已归属胆囊癌范畴,应限期行胆囊癌根治术。1991年,王秋生等提出了将经B超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和息肉性早期胆囊癌。这种分类可使该病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更为简便可行。 1.2共识之一:肿瘤性息肉是胆囊癌重要的危险因素胆囊肿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是来源于胆囊上皮的腺瘤,其在组织学上可进一步分为乳头状和非乳头状两类,也有报道认为可以分为管状、乳头状和混合型三类。其是胆囊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并已取得共识,具体如下。 胆囊腺瘤的大小与其恶性潜能直接相关。早期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当胆囊腺瘤直径>10mm时,癌变发生率明显增加,>20mm时几乎可以直接认为就是恶性肿瘤。随后的一系列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胆囊息肉直径>10mm约45%有恶性可能,>15mm则67%有恶性可能[3]。最近Cairns等[4]通过回顾性研究986例胆囊息肉病人的临床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32通讯作者:刘厚宝,E-mail:liu.houbao@https://www.360docs.net/doc/4e15004099.html,

胆囊癌死前症状

胆囊癌死前症状 胆囊癌晚期危害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胆囊癌晚期死前症状。专家指出,胆囊癌晚期死前症状主要有:腹痛,黄疸,以及其他恶心、腹泻、消瘦等。 胆囊癌晚期死前症状: 1、腹痛: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右上腹痛胀痛或不适,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常被视为胆管癌早期预警症状。腹痛一开始。有类似胆石症、胆囊炎。据临床观察,胆管癌发病仅 3 个月,便可出现腹痛和黄疸。 2、黄疸:胆管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病人多因黄疸而就诊,黄疸是胆管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状,约有90%--98% 的胆管癌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黄疸的特点是进行性加重加深,且多属无痛性,少数病人黄疸呈波动性。上段胆管癌黄疸出现较早,中、下段胆管癌因有胆囊的缓冲黄疸可较晚出现。 3、皮肤瘙痒: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4、其他的一些胆囊癌晚期死前症状:伴随着黄疸、腹痛等症状,还会有诸如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象。 生物细胞治疗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的肿瘤治疗技术,此技术核心就是利用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DC和CIK细胞共同作用,精确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 DC细胞,即树突状细胞,它是目前所知人体惟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当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有效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任其滋生,最终形成肿瘤。DC细胞能参与肿瘤抗原识别、加工处理与提呈,刺激初始型T 细胞增殖活化,从而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并能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当负载有肿瘤抗原信息的DC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后,将肿瘤信息传递给具有杀伤功能的T细胞,使其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有效清除肿瘤细胞。 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扩增而成的一群异质细胞,CIK细胞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如同“细胞导弹”,能精确“点射”肿瘤细胞,而不会伤及“无辜”的正常细胞。尤其对手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效果显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扩散和复发,提高机体免疫力。 简而言之,DC细胞像“侦察兵”,能主动搜索、识别肿瘤细胞,并把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促进其激活和大量增殖,提升机体免疫能力,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作用。CIK细胞像“特种部队”,能精准有效杀灭肿瘤组织或抑制肿瘤生长。 生物细胞治疗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身40~50毫升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第二步,在GMP层流洁净实验室进行细胞诱导和培养,形成活化DC、CIK细胞,并使其数量、质量严格达标;第三步,两周后将培养后的DC、CIK细胞双回输到患者体内。整个治疗过程,轻松、快捷,无

胆道良性肿瘤恶变2例报告

胆道良性肿瘤恶变2例报告 【关键词】胆道肿瘤;良性;恶变 肝外良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本人近年收治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例1:女,69岁,因间断右上腹疼痛一年伴黄疸半年加重一周入院。尿液豆油色,大便白陶土色,偶有黄便,查体:T:37.7℃,巩膜黄染,上腹部压痛(+),Murphy征(+),无肌紧张,无反跳痛。肝功能:TBil 176 μmol/L,DBil70 μmol/L,ALT1256 U/L,AST169 U/L,ALP849 U/L,GGT467 U/L,AFP,CEA,CA199,均正常,彩超示胆囊增大,其内多个强回声,胆总管上段直径2.8 cm其内可见5.1×3.2 cm2等回声,声影淡,未探到血流,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不除外占位。MRCP:肝内胆管扩张至肝外胆管下端呈杯口状,界限清楚,下段信号不均,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可能性大。 术中所见:胆囊增大,胆囊内有4枚1.0 cm结石,胆囊壁不光滑,其内有2.0×2.0 cm2粉红色柔软样肿物,胆总管内取出1枚1.5×2.0 cm2结石,左右肝总管内、胆总管内均可见粉红色质软肿物,细丝样,下端胆总管几近梗阻,基底部偏向一侧。术中及术后病理:(胆囊,胆管肿物)乳头样腺瘤,局部恶变,行胆囊、肝总管、胆总管上段切除,远端缝闭,胆肠Roux-Y吻合。 例2 男,75岁。以反复右上腹疼痛伴巩膜黄染七个月,加重半月入院。七个月前出现右上腹疼痛伴黄疸,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治疗后好转。腹痛好转。黄疸间断出现,尿便亦相应改变。尿色加深,大便白陶土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Murphy征(-)TBil 120 μmol/L,DBi116 μmol/L。ALT256 U/L,AST69 U/L,ALP569 U/L,GGT356 U/L,AFP,CEA,CA199,正常。CT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小结节突向腔内。术中所见:胆总管明显增粗,胆囊增大,肝总管及胆总管可见质软肿物,活动差,表面如绒毛状,部分位置有污秽,术中术后病理:腺瘤,Ⅱ级。局部恶变。行胆管癌根治性治疗,胆肠Roux-Y吻合。术后恢复良好。 2 讨论 胆道肿瘤分为胆囊肿瘤和肝外胆道肿瘤两种,胆道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纤维瘤,腺瘤和腺肌瘤等。其中胆囊肿瘤为多见,胆总管良性肿瘤临床上少见。多为个案报道,且早期诊断困难,很难和恶性肿瘤相鉴别。具有潜在恶性,为癌前病变,易复发。因本组2例患者肿瘤均多发,肿瘤生长缓慢,患者主要症状黄疸,右上腹疼痛,肝外胆管梗阻症状。腹痛为胀痛,阵发性,黄疸为间断性。多伴结石。早期不易发现。且间断出现黄疸患者易忽略,到后期才出现症状,易误诊和漏诊。术中冰冻病理对选择术式狠重要,术中单纯探查胆道,取净结石,胆道探子容易从柔软的肿瘤旁通过,或肿瘤小,易漏诊。因此术

