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崛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一项过程开放、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系统性工程。

如何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总目标,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对课程实施各主体民主、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综合评价付之于行动,是本节所将要讨论的重点。

就其性质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性过程。

同综合实践活动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也需经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密监控、及时调整和总结反思等环节。

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

为此,我们必须杜绝随意性、形式化、不负责任、走过场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真真实实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呢?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管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与管理。

课程改革实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

它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 10

评价领导小组和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三个部分成员组成。

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履行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会主抓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以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总结反馈的职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直接组织、指导、监督并向学校总结反馈本年段或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情况的职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的评价对象包括班级、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监督;学校和年段或班级两级机构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上级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共同意义构建的过程。

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当兼顾各种课程实施主体,即领导或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

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挂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为成员来共同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委员会由学校分管领导挂帅,教务处负责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学生代表为成员共同组成;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由年段长或班主任负责,年段或班

---------------------------------------------------------------最新资料推荐------------------------------------------------------ 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等人员组成。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邀请家长或社会人士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评价。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与监督制度。

任何组织、任何机构,要在实际工作中高效履行其工作职责,就必须要有能促进其各成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激励机制和限制其各成员滥用职权行为发生的监督机制。

只有让各成员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促成组织或机构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大胆创新。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构来说,不论是何种级别的评价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都应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的框架之下,让其成员明确自身的主要工作职责、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评价行为及日常工作考核要求。

3. 狠抓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操作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功能是否实现,同时还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是否实现。

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3 / 10

狠抓相关培训工作是科学评价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及操作要领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

培训的目的,不仅要使评价者评价观念得以改变,同时还要使评价者掌握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操作技巧。

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自学与出外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包括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评价的操作流程和评价结果的表述四个部分。

下面结合评价的三种不同对象逐一加以阐述:

1、对学班级的评价。

(1) 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对班级的评价,一般是由教导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导中心组织和完成。

评价指导中心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同进度、不同类别办学要求、学期或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来确定相应的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

一句话,就是要依据当地实情和被评价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切忌不加考察地一

---------------------------------------------------------------最新资料推荐------------------------------------------------------ 刀切、千篇一律或盲目照搬照套。

(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

作为评价操作的实际形式表现,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由评价的主要内容来决定。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内容特点,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进行评价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

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自评,来发现自身的得与失,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为今后的努力确定新的目标和方向。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参照评价的体现。

②问卷调查。

由于工作特点的制约,参与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往往不能实际介入学校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各个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评价的信息资料掌控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可信度。

为此,在实际评价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多层面了解被评价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是实现真实评价的必要手段。

5 / 10

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调查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式调查。

③现场审议。

现场审议,是一种对学校在课程实施前与后,关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现场分析评价的方法。

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们在通过实地考察、实地取证、活动观摩、与被评价者近距离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分析、交流、讨论并最后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

这种通过现场审议的方式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进行评价,是当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④交流访谈调查。

随机抽选一些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就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效果等有关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访谈调查的一种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有利于评价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相互质疑等手段开阔视野;有利于评价者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开拓民主评价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参加座谈答疑的每一个人自由地畅所欲言,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当分批进行。

( 3)评价操作程序。

进行评价的一般性操作程序是:

制定评价细则组成人员实地考察取证初步审议座谈反馈形成

---------------------------------------------------------------最新资料推荐------------------------------------------------------ 最终评价。

( 4)评价结果表述。

任何一种评价,都要有结果体现。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校进行排次,而在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评价结果的表述既要对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成绩作出充分地肯定,也要指出被评价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要求。

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可以采用具体直观的量化分值和措辞简洁明确的质性评定语言相结合的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教师的评价,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的总体框架内,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来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项目。

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和评价主要项目的确定. (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情况下直接由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教师自评;②同事评议;③学生、家长座谈;④部门日

7 / 10

常考核评价;⑤相关理论知识测试。

对于前面三种,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学校评价相似,这里着重讲述部门日常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决定了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进行日常考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对教师进行日常考核评价,是学校职能部门行使课程改革管理权利的体现,也是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的一种有力保障。

其考核的内容有:

教师学期初制定的课程活动指导计划、课堂活动指导教案、学生活动情况记录、教学指导反思、学生活动案例分析、特殊生跟踪指导记录、期末教学总结、教育文献摘要和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情况等等。

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

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活动指导策略,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教师素养的要素构件。

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虽然不是对这些相关要素构件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但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进行判定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这种测试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评价要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活动指导策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内容。

试题的类型包括知识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类。

---------------------------------------------------------------最新资料推荐------------------------------------------------------ 测试的形式一般可采用笔试、问卷、答辩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 3)评价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材料会审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 4)评价结果表述。

对教师的评价目的与对学校的评价一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

因此,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表述也应从肯定教师的工作努力和指出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两个方面考虑,以量化评定为辅,质性分析为主,进行论定。

3、对学生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学生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评价最值得慎重的环节。

务必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发展要求和学校学期规划,制定各学期学生评价的重点及主要项目。

(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自评、活动小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和评价指导小组综评四种形式。

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点评贯穿于学生课程日

9 / 10

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期末综评。

至于年段或班级,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期末才由学校统一进行。

( 3)评价指导小组综评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公布测评项目组织命题材料会审成果观摩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 4)评价结果表述。

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和学校教务处联合,出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报告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汇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走进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喜爱、向往、崇拜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言情武打剧等。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必须采用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上网、竞赛、表演等。为此,我们搞了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宗旨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3、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习鉴赏戏文。 4、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为振兴、光大戏曲事业而努力。 三、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 3、能理解戏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6、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四、准备活动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5-8人为宜。 2、查阅资料。可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还可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调查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家乡地方戏曲(锡剧)的现状,思考发展良策。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 五、集体活动步骤 1、交流材料。把各人收集的资料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互通有无,使每个人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介绍。重点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中脸谱、行当的含义,京剧旦角流派等。 3、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的现状,并讨论发展地方戏曲的良方,写出方案。 4、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播放碟片),有京剧《苏三起解》,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花鼓戏《刘海砍樵》等。 5、优秀戏文鉴赏。印发《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中的精彩唱词选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6、戏曲知识竞赛。可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也可整个年级一起进行。我们采取的是后者。各班派三名选手参赛,其余300多个学生既是自己班级的拉拉队,又是观众,气氛相当热烈。(附) 7、粉墨登场,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各小组(或班级)都上台表演。演唱内容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孟姜女》选段“十二月调”,锡剧《双推磨》选段“推呀拉呀转又转”,黄梅戏《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价,它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素质和品质发展状况。一般应采用质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加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理念:立足整体、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 一、评价内容 (一)活动方案的评价 1、活动主题的评价:时代性、切合性、可行性。 2、活动方案的评价:完整性、科学性、操作性、特色。 (二)实施过程的评价 1、学生活动的参与态度。 2、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投入。 3、学生在过程中的合作情况。 4、学生在活动中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情况。 (三)活动结果的评价 1、对学生活动结果的评价:知识、活动技能、情感态度。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二、评价形式 1、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采用测量、问卷等方式,用数值即分数加以表示。

质性评价:通过自然观察、调查访谈,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 2、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 口头评价: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评价形式。 书面评价:评价表(表格)、分析性评语(鼓励或提示性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期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参与动机)。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成绩与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评判。 学生评价:学生充分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的交换意见。 4、表演评价与实践评价 表演评价:如通过学生技能表演、角色表演、专题汇报等形式,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察。 实践评价: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行动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 (1)让学生随意放 (2)有指导的放 (3)展示性的放 (4)设计小栏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摘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学校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点: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动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水平、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和基本的科研方法。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使用知识的水平。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增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水平。”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其培养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因而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以分科教学模式实行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去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呢? 一、转变教育观点 1、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即使是素质很差的教师,他在学生面前也依然的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希望研究探索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

实验小学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实验小学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1、学习新课程。新课程所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思索,不断进步,才能实现其专业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厚实的理论夯实基础,因此学习新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工作中要自觉学习理论文章;积极摘记相关的内容;能主动参与新课程校本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向实践学习。 2、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种要求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思维观念定势和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能仅仅依赖教科书。整合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挖掘学生、教师和周围一切环境资源;各科横向联系,体现课程资源的相互配合;合理使用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3、教后反思。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反思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可反思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可反思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的疏漏失误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反思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创新,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可反思“再教设计”。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了有效捷径。 4、参加新课程沙龙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在提倡反思、交流、共享、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八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周围的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了解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实践中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发展对自然的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2、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了?(对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制作、画画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 2、自由组建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 3、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分类及回收的方法。 2、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提出垃圾处理的新设想。 第三阶段 1、活动成果展示; 2、交流体验; 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为了应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免费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 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 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 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 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 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 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 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 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 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 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 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 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 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 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 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 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 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 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

饮食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饮食与健康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街道中心小学占红玲黄秋芳 一、主题的提出 饮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人们一天都离不开饮食,。体格健壮,健康有活力的人,一般来说,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其实生活中许多的细节都与饮食有关,民间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孩子的饮食以副食品为主。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乱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现象。常以零食为主,三餐不按时吃,这样既不符合饮食卫生,又严重地危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既助长了小学生追求名牌、追求奢华、追慕虚荣的风气,又毒害了小学生的心灵。所以培养小学生正常饮食的良好习惯,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亟待探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饮食习惯,正确引导营养方向,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到体重超标的小胖墩;在食堂里,学生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屡教而不能改;在体育成绩单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室里,三天两头看到座位空着……为什么现在我们祖国的花朵这么娇弱?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健康?因此,我们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饮食与健康”这个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期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爱护自己,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掌握有关饮食保健的科学知识、技能。 二、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对饮食的关注,认识饮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功用,让事物更好地为我们健康成长服务。 2.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试拟定健康食谱。 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想象创新及与人协作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与人交流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活动的实施 整个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实施:1、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2、实施阶段:调查食物本领大;3、成果展示:我是小小营养师;4、拓展升华:想象未来的食物。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目的:向家长、售货员等请教食物的来源,与同学交流自己熟悉的食物及其来源,激发学生研究这一主题的兴趣。 过程: (一)食物从哪里来 鼓励学生向家长、菜贩、菜农等调查了解食物的来源,了解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开个小小交流会 在班上开个交流会,让学生交流知道的食物及它的来源。食物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东西,孩子们对食物非常了解,可以一口气说出许多种,如:各类蔬菜、肉类、奶制品、小零食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为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案