胆囊腺癌是什么病

胆囊腺癌是什么病 胆囊腺癌是什么病?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癌症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胆囊癌是胆管中生长的恶性肿瘤。,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胆囊腺癌是什么病。 文章目录 胆囊腺癌是什么病 1、胆囊腺癌是什么病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因后者均属少见,故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胆囊癌,过去被认为是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无论用任何方法治疗,病程仍进展迅速,最后导致死亡。女性较男性多2~4倍。 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亦出现异常,因此,对于胆囊区不适或疼痛的病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有胆 囊结石,炎症,息肉者,应进行定期B超检查,以求早日明确诊断。 2、胆囊腺癌病理病因 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并存,最常见是胆囊结石(占80%以上),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有文献报告,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比例可高达10%。还有一部分胆囊癌继发于较大 的胆囊息肉癌变。

3、早期胆囊癌生存期是多久 胆囊癌早期患者尚有根治的期望,不过该病早期一般症状并不容易发现,晚期胆囊癌病人能够活多长时间关键在于有没有进行第一时间、恰当的医治。一般来讲,晚期胆囊癌的癌肿较小,发生血管侵犯和转移扩散的几率较小。若病人身体能够忍受手术造成的副作用,多采用手术切除。 因为手术后极可能残留癌细胞,胆囊癌术后应主动巩固医治。但多数病人的身体较虚弱不适于应用放化疗等毒副作用较大的医治手段,可中医药医治。中医药医治既可有效杀灭术后残留癌细胞,又可调整病人的机体免疫,促进病人术后的身体恢复。术后巩固治疗的成交,往往是影响胆囊癌手术后能活多久的重要因素。 手术的效果是否完美是影响患者手术后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术后患者身体会残留有微小的肉眼不可见癌细胞,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患者术后用中医治疗对患者无副作用,能全面调节身体健康,清除残余癌细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生命的延长有很大帮助。 胆囊癌患者可以吃什么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27T16:49:32.59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1月第1期作者:韩冬 [导读] 讨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52例患有原发性胆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B超检查。结果:确诊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为47例,确诊率为90.38%,其中属于腺癌的患者为29例,鳞癌的患者为12例,平滑肌肉瘤的患者为6例。误诊的患者为5例,误诊率为9.62%,其中诊断为肝癌的为1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为2例,胆囊腺瘤的为2例。结论:B超检查具有方便、简单、无创等优点,为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使患者可以有效的进行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效果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肝胆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该疾病的恶性程度较高,病情发展较迅速。发病人群多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女性高于男性。患者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主要为胆囊炎和胆石症相似,一般得不到患者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逐渐发生黄疸、发热、腹水等情况,严重的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当出现疑似胆囊炎的症状时,就应该立即进行检查。及早有效的进行诊断是保障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临床中常见的检查方式为B超以及X线等方法,因此,为了研究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现特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52例患有原发性胆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52例患有原发性胆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32例,年龄30至81岁,平均年龄为(53.4±2.1)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均在半年以上,并且均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对所有患者实施B超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发热等。(2)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恶性肿瘤。(3)排除患有心、肝、肾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4)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 1.3方法 叮嘱所有患者在检查前8h应禁食水,检查时,应取患者的平卧位,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探头的频率设定在3.0MHZ左右。在患者的右肋下方以及右肋间进行扫描,扫描的主要位置为胆囊附近,观察患者胆囊的具体情况,是否出现异常回声,同时还应观察患者的胆道、肝脏以及胰腺等部位是否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 spss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52例患者中,确诊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为47例,其中属于腺癌的患者为29例,鳞癌的患者为12例,平滑肌肉瘤的患者为6例。误诊的患者为5例,其中诊断为肝癌的为1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为2例,胆囊腺瘤的为2例。52例患者中确诊率为90.38%,误诊率为9.62%,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误诊率,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确诊的47例患者中,B超显示有29例患者的胆壁出现部分增厚的情况,同时还可以看见不同形态的回声团,都是从囊壁突向囊腔,大多数的回声基底较宽,并且位于胆囊底部,只有少部分位于颈部;11例患者胆囊的正常形态消失,轮廓的边缘不清晰,同时与肝脏无明显分界,并且腔内的胆汁暗区消失,胆囊窝出现不同强度的光团,其中有9例患者的胆壁出现明显增厚的情况,呈不光滑状;剩余7例患者的B超显示病灶转移,可以明显的看到肝门以及腹腔大血管旁的淋巴结出现肿大情况,呈现低回声。另外,在47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合并患有胆囊结石。 3讨论 现如今,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并且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其中腺癌的所占比例较大。该疾病在早期的临床症状无典型性,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略,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一旦患者出现腹痛、黄疸等情况时,就证明疾病已经处于严重期,并且这时在治疗其预后性较差,根除性较低,缩短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2]。因此,及早的确诊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而治疗该疾病的最佳方式为手术治疗,并且越早的进行手术,其效果越好,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长。 临床中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没有确定报道,可能与自身体质有关,但是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1)年龄、性别方面,该病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并且女性较多,因此得出,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2)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大多数都患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这可能是这些疾病长期的刺激胆囊,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增生,进而诱发恶性肿瘤。另外,患者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时,很有可能以为是胆结石或胆囊炎,进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3)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会逐渐的演变至恶性肿瘤,因此该原因应该是引起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3]。 B超对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由于该疾病在初期没有典型症状,因此常常被耽误,而超声检查就可以完全显现出该疾病的相关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厚壁型,患者的胆囊壁呈现出部分增厚的情况,并且内壁线不均匀[4]。(2)隆起型,胆囊内可以观察到20mm左右的结节,并且呈现大小不一的状况,多从胆壁向胆腔突起,同时以基底较宽、凹凸不平、伞状等为特点。(3)实块型,B超显示患者胆囊内部出现不同大小的实质肿块,并且血管伸向肿块的内部。(4)混合型,患者会出现两种或