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业评价方案 一、评价的原则 1、参与性。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通常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 三、评价的形式 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或考试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四、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其中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具体评价方案可以由学校或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与活动情况加以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 要成立评价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职能小组(如专家组、考核组、评审组等),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制度,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评价的方法 学分制具有涵盖多元教学要素的管理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故试行利用学分制评价、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包括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学年学分与总学分。其中基本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分量和质量;奖励学分是嘉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特别优秀,取得突出成绩学生的学分;学年学分为一学年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之和;总学分为初中三学年学分的平均值,表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绩。总学分结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活动全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探究、创新以及实践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取得相应学分后方可毕业。 (一)学分的评定 1、基本学分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必须达到的教育教学量,以及学生在活动全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意识、探究实践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doc资料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题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活动教学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第四,根据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五,我自身的知识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峡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我校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有关目标,根据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练习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结合农村亲近大自然的地理优势,开发一系列以农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

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几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因此,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和特色办学的理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年级进行目标定位。 二、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我校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1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如何加强我们的品德 北城回民小学林中胜 一、活动目标: 1、品德发展目标(活动的文主旨所在) (1)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即具有对人们之间道德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评价能力。 (2)品德践行能力。具有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转化为行的能力。能对客观社会生活情境作理智的分析,有把一定的道德观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的热情和意志,能将一般的道德规范、思想规范、政治规范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具有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道德体系、思想体系的价值选择,对同一道德体系、思想体系中不同规范的选择。具有实际执行某种道德规范的能力,抵制不良诱因。 2、能力发展目标 (1)社会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统整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的能力。 3、知识发展目标 (1)了解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并能将其落实到行动中。 (2)整合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学以致用,将课内外、校内外联系起来,用“学习” 指导实践,以实践促动学习。 二、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修养的古今中外的故事。 2、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修养的真正涵义。 3、通过调查,了解陋习的种种现象。 4、通过上网,查资料,找到有关修养的文章、诗歌、顺口溜等。 5、制作“优秀文明学生”、“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等奖章。 三、活动过程: 主题活动一:采集资料,透视陋习 1、采集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或上图书室采集各种陋习资料。 2、讨论资料 (1)小组之间展示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附小组交流的资料: 赌博、随礼、劝酒、不排队、打赤膊、吃野味、放鞭炮、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重男轻女、互相歧视、乱涂乱画、损坏公物、践踏草坪、随地大小便、说话带脏字、爱占小便宜、不保护隐私、公共场合抽烟、不用使用公筷、随意打骂孩子、公共场合脱鞋、不看管好宠物、手蘸唾液点钱、乘电梯不靠右站、不遵守交通规则、上洗手间不冲水、吃饭发出很大声音、咳嗽打喷嚏不掩饰、共用洗漱等卫生用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亏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e当今社会变迁日边严坐了-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和.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惶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阪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和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和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唇动为非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和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傲"、"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评价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目标、依据、方法概述(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定 1、能力目标: ①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②社会交往能力 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统整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 ⑤管理能力 2、情感目标: 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 ③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 ④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⑤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⑥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⑦初步了解自我,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知识目标:(略)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评价的几个维度 1、自主性 2、可行性 3、开放性 4、实践性 5、综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 1、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2、评价方式 3、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 (2)、观察评价 (3)、民主评议 (4)、成果展评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策略 (一)、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1、充分利用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 2、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 3、开展讨论会,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4、随机展示,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 (二)、利用活动过程档案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怎样引导学生创造性的使用好活动过程档案袋,通过它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自我

反思能力呢?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随意放。 2.指导教师对学生放入的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有选择地放入一些作品,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3.有展示性的放。 4.成长记录袋中老师设计一些小栏目。如收获园、新发现等,让学生根据小栏目自定目标、自设标准、自选形式、自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三)、设计评价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四)、放手让学生设计自我反思性评价方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开课 (二)开发了一批课程产品,获得了初步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 1、探讨了融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2、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的实施流程。 3、初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设计了一些评价工具,获得了一些评价经验。 (三)促进了学科教学的改革 (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五)引起家长、社会的良好反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反思 (一)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与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二)怎样将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整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怎样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需求与指导教师精力、专业水平不够的矛盾 (四)如何处理好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展开过程的生成性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发策略 (专题讲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综合实践活动作了如下阐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活动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如何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这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总结老师有关内容开发的经验,将内容开发的具体方法呈现给大家。下面,从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怎样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何整合四个指定内容领域,如何处理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何与校本课程整合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1、立足兴趣 2、着眼生活 (二)、充分利用学校传统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