常见恶性肿瘤分期表PDF

UICC的胃癌TNM分期 TNM描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1 浸润至粘膜或粘膜下层 T2 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层 T3 穿透浆膜,但未累计周围器官 T4 直接侵及临近器官,包括腔内扩展至十二指肠或食管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距原发灶边缘3cm以内的淋巴结转移 N2 距原发灶边缘3cm以外的淋巴结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分期T N M Ⅰa T1 N0 M0 Ⅰb T2 N0 M0 T1 N1 M0 ⅡT3 N0 M0 T2 N1 M0 T1 N2 M0 Ⅲa T4 N0 M0 T3 N1 M0 T2 N2 M0 Ⅲb T4 N1 M0 T3 N2 M0 ⅣTn Nn M1 AJCC肝癌TNM分期 TNM描述 T1 单个,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T2 单个,最大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单个,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多个,限于一叶,直径<2cm,无血管侵犯T3 单个,最大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多个,限于一叶,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多个,限于一叶,直径>2cm,有或无血管侵犯T4 多个,侵犯一叶以上 肿瘤侵犯主要门脉或肝静脉分支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AJCC的肝癌TNM分期 分期T N M ⅠT1 N0 M0 ⅡT2 N0 M0 ⅢT1 N1 M0 T2 N1 M0 T3 Nn M0 Ⅳa T4 Nn M0 Ⅳb Tn Nn M1

UICC的胆囊癌TNM分期 TNM描述 T0 无肿瘤病理学依据 Tis 原位癌 T1 浸润限于粘膜层和肌层 T2 浸润限于肌周结缔组织,浆膜未侵犯 T3 侵犯浆膜,或累及一个邻近器官,或两者都有,直接浸润<2cm T4 侵犯浆膜,直接浸润≥2cm,或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周围器官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胆囊管上下LN;胆总管右侧缘的LN N2 胰十二指肠上、后LN;腹腔动脉周围LN;肠系膜上动脉周围 LN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分期T N M Nevin ⅠT1 N0 M0 肿瘤限于粘膜 ⅡT2 N0 M0 肿瘤侵犯肌层 ⅢT3 N0 M0 肿瘤侵犯胆囊壁全层 Ⅳa T4 N0 M0 Tn N1 M0 肿瘤侵犯胆囊壁全层伴有胆囊管 淋巴结转移 Ⅳb Tn N2 M0 Tn Nn M1 UICC的胆囊癌TNM分期 TNM描述 T1 肿瘤限于粘膜和肌层 T2 累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 T3 累及邻近组织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 N2 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分期T N M ⅠT1 N0 M0 ⅡT2 N0 M0 ⅢT1 N1-2 M0 T2 N1-2 M0 Ⅳa T3 Nn M0 Ⅳb T3 Nn M1 UICC的胰腺癌TNM分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